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一.重点掌握以下词、句
1.一词多义:
(1)“卒”:①死。“卒葬之”。②终于。“卒相与欢”。(《廉颇商相如列传》)③士兵。“夫以疲敝之卒……”(《赤壁之战》)
(2)“文”:①碑文,整篇文章。“其文漫灭。”②文字。“独其为文”。、③华美、有彩饰。“舍其文轩”。(《公输》)
(3)“道”:①道路。“有碑仆道”。②说、讲。“何可胜道也哉”。③道理。“传道受业”(《师说》)④正确的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4)“极”:①尽,-尽情享受。“极夫游之乐”。②至多,最多。“亦极七八万耳”。(《赤壁之战》)
(5)“观”:①观察、看。“古人之观于天地……”②景象。“非常之观”。③建筑物的一种,读 ,“大王见臣列观”。(《廉颇简相如列传》)
(6)“得”:①能够。“不得极夫游之乐”。②心得、收获。“往往有得”。③融洽。“与公甚相得”。④得到,获得。“某得八焉”。(③、④均《王忠肃公翱事》)
(7)“夷”:①平坦。“夷以近”。②铲平、削平。“今操蔓夷大难”(《赤壁之战》)。③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及外国的一种蔑称。“南抚夷越”。(《隆中对》)
(8)“相”:①帮助、辅佐,读 。“无物以相之”。②宰相、丞相,读。“操虽托名汉相”(《赤壁之战》)③互相,读 。“卒相与欢。“(《廉颇商相如列传》)。
(9)“悲”:①感叹、叹惜。“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②悲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③哀怜。“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捕蛇者说》)
(10)“胜”:①尽 。“何可胜道也哉”。②能承担,禁得起, 。“沛公不胜杯构”(《鸿门宴》)。③优美的, 。“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④胜利, 。“终不能加胜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2.词性活用:
(1)“舍”:筑舍定居。名词活用为动词。“始舍于其址”。
(2)“名”:①命名,称呼。名词活用为动词。“名之曰褒禅”。②说清楚,说明白。名词活用为动词。“而莫能名者”。
(3)“穷”:穷尽,走到头。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4)“谬”:弄错,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世之谬其传……”
(5)“传”:流传下来的文字,动词活用为名词。“后世之谬其传……”……
一、古文化常识:
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诗文书画皆精,写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三篇关于赤壁的诗文。
2、望:农历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
二、通假字:
1、举酒属客:属通嘱,劝酒
2、山川相缪: 缪通缭,萦绕
三、古今异义:
1、望:古——农历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 今——希望、渴望
2、如:古——往,去 今——如同、像
3、是:古——代词,这 今——判断词
4、美人:古——指他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作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今——容貌漂亮的女子
5、斗牛:古——星宿名 今——一种体育活动或游戏
四、 一词多义:
1、而:①表转折 例:虽一毫而莫取
②表承接 例: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③表修饰 例:客喜而笑
2、下:①名词,下面 例: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②动词,攻占 例:下江陵
3、方:①名词,地方 例:望美人兮天一方
②副词,正当 例:方其破荆州
4、然:①仿声词词尾,……的样子 例:其声呜呜然
②代词,这样 例:何为其然也
5、乎:①介词,相当“于” 例:郁乎苍苍
②语气助词 例:困于周郎者乎
6、之:①助词“的” 例: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②代词,大自然 例: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③结构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例:不知东方之既白
7、如:①介词,像 例:浩浩乎如凭虚御风
②动词,往 例:纵一苇之所如
8、望:①农历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 例:七月既望
②动词,眺望,远望 例:望美人兮天一方
五、词类活用:
1、羽化而登仙:羽——名作状,像长了翅膀一样
2、扣舷而歌之:歌——名作动,唱歌
3、桂棹兮兰桨:桂、兰——名作状,用桂树,用木兰
4、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舞、泣——使动用法,使……起舞,使……哭泣
5、乌鹊南飞:南——名作状,向南
6、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西、东——名作状,向西,向东
7、下江陵:下——名作动,占领、攻下
知识是智慧的火花,能使奋斗者升起才华的烈焰;知识是春耕的犁铧,一旦手入生活的荒径,就能使田地地芳草萋萋,硕果累累;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必考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必考知识1《归去来兮辞》
一、通假字
(1)乃瞻衡宇 (衡,通“横”,横木)
(2)曷不委心任去留 (曷,通“何”,为什么)
(3)景翳翳以将入 (景,通“影”,日光)
二、古今异义
1.亲戚
古义:内亲外戚;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庭或它的成员
2.情话
古义:知心话;今义:男女间谈情说爱的话
3.有事
古义:农事;今义:指有事情
4.窈窕
古义:幽深曲折的样子;今义:指女子文静而美好
5.来者
古义:未来的事情;今义:来的人
6.征夫
古义:行人;今义:出征的士兵
7.扶老
古义:手杖;今义:扶持老人
8.**
古义:指战乱;今义:常用来比喻乱子
9.人事
古义:指做官;今义:指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调配、奖惩等工作
10.去留
古义:指生死;今义:离开留下
11.寻
古义:不久;今义:寻找
12.交
古义:交互,都;今义:常用义“交友”、“交通”等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 园日涉以成趣 名作状,每日、每天
② 时矫首而遐观 名作状,有时
2.名词作动词
① 策扶老以流憩 名作动,拄着
② 乐琴书以消忧 名作动,弹琴,读书
③ 或棹孤舟 名作动,划船
④ 实迷途其未远 名作动,误入迷途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①生生所资 动作名,生活
②审容膝之易安 动作名,容膝的小屋
2.动词作状语
感吾生之行休 动作状,将要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 倚南窗以寄傲 形作名,傲然自得的心情
② 携幼入室 形作名,幼儿,儿童
2.形容词作状语
心惮远役 形作状语,到远处。
(四)使动用法
① 审容膝之易安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乐
② 眄庭柯以怡颜 形容词的使动,使……愉快
(五)意动用法
① 悦亲戚之情话 意动,以……为愉快
② 乐琴书以消忧 意动,以……为乐
③ 善万物之得时 形容词意动,以……为善
四、一词多义
1.行
Xíng
① 感吾生之行休 《归去来兮辞》(副词,将,将要。)
②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六则》(动词,行走。)
③ 为吾子之将行也 《殽之战》(动词,离开,前往。)
④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观沧海》(动词,运行。)
⑤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动词,实行,执行。)
⑥ 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庖丁解牛》(名词,行为,动作。)
⑦ 臣修身洁行数十年 《信陵君窃符救赵》(名词,品行。)
⑧《琵琶行》 (行,古诗一种体裁。)
háng
①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 杜甫《绝句》(量词,排,行。)
② 蹑足于行伍之间,而崛起于阡陌之中 《过秦论》(泛指军队。)
③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苏武传》(名词,辈分。)
2.引
① 丁壮者引弦而战 《塞翁失马》(动词,开弓,拉弓。)
② 相如引车避匿 《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牵,拉,引。)
③ 引壶觞以自酌 《归去来兮辞》(动词,拿来,取来。)
④ 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召请,召引。)
⑤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赤壁之战》(动词,避开,退却。)
⑥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出师表》(动词,引用,援引。)
⑦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 《滕王阁序》(名词,前言,序文。)
3.乘
chéng
① 聊乘化以归尽 《归去来兮辞》(动词,顺着,顺随。)
②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动词,骑,坐,驾御。)
③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过秦论》(介词,凭借,趁着。)
④ 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 《序》(动词,交互,连接)
⑤ 目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动词,冒着,顶着。)
shèng
①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万乘 《触龙说赵太后》(量词,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
② 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殽之战》(“四”的代称。)
4.策
① 执策而临之 《马说》(名词,竹制的马鞭。)
② 策扶老以流憩 《归去来兮辞》(动词,拄着。)
③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木兰诗》(同“册”,记录。)
④ 蒙故业,因遗策 《过秦论》(名词,策略。)
⑤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名词,计策,计谋。)
5.审
① 审容膝之易安 《归去来兮辞》(动词,明白,知道。)
② 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察今》(动词,考察,观察。)
③ 余经秋审,皆减等发配 《狱中杂记》(动词,审问,审判。)
6、委
① 曷不委心任去留 《归去来兮辞》(动词,随从,顺从。)
② 如土委地 《庖丁解牛》(动词,散落,堆积。)
③ 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过秦论》(动词,托付。)
④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陈太丘与友期》(动词,放弃,舍弃。)
7.怀
① 怀良辰以孤往 《归去来兮辞》(动词,留恋,爱惜。)
② 则有去国怀乡 《岳阳楼记》(动词,怀念,想念。)
③ 新妇谓府吏,感恩区区怀 《孔雀东南飞》(名词,心情。)
④ 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 《赤壁之战》(动词,心中藏着。)
⑤ 汝姊在吾怀 《项脊轩志》(动词,胸前。)
⑥ 怀其璧,从径道亡 《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揣着。)
8.而
① 觉今是而昨非 连词 表并列
② 门虽设而常关 连词 表转折
③ 时矫首而遐观 连词 表修饰
④ 鸟倦飞而知还 连词 表承接
⑤ 泉涓涓而始流 连词 表修饰
9.之
①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助词,取独
② 恨晨光之熹微 助词,取独
③ 悦亲戚之情话 助词,取独
④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助词,取独
⑤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动词,到,往
⑥ 求之靡途 代词,它
⑦ 公田之利 助词,的
⑧ 会有四方之事 助词,的
⑨ 感吾生之行休 助词,取独
10.以
① 既自以心为形役 介词,使,让
② 舟遥遥以轻飏 连词,表修饰,“而”
③ 农人告余以春及 介词,把
④ 引壶觞以自酌 连词,表承接 来
⑤ 聊乘化以归尽 连词,表修饰
⑥ 园日涉以成趣 连词,表结果
⑦ 木欣欣以向荣 连词,表修饰
⑧ 问征夫以前路 介词,用
⑨ 乐琴书以消忧 连词,表目的
⑩ 耕植不足以自给 连词,用来,来
⑾ 诸侯以惠爱为德 介词,把
⑿ 家叔以余贫苦 介词,因为,由于
⒀ 策扶老以流憩 连词,相当于“而”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皆口腹自役(“皆”表判断)
(二)倒装句
1.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① 将有事于西畴
② 农人告余以春及
③ 问征夫以前路
2.宾语前置
① 复驾言兮焉求 (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②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③ 乐夫天命复奚疑 (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④ 皆口腹自役 (宾语前置句,代词“自”作宾语前置)
(三)被动句
① 既自以心为形役(为,被)
② 遂见用于小邑 (见,被)
(四)省略句
① 寓形(于)宇内复几时? (省介词“于”)
② 稚子候(于)门 (省介词“于”)
③(余)脱然有怀,(余)求之靡途 (省主语“余”)
④ 于是(余)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省主语“余”)
⑤(余)或命巾车,(余)或棹孤舟 (省主语“余”)
(五)固定句式
载欣载奔(载……载……:一边……一边……;又……又……)
例:载饥载渴 载歌载舞
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必考知识2《滕王阁序》
一、通假宇
①所赖君子见机(“机”通“几”,预兆。句意:不过由于君子看到细微的预兆。)
②俨骖騑于上路(“俨”通“严”,整治。 句意:驾着车在高高的道路上前行。)
③云销雨霁,彩彻区明(“销”通“消”,消散。句意:云消雨停,阳光普照,天空明朗。)
二、古今异义
① 穷且益坚(穷:困厄,处境艰难。今常用于穷困的意思。句意:处境艰难,而意志更坚。)
② 一介书生(一介:一个。“介”量词。今常用于“介绍”“介于”等意。句意:一个书生。)
③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弱冠,指二十岁,古代以二十岁为弱年。今无此意。句意:自己和终军的年龄相同,却没有请缨报国的机会。)
④ 盛筵难再(再:第二次。今相当于“又”。旬意:难有第二次遇到。)
⑤ 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云尔:语气词,用在句尾,表示述说完了。今无此意。句意:请各位宾客竭尽文才,写出像潘岳、陆机那样的好作品。)
⑥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学士,掌管文学撰述的官。今常用来指学位。句意:文坛上众望所归的孟学士,文章的辞采有如蛟龙腾空,凤凰飞起那样灿烂夺目。)
⑦ 阮籍猖狂(猖狂,狂放,不拘礼节;今指狂妄而放肆。)
⑧ 千里逢迎(逢迎,迎接;今指说话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
⑨ 童子何知(童子,谦辞,晚辈,后生;今指儿童。)
⑩ 彩彻区明(彩,日光;今指彩色。)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雾”“星”均为名词作状语,译为“像雾一样”“像星一样”。
② 上出重宵,下临无地 “上”“下” 均为名词作状语,译为“向上”“向下”。
2.名词作动词
① 一言均赋 “赋”,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铺陈”。
② 目吴会于云间 “目”,名词作动词,用眼睛看
③ 烟光凝而暮山紫 “紫”,呈现出紫色
④ 梓泽丘墟 “丘墟”,成为荒丘废墟
3.名词的意动
襟三江而带五湖 “襟”“带”均为名词的意动用法,分别解释为“以……为衣襟”和“以……为束带”。
(二)形容词的活用
① 四美具,二难并 “美” “难”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美”指“美好的事物”,“难”指“难得的人”。
② 宾主尽东南之美 “美”指俊杰
(三)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 徐孺下陈蕃之榻 下,使……放下
② 腾蛟起凤 腾,使……腾空;起,使……起飞
③ 川泽纡其骇瞩 骇,使……吃惊
④ 屈贾谊于长沙 屈,使……受屈
⑤ 窜梁鸿于海曲 窜,使……逃匿
四、一词多义
1.尽:
① 宾主尽东南之美 副词,全、都。
② 潦水尽而寒潭清 形容词,完了、没有。
③ 聊乘化以归尽(《归去来兮辞》) 动词,死、死亡。
④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阿房宫赋》) 副词,最。
2.胜:
① 胜友如云 形容词,才华出众的。
② 躬逢胜饯 形容词,盛大的。
③ 胜地不常 形容词,美的、美丽的。
④ 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 动词,能承受、能胜任。
⑤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行并序》) 动词,超过。
⑥ 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鸿门宴》) 形容词,尽、完。
3.穷:
① 响穷彭蠢之滨 副词,尽。
② 穷睇眄于中天 副词,尽。
③ 穷且益坚 名词,因厄、处境艰难。
④ 岂效穷途之哭 形容词,走到头的。
⑤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形容词,穷困。
4.舍:
① 舍簪笏于百龄 动词,舍弃。
② 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 名词,客舍、住所。
③ 退三舍而避之(《城濮之战》) 古代一天行军的路程。
④ 夫人请之,吾舍之矣(《毅之战》) 动词,释放、放弃。
5.临:
① 临别赠言 副词,将要。
② 临帝子之长洲 动词,面对。
③ 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劝学》) 俯视,从高处向低处看。
④ 临视,则虫集冠上(《促织》) 到、走近。
6.怀:
① 怀帝阍而不见 动词,想念。
② 有怀投笔 名词,心思。
③ 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壁从径道亡(《廉颇蔺相如列传》) 动词,揣着。
7.序:
① 序属三秋 名词,时序。
② 滕王阁序 序言、序文。
③ 今功臣名将,雁行有序(《与陈伯之书》) 名词,次序、秩序。
④ 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 动词,安排次序。
五、特殊句式
1.定语后置句
① 都督阎公之雅望 ② 宇文新州之懿范 ③ 孟学士之词宗
④ 王将军之武库 ⑤ 等终军之弱冠 ⑥ 慕宗悫之长风
2.宾语前置句
童子何知
3.状语后置句
①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② 空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 ③是所望于群公
④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⑤ 窜梁鸿于海曲 ⑥ 屈贾谊于长沙
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必考知识3《逍遥游》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怒:奋发。
2.抟:环旋着往上飞。
扶摇:旋风。
3.夭阏(è):阻塞。
4.奚以……为:表反问,哪里用得着……呢?
5.晦:阴历每月最后一日。
朔:阴历每月的第一日。
6.绝:超越。
二、通假字
1.北冥有鱼(通“溟”,大海)
2.三餐而反(通“返”,返回)
3.小知不及大知(通“智”,智慧)
4.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
5.而(nài)征一国者(通“耐”,能力)
6.旬有五日而后反(通“又”、“返”)
7.而御六气之辩(通“变”,变化)
8.而后乃今培风(通“凭”,凭借,依靠)
9.其正色邪(通“耶”,语气词)
10.汤之问棘也是已(通“矣”,语气词)
11.辩乎荣辱之境(通“辨”,辨明)
12.旬有五日而后反(通“又”,用于整数和余数之间)
三、古今异义
1.虽然:古义:虽然这样。
今义:表转折的连词。
2.果然:古义:很饱的样子。
今义: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3.众人:古义:一般人。
今义:多数人。
4.野马:古义:流动的雾气。
今义:野生之马
5.羊角:古义:旋风。
今义:羊的角
6.天池:古义:天然形成的大水池。
今义:湖泊的名称(在吉林长白山)
7.海运:古义:海波动荡;今义:海洋运输
8.小年:古义:短的寿命;今义:指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民间节日
9.是:
古义:这;今义:作判断词
10.控:古义:投,落下;今义:控制
11.虫:古义:泛指动物;今义:虫子
12.枪:古义:触碰;
今义:发射枪弹的武器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
水击三千里(水,在水面上)
(二)名词作动词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名作动,南行)
2.不过数仞而下(下,落下,降落)
(三)形容词作名词
《齐谐》者,志怪者也(形作名,怪异之事物)
(四)形容词作动词
怒而飞(怒,奋发,这里指鼓起翅膀)
(五)使动用法
1.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合:使……满意;征:使……信任)
2.彼于致福者(致,使……到来)
五、一词多义
1.之:
① 鹏之徙于南冥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 之二虫又何知!(代词,这)
③ 穷发之北(助词,的)
2.息:
① 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词,气息,这里指风)
②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
3.其:
①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代词,代鹏)
②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连词,表选择)
③ 其自视也,亦若此矣(代词,他们)
4.以:
① 去以六月息者也(介词,凭借)
②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介词,用)
③ 以八千岁为春(介词,把)
④ 奚以知其然也(介词,凭)
⑤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介词,因为)
六、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齐谐》者,志怪者也。
(……者,……也)
2.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者,……也)
3.南冥者,天池也。
(……者,……也)
4.此小大之辩也(……也)
5.此小年也(……也)
6.此大年也(……也)
7.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者也)
(二)倒装句
1.宾语前置句
① 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句,= 以奚知其然也)
② 莫之夭阏(è)者(宾语前置,= 莫夭阏之)
③ 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 彼且适奚也)
④ 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 之二虫又知何)
⑤ 彼且恶(wū)乎待哉(宾语前置,= 彼且待恶乎哉)
2.状语后置句
① 覆杯水于坳(āo)堂之上(介词结构后置,= 于坳堂之上覆杯水)
② 翱翔蓬蒿之间(介词结构后置,= 于蓬蒿之间翱翔)
③ 去以六月息者也(介词结构后置,= 以六月息去)
(三)省略句
翱翔(于)蓬蒿之间。(省介词“于”)
(四)固定句式
1.其……其……:表选择,是……还是……
例: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译: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颜色呢?还是因为天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2.奚以……为:表反问,哪里用得着……呢
例: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译:哪用飞到九万里的高处再往南去呢)
3.且夫:连词,表递进,况且,再说
4.故夫:语气词,表示要发议论,不译
5.若夫:连词,表示提出另一话题,至于
七、难句翻译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译:哪用高飞九万里往南去呢?
2.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译:所以那些才智能胜任一官之职,善行能联合一乡的人,品德可使一国君主满意,能力使一国的人信任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就像斥鴳(yàn)一样所见甚小啊。
3.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wū)乎待哉?
译:至于那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把握六气的变化,而在无穷无尽的境界中遨游的人,他们还凭借什么呢?
【关键词】教学内容 取舍 原则 方法
从事语文教学已经有些年头了,但在教学过程中却依然困惑不断,比如一节课下来,总是患得患失,老感觉少了点什么,甚至挖空心思,非要找上一点,待下节课补上去方心安理得。可是,自以为考虑周全的我并没有看见学生们表现出收获的喜悦。相反有些同学百无聊赖的样子让我知道补充的东西对于他们来说并没有多少意义。
花不剪难免芜杂,树不修多有庸枝,看来课文的知识点也需大加提炼、要敢删敢剪。前些日子学习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抛却以往的教法,没有介绍作者,没有说写作背景,只让大家来探讨诗歌中深沉的博爱之情,结果同学们个个踊跃,并且很喜爱这个主题,很多同学在谈自己见解的时候联系到海子的生平经历及他的生活和理想等等。一节课下来,同学们意犹未尽,效果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事后我意识到自己低估了同学们,有些东西我完全可以放手。其实再周全的考虑也难免有疏忽,索性大胆取舍,抓住主线,攻其一点,讲出个性。
再说,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形式下,语文教学容不得我们不去大胆取舍。
首先,现在高中课程的量非常大,拿苏教版语文教材来说,有五本必修加若干选修组成,每个学期在有限的时间要把所有的课文全都讲一遍是不可能的,且不说有些课文可以让学生自读,就是精讲课文我们也没有必要教授得面面俱到。每册课本上课文众多,每课选择一个重点,叠加起来就是一个有体系的整体。如果每篇文章都是作者简介,课文背景,内容解说,艺术特点……势必造成课文知识的交叉,教师虽然出了力,效果并不会多好。
其次,课堂教学的取舍有利于训练和开发学生的思维。如果我们只通过高强度、高密度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铺天盖地、密不透风的知识灌输的话,那么除了炫耀一下自己良好的知识素养之外,将一无所获,而且必将给学生带来严重的伤害。选取主要问题,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我想他们会擦出思想的火花。教学中过于“实在”,往往只能使学生记住条条框框,囫囵吞枣地生搬硬套。只有把握教学中的弹性空间,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张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张扬,使他们能自主、自愿地去思考、探索,从而养成创新意识,形成创新能力。
再者,课文教学切忌冗繁,如果“抓大放小”,那么教学目标就容易达成,教学重难点就能很好地被突破。并且,由于教授课文时主次分明,脉络清晰,学生也会容易接受,且对于知识点会印象深刻。
能取则取,该舍就舍,没有了瞻前顾后,反而会让我们彻底放开手脚。当然在此,取舍的原则也是很重要的,好的原则才更有利于我们进行准确的取舍,针对这个问题我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第一,设定课文教学的主要方向时一定要关注教育对象――学生。我们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心理层次,考虑他们的认知特点。如学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篇文章,我们就不能把教学的主要方向设定为“理解海子为什么要去自杀”,而是要去感受海子的赤子之心,让学生们懂得博爱;学习《我与地坛》就不能把解决重点放在“理解史铁生的生死观”上,要让学生好好体会文中所表现的自强及浓浓的母爱。做梦的年龄还是让他们生活在纯净的世界中吧,黑暗面的东西还是少让他们接触。另外太玄乎的东西最好还是需要回避的,缺乏人生阅历的孩子对于这些肯定是一片空白。总之在这个问题上一定要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忽视了这点,再高明的目标方向都只能是无根之花,虽美但缺乏成活的土壤。
第二,关注文体特点。不同体裁的文章有着不同特点,我们突破的重点自然也就有了差别。是诗歌,我们就着重关注语言和情感;是小说我们就重点留意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是戏剧,那么我们就在矛盾冲突上多下点功夫。写景类文章我们要多探讨写景特色,感受景物所营造的意境美;叙事类文章那就去把握叙事方法,感受那精心动魄的曲折情节;记人的文章就要注意人物的个性,感受他身上所体现的美与丑。文学类文章我们就重点欣赏其艺术性,实用类文章我们就学习文体要求,领略其写作方法,以其实用性为中心……如我们在教授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时》,索性就让学生去感受其中的美,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去体会语言美、意境美……而学习的《雷雨》时我们何不去以戏剧中复杂的冲突为中心呢。阶级的矛盾、情感的矛盾、家族的矛盾、人性的矛盾……,凡此种种已经能很好地解决文本的重点了。
第三,彰显文章个性。很多文章虽然体裁相同,其他方面也有诸多相似点,但不同的文章却有着各自的个性,甚至同题之文也会迥然不同,同样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朱自清和俞平伯的文章,读来感受明显不同。由于不同作者有不同的气质及风格,再加上其他的一些客观原因,文章自然也就流露出不同的情调,所以我们一定要找准“文眼”,重点突破。同为写人叙事类文言文,如《烛之武退秦师》《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根据其不同的特点就可以确定不同的教学主线,《烛之武退秦师》中外交辞令的艺术性应是重点,《廉颇蔺相如列传》我们可以关注人物形象和斗争技巧,而《鸿门宴》在情节悬念迭生上要明显强于前面二篇文章。三篇文章各有侧重,这样做就避免了教法的单一和雷同。
1.被取消独立性的主谓结构在全句中作主语,表示语意未完,让读者或听者等待下文。
例1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这句话中“师道不传”本来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独立的主谓句,但在整个句子中只能以一个主谓短语的形式作整个句子的一个成分――主语。
例2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例句中的“吾妻美我”本可以构成一个主谓句,但是加了“之”后,就变成了一个主谓短语而作整个句子的主语了。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等句子也是这种用法。
2.被取消独立性的主谓结构在全句中作宾语。
例3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
“松柏”“后凋”之间加“之”字,主谓结构被取消独立性后,变成了一个主谓短语,作“知”的宾语。
例4 “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勾践灭吴》)
全句的大主语是“寡人”,大谓语是“不知”,大宾语是“其力之不足”。“其力”“不足”之间加上“之”,取消独立性后变成短语,作为整个句子的宾语。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不知东方之既白”等句子也属于这种用法。
3.被取消独立性的主谓结构在全句中作状语。
例5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
“臣之壮也”如果没有“之”字,就变成“臣壮”(我年轻),这是一个独立的句子。加上“之”,“臣之壮也”就不是句子,而变成了一个短语,作整个句子的时间状语。
例6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
“悍吏来吾乡”本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但加上“之”后,就变成了一个表时间的短语而作为全句的状语。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中的“始臣之解牛之时”,在全句中也是作时间状语。
4.两个被取消独立性的主谓结构连用,分别作主语和宾语。
例7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孤之有孔明”和“鱼之有水也”这两个取消了独立性的短语分别作主语和宾语,此句的谓语是“犹”。
5.被取消独立性的主谓结构分别作句子的主语和谓语。
例8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全句的主语是“公”,谓语是“视”。
6.被取消独立性的主谓结构作复句的一个分句。
例9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句子译为“即使我死了,但还有儿子在”。“我之死”被取消独立性后,作整个转折关系复句的一个分句。
高考大纲对文言虚词的考查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考试能力层级为“理解”B级。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文言虚词的用法主要是连缀词语、标识结构、表达语气等。它在表情达意方面有着文言实词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作用正如清代学者刘淇所说的那样“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而虚字其性情也”(《助字辨略》)。“虚字其性情”,道出了虚字功能的本质方面。
考 点 剖 析 :认识“常见文言虚词”和“在文中的用法”
在文言虚词的考查要求中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两点:一是“常见文言虚词”,即考查常见用法。具体为:①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时遇到的文言虚词多为常见用法;②避免文言虚词使用范围较小且较难理解的特殊用法。二是“在文中的用法”,是相对于在词典中的用法而言的。“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主要是指文言虚词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主要是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别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的能力。总之,要熟记常用的文言虚词,并掌握随文定义的方法,结合具体的上下文作出合理的推断。
值得注意的是:高考试题中,对文言虚词的考查一般分为四种类型。①单一型。即一道题中只考查某个文言虚词的用法。②复合型。即将某四种文言虚词组合成四组,区别它们在各组中的意思。③混合型。即将文言虚词混同在文言实词中一起考查,这就更加要注意区分清楚了。④译文型。即将文言虚词放到翻译中去落实它的意思。
真 题 引 路: 掌握对文言虚词的考查类型与解题方法
1.单一型。(2011年湖南卷) 第6题: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与“其诗亦怪怪奇奇”的“其”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则或咎其欲出者
B.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C.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
D.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解析] 这是考查同一文言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思的类型。要求结合原文语境,判断文本中“其”的意义和用法,并与课内的四个“其”进行意义和用法异同的比较。例句中的“其诗亦怪怪奇奇”(明末清初,《严祺先文集序》)的“其”字,在这里为代词,“他的”,做定语。 具体分析以下四项:A.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其:那个,指示代词;B.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其:他,人称代词,作“破璧”的主语;C.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史记项羽本纪》),其:他的,人称代词,作定语,与题干例句相同;D.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五代史伶官传序》),其:一定,副词,这里可译作“千万不要忘记”,表叮嘱、劝勉、期望、命令等语气,通常用于祈使句中。
【参考答案】 C
2.复合型。(2011年山东卷)第 10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 故燕王欲结于君
B.拱手而问曰 朝济而夕设版焉
C.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D.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 此亡秦之续耳
[解析]这是全部考查文言虚词的类型。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A项中的“于”,前者表地点,在,后者表对象,和;B项中的“而”,前者表修饰,后者表转折;C项中的“则”,两者都表假设; D项中的“之”,前者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后者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结构助词“的”字。
【参考答案】 C
3.混合型。(2011年重庆卷)第8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檄营帅籍所掠赴郡讯之籍:登记
B.即驰书告台省趣发饷趣:通“趋”,前往
C.使者采木且及柳且:将要
D.公仰视木顾使者日顾:回头看
[解析] 这是将文言虚词和文言实词结合在一起考查的类型。本道试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等级为B(理解)。选文取材于清代蓝千秋《江公皋传》,重点考查了“籍”、“ 趣”、“ 且”、“顾”四个文言词汇。值得注意的是一个文言虚词与三个文言实词混在一起考查了。其中,“且”是文言虚词,而“籍”、“ 趣”、“顾”为实词。值得注意的是考查通假字“趣”,一定要在原文中理解。例如,B项“趣”:通“促”,催促、督促的意思。由此可见文言实词的理解不仅仅要掌握它的常用义项,更需要娴熟地根据上下文进行甄别:从相同的字音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一定要把对实词的解释带入到原句原文中,看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参考答案】 B
4.译文型。把文言虚词放在主观性试题――古文的翻译之中,通常为“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可以从以下高考试题中积累一些知识点。例如,(2011年湖南卷)“则余亦迂甚矣哉!”[解析] 其中“则”、“哉”两个文言虚词,前者联系上下文,译成连词“那么”,后者针对文言句式译成语气助词“啦”。【参考译文】“那么我也迂腐得厉害啦!”(2008年江苏卷)“及得召见,遂见亲信。”[解析]用“见”、“见……于……”表被动。“及得召见”中的“见”,是动词,是接见、召见的意思;“遂见亲信”中的“见”,副词,表被动,含“被、受、受到”的意思。【参考译文】“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的亲近信任。”
答 题 技 巧 :结合文本具体把脉与联系比较决定
1.随文定义。(1)依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判别虚词用法。如:①“子而思报父母之仇。”(《勾践灭吴》)而:结构助词,的;②“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而:代词,他,“触龙”;③“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之:助词,做定语后置的标志;④“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之:助词,依附在形容词后,无意义,不译。(2)依据相关语句的内容和语气,判别虚词用法。如:“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前“其”用在反问句中,表示反问,可以理解为“难道”的意思;后一个“其”用在一个表示选择问的句中,作连词,表示选择,可以翻译成“还是”。
2.依文推义。(1)辨明用法。一个虚词大都有多种用法,相同的用法又可以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如 “因”:①“不如因善遇之。”(《屈原列传》)(趁着)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廉颇蔺相如列传》)(通过、经由)③“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因为、由于)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鸿门宴》)(依靠、凭借)(2)分析虚实。又如“以”:“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六国论》)中的“以”,是连词(虚词),意思是“因为”,表因果关系。而“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以”,应该是动词(实词),意思是“认为”。
3.区分比较。要善于把虚词与其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作比较。(1)用法没有改变:如“于是”,“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躁而相逐。”(《五人墓碑记》)这里的“于是”与现代汉语中的相同。(2)用法改变。如“则”,“此则寡人之罪也。”(《勾践灭吴》)在文言文中作副词用,表示肯定,“是”、“就是”。而在现代汉语中作副词用时表“就”、“那么”等意义。(3)用法完全消失。如“之”的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又如“无乃”(恐怕……吧)、“尔乃”(这样);再如“者”的提顿作用等。
4.激活定势。(1)文言虚词的特殊用法。如“其”:①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尽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作代词,指代自己;②“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语气副词,相当于“还是”的意思;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副词,表祈使,相当于“一定”的意思。(2)区分合音词与固定句式。①兼词类。如“诸”(之于、之乎),“焉”(于之),“盍”、“曷”(何不),“耳”、“尔”(而已)等。②复指类。如“所以”、“然则”、“是以”、“然后”、“无乃”、“何其”、“所以”等。③语气类。如 “何……之有”、“不亦……乎”、“无乃……乎”、“得无……乎”、“孰与(孰若)……”、 “为……所……”、“唯……是……”、“与其……孰若……”、“以……为……”等。(3)依据虚词,进行断句。①常常用在句首的:“夫”、“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②常用在句尾“也”、“矣”、“欤”、“焉”、“哉”等语气词;③常用在句中的“以”、“于”、“为”、“而”、“则”等连词。
【测试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吴太子孙登,尝乘马出,有弹圆过。左右求之,适见一人,操弹佩圆,咸以为是。辞对不服。从者欲捶之,登不听。使求过圆,比之非类,乃见释。
(选自《折狱龟鉴》卷一・释冤上・孙登比丸)
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A.左右求之,适见一人
B.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C.从者欲捶之,登不听
D.使求过圆,比之非类
2.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任末年十四,负笈①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②,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选自东晋・王嘉《拾遗记》)
[注释] ①笈(j):书箱。②庵:茅草小屋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①人若不学,则何以成
②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
①夜则映星月而读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①暗则缚麻蒿自照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①题其衣裳
②以记其事
3.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陆放翁《书巢记》云:陆子既老且病,犹不置读书,名其室曰“书巢”。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藉于床②,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③,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耶!”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国学导航・永乐大典》残卷)
[注释] ①栖:停留。椟:木匣,木柜。②枕藉:叠放。③间:有的时候。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①未尝不与书俱
②尝一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①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藉于床
②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①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
②蹑足行伍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①此非吾所谓巢者耶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孙泰,山阳人,少师皇甫颖,操守颇有古贤之风。泰妻即姨妹也。先是姨老矣,以二子为托,曰:“其长损一目,汝可娶其女弟。”姨卒,泰娶其姊。或诘之,泰曰:“其人有废疾,非泰不可适。”众皆伏泰之义。尝于都市遇铁灯台,市之,而命洗刷,却银也,泰亟往还之。中和中,将家于义兴,置一别墅,用缗线二百千。既半授之矣,泰游吴兴郡,约回日当诣所止。居两月,泰回,停舟徒步,复以余资授之,俾其人他徙。于是,睹一老妪,长恸数声。泰惊悸,召诘之,妪曰:“老妇常逮事翁姑于此,子孙不肖,为他人所有,故悲耳!”泰怃然久之,因绐曰:“吾适得京书,已别除官,固不可驻此也,所居且命尔子掌之。”言讫,解维而逝,不复返矣。
(节选自《唐摭言・节操》)
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正确译出加点的文言虚词)
(1)尝于都市遇铁灯台,市之,而命洗刷,却银也,泰亟往还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居两月,泰回,停舟徒步,复以余资授之,俾其人他徙。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D(都是代词,代“它”,“一颗弹丸”)
2.A(A.都是介词,拿、用。 B.连词,表修饰,可不译;连词,表示递进,而且。C.连词,就;动词,表示判断,是。D.代词,他;代词,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