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原型范畴理论

原型范畴理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原型范畴理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原型范畴理论

原型范畴理论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原型范畴理论 翻译 非原型

一、引言

范畴化的研究是认知语言学的基础。认知心理学家Rosch提出的原型及基本层次范畴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石之一。在翻译实践中,原型范畴理论在词汇、语法和语言结构的翻译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由于源语国家和译入语国家在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不同,在翻译中也出现不少非原型表达。

二、原型范畴理论及其基本特点

原型范畴理论是针对传统的经典范畴理论提出的。根据经典范畴理论,范畴由充分必要条件决定:同一范畴内各成员地位相当;范畴边界是清晰的。20世纪50年代,语言哲学的奠基人维特根斯坦提出了著名的家族相似性原理。此后,Rosch首先创立了原型范畴理论,将其视为认知心理学的一项重要内容。Lakoff进一步发展了原型范畴理论,提出可用理想化认知模型来解释原型范畴。根据该理论,人们不可能完全认识外部世界,隶属于同一范畴的各成员之间并不存在共同特征,只具有家族相似性,特征不是二分的,范畴边界是模糊的,范畴内的成员地位不相等。Langacker认为“原型是指范畴内最好、最典型的成员”。同一范畴内的成员典型程度各不相同,有一个或一些成员具有更多的共同属性,它(们)处于中心地位,而其他一些成员不是该范畴的典型代表,处于边缘地区。

原型范畴理论有以下特点:范畴成员的隶属存在等级性,同一范畴内,各成员的地位并不相等;同一范畴存在家族相似性,或其语义结构采取的是成束的并且是意义相重叠的形式;范畴的界限是不确定、模糊的,范畴具有开放性,这反映了人类具有一定的能动性。

三、原型范畴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在英汉翻译实践中,我们需注意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范畴词方面的区别和空缺。这些空缺可能是由两民族对范畴的认知方式、概括层次、构词功能的差异所致,如英语的hair可指汉语的“头发”或“毛”,brother可指汉语的“哥哥”或“弟弟”等。也可能是语言构词方式的差异影响了对范畴的认识。汉语构词的主要方法之一是“修饰语+中心概念词”,被称为“定中构词法”,这里的“中心概念词”常用基本层次词来担当,可直接运用它们来构词,这是一种常见又经济的手段,同时也使得汉语词具有直接表明生物或事体范畴属性的功能。如:

[1]猫——花猫——狸花猫

[2]树——桃树——蟠桃树

汉语名词中表示范畴的基本层次词:树、花、草、鱼以及馆、室、场等,都可在其前加上表示“种差”的字词来构成大量汉语词。英语的tree表示汉语的“树”,fish表示“鱼”,可用其来构词的方式存在较大差异见表1。

英语构词常注重词的词类属性,词本身就可显示词性。英语中大部分单词的后缀就表示这种词类语法范畴,如名词常用诸如-tion、-sion、-ship、-ity、-ness等后缀结尾;大多数形容词用-ous、-ive、-ary、-able、-al、-ful、-ish等结尾;很多副词以-ly结尾;一些动词以-en、-fy、-ize、-ate等结尾。

因此,在翻译实践中,我们在寻找源语和译入语的对等词时,除了查阅词典等参考工具,也需对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语法等方面的不同范畴有所了解。在英译汉时避免观词生义,生搬硬套;在汉译英时注意词性的变化和配合。这样,才能避免在译文中出现啼笑皆非的错漏。

四、翻译实践中的非原型表达

在很多语言中,一般降调表示确定含义,升调表示不确定或疑问,这是其原型用法。但也有例外,如反诘句虽用升调,但并不表示疑问:

[10] Is it all likely that he’s really sick? (肯定其相反命题:他其实没病。)

英语的beware不是一个典型动词,它表示“谨防、小心”,但它在句法上仅具有动词的部分特征,可说:

[11] Beware of the dog!

I will beware.

但一般不说:

[12] He bewares of the dog.

也没有bewaring或bewared的形式。

英语中大部分被动句和主动句可以对应转换,这是其原型属性,但也有边缘成分。如:He was born in 1979(他生于1979年)。因此,在翻译英汉主动句和被动句时,要注意按译入语的习惯用法灵活转换。

参考文献:

[1]Ungerer F.&Schmid H.J.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

[2]Taylor.J.R. 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 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M]. Oxford: Clarendon Press.1989.

[3]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原型范畴理论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英语一词多义现象原型范畴理论认知语言学

1.引言

一词多义现象一直以来都受到众多语言学家的关注,是语言学研究的对象之一。起初,词只有一个意义,但随着时间的发展一个词就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从而产生了一词多义现象。一词多义现象是一个词语有多种具有相互联系的意义的语言现象(赵艳芳,2001:36)。一词多义是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是人类对社会不断认知发展的结果,体现了人类认知发展的过程。而且,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表明,一词多义现象与许多语言学的理论是相关联的,可以用这些理论分析和诠释。认知词汇语义学将原型理论和范畴理论的主要观点用于词汇的一次多义的分析发现,一词多义现象是原型范畴理论的一种延伸,原型范畴理论对于一词多义现象的形成具有较强的解释力(敖世翠,2006)。根据原型范畴理论,在多义词的众多义项中,有典型成员和边缘成员之分,而且这些义项之间或多或少体现出一定的家族相似性,它们之间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本文主要从原型范畴理论这个角度对英语一词多义现象进行认知解析,从而对多义词的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启示,由此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多义词的丰富含义。

2.原型范畴理论

从亚里士多德到维特根斯坦之前的两千多年是传统经典范畴理论(又叫Logical View of Categorization,范畴化的逻辑观)时期(Ungerer & Schmid,1996:22)。经典范畴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假设:(1)范畴是由一组客观充分必要特征联合定义的;(2)范畴特征是二元的;(3)范畴有明确的界限;(4)一个范畴里所有成员地位相等。经典理论在二十世纪的语言学研究中起着主流作用,在音位学、句法学中的形式主义、语义分析特征等方法就是建立在亚氏假设之上的(王寅,2007:99)。但当运用经典理论解释更多的现象,特别是自然范畴、社会现象时就显得无能为力。因为大部分范畴不具有二分性,而是建立在原型之上的。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Labov、Lakoff等人对一些最基本概念进行了定量研究,发现在范畴化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原型”(Prototype),从而建立了原型范畴理论。Rosch把具有家族相似性的自然范畴称为原型范畴。范畴是以原型为中心而构建起来的,其他事物能否成为某个范畴的成员则以它们是否与原型有相似性为标准,即范畴是原型成员为中心通过家族相似性原则不断向外扩展和延伸的。原型范畴理论是在批判继承经典范畴理论的基础上以家族相似性范畴观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但是原型范畴理论与经典的范畴观有着本质的区别:(1)范畴成员是以家族相似性为基础建构起来的,范畴内的成员并非都完全满足所有的必要充分条件。(2)范畴内的成员地位并不相等,有原型成员和边缘成员之分。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范畴原型成员占显著地位,最容易被存储和提取。(3)范畴成员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可见,原型范畴理论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的原型范畴观,更加符合人们的认知实际,是认知语言学里的重要理论。

3.一词多义与原型范畴理论

根据认知语言学,词义属于语义范畴。随着词范畴的不断扩大,其词义也将不断发展变化。语义范畴也是原型范畴,在一词多义的平面上,一个词构成一个词义范畴,范畴内成员具有中心的、典型的义项和边缘义项之分。其中心义项被认为是语义范畴最具代表性的义项,往往是人们首先认知的,也是语言符号里最早获得的义项,是原型意义。由于客观事物错综复杂而又不断发展变化,语言中表达客观事物的词汇相对有限,远远不能满足表达客观事物的需要。又不可能不限制地创造新词,所有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和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不断深化,就必不可少地要用原有的一些基本范畴词表达与之相关的一些其他事物。于是,这些词就在原型义项的基础上产生其他义项,其子范畴以家族相似性的方式向外扩展,以辐射型或连锁型模式构成意义链和意义网络。在此语言范畴内,原型义项是具有最多家族共性的成员最能代表该词的语义范畴。因此,有关语义范畴的原型义项和边缘义项之分、家族相似性、语义范畴的开放性,为我们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存在提供新的视角。下面以单词“head”为例用原型理论对一词多义现象进行认知视角下的诠释。“head”的最初意义为“身体的前端部分”(top part of the body),也就是“头部”;围绕这个中心意义扩展为“事物的顶端”,如“the head of an arrow”;逐渐扩展为“首脑,首长或是一个组织机构的领头人”,如“the head of college,the head of a delegation”;后来扩展为“重点,要点”,如“the head of a discussion,the head of a passage”;还演化成为“才智,智力,或有才能的人”,如“use your head,the company needs several heads”等。在“head”的这一系列义项中,第一义项“身体的前端部分”(top part of the body)是其最基本最主要的义项,它包括了“head”一词的具体和典型性特征,与Rosch(1978)的研究相符(李瑛、文旭,2006)。所以该义项为“head”一词的原型成员,之后演变出的其他义项都是在它的基础上扩展开的,我们称之为边缘义项。但是在“head”的所有义项构成的语义范畴中,原型成员“头部”具有该语义范畴最大的共性。其他义项与这一原型义项之间有一定的共同点,呈现出家族相似性。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多义词“head”的各义项之间很好地体现出了原型范畴理论的基本特征。

4.一词多义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发

一词多义现象是词汇教学的难点已经成为英语教师们的共识。对于多义词的众多义项,教师应该如何教授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是多义词教学中的一大问题。通过以上对一词多义现象进行的原型理论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作为认知范畴化的结果,英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应该具有一定的理据性,而原型范畴理论为其提供了充分的理据性证明。因此,在多义词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有重点地介绍原型义项,让学生有意识地寻找家族相似性的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多义词的丰富含义,从而深刻地理解。

5.结语

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范畴理论对英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进行了新的诠释。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一词多义现象是原型范畴理论的一种延伸。原型范畴理论更好地解释了多义词各义项之间的联系,对于一词多义现象的形成具有比较强的解释力,从而为多义词的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Ungerer,F.,Schmid,H.J..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London:Longman,1996.

[2]敖世翠.原型范畴理论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解释[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3]李瑛,文旭.从“头”认知——转喻、隐喻与一词多义现象研究[J].现代外语,2006,(3).

原型范畴理论范文第3篇

第一,范畴是没有明确的界限的,是不确定的。范畴的边界是不受限制的,从W.Labov关于辨认杯子的实验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第二,无标准化性。没有任何标准化必要的和充分的属性能够定义原型范畴。不同的民族和种族对相同范畴中的典型成员的理解是不同的。第三,范畴有等级性。在一个范畴中,成员之间的地位是不平等的,越接近核心意义的词具有明显的原型特征,视为典型成员,反之,离核心意义较远的成员为非典型成员或边缘成员。例如“动物、家具、交通工具”这三个范畴的典型成员分别是“猫、椅子、小车”,而“波斯猫、扶手椅、敞篷车”则分别属于这三个范畴的边缘成员。第四,家族相似性。原型范畴存在着一种家族相似结构,一个范畴里所有成员都具有或多或少的共同属性。

2.原型理论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2.1加强基本范畴词汇的教学。范畴可分为三个主要层次:上位层次(如furniture)、基本层次(如chair)和下位层次(如armchair)。基本层次范畴是人们认识事物最基本、最直接的出发点,向上可概括出更抽象的上义层次范畴,向下可切分出更具体的下义层次范畴。人类的大部分知识是在基本层次上组织起来的,很多思维是在基本层次上展开的。在基本层次范畴上形成了基本层次词汇,它们处于词汇范畴的中心地位,构成了整个词汇系统的原型词汇系统。这些词汇是常用词,使用频率高,构词能力强,在日常言语交际和儿童语言习得方面起重要作用。因此,英语词汇教学应遵循人类的最初认知规律,以基本范畴词汇为教学重点,适当兼顾上位词汇和下位词汇。如教学“tree”的基本层次词“palm”时,可介绍“tree”的其他基本层次词“pear,peach,oak,pine,willow,ev-ergreen”等。这样学生就会很容易掌握一组词,从而大大扩充词汇量。

2.2注重对多义词原型意义的学习。根据原型理论,一个多义词构成的认知语义范畴中总有一个更中心或核心的意义,因而成为其他词义的原型,其他意义都是在这个意义基础上进一步引申或辐射出来的。所以,多义词学习中,我们应首先选择词义范畴中原型意义的义项进行重点记忆,实现对该词初级阶段的语义化,之后学习其他词就会更容易。如一说到“笑”,我们首先想到的是“laugh”,那么我们可把它作为原型,具备“笑”但又强调不同方式的“笑”的词有“chuckle,giggle,roar,smile,grin,beam”等。又如“arm”一词最初的义项为“手臂、胳膊”,由此辐射出其他义项,如“臂形物;衣袖;椅子扶手;武装、装备”等。第一个义项,为原型义项,其他义项都是围绕这一义项向外扩展而来的,而且义项由具体发展到抽象,因为各义项具有家族相似性。教师在讲解词汇时,通过原型意义一点点逐步引出一个词的其他意义项,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词的理解,还可以使学生形成词义网络,增强记忆,学会使用,理解各义项之间的深层关系,为我们在特定语境中词义的记忆提供良好的基础。

2.2.1了解各义项之间的理论依据。词语多义化过程主要包括两种趋势:辐射和连锁。辐射是指词的各个派生义项都是围绕该词的原型意义辐射出来的边缘意义。如run(v.)一词,原型意义是“跑”,而其他的引申义如“逃走”,“追逐”,“(船)行驶;(鱼)游水”,“使运转”,“掠过”;“使液体流动”等,都具备“跑动”这一原型特征。连锁是指词的派生意义只跟它前面的词之间有语义关系,就像链条一样,环环相扣。如puf(n.)一词,原型意义是“(呼吸、空气)短而快的喷送;一次喷出(汽或烟的)量”,其引申义依次如下:粉扑;包有果酱或奶油的酥皮点心;(衣服上用做装饰的)圆而松的褶折;(对书、戏剧等)过多夸奖的评论。第四个义项似乎与原型意义没有什么联系,但从词源学角度分析,还是可以看出所有后来获得的意义的原型还是这个词的基本意义。可见多义词的不同义项和它的原型原义项有密切的语义联系,在记忆词汇的原型意义基础上,学习者应有意识地了解词汇不同意义之间,以及各意义与原型意义之间的理据联系方式,做到融会贯通、灵活掌握。

2.2.2根据语境掌握多义词的衍生意义。在英语学习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某个多义词在某一特定语境中以非字面意义出现,这时我们可以根据该词的典型意义猜测其在此语境中的衍生意义。语境可以实现原型意义到边缘意义的扩展。如“fade”的本义是指“逐渐消逝、褪色、衰老”,启发学生运用丰富的联想,积极主动地寻找它的引申意义,这样学生就不难理解下面这几个句子中的深层含义,如:我们在解释“fade”的一词多义现象时,可先掌握该词核心意义为“逐渐消逝、褪色、衰老”,再根据具体语境,运用联想、隐喻、转喻等思维进行猜词,从基本含义中推导出“fade”在以上六种语境中不同的义项,掌握词汇的引申义,加深理解词义的内在联系,进而提高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

3.结语

原型范畴理论范文第4篇

摘 要:本文着眼于原型范畴理论对多义词的分析,通过分析多义词所涉及的范畴层次,证明多义词的义项不能以词义标准化做为单一范畴。原型范畴理论在范畴化过程中所处的层次只涉及“平面关系”,因此若以“家族相似性”和“原型”为标准,最终会导致像对多义词那样的错误分析,即把不属于一个范畴的事物划为同一个范畴。

关键词:原型范畴理论;多义词;平面关系;上下关系

一,引言

认知语言学中提出的“原型范畴”理论,以“家族相似性”“原型“为标准,试图对语言的各个层面作出合理的解释。在分析词义的时候,原型范畴理论认为,多义词的各个义项构成一个聚合状的原型范畴。然而,多个义项以词义为标准并不能构成一个范畴;所谓的“原型”也只是把它们归为一个由心里现象产生的“假范畴”。原型范畴理论主要依据“家族相似形”和“原型”的概念,错误的把各个义项当作同一范畴。

二,原型范畴理论以及其对多义词的分析

维特根斯坦提出的“家族相似性”为原理范畴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石。此后,Berlin&Kay在20世纪60、70年代通过对不同语言中颜色词的考察,发现颜色范畴在不同语言中是靠焦点色组合在一起的,这也为原型范畴理论的提出奠定了进一步的基础。20世纪70年代,Rosch正式提出了“原型范畴理论”。Rosch认为:原型范畴是具有家族相似性的各个成员的自然范畴,在范畴化过程中起到主要作用;原型就是比同一概念中的其它成员有更多共同特征的实例。这种典型代表在识别范畴中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此后,经过Labov,Lacoff & Johnson等人的发展,原型理论成为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范畴理论。原型范畴理论强调:范畴之间成员地位不平等,有中心成员和边缘成员之分;范畴与范畴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形成一个连续的统一系统;往往不能对成员作出绝对的划分,尤其是对于那些边缘成员,很难界定其究竟归属于哪一类。

在对多义词的分析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词多义的现象。认知语言学学者们也试图运用原型范畴理论来对这一现象进行解释。Taylor(2001)认为:“一个词的多个义项之间不能用共同的语义特征统一起来,而是通过“语义链”来产生关系。“A―B―C―D…”A与B通过某种共同属性或其它相似性来取得联系,B与C以同样的方式取得联系,依此类推。Taylor把一个多义词的各个义项当作一个原型范畴看待,他认为在这个范畴内,相邻成员之间存在意义上的联系,而不相邻成员之间可能几乎没有共性。另外,Taylor还认为,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原理可以很好的解释多义词现象。

正如许多西方认知语言学家一样,中国也有许多学者也把语义范畴当做原型范畴对待,认为义项成员不具有同等地位,而是具有中心的,典型的义项和边缘义项之分。总之,原型范畴理论一方面认为造成多义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核心义项基础上对隐喻的语义扩展。一个词在其应用过程中,可能会由于表达的需要,在语言中还没有找到相应的词表征,因此产生了词义的衍生,进而产生一词多义的现象。接下来本文将浅析以原型范畴理论分析多义词现象的误区。

三,多义词与范畴之间的关系分析

语言中的多义词现象实际上是遵循人类语言经济性的结果。比如以人为例,过去的人,现在的人,以及将来的人是一个无穷的集合。由于用同一个语言形式来表达不同的事物,这样就出现了多个义项对应一个形式的结果,即多义词现象。由于这些没有表征出来的不同形式是与众不同的概念范畴结合在一起的,所以其本身也是一个个体的存在。接下来,我们通过词性标准和语义标准来讨论。

1,词性标准

以词性为标准,一个词的多个义项可以属于一个或几个范畴。比如在不同的语句中,一个词可能会用做不同的词性。如汉语的“打”在句中“我打了他”做动词,在“我买了一打笔”中做量词。如果我们以词性作为划分标准的化,第一个“打”与第二个“打”分属于不同的范畴。从词性这个层次面看,一个词有多个义项的话,不同义项应构成不同范畴。因此我们不应该把它们归为同一范畴。

2.语义标准

以语义为标准,一个词的多个义项不构成一个范畴。因此,要讨论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单独的分析语义。词义是存在于人脑中的概念,是人类范畴化的结果,因此一个义项也就是一个范畴在人脑中的内化。单义词只有一个义项,所以只代表一个概念范畴,而多义词的不同义项因为是不同事物的内化,所以代表不同的概念范畴。比如“spirit”这个词的义项这种包括1, the part of a person that includes their mind, feelings and character rather than body; 2, a strong alcoholic drink. 以语义为标准的话,烈酒应该与饮料等属于一个范畴,但是与精神和心灵则不会成为一个范畴。当然它们代表事物,所以都属于名词范畴,但这是以词性为标准划分的而不是以语义划分的。可见以语义为标准把它们划分为一个范畴的是一种错误的方法。或许这些义项之间或许有些某种联系,但是这绝不是意义上的联系。

四,结语

经过词性和语义标准的分析,我们不能把多义词的各个义项依据原型范畴理论归为一个范畴中。既然范畴是一个类的概念,并且以意义为标准,多义词的各个义项又不能构成一个类,所以多义词的义项不构成范畴。多义词的本质其实是共享一个形式的多个义项构成的语义网络,各个义项之间是相互排斥的,是一个个独立平行的个体。原型范畴理论由于错误的以“家族相似性”和“原型”的标准来对范畴进行划分,混淆了范畴与范畴化的关系,因此错误地认为多义词中每一个义项属于同一个范畴之中。因此,原型范畴理论不能很好的完成分析多义词各个义项之间关系的任务。

(作者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

参考文献:

[1] Taylor, J.(2001). 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 Prototype in Linguistic Theory.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 Ungerer, F.(2001).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原型范畴理论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词汇范畴,原型,学习动机,学习策略

 

1. 原型范畴理论

现代原型范畴理论是从古典客观主义范畴观发展而来的,而客观主义经典范畴观则需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Aristotle对于范畴的认识。Aristotle认为:(l)范畴由范畴成员所共有的一组充分必要的特性来界定;(2)一个物体如果具备某范畴成员的所有充分特性,该物体属于此范畴,否则不属于此范畴;(3)不同范畴之间存在清晰的界限;(4)同一范畴中各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不存在典型成员与边缘成员之间的区别。

可是从二十世纪哲学家L. Wittgenstein开始,这种经典范畴理论日益受到质疑。Wittgenstein在研究如何给“Spiel”这个德语词(意义相当于英语词game)下定义时注意到,这个词语有多个意义构成,如游戏、赌博、比赛等等,并且这些意义的边界是模糊不清的。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发现,“Spiel”这个范畴的各个成员之间并不享有可以将它们与不属于它们范畴的成员区分开来的共同属性,因此无法用一组共同的语义特征来包括它的全部义项。在Wittgenstein看来,范畴并不是通过成员的共同特征而结合起来的,而是通过范畴成员之间相互交叉的“家族相似性”建立起来的。

接着,Rosch在实验基础上做出结论:区别一个范畴时,没有任何一个属性是必要的。实体的范畴化建立在好的、清楚的样本之上,将其他实体与这些好的、清楚的样本作比较,根据他们在某些或一组属性上的相似性来决定是否将这些实体纳入该范畴。这样一来,这些好的、清楚的样本就称为“原型”,是非典型事例范畴化的参照点。以“鸟”这个范畴为例,在美国文化中,知更鸟就是鸟的原型。Rosch的研究同时还表明,范畴名称首先激活的是更具典型性的成员,而更趋于边缘的非典型成员则处于抑止状态。因此,我们可以合理推论,范畴的原型成员,或者说基本的范畴成员最容易被习得。

2. 原型范畴理论下的单词划分法

2.1 按词类划分

单词按词类进行划分,大致可以归纳为实义词和功能词论文的格式。实义词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开放的词类学习策略,表意功能强且数目繁多;功能词如冠词(a,an,the)、代词(I,you,he,she,it,we,you,they; this,that,these,those: who,whose,what,which: any, some,other, another)、连词(and,or, so,for :as,because,if, when,while,although)、助词(am/is/are: was/were: has,have,had: will,shall,would,could)等,都是封闭有限的词类,数目较少、词形较为简单,但语法功能强,掌握它们,学生可以提高自己分析句子结构的能力并且能据此写出符合语法规则的句子。

2.2 按类属划分

把单词按类属划分有助于学习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实义词。把这些表意功能强的词汇利用事物、性质、动作、状态之间的各种关系在人头脑中的反映,按照一定的时间、空间或是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将这些词由点连成线,由线连成面,由面连成体,使得单词易记易懂易学习。例如,我们在学习物体名称词时,可把它们归纳为动物、植物、食品、服装、交通、自然现象、职业、文具等基本范畴,每一个范畴下可容纳较多的相关词汇。例如:

动物:tiger,lion, elephant, camel, monkey, duck, chick, dog

食物:noodle,dumpling, rice, hamburger, bread, wine, fruit

职业:worker,teacher, doctor, policeman, fireman, nurse, singer

每一类基本词汇还可加以细分,如食物中的fruit(水果)类别还可细分为:apple, pear, banana, grape, strawberry, cherry, lemon, date, litchi, plum, starfruit, coconut等等。

而经过归纳整理后的基本词汇类别,会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一条“语链”,然后随着词汇量的增加,逐渐形成一个以这些基本词汇为核心成发散状的网络。如果形成了这种思维模式,学生碰到一个新单词时,就会自然而然地把它进行归类,并记忆起同类的一些相关词汇。

3. 词汇学习

在我国,对原型范畴理论的应用研究还较少,在认知语言学方面比较有建树的赵艳芳在《认知语言学概论》一书中提到原型理论指导下的词汇教学要着重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在基本范畴词汇教学优先的同时进行上位词汇和下位词汇的教学;第二,对于一词多义的教学,要指导学生通过其原型意义、隐语理论或语境去理解并拓展其含义。下面笔者就这两个方面对学生词汇学习策略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

3.1 基本词汇学习

在语言层面上学习策略,基本范畴词汇总是先于上位范畴词汇和下位范畴词汇产生,是词汇范畴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层面,其重要性表现如下:

(1)基本范畴词汇容易记忆。基本范畴词多为词形简单、音节较少的不可分析的本族语词,因而基本等级范畴词汇最早且最容易被人们所习得。如基本等级范畴词汇“tiger”词形简单,容易习得;而习得它的上位词“animal”则需要更高、更复杂的综合能力。

(2)基本范畴词汇有很强的构词能力,很多下位词汇来源于基本范畴词汇,如 orange juice,blackboard,sunflower,woman-doctor等等。还有一些单性的下位词也源于基本范畴词汇,如daisy一词来源于词组day’s eye,是利用基本词汇(day,eye)以隐喻的形式对一类“花”进行命名的。

(3)基本范畴词汇是日常交际的基础。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能直接感知的基本范畴事物是普遍存在的,因此在日常交际中,基本范畴词汇使用频率最高。比如,在一般情况下,我们会将各种狗称为“狗”,而不是“苏格兰狗”或“犬科动物”。

(4)基本范畴词汇是隐喻和转喻的基础。修辞手法隐喻和转喻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但有趣的是,大部分隐喻思维和语言都是在基本范畴等级上发展的,我们注意到基本范畴词比其他范畴词有更多的隐喻用法。如基本词汇“hot”比“temperature”有更多的隐喻及转喻含义,“hot’,除了“热的”意思之外,还有“辣的”、“热情的”、“热门的”、“兴奋的”等意义。通过基本词汇隐喻及转喻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语言中的词汇,如computer virus, E-mail, network, the head of department,因此也丰富了人们的语言表达,如“All the worldis a stage, we are all actors(整个世界犹如一个大舞台,我们都只是舞台上的演员)”。

事实上基本范畴词汇在很大程度上类似于语言中的基本词汇,即在语言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汇。只有掌握了这些常用的,高频率词,学生的专业水平才能有所提高,才能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学习基本词汇的基础上,还要加强构词法的学习,以此扩大词汇量。由此学生能识别并运用“不同的前缀、后缀+基本词汇”及基本词汇之间的合成效果构成不同的基本词汇或下位词汇。从而帮助记忆词汇和词义、区分词类、扩大词汇量。如:

sleep-oversleep(over-作为前缀,往往有“超过,跨越”之意)

write-rewrite(re-表示“重新,再次”)

Japan-anti-Japan(anti-表示“反对,抵抗”)

wide一widen(en-常加在名词之后,使名词动词化)

standard一standardize(-ize常加在名词之后,使名词动词化)

而合成词更能体现基本词汇的构词能力,合成词的词义一般可以从其构成成分推测论文的格式。如:

Stoneage-stone+age (石器时代)

Upgrade-up十grade (升级)

Beforehand-before+hand (事先)

Chopstick-chop+stick (筷子)

Moon-cake-moon+cake(月饼)

3.2多义词学习

事实上,范畴和单词之间没有一一对应关系,往往是一个词表达多个范畴。用传统的术语来解释,这类词即为多义词。在多义词的各个义项中,最基本、最先产生的是中心义项(也称为原型义项),其他义项由于与基本义项具有某种关联(隐喻或转喻关系)而成为同一词的的义项,有的己经成为该词的“字面词义”有的仍保留明显的隐喻和转喻色彩。语义范畴也是原型范畴,具有明显区别特征的该范畴的不同子范畴(subcategory)就是该范畴所代表的词的不同义项,往往是人们首先认知的,也是语言符号里最早获得的义项,是“直接(原型)”意义,其他子范畴以家族相似性的方式、通过隐喻或转喻、围绕原型意义向外扩展,构成一条意义链(meaning chains)。正如Taylor用“意义链”来解释多义词各义项之间的联系:意义A与意义B因它们之间的某些共同特征或其他的相似性而发生联系,意义B又反过来成为变化源进一步延伸出意义C学习策略,同样的意义C又延伸出意义D和E,如此等等。以“head”为例:

part of body(原型,身体的部分): head

通过隐喻获得的义项:

the top of anything(一切事物的顶部): the head of an arrow

a leader(首领、首长): a head of state

the spring(源头、源泉): the head of the river

通过转喻获得的义项:

mental power(才智): use your head

the main points(要点): the head of a discourse

a unit of counting(动物的头数): five head of cattle

ultimate or primary(首要的、领头的、居先的): the head of theprocession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一个单词的各义项具有家族相似性,并且支配一词多义现象的不同意义之间关系的原则是由具体到抽象的隐喻性映射。因此,大脑无需记忆词汇的所有含义,而是可以掌握基本含义并从基本含义中根据认知模式,推导其边缘意义。

因此,在英语词汇学习中,不要只简单地注意词在一定语境中的某一具体意义,而忽视词的中心意义(意即基本意义或原型意义);或是将词的所有含义一口气进行理解记忆,这样不仅抓不住重点并且会加重记忆负担。根据原型理论,在学习记忆多义词时,学生应该培养根据上下文推断具体意义的能力,变机械记忆为主动吸收,这样便可以在词汇学习过程中重点突出、融会贯通、最终灵活掌握,同时也可以减轻词汇学习的记忆负担,提高学习的效率。

4. 小结

原型范畴理论认为:原型是人们对世界进行范畴化的认知参照点,它是物体范畴中最好、最清楚的成员,其他成员则是围绕原型建构的、具有家族相似性的边界模糊的辐射状结构。它强调了中心成员与边缘成员的联系。这一源于心理学的理论己经成为认知语言学的基石。在教学中,重视基本范畴词和基本词汇的学习,会给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原型理论指导下的词汇学习决不是机械枯燥地记住词形和词义,而是指学生在学习记忆词汇的过程中,讲究方法,注重新旧知识的结合,利用掌握的知识来对词汇进行理据性的解释,转变自己的学习动机,由被动学习逐渐过渡到主动学习,增强学习记忆词汇的生成和扩展能力。经过这种系统化的学习后,学生对词汇学习的自信心明显增强,运用语言的能力也会得到不断的提高。

参考文献

Coady, J. & T. Huckin.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ition[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Taylor, J. 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 Prototypes in LinguisticTheory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相关期刊更多

文学理论前沿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清华大学出版社

宜宾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四川省教育厅

东方汽轮机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