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猴王出世选自

猴王出世选自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猴王出世选自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猴王出世选自范文第1篇

这三个维度是我们设计《猴王出世》预学模式的逻辑起点。

一、定向:必要的预学提示

一般的预学提示,大多停留在认识生字、读通课文上,看起来普遍通用,事实上普遍无用。我们的预学提示,则紧扣文体特征,根据文体的三个维度的要求,提出针对性的预学指导。

1.留心课文注释,想一想,为什么《猴王出世》有多达12个注释。

2.你认为《猴王出世》的主人公是谁?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细节?

3.你认为这只石猴是猴、是人,还是神呢?

4.提出你读了课文之后最想提的两个问题。

为什么要设计这样的预学提示?

第一,引导学生关注文体特征。我们看提示1,留心注释其实就是关注古典小说的语言风格。课文的注释,除了第1个注释是对文章出处和作者的说明之外,其余注释都指向古典小说的陌生化用语。读小说,尤其是读古典小说,必须关注它的语言风格。提示2,关注主人公,因为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己任,而人物形象必定是通过典型环境中的细节来呈现的。提示3,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猴性、人性、神性三个维度去认识和把握石猴这一人物形象。看得出,这样的预学提示,是自觉地将文体意识、文体特征、文体阅读纳入到学生的阅读实践中,以提升预学的有效性和长效性。

第二,渗透这类文体的基本学法。事实上,从提示1到提示2再到提示3,已经将古典神话小说的阅读过程结构化、程序化了。也就是说,这类文本的阅读前提是关注陌生化的语言,核心是聚焦小说的人物形象,重点是立体地、多方面地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可以说,读《猴王出世》是如此,以后读同类文本,譬如《草船借箭》《香菱学诗》《武松打虎》等等,也莫不如此。

第三,暴露学生的预学问题和困难。预学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尽可能暴露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而所谓的学习状态,除了学生能读懂的,就是学生读不懂的。从课程生长的角度看,学生在预学中所暴露的问题和困难往往更有教学价值。

二、诊断:深入的预学分析

我们看到,这里的预学提示既是定向的,又是开放的;既能确保学生的预学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同时又不指定具体的路径,学生完全可以选择自己的道路前行。

在学习《猴王出世》时,我们要求学生按照预学提示,交流各自的预学结果。先组内交流,依次默读他人的预学单;再由小组推荐,在全班交流优秀预学单。

通过预学,我们发现学生的阅读能力差异比较大,他们的理解水平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1.一般的理解性阅读。能基本读懂课文,弄懂陌生化词句所要表达的意思,知道石猴这个主人公的基本特点,部分学生还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如:“我觉得这篇课文写得不错,石猴来历非凡,是一个吸收了日月精华的石猴。”“石猴出世充满了神奇色彩,很有魅力,吸引我们去往后读。”“石猴看起来顽劣,其实很和善。”……这个层次大约占了70%。

2.一定的鉴赏性阅读。能在理解作品的前提下,对作品的内容与表达作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看到佳处,能道出其中的精妙。如,围绕主人公石猴这一形象,有的说:“在写石猴日常生活时,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在林间自由自在、潇洒快活、顽皮而有亲和力的小石猴。”有的说:“我感觉石猴是个比较有头脑、有心机的人。”有的说:“石猴入洞时的一系列动作写出了他的机智勇敢、灵活敏捷。”……这个层次大约占了12%。

3.初步的创造性阅读。极少数学生从课文阅读中生出新意,对作品的理解能同现实生活相联系,能与原有的知识积累相联系,阅读《猴王出世》能想到其他类似的作品,如联想到《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等,还能发现主人公前后性格的变化,有的还能想到另外的写作技巧,从课文的一些场景中想到自己原先经历过的事情等等。这个层次大约占了8%。

通过深入分析预学中的问题和困难,我们发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小说语言中大量的陌生化词汇。其实这是学生最容易遭遇的阅读障碍,虽然课文已经给出了不少注释,但事实上,古典白话文本中尚有大量当代学生难以理解的词汇。

第二是石猴这个人物形象的复杂性、多面性。如:石头里怎么能孕育出一个生命来呢?石猴为什么能够像人一样说话呢?既然说“禽有禽言、兽有兽语”,那石猴怎么能够与狼虫为伴、獐鹿为友呢?

第三涉及到小说的表达形式。如有学生注意到了第1自然段写石猴活动的那句话,也知道这句话写得生动形象,但就是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又如,石猴的话经常出现重复,什么“我进去!我进去!”,什么“大造化!大造化!”,什么“没水!没水!”,这样写不嫌重复

吗?

三、设计:适切的预学路径

通过预学分析,我们看到有些内容根本不需要在课堂上再讲,有些内容即使讲了学生也一时无法真正理解,而有些内容看似学生没有问题其实却是此文体教学的重中之重。显然,这样真实而复杂的学情起点,教参给不了,泛泛地预习解决不了,仅凭过去的教学经验也不能完全奏效。

为此,我们在首轮学生预学的基础上,确立了新一轮预学的基本路径。

达标层次的预学:

1.读词语,把你认为容易读错的词语抄下来。

灵通、猕猿、獐鹿、瞑目、石窍、迸裂、石碣、造化、顽劣、抓耳挠腮、明明朗朗、喜不自胜、天造地设、力倦神疲

2.通过预学,你理解了哪些词语?选择几个比较难懂的写下来。

3.根据提示从课文中摘抄关键词句。

体现石猴猴性的:

体现石猴人性的:

体现石猴神性的:

挑战层次的预学:

1.“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1)读一读此句,你仿佛看到了一只怎样的猴子?

(2)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文字上,你发现这句话有什么特点?

(3)高声朗读此句,试着读出石猴的快乐、自由,注意节奏和韵味。

2.“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

(1)读此句,你读懂了什么?

(2)你发现石猴说话有什么特点?这样写不重复、不啰唆吗?

(3)浏览课文,类似的写法还有哪些?用波浪线画出来,标上序号,体会这样写对表达石猴的性格有什么好处。

攻坚层次的预学:

从“猴王出世”的石猴到“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美猴王的性格发生了什么变化?读一读原著,看看美猴王的性格是怎样变化的。

达标层次的预学面向全班同学,在指向上突出两个基点,一是古典小说的陌生化语言,二是小说塑造的主人公形象。难度适切,应该是人人过关。挑战层次的预学面向中等偏上层次的学生,不做硬性规定,学生自主选择。指向上还是突出两个基点,第一题引导学生揣摩古典白话小说的语言风格和节奏,第二题引导学生通过人物的语言体悟人物形象的特点。攻坚层次的预学则完全不做要求,有兴趣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进一步思考,指向上主要是围绕人物的性格特点,意图是激活学生深入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四、实施:精准的预学策略

基于文体特征的预学模式的实施,真正考量的是语文教师的专业阅读素养。一方面,教师自己要清楚,《猴王出世》真正有价值的预学点到底有哪些、该如何呈现,以其昭昭才能使人昭昭;另一方面,教师自己要成为过来人,即自己如何阅读才能实现这些收获,阅读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障碍又是如何克服的。这些是指导学生成功预学最宝贵的课程经验和资源。

1.教浏览法

像《猴王出世》这种小说体裁课文,应引导学生逐渐养成以词句为单位的整体阅读习惯,学会浏览,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但是,漫无目的的浏览不可能取得好的阅读效果,要想提高浏览的有效性,在《猴王出世》的预学中,我们建议学生采用两种策略:一是任务驱动策略,即带着预学任务去浏览,目的明确,专心致志;二是问题导引策略,即带着问题去浏览,边浏览边快速搜索整理跟问题相关的材料信息。

2.抓关键点

要提高阅读效率,教师应训练学生养成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阅读的良好习惯,使他们在阅读时善于发现重点、聚焦重点、理解重点。《猴王出世》的阅读重点当然是石猴这一人物形象,围绕这一重点,要求学生圈点批注,留心和揣摩那些能充分体现人物特点的词句,将读、思、想、写等结合起来,以实现对主人公形象特点的全面把握。

猴王出世选自范文第2篇

一、抓住背景语句,拓宽知识面

教学古典名著,离不开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离不开事件和人物所处的历史背景,否则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名著的节选部分由于篇幅所限,用来揭示历史背景的笔墨通常比较少。那么怎样才能深入历史背景呢?

如《晏子使楚》中的开头一句:“春秋时期,齐国和楚国都是大国。”看似简洁,传递出来的信息却非常丰富。众所周知,“春秋无义战”。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纷争不断,你攻我伐,“春秋五霸”就诞生在这样一个混乱的时代,外交官频繁出使,奔走于各国之问,这是时代的大背景。还有一句“齐国和楚国都是大国”,更值得揣摩。这话意味深长,大家都知道“弱国无外交”,晏子最终受到礼遇,除了本人的外交才能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他背后有一个强大的齐国。认识到这一点,学生对事件和人物的理解就得到了提升,看待这个历史问题也就能够更全面,更准确些。

二、紧密联系原著,进行延伸阅读

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学生提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明明周瑜让鲁肃探听诸葛亮的动静,鲁肃也已经知道诸葛亮向他借船之类的信息,他为何不向周瑜汇报,反而私自帮助诸葛亮实现了借箭的计划?”

课文《草船借箭》只是节选。要弄清楚学生提的这个问题,必须带领学生延伸阅读与课文相关联的《三国演义》第42-46回。阅读后,大部分学生认为,鲁肃为人忠厚老实,不忍心看诸葛亮计谋失败而获罪。这些观点体现了学生对鲁肃这个人物形象的基本认识。不可否认,《三国演义》中刻画的鲁肃形象的确是忠厚老实、慷慨大方的。但仔细一想,似乎仍有疑问。比如鲁肃是否一贯都是忠厚老实呢?《单刀赴会》不是他为除去关羽而亲手导演的吗?只不过最后失败了,反而成全了关羽的美名。鲁肃是否真的是诸葛亮的朋友呢?是否就仅仅是以上原因,才让他选择了帮助诸葛亮?要彻底解开这个结,要看看当时的天下大势,还要延伸到《三国演义》原著中。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在平定北方后挥师南下,不战而降荆州,一时气势极盛。在刘备奔逃于江陵之际,曹操的“会猎于荆襄”的檄文也传到了孙权手中。江东人心浮动,孙权害怕曹操消灭了刘备后,又跨江而来,毁了自己三世基业。却又不敢现在就翻脸,公开对抗曹操。紧要关头,主战的鲁肃请命出使荆州,游说刘备,带回诸葛亮,制订了“联刘抗曹”的战略计划。在这样的背景下,诸葛亮到了周瑜军中担任军师,诸葛亮也就成了刘备的全权代表。试想,如果让周瑜定了诸葛亮的罪,乃至军法从事,杀害了诸葛亮,那么“孙刘”联盟将不复存在,先前定下的国家战略也就落空,后果将是非常严重的,对东吴极为不利。鲁肃正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屡次劝谏周瑜不要对诸葛亮动手。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鲁肃还是个深谋远虑的政治家。可见要让学生准确认识鲁肃的形象,离不开对原著的延伸阅读。

三、捕捉还原点,彰显“文言”特色

许多名著,编者在将其选人教材的过程中,为了适合学生阅读,对其文字进行了处理,让其更接近学生现有的阅读习惯和水平。但就是因为这一处理,语言便失去了原来的魅力。此时,我们把原文与课文对比阅读,不难发现,原文有的语言似懂非懂,不似课文这样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恰恰彰显了语言的魅力,更能吸引读者。

相关期刊更多

教育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西出版传媒集团

中华民居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建筑装饰协会

小学语文教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