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礼记学记

礼记学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礼记学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礼记学记范文第1篇

“礼为人之器,礼为生之始”。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中国作为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德育在中国也扎下了根,它凝聚了中国上下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精神,集聚了中华民族的优秀灵魂。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和全球化,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将小学生作为一支重要的生力军来传承中华古国的优秀传统。而小学阶段作为人一生思想极为纯洁的时期,在这一阶段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启蒙教育,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礼记》,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是战国以后及西汉时期社会的变动,包括社会制度、礼仪制度和人们观念的继承和变化,儒家经典著作之一。49篇分属于制度、通论、名堂阴阳、丧服、世子法、祭祀、乐记、吉事等,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本文将从《礼记》的某些哲学观点出发探究它对小学德育教育的积极影响。

1以礼治生,微笑待人

礼是治人的根本,是国家、宗族存在的标志,礼对于人文社会具有必不可少的存在价值,用礼治民则民众大治,礼制废弃则民众大乱,礼是协调人伦关系的必备工具,不仅仅存在于“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的西周时期,更是存在于现当代社会,上至国家外交,下至百姓待人接物。礼的重要性和广泛性,让每一个人在举手投足之间不仅仅透露个人的修养的高低,还带来了本土德育教育的优劣。

微笑是一种国际礼仪,它体现了人类最真诚的相互尊重与亲近。微笑也是最基本的礼仪,微笑更是学校教育教学、德育教育中常用的体态语言,它不应是一种肤浅的外在表情,它更深层的含义在于它是超越表情极限的一种心态上的变化和理念上的转变。很多学校,特别是小学将微笑作为教师上课的基础状态,其实,这是充分发挥微笑这一基本礼仪的蝴蝶效应。教师对学生微笑,学生不仅从教师那里得到了待人平和的信息,更得知要以微笑示人的要求,即大方――自信活力、声音适中、仪态自然。

众所周知,“微笑”是最简单却又是最难坚持的礼仪要求。学生心情好的时候很容易做到面对每个人微笑,但是心情不好呢?这就很难说了,这就告诉我们心性修养的重要性。

2君子不器,秀外慧中

“君子不器”是孔子提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观点,他认为君子应当是道德高尚、博学广识的人,是儒家理想境界中的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不是凡夫俗子,他应该担负起治国安邦的重大责任。对内能够妥善处理各种事情;对外能够应付自如,不损坏国家或者集体声誉。所以,孔子说,君子应当博学多才,不单一地拥有某项才能,应具有多方面才干,只有这样,他才可以通观全局、领导全局,成为合格的君子。

君子是我们心目中最优雅的人,他应该有秀丽的外表。古人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有的学生就责怪自己长得不够漂亮,是父母的错。其实他们误解了“秀外”的真正含义,在德育教育中,外表更看中的是学生的卫生习惯、行为习惯、正确审视自己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21世纪教育的使命是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生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共处。由此可见,当今的教育不仅仅是教会学生掌握文化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学会生活。

因而,“外表秀丽”、“内心聪明”在小学德育教育中是相辅相成的。小学生只有从整洁的外表出发,走向优雅的气质、强大的内心,到达“秀外慧中”的境界,做个真正的“君子不器”的现代人才。当然我们还需要在各种待人接物中不断“教化”,才可以像竹箭一样具有青绿美丽的竹筠,才可以像松柏那样具有坚贞刚毅的心,才能使自己的外在的举止行为和内心的澎湃激动和谐为一、健康健全。

3经世致用,德育树人

礼记学记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C961;G63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4-0005-02

学校是知识传播、能力培养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作为数学教师,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让数学教学焕发创新活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教师只有爱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敢于逾越常规,敢于想象与猜测,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有效培养和发展。本文结合教学实践,研究基于創新能力培养的数学教学创新策略。

一、教材内容的创新设计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1)别具匠心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知识殿堂,很轻松地接受新的知识。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备课时认真思考,注重挖掘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使数学课堂更加有趣、更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比如讲授“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边边边”这一课时,可以结合学生喜爱的放风筝活动,将具有对称性的风筝作为情境引入新课,这样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精心设计的题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本例题的研究中,教师要根据例题的特点,巧妙地设计题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新知识。比如,教学“特殊的等腰三角形”这一课时,有一道例题:“如果一个等腰三角形有一个角等于60°,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吗?为什么?”此题需要学生考虑60°的角是顶角还是底角,多数学生往往不能同时考虑这两种情况,或是没有意识到这两种情况。于是,教师可将此题设计为三小题:1)如果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等于60°,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吗?为什么?2)如果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等于60°,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吗?为什么?3)如果等腰三角形有一个角等于60°,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吗?为什么?然后,以闯关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设计,对敢于挑战的学生要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的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分层教学的巧妙运用,能让学生轻松接受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二、学习方法的创新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1)分组活动的精妙设计,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协作者。教师应该经常设计一些活动,根据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协作能力。曾为教育学院一百多名师生开设一节公开课,课题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多点问题”,并编了一道例题:矩形ABCD,AB=5,AD=3,以点A为原点,AB所在直线为X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请写出点C的坐标。情境设计:“小龙作为四人学习小组的组长,提出自己的想法:每人只画一个图。几分钟后,每人都画好自己的图形,结果四幅图各不相同,但综合起来恰好是本题的完整答案。作为学习小组的成员,你能做到吗?”然后,给每位学生发一张矩形硬纸片。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这样的设计,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必须通过相互讨论、协作才能完成这个活动,这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增强学生全面考虑问题的思维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象棋的走法作为教学情境,让学生从命悬一线的棋局中看到生机的转变。这样,既切入课题,又让学生明白其中蕴藏着的人生哲理,对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来说能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这一创新之举,让师生由衷赞叹。

(2)实践活动的精心设计,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数学研究能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使用一些简单的工具进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在直观经验的基础上对新知识进行同化和顺应。例如教学“三视图”,考虑到视图具有很强的抽象性,教师可要求学生自制一些小正方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手拼一拼、看一看,以加深认识。这样,极大地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注重学生求异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关键

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它对创造力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多角度、多方向、多途径地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比如,教师要经常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不同的解题方法,并上台板书,当“小老师”进行讲解,看哪一组表现最出色,然后颁发“创新奖”。这样,能使学生产生“我能创新”的勇气,“我要创新”的热情。于是,潜伏在每一个学生身上的潜能被挖掘,创新意识被激活。当学生多角度地进行一题多证之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变式训练或自行编拟变式题。此时,学生的创新精神更是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四、注重实践、开设数学活动课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

受数学课堂上知识内容与教学时间的限制,因此,学生学数学的机会多,用数学的机会少。用数学的观点、态度、思维方法去观察日常生活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并用数学语言、数学模型描述实际问题的机会少,会影响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要时常有计划地开设一些数学活动课,这不但能促进学生创造精神的发展,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数学活动课形式多种多样,有实践课、探究课、测量课等。教师要让学生联系生活自行选题,研究所学的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的哪些地方用上了。例如,银行储蓄存款利息的计算、球赛场次的安排、掷骰子游戏。在数学活动课中,学生的情感、心理都处于积极状态,许多学生显示出他们的聪明才智,即使被认为较差的学生也有极大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交流信息、观察分析、归纳概括、联想创新,充分展示了自身的创造才华,增长了自身才干。

五、注重学法指导是学生具有创新能力的保证

平时,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学习策略进行指导,教给学生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比如“完善过程法”“细节观察法”。在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检查习惯的同时,教师还应传授各种检查方法,比如标记法检查、个性化检查、完善过程检查、分类检查、合理使用草稿检查。教师要既加强检查意识的培养,又加强检查方法的指导,使学生的检查意识有所增强、检查能力有所提高,從而引导学生从“勤学”逐步向“会学”迈进。

六、注重心理调节是学生具有创造能力的催化剂

《礼记·学记》中说,亲其师而信其道。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互动应是平等和谐的。教师要注重相互交流,注重对学生的激励,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愉快的氛围,让学生好奇地问,自信地想和说,尽情地体验。要鼓励学生不盲从,允许学生犯错误。学生提的问题哪怕是错误的、可笑的,甚至“出格”的,教师也要从积极方面进行鼓励。对于一些意外的提问,教师要肯定学生肯动脑筋,敢于发表意见,并及时加以引导,组织学生讨论,变错误为正确。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让学生很轻松,很自信,允许学生进行质疑和挑战。这样,所教的学生总会迫不及待地提出自己的观点,渴望与同学、老师分享,并在这个过程中增强自身的创造能力。

七、教学辅助语言的创新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学生见惯了教学中的“例题讲解”“课堂小结”这些辅助语言后,会产生一种枯燥乏味的感觉。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设计“比一比,赛一赛”“合作交流,资源共享”“极限联想”“轻松一刻”“今日收获”之类的教学辅助语言。这样的辅助语言艺术性强,具有新颖性,能让学生耳目一新,教学效果较好。

八、结束语

总之,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青年数学教师,要积极探索,在数学教学领域开辟一片更广阔的新天地,着力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吕雪,.拔尖创新人才数学素养的培养方式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0).

[2]孙延洲.基于创新思维培养的中学数学教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3]王雪琴.发散思维是培养学生数学创新精神的突破口[J].数学教育学报,2012(08).

[4]阎慧臻,刘燕.以数学竞赛为载体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J].教育教学论坛,2014(11).

礼记学记范文第3篇

【关键词】积极心理;心理现状;班级管理;班主任角色

一、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和美德的科学,是20实际末期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它的创始人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Kennon Sheldon和Laura King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相对于在此之前甚为流行的以人的心理问题、心理疾病诊断和治疗为中心的消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更加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和人类的生存发展,为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优秀品质和健康心理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和可行的途径。

二、中小学生心理现状

学校是一个培养人的场所,除了文化知识技能的传授,更重要还是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积极健康心理的养成。社会在发展,各种新的社会问题应时而生,中学生这一未成年群体的心理状况因受到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多方面影响也在发生着变化。主要的表现有两点:

1.独生子女

独生子女在班级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这本身不是什么问题,问题在于独生子女所接受的家庭教育给学校教育造成的压力和困难。中华民族有教育多子女的经验,却没有教育独生子女的经验;中华民族有教育贫穷子女的经验,却没有教育富裕子女的经验。

2.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是广西尤其是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普遍存在的现象。因为父母外出务工的原因,这些孩子通常从小就没有父母陪在身边,缺少父母直接的关爱和教导。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疏导,这就影响了他们的健康身心的发展、埋下了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

三、学生积极心理的引导和培养

仅仅几十年光景,家庭教育的这些变化让学校教育经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和困难。怎样引导学生塑造健康积极的心理?怎样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棍棒之下出人才”的理念早已不适合中国现在的国情,那么班主任又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1.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

活动是人的基本需要,每个人都是通过参加各种活动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在活动中发展自己,同时也影响和作用于其他人和社会。班级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进行各种活动的第一环境,因此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自然离不开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班级活动的类型很多,如德育活动、学习活动、体育活动、文艺活动、劳动性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所执教年级的高低不同,适合的活动类型也应差别对待。

2.全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

利用班会课对学生进行全体的德育教育和心理辅导是班主任开展工作的一个重要渠道。然而对一个部分学生的个别教育也不可忽略,尤其是留守儿童。鉴于留守儿童心理上对父爱母爱的缺乏和渴望,班主任利用课余时间找学生单独聊天或教育,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3.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学生在校时间长,课程多,难度大,这就难免造成一部分学生走在了其他同学的后面。如果他们没有得到及时的帮助,消极的心理和懈怠的情绪很可能会郁结于心直到毕业那一天。为什么一些学生想尽办法去网吧结交网友而不愿跟同学老师交流,迷恋电脑游戏而对学习提不起兴趣?究其原因,他们自认为在学习生活当中总是一个失败者,而很少或从来没有体验过成功的快乐。因此,班主任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可以尝试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多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及时提出表扬;在自己所承担的科目教学中注意设置不同难度的任务,照顾到学困生的接受程度,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在适合自己能力水平的任务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

4.班主任角色的转变

社会在变,学情在变,班主任在塑造学生积极心理的过程中又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首先,班主任应当成为学生的“偶像”,只有得到了学生的尊敬、仰慕和信赖才能更好地开展班级工作。这就要求班主任应具有开朗乐观的性格、博学多才的表露、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等等。其次,班主任应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向导。中小学生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一个特殊阶段,极其需要班主任适时的点拨和引导。再次,班主任还应成为学生的心理医生。即使经过了积极的心理引导,学生还是可能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班主任充当一名心理医生的角色,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问题的疏导,以避免他们越陷越深而不可自拔。

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的引导和培养的方法并不唯一也不固定。任何可行的、有效的方式都可以应用到班主任的班级管理之中。

参考文献:

[1]胡小萍,叶存红.班主任工作与班级管理艺术[M].江西高校出版社,2010(1)

[2]赵诗安,陈国庆.现代教育理念[M].江西高校出版社,2010(1)

[3]胡涛.拿什么调动学生——名师生态课堂的情绪管理[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0)

[4]张倩,郑涌.美国积极心理学介评[J].心理学探新,2003(3)

礼记学记范文第4篇

艺术设计 理论研究 设计源点

事理学作为一门新兴设计理论已经被许多国家的相关学科广泛承认并运用。事理学与设计文化有机融合不仅是事理学理论发展的需要,也是设计文化发展的需要。事理学是源于西方哲学的一门新兴设计理论,目前已经被先进国家的相关学科广泛承认并运用。事理学涉及的范围很广,除了设计领域,它对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中国,事理学近年来虽已作为部分名校的国际精品课程内容被推广,但在国内设计界却没有得到普遍认识,更没有将之深入到设计文化和其他相关领域作进一步研究探讨。

事理学是设计文化研究的科学方法,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西蒙曾指出从广度上说,设计领域几乎涉及人类一切有目的的活动,而且在设计活动中应当以人为核心。同样,在设计文化研究中,因为我们考虑的最重要因素是设计物品中所不可或缺的精神文化范畴,所以,人更应当被看成设计文化研究整体中的有机组成并且是核心部分。而这个整体就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系统的生态结构,设计及其衍生的文化是维持整个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有机环节。在此过程中,我们不但要以人为本,更应该多注重事理学所倡导的以“事”为设计源点,对现象及其本质进行研究,寻求发现问题及判断、分析、归纳和解决问题的途径。事理学应用在设计文化研究中,寻求新的环境下更具个性和独立性的个体的共性,把“事”这个概念引入设计师的视野,更加明确了物和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当下的中国设计界,与日本二战后初期设计文化曾走过的道路非常相似,不加选择地吸收欧美的生活文化。如近年来建筑设计行业在全国各地兴起的“欧式风潮”,造就了楼宇内外清一色的“罗马柱”,这些生搬硬套的“舶来物”既非根植于传统民族文化,也不代表现代文明。设计作为应用艺术,来源于生活,也必将回归于生活。当今,设计文化中“新”的概念正悄然发生着改变,设计的价值绝不再仅仅是“新”技术、“新”材料与“新”形式,更非“新”的风格、符号、元素,这些只是设计的语言,真实的设计是从生活环境中发现“新”事物、“新”问题,并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它本身更是积淀人类社会文明的基石。因此,运用事理学的先进性、科学性来指导设计文化研究,建立多元化、立体化的设计大局观必是大势所趋。

接下来谈谈物理学,众所周知,物理学是一个充满生机和魅力的学科。对于物理教育来说,让学生感受、鉴赏、创造科学美,以达到塑造学生的心灵、提高他们鉴赏和创造科学美的能力,使学生“从单纯物理的境界,通过审美的境界,而达到理智的或道德的境界”。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发现物理学中的美之所在,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是至关重要的。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教师要把美育渗透在学科教学中,要注意挖掘物理教材中的美育素材,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引导学生发现物理学中的美之所在。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一个事物要具有美育的功能,首先要使自身成为审美对象,为此必须找到最恰当的形式充分显示自身内涵的美的本质。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美学观点,美的本质乃是合乎规律性与合乎目的性的统一。所以,几乎所有成功的物理结论都含有充足的美育理论所要求的那种“合乎规律性与合乎目的性的统一”,即物理科学具有够的美的本质。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空间位移及其形式规律的科学。物理学所涉及的物质三态、物体结构、力的关系和运动的过程,都和自然界的审美对象有直接联系。如水在不同温度下呈现出的水蒸气、液体、雪花、冰等无不具有审美价值,物质空间位移规律和运动形式转换规律,都有平衡和谐的美。

在美学中,“对称”是形式美的表现,指整体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称或对应,如空间上的和谐布局,时间上的节律协和。在物理学中,物理学家追求的是所研究的宇宙结构的对称性和物质运动的对称性。他们也常把追求理论的对称之美作为一种有效的研究途径。总之,在自然界中美学内容是由一定的自然物质材料构成为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构成美的内容与形式在结构上的合理性,新颖性和灵巧性都包含着形象的和谐统一。

我国古代美学探索的成果极为丰富、极有特色。情理矛盾统一的观念就是最有特色的成果之一,应该批判继承和发扬光大。

艺术的情理统一不但是平面的交织结构,而且是立体的层次结构。第一层次是情,第二层次是理,这一层是深层次的,这个层次顺序很要紧;若是颠倒,以理取胜,就会离开艺术而走向科学。但在很长的时期内,正统的理论对情的研究一直停留在发挥文艺社会作用的意义上,没有深入到文艺自身的层次和规律上。当然,我们说长期分裂的情理观念在新理性基础上统一起来,并不是说美学观念中的情理矛盾从此消失了。美学度既然包含着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理的矛盾,情与理的矛盾统一是永无休止的运动规律。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运动,美学情理观念不断地对立、统一,再对立、再统一,每一对立统一的环节都是在更高层次上的螺旋推进。中国古代美学观念在长期封建社会中不可能克服封建功利性和世俗民主性的矛盾,因而形成情理观念的长期对立。直到封建社会后期新兴的生产关系带来新的理性内容,才有可能抛弃封建功利的理性内容,把世俗的感情倾向统一于新的理性要求。我国传统美学的情理观念从此跃上新的阶梯,展开新的矛盾运动。

参考文献:

[1]尹定邦.设计的营销与管理[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柳冠中.事理学论纲[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

[3]柳冠中.论重组资源、知识结构创新的创造方法论――事理学[J].室内设计与装修,2004,(7).

[4]马文蔚.物理学(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礼记学记范文第5篇

【英文摘要】Philosophicallogicisapolysemantincontemporarylogicalliterature.Webelieveit''''sanon-classicallogicwithphiloso-phicalpurportorcause.Itsrisearosesalotoftheoreticalproblems.Thisessayexpoundsthelimitsofclassicallogic,non-monotonyanddeduction,logicalmathematicalizationanddepart-mentalization,theownershipofinductivelogic,etc.

【关键词】经典逻辑/非经典逻辑/演绎性/数学化/部门化/哲学逻辑classicallogic/non-classicallogic/deduction/mathematicalization/departmentalization/philosophicallogic

【正文】

哲学逻辑的崛起引发一系列理论问题。我们仅就其中几个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一、经典逻辑和非经典逻辑的界限

在这里经典逻辑是指标准的一阶谓词演算(CQC),它的语义学是模型论。随着非经典逻辑分支不断出现,使得我们对经典逻辑和非经逻辑的界限的认识逐步加深。就目前情况看,经典逻辑具有下述特征:二值性、外延性、存在性、单调性、陈述性和协调性。

传统的主流观点:每个命题(语句)或是真的或是假的。这条被称做克吕西波(Chrysippus)原则一直被大多数逻辑学家所恪守。20年代初卢卡西维茨(J.Lukasiwicz)建立三值逻辑系统,从而打破了二值性原则的一统天下,出现了多值逻辑、部分逻辑(偏逻辑)等一系列非二值型的逻辑。

经典逻辑是外延逻辑。外延性逻辑具有下述特点:第一,这种逻辑认为每个表达式(词项、语句)的外延就是它们的意义。每个个体词都指称解释域中的个体;而语句的外延是它们的真值。第二,每个复合表达式的值是由组成它的各部分表达式的值所决定,也就是说,复合表达式的意义是其各部分表达式意义的函项,第三,同一性替换规则和等值置换定理在外延关系推理中成立。也是在20年代初,刘易士(C.I.Lewis)在构造严格蕴涵系统时,引入初始模态概念“相容性”(或“可能性”),并进一步构建模态系统S1-S5。从而引发一系列非外延型的逻辑系统出现,如模态逻辑、时态逻辑、道义逻辑和认知逻辑等等出现。

从弗雷格始,经典逻辑系统的语义学中,总是假定一个非空的解释域,要求个体词项解释域是非空的。这就是说,经典逻辑对量词的解释中隐含着“存在假设”,在60年代被命名为“自由逻辑”的非存型的逻辑出现了。自由逻辑的重要任务就在于:(1)把经典逻辑中隐含的存在假设变明显;(2)区分开逻辑中的两种情况:一种与存在假设有关的推理,另一种与它无关。

在经典逻辑范围内,由已知事实的集合推出结论,永远不会被进一步推演所否定,即无论增加多少新信息作前提,也不会废除原来的结论。这就是说经典逻辑推理具有单调性。然而于70年代末,里特(R.Reiter)提出缺省(Default)推理系统,于是一系列非单调逻辑出现。

经典逻辑总是从真假角度研究命题间关系。因而只考察陈述句间关系的逻辑,像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就被排斥在逻辑学直接研究之外。自50年代始,命令句逻辑、疑问句逻辑相继出现。于是,非陈述型的逻辑存在已成事实。

经典逻辑中有这样两条定理:(p∧q)(矛盾律)和p∧pq(司各特律),前者表明:在一个系统内禁不协调的命题作为论题,后者说的是:由矛盾可推出一切命题。也就是说,如果一个系统是不协调的,那么一切命题都是它的定理。这样的系统是不足道的(trivial)。柯斯塔(M.C.A.daCosta)于1958年构造逻辑系统Cn(1〈n≤ω)。矛盾律和司各特律在该系统中不普遍有效,而其他最重要模式和推理规则得以保留。这就开创了非经典逻辑一个新方向弗协调逻辑。

综上所述非经典逻辑诸分支从不同方面突破经典逻辑某些原则。于是,我们可以以上面六种特征作为划分经典逻辑与非经典逻辑的根据。凡是不具有上述六种性质之一的逻辑系统均属非经典逻辑范畴。

二、非单调性与演绎性

通常这样来刻画演绎:相对于语句集合Γ,对于任一语句S,满足下述条件的其最后语句为S的有穷序列是S由Γ演绎的:序列中每个语句或者是公理,或者是Г的元素,或者根据推理规则由前面的语句获得的。它的一个同义词是导出(derivation)。演绎是相对于系统的概念,说一个公式(或语句)是演绎的只是相对于一不定的公理和推理规则的具体系统而言的。演绎概念是证明概念的概括。一个证明是语句这样的有穷序列:它的每个语句或是公理或是根据推理规则由前面的语句得出的。在序列中最后一个语句是定理。

现在我们考察单调逻辑中演绎情况。令W是一阶逻辑公式的集合,D为缺省推理的可数集,cons(D)为D中缺省的后承的集合。我们来建立公式Φ的缺省证明概念:首先我们必须确定从WUcons(D[,0])。导出Φ这种性质的缺省集合D[,0]。为确保在D[,0]中缺省的适用性,我们须确定缺省集合D[,1],致使能从WUcons(D[,1])中得出在D[,0]中缺省的所有必须的预备条件。我们从这种方式操作直至某一空的D[,K]。这意谓着从W得出在D[,K-1]中的必须的预备条件。然后我们确定一个证明,只是我们不陷入矛盾,即是W必须跟包括在证明中的所有缺省后承的集合相一致。例如,给定缺省理论:

T=({p},{δ[,1]=p:r/r,δ[,2]=r:ps/pS})

({δ[,2]}),{δ[,1]},Φ是S在T中的缺省证明。

;形式地说,Φ在正规缺省理论T=(W,D)中的一个缺省证明是满足下述条件的D的子集合的有穷序列(D[,0],D[,1],…D[,K]):

(i)Φ从WUcons(D[,0])得出。

(ii)对于所有i〈K,从Wucona(D[,i+1])得出缺省的所有预备条件。

(iii)D[,K]=Φ。

(iV)WUcons(U[,i]D[,i])是一致的。

由上面可以看出缺省推理中的证明是与通常的演绎证明是不同的,前者比后者要宽广些。

附图

由此可见,缺省逻辑中的推出关系比经典逻辑中的要宽。因而相应扩大了“演绎性”概念的外延。于是可把演绎性分为:强演绎性和弱演绎性。后者是随着作为前提的信息逐步完善,而导出的结论逐步逼近真的结论。

三、逻辑的数学化和部门化。

正如有人所指出的那样,“逻辑学在智力图谱中占有战略地位,它联结着数学、语言学、哲学和计算机科学不同学科。”[2]作为构建各学科系统的元科学手段的逻辑与各门科学联系越来越密切。它在当展中,表现出两个重要特征:数学化和部门化。

逻辑学日益数学化,这表现为:(1)逻辑采取更多的数学方法,因而技术性程度越来越高。一些逻辑问题(如系统特征问题)的解决需要复杂的证明技术和数学技巧。(2)它更侧重于数学形式化的问题。其实数学化的本质是抽象化、理想化和泛化(普遍化)。这对像逻辑这样的形式科学显然是非常重要的,近一个世纪逻辑迅速发展就证明了这一点。逻辑方法论的数学化在本世纪下半叶正在加速。这给予逻辑的一些重要结论以复杂的结构和深入的处理,使逻辑变得更精确更丰富。但是,由于逻辑中数学专门化已定型并且限定了它自己,所以逻辑需向其他领域扩张,拓宽其研究领域就势所必然。

逻辑向其他学科领域的延伸并吸收营养,于是出现了各种部门逻辑,如认知逻辑、道义逻辑、量子逻辑等等。我们把逻辑学这种延伸和部门逻辑出现称做逻辑部门化。

哲学逻辑就是逻辑部门化的产物,它是方面逻辑或部门逻辑。众所周知,经典逻辑演算的理论、方法和运算技术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它适用于一切领域、一切语言所表达的演绎推理形式。所以,它具有普遍性,是一般的逻辑。有人认为一阶演算完全性定理表明“采用现代数学方法和数学语言来刻画的全体‘演绎推理规律’恰好就是人们在思维中所用的演绎推理规律的全体,不多也不少!”[3]。表达一阶逻辑规律的公式是普通有效的,即是这些公式在任何一种解释中都是真的。而哲学逻辑各分支只是研究某一方面或领域的演绎推理规律,表达这些规律的公式只是在一定条件下在某一领域是有效的,即是它们在具有某种条件解释下是真的。例如,模态公式(D)PP,(T)PP,(B)PP,(4)PP,(E)PP,分别在串行的、自反的、对称的、传递的、欧几里得的模型中有效。而动态逻辑的一些规律只适用于像计算程序那样的由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状态转换的动态关系。

部门逻辑另一种含义是为某一特定领域提供逻辑工具。例如,当人们找出描述一个微观物理系统在某一时刻的可观察属性的命题的一般形式。对其进行运算时,发现一些经典逻辑规律失效,如分配律对这里定义的合取、析取运算不成立。于是人们构造一种能够描述微观物理世界新的逻辑系统,这就是量子逻辑。

四、哲学逻辑划界问题

哲学逻辑形形并且难于表征。在现代逻辑文献中,“哲学逻辑”是个多义词。它的涵义主要的有三种:它的第一种涵义是指关于现代逻辑中一些重要概念和论题的理论研究。例如,对于名称(词项)、摹状词、量词、模态词、命题、分析性、真理、意义、指涉、命题态度、悖论、存在乃至索引等概念及与它们相关的论题的理论研究以及利用形式逻辑工具处理逻辑和语言的逻辑结构的哲学争论。它的第二种涵义是指非经典逻辑中一个学科群体,它包括模态逻辑、多值逻辑等等众多逻辑分支。它的第三种涵义是兼指上述两种涵义的“哲学逻辑”。

我们认为,第一种涵义上的“哲学逻辑”不是研究推理有效式意义上的逻辑,而是逻辑哲学。我们赞成在第二种涵义上使用“哲学逻辑”一词。于是可以给出下述定义:哲学逻辑是具有哲学旨趣或涉及哲学事业的非经典逻辑,在这里应对“哲学”做广义的理解。哲学逻辑不仅与传统哲学中的概念和论题有直接或间接联系。而且也涉及各门科学中具有方法论性质的问题和其他元科学问题。

在我们看来,“归纳”和“演绎”一样,是传统哲学所关注的重要哲学概念,而且也是现代一些哲学家所争议的问题之一。同时归纳逻辑方法的启发作用在认知过程中不可低估,归纳的一些方法和技术同样是一些学科的元科学因素,是发现真理构建学科系统不可少的。因此,它应属于哲学逻辑。《哲学逻辑杂志》亦把它列入哲学逻辑诸分支之首。

问题在于,归纳推理的复杂性,对它的形式刻画和找出能行程序遇到不易克服的困难,致使其成果与演绎推理所获得成果相比,显得不那么丰硕。然而,由于人工智能等技术上的需要,推动着更多的人研究归纳推理,总会有一天,归纳逻辑也像演绎逻辑那样用形式方法来处理。

【参考文献】

[1]Antoniou,G.:1997,NonmontonicReasoning,TheMITPress,Cambridge,Masschusetts.

相关期刊更多

孔子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诗词月刊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文化艺术出版社

国际政治科学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