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美文网文学

美文网文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美文网文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美文网文学

美文网文学范文第1篇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本讲义、一支粉笔,用粉笔在课堂上书写板书,不仅浪费大量的课堂时间,而且不能将大量的教学信息生动的传递给学生。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模式可以将图片、照片或者表格等信息以课件等形式播放传递给学生。以前,教师往往费很大的精力制作各种教具,力图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然而往往事倍功半。现在有了多媒体设备,可以展示给学生的不仅是文字,还可以是声音、动画等形式。单位时间传递给学生的信息量不仅数量更大,而且种类更多,课堂教学的效率将大大提高。应该认识到,多媒体教学是一个教学发展趋势。

二、教师应有效利用各种教学设备以及网络资源

从制作多媒体课件或者教案开始,没有各种多媒体教学的辅助设备,如扫描仪、数码照相机、摄像机、声音转换器MP3等,就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教学的效益。当然,除了基本的教学辅助设备,充分利用庞大的网络资源,也可以很好地进行多媒体教学。如:我在讲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形势》一节内容时,我从教育网站上下载了许多视频:日本海啸地震、美国龙卷风、菲律宾台风、我国南方罕见的冰冻雨雪、甘肃舟曲泥石流等,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视频教学中不仅接受了知识,还受到了教育,思想上震撼,心灵上共鸣。这比传统的口头说教效果好的多。通过网络,我们可以找到所需的教案、讲义、笔记、多媒体课件、各种动画或者音影文件,提供下载即可使用,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

三、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更要重视备课

采用多媒体教学以后,发现有些教师认为有了多媒体课件,课堂上播放给学生就行了,因而忽视了备课。这种思想往往导致课堂教学不能顺利进行。有的教师制作课件时,不动脑筋,粗心大意,没有检查拼写,导致课堂上展示给学生许多错别字,笑话百出,影响了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有的教师到课堂上突然找不到课件文件,或者计算机出现故障,致使整个教学不能进行;有的教师采用新的教学形式以后,没有对新的教学方案进行研究,导致学生不能适应新的教学速度,教学内容不能很好衔接,造成学生理解思路障碍等情况。这些情况的发生在客观上与新的教学方式的采用有关,然而这也提醒我们教师更要重视课堂前的备课。备课时要先利用各种教学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内容的输入,根据学生接收知识的先后顺序组织教学内容,应该设想和模拟课堂上教学进行的全过程,预料课堂上将会出现的各种情况并在课前做好对策,以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四、课堂上注意学生接收知识的程度,根据学生接受知识的实际效果,调整讲课的速度

多媒体设备的使用,大大提高了课堂上知识的容量和传递速度,将大量采用板书进行的知识展现所花的时间节省下来,并且在较短的时间内,采用视觉、听觉甚至让学生亲自动手来接受知识。学生在与以前相同的时间内,需要接受比以前多的多的知识量,学生能不能接受,就需要教师特别了解课堂学情,毕竟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而作为课堂主导的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控制课堂进程,在学生暂时不能接受新知识时,要放慢教学速度,甚至重复讲授,也可以采用提问、思考、回答等模式,巩固和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消化。

五、教师应加强网络学习的能力

只有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网络学习意识,才能跟得上日新月异的时展;只有广大教师加强自身的网络学习能力的培养,树立现代科技意识,充分借助网络技术的支持,采用声、文、图并茂的综合表现力来表达教学内容,才能真正胜任网络多媒体教学。

美文网文学范文第2篇

视听霸权的出现,又使得文学的失语现象日益严重。20世纪正是哈特所谓的机器媒介时代,以广播、电视为代表的机器媒介,挟着大众消费文化的强大浪潮,凭借震撼性的视听感官冲击力,迅速剥夺着文学的话语权。可以说,在中国,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视听媒介、快餐文化、后现代解构思潮与文学的失语是同步进行的。这种同步似乎正好印证了传播学上的媒介决定论:媒介的转换极大地改变着文学的生存范式。

在这个时候,也许有人会问,如果说机器媒介真的加深了文学的焦虑和危机,那么,在世纪之交进入中国的网络媒介又会对文学产生怎样的影响?新世纪的文学焦虑会因此而愈演愈烈,还是会因此而得到纾解?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就要弄清产生文学焦虑的内在根源究竟是什么,然后再分析媒介力量是通过怎样的路径对文学焦虑发生作用的。最后,我们才能在学理上辨析网络媒介能否消解或纾缓产生文学焦虑的原因。

一、文学焦虑产生的根源是文学身份与文学角色期待的冲突

心理学认为,焦虑来源于“角色紧张”。也就是说,当一个人感觉到自己不能成功地扮演自己的角色或者感到自己的扮演与社会对其角色的期待有较大距离时,就会导致精神的焦虑。这提示我们引入文学身份和文学角色这两个概念,来分析文学焦虑产生的解构性因素:

1、所谓文学身份,是指文学在整个人类社会文化系统中所处的位置。一定的文学身份代表着它在社会文化系统中被赋予的地位,并由此代表着它应当履行的社会文化职能。

2、所谓文学角色,是指人们对文学在社会文化系统中应当履行的职能和行为的期待。

按照上述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基本的理论假定:文学身份和其角色期待的吻合程度与其焦虑程度成反比。事实上,文学的身份是通过其职能履行来体现的,而正如我们上面所说,职能履行的量度等同于话语权的大小,那么,上述的假定也可以表述为:文学话语权的大小和其角色期待的吻合程度与其焦虑程度成反比。我们可以通过对文学史的简单回顾,来验证一下这个假设。

文学话语权的大小,是通过两个维度来测量的。第一个维度是文学话语的接受广度,也就是说,一个时期的文学拥有越多的读者和关注者,它的话语权就越大,反之亦然。第二个维度是文学话语左右其他领域话语的强度,也就是说,一个时期文学话语对社会文化系统中其他领域的影响越大,它的话语权就越大。反之亦然。下面,我们就通过这两个维度,来考察一下历史上文学的话语权与其角色期待之间的关系。

在口头传唱时代,文学话语的接受几乎是“全民”。由于没有文字,文化的传承主要依赖便于记忆的韵文传唱来进行,这是人人都能听懂的语言,不会将某些接受群体排除在外。同时,这个时代文学实际上不是独立的,它是所有文化产品的承载者,它的话语也就几乎等同于全部的文化话语,而实际上,当时人们也是这么看待文学的,也期望着文学能够很好地履行文化传承的功能,因为别无选择。很显然,这个时期的文学话语权最大,人们对它的期望值也最大,这个时期的文学没有焦虑。

在书面文学出现后,文学依然拥有话语强权,它被寄予“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的角色期待。尽管在这个时代,文学已不再呈现为全民传唱的统一图式,精英文学的话语传播范围也相对缩小;但是,精英却通过自身地位垄断了主流文学(书面文学)的话语权。文学身份与其角色期待之间仍然相对吻合,文学的焦虑和失落感并不明显。

但是,也不能说这个时代完全没有焦虑。从两汉时期“类比俳优”的伤怀,到初唐“文章道弊五百年”的感叹,再到宋人“作文害道”的怀疑,直到清代对文学“真种子”失落的迷茫,文学焦虑的胚胎已然隐隐孕育。是什么力量孕育了这种胚胎呢?通过与口头传唱时代对比,我们自然会发现,这个焦虑孕育的时代,正是文学传播媒介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那么,是媒介的变革埋下了文学焦虑的隐忧吗?媒介又是通过怎样的路径对文学施加作用的?

二、文学传播媒介的变革使文学身份产生裂变

首先,再现媒介的出现,使文学话语分裂成为两套系统:一是仍然流布民间的口语系统,另一则是文化精英垄断的书面语系统。修辞学的诞生使书面语日益精美,从而成为不识字的人群难以理解的话语系统。在再现媒介的前期,文学是分裂的:在民间,大量的民歌、戏剧等利用示现媒介进行传播的文学样式满足着平民大众追求娱乐和私情交流的欲望;在精英社会中,文学通过再现媒介强力地介入精英的政治生活和哲学思考。这两套话语系统各有自身对文学的期待:对民间话语系统,人们认为文学就是声色娱情的工具;而对精英话语系统,文学则是教化载道的工具。这样,在民间文学系统中,文学话语介入其他文化领域的力量衰弱了,其话语权相对也就弱化了,但是,民间对文学的角色期待也降低了。因此,这个时代的文学身份产生了裂变,社会文化系统中同时存在着两种文学身份和两种文学角色的期待。当这两套“身份-期待”系统各自为阵时,文学是安静的;但当这两套系统发生碰撞和冲突时,文学就开始了迷惑和浮躁。

在再现媒介时代的后期,尤其是纸媒的推广和印刷术的进步,使文学的焦虑开始凸现。在这个时代,文学的两套话语系统开始出现和融合的态势:一方面,文化普及成本的降低使更多的人可以掌握书面语,打破了精英对书面语的垄断;另一方面,商业化的力量是书面语逐渐迎合民间口语,形成了书面文学语言的俗化现象。两套话语系统的融合导致了两种不同的对文学角色期待的冲突:一方面,精英们希望文学继续承担济世安民的角色来维持其对文学话语的垄断权;另一方面,民间大众通过商业的力量极力把文学塑造成一个娱情荡志的角色。宋代以来尤其是明清之后关于文学功能的大争论,就反映了这种冲突。但是,这个冲突在20世纪前并没有导致文学的严重焦虑。

角色的紧张是在20世纪真正开始的。当文学被赋予“唤起民众”、“启迪民智”的重大责任时,实际上也超出了被“唤起”的民众对文学传统的角色期待。为了不断调适自己以适应新的角色期待,文学就对自己开始了革命:先是彻底改变了自己的语言系统,然后是改变自己的叙事风格,最后又开始改造自己的文化范式。当把自己改得面目全非之后,又突然发现,被“唤起”的民众并没有承认文学努力扮演的新角色,所有伟大的政治责任和哲学使命无非是精英们的虚拟,而民众期待着文学的娱情荡志!于是,文学的精神崩溃了,它又企图以解构的方式来安慰自己,一切的崇高、一切的责任、一切的严肃,都统统卸下,不承认自己在社会文化系统中具有强大的话语。文学解构了自己的身份,它的力量、功能,顿时变得模糊不清起来。

也正在这个时候,机器媒介开始出现了。本已开始融合的文学话语系统又开始分裂:一套是口语化了的书面话语系统,一套是更加感官化的机器话语系统:幻灯、电影、广播、电视。这种新的感官化话语系统似乎在向原始的读图时代回归:它更加倾向满足个人肉体的“充欲”的功能角色。民众发现了新文学:这种新文学通过机器的大量复制和感官满足是那样符合民众对文学的传统期待,他们很快不再指望再现媒介的文学做什么,而把满腔的热情和期望都奉献给了机器媒介的文学。于是,纸媒文学的话语接受范围大大缩小,越来越越与其对自身的身份认定不相称——它还沉浸在昔日左右文化浪潮的辉煌之中呢。在电媒文学日益受到追捧的同时,纸媒文学感受到了自己的失落,终于,它的话语权仅仅局限于象牙塔里极少数的“文学家”中间,对广大民众而言,它确实被边缘化了。

随着传统的纸质文学而形成的文学身份正在因人们对文学角色期望的多元化而不断分裂,而由传统精英文学时代形成的强大的文学话语权,也正在被机器不断地分类给不同公众人群。社会似乎不再有一个主导的文学观,各种文学的不断碰撞与冲突,就构成了20世纪文学的主基调。这个基调会随着20世纪的逝去而淡化吗?或者说,在新世纪里,被撕裂了的文学身份会重新得到建构,走向认同吗?其实,上个世纪末诞生的,在新世纪里注定要迅猛发展的网络文学,正在悄悄地改变着这一切。

三、网络媒介的功效在于使分裂的文学身份重归融合

网络媒介与机器媒介相比,有三点根本的不同,而这不同恰恰对未来文学身份的重新建构和认同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首先,网络媒介弥补了机器媒介符号流逝性的不足,从而弥补了书面话语系统与机器话语系统的裂隙。相对于纸媒而言,机器媒介的最大优点在于其感官冲击力,同时,它的最大缺陷就是其传播符号的流逝性:电台里播放的一首歌和电视里的一组镜头,瞬间即逝,很难以凝固的方式出现在人们面前,供受众反复咀嚼。因此,机器媒介只能以最通俗化的方式来完成符号编码,通过感官的强烈刺激来弥补符号流逝的损失。然而,网络媒介却弥补了这种不足,但同时又保留着机器媒介的优点。通过强大的服务器支持和文字处理软件,网络媒介照样可以像纸媒那样将符号信息凝固在任意的时间长度中,保留了纸媒的优点。同时,多媒体的效应又能同样荷载听觉和视觉的传播功能,保留了机器媒介的优点。这样,通过多媒体技术,网络媒介将纸质媒介和机器媒介的各种功能完美地糅合起来,从而为消解书面话语系统与机器话语系统的分裂提供了基本技术保障。

其次,网络媒介以“点对点”的传播方式弥补了机器媒介“点对面”的传播方式的不足,从而弥补了由于“点对面”传播而形成的“传-受”关系的模糊性,使文学身份在微观上更容易与其角色期待相吻合。无论纸媒与机器传媒——也就是人们所常说的“大众传媒”,都是采用“点-面”的传播模式。这种模式固然有比较高的传播效率,但却模糊了“传-受”关系。“传-受”关系的模糊化会带来什么后果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简单讨论一下传播学中的话语适配性原则和话语协同性原则。

所谓话语的适配性原则,是指话语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必须与话语双方(即传播的传者和受者)的关系相适应,唯有这样,话语内容才能为话语对象所接受,而接受者的理解意义与说话人的意图才能般配。否则,传播意图就会被曲解,传播话语将会失效。

所谓话语的协同性原则,是指说话人和接受者之间应当共同努力,完成话语的传播。一次成功的传播,是传播双方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的结果。

以上两个原则对于文学创作和接受而言,有着重要的阐释意义。首先,文学作品的产生一定要符合适配性原则,也就是说,任何作者在写作的时候,都有他特定的或假想的倾诉对象,是针对这个人或者借描述某件事情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而进行的。创作主体这种对接受话语对象的分析和定位,使他们在创作中自然而然地确定了基本的话语内容、风格和形式。其次,文学作品的接受也必须符合协同性原则。一件文学作品可能并不是写给某位读者的,但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必须帮助作者完成作品意义的诠释和理解,使话语传播得以有效。

但是,“点-面”的“传-受”模式使上述两个原则的履行产生了困难。试想,“点-面”的“传-受”模式,就是一个传播主体对多个甚至无数个接受主体,这个传播主体与所有的接受主体不可能具备同等的关系,于是,其话语内容和表述方式的选择就出现了困难,它只能将这种关系模糊化处理,尽量采用适合最大多数人的选择。而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越高层次的需求越具有个性化,那么,“点-面”的“传-受”模式最好的选择就是尽量满足受众的最低层次需求,因此,大众传媒的庸俗化实际上就其“传-受”模式导致的必然产物。在庸俗化的趋势下,文学话语退出精英领域也就变得难以避免。

网络媒介既可以采用“点-面”传播模式,也可以采用“点-点”传播模式。所谓“点-点”传播模式,是指“传-受”双方是具体可知的一对人,二者的关系是明晰而确定的。比如新近流行的“博客”现象,就是利用了这种“点-点”传播模式的优点。说话人可以事先得知受话人具体是谁,由此也可以针对自己与受话人的关系选择最合适话语内容和表述方式。这样,就不必以庸俗化的代价来保证接受人群的稳定,从而使文学话语权保持最大限度的发挥。

美文网文学范文第3篇

摘要:网络小白文是指文采简单、缺乏美感、情节单调却又非常受欢迎的网络小说。以《星辰变》为代表的网络小白文,已经完全抛弃了传统文学所追求的练字练句,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而呈现出文本语言浅白通俗、人物形象塑造简洁明朗、情节安排单一重复的特征。网络的快速发展,加快了文学网络化和大众化的进程,催生了以读者为中心的“读屏时代”全面到来。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网络小白文的萌芽和兴起有着特定的文化和时代背景。然而,从文学审美的角度来看,抛弃了传统文学追求的行文模式,小白文在修辞手法使用上的单调单薄、语义表达上的单层次性、情感抒发上的直白浅显却又成为其致命缺陷。

关键词:网络小白文;文学性;缺失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的发展催生了网络文学的兴起和发展,文学与网络的媒合,似乎给大众文学找到了一条新的出路。但在另一方面,网络重新解构了文学里应有的文学审美特性,过度的商业化使得网络“注水”文学作品大肆盛行。网络“小白文”的应时而生,是文学过度商业化的产物,作为文学作品应该具有的文学审美特质也逐渐被消磨殆尽。

一、修辞手法的缺失

文学作品,不论是诗歌,还是散文,乃至长篇小说,最重要的就是修辞手法的使用。对于传统文学而言,修辞手法的使用,不仅仅是作者文学素养水平的体现,更重要的是在本质上提升作品的水平。比如:

这道菜没有放盐,真是清淡。

这道菜没有放盐,真是像水一样清淡。

对比分析这两句话,表达的是同样的意思:这道菜没有放盐,很清淡。但是对比发现,第一句话没有使用任何修辞手法,只是很平白的叙述了没有放盐这个事实,不带任何情感色彩。而第二句话多了四个字“像水一样”,使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将这道没有放盐的菜比作像水一样的清淡。水本来是无色无味的,而这道没有放盐的菜就像是水一样,很形象生动的说明了这道菜到底是有多么清淡了。

通过这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就感受到了修辞手法的使用在语言表达中所起到的作用,不仅仅是为了增强语言的美感,同时也可以增强表达效果,增加语言冲击力。因而在传统文学那里,修辞手法的使用在作品中随处可见。例如:

《诗经・王风・采葛》中的“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恋人间强烈的思念之情写了出来。

李白《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以及《赠汪伦》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也都是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增添了表达的深度。

传统文学对于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深入到文章表达的各个方面,而且修辞方法也是多种多样: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双关、叠词、互文等等。这些修辞手法的使用,不仅增添了作品的文学氛围,更是增强了作品的情感表达。

与传统文学大量使用各种修辞手法相比,网络小白文中修辞手法的使用可谓是单调又单薄。

以《星辰变》为例,小说中基本很少使用修辞手法,更复杂的混合修辞手法使用的就是凤毛麟角了。如第五集 《赤血洞府》第三章《死亡危机》中:

秦羽和小黑脸色变得很难看。

再例如第四集第七章《归途》中:

在星云中央,则是一团火焰,淡青色的火焰。

很通俗的语言表达,直白而浅显。在整部作品中,作者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很少使用修辞手法来增添文章的色彩,而以一种近乎平淡如水的风格在叙述整个故事。这样的叙事方式,不仅使得作品没有任何美感可言,而且使作品缺乏应有的灵动。

《红楼梦》中,贾宝玉形容年轻的女子是水做的骨肉,形容年迈的老妈子是死鱼眼睛,追究到底,是因为年轻的女子充满着生命的活力,以及芳华少女特有的豆蔻气息,因而她们是灵动的。而这些老妇人年纪大了,死气沉沉,风烛残年,已经没有年轻时候的那种朝气,就如死鱼眼睛一样,缺乏应有的灵动之气。如果说传统文学就是宝玉眼中的水做的骨肉,那么网络小白文则是真正的“死鱼眼睛”。

传统文学极力推崇修辞手法的使用,在作品中,修辞手法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修辞手法往往在整个作品中起到粘合剂的作用,它将各种零散的材料和作者的思想情感粘合在一起,使得文章看起来浑然天成,作品就有了应有的灵动。而网络小白文很少使用修辞手法,整个文章的材料各自为政,不能够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因而常常出现故事情节脱节的情况,故事情节被作者生硬的拼凑在一起,这就是作品的硬伤,让读者读起来总觉得如鲠在喉,不舒服。缺乏灵动气息的网络小白就如死鱼眼睛一样,让人读起来肃然无味。

二、语义表达的单层次性

汉语言是世界上语义表达最丰富的语言之一。相同的语句,加上不同的语调,甚至是不同的手势、表情,都会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人们也正是利用汉字的这一特征,在语言表达的时候常常用相同的语句来表达更深层次的含义,即所谓的言外之意。传统文学在这一方面更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使得简单的语句不再仅仅是传达字面上的意思,而是有了更深层次的表达效果,这是语言上的多层次表达。但是,与传统文学相反的是,网络小白文在语义的表达上往往追求精简的方式,语言的表达缺乏多层次性。

网络小白文在语义表达上的单层次性,是由于网络文学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网络上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商业化的网络文学创作,主要是以赢得网络点击量为首要目标。网络文学很大一部分属于快餐文学,读者阅读这些网络文学的目的也多是以放松为主。为了迎合广大受众的阅读水平和阅读兴趣,这些网络文学作品的作者也会有意无意的降低网络文学作品的文学水准,使得它们更加通俗化和大众化。这是一种以牺牲文学作品价值来换取点击量的不等价做法,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因此,很多商业文学网站上的文学作品在语义表达上都是直白的,很少会出现简单的句子同时表达更深层次的含义。即使有这样的必要,作者也会用更多简单的句子来表达,而不会采用这种复义的表达方式,其实这也就是小白文能够大量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网络文学的创作方式不同于传统文学。传统的纸质文学都是作者先将一部作品完成以后,然后通过出版社出版后与读者见面。但是网络文学的创作,它是一种实时的,能与读者互动的创作方式。大多数的网络文学创作都是采用章节式的创作方式,网络每天固定写一定字数(如两到三个章节,每个章节五千到六千字),然后把这些章节放到专门的网站上供读者阅读,读者会提出修改意见,甚至会对下一个章节的故事发展给出自己的意见。可以说,这种互动式的文学创作从很大程度上限定了网络文学作品的语义表达不可能太过于复杂。并且商业化运作的网站,那些签约的为了完成每天的任务,即完成每天规定的更新字数,都尽量用最多的语言来表达最简单的意思。当这种方式发展到一个极端:即所有的语言都是平铺直叙,没有任何深度可言的时候,小白文就产生了。

网络小白文在语言表达上的单层次性是有很多原因的,但其中最重的原因还是商业化的运作。多层次性表达的缺失,使得网络小白文缺乏应有的文学美感。

三 情感抒发的直白浅显

追求言外之意和含蓄委婉的情感表达是传统文学所要力争达到的目标,因而在传统文学那里,想要准确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就具有一定的难度。虽然小白文的情感表达比较容易把握,但这种情感的表达是建立在直白浅显的基础之上的,这种情感的表达是直白而不是含蓄委婉的,是浅显的而不是深层次性的。

在传统文学那里,作者情感的表达是深层次的,相对含蓄的。如《诗经・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全诗三章,前两章以恋人的服饰代替恋人,表现出她对恋人的念念不忘和思念之情,第三章对于她的动作的描写,更是点明了她对恋人的思念之情。全诗巧妙的使用回环和倒叙的手法,更能突出她对恋人的思念之情。

例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此一句就含蓄委婉的表达了作者在困苦中意志不消沉,以豁达的心态来泰然处之的乐观精神。

这种情感上的深层次性表达,是传统文学情感表达上的精华所在。但对于网络小白文而言,这种情感上的深层次表达已经严重缺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直白浅显的表达,因而它也失去了情感表达上的深度。

例如《星辰变》第四集第二十六章《末路》里:

秦德在大殿之下,项广在大殿之上。秦德虽然略微仰头看着项广,眼中却有着睥睨的意味。

“你来了……”项广嘴角有了一丝笑容。

秦德冷漠道:“对,我来了,到了这个时候,你还装作一副不畏惧生死的模样。项广。我知道你不走是想要保护那些精英的项家子弟。你说我讲的对吗?”

这是楚王项广与秦德的正面交锋,传统的武侠小说在描写这一类对峙场景的时候,往往会注意现场环境和人物表情的描写,以此来烘托紧张的气氛。但是在这里,作者没有现场环境的描写,仅有的表情描写仅限于“眼中睥睨的意味”和“嘴角的一丝笑容”。缺乏相应的细节描写和气氛烘托,秦德对项广的恨意,在表达效果上就大打折扣,显得比较浅显直白了。

正如在前面第二点提到的,由于网络小白文在语言表达上缺乏多层次性,因而就直接导致了在情感表达上是缺乏深度的。作者往往会用很浅白直露的方式来表达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这种浅显直白的表达方式,可以使人们能够快速理解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情感以及故事人物的喜怒哀乐,而在传统文学那里,读者还必须要深入的思考,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来对人物的喜怒哀乐做一个判断。这种方式固然符合快餐文学的特点,让读者不需要任何理解都能够看懂作品,但这种方式却是以牺牲文学作品应有的美感换来的,它足以令文章显得空洞无物,没有“嚼头”,当然这也正是网络小白文“白” 的重要原因之一。

网络小白文作为一个新兴名词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影响着人们的文学价值观和审美观。它彻底地抛弃了传统文学对于审美观和价值观的认同,反而坚持走文本语言浅白通俗、人物塑造简洁明朗、故事情节单一重复的创作路线,这是一条低姿态,亲民化的道路,以牺牲作品的文学审美特性来满足大众的阅读。网络为文学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只有避免过度商业化和保持网络文学作品应有的审美特性,才能真正促使网络文学走上一条健康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苏晓芳.试论三种网络小说新类型[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

[2]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民间话语权的回归[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美文网文学范文第4篇

出自湖南湘中农村的花鸟画家王憨山在二十世纪末的中国美术界脱颖而出,其艺术风格集“土气”、“大气”、“才气”、“文气” 于一身,而正是这种朴实淳厚、稚拙大气、清新刚健、富有泥土气息的不同于其他文人画的独特之处,深深打动了观者,也震撼了中国美术界。这位常年居住在农村的画家以湘人自居,画如其人,人如其文,其魂其灵于悄然之间自刻梅山文化的标识。

梅山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二是生活习俗;三是反映梅山峒民的劳动、生活,表达思想的文化方式,或称为文化载体。梅山文化是一种古老的巫文化,该地域的口头文学非常丰富。尤其是一些古老的神话传说、史诗、歌谣和民间艺术等,可谓是中华文化遗产大观园里的朵朵鲜花。

梅山峒民们表达思想、传递信息、反映生活、记事传书,甚至宗教教义都用歌谣表现。梅山歌谣组合起来,就是梅山历史的再现和写照。在记事传经方面,他们有峒事歌、族歌、节气歌、樵歌、秧歌等,这些歌或直传史事,或细唱传文,或详述经历,或明教事理。如史诗《酒歌》有3000多行,内容包括天文地理、部族迁徙、人伦教育、民情风俗等,是一部综合学科价值极高的史诗。梅山诗歌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立足生活,想象丰富,意境奇特。同时,音节匀称,顿数整齐,具有音乐之美。小孩从懂事起就由父母或兄弟姐妹教唱,以代代相传。这些诗歌和《炎帝传说》、《神农传说》、《孟姜女传说》等诸多传说都是中华民间文化宝库中的颗颗明珠。

民间艺术是古文化的积淀,由潜在的民族精神和力量在起作用,始终保持了民族的气魄和个性,它的拙朴恣肆、雄浑天趣的原创力和蓬蓬勃勃的内美,构成了文化的浩荡之势。其中高贵的精神品质和优秀的基因一旦发挥出来,将会形成无穷的力量,其意义是深远的,无可估量的。正如鲁迅先生说:有地方特色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的。情与美是民间艺术的灵魂。艺术大师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也可以说美就是感情。美随情萌生,情借美而发挥。民间艺术正是情与美的高度融合。真诚是心声的自然流露,惟有真诚才是感人的。

深受梅山文化熏染、有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王憨山深深体会到了这一点。他认为中华文明五千年,秦汉雄风,唐代兼容外来文化盛极一时,就是在元代、清代,外族入主中原,还是被中华文化所同化。民间艺术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反映了中国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对乡土的真情,对幸福的祈望,并由此体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形成我们民族的风貌和气派。他要实行鲁迅的“拿来主义”,吃别人的东西,长自己的肉。他冥思苦想,寻求突破,寻求变法的路子。他从我国传统民歌民谣等民间艺术中,领略到了传统艺术中闪现的民族气魄和真诚博大的精神力量。

在他晚年变法时,大胆地将梅山民歌引入国画中,并借鉴滩头年画的形式来进行创作,搞出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土得出奇的“民歌系列”。如梅山情歌《牵牛花》唱到:

“妹妹好比牵牛花,缠住哥哥往上爬。旁人要讲由他讲,雨打风吹妹不怕。”

他觉得把牵牛花比作情妹,不怕雨打风吹,那股蛮劲,那个野味,和文人眼中的牵牛花,完全是另一个样子。当即便把这首民歌抄下来,回家奋笔疾写,即兴创作出笔墨色彩近似于民间木版年画的写意国画《牵牛花》。

再如《村姑黑牛图》中的题词也是一首情歌:

“妹在山下看黑牛,哥在山上打石头。石头打在牛背上,看妹回头不回头。”

图中主体是用浓墨阔笔涂画出的黑牛,以及类似于用儿童简笔画勾画出的村姑,画中没有传统的笔墨功夫,也没有鲜艳润泽的色彩与之映衬,有的只是大片的黑墨块与几抹单纯随意的颜色。看上去笔墨过于板结,形象过于笨拙,但是,这种稚拙、粗犷,不合艺术常规的画法反而使整个画面透出质朴、率真的淳风之美(见图)。而大璞不雕、返璞归真正是许多艺术家向往的境界。王憨山从理性的观念出发,运用意象造型手段(夸张、变形等)来进行创作,这使作品在笔墨、色彩、造型等方面展现出童心般的情趣来,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他要将自己对民间艺术的爱、对民间艺术无遮无拦的感情、对老百姓艺术追求的理解皆综合起来,将写意花鸟从民歌、民间木版年画中画出来。

后来,王憨山又依据梅山歌谣一连创作了《莲与鱼》、《扇》、《稻穗》、《剪子》等一批“民歌系列”,皆天真直白,极富民间情趣。遗憾的是,1999年8月,他挑拣出《离离原上草》、《江南好采莲》等十幅六尺对开的新作去娄底请画界朋友看一看听一听意见,谁想只离开一个把钟头画作便不翼而飞。王憨山痛心疾首,这都是他绞尽脑汁求新求变、笔墨纵横恣肆的倾心之作!这些作品至今还未露面,这无疑在众多关注者的脑海里留下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也为后来的研究留下了悬念与期待。

不知哪位哲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最原始的往往是最现代的,最幼稚的往往也是最成熟的。这恐怕是艺术规律的一种自然规律。原始人如天真未泯的儿童一样,尽享着原始的、浑然的自由,他们创造的艺术也是那样无拘无束,原始美术造型的雄厚质朴,大气浑成,天然去雕饰的气度为历代后人所神驰心往。

就艺术自身规律而言,画家对稚拙风格的追求是从低到高、由外向内的衍变和飞越,是渐悟和顿悟的结果。西班牙画家米罗说:“我喜欢历史上离我们最久远的画派――原始的艺术家们。”他在年迈之时,童心未泯,仍以孩子般天真、好奇、敏感的眼睛感受世界,愈到晚年,愈追求复归人类童年天性的单纯,那单纯的回归恰恰是成熟的标志。

而民间艺术,这种长期根植于远乡僻野的民间文化形态,始终保持着传承性,为原始美术的保留提供了理想寓所。

美文网文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英美文学 互联网 情境教学 交互性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英美文学教学呈现出开放性、流动性和新颖性的特点。借助多媒体技术及互联网的优势,英语专业的文学课程不仅可以深入挖掘传统资源,还具有促进、改善文学课程教学之功。

一.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英美文学教学

利用互联网技术的英美文学教学彻底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具有极强的实践意义。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模式改变了这种传统,优势表现为:首先,它是一个巨大的信息资源库。互联网的信息储存量是巨大的,可以为英美文学教学提供最新、全面的素材,并且这些素材是动态的,可以随时更新,从而拓宽了英美文学教学素材的选择范围,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其次,网络学习是交互的。我们知道传统教学局限性很强,教学课时一定,教学资源有限,互动性差。通过互联网及多媒体技术,教师不仅突破课时和教学资源的局限,还可以更好地实施人机互动,调动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同时,学生还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到网上搜集一些资料,和其他同学一起探讨,这样就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二.英美文学的网络教学模式

1.基于互联网的情境教学

建构主义强调教学情境,认为一定的情境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和提高学习效率,情境是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是真实的。多媒体技术是情境构建的重要形式之一,所以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一直将“媒体”作为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多媒体技术包括的内容十分多,如互联网、校园网、网络教育系统等,利用多媒体技术实现情境的创建,帮助师生融入情境之中,增强相互之间的交流,而这种意义构建是传统英美文学课堂鞭长莫及,所无法达到的。利用互联网资源,教师在备课时可搜集大量视频、声音、文本等材料,将它们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课堂上可以将这些资料传递给学生,为他们创造一个图文并茂的学习环境。通过这种方式来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不再感到乏味无趣,增强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在有限时间内的信息获取量。

2.利用网络,增强教与学的交互性

教与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交互的过程。按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的学习应该是在原有知识结构基础上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通过同化与适应,逐步建立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互联网教育是一种双向的交流,它可以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双向交流,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之目的。教师可以建立自己的博客或论坛,将不同的教学内容分门别类,如“维多利亚时期文学”、“美国的乡土文学”、“意识流”等,可由学生自主去选择,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论坛中学生之间还可以互相交流,教师为学生答惑解疑,进而提高学习效果。在各个板块中还可以设置“留言板”,学生可将自己的疑问写在上面。同时还要发挥校园网的优势,整合丰富的教学资源,真正发挥网络教学环境的优势作用,实现真正意义的英美文学教学。

3.利用互联网,激发学生个性发展

学习主体的学习活动是在现有个性认知结构基础上的主动知识建构过程,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等特点。在互联网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学习主体的认知结构,设立不同的学习场景,以便更加贴近他们的认知和现实生活,使现有框架不断认知分化、重组和扩展,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对于英美文学的互联网教学而言,可以为学生量身订制一个属于学生自己的板块或论坛,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来设定学习内容和进程,通过自主化、个性化的学习提高效率。板块内容丰富多彩,可以是英文文学作品,亦可以是英文原著赏析。教师可设置一些阅读任务,然后让学生写读后感,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都会得到加强。

三.结语

相关期刊更多

美文·上半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西安市委宣传部

欧美文学论丛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大学欧美文学研究中心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