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陶艺教学论文

陶艺教学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陶艺教学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陶艺教学论文

陶艺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一次讲课,听课人共61位,我写了以下三个命题:

甲:教育必须为经济服务。

乙:教育与经济有密切的联系。

丙:教育与经济为何是关联着的呢?

接着便问:对于以上三个命题,请思考一下,看看自己最喜欢其中的哪一个,并强调,只从喜欢的角度选,只选其中一个。停顿一段时间(保证一定的思考时间)之后,就请选甲的人举手,此刻仅1人举了手;再请选乙的人举手,有19人;最后请选丙的人举手,有41人。看来61人都作了选择,无弃权的。

这是我做过的一个测验。其结果竞显示出如此大的差异,选甲的只有一人(百分之一点几),选丙的人近70%。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我还曾做过多次类似的测试,结果大体相近。为何会是这样呢?

事实上,如果对丙比较了解了,自然能理解乙;若理解了乙,甲还会不清楚吗?这是从逻辑上讲,甲命题的价值最高。

从一般的感觉来说,甲给人留下的想像空间最小,而丙给人留下的空间最大。喜欢自由思考的人自然会更喜欢丙。

甲、乙、丙三个命题的性质是不一样的。甲是应然性命题,乙是实然性命题,丙是或然性命题。甲、乙都有定论,丙并无定论。然而,按一般的思维过程,定论是从无定论的问题研究那里来的,无定论命题包容性显然更大。

从或然性命题那里所直接获得的是实然性命题,其间有源流关系。

应然性命题又是从实然性命题那里来的,其间也有源与流的关系。

从学术探讨的角度看,或然性命题是入口处。入口后所获得之成果(定论)有层次之分,实然性命题处在理论层次,应然性命题处在应用层次。

为什么会有这样显著的差异呢?大体上可以这样说,一般而言,在定论与未定论之间,人们更喜欢未定论,在可思考余地的比较上,人们更喜欢余地更大的对象;在档次上,人们会尽可能站在较高的层次上。简而言之,人们更喜欢奇异、喜欢自由、喜欢飞翔。

这一测验似乎可以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一些重要的启示。

对于教学的进程有各式各样的分析,有各种各样的设计。但是一般情况下会有这样两个进程:一是由未定论向定论的过渡;二是由实然到应然的过渡。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正是引导学生完成这两类过渡;这两种过渡都意味者认识的变化、认识的进展。对于认识的变化可以从多个角度考察。有感性到理性、个别到一般的过程,也有我们这里提到的过程。当然还需注意的是,教学不只是一个认识过程,它是学生和教师多方面心理演进的过程。虽然认识过程特别值得关注。

多种多样的教学设计大体上离不开这样两种过渡,实际的教学就在于我们如何去把握。学生总是从或然到释然,到实然,再到应然的,用哲学的语言说就叫做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说的也是同样的过程。我们根据什么设计教学呢?难道不是根据我们对过程的理解和把握来设计的吗?

设计常常进入程序,设计出一定的步骤,好的程序就有可能有好的效果。教学不能匆匆忙忙进入应然,有时候,那只是一种表面功夫,往往造成似懂非懂,不知所以然,往往堵塞了思维的充分展开。进入应然恰似水到渠成,水若未到,渠只能干等。仓促进入应然是一种不成熟的教学行为,可惜这种现象相当普遍地存在,甚至一些教学理论就有这样的毛病。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位“老师”谁来请,学生去请,可是老师有义务帮助学生去请。这位“老师”是从哪里来的呢?

有兴趣的东西才可能喜欢,比较喜欢的东西多半是对其有兴趣的东西。这个简单的提示也告诉我们学生喜欢什么。喜欢不喜欢也是比较而言的。学生比较不喜欢劈头盖脑突然来临的断言,尤其是那种指指点点、斩钉截铁的断言。

学生比较喜欢你告诉我或你让我明白道理,至于应当根据这个道理怎么去做,最好我自己去寻求,我自己去选择。也就是说,教师告诉我实然,应然由我自己去说、去想、去找。

如果教师的教学艺术更好一些,从或然开始引导学生思考或讨论,并且居然通过这种引导让他自己发现了实然,他会更高兴,更感兴趣,更加喜欢。

兴趣常常从新鲜感、好奇感、疑惑感那里来。那会是个什么样子呢?为什么是这样的呢?为什么不是那样的呢?如果自己居然也能思考,能发现了,兴趣就更加强烈了。

一般人是比较喜欢异乎寻常、出其不意的,学生更是如此。一切都那样习以为常,一切都板上钉钉了,还会增加多少兴趣?如果还加上教授的人板起面孔说话,那更可能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讲得好的老师帮学生请来“老师”(兴趣),讲得不好的老师还可能赶跑“老师”(兴趣)。

再说,学问,学问,就是学“问”,学问就是从学“问”开始的。为什么那么高比例的学生相对比较喜欢或然性命题呢?这也表明,学生喜欢从学“问”开始。从定义或概念开始,从结论开始,是教学不宜采用的。这既不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也不符合学生的情意变化规律。

“问”不只是一个技术问题。即使作为一个技术问题也十分不容易。学“问”当然包括了学习“问”的技术、技巧。同样面对一种现象或一个事物,有的人仅仅技巧高人一筹就可以迅速提出一连串问题,而有的人就只是木然面对。

有一次,我请学生围绕“学会关心”这个命题提出问题,也是训练他们如何提问,亦即引导他们学“问”。等了好几分钟,竟无人提问。于是我只好就范了,自己问了:“关心需要学吗?”“不学也可以会吗?”“怎样去学会关心?”“关心些什么?”“任何关心都会有积极效果吗?”“大约要学好久才能学得像个样子?”学生多少有点兴趣了,“原来,一个‘学会关心’还有这么多问题啊”!

这个事例进一步证明学生是喜欢问、喜欢面对问题的,这与70%的学生相对喜欢或然性命题的现象是相吻合的。

学“问”本身确实还不只是一个纯技术性问题,还有学生敢不敢问、愿不愿问、爱不爱问的问题。过分看重结果而忽视过程的教学可能使学生不愿问,过分威严的教学可能使学生不敢问,没有相当讲究的教学艺术学生很难做到喜欢问,而没有这一切,没有学“问”,真正的学问又怎能获得?

教学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设问,不只是设计一系列好的、引人深思的问题,而且创造优良的发问环境,让问题在此环境中繁茂生长,让学生与教师互问,乃至互疑互质。这便是一种很高的教学境界了。学生在“问”中习得学问,在“问”中获得结论,在“问”中扩大想像与思维的空间,在“问”中获得宝贵的学习兴趣(“老师”)。

人们常说的,也是常担心的结果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个“所以然”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实然,而“知其然”者之“然”常常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应然。只知道应当是这样,应当这样做,不知为什么是这样,根据什么应当这样做而不应当那样做。

一般的课程编制者会注意到实然性命题的地位,并不急着进入应用,并不急着交待应当怎样做,也可以说是不急着进入技术性问题。

教学设计并不只是一堂课的设计。从大的方面讲,还需有整个课程的教学设计;从小的方面讲,则还需有一堂课中某个环节的设计,或称环节设计。由这些环节设计组成一个链条,构成整个课程的设计。又由一堂堂课的设计组成一个大链条,构成整个课程的设计。

比如说,一堂课中需讲授两个实然性命题,并有相应的应然命题,那么,对每个实然命题宜有所设计,让学生真的知其所以然。

有经验的老师大半都明白,这还不算真的,在初知实然命题而进入应然之后,悟性较好的学生会返回来再思索那个实然,这才更靠近那个所以然了。教师的更加优秀还表现为能唤起学生的悟性,善于引导学生的悟性和回归。

布鲁纳有个“螺旋式课程”概念,后来被后现代所特别看重,并被借以形成后现代的“四R”方案之一的回归性(recur)。其实,有经验的教师都有意地进行回归或无意地实施了螺旋式课程,并在细节中体现出来,细节表现完美。

布鲁纳的教育思想实质上是看重实然命题的,但他并未忽视螺旋式教学的重要性,否则,恐怕后现代主义对之不会有多大的兴趣。布鲁纳对结构的看重实质上是对基本原理(大都是实然性命题表现出来)的看重,因为它是最便于迁移的。迁移的主要方向之一便是转换至应然性命题。

将教学及其设计中的问题联系及此可列述为三种情况:一是长时间停留在实然而不适时去迁移(转换于应然);二是过于急促地转入而不具有多少迁移的性质了,或者说转入后很难回首实然;三是缺乏迁移或转入应然之后的必要回归,构不成螺旋。迁移的方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但大凡有效的迁移应产生反迁移,一种特定的回归也形成特定的螺旋方式。

陶艺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陶艺课程的实践教学

1陶艺课程的内容设置

学前教育专业的陶艺课程课时少、周期短,学生都是第一次接触陶艺材料,对泥巴的干湿性很不了解,对技巧的掌握非常欠缺,为此需要定制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板块。从陶艺概述着手,过度到陶艺基本常识和对陶艺设备的了解,如工具刀的制作及其使用,对泥巴干湿特性的把握。通过陶艺课程,学生血药掌陶艺作品的成型方法和用多种成型方法完成不同类型的陶艺作品,形式上可以是简单的容器形态,如花瓶杯子等,并针对器皿结合运用镂空、堆贴、刻画等装饰手法。石膏头像临摹也是陶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能培养学生对形体的捕捉能力,有了一定的雕塑成型能力后,在以后创作中选题将会更加丰富,对人物动物都可以结合写实的方法来表现。捏塑成型是学前教育专业必不可少的知识点,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主流是从事幼教等特点,由于儿童对卡通形象的情有独钟,特别增加了卡通浮雕快速成型和卡通圆雕快速成型两个章节,要求学生在30分钟内能快速完成卡通形象。最后进入命题的创作阶段,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全面地运用陶艺的基本技巧完成作品的创作,全面考虑陶艺的形式语言特点,包括成型的手段、作品机理效果的处理,釉色的选择搭配等,使学生掌握如何运用形式有效地传达观念的能力,对观念与形式之间的关系建立一个正确的认识。另外结合幼儿的特性,还需完成适合幼儿审美情趣的充满童性的陶艺作品。

2媒体教学法

媒体教学法是作者在近年来教学过程中总结出的一套教学方法。为了更好的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每年可以组织学生共同完成具有工程性质的作品,在选题上要具有新闻性,通过媒体的宣传报道后学生们有很强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学习兴趣加倍高涨。另外在学习的过程别能提高学生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同心协力把事情做好。例如,我校陶艺课程的教学作品《12兽首》和《论语》前后被湖南省十几家媒体前来采访报道,都在全国引起了及其大的轰动,全国600多家媒体进行了转载。这种教学方法对学校乃至学生个人都是有影响力的。

陶艺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坚持定期体检有利于发现早期肿瘤。因此教师一定要及时跟上肿瘤学发展的趋势,掌握最先进的肿瘤治疗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给学生以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师一定要注意自身的素质培养,对于外籍学员来说,与他们接触最密切的就是授课教师,授课教师代表着中国,教师凭借自己的医学知识和人品修养来扩展外籍学员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外籍学员通过授课教师的的言行会逐渐积累对中国的印象。因此,作为教师,应具备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良好的职业修养,深厚的基础专业功底,举止大方的言行举止,并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提高综合素质,展示中国教师的英姿,不断增强个人魅力,树立在外籍学员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努力克服语言交流障碍,提高教学能力

来参加培训的外籍官员大多数来自非洲或者东欧不发达国家,没有中文基础,仅有少数学员接受了出国学习短期的中文培训,且只局限于日常简单交流。他们大部分学员英语水平较好,但是带有浓重的地方口音,很难达到交流和沟通的目的,因此语言沟通是成为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课堂上教学质量的好坏,关键就是教师能否清楚、准确地用英语表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因此就要求教师有丰富的医学词汇,而且还需要以口述的方式恰当、准确、规范、简练地表述,使学生易于理解接受;同时还要能听懂学生的问题,并给予准确的回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选派了有留学经历、外语基础好的教师担任授课教员,并聘请外籍教师在开课之前对授课教员进行培训。

同时挑选了相应的肿瘤学英语视频教材,让授课教员在上课之前反复观看,充分熟悉肿瘤学及相关学科的专业英语词汇及标准发音。纠正不标准的发音,改变不正确的发音习惯,做到胸有成竹。其次是课前及课间积极主动地与学生交流沟通,逐渐适应彼此语音特点及发音习惯,培养师生之间的友谊,使相互之间的沟通更加自然流畅,即使有时不太明白重复解释时也能互相理解。对于部分来自法语系的外籍学员来说,我们的教学压力则更大,因为我们的教师不得不将幻灯材料翻译成法语然后再通过法语翻译进行授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体会是放慢教学的进度,让学员充分理解教学内容,课后留出较多的时间让他们提出问题,采取开小灶的方式,单独解决学员们存在的各种由于语言交流导致的问题。

加强互动教学,紧密联系实际,加强教学效果

外籍学员与中国学生相比,由于社会、文化、教育背景等诸多方面的差异,更为自信、独立、活跃,而且他们在当地政府都有一定的地位和权利,想法特别多,因此他们在课堂上思维活跃,对于同样一个问题能从多个角度去思考,一旦有问题会随时提问,与教师具有很好的互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他们往往不把书本作为权威,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这也是他们独立自信的体现。

他们对待教师的态度非常客观。他们会把教师当作朋友,非常友好,而且也很尊敬。但少数情况下,如果教师的教学水平或教学态度有些问题,他们会直言不讳地要求更换教师,不留任何情面。加上外籍学员的医学基础知识参差不齐,因此就要求每一位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精心准备每一节课,要求教师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也真正体现了教学相长的教学特点。外籍学员随堂提出的问题常常涉及到与其关联的其他课程的知识点甚至临床问题,涉及面广,导致课堂的教学进度不容易控制;而且外籍学员大多来自不同的国家,知识水平差异较大,一部分学员基础知识的较为缺乏,影响了他们对新授知识的理解,导致教学任务不能顺利完成。如何来平衡这些问题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鉴于这一点我们考虑到青年教师的思维方式与学员接近,容易与学员沟通,激发外籍学员的热情,提高学员的兴趣,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

外籍学员学习的目的在于全面了解肿瘤的预防、诊断和治疗,针对这方面我们教师就会在课堂上以启发式主动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乳腺癌在当地的发病率如何?乳腺癌如何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重要性如何?外籍学员非常喜欢课堂上教学互动这种方式,这样的方式既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又可以使学员专心听讲,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与学员自己的实际经历相结合,学员更有兴趣参加教学。通过这种方式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化,应该说是一个与外籍学员的好朋友和交流者而不简单是知识的传授者。我们期望后期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探索,寻求更合理、更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外籍学员的教学质量,从而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

合理制定针对性教学计划

陶艺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广告学是一门科学性与艺术性皆有的、综合的、独立的学科。广告以科学开始,以艺术结束。从上文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广告学可以说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和许多的学科有天然的联系。它的定义可以描述为:“广告是广告主发出的,借助大众媒介传播的,采用艺术手段以劝服方式改变消费者的观念和行为的,有代价的,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信息。”这个定义本身是合理的,但是它缺乏对传播学、营销学、艺术学与广告学关系的动态诠释和分析,只见现象不见本质,似乎广告学只是一个大拼盘,而且这些“菜”没有系统没有主次,自然让我们无从下口。广告的具体内容往往是一种带有艺术性的产品,当然它包括了文学、电影、电视、音乐、美术设计等众多的形式,但就平面广告而言,设计学是它的主要实现手段和学科支持。不可否认,我们看到的平面广告,如报纸广告、杂志广告、邮递广告,大多数都是平面设计作品。所以我们必须重视艺术类的教学,特别是针对广告学特点的艺术类教学。

广告学中艺术类课程的构成

由于广告学是一门独立且新颖的学科,它的组成结构还处于探索之中。我们以开办此专业较早且影响较大的北京广播学院为例进行分析。1989年北京广播学院开设了广告学方向,同年9月新闻系正式招收广告学专业本科生。就广告学学生的构成而言,主要是文科类的毕业生。1994年广告学系正式成立,成为全国第一家广告学系,下设广告学基础理论教研室和广告艺术设计教研室。此后又增设了硕士学位点,学科的构成更为完善。广告学本科生的课程结构主要由五大类组成。它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广告学专业课;广告艺术表现课;选修课。其中,广告艺术表现课又分为:广告设计概论、广播广告、影视广告赏析、广告美术基础(1.2)、构成设计、印刷设计、电脑图文设计(1.2)、多媒体动画设计(1.2)、广告摄影(1.2)、影视广告创意与制作(1.2)、电视文化学。其他学校的课程设置虽然各有千秋,但也大同小异。从理论和实践上,我们不难看出广告学是一门完整的学科,广告学本身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分支学科。它的分支学科包括:理论广告学、实用广告学、市场广告学、广告设计学、广告写作学、广告语言学等等。广告学专业除了在新闻传播学院里开设以外,有些高校在人文学院、文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艺术学院、历史系等院系开设。这当然有一定的社会历史原因,但这也说明了广告学的外延非常广阔。广告学比较合理的是开设在概念比较广的学院的范畴之下。如果涵盖面过于狭窄将不利于广告的教学与研究。广告人的素质应该是多方面的,创意没有行业之分。

广告学中艺术类课程的教学特点

虽然广告学属于文科类招生,但是它的专业特点和市场需求决定了它需要一定的艺术修养、艺术审美和艺术表现的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如何针对广告学和文科类招生的特点进行艺术类课程的教学就显得格外的重要。(一)加强艺术理论知识灌注:我们发现,艺术类院校的教学中比较重视实践教学,很多的课程是通过“转移模写”来完成,让学生们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再来指导感性创作的。因为大多数艺术类的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比较强,对形态、结构、比例、色彩这些元素的感觉比较灵敏,而对于一些文字的、理论的、抽象的表达往往不敏感。可是文科类的学生对文字表达的把握能力比较强,因此,我们必须把一些设计原理尽可能多地表达给他们,仅靠案例教学效果往往不好。那些原则积累多了,融会贯通了,他们的灵感自然就流露出来了。艺术家需要多方面的素质,创造艺术美是困难的。作为广告学专业的学生,我们在教学上只需要从一般的、普遍的美入手,让广告这种特殊的艺术品高于生活但不脱离生活,从而实现它的商品价值和行业价值(二)加强逆向思维训练:联想是一种经常性的心理活动。联想并不神秘。它是人们知识的积累,它也是可以培养的,联想的丰富直接导致灵感的产生。广告是一门需要奇特灵感和特殊联想的科学。不少的学生在刚进大学的时候,由于知识面比较窄,生活阅历比较浅,对社会的接触比较少,所以联想也比较单一,创意也比较干涩。联想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它通常是以两种方式进行的,一种是正向的,一种是逆向的。例如:我们可以给出一些图形,让同学们从正向的方式进行联想。黑色代表夜晚,红色代表火焰,绿色代表春天,春天代表温暖等等。这是一种惯性的思维,它比较的正面、积极,大家掌握也比较快。但是对于逆向思维,有些同学就掌握得不好了。逆向思维是一种反其道而行之的方法,它利用人们的逆反心理和潜意识的渴求,正话反说以获得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一类的广告往往更具有震撼力,更容易记忆。万红丛中一点绿,要的就是这种异乎寻常的穿透力。这一种方式的联想对于广告学的学生是至关重要的。有人说广告需要“坏小孩”,我想逆向思维也是让你坏起来的方法之一吧?广告是创意与联想交织起来的。在广告的图形设计和文字创作中是没有什么不可能的。所有这一切的目的都是销售,“除了销售我们什么也不是”。(三)加强新技术条件下的基本功训练:首先,加强对新技术的掌握。现代平面设计几乎都涉及到了摄影和计算机技术,由于很多广告学的学生本身没有绘画的基础,因此这些工具为他们提供了极大的便捷与可能。计算机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弥补绘画技巧的不足。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把大量的时间放在空间的布局上,而不是具体的画面上。实践证明,广告学的同学在版式设计上和设计类的同学的能力是相同,或者说是相当的。在相同的课时和相同基础的情况下,对于计算机的掌握能力也基本相同。除了艺术性非常强的广告招贴以外,广告学的同学和设计学的同学在版式的设计与商业广告的创作上处于同一水平。其次,加强色彩的教学。色彩和色调以及所产生的色感是广告学教学中的难点。颜色的搭配是一种既有法又无法的东西。有些同学可以比较快地找到感觉,但有的同学却总是不着调。因为他们缺少这方面能力的培养、训练与筛选。我们一般采取两种方法;一是引导,二是灌输。让他们看一些比较好的作品,慢慢加以体会,或者干脆让他们看一些颜色搭配的规范,生搬硬套也不失为一种学习的方法。虽然匠气了些,但积累多了却也有了些体会。总之,在色彩的把握上,广告学的同学要弱于设计学的同学。

广告学中艺术类课程教学的评价标准

陶艺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研究国际间商品交换过程的学科,是一门具有涉外活动特点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其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技能,并且培养良好的专业素质。尽管经过几年的教学改革,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不断丰富,但在教学的过程中,实践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本文将结合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探讨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目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设计不合理

以往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通常以理论教学为主,而忽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这直接导致学生虽然掌握了理论知识,但一到实践中就会出现眼高手低的情况,而用人单位也普遍反映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不合理,重理论,轻实践,主要是以下原因造成的:

1.1教材内容注重理论知识,更新滞后

多数高职国际贸易实务教材过于强调本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内容的重点集中在理论阐述上,在实际运用方面却很少提及,一般都是通过案例引出概念,概念引出理论,最后再利用理论分析案例。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疲于对大量的概念、理论的记忆和理解,导致多数学生学习时都不主动去思考如何做一笔完整的进出口业务。而有些教材内容则滞后于国际贸易政策,没有随着国际形势而变化,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

1.2缺乏双师型教师

目前,很多高校缺乏既精通国际经贸知识又熟悉进出口业务操作的双师型 教师,因为多数主讲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师是毕业后直接加入到教师队伍的,他们没有外贸实践工作的经历,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过度的依赖于课本,照本宣科,教学内容显得较空洞。

1.3实训

由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技术性和实务操作性较强,所以除了理论教学之外,实践性教学是必不可少的。而很多学校贸易实训的硬件设施薄弱,学生不能体验外贸业务中商品进出口的操作过程。当然,也一些院校购买了国际贸易实训平台软件,但是从使用效果上看不尽如人意,学生在实训前,通常没有做好准备工作,根本不清楚业务流程,很多学生只是当作好玩,实训达不到既定的要求。

2.教学方法

2.1方法传统,单一

很多老师在教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过程中,一般都把教学重点放在基础知识的讲解和理论的研究上,他们要求学生针对教材当中的知识点,通过做笔记和练习题的模式来进行学习。虽然很多老师上课都会采用多媒体设备,比如使用PPT课,也会列举案例、提问学生和要求学生分组讨论等。但有的教师使用PPT课时,课件不够生动,加上课件承载的内容多,教师不注意与学生互动,只顾自己讲,学生学习会觉得容易疲劳,不能激发出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

2.2全中文教学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具有很强的涉外性和实践性,该课程与英语紧密联系,其中合同条款的磋商与订立、信用证的开立、审核与修改、提单、汇票、商业发票等出口单据的缮制等都要用英文来完成,因此对英语水平有较高要求。如果该课程继续采用全中文的教学模式,将不利于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很难将理论结合实践。

3.考核方式单一

目前,多数高校考核学生学习效果的方式单一,期末笔试的卷面分数在学期总评成绩的分值比例较高。而通常笔试的考试内容偏重于知识记忆,有的任课教师甚至在考前划重点,缩小复习范围,这种考核方式不能充分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 创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能会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一些误区,认为只要卷面成绩高,就算学好了实务课程,就会忽视加强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的实践性训练,这对于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十分不利。

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措施

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1.1选择合适的教材

在教材的选择方面,应该尽量选择一些最新版本的高职高专教材,这些教材往往比较注重实践操作,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而针对那些还没来得及纳入到教材内的新出台的政策、法规及规则,则需要任课教师及时通过网络搜集最近资料,并穿插在课堂教学中,作为对教材的补充。

另外,鉴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涉外性特点,有条件的高校可以选择双语教材或英汉对照教材,这样有利于学生加强对专业术语的学习、掌握和应用。

2.加强师资培训,丰富师资队伍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由于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所以更需要同时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和较高职业技能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高校应鼓励教师在不影响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利用寒暑假或者业余时间到一些外贸企业做兼职,或者挂职锻炼。通过直接参与进出口业务的实际操作,可以使教师更好地将教学内容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同时也可将企业实际案例引入到课堂教学内容中。另外,高校还可以请企业或有关部门(如海关、货代公司、银行等)的专家来校进行学术交流或作为兼职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操作性强的业务以及最新、最前沿的国际贸易实务方面的信息和动态。

3.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首先,高校应加强校内的实训室建设,购买用于贸易实训所必须的硬件和软件,使学生在实训室中通过贸易实务模拟实验来巩固和深化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通常,实验项目和内容的设计应尽量模拟真实的外贸业务流程,比如可以从商务谈判开始,然后是签订合同、备货、运输、保险、商检、报关、结算,最后是索赔和理赔。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进口商、出 口商、生产商、进出口地的银行、保险公司等角色,来完成一项进出口业务的流程。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仿真的贸易环境中锻炼谈判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处理相关业务的能力。 虽然目前很多高校的正在使用的国际贸易模拟软件可以模拟外贸业务流程和场景,但它毕竟是一个虚拟环境,和外贸公司实际工作仍有很大差距。要真正实现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目标,就应该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后应进行校外实训。因此,实习基地是实践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可以选择当地进出口公司、货运公司、外贸公司等单位作为实践教学的基地。同时,也可以带学生到海关、码头、运输公司等参观学习,使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渗透结合。

2.教学方法多元化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老师应本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原则来组织教学活动。目前,创新的教学方法有很多,教师可以结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特点,结合一些方法展开多元化的教学:

2.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克服传统的教科书式教学方式的最好方法,它可以增加学生对该门课程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积累实践经验,培养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讲授该课程时可以采用两种案例展开教学。第一种,每讲完一个知识点,找一个和该知识点相关的经典案例让学生分析。这种案例一般短小精悍,可以根据内容需要灵活使用,在讲解知识点时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同时还能短时间内调节课堂气氛。第二种是综合性案例,这类案例往往涵盖了较多的知识点,一般可以在讲授完某一章或几章内容的基础上,运用这种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让他们积极发言。这样能够综合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模拟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通过设定的外贸人物角色设计案例,把学生引到实务情境,动态、立体地传授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教学中许多难以理解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模拟真实的贸易环境,在不同的情境下,要求学生完成各项任务。比如在运输、保险、信用证环节的讲授中,教师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布置学生做情境演示,每个小组选定一个合适的案例,小组每一名成员充当一名当事人,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与义务,每一小组在进行展示时,其他小组可与之进行互动。通过这种情境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鼓励团队合作,强化专业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业务能力。

3.采用多元化的考核形式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考核要改变一张考卷定成绩的简单模式,应该结合该课程教学方式的改变,考核内容也可作相应增加,除了传统的平时分和期末卷面分之外,还可以增加实训分、案例教学和情景模拟教学中的表现分等。其中平时分主要考察学生的出勤、作业及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实训分则考察学生在实训室里操作国际贸易业务的情况;案例教学和情景模拟教学中的表现分主要考核学生的参与情况和团队合作程度;而期末卷面分则主要考核学生对一些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各项考核内容的比例可根据实际情况作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