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儿童知识

儿童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儿童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儿童知识

儿童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儿童;保健;早教知识;发育;影响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代表了祖国的未来,所以改善儿童发育和成长情况是国家和民族的需要。我们应该为儿童提供必要的条件,来使他们能够得到更好地保护、照顾和教育。家庭和社会为儿童一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奠定作用。而儿童时期也是他们生长发育最快的时候,所以很容易被一些不利于他们生长发育的因素干扰,从而导致小儿生长发育异常[1-5]。儿童保健早教知识能够更早的发现儿童的异常,及时的使他们得到诊断和治疗。所以儿童保健早教知识能够促进孩子的身心发育和发展,能够为孩子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对儿童保健早教知识对儿童发育的影响进行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2月-2011年2月来自我院门诊进行系统保健的儿童400例。对儿童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0例,两组儿童的性别、出生情况以及父母的文化程度、后天生长的环境情况经过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两组儿童都进行系统保健,对照组的患者采用传统的模式进行保健指导。而观察组实施系统保健的基础上融入早教内容,对儿童的家长进行科学养育只是的教育。两组儿童分别在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使用智能发育指数(MDI)和运动发育指数(PDI)测评。

1.3 统计学分析 对所得数据采用SO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见表1、表2)

3 讨论

早期教育对儿童的智力发育有着重要的启蒙作用,也是成人对儿童实施教育的开始[6]。儿童时期也是大脑发育最快的使其,如果这个时期能使儿童的生活更加的丰富,能够针对性的给予儿童正确的教导,能够加速儿童智力的发展[7]。这也为儿童以后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奠定基础。早期的教育原则就是以儿童早期的发展理论为基础的,教育者不仅需要考虑儿童的客观要求,更要重视儿童成熟状况和发展的可能行。在一般的认为,早期教育在儿童出生就可以进行,不同年龄阶段对儿童教育的重点不同。周岁以内的儿童可以对其进行感官功能的训练、语言的训练和动作的训练[8]。周岁到3岁的儿童在上述训练基础上还可以加上感知动作的思维,动作的连贯性和活动。对孩子语言、玩伴和个性的形成等方面进行培养训练。对0-6岁的婴幼儿及父母开展早期教育,有助于对身体、智力、精神、人格等多发面的协调发展,这与健康的成长是互动的,早期教育不仅对婴幼儿的教育有帮助,对父母与养育者的教育也有一定的影响。

早期教育对孩子的一生意义都是很大的。在儿童三岁以前的大脑发育是最快的,而大脑的发育与外界的环境和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我院开展的早期教育就是根据孩子的发育情况,采用多样化的刺激对孩子的大脑挖掘最大的潜能。对儿童定期的开设专业的早期潜能开发课程,对儿童开设保健、教育和抚养相结合的综合。婴幼儿智能的发育不仅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还受到环境因素的制约,两者共同影响婴幼儿的早期发展。有资料显示对周岁以内的小儿早期发展指导,影响着其智能发育,也是恒定的因素。同时,对孩子开展一些亲子互动的益智游戏活动,能够使家长对婴幼儿的正常发育过程更加了解[9]。通过研究表明,儿童保健早期教育对儿童发育有着深刻的意义,不仅能够使小儿提高综合素质,更能使小儿全面的发展,是值得借鉴的。

参考文献

[1] 段娅莉,朱晓平,张程华,等.早期教对婴儿神经心理发育影响的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2,10(5):300.

[2] 安继业,姚梅玲,冯彩英,等.早期教育对婴幼儿神经心理发育影响的探讨[J].医药论坛杂志,2007,28(2):16.

[3] 鲍秀兰.新生儿行为和0-3岁教育[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240.

[4] 潘黎明,唐剑波,叶掌梅.湖州市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效果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4,12(3):229.

[5] 赵平.早期教育对0-3岁儿童神经心理和智能发育的影响[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3,18(6):446.

[6] 李晓霞,王念蓉.早期教育对要儿智能发育的影响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8,16(2):58.

[7] Slater久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infancy and later D[J].J Child Psyehiat,1995,36(1):69.

儿童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传统儿童游戏;乐理知识;学习兴趣;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8-00-01

儿童的心理特点是“玩”,把游戏引进课堂,让儿童感到音乐课是最有趣的课,上了还想上,所以从这个角度考虑,教师应尽可能从儿童日常生活、身体活动和对周围世界的体验为依据,创造出一些儿童喜爱并能接受的音乐游戏,在音乐教学中加以应用。

一、传统儿童游戏的概念

传统儿童游戏是由劳动人民自发创编,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儿童类游戏,它能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娱乐性强,易学易玩,几乎不受时间、地点、材料、人数的限制等等,影响了几代人的成长。传统儿童游戏作为儿童最喜爱的活动,源于生活,也随社会的发展而形成和发展内容丰富、种类繁多的儿童游戏。

(一)儿童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学习的现状: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简称乐理)教学是儿童音乐教学体系中的一个基本内容,也是丰富儿童音乐内涵,提高儿童音乐素养的重要内容,掌握好乐理知识可以帮助他们更加准确地感知音乐、理解音乐。音乐课一周只有一两节,音乐基本知识的讲解总得反复好多次。如何能激起儿童的学习热情,用主动的学习态度,喜爱的学习情感,去学习较理论化的乐理知识呢?

(二)传统儿童游戏儿童乐理知识教学中的实践:根据儿童的特点,我尝试将传统游戏加以改编,用他们喜闻乐见的传统儿童游戏的形式来辅助教学。如:通过改编传统儿歌,使学生对枯燥无味、难学难记的识谱知识感兴趣,并能辅助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音符时值儿歌】

一颗豆子全音符;开始发芽二分音符;豆子发黑四分音符;

一片叶子八分音符;两片叶子16分音符;三片叶子32分音符

这首儿歌结合自然界中豆子发芽的过程来认识音符时值,有顺序性,好记还有乐趣。

(三)传统儿童游戏在乐理知识教学中具体应用举例

【练习基本音级在五线谱上的位置】

游戏《过小河》(由传统游戏《过河》改编):在场地上画一个大的高音(低音)谱表,要求每一间的宽度以能放下儿童脚为宜。教师与儿童列队分别站在谱表的上端和下端。

游戏开始:教师与儿童一同拍手说:“一、二、三、四。”教师问,第一个儿童答。“我来问”,“我来答”。“Mi的位置在哪里?,”“Mi的位置第一线”。儿童边拍手边站在第一线上,答对方可“过河”替换老师,做“小老师”继续问第二个儿童,游戏继续。

这个游戏具有一定形象、一定意境,使儿童既容易接受又能帮助他们进行记忆,受到普遍欢迎。此游戏还可以换成其它谱表或用来学习加线上的音。

【练习音符时值】

游戏《猜猜我是谁》(由传统游戏《过风过雨》改编):教师捂住一儿童眼睛,其余儿童依次从这一儿童面前走过,同时模仿一种生活中的声音(如:火车的声音 呜(全音符);羊的叫声:咩―咩―(二分音符);走路的声音dadadada(四分音符);跑步的节奏dada dada(八分音符);小鸡唱歌:叽 叽(四分音符);小鸟唱歌:喳喳 喳喳(八分音符)小鸭唱:嘎―(二分音符)等),之后松开眼睛,教师说其中一种声音,让他猜是谁发出的?是几分音符?

采用这种形象化的方法教学,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提高了学生节奏训练的兴趣。

【小节及小节线的练习】

游戏《坐火车》(由传统游戏《火车钻山洞》改编):儿童排成一长列,边“开火车”边唱歌曲《坐火车》。歌曲结束时,教师说一个拍号,儿童用最短时间按拍号组合。(如:教师说2/4拍,就表示在这列“火车”中,每节车厢只能坐两位儿童。需要两人一组拉手。)没有组合的儿童就被淘汰,游戏继续。

通过这个游戏儿童认识了小节和小节线的作用,还类比出了2/4、3/4、4/4拍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一切教学可“尽在不言中”。

【节拍强弱练习】

游戏《拍球》(由传统游戏《拍皮球》改编):儿童从拍球“拍-接”的过程中体会2/4拍的强弱规律。从两人一组进行“拍-接-递”的游戏中体会3/4拍的强弱规律。在形象的比喻中激发儿童乐学的兴趣,既学到了知识,而且也学得轻松、开心,没有任何压力。

【练调音阶的全音、半音关系】

游戏《蹦台阶》(由传统游戏《上楼梯》改编):在台阶上从低到高依次用粉笔写上七个基本音级:do re ma fa sol la si do。要求儿童站在do上开始,遇到半音关系单脚蹦,遇到全音关系双脚蹦。儿童在游戏中潜移默化的就记住了大调音阶的全音、半音关系。这个游戏还可以换成小调来练习。

【练习三和弦】

游戏《和弦麻将》(由传统游戏《小麻将》改编):教师准备若干块积木,积木用白纸缠住并写上音名CDEFGAB(每块积木上只写一种音名)。儿童每4-5人一组,依次接积木麻将牌,谁先摞出一个三和弦并正确摞出这个三和弦的第一和第二转位就算获胜。三和弦的学习是乐理知识学习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运用游戏形式,课堂气氛活跃,儿童也不会产生畏难情绪。

【复习、巩固乐理知识】

传统游戏《找朋友》、《丢手绢》、《击鼓传花》、《点兵点将》、《贴鼻子》、《抢板凳》、《数蛤蟆》、《火车钻山洞》等智力、体能类游戏都是不错的选择,输的儿童回答老师提出的乐理知识问题。

儿童知识范文第3篇

云南省昆明市富民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云南富民 650400

[摘要] 目的 了解儿童家长对计划免疫知识的了解和需求,以便提高儿童的预防接种率。方法 设计计划免疫知识的调查问卷,对我接种门诊2012年3月—8月接种的362名儿童家长进行调查,并且将问卷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文化程度在专科以上的家长得分最高,文化程度最低的家长得分则最低。结论 应该加强对儿童家长的计划免疫知识宣传,尤其是文化程度较低的儿童家长,使他们更加全面的了解计划免疫知识,从而使计划免疫工作顺利开展。

[

关键词 ] 计划免疫知识;需求;认知;分析

[中图分类号] R1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5(b)-0122-02

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家庭的和谐稳定。为了减少儿童疫苗针对疾病的发病率,必须对所有的适龄儿童进行相应疫苗的接种,从而减少传染病的发生,使他们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1]。本文针对儿童家长计划免疫知识认知与需求进行了分析,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中心接种门诊对2012年3月—8月期间接种的362名儿童的家长发放调查问卷,问卷的内容为中心自行设计。接种人员向家长讲解清楚调查的目的,请家长填写问卷上的内容,再将调查问卷收回。

1.2问卷的设计

整个问卷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个部分是儿童和家长的基本情况,第二个部分是家长对计划免疫知识的了解情况,内容包括预防接种的意义、接种疫苗的种类、哪些情况下不能接种疫苗、接种后常见的不良反应、疫苗接种前后的注意事项,第三个部分是对计划免疫的认知需求情况。

1.3数据处理

将我中心接种门诊的实验数据均录入spss 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水准ɑ=0.05。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家长的基本情况

总共调查了362名儿童家长,其中有192名母亲(53%)、170名父亲(47%)。家长的学历在专科及专科以上的有129位(35.6%),高中(中专)专学历的有59位(16.3%),初中学历的有98位(27%),小学以及小学以下学历的有76位(21%)。当地户口的儿童家长有311名,(85.9%),流动儿童家长有51名(14.1%)。

2.2家长对计划免疫知识的认知情况

在362名儿童的家长当中,文化程度为专科以上的家长在计划免疫知识、计划免疫注意事项等部分的得分最高,平均得分分别为8.7分、7.1分、9.4分。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的家长得分最低,平均分为4.1分、3.6分、5.3分,P<0.05。详情见表1。

2.3家长获得免疫知识的途径

在362名儿童家长当中,有198名家长是从预防接种人员及医院产科医务人员处了解的计划免疫知识,占54.7%;有99名家长是从网上、电视上得到的计划免疫知识,占27.3%;有41名家长是在从亲戚、朋友、家人处获得的免疫健康知识,占11.3%;有24名家长是在小区、医院的宣传栏中了解的这方面的知识,占6.7%。由此可见,家长获得计划免疫知识的途径有很多,但预防接种人员及医院产科医务人员起了主要的作用。

2.4不同学历的家长对计划免疫注意事项的认知

由下表可以看出,学历越高,对免疫注意事项的了解程度越深。详情见表2。

3讨论

儿童在生长发育期间,由于抵抗力和免疫力较弱,很容易感染上各类疾病,比如麻疹、乙型肝炎、结核病、甲型肝炎、小儿麻痹症等等[2]。因此需要有计划的进行预防接种,从而减少各种传染病的发生,保证儿童能健康的成长。被列入计划免疫的疫苗有乙肝疫苗、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白百破、A群流脑疫苗、麻风疫苗、甲肝疫苗、乙脑疫苗、麻腮风疫苗、A+C流脑疫苗、白破疫苗等[3]。打疫苗之所以能够有效的预防传染病,这是因为疫苗中含有能够对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刺激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又被称为抗体。不同的抗体能够和相对应的细菌、病毒结合在一起,致使这些细菌病毒失去致病力。但是一种疫苗只能对一种细菌或者一种病毒产生作用,所以需要接种不同的疫苗。通过这些接种这些疫苗,能够很好的预防疾病。因个体差异,在接种过后难免会出现不良反应,家长应正确对待。反应分为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如局部红肿、疼痛、硬结等症状,全身反应主要有发热、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4]。轻度反应家长不必过于紧张,一般不需临床处理,3 d可自行恢复。如果全身反应严重者可对症处理,并且密切观察病情,必要时送医院观察治疗。

从以上调查结果来看,除了专科及专科以上学历的家长对计划免疫知识了解得较多以外,其他学历的家长对这方面的知识了解得不够全面,甚至缺乏一定的常识。家长如果不了解预防接种方面的知识,或者不了解预防接种前后的注意事项,就会导致儿童漏种、迟种,甚至出现副反应。因此,必须加强计划免疫方面的宣传,使广大的家长能够正确的认识预防接种。

社会要加大对儿童预防接种的宣传力度,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向儿童的家长宣传计划免疫方面的知识,使儿童能够按照规定完成计划免疫。并且还要强化预防接种措施,及时的建卡、建证,让儿童免疫能够及时的落实。此外,医院还应该提高儿科、产科医护人员的素质和水平,加强预防接种相关知识的培训。由于社会在不断的进步,医疗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而且出现了很多新的疫苗,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必须及时的补充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业务技能,从而适应广大群众的需要。上面的调查结果显示,家长获得计划免疫知识的途径主要来源于预防接种人员及医院产科、儿科的医务人员,接种的注意事项,接种后的不良反应也都是从医生处进行咨询的。所以,医护人员还需要了解儿童的早期教育、喂养、疾病防治等方面的知识,使计划免疫工作能够更好的开展和进行。

[

参考文献]

[1] 吴映玫,谢满容,黄笑芳,等.实施社区卫生服务属地管理对儿童计划免疫管理和传染病控制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1):3-5.

[2] 叶仁俊,梅茂冬.江苏盐都县健康儿童流脑疫苗免疫成功率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2013,25(7):39-40,53.

[3] 李萍,申莉,闫丽颜,等.重组人干扰素α-1b联合匹多莫德对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免疫状态的影响[J].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2013(6):479-481.

儿童知识范文第4篇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在上海市19个区县的托幼机构进行不等比例整群抽样,每个区县抽取约200名集体儿童家长作为调查对象,全市共调查3588人。

1.2方法

用简易问卷方式对家长进行调查,题目内容包括基本营养知识、儿童肥胖知识、家长在具体对待儿童营养和饮食行为所表现的态度和采取的行为等。题型为选择题,有一个或多个正确答案,可以多选。调查时,首先对带班老师进行问卷填写方法的培训,然后由老师将问卷发放给家长,在带班老师的指导下,家长当场填写问卷并交给老师。

1.3统计处理

用SPSS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统计采用单项剔卡,计[]算频数。

2结果

2.1一般情况

问卷由父亲填写占25.8%,母亲或父母亲共同填写占58.9%,祖父母填写占8.6%,其他或不明占6.6%。家长的文化程度为大学占40.0%,高中占36.3%,初中占13.6%,小学占0.7%,其他及不详占9.4%。

家长有关营养、肥胖等知识的来源依次为书报杂志、电视广播,占42.9%;多渠道来源(包括书报电视、保健咨询、托幼机构、亲朋好友、社区服务中心的版面宣传等)占40%以上;医院或儿童保健咨询占8.1%;托幼机构、父母、学校占6.1%。

儿童的年龄3岁以下158人(4.40%),≥3岁3430人(95.60%)

2.2家长营养知识调查

营养知识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文化水平结果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

12.3对儿童家长肥胖意识的调查

调查显示,家长能够认识到儿童肥胖是一个营养失衡,知道引起肥胖的主要因素是环境因素或环境与遗传的共同作用。[LL]但具体到那些因素与肥胖有关,还有一半人不清楚。家长了解饮食控制的原则,但把儿童肥胖现象作为严重问题看待还有36.3%的家长不认可。儿童期肥胖会导致心理问题和成人疾病,但有2.9%-7.7%的家长认为不必关注,这个比例随文化水平的降低而升高。如果孩子有肥胖,大部分家长均会帮助控制或请教医生,持无所谓态度的只占8.0%,有86.6%家长认为,预防肥胖的主要责任在父母,并愿意承担责任。

2.4家长对孩子的营养、行为态度

前3题表明家长对儿童营养态度。可以看出是较有理性的。后2题答题结果显示,42%的儿童可以随意进食,27.9%的儿童在进餐过程中不被要求多吃。与文化程度不适应的是,文化程度高,营养态度正确率高,但实际儿童进餐时却干涉过多(表2、表3)。

3讨论

调查表明,尚有一半左右具有较高文化程度的家长欠缺营养普及性知识,因此,营养教育的工作应该具体化、细致化,营养教育可以通过宣传册的印制,具体到每种、每类食物的指导,给家长可以操作的指导知识,将营养与健康紧密地结合起来。

家长能够认识到儿童肥胖是一个营养失衡,但具体到那些因素与肥胖有关,还有一半人不清楚。儿童的膳食行为有着明显的家庭特征[1],改变家庭饮食观念和生活习惯是我们的主要责任。因此,我们应重点宣传儿童肥胖是成人肥胖的潜在因素,让家长重视起来,改变以胖为美的观念。同时列举引起肥胖的具体因素,让家长真正担起责任来。

调查显示,家长对儿童营养态度是有理性的,但具体到饮食量安排、进餐过程中实际行为,与态度不完全一致。说明问题不是因为知识水平不高,而是传统习惯根深蒂固,对健康、肥胖的认识不足。上海2001年资料显示,5岁以下中重度低体重(WHO标准)检出率为0.18%。因此,大部分儿童体格发育是正常的,但被家长要求过分进食,不能不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因此,纠正家长过分注意孩子进食量的心理很重要。

4参考文献

[1]王文如.肥胖儿童膳食的家庭调查[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1,9(4):109.

儿童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知识论;默会知识;儿童语言发展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7)02-0016-04

默会知识论是在批判西方传统客观主义知识论的过程中应运而生的,在哲学领域内已自成一体。国内已有学者对该理论作系统介绍,并在法学界、史学界、心理学界,尤其是在教育学界得到热烈响应,但从默会知识论的角度探讨汉语学前儿童语言的获得与发展还是一个新的领域。本文拟从波兰尼默会知识论出发,探讨学前儿童语言获得和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以及该理论对汉语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启示。

一、 默会知识的优先性与儿童语言获得和发展

20世纪50年代,英国哲学家波兰尼在批判17世纪科学革命以来占主导地位的客观主义科学观和认识观的局限性基础上提出了默会知识论。客观主义者强调科学的客观性、标准性、非个体性,认为科学是可以被明确表述的。“凡是知道的就一定能言说,不能说出来的就不是真正的知道。”波兰尼认为,这是对科学理论作静态分析的狭隘之见。在具体的科学研究中,波兰尼发现有不少不确定的、难以用明确的方式来表达的成分。波兰尼指出,“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述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例如我们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如果我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后一种知识称为默会知识。” 〔1〕通过对科学研究实践的整体考察,波兰尼明确指出默会是知识结构中另一种不可忽视的存在,肯定了默会知识相对于明确知识的独立性与合法性,并提出了自己的著名命题:“我们所知道的多于我们所能告诉的。” 〔2〕

根据波兰尼的理论,当我们把语言看作是一种既定的、客观存在的客体加以静态考察时,我们发现,它无疑是具有明确知识特征,具有特定的、内在的系统和规则,并且可以用文字加以明确表述的。但语言终究是一种技能,是我们口头或笔头“言说”行为中所拥有的知识,因此语言还具备默会知识的特点。社会相互作用论认为,儿童语言的获得是儿童与语言交往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环境,特别是语言交往环境在儿童获得语言的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儿童学习母语的方法主要是浸染学习。

处于前语言阶段的婴儿无法明确知道,更不用说明确表述自己学到的所谓语言知识,但仍然可以获得用母语交流的能力。儿童的前语言阶段是一个语言获得过程中的语音核心敏感期。围绕语音,儿童发展了前语言感知能力、前语言发音能力和前语言交际能力,而这些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默会获得的。总的来说,处于前语言阶段的婴儿说得少,说得不清楚,说得不准确,但他们已“懂得”很多,已经为正式使用语言与人交往做好了“领悟在先”的准备。〔3〕他们内在的“认知机制”使他们获得本身无法明确言说的语言交际能力。这一切都属于前语言阶段的默会知识,它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是一种经常使用却又不能通过语言文字符号清晰表达或直接传递的知识。这种知识就是所谓的“行动中的知识”或者“内在于行动中的知识”,只能在行动中展现、被察觉、被意会。挪威哲学家格里门认为,“对知识的表达而言,行动是和语言同样根本的表达方式。”〔4〕

在语言发展阶段,儿童在学习语言形式、语言内容等明确知识时,默会知识不仅仍然在起作用,而且在其中起支配作用。但与前语言阶段的默会知识不同层次,表现为对明确知识的理解、赋意和运用。波兰尼说:“地图、图表、书籍、公式等,为我们不断地从新的角度重组我们的经验提供了各种极好的机会。而这种重组本身,原则上说,是一种默会的行动,和我们在前语言层次上对我们的环境获得一种理智的控制的活动是相类似的……”〔5〕因此,默会知识本质上是一种理解力、领悟力和对所领悟对象的判断力、整合力,如眼光、鉴别力、趣味、技巧、创造力等。在语言发展阶段,儿童获取词句意思时会出现泛化或窄化现象。李宇明(1991)指出,汉语儿童在一岁四个月后会把“不要”泛化为一般否定词;两岁七个月至三岁期间会出现“你还做不做坏事”这样的反复问句泛化的现象。〔6〕这一阶段的儿童还会把“车子”只理解为自己的玩具汽车的窄化现象。〔7〕这些都是学习者积极主动的创造性表现,是获得明确知识的前提。波兰尼主张,一切明确知识都有其默会的根源,默会能力是人类获得和持有知识的终极技能。他说:“默会知识是自足的,而明确知识则必须依赖于被默会地理解和运用。因此,所有知识不是默会知识就是根植于默会知识。一种完全明确的知识是不可思议的。” 〔8〕 默会能力在人类认识的各个层次都起主导作用,默会知识相对于明确知识具有理论上的优先性。

二、 儿童语言输入与输出的默会维度

波兰尼认为,默会知识的获得包括领悟、整合能力和可供领悟、整合的对象两方面的因素。在儿童语言获得与发展过程中,供儿童领悟、整合的对象是语言素材。儿童首先接受语言的“输入”,即接触可领悟的对象。然后通过默会领悟和整合语言,达到“输出”――语言运用的目的。相对于语言“输出”,“输入”具有优先性。因此,平时要为儿童创设丰富的语言输入环境,注重儿童倾听和早期阅读习惯的培养。当然,输入的内容要符合儿童的兴趣和认知水平。接受“输入”也是默会的过程。儿童在倾听和阅读时,默会知识本质的另一方面――认识者的领悟能力将发挥作用。儿童必须领悟接触的语言材料,并赋予语言材料以意义,否则作为明确知识的语言形式就仅仅是一堆无意义的符号。例如,儿童在两三岁时出现语音意识,他们在领悟成人语音的基础上能评价别人发音的特点,指出和纠正别人的发音错误,能有意识并自觉地模仿正确发音和调节自己的发音。〔9〕在语言内容习得方面,儿童常常采取一定的策略(如语义策略、词序策略和非语言策略)去理解一些自己尚未掌握的新句子,这些策略使个体从已有的语言和非语言经验中领悟出一些“规则”去理解和解释听到的新句子。结果,他们有时就会较快地理解;出现理解错误时,他们又会进一步修改或充实原有的“规则”,从而产生新的理解策略。〔10〕所有这一切都属于默会知识的范畴。“没有一样说出来的、写出来的或印刷出来的东西能够意指某种东西,因为只有那个说话的人,或者那个倾听或阅读的人,才能够通过它意指某种东西。所有这些语义功能都是这个人的默会活动。” 〔11〕

波兰尼认为,“在语言拓展人类的智力,使之大大地超越纯粹默会领域的同时,语言的逻辑本身――语言的运用方式――仍然是默会的。”语言的运用,像理解和赋义的活动一样,是认识者默会能力的运用。因为言说者总是根据个人的知识和经验,对各种领悟对象进行整合,这种领悟与整合往往是言说者自身不能充分言明的,具有默会性特征。语言输出是语言运用的一种主要方式,因此儿童语言的“输出”过程也具有默会特征。

在此,笔者要强调在语言的“输入”和“输出”过程中默会知识和明确知识之间的关系。波兰尼认为,语言符号只是人认识世界的一种工具。“我们全部的言述装备仅仅是一个工具箱,一种用来调动我们的非言述能力的极为有效的工具。”〔12〕因此,明确知识对于默会知识并非毫无作用,而是具有工具价值的。这一观点对于正确处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关系颇有启发。语言规则是人们运用语言的工具,学习语言规则是达到掌握语言这一目的的路标,但不是最终目的。规则学习只有在默会的学习过程中才有价值,同时语言规则源于活的语言,语言规则的学习应基于语言实践,脱离实践的规则毫无意义。所以,在儿童语言获得与发展过程中,要重视儿童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近年来,国际儿童语言学界将儿童语用发展与儿童语音、语法和语义的发展并列,使其成为儿童语言发展的四个重要范畴之一。〔13〕有关研究(周兢,2002)甚至将儿童语用的发展称为“儿童语言发展的源泉”,因为儿童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建立起与他人的交流情境,产生社会往和互动,也就因此学到了更多的真正有用的语言。儿童语言运用能力,主要表现为儿童运用适当的语言形式表达自己的交往倾向,运用适当的策略与他人交谈,根据不同情境运用适当的方法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例如,为了弥补言语表达的不足,年龄较小的儿童常在焦急中不断使用手势和身体动作等非语言手段,以保证信息的准确呈现。有时甚至完全用动作代替语言来表达,特别是当说话人发现对方未能理解自己的意思时,他们常常一边说着“这样……这样……”,一边不停地用手或身体表现自己想表达的内容。〔14〕张光研究发现,四岁儿童就能适应听话人的能力而调节其说话内容。例如,他在向两岁儿童介绍一种新玩具时,话语简短,多用“看着”“注意”等词语引起和保持对方的注意,说话时表现出自信、大胆、直率等特征。他对成人说话时则话语长,结构复杂,也较有礼貌和谨慎。〔15〕儿童在与成人互动的过程中,因为交际的需要而不断地学习使用语言,运用以往掌握的语言形式并不断地尝试新的语言形式,直至最终正确掌握这些语言形式。比如,幼儿在语言发展过程中会使用比喻,一个五岁的加拿大女孩觉得没有风时说:“风睡着了吗?”一个中国女孩在表达对妈妈的爱时说:“我爱妈妈就像小蜜蜂爱花朵一样。”一个孩子在心爱的芭比裙子被妈妈送给别的孩子时说:“我的心在滴血。”虽然幼儿比喻式语言是由幼儿思维水平、语言发展程度及知识经验共同决定的,但幼儿的思维不受既定模式的限制,比喻极富有创造性、新颖性。〔16〕再如,最早的时候孩子只会自顾自玩并发出模仿的声音,或者用招呼成人的方式来引起对方的注意。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他们会通过讨论和协商来建立或延续一些共同关注的话题,使得交流在实质内容上有共同关注点。因此,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不是让幼儿强记大量的词汇、句型或语法规则,而是要培养幼儿的语言运用能力。具体来说,要培养儿童在交往过程中的倾听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儿童对语境和听者特征的敏感性。可以看出,在语言输入―输出的过程中,儿童会运用各种既往明确或默会的知识,领悟和整合 “新的、活的”语言,从而促进语言综合能力的提高。

三、默会知识的基本结构及其对儿童语言教育的启示

为了阐明默会知识的结构,波兰尼提出了著名的两种意识(辅助意识(subsidiary awareness)和集中意识(focal awareness))理论。比如说,在用锤子敲钉子的活动中,我们对钉子的意识是集中意识,而对锤子和握锤子的手的感觉的意识是辅助意识。波兰尼认为,要把握一个对象,我们必须将有关的各种线索、细节整合为一个综合体来加以认识。因此,对各种线索、细节的辅助意识构成了默会知识的第一个项目,而关于对象的集中意识是第二个项目。默会知识就具体展开于从(from)第一个项目转向(to)第二个项目的动态过程之中。默会知识是一种from-to的知识。〔17〕在默会知识的基本结构中,还存在第三个项目,即认识者(the knower)。默会知识的两个项目之间的from-to的结构性关系,不是自发形成的,这种关系的形成和维系,靠的是认识者的整合作用。一句话,认识者把各种各样的细节、线索作为辅助物整合进集中对象,并在辅助意识和集中意识之间建立起from-to的动态关系。这就是波兰尼所理解的默会知识的基本结构。”〔18〕

默会知识的基本结构对于儿童语言教育有两点启示。

第一,语言学习离不开对字、词、句和音、形、义等“细节”的学习。这些在波兰尼看来都是辅助意识,它们是为集中意识――语言整体的学习服务的。如果儿童在说话时过分关注自己的语音是否纯正,语法是否正确,选词是否精当,就很难流利地表达思想和情感,对“细节”的过分重视必将导致对“综合体”把握的失败。如在儿童语言教育中,特别是在特殊儿童的语言教育中,过于强调儿童语音语调的标准而忽视语言内容的充实、表达的流畅和多样;或过于强调语法知识和技能,而忽视对语言的运用能力,都会影响交际的顺畅与成功。因此,在对儿童进行语言教育时,教师必须明确意识到各种“细节”都是为“综合体”服务的,对“综合体”的把握才是教学的目标所在。另一方面,对“综合体”的把握有赖于对“细节”的掌控。波兰尼认为,“所有的理解都建立在我们寓于所把握的对象的诸细节上。” 〔19〕由于各“细节”的相互促进作用和对“整体”的合力,忽略任何一个“细节”都会对“整体”的把握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对语言元素:语音、词汇、语法、句法的学习仍然不容忽视,不能割断其与“整体”这一目标的联系。这种从“细节”出发,向“综合体”或“整体”前进的过程正好符合波兰尼默会知识“from-to”的动态结构。儿童语言教育中应充分重视这种动态转化过程中的细节,注重儿童语音、语调、词汇、句式的学习;同时明确过程是达到最终目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必需。

第二,从波兰尼的“默会知识三项组合”(the triad of tacit knowledge)中,我们找到了在儿童语言教育中凸显儿童主体建构作用的新的理论依据。在这个三项组合中,“认识者”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并且他是一个主动的体验者,而非被动的经验接受者。〔20〕这与儿童语言获得的社会相互作用论的观点不谋而合。社会相互作用论认为,儿童在与周围语言环境互动过程中,不是一个语言输入的被动受益者,而是一个有自己意图和目的的积极主动的参加者。〔21〕

“默会知识的三项组合”中对“认识者”地位的凸显与社会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也是吻合的,体现在:(1)学习过程的个性化特征。每一个个体的先有概念引导他们的理解,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总会有意或无意地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带入学习中,其本质上是个性化、个人化的过程。(2)学习过程的主动性特征。我们关于外部世界的认识是我们暂时的建构,相应地,不能把学习视作知识的传递,而是学习者基于其原有知识主动建构或创造新知识的过程,在这一建构过程中包含社会性因素。〔22〕学习者学习过程的个性化特征和主动性特征使我们认识到,无论是在语言输入还是在语言输出时,学习者均积极参与了认识的建构,即总是把个人的知识背景、文化背景、个性特征和认知方式带入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儿童个体的认知能力、思维方式、社会经验深刻地影响着教与学的过程与结果,他们会主动决定哪些内容对自己是有意义的,尽管有时他们并不能明确地言说。因此,教师在语言教育中不能将自己单方面的“知识”(多为明确知识)强加给儿童,教师如果不尊重儿童的默会知识,强行给儿童灌输“知识”,只会适得其反,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考虑儿童的认知水平和个性特征,充分激发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儿童通过亲历的方式获取对他们成长和发展极为重要的默会知识,促进他们“from - to”的建构过程,从而最终达到对语言“综合体”的把握。因此,教师的角色不再是明确知识的传递者,而是任务教学中的中介,是学习者“from - to”建构过程的协助者。〔23〕

波兰尼的默会知识论为儿童语言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颇有启发性的理论视角,使我们把目光从语言本身的客观性、自足性、超然性转移到语言学习过程中的默会性。所有认识的默会维度、默会知识的优先性以及默会知识的基本结构都可以用来对儿童语言教育中的一些理论作进一步的阐释与论证。我们在儿童语言教育的大纲制定、任务设计、活动安排等诸多教学层面要充分考虑儿童的主体地位和个性特征;正确处理语言的基本元素与语言综合体、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等诸多关系,充分发挥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各种知识与经验的领悟和整合能力,从而实现“from - to”的顺利过渡,真正做到语言的“活学活用,活用活学”。

参考文献:

〔1〕〔2〕〔11〕〔12〕〔19〕〔20〕郁振华.波兰尼的默会认识论〔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

〔3〕〔7〕〔9〕〔10〕〔14〕〔21〕周兢.学前儿童语言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5〕〔8〕〔17〕郁振华.从表达问题看默会知识〔J〕.哲学研究,2003,(5).

〔6〕李宇明.语言学习异同论〔J〕.世界汉语教学,1993,(1):4~10.

〔13〕GLEASON J B.(eds.)The development of language〔M〕. 5th ed.MA: Allyn & Bacon,2001.

〔15〕朱曼殊.儿童语言发展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16〕郑荔.幼儿语言中的比喻现象解析〔C〕.上海:第27届国际早期教育年会,2006.

〔18〕肖广岭.隐性知识、隐性认识和科学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8).

〔22〕托娅,孙立信.社会建构主义及其对外语教学的指导意义〔J〕. 外语界,2003,(5).

〔23〕丁建宁.默会知识论视角下的外语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7).

On the Implications of Tacit Knowledge Theory for Children’s

Language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Zhang Fangfang

(College of Preschool and Special Educatio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