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石潭记通假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了解写作背景
对作者经历的了解有助于把握文章的主旨。同一个人在境遇不同的情况下,描绘景物的视角也不同。如唐宋家的柳宗元身为朝廷要员,备受皇恩,然而被贬为永州司马之后,身价一落千丈。由富丽的京都,流放到荒凉的永州。此时满腔报复无处伸展,便寄情于山水之间,以聊。因此,在他的《小石潭记》中就有明显的凄凉之情表现。览小石潭之景后,则会有“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之感。我们只有了解了作者的情况,才能很容易的把握本文的主旨,更好的理解他寄情山水,排解郁闷之情。又如:教词人李清照的《武陵春》时,学生读词多难理解其意,课前把作者的少年时期“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的无忧的幸福生活与中年时期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凄凉生活加以对照,便知词人是在心中深感痛苦与愁闷之时写下的这首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用巧妙的比喻把无形的愁苦写得有了份量,学生理解了背景也自然对词人所表达的主旨有了清晰的理解。
二、诵读课文
文言文离学生生活的年代较远,古文的句读、句式等方面只有通过多读背才能把握其停顿、语气,进而把握文意以及作者的感情。《岳阳楼记》、《爱莲说》、《陋室铭》等古代诗词歌赋句式工整,骈句对偶,诵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古文中的有哲理的名句,更会使学生终生受用。我在复习中要求学生必需能背诵、默写《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七至九年级古诗文背诵篇目50篇。除此以外,还要有选择的加大背诵量,三年以来学生积累了大量的古诗文名篇名句,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厚积薄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词语的积累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文言实词数量大,变化多,是学习的重难点,复习时尤其要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和词类活用等现象。
1.一词多义: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很多,怎样才能掌握一词多义呢?这就要靠逐步积累,反复巩固,扩展延伸,尤其要注意以旧证新,以旧带新,同时一定要结合语境进行分析。例如:在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中“晓雾将歇”中的“歇”,如果离开语境进行分析,就会理解为“休息”,而结合本文意则理解为“消散”。又如:“夕阳欲颓”中的“颓”今义为“颓废”之意,而在文段中则理解为“坠落”等等。如果离开了一定的语境,就会解释的不达意。
2.古今异义:从字面上讲古今异义就是指那些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和用法已经不同的字词,它们的数量众多,容易造成理解的失误,但古今意义的解释却有不同。有词义扩大,如: “江”古义专指“长江”而今则为河流的通称。有词义缩小,如:“臭”:古义指“气味”,今义则指“坏气味”,有词义转移,如:“涕”古义为“眼泪”今义则为“鼻涕”等等。做这类题,一定要注意语言环境中的具体含义,且不可望文生义而失误。
3.通假字:在文言文中用的频率也较多,对通假字要注意它们的类型,一种与本字读音相同,如蒲松龄的《狼》中的“止有剩骨中的“止”,第二种是与本字字形不相同的如“被”通“披”,对通假字的复习要用摘录做卡片的办法,把基本篇目中的通假字抄下来,它是否为通假字,同样,要结合语境去辩析清楚才行。
4.词类活用:此类试题在初中教学中虽没有列为重点分析,但在复习时也需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点拨。它分为名词活用为动词或状语;动词活用为名词或状语;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或动词,以及使动和意动用法等等。在复习中应当多举课文中的实际例子,用例子带概念的理解,学生才会较容易理解接受,对词类活用有了一定的理解,为下一步翻译句子打下好的基础。
四、句子的翻译
常考的内容为文章的核心句、文眼句、精彩句、议论句等,翻译时应遵循“信”(准确,以直译为主),“达”(通畅、符合语言习惯,无语病),“雅”(有文采,语言规范,文笔优美),文言文的翻译要遵循一种方法:“留”(对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保留不译);“补”(补充文中省略的部分);“删”(把无实在意义的文言虚词删去。);“调”(把古代汉语中倒装句调为现代汉语的句式)。用以上的几种方法相印证,再辅之以基本篇目中的精彩句子进行练习,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五、内容理解概括题
诵读理解文意翻译后,便要细心体会文章抒发了作者的是什么感情、文中的观点、写作意图、以及自己的阅读感受,并搜集同类事例和名言进行积累,练习用书面形式进行表达。同时对文言文的开放题也要进行指导,此类题主要是对比阅读居多,做此类题时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和比较对照中进行,充分发挥平时积累的材料。并且要在平时教学中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诸方面进行培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方法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在的初中教材中更是加大了文言文教学的比重,而且所选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阅读、品味、欣赏这些文章,不仅能提高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和鉴赏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现代汉语的写作能力。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必须重视文言文教学,认真研究文言文教学的方法,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概括起来不外乎两点,一是积累文言知识,提高阅读能力;二是领会课文内容,培养鉴赏能力。教师如果想在文言文教学中有所创新,有更大的突破,就要从上述两方面理清脉络,把握关键,这样教师才会教得轻松,学生才会学得更愉快。
一、理清文言文与现代汉语之间的关系,抓住特殊文言现象的关键
现代汉语是由古代汉语发展演变而来的,即便古代汉语不等同于文言,但是,其书面表达形式,绝大多数是用文言而写的,所以可以说,中国现代汉语是由古代文言发展而来的。文言文与现代汉语二者之间势必就会有着继承、发展、摒弃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先弄清哪些是属于继承、演变的内容。
简而言之,继承的内容有一类是时间、地点、人名等等,再者是绝大部分纯自然事物名。学生在翻译的时候只要照抄即可,不必详细作出翻译。而其余的都是属于演变的词语。我们在教学中应将重点放在那些演变的词上。
1.古今异议的词
“古今异议的词”也就是指词的古义和今义不同。例如,教师在讲《桃花源记》的时候,如果学生掌握了“妻子”“无论”“交通”“外人”等几个古今异议的词,那么可以说,我们就等于扫除了文言文译注的一半障碍。
2.通假字
通假,也就是指同音替代。在教学中要注意的是,读音必须读回本字之音。例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同舍生皆被绮绣”这句话中的“被”通“披”,一定要读“披”字的本音。因为通假字在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借的关系,“披”借了“被”的字,“被”借了“披”的音和义,所以在我们翻译的时候,一定要用本字“披”的意义句子才能通顺。教师一定要强调学生注重知识的积累的重要性。
3.词类的活用
在教学文言词句中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文言文中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的词语的意义在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分别不大,但是我们一旦译成现代汉语,语言马上就不通顺了。例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之中的“水”字,可以解释成“河水”,但是一旦将这样的意义填入句子中间翻译的时候,大家就会发现这个句子根本就不通畅。实际上,这些词都是活用了。“水”原来是名词,现在却活用为动词,大意是“游泳”。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的现象进行总结,从而让学生熟练掌握。
4.特殊文言句式
在教学中比较常见的特殊句式有省略句、判断句以及倒装句和被动句。教师在教学中对这类句式的特点和翻译方法要对学生进行反复的练习和强调,然后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二、理清文章的行文脉络,抓住话题设置的关键
一、背诵名句名段名篇
文言文背诵在升学考试中是以默写的形式来考查的,评分要求很严格,整句中错一字就不得分,因此在平时学习中,除了准确的背诵之外,还要在准确无误的默写上多下工夫,在动口的同时也要重视动手,避免因写错字而失分。
新课程标准要求同学们初中阶段背诵的古诗文总量在2万字左右,并了解名作家的生活背景、创作特点及相关的文化常识。如前所说,针对古诗文我们应该熟读成诵,烂熟于胸,针对近年中考,命题相对集中在30余篇名作上。为了提高学习效率,也可以要求同学们可将主要精力放在名句名段名篇以及相关的文化常识的理解记诵上。在初中阶段学过的文言诗文中,有些文章可称为经典,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灿烂明珠,如《陋室铭》《爱莲说》《桃花源记》《小石潭记》等,对这类佳作必须将全文熟记于胸。也有些诗文,流传于世主要是因为其中某些句子或段落特别出彩,学习这类诗文,就要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名句名段的积累上。如王安石《登飞来峰》中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等。
二、反复诵读渐入意境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读精背是千百年来我国人民学习语文的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 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可见,诵读是古诗文教学的很好的方法。反复诵读可以激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同样,丰富的想象又可以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在诵读中要善于调动学生的记忆表象,激发其想象。雨果说:“想象就是深度。”因为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它用极有限的字数表达极其深刻的内涵,不展开想象,就无法深入作品内部,就无法走进诗人创设的意境,无法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巴尔扎克曾说过一句有意味的话:“真正懂诗的人会把诗人诗句中只透露一星半点的东西拿到自己心中去发展。”我们让学生在想象中诵读,在诵读中想象,就是希望学生通过诵读感知形象,运用想象去填补诗歌中留下的空白,品味诗意,走进诗人的意境。
三、积累实词,熟悉句式
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阶段的实词积累在150 个左右;能了解常见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作用;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句子,能结合语境理解常见文言句式的意思。
在文言字词的认读中,学生要注意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比如,文言课文中有些词语的意义,由于时代的发展,在现代汉语中发生了变化,认读时要注意这些词的古今词义差别,决不能用今义去释古义。古汉语中,还有一种我们称之为“通假字”的现象,即古人用此字来代彼字,通假字的读音和词义,一般都同于假借的字, 如“卧右膝, 诎右臂支船”中的“诎”同“屈”,解释为“弯曲”,学习文言文时,也要重视这类通假现象的认读。
在句的认读方面,除了要通过多读熟悉文言常见句式,如表判断的“者也”;表疑问的“何有”,还应重视词性活用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词性活用是较为普遍的一种语言现象,由于关键词词性的改变,句义也就跟着变化,遇到这种情况,就不能根据这个词原来的词性去理解了,如《黄生借书说》中“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的“汗牛”就不能解释为“出汗的牛”,应解释为“使牛出汗”。平时学习中要对这种词性活用的现象勤加总结。从句的角度说,把握基本含义的意思是理解句子表达的主要内容,高年级学生认读文言语句,不必拘泥于语法句式等知识,也不必拘泥于字字落实,能把握句子的主要意思,能用现代汉语阐述句子的基本内容即可。
四、把握作者思想情感
我们学习文言诗文要重在理解诗文内容和把握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这也是历年中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
初中阶段学习的文言诗文,有的描绘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美景色,有的揭示了社会人生的丰富哲理,有的表现了一代伟人的英雄气概,有的寄寓了仁人志士的高风亮节,阅读这些诗文能够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能使我们树立民族自豪感,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
【关键词】初中 文言文 总复习 方法
文言文是中考必考内容,部分同学因为对文言心怀畏惧,不知从何入手进行有效复习而丢分,实际上文言文在命题时具有有一定的范围和要求,要在文言文阅读上得到高分就需要同学们在复习时,学会分析,重视方法。
1.积累重在对古代文化常识的了解和名句名段名篇的理解记诵
中考文言文默写题型主要有两种:⑴识记填空题;⑵理解填空题。
识记填空题一般给上句要求续下句,或给下句要求填上句。这类试题测试的是机械记忆,考生只要能熟练背诵,不写错别字就能解题。
理解填空题一般有明确的答题指向,要求按提示填出所要求的内容。
如:《扁鹊见蔡桓公》中表现蔡桓公对医生存有偏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这类题虽然同是默写填空形式,但它只提示默写课文的篇名和指示默写语句的内容,没有给出默写语句的上下文。这已不是单纯地测试背诵基本功的问题,同时也检测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是记忆与理解运用的结合。因此文言积累应重视理解,重视细水长流式的日积月累。尤其是名句名段名篇以及相关的文学常识的理解记诵上。如《桃花源记》、《陋室铭》、《小石潭记》、《曹刿论战》、《爱莲说》、《出师表》等,对这类佳作必须将全文熟记于胸。
也有些诗文,流传于世主要是因为其中某些句子或段落特别出彩,学习这类诗文,就要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名句名段的积累上。如陆游《游山西村》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王维《山居秋暝》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等。
文言文背诵在升学考试中是以默写的形式来考查的,因此在平时学习中,除了准确地背诵之外,还要在能准确无误的默写上多下工夫,既在动口的同时也要重视动手,避免因写错字而失分。
2.加强对字词句基本含义的了解
学习文言文应该重视对字词句的基本含义的了解和积累。
2.1 文言文实词的积累。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中要求解释的实词多数是有注释的,因此,应熟记注释并积累文中关键词语,在此基础上还要整理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其中包括古字通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这些知识复习时可以以课文为单位疏理。
例如:《桃花源记》
(1)通假字。“便要回家,设酒杀鸡作食”中的“要”通“邀”,是“邀请”的意思。
(2)一词多义。“处处志之”的“志”意为“做了标记”;“寻向所志”的“志”意为“做下的标记”。
(3)古今异义。“阡陌交通”中的“交通”,古义指“交错相通”,现在是“交通运输事业的总称”的意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儿女”,现在是“男方的配偶”的意思。“绝境”古义是“与世隔绝的地方”,现在是“无路可走的地步”的意思。
(4)词类活用。如“复前行,欲穷其林”中的“穷”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走尽的意思。“渔人甚异之”中的“异”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为异。
也可以以某一知识点为单位整理,即把7~9年级语文课本中各文言文课文按古字通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都逐一疏理出来。
2.2 文言虚词的积累。文言虚词数量虽少,但使用频率高,用法也比较复杂。复习时应注意归纳常用虚词“之、其、而、然、则、乃、以、于”等的一般用法,并为它们的每种用法列举二、三个典型例句。
例如 :“之”的用法
⑴作代词,指代人、物、事等。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⑵作动词,到、 往。如:“辍耕之垄上”。
⑶作结构助词“的”,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⑷作助词,用于主谓之间,不译,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⑸语气助词,凑足音节,不译,如:“怅恨久之”。
2.3 文言句式的积累。文言句式主要是判断句、被动句、省略者、倒装句,它们和现代汉语差别较大,要着重复习。要明确句式特征,翻译方法,并举出典型的倒装句。
其中倒装句是复习重点,倒装句又有主谓倒装,例:“甚矣,汝之不惠”是“汝不惠甚矣”的倒装。宾语前置,例:“微斯人,吾谁与归?”介宾短语后置,例:“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等。
3.把握要点,重视文言语句的翻译和理解
翻译文言文的基本要求是准确、通顺。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词落实,准确把握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在文言文的翻译中,主要应注意把握四点: “抄、加、选、调”。
一抄:凡遇到与现代汉语词义一致的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照抄不译。如:陈涉、阳夏、魏晋、太守等等。
二加:凡遇与现代汉语词义一致的单音词,一般可在前面(或后面)加上一个词义相近的字,凑成一个词。如:距(距离)、难(困难)、待(等待)、城(城市)等待。
三选:凡是单音多义词或多音多 义词,必须根据上下文意和语法特点,谨慎选择一个最恰当的词义。如“亡”字,读“wáng”时有四种解释:A、逃亡。B、外出。C、丢失。D、灭亡,死亡。在“暮而果大亡其财”中是“丢失”,在“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中是“逃亡”,在“吾村亡无日矣”中是“灭亡”。“亡”还可通假“无”,读“wǔ”,解作“没有”,如“河曲智叟亡以应”。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多媒体技术 学习兴趣 教学效率
初中语文教材中精选的文言文是前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文明的历史积淀,有着丰富的营养价值。作为老师,我们怎样帮助学生很好地去吸收这些良好的养分呢?在教学实践中,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文言文教学,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便捷途径。
一、视频范读,激发兴趣。
要学好文言文,先过语言关,就是把“读”字摆在首位,要熟读成诵。在教学中范读是必不可少的,视频范读能迅速将学生的注意力、情感、兴趣调动起来,融入作品中;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听读过程中能迅速找出生字、注音,在难句停顿处标上“/”,在语言环境中解决句读问题,这是多媒体运用的一大妙处。
例如:教读北朝民歌《木兰诗》,视频朗读时音乐雄浑、鼓点声声,朗读声铿锵有力,配以马蹄阵阵,一下子就将学生带到了遥远的古战场。在听读时又抓住了“可汗”(kehan)、辔头(peitou)、旧时裳(chang)等重点字的读音,同时也明白了五字诗句的停顿方式,或“2-3”式,或“2-1-2”式,或“2-2-1”式。
还可通过视频反复朗读,让学生去领悟文本,从而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创设情境,加深理解。
多媒体技术对丰富学生表象,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理解文章意境、理解人物性格以及创作生动形象的场景有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教郦道元的《三峡》一课时,怎样让学生感受“巴东三峡巫狭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壮阔奇景呢?这时我适时地播放了一段长江三峡的录像片。那直插云霄、连绵不绝的山峰,那矗立山巅、婀娜多姿的松柏,那渔夫的晚唱、猿猴的长啼……这一切都清晰地展示在学生的眼前,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争先恐后地抒发自己的观感,对眼前的奇妙景象赞不绝口,为大自然的神奇壮美深深折服。柔美的音乐,唯美的画面,配上绝美的文字,学生如痴如醉,这是教师用多少语言描绘都无法达到的效果。
又如在教学《孙权劝学》时,学生对这些内容很感兴趣,也充满了探索的欲望,但是对孙权、吕蒙、鲁肃本人的了解却非常有限。这时就可以借助电影、电视剧片断给学生补充相关史料,如孙权问计吕蒙、与吴为敌的曹操夸赞“生子当如孙仲谋”、周瑜荐鲁肃、吕蒙白衣渡江等内容。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也激起了学生阅读名着的兴趣。
三、图片音乐,加强记忆。
学生对古文的理解到位后,便是背诵。背诵也通常让学生倍感头疼,因为古文的深奥,因为古文的拗口。尤其对于较长的篇目,要想顺利而有效地完成这一积累实在不易。此时,运用多媒体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记忆并巩固记忆。
1.利用图片提示记忆内容
有些文章学生难以背诵,教师这时可利用文章重点段落的图片帮助学生记忆背诵。如,魏学漪的名篇《核舟记》,在背诵第二部分的时候,出示放大的核舟图片,然后按顺序让学生记忆,特别是船头的坡、黄鲁直、佛印三人的神态呼之欲出,学生就能轻松背诵。
2.利用音乐营造记忆佳境
在学生朗读背诵时,来上一段柔美的音乐,可放松学生心情,营造出一种轻松的气氛。例如,背诵《陋室铭》时播放古筝曲《广陵散》,背诵《与朱元思书》时播放“高山流水”的琵琶曲,这都是营造良好记忆环境的不错的选择。
四、有效整合,拓展思维。
新课标指导下的教学,注意学科间的融合,注意知识的迁移、整合。在文言文学习中,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进行迁移、拓展,比较、整合、联想等。
例如,教学《与朱元思书》,可用媒体显示郦道元的《三峡》中的片段、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的片段、李白的《早发白帝城》等,来体会山水的奇,达到知识整合的目的。
教读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可迁移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比较“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二句在表达感情方面的共同之处,来体会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五、知识归纳,节时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