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叙事记叙文

叙事记叙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叙事记叙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叙事记叙文

叙事记叙文范文第1篇

三年级秋季叙事记叙文——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当你在成功的阳光中沐浴着,你的心情是无比自豪;当你被失败的月色包围时,你是以泪洗面,还是振作起来?用信心,一颗坚持到底的心让成功的阳光重新照耀在你的身上。生活,一波三折……

有一次,我去上素描课,老师让我画风景—石头屋。我瞟了瞟图画,心想:“哼,这么简单的画谁都会画,小儿科。我拿起笔,大笔一挥开始画起来。经过一小时多一分,我的得意作品诞生了。这时,老师的目光落在我的画卷上生气地说:“什么?!石头画成马铃薯,树林画成大西瓜?!重画!!”听了老师的批评,我的心像被火焚烧着一样,辣得直跳。“哈哈哈……”全班哄堂大笑,还说我画上的石头是大便,树林是一层屎。迎着他们轻蔑的目光,奚落的眼神,我的肚里翻江倒海,呀,眼泪在眼圈里打转转,心里酸酸的。这时,我的耳畔边响起了一句谚语: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退步。我一定要重振军威,让我的下一张画画得更好!

我又取了一张白纸,仔细地观察着图画上的每一个景物。我聚精会神地描绘着一栋栋石头屋。一分钟、二分钟、三分钟……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我正细心画着一个景物,头上大滴大滴的汗珠往下掉,这时,我感觉到手臂酸痛,口中有种淡淡的咸苦之味。再抬起头,觉得脑袋特别的沉重。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画一幅好画真不容易呀!两小时过去了,我终于画好了。这时候,老师的目光又落在我的画卷上。我的心里充满了恐惧,想:不知道老师还会不会批评我啊!想不到老师拿起我的画卷,脸上露出惊喜的表情,滔滔不绝地说:“你们看,育灵画的线条多流畅,立体度多强……,这一次迎接我的不再是冷嘲热讽,而是一声声诚心的赞扬。赞扬声一阵接一阵,我心潮澎湃,心身仿佛浸在了蜜罐里。我激动地想:这甜蜜是经历多少次辛苦才得来的呀!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各有各的魅力,不是吗?

生活中的种种困难,需要你去战胜它,克服它,画画如此,生活也是如此。生活,一波三折……

叙事记叙文范文第2篇

一.推敲选用动词

推敲动词,绝不是一般意义上选一个奇巧的词语以哗众取宠,朴实的词语用到精彩处也能另有一番深意。

我的童年时代只知道两位作家,一位是鲁迅,另一位是高尔基。在我幼稚的想象中,仅仅他们两人,已经使我内心的殿堂足够拥挤了。

两个人就那么“拥挤”,足以说明他们不同凡响的魅力和巨大的影响;“拥挤”同时也流露出作者的心满意足。

二.准确使用修辞

一个准确而恰当的修辞可以使记叙文语言和谐,音韵铿锵,形象生动,使抽象情感具体化,让文章变化生姿,增加文章的美感,传达出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

①如果说,每个人都是一本书。你的脸就是封面,如此不可亲近,使我觉得失去了读你的勇气。

②我渐渐开始理解你,读懂你,我回读一页一页翻开的那些早已蒙满尘埃的书页,拭去灰尘,使那昔日的文字能重新发光。

③于是你把自己和音乐以及那些沉甸甸的心事统统锁进这本书里,一个人咀嚼忧伤……(《读你》)

将人比喻成书,既切合文题“读你”,又使之成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全文结构谨严,照应周全。

这两个事例一从词语角度以求文采斐然,富有情趣;一从结构出发以求前呼后应。

三.灵活搭配句式

汉语有多种句式:长句、短句,肯定句、否定句,有主动句、被动句……如:

那位宰相舍弃了自己面子上的威严,以宽仁礼让的胸襟,大度能容之气概,化干戈为玉帛,止争斗于未起。如果没有超出常人的高风亮节,怎会作出如此的舍弃?(《学会舍弃》)

短句句式整齐,琅琅上口,节奏感强;长句加强语气,突出抒情氛围;语言文白相间,“止争斗于未起”是文言句式——状语后置。整段话沉稳中不失灵动,整饬中寓以变化。

写作中合理运用这些句式,让文段长短相宜,错落有致,让语言准确、凝练而又富于变化,可以使文面灵动有致,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四.大胆处理修饰

句式、修辞对于文章的辞采而言都是辅的添加剂,但修饰词是主料。文采最集中的体现在你使用的修饰词上。往往一句话中出现一个或几个精彩的修饰词,能让文章全篇生辉。如:

城市里的道路迷迷转转,我却总也找不到出口;高高耸立的密密的楼群将天空割离成一张破碎的脸。除了年轻,我什么也没有。母亲临死前冰凉的手指,父亲的叹息,后母的面孔……在我眼前飞转,织成一张网,我想逃,无奈跑不出去。我站在堤岸上看海,那些蓝色的波涛向我涌来。蓝色的忧郁从我的眼睛里流出,流过我的脸庞。

加点的词汇准确地表现出一个在忧郁中欲罢不能的少年深切的烦恼和愁思,在这就是修饰词起到的雕饰作用。

只有真正把修饰类词语运用自如的人,才能把细节描写准确,才能把故事讲清楚,才能最贴切主题的进行表达

五.反复点明文题

“点题”,是指在文章恰当的地方用简明扼要的语句交代或提示文章的主旨,以使读者了解文章的意图何在,文章的中心是什么。如《痴迷》一文中:

反复点题使文章中心突出,主题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六.打造精妙对话

塑造人物形象,或择其三言两语,勾勒他的性格特征,袒露他的内心世界;或择其长篇大论,体现其语言的严谨,逻辑的缜密。有时候同一句话,不同身份地位、经历个性的人去说,语言也各有千秋,各具个性。以孙犁《荷花淀》为例:

女人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她才说:“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丈夫一贯积极向上,这次又第一个报了名要上前线,女人的识大体、生小怨的复杂心理活动一句话便写出。人物质朴鲜活,栩栩如生。而商量探夫的片段,话题中心一致,但语言却各富个性: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的女人说。

“哪里就碰到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精明乖巧、直爽开朗、稳重谨慎、心直口快、羞涩忸怩的形象分别借助她们的语言跃然乎纸上。

叙事记叙文范文第3篇

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 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 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标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 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因此,要把课本作为例子, 以学生为主体, 把课堂作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阅读技巧的阵地。

一、进行寻找文章线索的教育

在阅读中,把握了文章的线索,整篇内容就会变得条理清晰、浅显易懂。因此,在记叙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抽丝剥茧,分析出作者的写作思路并找到贯穿全文的线索。

比如,《伟大的悲剧》是以时间为线索,《藤野先生》可以将东京、仙台、北京的地点变换作为线索。有些记叙文的要素比较模糊,文章的线索隐藏较深,也有的文章有着一明一暗两条线索,需要老师对学生进行多一些的发现引导。如何才能让学生迅速地找出线索呢?教师首先要引领学生了解文章的表现手法,然后让学生通读一遍文章,同时告诫学生注意文章标题与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语或者事物,这些标题中的词语或事物很可能就有线索的信息。比如《白杨礼赞》中的“我赞美白杨树”。因此,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将对文章线索的把握能力作为一个重点进行重点培养。

二、引导学生细品文中关键词句,理解文章的情感

文章是有感情的。记叙文写人记事无不含有善恶美丑以及对其的褒扬嘲讽。这些感情除了隐藏在文章中,还在一些关键的词句上有很强烈的体现。把握住了这些关键词句,基本上就能把握住文章的整体情感。

比如,在《藤野先生》中,作者形容清留学生的发髻“实在标致极了”。此时需要对上下文的语境进行了解,明白作者对这些清留学生的态度,才能感受到“标致”中强烈的讽刺意味、把握作者的情感。此外,还要注意句子的言外之意,对文章的语句含义进行多方面的分析。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文章中积极向上的情感。新课标下,学生的教材也发生了很大的优化,课文中的内容有了更多积极向上的情感。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对这些情感进行体会,以培养学生正确积极的人生态度。

比如,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紫藤萝瀑布》中向上的人生态度、《珍珠鸟》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父爱的伟大,让学生在感受美好的同时丰富自身的情感。学生的情感越丰富,越容易在阅读中与文章产生共鸣,越容易对文章进行理解。

三、分析记事方法,把握运用规律

1.分析描写的作用。

描写可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人物描写的主要方法有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细节的描写,还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环境描写的主要方法有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描写。要注意研究分析各种描写方法, 并理解不同方法对不同主题的表达作用。特别要注意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对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 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作用, 进而分析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

2.分析议论和抒情的方法。

记叙文中的议论, 一般是先叙后议, 使读者提高对所叙事物的认识, 增强文章的思想深度; 也有先议后叙, 使读者很快进入对将要叙述的事物的思考状态,引起对下文的密切注意。记叙文中议论的目的是为了直接点明和加深所写事物的意义, 有的议论就是文章的中心意思, 起着统领全文的作用, 在尾段往往是画龙点睛或深化主题。因此, 阅读时对记叙文中的议论要细加揣摩。记叙文中的抒情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 掌握产生这种感情的依据之后, 能更加深刻地受到感染;还有一种是寄情于人、 寄情于事、 寄情于物, 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的感情, 阅读时要注意在情景交融、情事结合的内容中去接受美的熏陶。

四、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改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并且,阅读解文只能是个人的行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叙事记叙文范文第4篇

记事类记叙文的阅读考查,超不出“现代文阅读”考查的范围。现代文阅读考查是语文试卷的一个已经定型化的板块与题型,其考点大体有五个: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和读后感受。

记事文的阅读考查题,乍看起来是考一些所谓的知识与技能“点”,其实“知识点”“技能点”本身并不是考查对象,考题真正要评价与测量的,是同学们的阅读鉴赏能力。

能力是一定的心理态势与一定的行为方式的“积”。有哲人说过:“正确地做事与做正确的事同样重要!”正确地做事,指做事的方式方法选择要得当;做正确的事,要求做事的态度与动机要纯正。

同学们要提升自己阅读与鉴赏记事文的能力,就要有意识地在关键词句解读、事件整体概括、文章意蕴参悟和语言技巧鉴赏等方面多多训练。

经典阅读一

奇迹的名字叫父亲

叶倾城

1948年,在一艘横渡大西洋的船上,有一位父亲带着他的小女儿去和在美国的妻子会合。

海上风平浪静,晨昏瑰丽的云霓交替出现。一天早上,男人正在舱里用腰刀削苹果,船却突然剧烈地摇晃,男人摔倒时,刀子扎在胸口。他全身都在颤抖,嘴唇瞬间乌青。

6岁的女儿被父亲瞬间的变化吓坏了,尖叫着扑过来要扶他,他却微笑着推开女儿的手:“没事,只是摔了一跤。”然后轻轻地拾起刀子,很慢很慢地爬起来,不引人注意地用大拇指揩去了刀锋上的血迹。

以后3天,男人照常每晚为女儿唱摇篮曲,清晨替她系好美丽的蝴蝶结,带她去看大海的蔚蓝。仿佛一切如常,而小女儿尚不能注意到父亲每一分钟都比上一分钟更衰弱,苍白,他看向海平线的眼光是那样的忧伤。

抵达纽约的前夜,男人来到女儿身边,对女儿说:“明天见到妈妈的时候,请告诉妈妈,我爱她。”

女儿不解地问:“可是你明天就要见到她了,你为什么不自己告诉她呢?”

他笑了,俯身在女儿额上深深刻下一个吻。

船到纽约港了,女儿一眼便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认出母亲,她大喊着:“妈妈!妈妈!”

就在这时,周围人忽然一齐惊呼,女儿一回头,看见父亲已经仰面倒下,胸口血如井喷,霎时间染红了整片天空……

尸解的结果让所有人惊呆了:那把刀无比精确地洞穿了他的心脏,他却多活了3天,而且不被任何人知觉。唯一可能的解释是因为创口太小,使得被切断的心肌依原样贴在一起,维持了3天的供血。

这是医学史上罕见的奇迹。医学会议上,有人说要称它大西洋奇迹,有人建议以死者的名字命名,还有人说要叫它神迹……

“够了。”那是一位坐在首席的老医生,须发俱白,皱纹里满是人生的智慧,此刻一声大喝,然后一字一顿地说:“这个奇迹的名字,叫父亲。”

(选自《爱情婚姻家庭》2007年第5期)

阅读思考

1.本文的标题有什么含意?

2.文章第一自然段交代了记叙的哪几个要素?

3.为不让女儿察觉自己的生命已危在旦夕,文中的父亲是怎样掩饰自己的?

4.用简明的语句概括文章叙述的故事。

5.有人说,“母爱是绵绵的春雨,时时滋润着我们”,读过本文,你的感想是什么?

经典阅读二

母亲的特权

积雪草

母亲是一个温和宽厚的女人,几乎从未与人争吵过,唯独跟父亲过不去。父亲偶尔犯个错,母亲便会揪住他的小辫子不放。

有一天,父亲来了兴致,下楼跟棋友聊天下棋,兴高采烈地走了,可没过半小时就垂头丧气地回来了。母亲问其原因,父亲说:“那家伙输了不认输,老悔棋。”父亲气鼓鼓地撅着嘴,像个孩子似的赌咒发誓,再不跟那老家伙下棋了。任母亲怎么劝,他都不听,竟然不吃饭!

我一回家,母亲便把父亲的“恶劣行径”数落给我听。听着听着,我随口应道:“父亲这个人就是这样,有时候太情绪化,像个孩子似的,老年人在一起玩,输赢有什么重要?心又粗,脾气又坏……”

母亲停了老半天突然说:“这一次肯定是那老头悔棋的次数太多了,你爸才生气的。你爸有时候是心粗,但他每次去外地出差,回来的时候都记得送我一样礼物。你爸是脾气坏,但一个男人怎么能连点脾气都没有呢?你爸敬业、爱家、爱你们,不像现在的年轻人,一点儿责任感都没有,就知道疯玩儿。”

察觉母亲把矛头对准了我,我没敢再吭声。心想:我刚才说的这些话,都是母亲平常对我说过的,怎么我复述了一遍,竟惹母亲生气了呢?

忽然想起一句话:“我可以说,你不可以说。”我忽然明白,数落父亲的不是,批评父亲的缺点,原来只是母亲一个人的特权,是不容许别人插嘴的。

比如父亲吸烟,母亲会说:“吸那么多的烟当饭吃啊?”其实母亲的潜台词是,气管不好还吸那么多的烟,又喘又咳的,夜里睡不着多遭罪啊!父亲喝酒,母亲会说:“喝那么多酒,像个酒鬼似的,满身的酒气!”其实母亲是想说,喝那么多的酒,高血压发作了可不是好玩儿的。父亲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儿,生闷气的时候,母亲会说:“一个大男人,心胸就不能宽广点,怎么就那么小心眼呢!”其实母亲也许心里想:小心眼,生闷气,吃饭容易生病,生病了又没人能替你遭罪。

我突然明白,母亲对父亲的数落,其实是爱的另一种表达方式。他们那一代人,也许一辈子不会说出那个“爱”字,但一言一行却都是爱,甚至数落之中也包含了暖融融的爱意。

自己可以数落,别人不可以,哪怕所谓的别人是自己的儿女也不可以,这就是爱的特权吧!母亲爱父亲的特权,永久的特权!

(选自《兰州日报》2007年8月20日,有改动)

阅读思考

1.文章开头写母亲对父亲的态度,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文章第六自然段中的黑体词该如何解释?

3.作者是从哪里“察觉母亲把矛头对准了我”的?

4.本文叙事详略自如。全文较为详细地叙述的只有一件事,即__________一事,其他诸如母亲历次数落父亲、母亲含沙射影批评“我”等,都极为简略。

5.文章最后一自然段采用的表达方式是__________,在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所运用的写作技法叫__________法。

经典阅读三

三次刻骨铭心的撒谎

崔永元

人不是生来就会撒谎。先承认,我曾无数次撒谎,但是有三次最刻骨铭心。

小学四年级的一天,我们走在上学路上,远远地,看见柏油路上有一团白。我眼尖手快,走近后看清是纱巾,便捡了起来。纱巾是那个时代的奢侈品,它在几个同学手里传过后,重新传回我的手中。到了学校,我亲手交给老师,然后作为拾金不昧者而受到表扬。

可当我走进家门,却发现母亲表情严肃地坐在家中:“纱巾谁捡的?”

“我捡的。”

“当时有别人吗?”

“有。”

“几个人?”

“三个。”

“那怎么说是你捡的?”

“我先看见的。”

“你撒谎!”我只记得母亲吼完,便手执笤帚,劈头盖脸地朝我打起来。

我家兄妹四人,我最小,父亲长年出门在外,教养孩子的重任就落在母亲一人身上。母亲认为打为上策,意思是伤其筋骨以触之灵魂。

直到笤帚被打散了,母亲才歇手。“为什么撒谎?为什么说是自己捡的?说!”

“我觉得就是我捡的。”

“你觉得,别人都看不见,就你能看见,是吧?撒谎是品质问题,从小品质不好,长大就得蹲监狱,你知道吗?”

“知道。”

“知道为什么还撒谎?”

“我没撒谎。”于是,第二轮痛打开始了。晚上,后背火辣辣的,我只得趴着睡觉,第二天我记得还发了高烧。

母亲学问不高,但她以一种朴素的判断来决定对孩子的要求标准,甚至不惜用强硬手段制止孩子们有损高尚品质的行径。

转眼间升入初中,我特别着迷电影,所以有了第二次撒谎。那天下午放学后。部队的地下车库正在连映老电影。我和同学进去一连看了两部,早已忘了时间。当开始放映第三部时,我赶紧挤出人群,边走边想如何解释自己晚回家。可是借口或者说谎言并不好编,母亲又给了我一次痛打。

我知道,母亲的初衷和结果都是好的。

高考前夕,我又一次因电影而撒谎。电影院即将上映新片《基督山恩仇记》,我和班上几位同学相约逃课去看电影。然而,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几天以后的一个下午,班主任李秉国把我叫出教室,手里拿了张电影票:“你去看电影吧,新片《基督山恩仇记》。”“可还得上课呢!”“没关系。下午的历史课晚上回来我给你补。”

我拿着电影票茫然地在校外转了两圈,决定回去上课并承认错误。李老师说:“人的一辈子分很多阶段,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最重要的事,你现在最重要的事是参加高考。”

很多年后,我和李老师说起这事,他说:“有这回事吗?我怎么不记得。”可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选自《意林・少年版》2010年4月,有改动)

阅读思考

1.看到本文的标题,你能推断出本文的内容吗?

2.本文有一件事的叙述采用了略写,是哪件事?

3.文中捡纱巾事件中,母亲为什么打“我”?请用自己的话替文中的母亲说说责打孩子的理由。

叙事记叙文范文第5篇

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直接引用南朝民歌《西洲曲》中的句子“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用意何在?

作者所引的四句诗原文“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写女子在秋天里的生活情景:在上文写“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等待期盼而郎不至,心里充满失望的情况下,她天天在南塘采莲,不知不觉秋天已经到来,她默默地低头弄莲子,莲子青青如水,女子充满了惆怅之情。“莲”谐音“怜”,怜爱、爱惜、珍爱之意。怜爱你的感情像水一样深厚、清纯无瑕。

作者虽引用了片言只语,话点到为止,其实联系《西洲曲》全诗,则可以更清楚地看出作者的用意。《西洲曲》全诗如下: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遥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根据余冠英先生在《西洲曲》的注释中所云:“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对所欢的思和忆。开头说她忆起梅落西洲那可纪念的情景,便寄一枝梅花给现在江北的所欢,来唤起他相同的记忆,以下便写她从春到秋,从早到晚的相思。诗中有许多辞句表明季节,如‘折梅’表早春,‘单衫’表春夏之交,‘采红莲’应在六月,‘南塘秋’该是早秋(因为还有‘莲花过人头’),‘弄莲子’已到八月,‘鸿飞满西洲’便是深秋景象。”(《汉魏六朝诗选》第三卷)从诗的内容本身来看,确实在写女子的相思之情,那位痴情女子心系西洲,怀念郎君。那么作者喟叹女子相思之苦的用意是什么?从语境来看,作者下文这样说“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作者心中的“江南”是指什么?

乐府古辞中的《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而闻一多先生在《说鱼》中这样解释“‘莲’谐‘怜’声,这也是隐语的一种,这里是鱼喻男,莲喻女,说鱼与莲戏,实等于说男与女戏。” 而《乐府解题》中说:“《江南》,古辞,盖美芳晨丽景,嬉游得时。”古代劳动人民在采莲时咏唱此歌,欢快之情与江南秀美之景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令人神往的风俗画。而朱自清先生之意恐怕就是江南采莲嬉游,少男少女两情相悦的光景,这是一种自由的境界。

再从上文来看,朱先生写六朝采莲的盛事:“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说那时是一个热闹而又风流的季节,人性自由,心灵开放。作者直接引用了梁元帝《采莲赋》: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妖童媛女的邂逅,正是《诗经》里那“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作者喟叹这种嬉游的光景“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所以从作者的直接的引文来看,作者联想到江南六朝旧事,“令我到底掂着江南了”,江南是本文中的独有的意象符号,暗示着心灵的自由与开放,宁静美好,传达出对于自由恋爱的生活的向往。

作者因家事而引发的不自由,检索朱自清先生的年谱,可以知道:朱先生1916年(民国五年),19岁,遵父母之命与扬州名医武威三先生的女儿(武钟谦)结婚,而在1928年,也就是写《荷塘月色》后一年,31岁,他的散文《儿女》这样写:“我现在已是五个儿女的父亲了。想起圣陶喜欢用的‘蜗牛背了壳’的比喻,便觉得不自在。……家里已是不由分说给娶了媳妇,又有甚么可说?现在是一个媳妇,跟着来了五个孩子;两个肩头上加上这么重一副担子,真不知怎样才好。” 作者所经历的婚姻,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虽然婚后,夫妻感情甚笃,但是现实总是令人惆怅的,从他的散文《儿女》中可以发现,有纠缠于家事的苦闷,想到自己对子女的粗暴叱责的忏悔,有对于自我的深刻反省:“觉得从前真是一个‘不成材的父亲’”,“从前只一味地责备孩子,让他们代我们负起责任,却未免是可耻的残酷了!”,有“从此好好地做一回父亲”的希望,有“只为家贫成聚散”的凄然,有为孩子成长的殷忧,其实这也是一种“累”,大凡因责任与良心而起。

所以有学者这样认为,作者引用《采莲赋》《西洲曲》中的诗句,意在赞美爱情,赞美青春美好时光。若要表示对“不满”大可不必引用它们。“知音难觅的喟叹”是对的,但产生的原因并不是“因为自己高出于芸芸众生之人而不被人理解”,而恰恰是作者就是这芸芸众生之一,正是因为作者处在世俗的人生而由衷向往理想的人生,这里隐隐约约地透露了作者感情世界的寂寞和对自由幸福爱情的神往。这固然有知音难觅之叹,但其中还有别的意义在,来自家庭琐事之累,缠于家事之苦,等等。朱自清之愁,虽在荷塘月色的世界里暂得解脱,但现实毕竟是现实,所以结尾“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回归现实,直面生活。再联系上文,作者的内心独白:“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不自由,受制于白天世务,他想在尘世中寻求超然,在束缚中寻求自由,在俗世中想保持一份清净,在纠结家事之中想求得心安,仰不愧天,俯不怍人,故有一种“颇不宁静的闲愁”。

互文性,是指文本的“互文”特性,通常被用来指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本之间发生的互文关系,“互文性”与刘勰的《文心雕龙》中讲的《事类》是有联系的,“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如何读懂其中的用事用典,从语源、语境以及作者的当时的历史生活的情境中去分析把握,则往往有新的发现。可见,互文解读,在作品读解中的确是较为有用的一把钥匙。而对于朱先生这种“不宁静”纠结心理的背后,我们运用这种方法可以有新的发现。

参考资料:

1.闻一多《闻一多全集・诗经编(上)》,湖北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