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技创新行业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大数据时代下科技查新与科研创新的关系
1.1科技查新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前提
科技查新是一项集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于一体的信息咨询工作,是运用手工检索及计算机检索等手段,对某一领域国内外同类研究的情况进行全面了解,通过对比分析,对待查的科研立项或科研成果或专题、专利发明的新颖性做出基于文献对比性结论的过程。目前,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研究已经成为科研创新的重要领域。因此,在科研课题申报中,即便是某一领域专家学者也不一定对所有科研信息做到全面的深入了解,可能会对特殊领域中的某些特殊课题的现状把握不够而做出主观性的判断。科技查新是科研创新获得信息资源的重要途径。一份高质量的查新报告可以提供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尚未研究的空白点。科技查新既可以为科研立项提供客观依据,避免低水平、重复性研究,又可以为科技成果的鉴定、转化等提供科学参考。同时,科技查新还可为科技人员进行科研创新提供可靠而丰富的信息,使科研人员可以节省出大量的时间用于科学研究。如设立在河南中医学院的河南省科技查新站拥有如SCI、Pubmed、SpringLink,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综合及医学数据库上百种,通过开展科技查新服务,已经为学校乃至省内的中医药类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支撑。科技查新已成为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中不可取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查新作为科研创新的重要前提,在科研创新中起着重要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1.2 科研创新对科技查新提出更高的要求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科研创新更是尤为重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技查新在科研创新体系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重。在大数据、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科学研究的分类呈现精细化发展,数据存储量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从而导致信息资源的获取难度明显加大。如何在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中寻找有用的信息进行知识积累,并从中寻找空白点和创新点进行科研创新,是摆在科技查新人员面前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难题。与此同时,科技查新工作也暴露出的问题诸如服务服务意思和理念不强,缺乏竞争和市场化运作机制,查新数据资源不足、信息分析能力不高,服务内容分单一等都严重制约了科研创新的发展。因此,在大数据时代下,科研创新对科技查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科技查新工作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改变原有的思维模式和运作方式,提高科技査新质量。
2.大数据时代下科技查新推动科研创新的对策
2.1 推动查新机构资源整合,建立科研大数据
2.1.1 成立权威管理机构,推进数据库资源共享
虽然近30年来,我国的科技查新行业发展迅速,但由于这些查新机构分别隶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也导致了我国科技查新行业的发展缺乏统一的指导。特别是国家取消对科技查新机构的行政审批之后,科技查新行业实际上处于自由发展的状态,严重影响了科技查新工作的健康发展,更谈不上数据资源的共享利用。因此,应该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科技查新行业管理部门,对科技查新机构实行统一管理和动态评估,拟定行业发展规划,积极统筹整合各查新机构信息资源。一方面可以大力推进查新数据库的统一采购或者联合采购。实现数据库源资的共享利用,不仅能节约大量的购买经费,而且也能丰富各查新机构的数据资源,扩大检索数据库范围。另一方面可以建立一个分布式的科技查新成果数据库,各个查新机构负责录人本单位的查新成果,通过统一的检索平台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可以实现科研课题的快速,提高科技查新效率。
2.1.2 统筹规划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科研大数据
全球范围内,运用大数据推动经济发展、完善社会治理、提升政府服务和监管能力正成为趋势,有关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实施大数据战略性,大力推动大数据发展和应用。我国也与2015年8月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就科研创新领域而言,国家有关科技管理部门要抓紧时间落实纲要精神,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具体办法。统筹规划科研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科研数据资源和设施平台、整合分散的数据中心资源,建立低成本、高效率的建立国家科研大数据统一开放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深度分析和挖掘海量的互联网信息资源,加强网络信息资源的采集和长期保存工作,提高数据资源的利用和开发能力,构建互联网信息保存和信息服务体系,打造科技查新大数据,为科技查新工作的质量提供基础保障。
2.2 加强科技查新人才队伍的建设
2.2.1 查新机构要提升服务质量,必须重视人才队伍建设
科技查新机构要合理配置查新人员结构,除了引进高层次的图书情报人员之外,还要根据服务学科的不同,引进相应专业的高学历人才,大力培养复合型创新服务人才。毕竟术业有专攻,专业技术人员会更熟悉国内外该领域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在科研查新过程中能更好地与科研人员进行沟通。
2.2.2 开展专业素养+信息分析技能的培训,提升查新人员素养
科研查新人员不仅要具备计算机知识、数据库知识、信息检索技能和必要的外语能力,还包括掌握必要专业领域知识和分析判断能力,了解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前沿研究。目前,国内查新员的培训内容往往只注重检索技能的培训是远远不够的,科技查新机构应该根据科技查新人员的知识结构,采取开展专业素养+信息分析技能的培养方式并形成长效机制,努力培养具备多种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2.2.3 推行按专业分工的查新工作模式
目前科研领域的学科分类越来越细,科技查新机构要逐步建立按专业分工的查新模式,即在查新任务的分配上,尽量做到将同一专业或相近专业的课题分配给具有相关专业知识背景的查新人员完成。具备专业知识的查新人员熟悉本领域的科研动态和发展趋势,能够准确捕捉与把握课题创新点,也能更好地和委托人进行沟通联系,制定出科学的检索策略,工作起来也会游刃有余。与此同时,通过长期接触某一专业的查新项目,反过来又可以促进查新人员专业知识的增长,提高查新工作的效率和查新报告的质量。
2.2.4 注重科技查新考核管理,建立激励机制
查新人员和业务素养和工作态度也是决定科技查新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科技查新机构要加强对科技查新人员考核管理,制定合理的工作任务和考核办法,本着公平公正、适时适度的原则,建立精神嘉奖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人才激励制度。从而激发科技查新人员的工作热情,避免职业倦怠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提高科技查新质量。
2.3 规范科技查新管理,健全质量控制体系
2.3.1 建立、完善专家咨询制度
查新机构应当根据查新专业的不同建立学科专家库,聘请不同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定期到查新机构作咨询指导和查新监督。学科专家专业性强,对其所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将科技查新中遇到的专业上的疑难问题及时向各学科的专家请教,弄清、弄懂课题性质,少走弯路,防止检索出现偏差。因此,建立完善的专家咨询制度也是提高科技查新质量的一个必要措施。
2.3.2 建立定期抽检制度
科技查新的整个工作流程都依赖于查新人员的智力劳动。虽然国内查新报告实行的是审核员签字的审核机制,但由于审核员不参与查新过程,并且也不可能对每个科研领域都很熟悉,缺乏对查新内容的实质性的监督审核。因此,查新机构要定期对查新报告进行抽检,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对抽检到的查新报告进行监督检查,从而促使查新人员树立职业责任感,认真做查新,细心写报告,杜绝失职和不负责任行为。
2.3.3 加强科技查新的过程控制
我们知道,在产品质量管理的过程中,可以分为事前的产品质量控制阶段,事中的产品质量过程控制,事后的质量把关与处理阶段。而对于科技査新也按照质量控制三阶段理论进行管理,首先是加强事前控制——与科研人员的建立良好的沟通。良好的沟通有助于科技查新人员能迅速且了解课题内容,把握科研课题的查新点和创新点,确定检索策略和检索范围,为査新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其次是加强事中控制——查新报告撰写工作。严格按照科技查新的步骤和顺序开展工作,并对每个环节制定相应的量化标准,科学、认真撰写査新报告书。最后是加强事后控制一一査新结果的监督与反馈。定期对科技查新报告的质量进行动态评估,建立査新用户的反馈机制,对查新用户的反馈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査找原因并加以改进,从而帮助查新人员改进工作方法,提高科技查新质量。将查新工作贯穿科研活动全过程,不断寻求创新服务模式科技査新机构要改变以往单一的科技查新的服务模式,变被动的检索査新服务为主动的信息服务。查新人员要多与委托人的沟通交流,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和检索技能,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的前期调研、开题立项、成果验收、成果转化等科研活动全过程。通过科技査新把诸多分散的信息资源最大限度的归纳、整理,通过分析研究得出科学结论,帮助科研工作者科学立项。针对特定的用户开展定题服务,定期主动推送与科研项目研究有关的最新信息、收集到的相关文献、国内外最新的研究动态,可使后续科研过程保持科学高效,也为科技管理部门对科研成果鉴定等提供客观、科学的依据。
3.结束语
1.种子市场观念创新
观念创新是市场营销创新的首要组成部分。为了实现诸如利润、销售增长率等目标,种子企业必须进行市场调研和品种开发与种子生产、贮藏、加工、销售等一系列与市场有关的经营活动。从事这些活动时,以什么样的理念为指南处理企业、用户、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就成为每个种子企业必须回答的问题。这一问题就构成一个种子企业的市场经营理念,也称营销管理观或市场营销观。
目前,我国种子企业的营销活动主要是跟随营销。就是企业跟在市场后面开展营销活动,市场需求变了,营销活动跟着变,即跟着需求走。跟随营销使企业被动的适应市场,这显然是极不利于企业发展的。企业只有走在市场前面,才能在竞争中求生存,即做到牵着市场走。种子市场营销是指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和欲望而实现种子使用价值的活动过程,种子经营者不仅要研究用户的现实需求,更要研究用户对种子潜在的需求。种子企业必须转变营销观念,由跟随营销转向创造营销。创造营销是在潜在市场未到来之前就摸准市场动态,按着市场需求发展走势开展营销活动,使企业的生产销售与市场需求之间保持快半拍的状态,从而牢牢掌握市场的主动权。
2.种业品牌创新
品牌创新是市场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品牌建设是衡量企业经营水平的重要尺度,也是衡量整个产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种子企业要在提高产品质量、升档、升级、系列延伸上求突破,在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同时,要加大创牌力度,塑造企业良好形象。名牌产品是市场上的旗帜,市场向名牌聚集,效益向名牌倾斜,这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创建种子品牌是种子产业化的核心,是种子企业步入市场经济,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的首选战略。已经定牌的企业尤其是规模企业,必须认真制定企业名牌战略和计划,深入开展创名牌活动。办名厂,创名牌,要舍得花精力、花本钱,搞名牌宣传,做名牌广告,创名牌商标。要使产品在市场上拥有竞争优势,必须在产品的成本、差异性上有所突破,使其独具一格。
3.种业服务创新
种子企业的消费群体主要是广大农民,各项服务也要适应广大农民消费者的需求。
开展服务创新,一是通过公共关系,利用灵活多变、形式多样的广告宣传(如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及招贴画等),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认知度,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信誉,为广大用户提供种子营销信息,让广大农民了解产品的特征特性、栽培要点及其他注意事项,做好新技术新成果的示范推广及传授工作,做好营销前服务;二是简化营销过程和手续,想方设法满足用户要求,如提供精美的手提式小包装、配货上门等贴心服务,为用户提供方便、简捷、有效的营销服务;三是建立健全售后服务体系,配备精良、高效的服务队伍,随时为广大农民答疑解惑,指导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等实用技术,为用户提供及时、有效的售后服务。
种子企业开展好服务创新,还要有企业组织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等作为保障体系。企业组织创新成功的经营战略必须有成功的组织创新作为保障体系。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国有种子企业目前的管理组织机构设置已不能适应种业市场经济体制的经营形势,必须以经营效益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和效益最大化的经营战略,对企业内部的各类组织重新设计、规划,实现管理组织的创新,使企业内部形成合理、高效的管理态势,保证企业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全面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实现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关键词:风险投资;科技银行;资本市场;电子元件
科技创新包括3个部分:①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原始性知识创新;②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并再创新;③使各类相关技术有机结合,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以及产业的集成创新。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与高校和独立的科研机构不同,企业的创新活动更加接近生产领域,更加有利于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而创新型小企业是其中极为活跃的力量。目前,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小企业特别是创新型小企业的发展,将它们视为技术创新的主要载体。美国有70%以上的专利是由小企业发明的,小企业的平均创新能力是大型企业的2倍以上。在我国,小企业提供了全国60%以上的发明专利、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已经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和源泉。资本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融资问题是科技产业发展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其他例如人才引进、市场化和产业化等问题的本质都可以归结为融资问题。企业在科技创新各环节须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及时、持续和稳定的资本来源成了决定企业成败的核心关键,尤其是科技型企业,其高成长性决定了它对资本的大量需求。而资本的供给涉及到整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体系,成熟发达的金融体系为科技型企业由小到大发展的过程提供了高效的资本支持。总体而言,在企业科技创新的各个阶段,科技创新与资本之间存在着一个动态的交互过程。从实践规律看,在种子期的种子资本主要用于研发人员的工资支出,以及创新产品商品化所需要的资金。随着创新有了成型的产品和明确的市场后,创新就进入了创业期。此时,需要导入资本用于企业的发展。企业平稳过渡到成长期后,需要成长资本来开拓市场,逐渐地形成自身的市场定位。当企业进入扩张期时,企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市场地位,为了进一步开拓市场,企业就需要发展资本助力企业扩张。最终,企业进入到成熟期,整体运营稳定,利润较好的情况下,企业为了能够收回前期的投资,就要进行资本回收。如果企业进入衰退期,则需要及时地退出资本来规避风险。由此可见,资本对科技创新至关重要,没有资本的支撑,科技创新就不能成功转化为生产力;没有资本的支撑,科技创新就无法推动科技型企业的转型升级;没有资本的支撑,科技创新就不能带动经济的腾飞。
1硅谷科技创新的现状
硅谷是迄今为止最成功的高科技园区,其主导产业包括计算机和通讯硬件、电子元件、软件、创意和创新服务业等。在硅谷这个面积约为19000km2的小区域里,诺贝尔奖获得者总数达到50多名,比美国之外的任何国家都多。硅谷有包括苹果、谷歌和facebook等众多明星科技企业,是全球创新、科技和新行业创业的聚集地。在这片区域仅仅居住着700万人,但是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科技公司却超过150家。硅谷的人口不到美国全国的1%,2015年GDP达9074亿美元,占2015年美国GDP的5.05%.硅谷注册专利数每年不断增加,2014年达到19414件(2012年为15065件,2013年则达到16975件)。2014年专利占最大比例(40.5%)的是数据处理、信息存储和计算机,通讯领域也有较大占比(25.6%)。对比2009年数据,硅谷地区在计算机、数据处理和信息存储领域获得的专利数实现翻倍,在2014年达到7857件,硅谷注册专利数占美国总数比重达到15%.硅谷的成功必然与其科技创新的成果密不可分,硅谷从原来美国一个经济不是很发达的地区蜕变成美国乃至全世界的科技创新的中心,在这一过程中,硅谷优良的金融资本体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科技创新企业从种子期到发展期再到成熟期的整个过程,硅谷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本环境支持。在种子期有众多的风险投资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在扩张期有硅谷银行提供不同期限的贷款保驾护航,在成熟期有以达斯达克为代表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为企业上市和风险资本退出提供平台。硅谷作为迄今为止最成功的科技创新园区,其完善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和科技银行体系,以及高度成熟的风险投资网络,为科技创新铺平了道路。优良的资本环境有效地将投资和科技生产力转化行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2成熟的风险投资网络
根据美国风险投资协会的定义,风险投资是由职业金融家投入到新兴的、发展迅速的、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企业中的一种权益资本投资。风险投资与科技创新是相互支撑的,没有风险投资的支撑,科技创新不能成功地转化为生产力,没有优良的科技项目的支撑,风险投资行业也不能实现稳健、快速的发展。同时,风险投资作为一种金融支持手段,具有很强的溢出效应,从而能够激励社会资本也以同样的模式来运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企业科技创新。硅谷科技创新公司电动汽车特斯拉在创建初期,其联合创始人计划从ACPropulsion公司获得Tzero车型的技术授权,然后用莲花Elise跑车的底盘作为车身一部分,不经过经销商直接面向消费者直销。基于这些初步计划,特斯拉开始寻找风险投资。在得到指南针技术伙伴公司和SDL风司的支持后,仍有700万美元的资金缺口需要填补,特斯拉才能造出第一辆原型车。而这时,马斯克以650万美元的资本注入成为特斯拉最大的持股人和董事长,马斯克的天使投资给特斯拉带来的是一场颠覆性的革命,科技与风险投资的深度交互和融合,为培育和提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灌注了不竭的动力,从而为激活消费、创造需求、引导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风险投资有助于科技型企业的增长,风险投资是硅谷成功的经济引擎。风险投资机构和天使投资机构深植于硅谷,他们在硅谷比在世界任何地方都要更加深入和富有。几乎所有1960年以后在硅谷成立的价值10亿美元以上的公司都有风险投资的支持,只有少数例外。根据全美风险投资协会统计,2015年,最大的风险投资机构几乎都在硅谷,硅谷占了风险投资资金很大比例。如表1所示,硅谷占2015年度全美风险投资总额的46.4%,甚至多于排名其后的3个地区的总数。硅谷吸引的风险投资金额每年都在增长,2015年投向硅谷的风险投资金额达到133.4亿美元。在2015年,硅谷风险投资金额分别占到加州和美国的73%和42%.风险投资家之间的合作是硅谷的标志,这也是硅谷成功的原因之一。风险投资家和风险投资机构都经历过硅谷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历程。因此,在他们之间形成了一个高度相连的互联网络。由于风险投资公司经常与其他公司一起投资于相同的初创公司,所以,其依赖于彼此的成功。硅谷的风险投资行业不是在投资一家公司,而是在投资整个硅谷。硅谷的风险投资公司都有很强的技术能力,这种能力或直接来自其合作伙伴,或间接来自其顾问队伍。针对不同领域的科技创新项目,或不同阶段的科技创新项目,风险投资及其管理团队追求通过加强针对性来提高风险投资管理的有效性。随着科技创新项目的发展而不断完善风险投资管理,而科技型企业能够按照风险投资管理的要求,逐步规范科技创新活动,并随着风险投资管理的深入,最终能有效提升科技创新的效率和成果水平。风险投资家培育初创公司,打造其管理结构,并在每个发展阶段都提供指导,它们依靠高科技专家和知识型员工组成的非正式关系网络为硅谷的科技型企业在初期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支持,并为硅谷科技创新生态圈注入了活力。
3独特的科技银行体系
科技银行是将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结合起来,围绕创新型企业、高技术企业和创投企业、创投项目等较为独特的发展周期和需求特点服务的专业性银行金融机构的统称。硅谷银行是美国最成功的科技银行,占据了美国创业风险贷款的大部分市场份额。对美国科技银行的研究其实主要就是对硅谷银行的研究。因此,本部分主要通过研究硅谷银行来探讨美国科技银行对硅谷科技创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美国硅谷银行目前是一家专为科技型创业企业、创业投资机构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的控股集团。在全球拥有33个办事处、3家国际分公司,为全球3万多家科技型企业以及550多家创业投资和私募基金公司提供了服务,提供了26亿美元的贷款,并在纳斯达克市场上市。在科技银行中最成功的当属美国硅谷银行,其主要特点包括:①专业精确的定位;②分阶段为企业提供个性化金融产品;③债权与股权的结合;④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的结合。硅谷银行的核心定位就是具有风险投资支持的科技型创业企业。因为硅谷银行目前是多达200多家风险投资公司的股东或合伙人,这层特殊的战略合作关系使硅谷银行能够获取一手资料并对申请贷款的企业的情况十分了解,这大大降低由于科技型企业创业初期模糊的盈利模式导致的高风险。硅谷银行采用的是较高利率与期权收益结合的模式。科技型企业的风险较高,根据“风险收益配比”原则,科技银行所索取的贷款利率也较高。而硅谷银行针对科技型企业的创业贷款收取比基准利率还要高的利率。硅谷银行既以高于市场一般借贷的利息将资金借出,又同时与创业企业签订协议,获得创业企业的部分股权或直接认购股权。此外,硅谷银行也会将资金投到风险投资公司,并由风险投资公司另行投资,取得回报再将资金回流,这样硅谷银行不会与科技型创业企业有直接的交集,这种间接投资的模式与常规的直接投资结合,能有效控制风险。硅谷银行为科技型企业提供了良好的资本保证。在第一阶段,即加速器时期,企业处在初创期,还处在产品研发阶段,企业亟需资金来完成前期建设。在这一阶段,硅谷银行主要为企业与风险投资机构牵线搭桥,使其能顺利地得到风险投资;第二阶段是成长期阶段,此时企业处于发展壮大阶段,这时硅谷银行主要为创业企业提供各种个性化的贷款方案,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第三阶段是成熟期阶段,此时企业已经成熟,硅谷银行主要为企业提供资产管理和证券服务,为企业的上市或并购和风险投资的退出提供咨询服务。科技型企业不但能够从硅谷银行获得资本支持,并且可以通过硅谷银行获得关于企业发展各方面的咨询服务,可以说硅谷银行为科技型企业提供了完善、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从而为硅谷科技创新企业的壮大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
4完善的多层次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使知识资本或人力资本的价值评估成为可能,因为资本市场能够帮助建立有效的股权激励机制,以此来激励科技和管理人员,并吸引优秀人才,而科技创新的源动力就是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所以,高效的资本市场能够促进科技创新的发展。同时,资本市场能够推动科技创新的产业化。此外,资本市场也是风险资本自由进入和退出科技型企业的重要载体。在美国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中,有以纽交所为代表的主板市场、以纳斯达克为核心的二板市场、包括场外电子柜台交易市场(OTCBB)和场内交易市场的三板市场,以及四板市场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硅谷科技创新的成功离不开美国高度成熟发达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以纽约证券交易所为主的主板市场,为硅谷科技创新企业的发展壮大铺下了坚实的金融基础。专门针对科技型企业的纳斯达克市场,市场内部进一步区分为4个层次:①纳斯达克全国性市场,在全国性市场上交易的股票需要符合较严格的上市要求,其目的是要在纳斯达克市场中建立一个最高上市标准的市场与纽约证券交易所竞争。②纳斯达克小型资本市场属于第二层次,上市标准较低,没有业绩要求。纳斯达克市场因其上市条件相对宽松,发展迅速,吸引了大批创业者,为科技型企业在发展期和成熟期的融资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对扶持高新技术产业、鼓励风险投资,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纳斯达克市场为硅谷公司上市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促进了硅谷科技型企业的发展。③场外电子柜台交易市场(OTCBB)是全美证券商协会管理的一个电子报价系统。OTCBB为处于研发期和种子期,达不到主板市场和纳斯达克上市条件,但急需资金的中小企业提供股权交易。基础层次的OTCBB是支撑硅谷科技创新的重要根基,也是大量创投项目从成熟的企业退出创投资金的主要渠道。美国OTCBB可以说是纳斯达克的预备板,大量风险科技项目首先在此市场经受考验。美国庞大的OTCBB的证券数量约占全美证券交易量的3/4,是世界上最大的场外股票证券交易市场。这就为硅谷的科技型企业在初期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仅提高了科技型企业股票的流动性,还改善了科技型企业的融资环境。④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指的是地方柜台交易市场,地方柜台交易市场在各个地区独立运行,并且通过当地的经纪人进行柜台交易。这个市场一般是为州内的中小型公司发行小额股票。四板市场极大地促进了美国创业风险投资的发展,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充裕和优质的资金。美国资本市场体系庞大、功能完备、层次多样,既有统一、集中的全国性市场,又有区域性的、小型地方交易市场,使得不同规模、不同需求的企业都可以有效地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股权融资,获得发展的机会,这无疑有力地推动了硅谷科技创新的发展。对于硅谷的科技型企业而言,美国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主要为企业成熟期的上市以及风险资本的退出提供了平台,使资本在科技创新的后期能够平稳地着陆并构成一个资本的良性循环。
5启示
硅谷的成功与其科技创新的进程是紧密相连的,而硅谷高度成熟的风险投资网络主要为科技型企业在种子期的发展提供支持,使其获得足够的资金来完成产品的研发,主要特点是风险投资公司和风险投资家之间的合作,共同打造了硅谷科技创新的生态圈。科技银行体系主要为科技型企业在扩张期的发展,提供不同期限的贷款,使企业在拓展业务,扩大市场的阶段有足够的资金保障。不仅如此,无论是风险投资公司,还是科技银行,它们的职责和功能都已经覆盖了科技型企业发展的各个环节,从种子期到扩张期,再到成熟期,都给予企业全方位的咨询服务,包括管理、研发、财务等一系列企业发展有关的核心问题。由此可见,硅谷的风险投资公司和硅谷银行在为企业提供资本支持的同时,担当了重要咨询公司的功能。科技型企业因此能够逐渐规范其发展模式,从而有效地提升科技创新的效率和成果水平。而美国整体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主要是为科技型企业在成熟期资本的退出提供了一个高效的平台,与为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硅谷科技创新的资本路径从风险投资和硅谷银行到多层次资本市场,与科技型企业共同构成了一个科技创新生态圈。
参考文献:
[1]周中明.从国际比较看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与完善[J].经济研究导刊,2016(11).
[2]厉无畏.创新金融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J].上海经济,2015(10).
[3]杜晶晶.中国风险投资在促进科技创新中的困境与对策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5.
[4]吕克斐.美国硅谷创新创业新动向——《2015硅谷指数》解读[J].今日科技,2015(02).
[5]胡颖珺.科技金融的苏州模式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4.
[6]高山.我国科技银行发展对策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05).
[7]朱鸿鸣,赵昌文,姚露,等.中美科技银行比较研究——兼论如何发展我国的科技银行[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0).
[8]邓天佐.“十二五”我国科技金融发展若干问题[J].中国科技投资,2011(12).
[9]刘文娟.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国际比较与经验总结[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10]黄丙志,石良平.上海近期发展风险资本市场支撑科技创新的政策路径[J].上海金融,2008(03).
[11]于春红.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融资体系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
[12]孙金梅.我国中小企业技术集成创新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6.
[13]王星星.浅析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经济师,2006(03).
[14]高波.风险投资溢出效应:一个分析框架[J].南京大学学报,2003(04).
【关键词】科技型小企业 银行融资 策略
在国家不断加大对科学技术发展扶持力度的同时,我国银行融资策略也在逐渐得到调整。但是由于当前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着很多问题,如轻资产运营、规模较小、产品销量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等等,导致我国科技型小企业在经营与发展过程中,很难从商业银行获得到充足的信贷资金。因此,从银行融资方面着手,分析研究科技型小企业的发展特征,同时从当前的融资环境出发,提出能够推动科技型小企业获得充足发展资金的银行融资可靠策略,引导小企业真正实现科技转型,最终促进科技型小企业不断发展与壮大。
一、当前银行融资环境下我国科技型小企业所呈现的发展特征
(一)初创期的科技型企业不易获得银行贷款
在科技强国政策的指导下,我国科技创新行业获得了快速的发展,那些以研发制造科技创新产品为主营业务的企业,相较以前能够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但是当前政府扶持资金并未真正落实到位,非银行贷款等行业的发展并未完全成熟,如风投等行业仅仅在部分地区得到初步发展,这些渠道不能充分满足科技型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对资金的需求。
处于初创期的科技型小企业未来的发展普遍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如果其技术或产品获得客户的认可,那么这些技术或产品就能够帮助企业在市场竞争环境中占据有利地位,从而为企业赢得更为丰厚的利润;但如果新技术或新产品的市场反响不理想,则企业将损失前期研发投入的经费从而导致亏损,商业银行作为追求稳健回报的金融机构,遵循流动性与安全性优先于效益性的原则,因此难以主动将信贷资金投向风险较高的初创期科技型小企业。
(二)轻资产运营的特点使得科技型小企业难以获得长期贷款
科技型小企业普遍具有轻资产运营的特点,其厂房普遍为租赁而非自有,甚至有些企业的机器设备都由自己的技术人员研发因而难以进行合理的评估测算,这类企业的主要资产为现金、原材料存货及知识产权或专利等,而当前我国的商业银行信贷政策对担保方式的限制较为严格,中小企业需要依靠抵押担保或者优质客户的应收账款质押,才能够获取银行的贷款资金。因此,以轻资产运营模式为主要特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通常只能以管理层的个人资产进行抵押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手中获得小额的短期贷款。但是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科技型小企业需要获得大额贷款以及长期性的贷款资金的支持,以此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或者支撑较大的技术资金投入。在这样的情况下,科技型小企业一方面需要通过短期或者小额贷款融资方式,获取到能够维持日常周转的资金;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长期或者大额贷款,以实现企业的生产性经营,或者实现企业的规模化、持续性发展。长期贷款或大额贷款偿债的风险性较高,商业银行对于长期的项目贷款采用严格的担保政策及还款来源测算方式。对于那些轻资产即无法提供价值较高抵押物品的科技型小企业,则难以达到商业银行设定的长期借款要求。由此可见,科技型小企业若希望获取长期信贷资金还需要政府及风险投资机构与银行进行合作,联合开展融资业务,实现金融创新。
(三)企业生命周期对银行贷款投向影响并不显著
一般来说,按照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可以将企业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在上述提到的几种企业类型中,除去上文中提到的初创期科技型小企业由于前景难以确定,较难获得银行融资之外,其余几类企业在商业银行信贷政策中并无明显差异。对于一些传统行业而言,处于衰退期的企业虽然在近些年内并没有进行科技创新,但是凭借其原有的生产基础和市场占有率优势,这类企业在某些情况下反而更加容易获取银行的信任,从而成功得到融资贷款资金。这是因为,银行对企业进行授信测算时,主要是以其经营性现金流和能够抵押的固定资产为依据,而衰退型企业经过长期的经营与发展之后,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销售渠道和固定资产,因此,银行在对其进行评估时,认为这些企业能够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抵押资产以及至少在短期内不会大幅下降的销售收入,也就认定这些企业具有良好的商业信用和较强的偿债能力。所以说,衰退型企业相比于其他企业而言,获得商业贷款资金的难度不大。而相比之下,科技型企业的经营与发展规模一般都较小,固定资产比较少,并且其资产种类主要是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商业银行在对科技型小企业进行评估时,无法将其固定资产作为评估依据,而针对科技型小企业所具有的创新能力以及未来的发展潜力,基层商业银行又普遍缺乏具备评估技能的科技方面的专家,因此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的评判。这就导致了部分成长期的优质科技型小企业的信贷资金资源被一些处于衰退期的传统企业挤占,在某种程度上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后果。
二、推动科技型小企业发展的银行融资策略分析
(一)强化市场信用机制,构建融资配套机制
为了改善科技型小企业的融资环境,为科技型小企业赢得更多的发展空间,政府有必要从获取银行贷款的条件出发,强化建设科技型小企业市场信用评估与管理的机制。具体做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建立市场信用体系,构建企业信用管理平台,将企业的税收、财务状况、工商信息等信息进行汇总、整理,并将之纳入到银行征信管理体系中,促使银行能够对企业的信用状况进行全面了解。另外,还应该做好税收、抵押登记费用信息的管理工作,帮助企业获得信用担保机构的支持,同时降低企业的担保费用。第三,要构建知识产权抵押贷款机制,严格知识产权评估制度,提高知识产权评估及质押登记工作的有效性,促进科技型小企业知识产权得到有效利用。第四是设立科技产业园区的担保基金,为科技小企业获取银行贷款提供一条新的担保路径。
(二)构建直投+贷款的综合化融资服务
商业银行业务在逐步扩展的同时,开始着手建立属于自己的投资银行,并建立了直接投资平台,以进一步发展直投产业。商业银行可以通过直投+贷款的方式,为科技型小企业提供更加全面、适宜的融资贷款服务,并从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为科技型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更为直接的投资支持。对于不具备发展投行业务的小型商业银行而言,则应该积极参与到风险投资机构的合作中,寻求与风投相互配合的融资模式,或者直接将用于支持小型科技企业的信贷资金投放给风险投资机构,并监督风投将贷款逐笔投资给科技型小企业,既达到支持科技型小企业的目的,又能够分散信贷风险。
(三)构建风险预警机制,提高科技型小企业风险应对水平
科技型小企业在经营与发展过程中,往往遇到很多风险,包括经营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等。因此,科技型小企业必须针对可能发生的风险,建立相应的风险监控机制,通过合理的风险预防和控制措施,降低发生风险的概率。商业银行应该协助科技型小企业,做好贷款监督管理事宜,做好对市场情况的评估和预测工作,以此提升小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四)吸引专业人才加入商业银行融资团队
我国的商业银行普遍倾向于招聘应届毕业生,各行业的专业人才往往仅在银行总部的行业研究部门工作,且较少直接接触基层行的信贷业务。事实上,商业银行可以在分支机构聘任兼职的科技人才作为融资顾问,以便于更加科学的评判科技型小企业发展趋势及技术优势。
总结
为了更好地促进科技型小企业融资环境得到改善,政府、商业银行应重视科技型企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构建适合小企业发展的融资平台,通过多种方式,促进科技型小企业得到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钒,钟书华.国内创新型小微企业研究述评[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5).
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司长张相木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16年,装备司将全面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实施《中国制造2025》为抓手,以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为核心,以加快创新发展为根本,围绕稳增长、调结构、转型升级、降本增效的中心任务,从供需两侧同时发力,加强创新驱动,加快智能转型,突出高端引领,强化基础支撑,实现装备工业平稳增长和提质增效。
加强科技创新驱动
张相木指出,2016年,要继续组织实施高档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大型飞机等重大专项。全面启动实施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重大专项。推动开展深海空间站重大科技项目工程论证。启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机器人等国家创新中心创建试点工作。
在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重大专项实施方面,目前,我国大型汽车覆盖件自动冲压线等10多类设备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实现进口替代及批量出口;高速龙门五轴加工中心等20多类产品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备替代进口产品水平,中档数控系统国内市场占有率提升至25%。大型飞机重大专项的实施取得了阶段性进展,C9型客机首架机实现总装下线,大客发动机验证机开展初步设计。我们还组织实施了第七代超深水钻井船、船用低速机创新工程。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工信部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16年还将实施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支持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组成创新共同体,分领域启动创新中心试点。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示范。年内争取建成2~3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推进智能制造
张相木指出,2016年,要启动实施智能制造工程,编制智能制造“十三五”发展规划。要开展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启动重点领域标准制修订。继续组织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确定60个以上试点示范项目,在全行业推广典型经验。继续实施智能制造专项,加强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和重大智能成套装备的创新应用,支持标准试验验证和新模式应用。部署推动工业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建设。
2015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确定并公布了46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覆盖了38个行业,分布在21个地区。制定了《国家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15年版)》,成立了中德智能制造(工业4.0)标准化工作组,召开了第一届“中德智能制造/工业4.0标准化国际高峰论坛”。通过智能制造专项的实施,重点支持了一批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试验验证和新模式应用项目。
按照有关部署,2016年智能制造工程将重点支持高档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智能传感与控制、智能检测与装配、智能物流与仓储五大关键技术装备创新应用与产业化。搭建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启动40个标准试验验证项目。将继续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行动,确定60个以上新模式试点示范项目。在有色、稀土、纺织、家电、食品等行业启动一批智能化改造项目。
大力发展高端装备
按照工信部工作会议要求,2016年,要组织抓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抓紧实施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重大专项。尽快启动新能源汽车等国家重点专项。适应科技计划管理改革需要,支持专业机构承担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管理任务。积极拓展高端装备及新材料应用市场。逐步扩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范围。研究建立新材料、关键零部件首批次应用保险保费补偿机制。
张相木指出,2016年要组织实施高端装备创新工程。实施新能源汽车推广计划。启动农业机械装备专项行动。积极推进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在重点领域推广应用。组织实施高端医疗设备和文物保护装备应用示范项目。加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
提升基础配套能力
张相木指出,2016年,要依托工业强基工程,实施“一揽子”突破行动和“一条龙”应用计划。推动锂离子动力电池升级换代,加快动力电池研发测试能力建设。实施《船舶配套自主化推进计划(2015~2020)》。
在推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方面,目前已建立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出台了购车补贴、车辆购置税、车船税税收优惠,充电设施建设奖励,充换电优惠电价,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电动汽车综合标准化技术体系,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指导意见等一系列重大政策。建立了从汽车研发、生产、购买、使用到监管等各方面较为完善的政策扶持体系。
在实施工业强基工程方面,工信部明确,2016年要聚焦重点领域实施突破行动和应用计划,组织示范项目,集中解决30~50项标志性产品和技术。2016年版工业“四基”发展目录,依托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布局一批产业技术基础平台和服务支撑中心。
创新行业管理方式
为推动重大技术装备创新应用,工信部联合财政部、中国保监会三部门2015年启动了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试点工作。去年共签订保单100余份,保额累计140多亿元,保费突破4亿元。
与此同时,工信部还配合财政部研究制定了重大技术装备进口税收政策三年规划。继续推进船舶行业“白名单”管理和组织实施海洋工程装备(平台类)行业规范条件。组织实施了联合收割机和拖拉机、铸造、内燃机、紧固件、电镀、热处理、船舶、海洋工程装备(平台类)、汽车动力蓄电池等行业规范条件(准入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