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终南山作者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终南有茅屋,前对终南山。
终年无客长闭关,终日无心长自闲。
不妨饮酒复垂钓,君但能来相往还。
【前言】
《答张五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这是诗人中年以后隐居终南山期间写的一首赠答友人的小诗。此诗写诗人希望友人张諲能来共享隐居垂钓的乐趣,表现了诗人在隐居中寂静安闲的生活情趣,又表达了诗人对志趣相投的友人的真挚感情,并借此表示自己不关心世事的心境。全诗写得亲切朴实,轻松自然,毫不着力。
【注释】
⑴张五:即张諲,唐代书画家,官至刑部员外郎,与王维友好。因排行第五,故称“张五弟”。
⑵终南:山名。秦岭主峰之一。在陕西省西安市南。一称南山,即狭义的秦岭。古名太一山、地肺山、中南山、周南山。参阅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陕西一》。
⑶终年:全年,一年到头。《墨子·节用上》:“久者终年,速者数月。”长:一作“常”。闭关:闭门谢客,断绝往来。谓不为尘事所扰。《文选·颜延之〈五君咏·刘参军〉》:“刘伶善闭关,怀情灭闻见。”
⑷无心:佛教语,指解脱邪念的真心。唐修雅《闻诵〈法华经〉歌》:“我亦当年学空寂,一得无心便休息。”自闲:悠闲自得。三国魏曹植《杂诗》之五:“烈士多悲心,小人媮自闲。”唐李白《山中问答》诗:“问君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⑸垂钓:垂竿钓鱼,喻隐居生活。汉严忌《哀时命》:“下垂钓于溪谷兮,上要求于仙者。”唐孟浩然《临洞庭》诗:“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⑹但:只,只要。往还:交游,交往。《魏书·刘廞传》:“灵太后临朝,又与太后兄弟往还相好,太后令廞以诗赋授弟元吉。”
【翻译】
终南山下有我的茅屋,茅屋正对着终南山。整年没有客来柴门常关,整天无所用心常觉心安。也不妨喝点酒钓钓鱼,你只要能来就请常来玩。
【赏析】
这首小诗表现了诗人在隐居中寂静安闲的生活情趣,又表达了对志趣相投的友人的真挚感情。
从诗的内容上看,此诗的主旨是要引起友人的兴致,招致他来相聚共乐。诗人首先描写他的隐居之所的清幽。虽是几间茅屋草舍,但面对着巍峨深邃、苍翠欲滴的终南山,开门即可观赏山色。头两句娓娓道来,不加丝毫藻饰,意在引起友人的联想。三、四句进而写自己的隐居生活情趣。从早到晚,无拘无束,无忧无虑,无人打扰,更无机心杂念,煞是悠闲。为了吸引友人到来,又有意写自己终年无客,门虽设而常关,流露出几分寂寞。思念友人前来相伴之意不言而喻。最后两句,又以饮酒、垂钓等赏心乐事相招,直率地表达希望友人能经常来聚会的心愿。
摘要空寂之美是王维山水田园诗最突出的艺术魅力之一。译者要准确把握这种以“空寂”为主基调的诗中“真趣”,斟字酌词,展“空”字之禅机;切思巧译,传虚无之玄妙;重组动静,显静美之灵动,以最大限度再现王维山水田园诗作空寂之境的美学意蕴。
关键词:王维山水田园诗 空寂之境 美学再现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盛唐著名诗人王维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山水田园诗人,也是中国诗史上唯一获得“诗佛”殊荣的诗人。凭借其精湛的艺术修养以及独特的禅思感悟,王维将禅的静默观照与山水审美体验合而为一,将旷远幽寂的自然之美与空明沉静的心境之美融为一体,创作了一首首富于空寂美的山水诗,从而形成了其独特的空寂诗风。王维笔下的“空寂”超越了死气沉沉的幽寂,达到了富有鲜活生命力的沉静飘渺,是一种体悟到自我心性和客观物象自适自足、和谐圆满的空旷与超脱。因此,在英译王维诗歌的过程中,译者要准确把握这种以“空寂”为主基调的诗中“真趣”,深刻体悟其秀美而无纤弱、空寂而不冷漠的美学格调,以最大限度地再现其山水田园诗歌空寂之境的美学意蕴。
二 斟字酌词,展“空”字之禅机
以“空”字直接入诗展现空寂之美是王维山水诗歌的显著特点。据统计,在《王维全集》所收录的441首古近体诗中,有84首出现了“空”字,大约每5首就出现一次。诗中的“空”字不但包孕着浓厚的禅趣玄机,而且在浓化空寂诗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空”字翻译的成功与否也就成为再现原文空寂之美的关键所在。以《鹿柴》首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中的“空”字译文为例:
译文1:A hollow mountain sees no soul,//But someone"s speaking does reecho. - Liu Junping
译文2:I see no one in mountains deep,//But hear a voice in the ravine.(许渊冲)
译文3:Empty the hills,no man in sight,//Yet voices echo here; (杨宪益、戴乃迭)
“空”是禅宗对宇宙和人生抽象思辨的最高范畴。其核心理念是主张以幻解空,从世界的“有”中悟“空”,以引导人们看破红尘,从幻想中寻找安慰。王维诗中的“空”是外物在诗人心理感觉中的清静沉寂,是从“有”中悟“空”后达到的外物与心境的空灵契合。
译文1“hollow”一词字面意为“空心的;中空的”,它指一个实体内尚未充满的的空间或在一个表面下的凹陷或凹面。用“hollow”阐译山之空,是以实译虚,实际上是将山视为实体,描述山中景物的荒凉萧疏,这不但有违原诗“空”字含蕴的虚幻之境,更难以再现诗人“入空”之心与客观环境的契合。另一方面,“hollow”的派生义中也含有“虚伪、虚假、空虚”之意,易使译文读者对“空”产生贬义的联想,从而曲解“空”的意境之美。
译文2选用“deep”更多出于“音美”考虑,意在保持“deep”和下句“peep ”的韵脚一致(Through the dense wood the sunbeams peep),但由于深山与空山在外延及虚实含义上差异较大,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减损了原诗空寂的意境。
译文3的“empty”尚属理想译文。因“空”和empty(having nothing within)不但表层含义完全对等,且深层含义也妙合无间。新大英百科全书对“empty”的名词“emptiness”这样解释道:
“called nothingness,or void,in mysticism and religion,a state of "pure consciousness" in which the mind has been emptied of all particular objects and images.”
可见,“empty”的深层意蕴中还含有宗教或神秘色彩的“pure consciousness(内心沉寂清静)”之意。这不但符合诗人空寂淡然的心态,而且有助于表现禅宗所提倡的清静虚空的禅寂意理。
三 切思巧译,传虚无之玄妙
王维山水田园诗空寂之美的最突出特色在于诗人营造的朦胧玄妙的幻觉效果。秉承着禅宗美学“空幻”的观物方式,诗人以一种非有非无,若有若无的眼光创造意境,着意刻画一些亦真亦幻、恍惚有无的物象,从而产生似有若无、空灵摇曳的韵外之致。下面以《终南山》前三联为例,探讨译者们的不同处理方式。原诗这样写道: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译文1:Taiyi soars toward the heavenly Gate,//Range upon range, stretching up to the sea.//White clouds merge as I turn back to gaze,//While bluish mists vanish when I look closely.//As the Mid-peak divides celestial zones,//Gorges and ravines in light and shade differ….(孙良)
译文2:The highest peak scrapes the sky blue;//It extends from hills to the sea.//When I look back,clouds shut the view;//When I come near, no mist I see.//Peaks vary in north and south side;//Vales differ in sunshine or shade…(许渊冲)
本诗描绘了终南山的雄伟气势和奇妙空幻的山中景色,抒发了诗人游山的感受与情趣,揭示了世间万物“空幻”的本质。
首联从大处着笔,运用远镜头状写终南山的高峻与广阔。首句状写终南山的高峻。“太乙”,终南山别称。“天都”喻天帝之都。用太乙的高形成“近天都”的效果,是勾勒终南山朦胧“轮廓”的关键所在。译文1用音译法直接将“太乙”译为“Taiyi”,保留了中国文化特色,同时用“soar toward”较贴切地传达了山势雄伟、高耸如云。但语意略显直白,诗中的朦胧意境有所丧失。比较而言,译文2更为巧妙。“The highest peak”点出了终南山之高,把“近”译为“scrapes”,表示有摩擦性地接触或滑过。从视觉上看,终南山“近天都”实际上意味着与白云相触,而白云在流动之际,也同时显示出山高且朦胧的视觉效果。“scrapes”一词形象地勾勒出了阔大朦胧的意境,传神地再现了隐约感。“连山接海隅”状写山的广阔。根据透视原理,所在空间越大,离观察者距离越远的物体就越模糊,而“模糊”正是禅宗认识事物的一种方式,因此译文应注重渲染“宽”、“广”、“远”的境界,以更好地衬托下联虚无缥缈之境。整体来看,两译文虽传达了山势绵延铺展到大海之边的表层含义,但对“宽”、“广”、“远”这类境界词处理的力度似有欠缺。
颔联“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落笔于广阔空间中变幻莫测的云霭,着意渲染山中空灵玄妙的景观。在诗人前面,远处似有青雾,渐近又不复看见,虚实相生,如入幻境。在两译文中,主语“I”的加入似乎是对原诗飘渺境界的一大损害。因此刻诗人已经把自己的情感与周围的景物融合在一起,达到了“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的无我之境,也是诗人对“空”本质的悟道之时。“I”不仅改变了诗人构境时的情感,也破坏了诗人眼中“幻”的事物。再看两译文对“合”的处理。译文1用“merge ”堪称妙译。因该词既可表示融合的结果也可表示融合的渐进过程(join or blend gradually),恰好传达出分开两边的云,互为消解合融在彼此之中,最终形成一片云气缭绕的动态过程,形象再现了云雾柔缓和融的朦胧意态。比较而言,译文2“shut”表“合”有待商榷。当诗人移步时,身边的白云变化的节奏是柔缓的,而这种柔缓的变化正好能显示出“幻”的本质,而节奏较快的“shut”很难译出此处的真味。
颈联“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强调了“变”和“殊”,写云雾消散后终南山景依然变幻莫测。译文1省去了“变”,仅保留了“殊”,减损了变幻莫测的意境。译文2用动词“vary”和“differ”把两个意象巧妙地表现出来,符合原诗的神与意,与原诗的禅境比较接近。
四 重组动静,显静美之灵动
王维是善用以动显静法的大师,他最擅长在山水田园诗中展示以静为主、动静交错的“幽深静谧”之美,反映出诗人心灵的空阔若谷、张驰有序。
《鸟鸣涧》历来被认为是王维诗作中以动衬静的典范。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该诗的精妙之处即在于通过动静对比衬托的手法着意刻画花落、月出、鸟鸣等一些春夜短暂而细微的动态,以此烘托春山的空寂和心灵的闲静。
译文1:Sweet laurel blooms fall unenjoyed;//Vague hills dissolve into night void.//The moonrise startles birds to sing;//Their twitters fill the dale spring.
(许渊冲)
译文2:The light beams of the moon on the earth softly rain,//The night is quiet, the spring mount empty.//The moon" s up-rise the birds doth frighten//To cry now and then in the springtide hollow.(孙大雨)
从对首句的翻译来看,译文1较为灵活,特别是将原诗静态的“春山空”转译为“dissolve into night void”这一动态意境,引人联想,巧妙传神。但对“人闲桂花落”的处理尚待改进。译文中省去了“人闲”这一主旨意象,而将意境重点转为刻画孤寂谢落、无人欣赏的桂花,显然译文因韵损意,有违原诗的意境核心,无法使读者将春桂之花的纷落与溶在春夜中主体人物的闲静联系到一起。译文2首句忽略了诗中的重要意象,对部分诗句理解有误,因而明显偏离了原文的意境,实不足取。
两译文对末句“惊”、“鸣”动态意象的处理存在分歧。对于“惊”字,两译文均观照了其表层意义的再现,选用了表示惊吓、恐惧之意的词“startle”和“frighten”。然而无论从常理还是从全诗的意境考虑,两词都有待斟酌。就常理而言,皎洁的月光柔和恬静似乎不至于使鸟儿惊恐害怕。就诗境而言,这里“惊”的情味与其说是惊吓,不如说是“唤起”之意,是一种由于对月出感到新鲜而产生的一种不经意微诧却欣然的状态。因而笔者认为这里用“arouse ”似乎更为妥帖。
“时鸣”一词的译文也是大异其趣。译文1用名词“twitters”表示鸟啁啾之声,传神地表达了鸟的鸣叫特点。但短语“fill the dale spring”不能传达偶尔一两声鸟鸣后留下长时间的寂静之意,相反,读者会通过译文误以为鸟鸣不断,响彻山谷,这显然不符合原诗静谧的气氛。译文2选用“To cry now and then”与前行诗中的“frighten”相照应,表示吓得鸟儿大叫,有悖于整首诗的意境。
五 结论
翻译的最高境界当以“神似”为目标。在翻译王维山水田园诗作时,译者要把再现其诗作之神的“空灵静寂”之境作为首要任务。为此,译者需反复揣摩、深入挖掘诗作中所蕴含的禅机意理,斟字酌词,切思巧译,综合观照,通过多种翻译方法,从不同的角度灵活再现王维诗的空寂之美,从而使译文达到与原作貌合而神不离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孙大雨:《古诗文英译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 杨宪益、戴乃迭:《唐诗:汉英对照》,外文出版社,2001年版。
[3] 张延深、魏博思:《唐诗一百首》,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7年版。
他,就是王维。
王维早年有着积极进取的精神,因而写了一些情调昂扬、气概豪迈的诗篇。如《汉江临眺》: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他也有一些诗篇是抨击政治昏暗的。如《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宿处,隔水问樵夫。
这是王维隐居时所作的。当时的朝廷,张九龄被排挤,口蜜腹剑的李林甫执政,王维对此很不满,所以到终南山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当时唐玄宗派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赴河西节度史幕府途中,王维作了首诗《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诗人在离开京城,前往边地时,心情激愤而又抑郁。前四句就是作者心情的真实写照。
其中最为著名的诗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它是“千古壮观”的名句。《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中香菱品诗时评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来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来竟是有理有情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策略
当今高中生在欣赏古诗词的时候,常常会遇到一些障碍或困扰,如怎样品味诗词的意境;篇幅短小的作品,如何去表现复杂的思想或重大主题;诗词的细节描写的作用怎样理解;古诗词中典故的作用的理解。弄清楚这些问题,对于教师更进一步鉴赏古诗词会有较大帮助,那么,应当如何强化这种能力呢?经过长期的教学经验,我总结了以下几点鉴赏技巧:
一、根据诗歌类别,分析作者情感
诗歌,无论是写景还是叙事,无论是咏物还是怀古,都会寄寓着诗人一定的思想感情,对诗歌情感的感悟是诗歌鉴赏的重点。要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就要涉及古诗的题材分类,因为不同的题材决定了古诗所表达的不同的思想内容。古诗按题材可分为:山水田园诗、边塞诗、托物言志诗、怀古咏史诗、送别诗、羁旅还乡诗等。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缀文成功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所以,涵泳古诗,要打开心扉,带着感情去读,争取成为诗人的隔代知音。
二、赏析诗歌语言,明确答题方向
诗词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尤为讲究诗词创作的“炼字”。通常来说,诗或句中最传神的字、词多为动词、形容词。如在李白诗词的拓展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登金陵凤凰台》为例,将名句“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中的“愁”字提炼出来,或陶渊明《饮酒》中 “悠然见南山”的“见”,都能使学生明确全诗的感情基调,进一步明确诗词鉴赏的答题方向。
杜甫的《旅夜书怀》“危樯独夜舟”中,一个“独”字就借一叶小舟的孤单、冷清,这其实也是作者在揭示自己的处境,写出了已到垂暮之年的诗人,由于好友李白等人的相继离世,孤独感与日俱增的心情。还要注意表颜色的词,颜色一般暗示心情,通过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来渲染气氛。如孟浩然《过故人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两句就用两种颜色“绿”“青”写出这样的画面:绿树在村边环抱,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地。
三、根据意象特征,把握作者意图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从这个角度来看,作者所选取的意象其实多用来自比,或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揭示自己的处境等。中国传统诗论中实指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技巧。作者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彩,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根据这个艺术天地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彩。
如柳永的《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学生找出“杨柳”“晓风”“残月”这些意象,就能结合相关知识体味出词中所表达的伤别离的情怀。古诗词中的意象一般都具有固定的寓意,如“子规”的悲惨凄恻,“鱼”的自由惬意,“牡丹”的高贵美好,“梅”的傲雪坚强、不屈不挠,“杜鹃”的悲伤凄凉,“杨柳”的依依惜别等等,这些意象的理解可以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进而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必须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积累。
四、走进诗歌意境,展现唯美旋律
意境是作家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这种想象世界通常都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如清幽寂静、凄冷萧瑟、清新明丽、雄浑阔大等。诗、词、曲、赋、小说、散文、骈文等各种文学体裁,以及绘画、音乐等艺术种类都可以创造出意境。注重意境的创造是中国文学艺术共同的特点,意境的形成有赖于作家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二者的交融,或情随境生,或移情入境,或体贴物情、物我情融。有时意境很快就达到鲜明清晰的地步,有时则需要在初始之境的基础上深化、开拓。
譬如王维的《山居秋暝》,这都是学生耳熟能详的唐诗。切入诗题时,就有字词与深层知识要讲解。“山居”是指王维终南山的辋川别业,“暝”是指夜晚,诗题其实就是讲述“终南山别业秋天的夜晚”,学生就明白易懂了。如果我们不把“山居”“秋暝”“空山”等关键词语直解出来,不把王维思禅那静思后空澈洞灵的状态点明,不把白石滩的特点描绘出来,单单详讲“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妙处,是无法把水月明镜般的纯美诗境展现给学生的。
总之,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必须扬长避短,融入新课标主动探究的理论,不断探究创新,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丰富学生的诗词素养,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通过诗歌的教学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通过感性的文字,体会诗人善良的性格和博大的胸襟。
参考文献:
[1]胡山林.文艺欣赏心理学[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
[2]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周媛:您早期曾认真研习临摹历代大家作品,对于传统绘画理解颇深。在后来的创作中又不断摸索创新,最终形成独特的绘画语言,您认为这种实践的意义在哪里?
樊洲:有形成自己的绘画语言,终其一生停留在学生状态,画人这种情况很普遍。中国山水画发展一千多年来,集合了许多前辈的智慧达到了相当高度,自成体系独立于世界。但发展空间依然很大。这尤如人类现在认识宇宙的有限,再认识的空间很大。
真实的表达对人生宇宙的认识、发现绘画表述的新域、提供新的图式、扩展绘画的疆域是艺术家的天职。我从小修习中国绘画,发心为中国绘画发展尽力。传承中国文脉,发扬中国文化是情结也是使命。几十年的探索试验始终对中国文化精神不离不弃,我希望走出一条沿着中国绘画文脉有所发展的新路。但在发展上有所作为谈何容易!有对人生宇宙大彻大悟的境界、有对人类文化的全方位了解、有绘画专业达到高度的功力,才算具备发展条件。大约有两条路线切实可行:一、在现有高度上超越;二、发现新领域。不论走哪条路线做出点滴成绩已难能可贵了。新的艺术形式出现,其中经过了许多的思考与实践,时机到来自然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但它的学术含量是需要历史检验的。中国绘画体系延续了数千年,虽然近百年遭遇冷漠,文脉并未断绝,中国现在与将来仍会有许多具备鉴赏力且有诚敬心的智者,有价值的创造必然会随着时光的推移放出光彩。
周媛:笔墨及笔墨结构之美是中国画创作的精要所在,您的代表作《深水静流》、《上善若水》等是否通过不同寻常的笔墨结构,体现了一种气质和精神?
樊洲:笔墨的高难度是中国绘画体系衡量画家水平的标尺。人生境界也很重要,阳春白雪因其高,必然和着寡。笔墨包含了作者的学识、修养、才情及人生境界,行家里手才能体会认知。王子武先生的笔墨高度在专业界是有共识的,他的作品将西方造型理念和中国笔墨完美结合,是20世纪中国人物画的里程碑。我从艺50年,前46年的修为只能算是铺垫。2009年体会到大山的内在结构与律动,发现了曲线交织画法,有了自己独创的绘画语言,才算是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画家。常年在山里看山画山,在山水云雾间与大自然亲近,对道释思想有了深层体验,自然就有了世外气象。这种现象一方面是主观追求,另外一个原因是生存状态使然,真实的画家必然会通过作品表达出内在的气质与精神。中国文化认为水性至大。如水聚强势,水柔通达,水利万物,水流不腐,水深静流,水流有序,水形万象,水清至察,水滴石穿和水蓄巨能等内涵,用曲线交织画法能很好的表现,所以2009年以来我画了许多以水为题的作品用以表达我对水性至大理念的认同。
周媛:中国山水画南宗、北宗的两位开宗者王维与范宽都是在终南山成就的。您在终南山隐居实修20余年,您对山水绘画最本质的体悟是什么?
樊洲:我认为真正的绘画是表现内在世界,是表现事物的活力、运动以及韵律,绘画的高境界是和大自然的创造力融汇,这样才能超越套路的层次步入化境,作品才能洋洋洒洒,气象万千。新世纪山水画如果还停留在“卧游”“澄怀味象”,就谈不上发展,古人早就做到了。
周媛:您开创的韵律山水及曲线交织画法,在中国画坛独树一格,体现了音乐与绘画的贯通,这是否跟您长期研习古琴有关?是否也借鉴到西方的绘画元素?
樊洲:因为操弄古琴,玩味音声,我才体验到所有艺术的高境界具有音乐的属性,是表达事物的内在律动。巴赫的音乐我最喜欢,表达了无法言传的宁静与和谐,抽象绘画最接近宇宙本体,我在这些作品中获益良多。曲线交织画法使山水画创作超越了事物表象的描述,音乐的元素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给观赏者提供了自由想象感悟的空间。这点与传统绘画不同,开拓了新的领域。
周媛:一个大艺术家既要有雄厚的绘画功力,更要具备丰厚的文化修养,您几十年研修自省,对此是否有着更深的理解?
樊洲:把学养比做筑基,尤如金字塔结构,底盘越大,塔尖越高。但学识修养再深厚也是有局限的。大象无形!大音稀声!个体生命与创造万物的宇宙本体融汇,方为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