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经济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经济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村经济发展范文第1篇

一、加快城市化进程,转移农村人口,是解决农村问题的根本途径

(一)农业已没有较大的增长空间。一是农村人口数量庞大,农业资源稀缺的条件下,农产品产量增长的空间受到制约。二是农产品价格上涨空间有限,农民的人均收入也很难有大的突破。我国有9亿多农业人口其中农业劳动力至少4亿。耕地18亿多亩。即使按照较低的农业劳动生产率要求,我国的农业劳动力的最大需求量也不应超过4000万人。这个事实告诉我们至少有3.5亿的农业劳动力需要转移出去。将带动8亿多农业人口转移出去。要想在农村就地消化、就地脱贫,就永远不可能。尽快的,大规模的减少农村人口加快城市化进程,才是解决农村问题的根本途径。

(二)城市化的理由。经验表明:城市化水平越高,农民收入就越高。在城市化过程中,大城市的优势非常明显,一是土地利用率高。二是大城市容纳和消化农村人口的能力强。减少农村人口,加快城市化进程,是解决农村问题的根本途径。城市化关系到中华民族未来的前途命运,关系到中华民族作为人类一部分未来的自身品质和生存质量。

二、改革农村土地制度,维护农民权益

农民拥有的最大宗资产是土地,我国农村经济的每一次飞跃都是从入手。发展农村经济,必须依靠农民脚下的土地,农村的经济发展又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和基础。

目前,我国土地制度至少在以下两个主面影响农村经济发展:一是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使土地呈条块分割状态。影响农业的规模经营和对农业的科技改造。二是土地征用制度的不合理,使农民的财产权益受到很大侵害和剥夺。

要改变这种状况,一是要赋予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财产权性质,使农民拥有处分权。赋予农民对土地转让,抵押权。这样不但有利于维护农民的权益,而且有利于土地的合理流转。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二是改革现在土地征用制度,让集体建设用地直接进入市场允许农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同时制约政府滥用征地权力。

三、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化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条件

(一)坚持市场化取向改革,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吸收力和竞争力,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条件。农产品吸引力和竞争力是农整体发展水平的最终体现。一般来说,它取决于农产品的结构构成,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农产品的市场体系建设。

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与卫生水平等因素。当务之急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要牢固树立农产品就是商品的观念。从市场理论出发,销售就是中心环节。农产品只有卖个好价格,才能实现自身的真正价值,完成生产过程的良性循环。二是坚决实施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是农产品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核心。从当前国际农产品贸易现状来看,大部分发达国家对农产品生产方法和加工过程,农产品成分、性能及卫生检疫,农产品包装和储运环境,认证和审批制度都提高了标准和限制,使得我国农产品的出口面临的困难日益突出,甚至一些优势传统商品的出口也障碍重重。这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至今我国尚未全方位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监测体系,用标准化手段为提高我国农产品提供技术保障。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依法开展质量安全监测和检查,巩固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成果。深入实施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健全农产品标识和可追溯制度。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启动实施“放心农资下乡进村”示范工程。积极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培育名牌农产品,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

(二)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我国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关键所在。发展现代农业要以优质的原材料生产作为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先决条件,而这一前提条件的要素就包括:加快实施种子工程、畜禽、水产良种工程。加强良种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进而构建政府扶持与市场推进互动的种养业良好体系;通过组织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工程、现代农业示范工程和转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扶持优势科研单位提高创新能力,进而构建农业科技基础实习、创新能力和转化效率的高水平的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通过组织实施植物保护工程、动物保护工程、水生动物保护工程,建设和完善植物疫病虫害监测预警、预防控制、快速扑灭能力和农产品卫生安全监控能力的支票物保护体系;通过组织实施农来标准化系统土程加强农产品监测、检测认证和监督系统与设施建设,进而建构完全符合国际标准生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通过组织实施:金农“工程和农业遥感监测工程开发整合信息资源,完善信息服务网络。进而建构发燕尾服农产品新型流通方式、提高农产品营销服务水平的农产市场信息体系。

农村经济发展范文第2篇

一、充分认识扶持农村经济协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农村经济协会是指县、乡、村三级区域内,农业、林业、牧业、渔业、水利、粮食、经贸、科技、供销等领域的行业性社会团体,它是一种新型的组织形式,是农户、企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大市场连接的桥梁和纽带。党和政府对培育发展农村经济协会工作高度重视,并提出了明确要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农村经济协会的地位和作用,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这个中心环节,大力扶持发展农村经济协会,充分发挥农村经济协会的作用。要把扶持发展农村经济协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切实抓出成效。

扶持发展农村经济协会工作,要以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为目标,科学规划布局,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促进农村经济协会快速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农村经济协会在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在2004年全面完成现有农村经济协会的复查登记和备案工作,到2005年基本建立地域和行业全面覆盖的农村经济协会组织体系。同时制定、完善、落实扶持发展措施,培育一批运作规范、活力充足、作用突出的示范农村经济协会,提升农村经济协会的整体水平,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二、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要认真履行职责,切实搞好服务,优化农村经济协会发展环境

民政部门作为登记管理机关,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强化服务意识,搞好农村经济协会登记管理和规划发展工作。适当放宽登记政策,认真做好复查登记工作,依法确立和维护农村经济协会的法人地位。适当放宽注册资金、会员数量、办公场所、业务主管单位、专职工作人员等标准要求,减少批准筹备环节、减少公告环节、减少登记费,降低门槛,简化程序,提高效率,为农村经济协会依法设立提供便利条件。统筹规划,调整结构,建立完善农村经济协会组织体系。本着有利于发展农村生产力的原则制定农村经济协会发展规划,有组织、有计划地搞好培育发展工作,对已有的农村经济协会进行合理调整,逐步达到农村经济协会结构科学、布局合理、发展有序。

业务主管单位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对农村经济协会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充分发挥农村经济协会的行业主导作用和组织协调作用,把农村经济协会作为实施涉农政策的渠道和组织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依托。农业、林业、牧业、渔业、水利、科技、供销等业务主管单位和部门要积极引导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组建农村经济协会,充分发挥其开拓市场、协调生产的作用。要进一步转变职能,把适宜由农村经济协会行使的职能委托给农村经济协会,促进农村经济协会更好地发挥作用。

三、强化扶持发展措施,推动农村经济协会快速发展

农村经济协会是农村经济改革中产生的新生事物,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关心和支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提高认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为农村经济协会的健康发展提供必要条件和切实保障。

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要把培育发展农村经济协会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注重发挥其在招商引资、经济协作等方面的优势;物价部门要在农村经济协会收费项目的核准、收费许可证的办理上给予指导;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支持有条件的农村经济协会举办经济实体,并在农村经济协会办理农产品商标注册等方面给予有力指导;各级税务部门应积极向农村经济协会及其兴办的经济实体提供纳税服务,并按规定落实税收优惠政策;贸易、供销、粮食等部门要引导农村经济协会发挥农产品流通和贸易方面的优势,支持农村经济协会发展优势产品和开拓国内外市场;科技部门要把农村经济协会纳入“科教兴农”战略,优先提供科技服务,引导或委托其开展科技社会化服务。在农村经济协会自身发展方面,允许设立地域性分支机构、允许在异地设立办事(代表)机构、允许跨地域发展会员、允许办企业、允许依法广泛开展经济活动。

为了切实解决农村经济协会经费不足、活力不强的问题,各级财政、农业、科技等部门要对农村经济协会特别是致力发展优势和新兴农产品的农村经济协会给予资金支持。

四、农村经济协会要加强自身建设,充分发挥服务功能和协调作用

各级民政部门和农村经济协会业务主管单位要增强服务意识,指导农村经济协会开展规范化建设,使其逐步成为组织结构完备、自律机制健全、功能作用到位的独立社团法人组织,并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

农村经济协会作为农村的重要社会中介组织,要以服务为宗旨,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开展活动,积极开展行业自律和协调,为农民、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提供服务,切实维护行业、农民、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在农业先进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农业生产资料的规模化购买、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等方面发挥协调和服务作用,同时,要进一步发挥在政策咨询、信息交流、招商引资、扶贫等方面的优势和作用。要注重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设身处地地为广大农民群众服务,为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农村经济发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村经济管理;农村经济发展;作用

1农村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农村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有利于提高人们对于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本文从理论指导与解决方案两个方面总结了农村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希望更多人可以关注并支持农村经济管理工作。

1.1提供制度保障与支持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保障,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因素。农村经济管理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制度保障,通过农村经济管理的强化可以使各区域因地制宜进行农村资源的充分利用,在构建农村经济发展规范制度的基础上避免农村经济发展的盲目性,在解决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基础上激发农村经济的发展潜力。

1.2提供理论指导与解决方案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发展被推上了历史节点,社会也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机遇。科技与网络的发展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高效管理方法和手段,对农村经济管理者提出了新的管理水平与要求。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解决方案和发展方向的指导,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

2提升农村经济管理措施

提高农村经济管理水平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在农村经济管理的过程中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才能更好地保证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效果,具体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提高农民文化水平

农村主要是进行农业生产的阵地,发展农村经济要从农业生产入手。随着科技发展,一些先进农业生产机器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过程中,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在农村经济管理过程中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升农民的文化水平,使其能够快速接受先进机器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重要性,在学会使用机器的基础上进行农业生产,以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2.2制定科学的农村经济管理制度

农村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科学的农村经济管理制度可以对农村经济发展指导和约束。管理制度在构建时要以农民认识农业发展的重要性为基础,以促进农业生产结构转型,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源动力。科学管理制度可以利用先进农业生产机器进行农产品的加工,以拓展农产品市场,在丰富产业链条的基础上实现农产品生产的安全性与环保性,在保障农民利益的基础上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2.3加强管理工作中的细节

在农村经济管理过程中,细节决定成败。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包括合作社建设、账务管理、集体资产管理等多方面工作,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推进,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越发复杂,管理人员及管理部门的责任越来越重,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在国家不断强调农村经济管理重要性的基础上,农村经济管理工作需要在国家政策指导下进行工作创新,要强化细节管理。经济管理人员在工作中要不断与农民进行接触,了解农民的具体需求,在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管理报告的撰写,以减轻农民负担。

农村经济发展范文第4篇

生态农业是我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地处中国西南地区的四川省西充县,由于发展生态农业的时间不长,对生态农业的认识还很不到位,但生态农业对农村经济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就如何保障西充生态农业更好更快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

生态农业;西充;农村经济

所谓生态农业是指在经济、环境统筹下,按照农业生态系统的理论、原理,并采用现代化的农业科技技术,因地制宜的将渔、林、农等第一产业有效的组合、配置,借助于生态工程技术,不仅促进农业的有序、稳步的发展,也促进了环境的保护。西充县域面积1108平方公里,现辖47个乡镇,总人口68万人,农业人口59.4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2%,是典型的农业县。全县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森林覆盖率达40%以上,工业以轻工业为主,无任何工业污染项目。西充独有的自然生态环境为西充发展生态农业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生态环境支撑。发展生态农业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又有效的保护了农村的生态环境,实现了人和自然的协同发展。

一、西充县农村经济及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一)西充县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出现了巨大的变革,农业经济也逐步由计划经济转变到市场经济之中。但我们也深刻认识到西充在发展农村经济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首先,西充县农产品质量不高。西充县农业经济近些年发展效果十分明显,但在农产品的供给方面依然存在季节性、地区性以及结构性的过剩,且农产品的质量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农业生产技术、设施落后,农产品的深加工问题一直没有很好解决。由于农产品的质量不高,且长期处于一个较低层次的水平,很难满足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严重制约着西充县农村经济的发展。其次,农业生产以小农经济为主,没有形成规模经济效益。众所周知,农业分散经营效益较差,不能产生规模效应。但长期以来西充受人口多、人均耕地少的影响,农民为了自身生活所需,不得不以小农经营的方式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劳作,使得农业生产远远没有实现规模化发展。第三,农业投入不足的同时,也存在结构调整滞后的现象。一方面,农民受制于资金及效益的限制,导致农业生产积极性不高,对农业的投资较为缺乏。另一方面,西充县农业生产结构存在不合理的现象也较为明显,具备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特色农产品品牌还未成熟。农产品生产以自销为主,还远远没有形成外销的局面,这也导致了农产品市场外向型拓展面临重重困难。

(二)西充县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随着生态农业的发展,西充县也认识到生态农业对农村经济发展以及环境保护所产生的巨大推动力。总体而言,西充县生态农业具有以下特点:首先,生态农业在西充县虽然属于新生事物,但已经展现出其巨大的潜力。根据资料记载,西充县生态农业开展在2005年以后,但在短短的十年时间内,生态农业在西充县就显示出了其巨大的生命力,一批批的生态农业企业不断涌现,一批批生态农业示范区已完成规划设计,如龙兴、丰慧、百科、双龙农牧等龙头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其次,生态农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西充是省级贫困县,财政资金十分有限,因而在生态农业的投入上仍显不足,投资效益依然不高;与之相适应的生态农业服务体系建设还不健全,产业化水平也有待提高;生态农业在西充县依然存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生态农业结构脆弱等问题。

二、西充县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思考

发展生态农业应充分发挥丘区自然生态和农业资源优势,实施“出位发展”策略,消除丘区区位劣势和产业水平低的瓶颈制约,统筹解决产业结构调整与促进农民增收难题,努力探索西充生态农业发展之路,为丘区农业县科学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解放思想,准确定位是丘区农业县发展生态农业的前提条件。资源和技术的匮乏,基础和区位的劣势,使丘区农业县在与发达地区的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丘区农业县要实现科学发展,就必须大胆解放思想,立足自身比较优势,放眼国际国内需求,寻求符合自身实际的差异化发展路径,才能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赢得发展先机。要围绕生态经济强县建设总体目标,高标准、高起点、高规格编制完成示范区总体规划。突出优势,协调三产是丘区农业县发展生态农业的根本出路。传统农业市场化程度不高,产品附加值较低,不足以推动县域经济科学发展。丘区农业县必须突出区域特色,培育主导产业,并围绕产业链做项目,形成“以工带农、以农促工、三产互动、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县域经济支柱产业。巧借外力,招商引资是丘区农业县发展生态农业的必然选择。丘区农业县经济基础差、发展后劲不足,仅仅依靠自身的努力,要在低水平上取得快速发展极为不易。必须紧紧抓住招商引资这个经济发展的“牛鼻子”,以开放的意识、优惠的政策、宽松的环境,积极引进企业、资金、技术和人才,借助外力求得快速发展。总而言之,对于西充县而言,生态农业虽然处于产业发展的起步阶段,但生态农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有目共睹,生态农业强有力的生命力也初步显现,未来如何实现西充县农村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生态农业的发展是重要的战略之一,为此生态农业必须在发展中找不足,并不断的优化与改进,最终实现生态农业稳步、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更好地助推西充县农村经济水平的提升。

三、发展生态农业,助推西充农村经济发展的保障措施

首先,提高认识,重视生态农业发展。目前,四川正处在第二轮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期,这也给西充县生态农业的发展创设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政策支持,为此西充县各级领导必须提高对生态农业的认识,要基于战略的高度,将生态农业的发展与解决三农问题有机结合,将生态农业的发展列入到重要的议事议程上。只有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生态农业,提高对生态农业的认识,才能更好的助推生态农业在西充的发展,进而更好地推动西充农村经济的发展。其次,加快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提高生态农业发展速度。虽然生态农业在西充县发展历史不长,但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教训,并形成了一定数量的生态农业科研成果,但受限于各种因素的制约,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在西充的发展范围有待拓展、发展深度有待提高。表现在生态农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现。为此本文建议在西充县的不同地域,要结合地域特色,因地制宜的开展不同类型、不同等级以及不同形态的生态农业示范区,通过示范区的建设与发展,为生态农业的现代化、规模化提供理论、实践的双向支撑。第三,坚持创新,强化技术服务。要将生态农业的发展统一在国家相关的战略、政策之下,提升农业产品的科技含量。要创新体制机制,将农业科技人员赶到生态农业发展的主战场上,进行生态农业的技术攻关;利用各种渠道筹措资金,由政府牵头组建县级生态农业开发基金,在人财物方面给予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将生产要素、技术以及产品销售相互结合,确保生态农业健康、稳步、可持续发展。

作者:文莉君 单位:西充县委党校

参考文献:

[1]原宝东.农村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探索[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1(02):43-44.

农村经济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劳动力;教育科技

引言

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农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然而在发展中产生了新的问题,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小农经济是否仍将是农业发展的出路”“明天的地谁来种”,这些都影响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本文在借鉴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莱西市夏格庄镇3个农村(西夏格庄、夏南庄、杜家疃)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从多角度对农业及劳动力的充分利用提出了措施,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

一、研究内容分析

早期对于农村农业发展问题的研究,学者李翠红(2016)在《莱西如何跳出农业看农业》中指出:农业的增长速度呈下降趋势,农业提供的就业机会减少等问题,但莱西夏格庄镇出现的农业困境与之存在差异。其次莱西夏格庄镇的农村存在农业劳动力断层,但学者们的研究缺乏对农村劳动力断层中中年妇女的分析,在调研中发现农村妇女剩余劳动力较多,其普遍缺乏就业意识和就业渠道。莱西市夏格庄镇3村经济发展现状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莱西市夏格庄镇3村农业发展现状

合理的农业补贴有利于分配国家财政支出,能够使农民获利,提高生产积极性。但在走访中发现夏格庄镇三村普遍存在农业补贴少,农民积极性差的现象。夏格庄镇农业补贴只给种植小麦的一亩地补贴163元,无化肥、农籽的供给,163元的补贴对于农民来说已是微不足道。其次农业对农民的收入增加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小,农民所获收入入不敷出。在走访中,村民称粮食的收成越来越差,承包土地种植胡萝卜的亏损严重,收购粮食的价格也呈现廉价化。农民在农业生产上失去了积极性,除种地之外又无其他合适工作,仅仅依靠农业来发展农村经济略有不足。

(二)莱西市夏格庄镇3村农业劳动力断层现状

莱西夏格庄镇农村农业劳动力断层有以下两方面。首先年轻劳动力外流,出现空心村现象。在走访的90户人家中,60岁以上的老人占多数,家中基本都是老人,孩子们均外出打工。26岁至33岁劳动力转移占36%,35至45岁劳动力转移占20%,独留老人守护村庄。其次是务农妇女多,缺乏就业渠道。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中年妇女,围绕她们的无非是日常琐事,洗衣做饭闲来聊天等,这一部分劳动力文化程度低,缺乏职业技能,同时思想观念滞后,缺乏走出去的勇气和信心。

(三)莱西市西格庄镇3村教育科技现状

莱西市夏格庄镇的三个农村有2000余人,但是教育资源与之相差甚远,每个村只有一所幼儿园,无图书室等文化场所,村里务农人员文化水平低。其次科技水平落后,农业生产方式未与新技术结合。农村的生产方式主要还是依靠劳动力体力劳动,从播种到收割为农民自己完成,缺乏新技术的辅助,使农业发展缓慢,农民体力负担重。政府也未将农业技术设备投入到农业生产中。莱西夏格庄镇农村经济发展的困境主要在于农业、劳动力和教育科技这几个方面,经济类型单一,缺乏产业链,未对农产品精加工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农村经济转型仍困难重重,新型产业走向农村路途遥远,合理利用剩余劳动力的道路也是布满荆棘。

二、影响因素分析

(一)农业保障体系不健全

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国家政府对其支持力度欠缺,首先农业补贴少,服务项目单一,只停留在为农民提供一些微不足道的补给,导致农民积极性较低,农业对经济的贡献率也下降;其次高新技术走进农村和全方面的服务项目均未出现,未对农民进行科学种植方面的技术培训与指导,农业生产也缺乏高新技术的扶持以及先进生产工具的帮助。

(二)教育科技水平落后

教育水平的高低制约着经济发展,夏格庄镇的3个农村教育资源缺乏,农民在专业技术和知识方面掌握的少,对于农业科学技术有主观排斥心理,加之农村受教育层次高的人才外流较多,使得农业科学技术的运用与普及难以进行。其次农村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大多中年妇女不愿外出寻求新的就业机会。农村人在经济发展中缺乏敢闯敢干的精神和创新意识,很难形成创新型农业发展模式。

(三)缺乏村办企业,经济结构单一

村办企业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实现农村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经实地观察发现,夏格庄镇这三个村庄无村办企业,村内只有一条主要干道通向外界,与县(市)级交流少,不利于村办企业的开展,导致务农妇女无就业渠道,劳动力资源浪费。村里的经济结构单一,缺乏新型产业,难以增加村民收入,未能对农村经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也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村经济发展谋求新出路

(一)政府鼓励农业,支持农业产业

政府首先应给予较多的优惠政策,加大良种补贴力度,扩大补贴范围。其次增强农业科技支撑,逐步实现农业机械化,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最后,农村生产者大多处于基层,对外界信息了解相对较少,政府应及时提供市场信息,帮助农民做出准确的决策。政府在鼓励农业发展的同时应支持农业大生产项目,形成规模化种植,方便机械化作业的使用与普及,形成规模化经济。

(二)创办村办企业,增加就业机会

鼓励创办村办企业,村民可自由选择资金入股与技术入股,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尝试将新兴产业与传统农业相结合的方式,比如“互联网+农业”、“互联网+传统工艺”,实现农业信息的数据化、精品化,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开展订单业务等,发展传统工艺———雕花葫芦等,可用互联网走向世界,为农村妇女等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实现农村经济的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三)农民提高素质,创新发展思路

在知识科技高速发展下,农民不应该沉浸在自己封闭的世界里,首先应主动学习农业生产新技能,学习手工艺品加工,创造经济价值。其次农民应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培养农村知识型人才,这样在一代代的的努力下,农村的整体素质才会提高。最后对回乡工作的外出劳动者要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创业,拉动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翠红.莱西如何跳出农业看农业[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2009,06:39-40.

[2]刘丽伟,高中理.“互联网+”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研究———基于农业产业链视角[J].世界农业,2015,12:18-23.

[3]徐鲲.农村教育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内在机理及制度创新[D].重庆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