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范进中举读后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了解更多有益的课外读物,并产生兴趣,他们才会产生阅读的渴望。然而,由于时代的隔阂,学生普遍对名著缺乏了解,缺乏亲近感。面对大部头作品,他们往往产生畏惧心理,难以长期坚持下去,而当今文化信息来源渠道多且快捷,多数学生沉迷于网络、电视,倾向于文化快餐,即便为了考试,他们也乐于接受各类“名著速读本”,对原著没胃口,因而我们的阅读目标也往往难以实现。怎么办呢?
为把学生引进文学名著的殿堂,我尝试了以下三种做法。第一,造氛围。每堂课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走进名著”,形式多样,进行个性化创作,学生或朗诵、或表演、或讲故事……但内容必须是名著。第二,吊胃口。中学生正处在求知欲很强的年龄段,利用其喜欢探究问题的特点,在介绍课外书籍的时候可以故意不把精彩的内容讲透,留一些悬念让学生课下解决。在讲读《范进中举》一文时,我故作神秘地告诉学生:“范进中举以后还发生了一件好笑的事,你们可以到《儒林外史》这本书中找来读读……”结果很多学生不但很快找到了“范进不顾母丧去打秋风”的闹剧,还有兴趣地读起了全书。又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时,发现学生对生机盎然的百草园充满向往之情,对能讲美女蛇故事的阿长产生极大的好奇,我顺势对学生说:“这篇课文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要想知道鲁迅更多的童年趣事,要想了解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大家阅读原著。”这样,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到名著面前,使他们对作品有一种向往和期待,读起来自然就有亲近感。反之,强行摊派阅读任务,常会令学生感到沉重的负担,从而对名著敬而远之。第三,分小组。有些名著比较短,学生可以挤时间细致地读完,而对于长篇名著,学生想细细品读实在是有些力不从心,这时就可以组织学生分段承包,共同完成阅读名著。
二、传授方法
文学名著,是经过读者反复筛选,经严格检验的艺海明珠。读名著不同于浏览浅显易懂的通俗读物,要读出成效来,就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教会学生静下心来,深入到作品的内部,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读名著就是在发现,所以我们要求学生阅读时心态要平和。现在有很多学生仅仅为了考试而阅读作品,阅读时心态浮躁、急功近利,心里想着了解大概内容即可,头脑中猜测着会考什么样的题目。这样带着杂念,是读不出原著的味道的。我们要求学生阅读时集中精力,就像听柔美悠扬的古典音乐一样,让自己的心灵沉浸在宁静和谐的状态之中,去联想,去想像,去感受,去体验。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领悟作品的内涵,陶冶精神,增进智慧,提高语言感受能力,达到阅读作品的真正目的。
2.教会学生不求甚解。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提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意思是不必拘泥于咬文嚼字而重在领会要旨,求其真谛。由于年龄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对名著中某些内容,学生无法做到求甚解。因此,读任何一部作品,都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哪些内容浏览,哪些内容精读。
3.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名著的基本方法,如默读、朗读、浏览、赏析、圈点、批注,等等。我在上名著导读课时,常常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读、写、抄、评,让学生逐渐掌握阅读名著的门道。“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法,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当学生习惯用某种正确的方法解读文本时,学生就拥有一把打开名著大门的钥匙,能够自由地进进出出,将里面的风景看个究竟。
4.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仅为阅读而阅读并不是好的读书习惯,因此,我要求学生在读书时,尽可能做到“读书三到”,即“眼到、手到、心到”。通过良好习惯的培养,学生的阅读质量可以得到提高。还要培养学生做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学习在于积累,写作更离不开素材的收集。因此读书要做笔记,否则收效甚微。写读书笔记,内容多样,摘抄名句名段名篇、写读后感,等等。这样,日积月累,写作水平自然会提高。
关键词:阅读;拓展思维;欣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388-01
感悟、品味与欣赏能力是现代文阅读中一项较为宽泛也极其重要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应尽一切可能调动学生自身的潜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学生自己参与学习的过程就是思维不断发散、不断整合、不断创新的过程。把这一思想精髓运用于小说阅读教学中,就产生了“五步教学法”的阅读教学模式。
一、默读:整体感知,交流预习
在学生初读课文时,教师让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对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等有个基本印象,也就是从文章中感知、归纳、概括文中的显性信息。思考小说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通过对重点字词、作者作品、写作背景、相关资料等的交流,了解学生对必备知识的掌握情况。
二、朗读:梳理情节,理清思路
要求学生通过朗读文本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小说情节结构的几部分内容。概括提炼可采用直引原词原句,利用原词原句整理组合,用原文的文意组织概括等几种方法。也可以让学生复述故事内容,理出小说线索。这样,在平时,它可以帮助学生宏观把握文本;考场上,它可以帮学生迅速抓住文本的核心内容,为后面的答题铺路搭桥。
三、寻读:赏析人物,理解主题
小说的情节离不开人物,教师在了解情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熟悉小说人物,文章里出现了哪些人物,哪个对你印象最深刻。如《我的叔叔于勒》里妈妈、爸爸、叔叔分别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是从哪里发现的?从这些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中看出他们时什么样的人?在反复的提问和探讨中,学生走进了情节熟悉了人物,与作品相融。
教师要通过寻读引导学生圈点摘要找出文中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或其他细节的典型语句,由此推敲分析出人物的形象特征。进而挖掘人物的典型意义,由此反映出的社会生活,即理解小说的主题。这样做到分析课文调动生活经验,学习课文以后再思考生活、指导生活。培养学生分析社会人生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打下社会人生一课的基础。
四、精读:研习片段,感悟特色
文中的精彩片段,要指导学生细细研读。如《最后一课》中的“放学”部分,《范进中举》中“因喜发疯”部分等等,通过仔细阅读,或感悟形象,或理解主题,或推敲意蕴,或分析环境描写,或品味语言。如品味语言,就是通过感受语言的外在表现形式和内在意思,悟出文章的词语句子文段的深层含义,品味具体语境中的词义、句义,品出词、句、段的表达作用,有时候还要细察文句的话外音、潜台词。文章的语言之所以有“味”可“品”,那是因为它的文章“味”正,“味”美,“味”鲜。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外貌描写分析人物品味语言的表达效果。如《我的叔叔于勒》中母亲的语言、神态。《故乡》中闰土、豆腐西施的语言、肖像描写无不活灵活现的勾画出人物的性格。
2、结合上下的语言环境去理解、品析语言。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为文章渲染勒气氛,推进了主题的表现力。如《故乡》开头部分的景物描写烘托人物悲凉心情、内心苦楚,为全文典定了抑郁深沉的抒情基调。
3、明了有关含蓄、幽默、讽刺、夸张、象征和常用修辞手法的特点,以及它们的作用是什么,掌握了这些也有助于语言的理解和品味。
4、摘录句子谈启发。如教师可以教会学生从文中选择自己最喜欢、能给人联想并暗示小说主旨的一个句子或语段,仔细品味它的含义,并抄录在小说开头一页的左上角,加上花边;然后和你的同学交流,说说为什么选择这些句子或语段;最后联系小说,说说这些句子或语段给你的启发。
五、深读:总结升华,反馈拓展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小组合作 综合性教学
在语文课堂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营造浓厚的语文学习氛围。这不仅仅需要教师合理组织学生,潜心研究合作方案,还需要学生的配合,是由师生共同完成的。对于综合性的语文合作学习小组,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使教学氛围活跃。最重要的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互相帮助,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使得原本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课堂教学与日常生活联系得更紧密,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定期开展小组性阅读活动
人的思维能力是受生活环境及所受教育程度影响的。所以对于教师来说,要不断地鼓励学生多多阅读。教师可以将班级分成若干个合作小组,并让每个小组阅读不同的书籍。在班级中,教师每个月至少开展三次阅读活动,在阅读活动课上教师让每个小组制作与自己阅读书籍有关的PPT。通过小组展示的PPT培养学生小组的团结性。阅读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思维品质,以养成批判性思维。在阅读中教师要求学生不断思考,不断质疑,同时小组要合作写出读后感。教师可以适当推荐学生多多阅读有益思考的书籍。
例如: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如《苏菲的世界》、《乌合之众》、《罗马人的故事》、《言论的边界》等,这些书目因为观点独特,且能够提升学生的思想深度,对学生的逻辑思维有一定冲击,教师要适时帮助学生理解,并适时抛出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如“读完这本书你认为作者想要表明什么观点?你认为书中最使你印象深刻的段落或语句是什么?你对这本书有什么看法?”通过这一思考性问题的设置,达到锻炼学生思维的目的。
在阅读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善于思考,对事物大胆想象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指出自己小组成员中的优点和缺点,通过小组共同制作和展示PPT,不仅使得小组更团结,而且使学生对事物的形成有自己的价值判断,最重要的是小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可以学习到他人的优点,了解自己的不足。学生要学会独立思考,不能受限于书本。当阅读一定书籍后,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在小组合作中更有主见,自然提高思维能力和语文学习能力。
二、依据生活实际开展学习小组
现阶段的语文学习不仅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更多的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教师应让语文课堂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鼓励学生将生活环境、生活的经历、生活中的所见所感等与语文课堂联系起来,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表达自己的心声。因此,教师创设的语文教学情境应该和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联系起来,通过对学生生活的了解,在平时的点滴积累中达到开阔学生视野的目的。其实中学语文课本中不少文章蕴含着深情厚谊,有抒情的散文,语言平实的议论文,令人印象深刻的文章,还有一些饱含深意的诗歌等。
如在语文课本中常常会出现诗歌鉴赏,这时教师应利用课堂时间,鼓励学生多多创作诗歌。或者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创作诗歌,诗歌形式不限,可以是歌颂生活,赞美亲人或者朋友,亦或者是赞美自然风景,或是学生偶然间的情感迸发。或者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学过的课文小说、散文等以话剧的形式表演出来。在班级展开班会的时候,教师让每个小组进行表演,并最终评选出最优秀的小组。总之,教师要鼓励小组成员多多联系生活,走出课本,放飞思想。教师不仅要让小组成员在语文课本中找到兴趣所在,而且要让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学会团结合作的同时,更要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教师通过设置有趣的问题,通过提问使学生一点一点掌握重点、突破自己的难点。最重要的是通过想象使学生的思维更有深度,想法更独特。同样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扩展,从而进一步提高语文成绩。
三、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课堂教学设备不断更新,多媒体教学逐渐走进课堂。教师在设计小组活动时,应将活动与多媒体联系,相信这样的课堂一定会更生动形象。教师在上朗读课时,可以让小组自行准备音乐配合着文章朗读。或者教师可以让小组利用多媒体设计每篇文章的背景音乐,亦或是小动画、PPT等,这样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分工明确,都可以参与活动,同时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
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有的学生会考虑到课文内容简短,语言优美,辞藻华丽。学生大多会利用多媒体设置优美抒情的音乐背景,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播放音乐,这样学生便会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也会很快走进课堂,感受作者的思想。教师通过几组学生的朗读节奏、动画设计、PPT展示等评选出最优秀的小组。
又如在学习古诗时,教师可以依据不同诗歌的分类,让每一组学生分别对不同种类的诗歌进行赏析和总结。有的古诗是表达漂泊在外的羁旅愁思,有的古诗是表达壮志未酬报国无门,或者介绍这首诗歌的历史背景。总之,教师将任务传达到小组,小组成员通过分工,自己到网上查阅资料整理分析。通过这一系列过程在无形中学生便可以获取到新知识,也可以加深印象。小组学习中,每个学生通过资料的搜集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另一方面,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学生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报国无门的遗憾。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得原本枯燥的课堂变得有趣生动,使得教学氛围活跃。最重要的是使得学生尽快走进课堂,思维能紧跟教师的步伐。
四、创设有利于互动的情景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不仅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有效的小组学习环境。还可以让小组间进行表演创设学生之间互动的教学情境,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后的时间排一些有关课文内容的话剧,或者表演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故事,亦或者可以表演情景剧、诗歌朗诵等。
如在教学初中语文《范进中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组织演员,表演课文内容。如教师让两组学生分别扮演课本中围观的群众,一个学生扮演范进,一个学生扮演屠夫。这样的话通过学生表演的话剧,使得课本内容更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同时学生通过扮演,也能真切地感受到角色的心态,从而理解课文内容及作者的主旨。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平时在课后主动交流,同学之间可以互相交流自己喜欢的作家、书籍、电影等等。综合性语文学习小组的首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成绩,与此同时加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使得教师更了解学生,同学之间互相取长补短。然而综合性学习小组的设计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不断地钻研,这样课堂教学才会更生动有趣,学生才会快速进入课堂。这就迫切需要语文教师积极主动地转变教学理念,将学习小组设计引入课堂。教师应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在学习中收获快乐和知识,以此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和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彭钊.浅析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与方法[J].现代教学,2009(1).
[2]佘勇.试论初中语文有效教学内涵[J].成才之路,2008(32).
[3]李忠东.浅谈新课程背景下语文学科的有效教学[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