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当代海报设计

当代海报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当代海报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当代海报设计

当代海报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国电影海报 设计特征 时代性 多版本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09-0064-01

一、引言

电影海报,也称为电影宣传画,一般是通过绘画和文字有规律的组合形成的一种招贴形式。纵观其在中国的发展史,从中国第一张电影海报――1926年的《燕山侠隐》到现在国内最新电影《南京!南京!》的海报,其发展史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它大致经历了从黑白到彩色、从手绘到电脑设计的发展历程,逐渐由单纯介绍电影内容的招贴画变成了一种不可多得的平面设计艺术形式。各个时代的电影海报由于制作手段、时代特征等的不同,都呈现出明显不同的风格特征。本文将主要对中国当代电影海报设计特征进行分析。

二、20世纪70-80年代中国电影海报设计的特征

从传统艺术表现形式来看,在此年代的电影海报设计中,依旧运用了20世纪20-30年代使用的各种传统手绘艺术表现形式,比如国画、剪纸艺术等,这些传统形式使当时我国电影海报极具民族个性。80年代经典电影《小街》的海报就是典型的例子。整张海报虽然只有一个仅用少许笔墨勾勒的简单人物形象,但是简洁醒目的笔墨语言却使画面构图干净清爽,黑白相间的虚实对比形成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体现出中国画独有的民族魅力。

此外,从新时代下新设计风格来看,中国电影海报在70-80年代主要经历了在文字、主体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变化。首先从文字方面来看,在这个时期电影海报中出现了外文:1972年电影《精武门》首次在海报上出现了片名英文译名“fistof fury”的文字符号,表情刻画较以前更丰富。其次,从主体表现手法的转变来看,逐渐由单纯的绘画形式转变到使用主要演员的真实照片。

三、20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电影海报设计的特征

第一,一部电影,多个海报设计版本。由于各国的社会风俗不同,海报在设计时需要满足不同国家地区的观众的欣赏口味。于是,一部电影,多个版本的电影海报便应运而生了。比如:近些年火爆的国产大片《无极》,《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等都有多款海报设计。其中最典型的是2004年由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十面埋伏》的海报,此海报主题是强调故事性“埋伏”的爱恨情愁,表现微观的细腻。在制作方设计海报时,根据各国不同的文化习惯设计了十余款表现不同内涵的版本。众所周知,日本和韩国是崇尚情爱电影的国度,注重影片中人物情感关系的刻画,所以日本的海报设计把片名译为《Lover》,海报中人物表情描绘细腻,体现了日本人细腻严谨和追求完美的精神。而中国本土版的海报则采用横式排版,人物穿着中国唐代民族服饰,鲜艳如血的大红色的运用突出了血腥、紧张、危机四伏等等,给人暗箭难防,疑虑重重之感。

第二,科技时代电脑特效的运用。由冯小刚导演的电影《集结号》的海报设计,其整个画面给人一种震撼人心的战争感,乌云密布的天空,满天的战火,随处可见的废墟狼藉的景象等等,这一系列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都是通过电脑软件后期合成的,这种方便快捷的设计手法是在以前的年代想都不敢想的,这正是时代赋予的电影海报新的设计特征。

第三,追求意境,重温精神境界的享受。意境是艺术中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一些海报追求的就是使观众陶醉于真实的世界里,同时却在追忆过去美好时光或是产生心驰神往的遐想。这种特征和20世纪70-80年代使用国画形式的海报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希望唤起观众精神境界的想象和思索。

当代海报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海报设计;多元化;实践能力

海报设计作为平面视觉传达设计的核心课程,则是融合了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是集各种技法与创意构想为一体的设计综合素质训练课程。21世纪随着科技的发展,海报设计的设计环境有了巨大的改变,新媒体等众多新兴元素的加入使得海报设计课程所要整合的知识内容大大提高。然而,一直以来海报设计都以独立的课程形式存在着,与其他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交叉、融合较少,教师大多都是独立的完成自己的课程教学,造成了各门课程之间缺少联系呈现碎片化的趋势,很难达到课程之间的整体融合,同时也是学生学无所用、不能把学到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的重要原因。艺术设计专业本身就是一个与时代紧密相连,与时俱进的现代化专业,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海报设计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对于该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 多元化背景下海报设计教学呈多元化发展趋势

首先,多元化的教学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我们本就生活在一个多元化且众多新奇特的网络信息媒体时代。因此,对于海报设计课程的内容提出了多元化、综合化的新要求。其次,艺术设计学科的多元化与现代化性质决定了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多元化与现代化。再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使各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联系日益深入,这就要求现代海报设计要不断更新设计形式。艺术设计的多元化发展,拓展了现代海报设计的设计形式,从而为现代海报设计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为了更好的适应这样的变化,这就要求授课教师要具有开阔的思路与综合的学科知识,对于授课内容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要打破学科间的知识壁垒,以综合全面的眼光来设计教学,进行课程改革,从而培养学生多元化的思维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实践能力。

2 海报设计多元化教学方法研究

艺术设计发展的多元化,拓展了现代海报设计的设计形式,为现代海报设计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为海报设计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契机。

2.1 整合多领域的海报设计

如今艺术设计已经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发展时期,设计表现的语言不再是单一的方向,而是成为交叉性和跨界性的整合设计,具有开放性和融通性。海报设计属于综合设计课程,由一系列的基础设计课程支撑,并涉及多元学科的知识。例如,与社会学、文学、市场学、艺术学、设计学、消费心理学、信息传播学以及媒体技术等都有着密切关联。然而,在目前的海报设计教学中,多数院校还是沿袭传统教学模式,看重设计制作技能的学习,而对于设计中的一些理论研究以及交叉学科的学习非常缺少,甚至没有相关的教学研究,这样就导致了设计创作达不到一定的深度,没有能力做到创新突破。对于海报设计工作者来说,在知识的整体环境中学科的交叉融合能够广泛的拓展设计创作思维,促进设计者思维的多元化和综合化,并且有利于设计者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获得更广阔的视野。我们可以从艺术学科中的其他学科来探索。例如,纤维艺术、绘画艺术、公共艺术等,同时我们还可以从美术学、传播学、心理学甚至一些其他的理工科方面进行探索。

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是这个时展的必然趋势,艺术设计学科也应该积极探索,顺应时展的潮流,寻找各学科之间相互融合的契合点,这将有助于营造创新传播扩散氛围也是交叉融合理论扩散的必要条件。

2.2 新媒体技术的应用

这里研讨的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意指两方面:其一是指用新媒体技术来表现海报设计。海报设计的表现形式和传播形式也应具有多元化,传统的平面表现形式和传统媒介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新媒体在现代海报设计中的运用,是数字时展的新趋势。“平面”不再“平”了,二维的转变为三维的,或是两者结合,静态的与动态结合,甚至是互动式的,并且呈现出多种视觉传达语言。如在声、光、电等技术的应用下,可以产生四维的海报形式语言,还有视频影像的(包括网络、手机)、全息摄影等等。多媒体技术是新媒体的重要表现形式,综合多元的表现形式对海报设计形式语言的表达起到了新的拓展和延伸作用。这就要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相关知识的拓展与教学素质的提升。其二是指教学课堂中新媒体技术的使用。可设计制作精良的多媒体课件,或者海报设计的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专题教学、录像教学、讨论教学、现场教学等,都是基于交互式教学法利用网络作有效的交互对话,信息共享的媒介由教师帮助引导,将资源中个体体验,情境化的、经验性的知识生动形象的传递以达到启发学生思想,完善系统知识,培养推理能力,传递知识的目的。

2.3 注重感官设计,善用新型材料

海报是当今最具活力的视觉传达艺术形式之一,在海报的创作中我们要融入“五感”,也就是说从视觉开始,逐步进行更深一层次的感官设计,进而在海报设计中有了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甚者有了这五种感觉的综合体验。对于海报创作而言,这样能够丰富视觉设计的意境和语境,从而为海报设计注入新的内涵和灵魂,同时也能够使海报更具有冲击力和感染力。对于受众来说,五感的体验能够很好的刺激他们的感觉神经,给人们带来精神共鸣和更加震撼的视觉感受。“五感设计”同样在平面设计其他课程的教学与实践中也有着广泛地研究和应用。

感官的刺激少不了各种材料的运用,多元化背景下海报设计依附的介质和载体也呈现出多样化,不仅仅是传统的纸质媒介,还有如纺织、金属、玻璃、塑料、石材等材料上喷绘的,LED立体造型的广告等等。课堂中同样也可以采用手工艺。例如,拼贴、剪纸等表现。都能够达到耳目一新的感官体验。

3 结语

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要接受快速变化和发展的社会,须要不断学习、紧跟时展,勇于探索当今的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因此,我们的教育需要有预见未来的意识和观念,海报设计教学多元化的理念是当代艺术设计教学改革下的一个缩影,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使现代海报设计顺应了艺术多元化发展的需要,能够起到调动人们多种感官的作用,唤起人们对于海报不同领域、空间、层次的思考和感受。只有融合传统与现代、感性与理性、科技与人文,才能使中国的海报设计走向丰富、自信和独立,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教学改革和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刘燕泉.论当代海报设计的艺术化趋向[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当代海报设计范文第3篇

从欣赏角度说,浪琴表海报设计像是一面时代的镜子,映射企业的发展历程、记录企业创新产品的点点滴滴;更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准和收藏价值、更蕴涵着设计师独特的创意和艺术风格。

从研究角度说,浪琴表海报设计必定是撷取当时最为流行、最为典型,也最具吸引力、号召力的文化符号来作为信息传播载体,反映当时当地的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内涵。通过对其进行系统而全面的研究,可以加深对浪琴表的认识和理解,其设计手法对海报设计的推动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这也是本文研究意义的所在。本文是以平面设计理论为基础,运用综合归纳、比较分析和举例论证的方法进行研究探讨

浪琴表海报设计的背景

海报是我们生活中经常能看到、摸到的一种艺术形式,做好一张好的海报,需要有创新精神,而这种创新则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的,这一种基础就是对传统的继承。对商业海报而言,这种基础也是对产品特性的把握。商业海报设计应当在世界多元化交融中,创造出符合时代精神的本土化设计风格。从初次登上历史舞台倒如今被各国设计界所认可,随人类文明的历史走过了漫长的岁月。

浪琴表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1832年,制表师路易斯·阿加西是当时有名的地质学家。路易斯·阿加西在圣耶米山谷(Saint-lmier)从事小范围的制表工厂,就此展开了浪琴表璀璨的未来。然而,真正的创办人却是阿加西聪慧才智的外甥欧尼斯·弗兰西昂。到目前为止,浪琴表的品质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并广受好评。所以浪琴表的海报设计作为其宣传的资料是有的,但是单单关于浪琴表的海报设计研究的资料还是少的。

据笔者掌握的资料,通过浪琴表销售编年记录中珍藏的一张泛黄的单据,浪琴与中国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公元1867年,也就是中国清朝同治年间,从“隆仁”到“浪琴”。浪琴在中国的145年,相应的海报设计在中国也有了上百年的历史。

目前,国内外有关海报设计的著作不乏其数,但关于有着不同时期、不同产品、有着相当一段历史的的,具有典型性的企业商业海报设计的艺术风格、艺术特征、表现方法的分析与研究、新视觉媒介传播下的商业海报设计、视觉元素、海报形态及多元媒介的研究还较为欠缺。海报在平面设计领域中是影响面最大、学术性最强的。高水平的海报必须准确的完成宣传目标,同时又达到令人欣赏的品质。如今,海报不仅只是传播信息的工具,更多的时候变成普及的艺术品。因此,具有180周年的浪琴表企业在中国举办地文化展,除了产品,更多的是浪琴表180年的海报设计。这种掺合海报形式的文化交流和艺术展览,是促进海报艺术繁荣、进步的有效途径。目前,海报己成为收藏家的珍品,海报的收藏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因为海报就像是时代的一面镜子,映射着社会文化生活发展的面貌。因为它既可作为艺术品收藏于博物馆,又是一种与大众生活最密切相连的”传播者”。因此,国际设计界针对某企业的商业海报设计有由来已久的关注和认可。甚至由于这些由来已久的海报设计,对企业的认可度及他的历史、产品注入新的兴趣。

浪琴海报设计中视觉元素、海报形态

如今,插图的样式不仅局限于石板印刷时代的平面涂抹的式的图画,或者用笔生动豪放、近乎涂鸦式的波兰艺术家的广告图形。而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革新,大量的层次丰富的具有娱乐性、图解性、指示性、说明的插图应运而生。图为浪琴20世纪50年代和20世界60年代已插画形式为代表的海报设计。早期的海报艺术形式常常运用连续的图形,进行表现主义绘画的插图创作。而当代的平面设计师更加喜欢利用计算机图形软件进行辅助设计。

摄影技术的发明深刻影响了现代平面设计,也影响着现代海报设计,摄影图形元素对俄国构成主义、瑞士国际主义平面设计风格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形成了注重功能的理性主义设计风格。当代海报设计在 图形表现语言、创作手段和表现媒介上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装饰性的字体在浪琴海报设计中,更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更新的,装饰能迎合并能满足运用官能以寻愉悦的需要。浪琴海报设计中,浪琴文字及其标志的变化,而文字的搭配,除了凸显产品,更是在结构上弱化,海报通过图形装饰性表现获得了在字体在视觉和心理上的愉悦,同时也加强了文字在传达过程中的亲和力。

传统海报是以纸张为介质并通过印刷和张贴实现沟通的视觉媒体,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加强了海报艺术对新材质的表现力度,材质语言的尝试在某种意义上来说颠覆了传统海报的表现形态,通过新的表现力刺激受众的视觉神经。而浪琴表180周年文化展中,其利用最新的视觉表现形态,这种交互式的甚至立体的表现形式更是吸引人们猎奇的眼光,从而又达到了其宣传的目的。

巴拉兹曾预言:“随着电影的出现,一种新的‘视觉文化’将取代传统的印刷文化”。因为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视觉经济的快速膨胀预示了移动媒体时代的到来。

商业海报设计在新时代的发展与思考问题-浪琴海报设计得到的启示

信息时代海报设计的表现形式:自然环保主题、提高人口素质问题、弘扬民族文化问题、传播时代文化主题、关爱生命主题、电影、音乐、体育等各种主题海报。然而数字艺术却对海报设计带来了问题。21世纪是信息时代,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数字技术介入设计的领域。数字技术以其巨大的功能、多变的形式,打开了造型、色彩、空间、生效等艺术表现语言和视觉的传播方式。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海报设计不仅要具有经济价值,还要与文化和社会发生关系。所以,海报艺术在内容上、形式上以及构图上都要求跟得上时代的发展。

中国现代海报艺术的发展走过曲折的道路,从早期作为一种传播信息的媒介至今具有悠久的历史,从手绘到印刷,海报随着社会的演进而发展。我国目前海报设计教育除了基础知识的传授外,在海报设计教育中更应该注重设计意义、设计情怀、设计理论、设计审美的教育。21世纪是一个人文主义复兴的时代,海报设计也应该学会如何拒绝没用的设计的外来因素。建立自己的海报艺术风格、特色以及海报设计的教育体系,我国海报艺术的发展才能有更美好的未来。

从浪琴180周年文化展中的海报设计看中国的海报设计,中国的海报设计存在的几个问题:一、忽视本土传统文化和艺术的运用。二、缺乏国际化的设计语言。

浪琴的品牌精神与文化底蕴和中国人惜时守时的性格有着极大的默契共鸣。浪琴180周年文化展是一种鼓励创新意识,作为宣传产品和象征企业文化的海报,具有专业前瞻性的取向。浪琴180周年文化展中海报设计所表现出来的新的表现手法的海报设计,产品与海报相结合的互动性的海报形态所给我们的启示。

结语

当代海报设计范文第4篇

然而,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中国现代视觉设计中充满了受西方影响的视觉语言,“国际化”视觉符号的泛滥与“本土化”视觉语言“失语”现象非常突出。世界设计的大同之日就是它的末日到来之时。当设计失去了民族个性时,不仅达到“世界水平”的目标无法实现,实际上也正在迈向衰败的道路。真正的“中国设计”应该是试图去发现一种既根植于我们民族的本土性又对整个当代设计语言有意义的东西。一个好的海报应该是在寻找表现某种可以识别、分析、解读我们的传统艺术中渗透的我们民族的智慧、意境、精神的“中国特性”。我们要为“中国设计”寻觅正确的方向,也为国际海报艺术设计的丰富性提供来自把握们本土的智慧和想象力。

(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海报设计

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是一座蕴藏丰富的宝库,对海报设计有着深刻的启迪与借鉴作用。面对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我们可以多层次、多角度的进行再认识、再发掘。

1.从艺术手法方面借鉴。

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发展,无论是宫廷美术还是民间美术,无论是文人画还是宗教画,经过历代的画家、艺人、工匠的创作实践,积累了大量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到殷商时期的青铜,从战国时期的器皿、帛画到汉代的雕塑画像石,从唐宋的绘画到明清的瓷器,以及民间广为流传的剪纸、木版年画、建筑、纹饰、戏装、面具等等,充分体现了或恢弘灵巧,或简约或精致,或工整或粗放或热烈或娟秀,或质朴或奢华等多种手法。无论是逸笔草草的国画笔墨还是板刻结圆的装饰图案;无论是造型夸张的民间剪纸还是色彩强烈的木版年画,这一切无不为现在海报设计提供着丰富的表现形式和图式语言。靳埭强为日本“自在”纸坊创作的一种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海报,在纸纹上运用了传统手造纸的毛边,宣纸竹纹变化构成中国山水自然绘画意境疏散的意象,表现了中国人文性情无束,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整幅海报制作结合中国传统艺术表现手法,把作品风格淋漓尽致突显。对于今天机械工具,电脑技术带来的表现手法单调划一的理性倾向,传统民族艺术表现手法对于现代手段与智灵手法的协调,发挥重要的平衡作用。

2.从图像元素方面借鉴。

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在经过漫长的历史凝炼后,逐步形成各具典型文化内涵的图形和纹饰。他们包括人物、植物、动物、图腾、几何符号等形式在内的图像,以及一些流传广泛的典故、成语、传说中的人物、景物,一些约定俗成的事物及组合。如梅竹松岁寒三友象征坚贞的友谊,三羊开泰象征吉祥如意,莲花与鱼寓意“连年有余”,喜鹊与梅花寓意“喜上眉梢”等。这些乡土味浓郁的图像元素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张道一先生指出的“民间艺术是一种本元文化”,如果将这些富有民族形式特征的元素有机的组合到现代海报设计中,无疑会给单调枯燥的现代设计风格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

如韩秉华把冰裂纹(开片)结合汉字引用与“苏州印象”海报作为创意概念。开片纹图案窗格及“三点水”的笔法,组成“州”字的主体,并突出“姑苏城外寒山寺”牌匾中的“苏”字以展示苏州。背景衬以山水影波光和一叶小舟的照片,并以黑色和银色印刷,展现了中国艺术古朴淡雅的诗般意境。

3.从思维方面借鉴

中国传统文化中整体的、辨证的、因果循环的思维方式,强调事物各方面辨证统一和相互间的联系,其思维过程重综合、重归纳。反映在自然观上,强调“天人合一”,“浑然天成”,“物我不分”和“因势就成”。其思想发轫于先秦的道家,儒家以及禅宗理念,是原始朴质的混沌思维方法论的基本核心。中国特有的思维方式,为现代科学技术解开某些知识密码提供了科学辨证的有力思想武器。现代科学的三大发现——量子力学,相对论和混沌论中所包含的概念和思维方法,与中国民族文化中所蕴含的注重整体、和谐、相对、转化的传统思想方式相当吻合。中国的绘画理论和设计原理与这种思维方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古代太极图中的阴阳回转,青铜器纹饰的抽象多义,国画中大写意虚实相生中无不透出这种思维方式的精髓。我们知道思维方式转化到海报设计上,往往促成创意的产生,它是人所共知的潜意识中存在的思想意念。一个好的思维意念的生成,能够超越任何阻碍人类之间相互交流的因素,达到更高层次的彼此交流,它是使“中国海报设计”登向国际设计舞台的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我们的设计师在进行海报设计时,能够把作品的创作思维糅合到中华民族传统的自然观、哲学、思维方式中,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产生。

(二)民族传统文化与当代海报设计

中西文化的互动和双赢,成为世界多元文化格局发展的必然趋势。海报设计要根植于本土文化精华的土壤中,深入领悟传统中的“中国特性”,汲取外来优秀的意识、方法、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做到既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又不落后于国际潮流的设计理念与实践体系。

1.对民族文化精髓的创造性转化

对我国的民族文化,即要发掘出其中蕴藏的丰富资源,又要看到其中存在的不是和缺憾,在进行海报设计时,要活学活用。很多设计师还存有“借古人以自重”的倾向,认为套几件古装或搬出典故神话就是弘扬民族文化,设计就有了文化内涵,殊不知这恰恰是远离文化的一种流于表面的吸收,刻意模仿穿衣戴帽的行为表现。

那么如何在海报设计中将民族性与时代性创造性相结合,是体现其本土文化设计的关键之一。我们认为,首要的就是将中国文化传统中视觉的符号和价值系统加以改造,使这些符号与价值系统变成有利与时代变迁的种子,根植于国人心中,使其保持文化的认同。因此,我们所要努力把握的不仅是形式与内容,更重要的是抓住中国传统视觉符号所蕴含的精神方式与审美内涵,并自然地将它转化到我们当代的海报设计之中,亦即将传统文化符号转化为现代视觉语言。例如余秉楠1995年创作的《海峡两岸一家亲》是为台湾印象海报会设计的“汉字”海报。作品选用了最古的篆字“家”,家是屋顶下的猪,一个多么美好的形象,多么安定和幸福的家庭,它虽然经历长期的形制更叠,繁衍出行,仍离不开造字的初衷,隐喻出海峡两岸一家亲的主题。刘小康设计的《新北京,新奥运》,背景是北京故宫九龙壁中的一条栩栩如生,威武动感,再加上一个跑步人形及科技感的线条造型,重叠龙形和人形,把传统文化,现代思维和运动精神结合起来,表达新时代北京的气象,还有很多成功作品,陈幼坚1987年设计的《Hello香港》,李永铨1993年设计的《现代香港设计师八人展——八仙过海》海报等等,都是从视觉文化的角度来重新看待中国传统视觉符号,深化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把握,这对于发现具有新时期民族特色的海报设计艺术具有启发的意义。

2.“全球化”中的现代中国海报设计

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海报作为信息与观念交流的载体,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成分,一个成功的海报设计应将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共通性意念,通过图形文化方式表现出来,以求人们免去因文化、地域、语言、种族等,使人类交流产生阻碍的因素,通过视觉图形而达到心灵之间的直接沟通。

真正理想的“现代海报设计”,应该更多是一种融古通今,关怀人性的思考方式,是多种文化并存,是人与自然协调的“现代化”的体现,是庄子所畅想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人生境界。当然,对传统的珍视,并不是一味的沉溺与审美的情感体验,我们所希冀的中国海报设计是在理性秩序下借西学之风,熔铸古代传统,培育拥护中国的文化生命的强大力量,而不是盲目裁切我们古代图形中的优秀片段,凭空移植外来文化。“民族的才是国际的”,把海报设计穿上民族的盛装,让它在世界各种文化的击撞中接受挑战,汲取营养。

当代海报设计范文第5篇

中国传统文化包罗万象,蕴含着多种多样的视觉样式。图形符号是古代传达信息、解读信息的一种重要工具,其“形”“色”“神”“意”渗透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包括人、动物、植物、图腾、几何形状等视觉符号,都是记录文化内涵的传统图形元素。广为流传的历史典故、神话传说、文学作品、成语中的人和景,以及其他约定俗成的事物组合,如“梅松竹,岁寒三友”寓意坚贞至诚的友谊,莲花和鱼象征“连年有余”的好意头,喜鹊和梅花喻意“喜上眉梢”,“三羊开泰”寄托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等等,都通过特定的图形元素传递出朴素的民族情感,其丰富的意念和造型充分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这些极具“中国味”的元素,古老而质朴,历久而弥香,表现出了鲜明的民族个性。正如图案学家张道一教授所言“民间艺术乃本元文化”,倘若把富有民族特色的图形元素融入到设计理念当中,必将为中国海报设计送来一缕春风。翻开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发展史,从文人画到宗教画,从宫廷美术到民间美术,无不运用了形式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无论是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工艺,还是殷商时期的青铜制造;无论是战国时期的器皿、帛画,还是汉代的雕塑、画像石;无论是唐宋的绘画,还是明清的瓷器;抑或民间艺术中的剪纸、纹饰、戏剧、面具、木版年画、建筑等,彰显了或恢弘,或灵巧,或粗犷,或精致,或浓烈,或简约,或奢华,或质朴的各种艺术手法。不管是笔墨飘逸的国画丹青抑或个性张扬的装饰图案,不管是千奇百怪的民间剪纸抑或题材丰富的木版年画,都深深烙上了本土文化的烙印,透露出中华儿女独有的审美观和表现力,为海报设计提供了充足的养分。中国山水画一气呵成的畅快笔意,讲究“迁形取神”“情景交融”的手法运用,富有哲学思想,对后代设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许多设计师的作品中,朴素的东方传统文化情结清晰可见。誉满全球的香港设计师靳埭强,善于吸纳传统文化精髓,融中国水墨技法与西方现代设计理念于一炉,创作的海报大多流露出这种无法割舍的“水墨精神”。

在审美视觉的体验中,海报设计是在特定时代、特定时间以及特定文化下从事的设计活动,如镜子一般客观真实地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精神。因此,海报设计更加需要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将文化内涵熔铸在设计理念中,来突出“中国化”的视觉体验。在海报设计的过程中要坚持活学活用原则。倘若我们一味采取“生搬硬套”的办法,对传统文化不假思索地吸收,不但使传统文化发掘止于浅表,相反还会使海报设计更加远离传统文化。随着社会审美观的不断发展,海报设计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如何把民族性、时代性和创造性有机结合起来。对于传统文化,应采取批判地继承与吸收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造型和寓意上进行深入细致的提炼、分析、判断、重组、延伸,借助现代设计方法和视觉表现形式,赋予其新的内涵与意味,使其与现代审美视觉无缝融合。传统文化精髓是中华儿女根之所系、魂之所依,对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造就了艺术创作的“中国结”,因此海报设计要做的不单是抓住形式和内容,最重要的一点是把传统文化的“精、气、神”创造性地融入海报设计的视觉语言当中。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多元文化相互交汇激荡,人类传播方式不断地发生改变。作为一种人类接触密切、与人类进行信息交流的传播媒介,海报已然成为现代社会人们讨论最多的话题之一。成功的海报设计,应是人性思想的激烈碰撞,是超越时空与文化限制,超越交流障碍因素,实现设计师与读者心灵相通的直接对话。因此,在多元文化并存的格局下,海报设计既不可“全盘照搬”外来文化,也不可坚持狭隘的民族主义,应根植于本土文化,积极借鉴和吸收先进文化,充分体现国际性与区域性,将外来文化的有利因素融入海报设计中,丰富文化内涵,为传统文化穿上民族盛装走向世界增加动力。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每一点积累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资源,为后世艺术创作和创意设计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海报作为现代社会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信息交流媒介,应在深层理解和吸收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进行前瞻性的思考和创新性的探索,把握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最佳结合点,赋予设计更强的生机和活力,使当代中国海报设计绽放出令人瞩目的光彩。

本文作者:周裕荣工作单位:广州市轻工职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