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多收了三五斗

多收了三五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多收了三五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多收了三五斗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人物举止 语气词 背景资料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一般来说,通过外貌、语言、神态、心理等描法塑造人物形象。读小说时,引导学生关注这些,从而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有时候,我们不妨设计一些有效有趣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走向深度和广度。

一、增加人物举止,使形象立体化

上《多收了三五斗》这篇小说时,有这样一个环节:多收了三五斗本是好事,但因为米价原因,旧毡帽朋友的感情发生了急剧变化,米行先生的语气也随着变化,阅读(1-34)段,完成表格。当学生通过阅读梳理了旧毡帽朋友的情感和米行先生的语气变化之后,我设计了分角色朗读这个活动。在朗读中,旧毡帽的愤激、无奈与米行先生的蛮横形成鲜明对比。读过了,但感觉还不过瘾,学生似乎意犹未尽,于是有了下面的活动设计。

师:同学们,大家关注到了吗?小说的6-9小节是人物的一组对话,你们能不能给这些语言增加一些人物的神态、动作或者心理,让形象更突出呢?大家体会一下创作的乐趣。

生:好的。

于是,大家忙开了,教室里立刻安静下来,只听得笔尖在书上滑动的沙沙声。3分钟过后,学生的手陆续举了起来,像一面面战斗胜利的旌旗。

接下来学生的创作交流让我有种“惊艳”的感觉,学生的想象力真是太丰富了,他们对人物的理解真是入木三分。

生1:我加的是旧毡帽朋友的神态、动作:“其中一个紧握双拳,拍打着桌面,愤愤不平地说着。”

生2:我加的是米行老板的神态动作:“先生丢过一个不屑的眼神,又低下了头继续漫不经心地拨弄着他的算盘。”

……

这个课堂环节真正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创作热情空前高涨。既能考验学生对这两类不同人物形象的准确理解,又能锤炼他们的创作能力。

二、添加语气词,使情感深刻化

《多收了三五斗》这篇小说上完之后,我又设计了另外一个活动。

师:之前我们是给某一个人物添加神态、动作等描写,感受到了更加鲜活的形象。下面呢,我们再来玩一个游戏:“ ?摇 ?摇,多收了三五斗!”请你在横线上加一个语气词,分别表现粜米前后旧毡帽朋友的心情。

学生有的在思考,有的已经把手高高举起,跃跃欲试。

有的建议加一个“啊”表现粜米前激动兴奋的心情;有的还有补充,同样可以加“呀”、“咦”表达惊喜;有的同学建议用“哎”表达粜米之后失望、无奈的心情。不同的语气词传达了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心情。加一加,读一读,自然而然地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

同样的方法还可以用在小说《变色龙》教学中。给“ ?摇 ?摇,变色龙”加一个恰当的语气词,并读出感情。

学生的答案很丰富,但都能准确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和主题。

“哟,变色龙”言语间充满了嘲讽的意味;“哼,变色龙”愤怒之情不言而喻;“哈,变色龙”看似云淡风轻,实则讥讽……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一个趋炎附势、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变色龙”形象鲜明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三、增添背景资料,使主题鲜明化

阅读小说必须了解其写作背景,这样才能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把握深刻主题,也就是平常说的“知人论世”。但并不是所有小说中都能找到清晰的提示背景的关键点,有的甚至只字不提。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及时为学生提供相关背景材料,为他们解读小说主题搭建台阶,提供钥匙。

如小说《在烈日和暴雨下》中除了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用较少笔墨提到了“坐车人”这个形象,学生通过这个人物能初步理解祥子痛苦的根源。但有的学生还是提问了:祥子可以不拉车啊,可以干点别的啊。

这个时候,我们就有必要为学生提供小说的创作背景:以20世纪20年代的旧北京为背景,这是一个黑暗的、畸形的、失衡的中国旧社会。祥子,作为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代表,无法摆脱像骡马、落叶一样的悲惨命运。

另外,老师还可以介绍《骆驼祥子》中相关背景资料,让学生在把握整体的基础上理解节选的深刻内涵。如下面这段话能给学生很大启发:“雨,下给富人,也下给穷人;下给义人,也下给不义的人。其实,雨并不公道,因为下落在一个没有公道的世界上。”句中关键词“没有公道”一语中的地道出了祥子受苦受难的根源。

多收了三五斗范文第2篇

不过在调研中也不难发现,目前的产业链运作也存在致命缺陷。

其一,我们过分迷信技术的力量。不可否认养殖技术的改良曾经是推动过往30年中国农业发展的最核心的要素,水产养殖的产量在饲料配方技术、养殖技术的不断改进之下大幅提高。但多收了三五斗之后呢?养殖效益的提高是否一定带来渔民经济效益的提高?近年的实践已经证明,技术可以解决生产端难题,却对销售端问题无济于事,而后者恰恰是目前水产业的核心问题。每当大获丰收的养殖者为存塘鱼一筹莫展时,饲料企业此前千方百计帮助养殖者提高产量的各种养殖模式往往成为他们诟病的“口实”,若非产量飞速提高怎会出现供过于求?此种论调固然荒谬,但却引人深思。

其二,我们过于迷信集约化的力量,似乎实现集约化后,目前管理混乱的局面、周期性卖难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事实证明,这也可能是一厢情愿的期许。从目前中国养殖行业中集约化程度最高的肉鸡业、生猪业来看,上述问题远未解决,甚至愈演愈烈,至少离想象中的目标还有遥远的距离。

未来的机会和方向在哪里?

正如业界贤达所预想的,行业企业产业链的触角,不仅要触及养殖者,还要直接面对消费者,打通产业链终端将成为决胜关键。但目前在这方面并无成功范例。不得不承认,到目前为止,农贸市场模式依旧是我们不得不接受且效率最高的销售渠道。如何变革与拓展,是挑战,更是百年一遇的商业机会。

多收了三五斗范文第3篇

在今年的经济词汇中,猪肉无疑是关键词之一。

上半年,猪肉价格一路飚升(当然,其他物品的价格也在上涨,只不过没有猪肉价格那么大的幅度),引发众多关于经济是否过热的讨论。有人戏言:现在的经济决策在很大程度上是看猪的脸色行事。

对猪的关心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猪的数量少,价格上涨,物价一路上扬,加息等紧缩政策就会出台……股民、基民、经济学家、政府官员都密切关注着猪的有关情况。

前几天,老家有亲戚来北京治病,我照例发挥“驻京办事处”的功能,接送安排。在饭桌上闲聊时,我才知道:现在一头生育期的老母猪居然能卖到五六千块钱!一头小猪崽能卖到近300块!

就在亲戚动身来北京前,村里刚发生一起盗窃案:某村民家养了3头老母猪,一天早晨起来发现,竟然被小偷在夜里偷去了两头!狡猾可恶的小偷在院墙(用黄土夯制的墙)上掏了一个洞,把老母猪从洞里赶了出去,剩下的这只因为身躯过于肥大无法从洞里出去而“硕果仅存”。一家人坐在猪圈旁抱头痛哭……

对于从小就生活在大城市里的年轻人来讲,可谓是只吃过猪肉而没有见过猪跑,对猪在变成红烧肉之前的生命历程是没有感性认识的。对于我们这些从小在农村长大且经历了困难岁月的人而言,虽然小时候都割过猪草喂过猪,可对今天如此“宝贵”的猪也还是缺乏足够的认识。

那个时候,牛、马这样的生产工具是最值得重视和爱护的,一头老黄牛几乎就是一户农家的半份家业,而且,在长久的田间耕作过程中,主人与它们也会有很深的感情,这些牲口多少也有通人性的表现。至于猪嘛,又脏又懒,从田里回来时给它带把草,再倒些泔水,到了年底或者是有了红白喜事的时候,就能派上用场或者增加些收入,给孩子们做身新衣服。

这几年回老家,曾经感慨地对父亲说:见不到牛和马了。村里的青壮年都出去打工了,料理庄稼的方式也变得高度机械化或简单粗放,没有人家再喂养牛马这样的大牲口,害得我女儿一直对我给她吹嘘过的养牛和马的经历持怀疑态度,挤兑我说:爸,你只养过猪吧?

我确实也养过猪,但也确实不像今天的养猪人那样对猪有“感情”。今日之猪已非昨日之猪也。今天的几头老母猪就基本算得上家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了。

养猪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养今日之猪。昨日的猪是自然长起来的,养成一头猪(指的是从小猪崽养到二三百斤左右,因为此后的“成年猪”吃得多而基本不再长肉或长得很慢)大概是10个月左右。那时候很少有人在平常的日子里割肉回家,农民们算计的是春天抓个猪崽养到年底杀掉,除留一点过节改善生活外,其余的到集市上卖掉,或者是根据自己家里的大事需要(儿子结婚等等)而提前计划安排。没有人指望着靠养猪发财,养猪的投入也低,没有人给它买饲料吃(估计当时也没有卖的),但那时候的猪肉实在是香啊!

后来市场经济发展了,有了养猪专业户,这个时候的猪快半工业化生产了。在各种饲料的“营养”作用下,生长周期大为缩短,但猪肉的价格一直很平稳,饲料的价格却总涨,而且这个时候的猪也很娇贵,动不动还闹病,许多养猪的人很难赚到钱。再者,由于猪的“生产周期”特点,就是到了一定的时候光吃不长肉了,所以基本无法“库存”,不像人家盖楼房的把房子盖好了等着涨价再卖。听亲戚说,我在老家的一个表哥养了好几年猪都不赚钱,去年年底的时候终于放弃了,虽然觉得猪肉价格也许会涨了,但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圈里的那些家伙们得好吃好喝地伺候着,天天投入又不长肉,还是全卖了吧……

多收了三五斗范文第4篇

恰当地使用借代,可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而且可以使文笔简洁、精炼,使语言富于变化,并产生幽默感;恰当地使用借代,更可以引起人们的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诗文中这种借代修辞的使用尤其多。假如你不懂得这是借代手法,那也就难以真正地读懂该诗文。譬如“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贾谊《过秦论》)句中的“锋”(刀刃),是刀的一部分,用来代指刀;“镝”(箭头)是箭的一部分,用来代指箭;合起来用,“锋镝”即代指所有的兵器。“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范仲淹《岳阳楼记》)句中的“骚”,本指《离骚》,此处作了“诗”的通称。“同舍生皆被绮绣。”(宋濂《送东阳马生序》)“绮绣”是华丽服装的材料,这里指代漂亮的衣裳。“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嬴”,即秦始皇嬴政,此处是代指秦国……

经过归纳,诗文中常用的借代方式,大概有以下九种:⑴部分代整体,⑵确数代约数,⑶抽象代具体,⑷具体代抽象,⑸工具代事物,⑹范围、数量代事物,⑺特征代本体,⑻官职、事物代指人,⑼姓名、产地代本体。

多收了三五斗范文第5篇

关键词:职高学生;有效提问;问题设计;主观能动性

中图分类号:G712;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9-0099-01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强调有效提问的重要性,即“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课堂提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些职高学生相较于普高学生,学习能力较差,在初中阶段长期扮演“差生”的角色,缺乏自信心和主动学习的意识。一些教师基于职高学生基础差的考虑,往往设计一些简单的“是非问”或“程式问”,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都能齐声答出“是”或“不是”“对”或“不对”,然而教学效率并不高。因为这些问题无法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更谈不上对学生思维和语言的训练。职高语文教学应该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具体表现在对问题本身的设计和教师的本体行为上。

一、问题设计要有目的、抓典型、有深度

(1)要“有的放矢”。“有的放矢”即应该有重点、有目的地进行提问,而不是为了提问而提问。有位教师在执教《孔乙己》时这样提问:“孔乙己叫什么?”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孔乙己。”教师又问:“孔乙己是他的名字吗?”学生稍微一沉吟,回答道:“是绰号。”教师追问:“孔乙己读了一辈子的书,为什么连个名字都没有?”学生面对这个突兀的问题,不禁沉思起来,头脑的平静和课堂沉闷气氛被打破了,思维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从而能够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因此,语文教师在面对职高学生设计提问问题时,要增强问题的针对性,考虑职高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能力,注意低层次与高层次的问题设计相结合,从简单的低层次“是非问”出发,再提出一些启发式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2)要“投石激浪”。“投石激浪”要求教师要善于抓住典型,通过教师点拨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例如,在教授《祝福》这一课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作品反映的仅仅是祥林嫂一个人的遭遇吗?”这个问题促使学生从祥林嫂身上想到了千千万万个受压迫的妇女,想到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这样的问题设计能够使学生运用联想的方式来进行认知,加深对文章在思想内容上的理解,认识到文学作品塑造典型形象的意义,学会了典型形象的写作方法,这是一种“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可以采用这种点拨的提问方式,促使学生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经过分析得出结论。

(3)要“奇峰突起”。“奇峰突起”要求教师设疑时要善于运用异向思维,从反面入手来切中问题的要害,力求牵一发而动全身。例如,钱梦龙先生在教授《多收了三五斗》一文时,他是这样设疑的:“有人认为要反映旧社会农民的悲惨生活,写少收了三五斗不是更好吗?或者进一步写一个大灾年,颗粒无收,农民卖儿卖女,逃荒要饭,这岂不是更能反映农民生活的悲惨吗?你们同意这个观点吗?”这一问题独特的设计,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学生们开始积极思考,随后竞相发言,主动参与到讨论中,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在不断深入探索中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作用

增强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在于提问教师本身行为的表现。课堂教学的双方是教师与学生,教学艺术是通过师情、生情、文情的交融和谐来创造的,教学行为必须做到“目中有人”。如果教师提问时语调亲切,面带微笑,且能做到热情鼓励、耐心指导,则学生可以从教师的行为中获取信息,得到鼓励和启发。反之若教师表情严厉,急躁不安则会增加学生的紧张感,也抑制甚至破坏师生的情感交流。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在提问时,脸上总是洋溢着和蔼可亲的微笑,给学生一种亲切感。学生在经过充分思考准备后站起来答问,由于课堂环境轻松无压力,学生答题时声音洪亮,充满自信。除此之外,教师在问题表达上要清楚明白,采用通俗易懂的日常语言,切忌生硬刻板的表达。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是课堂的行为者,他们在课堂的表现效果是衡量有效提问的标尺,职高教师的课堂提问应该根据职高学生的实际情况,发挥教师主体的能动作用,结合教学实际进行精心设计,力求提问能做到恰到好处、切中要害。当学生提出质疑时,教师不能越俎代庖,而是要耐心鼓励,积极引导。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独立自主中获得知识,从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职高语文教师来说,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不仅能促进师生交流,而且对于语文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也是大有裨益。

三、结束语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艺术,教师上课时合理设计课堂提问,积极引导学生融入课堂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职高语文教师在教学提问的环节中应针对职高学生学习的特点,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要求教师对问题的设计要有目的性、抓典型和有深度,还要发挥职高教师的主观能动作用。精心地进行提问,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路,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更多

时代金融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