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蒙古族舞蹈

蒙古族舞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蒙古族舞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蒙古族舞蹈

蒙古族舞蹈范文第1篇

关键词:蒙古族;草原文化;动律特点;民俗;重要性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生息地域广阔,人口众多且能歌善舞的民族,具有伟大的艺术创造力。在蒙古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中,舞蹈占有重要地位,它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彩。

1 蒙古族的草原文化

蒙古族草原文化是开拓性的动态文化,它继承了原始民族的心理层次以及文化含量。它的宝贵之处在于它能给人一种复合型的精神元素以及创作天赋。蒙古族人崇尚图腾,他们把对民族的感情和来自大草原的气势,都融入到了图腾独特的舞蹈形象中,这是草原文化所形成的独特的民族舞蹈的核心。

1.1 草原文化中的民族风俗

蒙古族是典型的北方游牧民族。他们生活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感情质朴豪放,心胸开阔坦荡。他们逐水而居,在祭天庆典、部落联盟、欢庆胜利等重大活动中,人们会聚集到一起,举行“欢跳庆贺之舞”。至今蒙古地区仍保存着一年一度的那达幕大会,并在欢聚的喜悦里尽情歌舞。所以舞蹈是他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1.2 草原文化中的生活习俗

蒙古族人的日常服饰丰富多彩,主要包括首饰、袍子、腰带、靴子四个部分,每个部分又很繁复。他们大多保留了传统的生活习俗,如男女都穿身宽袖长的长袍,束以腰带、着高至膝盖的长筒皮靴,男子多戴深色礼帽,女子则以布条缠头,盛妆时还会戴金银点缀的冠。饮食多以牛羊肉和奶食为主,粮食、蔬菜为辅,多喜欢喝奶茶。这些生活习俗也融入舞蹈语言当中。

2 草原文化孕育出蒙古族舞蹈独特的艺术个性

蒙古族草原文化底蕴深厚,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发展。从古至今,大草原给予蒙古族人民独有的气质以及神圣的信仰,造就了蒙古族舞蹈的个性。蒙古族人民能歌善舞,常用舞蹈来表现游牧人民的生活生产,以及美好的情感。从蒙古族舞蹈的特点中可以看出他们开朗豁达的性格和豪放英武的气质,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他们的文化深深地影响着舞蹈的创作及形成。

2.1 蒙古族草原文化影响下形成的舞蹈表现形式

在兴安盟民间流传的筷子舞,在表演形式上由单手执筷发展为双手执筷。“筷子舞”以肩的动作见长,一般由男性表演。随着蒙古族舞蹈不断改革发展,现在女性也可持筷而舞。其表现形式为舞者双手握筷,不时交替击打手、肩、腿等身体各部位,还可击打地面。这样不但丰富了蒙古族舞蹈肩部、腰部、腿部等各部位的舞蹈语汇,也借筷子的运用来抒发蒙古族人民热情、开朗、彪悍、豪迈的民族个性。

2.2 蒙古族草原习俗形成的舞蹈风格

蒙古族作为马背上的民族,他们发扬和传承了有着鲜明的游牧文化的蒙古族草原文化,把马的特征和牧人对它深切感情融会于舞蹈中。蒙古族男子群舞《奔腾》就充分展现出了蒙古族舞蹈的特征。它既表现出疾驰如风,松弛舒缓的形态,也表现出骏马狂奔,气壮山河的气势。作品以策马的不同形态为基础,塑造了蒙古族牧民们策马奔腾的英俊形象,而它优美的身法和韵律,使牧民们豪迈的气质和对大自然的热爱情感得到充分体现。

3 草原文化在蒙古族舞蹈中的突出体现

蒙古族舞蹈最鲜明的特点,就是节奏明快,舞步轻捷。在一挥手、一扬鞭、一跳跃之间,都洋溢着蒙古人民淳朴、热情、勇敢、豪放的性格特征。在蒙古舞蹈的风格中,最鲜明、最有表现力的特征部位是肩、臂和腕,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

3.1 蒙古族舞蹈中肩的动律特点

蒙古族舞蹈中有硬肩、柔肩、耸肩、双肩、绕肩、碎抖肩和笑肩等。肩的训练是做到在松弛自如的状态中具有力度、韧性、弹性和灵活性。肩部动作或连绵柔韧,或干脆弹性,能够准确传达各种情感,是蒙古族舞蹈中典型性动作。

3.2 蒙古族舞蹈中臂与腕的动律特点

臂的线条体现出“圆”的美感,从躯干至指尖,是一个整体弧线。手臂不同力度的运用,既可表现溪流的细腻,又可模仿图腾的形态。蒙古族女性舞蹈讲究端庄典雅,肢体具有细致、韧性、稳重、明朗的美感,表现出蒙古族女性的沉稳、内敛以及开朗、活泼的性格。蒙古族男性舞蹈的舞姿造型挺拔豪迈,步伐轻捷洒脱,表现出蒙古族男性彪悍、英武,刚劲有力之美。而腕部动作主要是在掌与腕平直的姿态上,以脆韧相间的上提、下压手腕,来带动手臂的形态,与臂的运动路线交相辉映,形成蒙古族舞蹈风格形成的另一重要因素。

3.3 蒙古族舞蹈中脚步的动作特点

蒙古族舞蹈的脚位有:正步位、八字步位、丁字步位、点步位、大点步位、踏步位、摇篮马步位等,每一个脚位都有其独特的形成。慢板抒情柔和,快板欢快敏捷、跳跃性强,体现出蒙古族民风的厚重、淳朴,感情热烈豪放。

4 结语

提及蒙古,我们脑海中出现的总是一望无垠的草原,星星点点的蒙古包,悠闲吃草的牛和羊,唱着悠扬民歌的牧羊人,当然也少不了或欢快热烈或舒缓优美的蒙古族舞蹈。草原文化是一枚历史符号,它深深烙印在每一个草原人的心上,流动在每一个蒙古人的血液中。研究草原文化对蒙古族舞蹈的重要性就是为了更好地领会蒙古族舞蹈独特的艺术语言,更深刻地运用它、表现它、发展它,使它在改革与创新中不断走向辉煌。

参考文献:

[1] 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2] 李利利.蒙古民族舞蹈的风格和特点[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0.

[3] 朋乌恩.蒙古族文化研究[M].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7.

[4] 隆荫培.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蒙古族舞蹈范文第2篇

【关键词】蒙古族 舞蹈 肩部动作

一、肩部动作的表现形态及文化特征

蒙古族人民生活在辽阔无垠的大草原上,使得他们拥有了豁达爽朗的性格和宽广的胸怀,为肩部动作风格特点的形成做了铺垫。特色的马背民族源于蒙古族人民对马的独特情怀,从而使得他们在骑马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带动肩部上下运动,所以,在蒙古族舞蹈中常以丰富的肩部动作和马步等其他动作来表现。

硬肩,其具体做法:双脚站小八字位,双手成空心状,拇指叉腰压腕。双肩放松,左肩向前,右肩同时向后,动作速度快,有顿感,连续前后交替。根据速度、节奏等的变化,可分单耸肩和双耸肩,上身也可以随肩而动;柔肩,是在硬肩的基础上,肩膀经下弧线上提,双肩前后交替。动作过程中,速度稍慢,柔韧,连贯;双肩,在硬肩的基础上,肩膀快速收回,前后交替,动作短促有力;耸肩,肩膀上下提起、放下,动作过程中可以单肩提起,还可以双肩同时进行。耸肩需要直上直下,提起时发力,而后放松回原位。耸肩也称为笑肩,就像是在人们大笑的时候,两个肩膀不由自主的上下颤动一样。在舞蹈《草原姑娘》中,那连绵起伏的单耸肩不仅表达出她们美丽善良的心境,还表现了她们勇敢坚强、热爱生活的乐观精神;绕肩,就是肩膀从前向后划立圆,也分单、双两种。在动作中,身体可以随之前合后仰,给人以内在含蓄之美。这个动作常用来表达女子的温柔和男女倾述情怀之意;抖肩,也叫做碎抖肩,是按照硬肩的运动轨迹,肩胛快速的抖动而成。这个动作要求肩部自然放松,用后背的力量使肩连续不断的快抖。如舞蹈《盅碗舞》中的碎抖肩,是这个舞蹈令人叫好的艺术手段之一。

蒙古族舞蹈的形象特征包含了民族性格的豪放与自信,展示着动态形象的古拙与质朴。舞蹈源于生活,从小就生活在马背之乡的蒙古族人民,把民族情感、民族性格和来自大草原的气势都融汇到了马的舞蹈形象上,表现在变化多样的肩部动作中。蒙古族舞蹈中肩部动作的表现形态体现了牧民们的审美情趣和潇洒豪迈的性格。牧民的生活方式虽然逐渐的在改变,审美情趣也不断发生变化,但是它的根依然是深邃的草原文化。

二、肩部动作的发展

一部作品的内容不再追求描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一个具体的情节,一种单纯的情感,而是去追求一种氛围,一种意境,将自己的体验和想象融入到故事的框架中,尽享艺术之美。如女独舞《翔》,演员把内心的情、意、美全部注入到了柔美的双臂和灵巧的双手中,使我随着优美的舞姿,动听的旋律,融入到了美好的意境当中。

在舞蹈形式上,不再追求对称、协调统一的古老观念,而是追求多层次,多方位,多元素,不对称,不协调,即过去不曾有的形式美。如女群舞《顶碗舞》和《蒙古人》等都是如此。

在舞蹈动作上,改变了过去一招一式的严格规范,注重动作的夸张性,加大反差的力度,要求对比强烈,追求对立统一。过去蒙古族舞蹈主要以马步动作,肩部动作和手臂动作为主,而今在吸收借鉴现代舞的基础上,注意开拓人体的中间和下肢部位的动作,充分挖掘和利用舞台的空间。舞蹈语汇不再是简单的动作的堆积,而是经过精心地提炼和创新。打破了人们认为固有的模式,在传统动作上,巧妙地结合现代舞蹈动作,给人以新鲜感,时代感。

在舞蹈和舞台布景上不再是认真地模仿生活中的东西,而是抓住最具民族本质的东西尽情发挥。激光技术和影视技巧更巧妙地运用到演出舞台,把真实的表演同梦幻般的舞美效果融为一体。

在舞蹈创作中,人们也很注重服饰的创作,以多元化的表现形式综合到舞台效果中,最大限度地发挥综合舞蹈艺术的优势和舞台效果,给人们带来更多美的享受,更加欣赏舞蹈的艺术魅力。诸多因素有机结合,共同为舞蹈表现服务。

三、肩部动作在蒙古族舞蹈中的重要性

肩部动作具有蒙古族的独特风格,种类繁多,变化多样,与腕、手臂、马步等动作相结合,共同组成了柔韧、彪悍、刚强的蒙古族舞蹈。这个马背民族大多数的动作都是以上半身为主,而且动肩的时候比较多,在反映他们生活的舞蹈中上半身特别是肩部动作最为突出。这些舞蹈动作都是他们长期的生活实践,成为一种民族的生活习惯,同时也表达了一个民族的审美心理,从而产生了蒙古族独有的舞蹈动作之美。

舞蹈过程中肩部动作随身体的运动与手臂、手腕相互配合衍生出了包括柔臂、硬腕和弹拨手等在内的多种上肢动作。从运动生理学来看,肩部位于人体上肢,它连接着颈部、手臂和上肢身体在人体上肢的运动过程中肩部都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在蒙古族舞蹈中肩部动作同样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肩部动作在蒙古族舞蹈中的运用颇为广泛,对蒙古族舞蹈而言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性。种类繁多的肩部动作不仅是蒙古族舞蹈中的基础、单一动作,它更多地与其他上肢动作相联系,扩展了蒙古族舞蹈的基本动作,与之共同表现蒙古族舞蹈的艺术风格特点,表达人民情感和对美的追求,使得舞蹈的表演更加精彩,情感的体现更加强烈。

四、呼吸在肩部动作中的重要作用

蒙古族舞蹈中的呼吸体现着蒙古族人民的精神风貌,它和蒙古族舞蹈大气磅礴的艺术风格交相呼应。在我们学习的时候,是从地面体态动律的慢吸慢呼入手的,这样比较容易体会呼吸。运用长吸慢呼的方法,在过程中保持气息的平稳均匀,表现出人们置身于辽阔草原的豁达心态和英雄气概。

蒙古族舞蹈范文第3篇

关键词:蒙古族;民间舞;教学;肩

蒙古族民间舞蹈来说,能歌善舞著称的蒙古族人善于用舞蹈淋漓尽致地表现牧人的生活,表达牧人的美好情感,有了高兴事就要跳舞。蒙族人民的精神特征是由草原生活的点滴积淀而成的,反映在舞蹈中,如:双臂延伸动作的象征意义,宽阔的胸怀、坦荡的性格;肩部的动律呈现出流动性质,而身体习惯于侧向,眼睛时而极目远眺,时而俯临前方,表情明朗豁达而又坚毅,折射出“天之骄子”的豪迈气质。根据中专院校的民间舞教材,选取的教学内容基本是依照“元素教学法”中提倡的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进行。而在蒙古舞蹈中,体现在动态上的最鲜明、最有表现力的特征部位是“肩”“臂”“腕”。这也是在蒙古族民间舞课堂中极具训练性的几大难点部位;因此,借以“肩部动作”的教学与训练为例,结合实际课堂教学之所得,谈谈中专民间舞课堂中蒙古族舞蹈教学与训练上的问题。

一、蒙族舞蹈肩部动作分析

肩部动作在蒙古族舞蹈中的运用颇为广泛,对蒙古族舞蹈而言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性。种类繁多的肩部动作不仅是蒙古族舞蹈中的基础、单一动作,它更多地与其他上肢动作相联系,扩展了蒙古族舞蹈的基本舞姿,表现出对肩部动态美的追求。肩部动作具有蒙古族的独特风格,种类繁多,变化多样,与腕、手臂、马步等动作相结合,共同组成了柔韧、彪悍、刚强的蒙古族舞蹈。由于这个马背民族的图腾多是凶猛的飞禽走兽,崇拜白颜色,所以蒙古族舞蹈更具有浑厚、含蓄、舒展、豪迈的特点。大多数的动作都是以上半身为主,而且动肩的时候比较多,在反映他们生活的舞蹈中上半身特别是肩部动作最为突出。舞蹈过程中肩部动作随身体的运动与手臂、手腕相互配合衍生出了包括柔臂、硬腕和弹拨手等在内的多种上肢动作。从运动生理学来看,肩部位于人体上肢,它连接着颈部、手臂和上肢身体在人体上肢的运动过程中肩部都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在蒙古族舞蹈中肩部动作同样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蒙族舞中的肩部动作有“硬肩”“柔肩”“耸肩”“绕肩”“弹肩”“甩肩”“抖肩”等。在肢体的训练中,除了讲究稳扎稳打,在蒙古族基本体态的基础上,强调腰部直立、上身挺拔、双肩放松;不能抠胸、腆肚子之外,还应注意一点就是让学生通过肢体的运动在心理上产生美感效应。如:对柔肩的审美体验应该是一种概念性的反射,即延续慢发力、幅度大、呈连绵不断的波浪状,充满延伸的质感,而对“弹肩”、“硬肩”则应有快发力、幅度小,动的过程快而脆,有停顿感的审美意识。

二、蒙族舞蹈肩部动作课堂教学与训练

民族民间舞最重要的美学特征就是“风格”,正因为每一种民族舞蹈都具备它独一无二、别具一格、迥然相异的审美风格,它们彼此之间才互为参照、无可取代。在最初“开范儿”阶段的学习,“言传身教”是最重要的教学手段,因为舞蹈中的每一个动作都是连续的、连绵不止的,正是它的连续性才产生了舞蹈的感觉和意境,而这种感觉和意境不能简单的只用文字来表述,是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用自己的形态语言来感染学生,这样才能让学生对该民族的舞蹈风格建立正确的认知和判断。

首先,通过肢体训练达到肢体的解放。在教学中,应从单一的“硬肩”训练起步,通过上肢与腰部的配合,可双手拇指冲叉腰,使肩部关节、肘部关节、手腕关节形成三角形支架,让学生在做肩部左右、前后交替的同时,三个关节起到固定的作用,使训练肩部的发力更纯粹,运动轨迹更清晰,不容易被上肢其他部位所影响。从“硬肩”到“柔肩”,“柔肩”即具有对“硬肩”动作的“夸张化”特征;在相同的动态中“柔肩”应发力缓慢,形成对“硬肩”的聚集规律;除了动作之间相互结合的训练之外,还需要配合肢体训练,如:“拉肩”、“压肩”、“拉背”等辅的肩部及上肢柔韧能力的训练,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要求课堂教学中,对每一种肩部动作都要进行单一、重复的训练,以达到肌肉记忆动作的要领;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具备跳蒙族舞蹈的基本素质,并通过训练在使肩部具有力度、韧性、弹性和灵活性,全面掌握蒙族舞的动态特征。

其二,通过“示范”与“纠错”把握动作;一方面通过“示范法”让学生更为直观的了解该动作的形态、动态,形成初步的形象记忆,由于中专学生年纪较小,还无法达到大脑认知与肢体应用的同步进行;因此,另一方面,还需要通过“纠错法”让学生从自身或者是同学身上再一次审视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找到对该动作要求的判断认知。如:“绕肩”当中的单肩是以自身为轴心,向后环动。而当双肩合起来,交替着向后环动,便是以胸为轴心的双肩交替着向后绕圆的动作。通过调整教学节奏将听、看、做、思、练带入课堂,让“教”与“学”之间配合融洽,在课堂上还原一片茫茫草原。

其三,恰到好处的处理动作节奏。具体来说,蒙古族舞蹈最鲜明的特点,就是节奏明快,表现了他们开朗豁达的性格和豪放英武的气质,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在训练肩部动作时,要注意力度、幅度的强、弱、快慢、高低、大小、轻重的变化和对比、交替与重复,从“肩”这个小部位开始向外延伸至“臂”、“腕”甚至更长远;注意跟学生说明需要通过动作节奏上的处理,进一步提高肢体局部的支配能力,区分并体现肩部动作变化的不同发力和动感,增强舞姿动作的表现力。在中专民间舞课堂蒙古族舞蹈的教学与训练过程中,应加强学生对单一元素动作的把握,稳扎稳打、循序渐进。在往后的课堂教学当中,更多的关注细节,不断探索,“以小见大”,从单纯的模仿和复制所学动作,到“肩”动“情”动,质的飞越,把握好各层面上对学生的教学引导。

参考文献:

[1]潘志涛.《中国民间舞教材法》[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蒙古族舞蹈范文第4篇

关键词:蒙古族民间舞蹈;教学;蒙族文化

1、前言

蒙古族民间舞蹈来自于游牧式的蒙古族草原文化,是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由于草原文化的影响,蒙古族人民性格以勇猛剽悍、刚毅质朴为主要特点,因此蒙古族民间舞也具有浑厚、豪迈和舒展等特性,舞蹈动作柔韧、刚健,以腕、肩和,马步的动作为主。蒙古族民间舞体现的是圆韵的思维表达,表达的内容与草原生活密切相关,以肩部动作丰富和形象生动的马步为主要动作特色,反应出蒙古族人民不同时期的生活面貌[2]。

2、蒙古族民间舞蹈简介

2.1蒙古族民间舞蹈的发源和发展

蒙古族民间舞的主要来源是几千年的草原文化,以及西方文化和汉文化的融合。蒙古族民间舞蹈同时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正是由于这些文化特质形成了在民间广为流传的蒙古族民间舞。

蒙古族民间舞主要是从蒙古人民的草原生活为基础,在生活当中产生并且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对蒙古文化和性格相对固定的舞蹈表达[3-5]。比如《木马舞》的起源就是从牧民的平常生活发展而来,成功的塑造了牧民的豪迈形象。蒙古族民间舞是不断发展的舞蹈,在发展过程中将时代的精神与民族情感融入其中,形成特有的蒙古族民间舞蹈的新发展。蒙古族民间舞也随着时代在发展,在现代审美中发展出时代的要求,成为能够展现蒙古族文化和符合现代审美的民族舞。

2.2 蒙古族民间舞蹈风格的表现

蒙古族舞蹈是有许多不同类型的舞蹈构成的,比如马刀舞、盅碗舞以及筷子舞等舞蹈都以节奏轻快、舞步轻盈为主要特色,表达出蒙古人民热情淳朴的气质。在蒙古族民间舞中,男子的舞蹈主要展现的是英武与刚劲,动作以抖肩或翻腕来表现。而在蒙古族民间舞的娱乐性舞蹈中,动作简单明了,并且队形以圆圈或是横排为主,以增强节日的氛围。

蒙古族舞蹈都是蒙古族人民情感上的表达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主要表现出纯朴豪放、欢快明朗、粗犷豪放、机智果敢、典雅含蓄物种风格特质。因为蒙古族文化表达以豪迈为主,所以蒙古族舞蹈主要展现的是蒙古人民快乐积极的心和淳朴美好的感情,筷子舞就能很明显的表达出蒙古族民间舞明快的风格。同时蒙古族民间舞蹈中也展现出温柔和礼节的一面,盅碗舞的形成就是蒙古族宴会的舞蹈,表达出庄重典雅的氛围。

2.3 蒙古族民间舞蹈的动作风格

蒙古族民间舞蹈是草原文化的代表,表现出明显的草原风格,舞蹈魅力通过肢体语言展现出来[6]。蒙古族民间舞硬肩硬腕是基本功,具有发力较快、瞬间静止等形态,展现出民间舞蹈中的圆润古典之美。而且由于蒙古族民间舞来源是草原的挤奶、骑马等生活活动,所以肩部有柔肩、弹肩等多样动作。所以必须在练习基本功的情况下对韧性和灵活度进行练习,以展现出蒙古族民间舞圆润的动作特点。除了肩腕的表达之外,蒙古族民间舞的胸背也能流露出完整的情感,展现自由放松的精神境界。在蒙古族民间舞胸背练习的过冲中,必须在呼吸的引导下,融合胸背屈伸等动作进行练习,以达到呼吸与胸背的动作协调,气息引发感情的目的,完美的展现胸背的表达力[7,8]。在蒙古族民间舞蹈中,除了肢体语言外,还会借助道具来表现蒙古族的民族精神,展现英雄的特质。蒙古族民间舞中所使用的道具是与历史结合的产物,与舞蹈中的人物情感、舞蹈动作和舞台效果息息相关,能够将肢体表达的内涵扩大。

2.4蒙古族民间舞蹈风格的意义

蒙古族民间舞的学习能够更加了解草原文化的内涵。蒙古族民间舞蹈具有流畅优美的特点,因此在修习的过程中能够将女性的优雅表现出来,从而塑造出文雅的女性气质;同时蒙古族民间舞展现的粗犷豪放,也能够塑造男性的豪迈气质。除了对人的气质进行塑造之外,蒙古族民间舞能够培养出开阔辽旷的心境,展现出草原的豪放特质,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出心灵的感知能力和良好的心境。

3、蒙古族民间舞蹈课堂教学

3.1 制定良好的教学计划

在教学计划制定前期,需要寻找具有鲜明的蒙古族文化气质的蒙古族民族舞蹈教材。因为蒙古族舞蹈特有的文化氛围与动作特点,所以必须对舞蹈动作进行详细深刻的讲解。

蒙古族民族舞的教学目标应该表现在首先能够了解蒙古族的文化特点与性格特征,从而使学生产生对蒙古族民族舞学习的浓厚兴趣。而且在不同的教学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在讲解每一个阶段学习的重难点之外,还能够使学生对下一阶段的学习产生兴趣。

蒙古族民间舞蹈的教学计划需要保持训练性以及系统性[9]。教学的目标需要通过学生的训练得到,所以教学计划必须要从学生的基本功训练、技巧训练、乐感训练来对学成进行提高。而且教学的过程要依据科学性和学生的认知能力来保持系统性,保持从简单到复杂、从局部到整体的教学计划。

教学过程的设计需要在不同的阶段表现不不同的方式。在教学开始阶段,需要通过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提问训练的方式来进行教学。然后后期通过观赏舞蹈以及对所学的舞蹈动作进行编排设计,使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3.2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笔者在中专艺术院校教导蒙古族民间舞的过程中,根据学生学习的规律以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总结出下列四种教学方法。这三种教学方法以组合教学为基础,通过由简单到复杂、由局部到整体的教学方式,同时传授舞蹈动作的同时对蒙古传统文化进行讲解,使学生循序渐进的掌握蒙古族民间舞[10]。关于舞蹈的教学不仅仅要从老师的示范出发,还需要经过学生的刻苦训练和学习才能得到良好的结果。

(1)元素教学法。元素教学法是将舞蹈动作进行分解,然后对基本的舞蹈动作进行单一重复性练习。

(2)短句教学法。短句教学法是将蒙古民族舞的技巧动作与风格串联起来编排成短句,加以音乐伴奏进行训练,以避免单一性元素训练产生枯燥的情绪。比如筷子舞的编排就可以利用短句法进行教学。

(3)表演组合教学发。将各种技巧融入到相对具体的情节中去,把所学习的技巧和情感进行融合,使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4)视觉图像教学法。通过多媒体方式,使学生听到音乐和看到生活风貌感受蒙族文化,从而加深学生对蒙族民族舞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4、结论

蒙古族舞蹈是我国重要的舞蹈之一,具有很高的训练价值。本文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较为有效的训练方法。在蒙族民族舞到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不仅仅要让学生学习到蒙族民族舞的技艺特点,还要让学生体会到蒙族文化的特点。(作者单位:无锡文化艺术学校)

参考文献

[1]李赞等.论中国民间舞艺术 [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1。

[2]王景志,中国蒙古族舞蹈艺术论[M].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年。

[3]赵国纬.舞蹈教学心理 [M].中国舞蹈出版社,1989。

[4]佚名,草原文化与游牧民族民间舞蹈[J]. 舞蹈者之家,2005年。

[5]徐英,论蒙古族舞蹈的宗教渊源[J]. 内蒙古文学报,2003(5)。

[6]文华,论蒙古族舞蹈民俗文化意蕴[J]. 黑龙江民族丛刊,2006(3)

[7]罗雄岩,蒙古族民间舞蹈文化探析[M]. 舞蹈者之家.2006年。

[8]伊敏娜,浅谈蒙古族英雄史诗的英雄主义与理想主义[M]. 2005年。

[9]汪以平,舞蹈艺术通论. 南京大学出版社[J],2006(7)。

蒙古族舞蹈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蒙古舞 肩部动作 作用 训练方法

中图分类号:J722.22 文献标识码:A

1肩部动作在蒙古舞中的作用

肩部动作具有蒙古族的独特风格,种类繁多,变化多样,与腕、手臂、马步等动作相结合,共同组成了柔韧、彪悍、刚强的蒙古族舞蹈。这个马背民族大多数的动作都是以上半身为主,而且动肩的时候比较多,在反映他们生活的舞蹈中上半身特别是肩部动作最为突出。这些舞蹈动作都是他们长期的生活实践,成为一种民族的生活习惯,同时也表达了一个民族的审美心理,从而产生了蒙古族独有的舞蹈动作之美。蒙古族舞蹈中的呼吸体现着蒙古族人民的精神风貌,它和蒙古族舞蹈大气磅礴的艺术风格交相呼应。在我们学习的时候,是从地面体态动律的慢吸慢呼入手的,这样比较容易体会呼吸。运用长吸慢呼的方法,在过程中保持气息的平稳均匀,表现出人们置身于辽阔草原的豁达心态和英雄气概。蒙古族舞蹈中丰富的肩部动作同样蕴含着多样的呼吸――棱角分明的硬肩,在双肩前后交错的一刹那,气息随之快吸快呼,双肩快而有力地交错进行,在行进中与平步配合时,步伐的呼吸与上身动作相呼应。笑肩,气息的运用和硬肩相同,只不过是上下方向的快吸快呼,用来表现草原民族的爽朗乐观的心态。碎抖肩,体现了快吸慢呼的呼吸特点,通过短促的吸气,腰部发力,气息下沉,带动肩部快速的抖动,形成蒙古族特有的舞蹈特色。柔肩,也依同此理,它常常和柔臂动作相结合,优美舒展的动作尽显草原民族柔情的一面。单耸肩、双耸肩和笑肩动作的方法相似,只是动作重拍不同,笑肩强调重拍向下,耸肩强调重拍向上。在呼吸上,耸肩要求慢吸快呼。

2蒙古舞肩部动作种类及基本要领

2.1硬肩

双肩放松,用背阔肌以上的斜方肌,背部深肌。三角肌的放松和胸大肌的收紧致使左、右肩胛骨前冲(推出)、后缩(收回),以此轮番交替着连续运动,构成双肩在平线上,交错推出、收回的动作,称为硬肩。硬肩的基本动律,是整个肩部动作的基础元素。规格与要领:腰直立,上身挺拔,双肩放松,动肩要保持平线上直出、直收,动的过程快而脆,有停顿感,不能抠胸、挺肚子。7位手(即叉腰)和身体平行,不能向后裂开,用7位手(握空心拳)叉腰或用掌心叉腰均可。

2.2柔肩

按硬肩的基本动律,双肩交替动的时候,用斜方肌、背部深肌、三角肌和胸大肌之间的拧动,把肩推上去,压下来,以此交替,形成双肩在弧线上交替动。肩动的过程慢而柔韧、内在、含蓄、连贯。规格与要领:除了上面谈的几点之外,其它规格要领与硬肩相同。

2.3绕肩

每一个单肩,各自以自身为轴心,向后环动。当双肩合起来,交替着向后环动,便形成了以胸为轴心的双肩交替着向后绕圆的动作,便是“绕肩”。手在7、5位上绕腕或做硬腕,到高年级可手持筷子、盅子等道具练习。规格与要领:上身挺拔、微向后仰,双肩放松,以肩自绕为主动,腰随之双肩的交替环动左、右摇晃。身体保持正,肩的环动要柔和、连贯。

2.4耸肩

双肩在松弛状态下,由三角肌有规律地收缩、放松致使肩脚骨上、下移动而引发双肩上下起落的运动形态,就叫耸肩。可做单或双耸肩。它长于表现热情、幽默、轻松愉快的情绪。规格与要领:上身挺拔,双肩平、正、放松,颈、头自然。双肩的耸动,小而轻快,每一次耸起的时间短促,起落的过程快,不要有端肩的感觉,重拍在下。

2.5甩肩

用三角肌、胸大肌收缩的力量,把肱骨、肩胛骨向前收回来,再快速,有弹性地向后甩出去、再还原,于是构成了肩部的甩动,就叫甩肩。手的动作,用1至6位上的甩手、弹拨手、硬腕,柔臂均可。规格与要领:腰部挺立,双肩放松,肩―每一次收回来后带一点颤动,甩出去还原后:也带有颤动,肩的甩动要有弹力,身体的感觉要向上,挺拔。

2.6碎肩

腰部挺立,双肩极度放松之后,按硬肩的肌肉活动规律(但肌肉收缩、放松的时间缩短,速度加快)从而使肩脚骨在原位上颤动引起双肩的抖动就叫碎肩(即碎抖肩)。手在1、2、3、4、6、7位上静止或做1、2、3、6位上的柔臂。规格与要领:腰、后背控制好,双臂放松,不能蹩气,双肩抖动要快而碎,节奏均匀、流畅。

3蒙古舞肩部动作的训练方法

3.1讲解法和示范法

教师的说话是最直接对学生产生影响的,教师的说话活跃,学生就会很愿意听,很轻易接受。在这节课中,教师不竭地用说话来启发学生,让她们转化角色,把自己想象成一位在草原上粗狂、大气的蒙族少女,边说边示范,帮助学生建立正确形象,启发思维,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能力,通过教师准确生动的讲解示范,突出讲解硬肩的要领,能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科学动作概念,留下表象。

3.2重复训练法

运动技能的形成要经过三个阶段,即初步形成阶段;技能巩固提高阶段;技能达到熟练阶段。这种循环练习是在教师的控制下,能使学生熟能生巧地感觉肩部动作,特别是硬肩动作所有要领与难点,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和地位;

3.3分解法和完整法

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简化教学提高学习的信心及较快的掌握完整技术,先分解练习,最后再完整练习,例如在“硬肩”动作中,先学肩部,再学脚步,最后结合起来,一气呵成更好地掌握完整动作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