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推心置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服流程时间安排:
1.2014年12月12日:《颓废之心》关闭充值服务,关闭新玩家注册游戏角色。
2.2015年1月12日:《颓废之心》正式停止游戏运营,所有服务器关闭。
《颓废之心》是韩国网络游戏公司Stairway Games在2013年4月25日开发的一款角色扮演类客户端游戏。游戏以吸血鬼世界的战争与探险题材为背景。
(来源:文章屋网 )
就星之传媒的媒体资源和在传媒界的人脉而言,他无疑是行业中的佼佼者,但这样庞大的网络传媒为何还要从自己的官方网站着手来调整自己的运行轨迹呢?
答案很简单,因为作为网络传媒,他与同行一样也遵守着服务更新和理念推新的市场发展定律。取其精华抛其糟粕是亘古不变的发展规律,在2011年6月,星之传媒就已经推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量贩式网络推广模式,在经过了近百日,六百三十余家企业的使用后原有的官方网站已经不再能满足星之传媒的发展需要了,对于一种新的网络营销服务模式的推出,如果想扩大它的使用规模和范围,旧的网站就必须要以它新的服务模式做为依托进行改版,因此它的转身就不再是什么秘密了。
在经历了2009金融危机之后,国际经济似乎总是找不到正确的发展方向,但与之相反的是中国的经济却在稳步的前行,很多国内的企业都在此时露出了自己的雄心壮志,这无疑也给传媒,尤其是网络传媒市场带来了大量的发展空间和生长的机会。因此如何通过新的运营模式巩固和突破原有的成绩便成了很多具有前瞻性的网络传媒的主攻方向。
在大的环境出现利好局面的时候,一些相关的细小环节也会随之得到收获,就拿网络传媒行业来说,在国家政策为诸多行业的企业大开绿灯的时候,网络传媒会得到次利好收益,这收益当然是国家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企业带来的。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上半年国内企业用在网络宣传上的费用同比往年下降了0.04%而2011年上半年却超出了往年平均值8.73%,也就是说现在的网络营销已经是国内企业必备或首选的营销方式了。
面对这样的局面,网媒应该做的自不用多说了,虽然百花齐放的局面是网络传媒市场繁华和利好的表现,但竞争的残酷却容不得任何一个传媒公司懈怠,因为这样的环境注定了网络传媒行业是在逆水行舟。
一家网络传媒如果拿不出更好的营销策略或服务模式就必须要考虑从人性化的角度来服务,但如果对手同样也采取这样的攻略与之抗衡再配以先进的营销理念,谁输谁赢就能立刻看到答案了。
“到2025年中国新增3亿城市人口,比美国今天人口的总数还多,会出现一百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这将给城市管理、大型活动和突发事件应对等方面带来很大的挑战,对涵盖航空、航天、飞机、交通运输系统、自动化控制石油炼化等多项业务的霍尼韦尔来说,是需要利用科技创新破解未来挑战的责任,更是一个发展机遇”。
2011年6月15日下午,第六届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论坛“创新与责任竞争力提升”分论坛,出现了诸如管理创新、科技创新等“十二五”规划中的高频词,来自政府、企业以及国外相关机构的嘉宾们从履行社会责任的角度,探时了如何利用创新的方案和实力提升企业、区域责任竞争力。
建设企业社会责任体系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管理方式
与往年不同的是,与会者已不再纠结于政府为何要重视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上海浦东新区地方政府主导的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在众人眼中已直接成为了一个实现创新社会管理、实现经济转型的有效模式。
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上海市浦东新区,多种产业模式、经济形式并存,作为政府,如何用先进的管理方式引导和提升各企业、机构朝着良性发展,构建积极的经济生态循环圈,具有战略性意义。上海市浦东新区经委投资管理处副处长张炎明在发言中介绍了“上海浦东模式”――通过政府履责作为示范,构建四位一体的企业社会责任推进机制。
目前看来,这种模式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2009年,上海浦东新区社会责任体系建设成果居全国8个地方政府推进企业社会责任评估之首;2010年,上海浦东新区了首个区域责任竞争力报告,首次以社会责任体系建设为工具,完善投资环境,提升了区域竞争力;至2011年,浦东新区经济发展持续向好,第三产业的比重超过了第二产业,并呈上升的趋势,地方的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连续下降了4%以上,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在稳步推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明显地增强,有效地推动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同时政府和企业之间也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在持续发展之路上携手并进。
针对众与会者对其操作过程以及成功秘诀的疑惑,张炎明在发言中谈到了几点具体的路径。首先是较为科学、公平、公正的推进机制,即四位一体的推进机制。其次是包括标准化的评估体系在内的指导性文件。起初制定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导则。随后的评估体系围绕着权益责任、环境责任、诚信责任以及和谐责任四个方面,制定了67条评估的标准,据此,对有志于达标的企业委托第三方进行评估。2010年有1500家企业提出了企业达标评估的申请,其中有200家企业率先通过了评估,300家企业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第三是转变政府职能、联动推进体系建设的创新管理模式。浦东新区政府所属的17个部门共同组织一个联席会,共同讨论制定了一些相应的政策,在区域内联合推动。这种模式强调政府部门本身就要履行好自身的社会责任:利用手中的政策制定权,指导、帮助企业朝着社会责任方向发展,并为之提供配套服务。
身处浦东新区的霍尼韦尔(中国)有限公司对“父母官”的这些做法颇为认同。霍尼韦尔(中国)企业传播部副总裁卢荣任会上坦言,非常期待成为达标企业之~。对霍尼韦尔来说,加入政府的诚信体系、考核评估体系不仅能在税收方面获得优惠,更加能够帮助自身梳理46家下属企业的管理,促进企业的规范、透明、高效发展。
推动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创新是打造企业责任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对每年在全球拥有3万个发明的霍尼韦尔来说,创新是一条长久的生命线。然而,如何利用创新转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卢荣在发言中道出了霍尼韦尔的创新战略:立足于解决社会问题,帮助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服务于中国。
作为这一战略的注解,卢荣列举了两个突出的案例。一是针对城市未来面临的安全、管理方面挑战而在其自动化业务中的安防构建了先进的技术、全系列产品及集成解决方案,由于在这方面的突出表现,不仅获得了丰厚的收益,也赢得了“金蜜蜂企业”称号。二是为提供未来能源方案的一项技术,利用非食用植物提炼出生物航油,在不影响飞机引擎工作原理的情况下,节省50%的传统的航煤,目前已经成功试飞。
不过,卢荣表示,这些不是霍尼韦尔做的全部。在技术创新方面的社会责任,是把技术研发更大范围传播出去,更好地应用于社会、造福于社会。对此,霍尼韦尔已与浦东工业委员会下生产力发展中心签署了有关民用飞机制造、自动化节能控制、特殊材料方面争利转移的协议。
企业履责需要创新的手段支持和鼓励
虽然利用创新的手段履行社会责任、推动竞争力的提升和自身的转型升级成为了众多政府部门和大企业的逐步发展的趋势,但仍然会面临诸多问题:一方面,对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来说,履行社会责任“有心无力”,更有甚者仍然认为,这仅仅是一个“赔本赚吆喝”的买卖;另一方面,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需要的是更多的监督、研究、引导。
中德贸易可持续发展与企业行为规范项目高级项目经理爱德乐认为,对于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推动力除了全球市场、供应链的要求,已经有更多的内部动力,如国家政策方针和消费者的需求和监督。而且,越来越多的第三方机构更将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一些创新方式对中小企业发展战略进行评估和引导,逐渐帮助中小企业认识到,社会责任的履行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的管理方式和战略模式,具有市场价值。
目前,中德贸易可持续发展与企业行为规范项目已经利用两种方式对这两种方式进行统一:“从上至下”,即为国家和地方政府提供各种各样的政策建议。“从下至上”,即指对中小企业进行支持,同时推动中小企业和当地政府进行交流。
推荐语:周硕同志热爱纤检事业,工作积极努力,认真负责,在工作中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学以致用,在标准研制及科研工作中起到了骨干作用,学术上具有一定造诣,发表过多篇著作论文,在组织实施纤纺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以及纤纺领域检验技术培训工作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是纤检事业的中坚力量。
在中国纤维检验局纤维检验管理处主任韩世平的眼里,他是纤检系统里年轻能干的技术骨干;在生产企业的眼里,他是关键时候能“救火”的专家;在全国纤检系统检验人员的眼中,他是年轻且经验丰富的培训老师。这就是中国纤维检验局纤维检验管理处的质量负责人周硕。
2003年到中国纤维检验局检验中心工作,一晃10年过去了,他从刚入行的纤检新兵成长为知名的技术专家。10年来,他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其中两篇分别获得国家质检总局科技论文二等奖和三等奖;参与编写了3本纺织检验方面的书籍;主持制修订20余个标准,参与和主持制作10多个实物标准。这些成绩足以让同龄人羡慕。
“化学专业毕业生本来可以有很多的选择,我以前从没想到过要从事跟纺织品检验有关的工作,同学中没有做这行的。自从2003年进入这个领域,从最基础的试验员干起,在钻研工作的过程中感受到纺织检验工作的乐趣,干起来感觉很有干头,发挥专业特长,将专业应用于工作中。这期间,经历了化学检验项目的从无到有,感觉很有成就感。纺织品化学检测领域,可以挖掘发展的空间很大。”总结10年来从事纺织品检验工作,周硕有些自豪。
入行:结缘纺织品检验
2003年7月,22岁的周硕从北京工业大学化学系毕业。那一年,中国纤维检验局检验中心因为要筹建化学实验室需要化学专业人才,正是这个机会让周硕来到中纤局检验中心实验室,成为一名检验员。
“那时候局里还没有专门的化学检验实验室,能做的化学项目只有纺织品的甲醛和pH值测试,国内的纺织品化学检验标准也基本是空白。”周硕对当时实验室的情况记忆犹新,他从试验员做起,实验室的每个项目他都做过。
纤维纺织品检验有自己的特点,比如检验的前处理,跟化学实验是不同的概念。周硕在师傅的指导下,一边做试验,一边补习纺织基础知识,自学纺织材料学、纺织染整学等纺织专业的基础知识,这样对纺织加工工艺有了大致了解,在研究检测标准的时候更容易吃透。
2004年初,实验室上了测试纺织品中偶氮染料的检验项目,领导安排周硕来负责这个项目。那时偶氮染料在全国纺织检测机构中都是新鲜事物,大多数检验机构没有这个项目,到南方一家检测机构进行简单的培训后,周硕开始自己研究这个检验项目。凭着自己化学专业的特长和执着的钻研精神,很快他就熟练掌握了这个检验项目。
正赶上GB 18401—2003出台,标准对偶氮染料有强制的检测要求,这个项目检测的需求很大,而很多省市级纤检机构不具备这个项目检测能力。2005年,中纤局检验中心决定在全国举办偶氮染料检测方法培训班,周硕当上了培训班的讲师。这距离他进入这个行业不足3年。
勤思考:追求纺织检验的最优化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句老话用在周硕这名纤检新兵身上最恰当。虽然专业跨度很大,但是周硕做得非常用心。
检验工作本身是一项非常枯燥的工作,但是周硕在其中找到了乐趣,那就是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办法。“做试验要求动手能力强,但更要多动脑和勤思考。任何试验都很枯燥,但是我们要在枯燥中寻找乐趣。在实际检验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如果遇到问题不去解决,一味地闷头做试验,那就是简单重复,自然就觉得枯燥。反之,遇到问题若能积极寻找解决办法,追根究底,解决了难题就是乐趣所在,个人收获也很大。”这是周硕工作中总结的经验。
偶氮染料检测是近几年中纤局检验中心做得最多的项目,检测方法标准对一些试验细节的描述不很细致,同样一个试验步骤每个实验室都有各自的操作办法。对于检验方法的各步骤,周硕是熟记于心。为了减少试验误差,得到更精确的结果,一有空他就琢磨各步骤可能出现问题的环节并想办法改进:小到装样品的玻璃器皿,前处理的提取柱等都做了改进,专门向厂家定制。比如,他把常用的圆底烧瓶改用尖底的带有刻度的瓶子,这样少了一步转移液体的过程,减少液体损失,提高试验的精确度。这几年,算上仪器参数和辅助设备,周硕已将偶氮染料试验做了几十项的改进和调整。对于容易出错试验程序或容易产生误差的辅助设备进行修改、调整、完善,最大程度减少试验过程中的误差,使得整个试验朝着最优化的方向发展。在偶氮染料检验实验室,周硕向记者演示了部分改造的试验细节:在前处理用的提取柱上加上指示条,判断试剂是否过期,防止试剂过期导致试验结果的不准确。
周硕反复强调,实验室的质量控制最重要。在试验报告上看不出问题,一定要在容易出现的环节控制好,加强实验室的质量控制,人员和制度上都要加强管理,做到防患于未然。
创新:科研工作不停步
2006年,做了3年的试验员之后,周硕开始负责科研、组织纺织品国家抽查及实验室能力验证工作。
国家标准GB 18401《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絮用纤维制品通用技术要求》和《生态纺织品技术要求》等标准均要求检验异味,种类包括霉味、高沸程石油味(汽油味、煤油味、柴油味等)、鱼腥味、芳香烃味、未洗净动物纤维膻味、臊味等。对于异味这项反映纤维及纤维制品质量的重要技术指标,是以人工感官检验的方法进行检验的。在这类主观性检验中,检验人员对异味种类的正确理解、熟悉程度,对检验方法的掌握以及个体的因素,对检验结果均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尽管标准中对检验人员提出了须经培训的要求,但由于异味检验在国内开展时间不长,检验人员的实践经验相对不足,异味检验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鱼腥味,生活在东南沿海的试验员认为不重的味道,而内地的试验员可能认为鱼腥味比较重,导致检验结果偏差过大。
于是周硕就想,能不能做出异味的实物样品,也就是用几种化学药品配出一种化学试剂能代替一种异味的味道,试验员跟这个实物对比来确定是否合格。
这个想法提出以后,得到领导及各相关机构的支持,按照程序向国家标准委申请立项,当真的动手做起来后,他发现这项工作不是一般的困难。为了配出一种异味的标准样品,先是购买了几百种的化学试剂,然后通过反复试验混合进行筛选,选出几十只可备用样品,每种气味配出10种浓度,发给全国40多家实验室,每家实验室要求不少于20个人员参与。将各实验室的结果回收之后,再缩小范围。以此类推,通过多次反复试验,获得临界值的标准样品。
历时一年多,做了上千次的试验,终于配出3种异味的标准样品。这也是迄今为止全国各行各业中唯一一个关于异味的标准样品。随后,联合其他实验室完成了《絮用纤维制品异味的测定》国家标准,填补了检测领域的空白。
这项标准结合《纤维及纤维制品异味标准样品》,可提高检验人员对絮用纤维制品包括纺织品中规定的异味种类的辨别,统一把握异味的强度,提高异味检验的准确度。
2009年之后周硕开始任质量负责人,主要职责是检验报告的审核及签字,监督实验室人员的试验环节并考核。肩膀上的担子重了,让他更加重视科研工作。
不畏艰险:抽查工作的考验
一、创新培训理念,确立“致福工程”培训目标
农民教育培训的理念问题,影响着农民教育培训的方向,也制约着社会对农民教育培训的认同和热情。按照培养新型农民的总体目标,“致福工程”培训目标要实现从受体型农民向主体型农民转变,从经验型农民向知识型农民转变,从就业型农民向创业型农民转变。
1. 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提高农民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以往农民获取信息和技术主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和培训讲座,是单向的、被动的接受,农民培训偏重于传授某项具体技术,由于需求不一,往往众口难调。农民希望实现“想看什么点什么、想问什么答什么”的个性化、多样化要求,希望能及时查询需要的信息和技术,并把自己的信息出去。“致福工程”侧重教农民掌握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方法,运用电脑有选择地学、主动地学,激发农民内生动力,提高农民自我学习、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是农民教育培训内容、方式、手段上一次质的跨越。
2. 推动农村学习型社会和家庭建设。推动农村学习型社会和家庭建设是每个社会成员的内在需求,也是一种社会责任。“致福工程”让农民掌握电脑和网络这一工具,可以源源不断获取知识和信息,丰富农民的生产实践活动,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在培训基础上开展技能大赛,特别是“小手拉大手,全家总动员”第二届农民(家庭)上网技能大赛,参加网络预赛的农民达8万多人,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对推动农村学习型社会和家庭建设有重要的意义。
3. 增强农民就业创业的能力。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培养大批具有现念、有文化、懂技能、会经营的现代农民,而掌握电脑和网络技能,可以借助电脑和网络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了解和掌握市场信息。“致福工程”作为江苏农民创业培训的一部分,学员通过培训增强了就业创业能力,提高了生产水平,扩大了生产规模,领办创办农业企业,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以农民需求为导向,引导和激励农民参加培训
“致福工程”是一个新生事物,要通过宣传、引导和激励等手段来激发农民的热情,最终从“要我培训”变为“我要培训”。
1. 运用大众宣传媒介。各地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公开培训信息;通过乡村干部和农技人员走村串户张贴海报、发放资料告知培训安排;通过农广校电话声讯服务宣传培训意义;通过乡镇农技服务中心设立报名点,方便农民就地就近报名。由于宣传发动到位,农民要求参加培训的热情空前高涨,大大超过培训计划,从而在各地营造了浓厚培训氛围。
2. 坚持典型示范引导。各县农广校组织老师和乡镇农技人员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把有一定文化基础、有迫切求知愿望、有信息致富渴求的农村青年,尤其是各类种养专业户、科技能手、农民经纪人、农村基层干部、农技人员、农业专业协会和农民合作组织负责人作为培训重点。在学员中抓典型、树模范,通过“能人”、“大户”示范带动,让身边农民切身感受到培训的效果,《致福工程优秀学员100例》就是成功典型的缩影。
3. 创新激励机制。坚持免费培训,包括免学费、食宿费、教材费,体现了党和政府惠农惠民政策,同时调动了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顺利地把农民引进门;对培训学员进行考核,优秀学员优先参加高级培训班。金坛、溧阳等县对学以致用并帮助他人致富的优秀学员奖励二手电脑。丰县、盱眙等县还选拔部分优秀学员作为信息示范户承担宣传“致福工程”,为周边农民免费提供信息服务,学校为其提供更多的免费服务。
三、总结农民培训和农村信息化普及规律,创新培训模式
“致福工程”培训不同于一般的农民实用技术培训,项目采取集中培训、分类指导、强化实效、以赛促学、跟踪服务等方式来提高培训和应用效率。
1. 编印通俗易懂、针对适用的教材。在培训内容和课程设置上,按照易学、实用的原则编写了少理论、多实践,少原理、多操作的《农村计算机基础知识培训教材》,主要包括:计算机基本操作、汉字输入方法、操作系统简单应用、互联网操作、日常维护等。配合实例和图形,使农民学员通过短期培训,初步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并能根据自身生产生活需求从网上查询所需资料和发送信息。
2. 狠抓教学环节。各县(市、区)抽调或聘请有电脑教学经验的同志担任主讲老师,同时安排操作熟练、工作细致耐心的同志作为电脑操作指导员。建立听课、评课制度,定期检查教案,增强教师责任感,保证教学质量。在省编教材的基础上各地自编辅导资料,并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各地探索了富有成效的“五日制”培训模式,教学上少讲理论、多讲操作,侧重直观形象教学,考核上网技能。通过分类教学,满足不同目标群体的需求。如对会计培训班,增加电子表格的应用和会计电算化知识;对高级班增加网页制作、计算机日常维护等内容。
3. 完善培训方式,贴近农民,方便农民。在利用县级农广校教学培训资源基础上,充分利用乡镇成人学校、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和农村文化工程活动点等部门和社会资源开展培训。海门、沭阳、江阴等县在村级建立培训基地,使农民走出家门进校门;海安等县还购置笔记本电脑开展流动培训服务。
4. 学用结合,跟踪服务。建立学员信息反馈制度是“致福工程”培训的组成部分之一,各县(市、区)通过开设热线电话、学员信箱方便学员交流心得、咨询疑难。同时,对培训后的学员采取电话联系、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定期了解学员学以致用情况,通过上门走访帮助学员巩固学习成果。如赣榆县聘请电信部门5位电脑专家和农业部门5位农业专家,每两个月对学员进行上门服务,帮助学员制作网页325个,建立个人网站51个。
5. 以赛促培、以赛促学。举办全省以农民为主体的上网技能大赛活动是“致福工程”实施中又一创举,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致福工程”宗旨与信息时代造就新型农民的意义向社会广为宣传,促进农民参与培训、学用结合。一是结合农民生产生活实际,以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为内容,并用农民语言设计大赛题库;二是在学员中选拔选手参加为期5天的高级培训班,经过预赛后,代表各市进入省电视台大奖赛决赛;三是开发了第二届农民(家庭)上网技能大赛网上报名和预赛的系统软件;四是建立由农民担任裁判的农民评委队伍;五是设计了贴近农村文化、体现信息时代特征的大赛网页及相关宣传海报,深受农民朋友欢迎,央视七频道用较大篇幅报道了江苏农民上网大赛的创举。
四、遵循系统学原理,构建部门联动、优势互补的“致福工程”服务平台
“致福工程”是一项培训项目,实践中各地以项目实施为基础,密切部门协作,争取企业和社会参与,建立长效工作机制,拓展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服务内容,其意义和效果已超出培训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