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审计法制工作计划

审计法制工作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审计法制工作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审计法制工作计划

审计法制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地质矿产矿产资源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生活资源,地质矿产资源是国家资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也是确保国家得以社会安定、有序发展的关键因素。经由对地质矿产资源展开科学开发利用,并强化对地质矿产工作的管理,方可使国家、人民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伴随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逐步推进,社会发展对地质矿产资源开采工程不断增多,现阶段地质矿产资源开采依旧存在一系列问题,由此要求相关人员要逐步加大对地质矿产工作的管理力度,唯有协调好地质矿产工作,方可防止重大安全事故的引发,方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1]。

二、地质矿产及其现状

伴随全球化、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我国对矿产资源的需要量逐年攀升,即便我国有着品种繁多、总量庞大的矿产资源,然而人均少、禀赋不足,缺乏大宗、支柱性矿产。地质矿产作为一项关键的战略资源,其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及社会和谐安康。煤、石油、天然气在全球、我国一次性能源消费系统中,逐一占比约93.0%、95.0%,此类地质矿产是工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原料[2]。国民经济发展中绝大部分一次能源源自于地质矿产,所以,真正意义上强化能源资源保障水平是地质矿产工作的首要任务,务必要将能源矿产勘查放置于地质矿产工作规划的第一位。现阶段,我国是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迅速发展过程中的发展中大国,能源资源需求形势严峻,已然转变成制约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大瓶颈,解决一个15亿人口发展中大国的能源资源问题,要求强化对市场、资源的利用,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强化我国能源资源保障水平。

三、地质矿产工作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一)促进基础设施建设

国民经济基础产业能够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并形成十分明显的产业波、效应矿业,一方面具备自身特有的产业经济效益,一方面有着覆盖面广的产业关联、波及效应。矿产资源开发可有效作用于对货物流量、空间布局予以改变,其能够尽可能地发挥电力、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的“用武之地”[3]。就好比以加大西部地质矿产开发力度为例,其不单单能够有效推动西部经济发展,还可为其他产业发展注入正向积极力量。好比地质矿产工作可推动建筑产业、交通运输产业、电力产业及一系列服务产业的发展。

(二)推进城市化进程

矿业城市既要为全国供给超过90个百分点的矿物原材料,既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经济集聚、辐射的功效。现代化城镇逐步发展,必然会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并且城镇对经济发展具备协调功能,进一步推动着全面区域经济的发展,以我国西部地区为例,地质矿产工作此项作用在我国西部地区现阶段及将来发展中势必进一步明显。推进西部地区城市化,应当着重把握自身区域地质矿产丰富、东部地区能源紧缺的机遇,打造资源型城市。

现阶段,我国矿业城市大部分处在中西部地区,且西部地区矿业城市以中年时期居多。在推进西部城市化进程中,应当基于不同城市地质矿产优势,加大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力度,拓宽产业链条,使资源优势发展成经济优势,推进西部城市化进程,拉拢我国东西部贫富差距,积极促进全国不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4]。

四、充分发挥地质矿产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策略

(一)注重提升科技水平

自矿产资源勘查突破、地质资料服务应用等相关领域出发,对地质矿产科技工作实际情况、面临的问题及地质矿产科技工作的发展趋势等予以明确,提升地质矿产科技工作创新力度,归纳出生产实践期间面临的核心技术疑难点,组织学习人员相互间的合作研究、应用,为矿产资源勘查突破提供有利科技保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利科技支撑。制定科学合理的地质矿产工作技术规范、标准体系,将强化一系列业务技术管理水平作为目的,着重剖析系统理顺矿产资源勘查期间行政管理步骤、技术工作步骤及一系列业务管理规章,找出其中存在的不足及引发的原因;对地质矿产工作技术规范、标准体系开展评定研究,经由世界范围内的比较,得出我国地质矿产工作技术规范、标准体系适用范围及对现阶段地质矿产工作存在何种影响的结果;加强对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的引入学习,就全面流程每一环节技术规范、规程中面临的重点问题,制定修改完善地质矿产工作技术规范、标准体系,构建起与时俱进地质矿产工作的框架设想及对策建议[5]。

(二)做好协调组织工作

地质矿产资源勘查是为了促进对其的科学开发利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针对存在一定规模,市场需求相对高的矿种应当摆放在开发利用的第一位,以构筑起相应的产业群。现阶段,我国地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依旧存在一系列问题,诸如地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失衡,部分金属矿、化工矿被过度开发利用,而建材矿、非金属矿,不管是其开发规模,还是利用水平,均与其庞大的储量不相吻合;矿产品缺乏深加工、精加工产品,产品附加值不足,一些矿区依旧停留于买卖原矿或者粗加工阶段;一些生产企业缺乏法制意识,生产技术水平低,非法开采、乱采滥挖现象时有发生,对地质矿产行业有序健康发展构成极大不利影响等。鉴于此,各地区政府应当强化宣传教育,作用以提升各级领导、人民群众的法制意识;应当深化地质矿产工作改革,促进地质矿产工作逐步朝统一规划、科学采矿方向买进;做好协调组织工作,依法整治地质矿产行业秩序,促进地质矿产行业秩序本质改善,各级政府、矿管单位均应当明确自身的重要职责,进一步依法健全矿产资源勘查登记、采矿许可证规章,依法约束矿山生产企业生产行为,杜绝非法开采、乱采滥挖现象,对违反矿产资源法的各式各样违法案件,应当迅速开展科学处理,防止矛盾激化及不安定因素的引发,积极促进地质矿产行业有序健康发展。

五、结束语

审计法制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问:为什么要出台《意见》?

答: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更加紧迫而艰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建议》明确提出,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加大改革攻坚力度,加快破除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对顺利启动实施“十二五”规划、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意见》根据“十二五”规划《纲要》和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今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明确了各有关部门的工作责任,是推进今年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综合性、指导性文件。

问:《意见》为什么提出要处理好改革创新和依法行政的关系?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答: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深入推进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不断增强,对依法行政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处理好改革创新和依法行政的关系,既要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大胆探索,又要有效运用法制手段规范改革程序、深化改革实践、巩固改革成果。对符合发展方向、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改革创新,要选择有条件的地区进行局部试点,控制风险,稳妥推进。对经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规律的改革措施,要及时通过立法的形式确定下来。对已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法律法规,要按照立法程序及时修订或废止。对个别地方出现一些以改革的名义侵害人民群众利益、破坏社会主义法制的行为,要依法坚决予以纠正。

问:在重点任务布置上,《意见》是如何考虑的?

答:《意见》主要从四个方面提出今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一是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改革,二是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化改革,三是围绕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深化改革,四是围绕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深化改革。此外,对一些近年来已取得阶段性进展、需要继续推进和深化的改革,也提出了工作要求。以上改革任务,既立足应对当前突出问题,又着眼解决长期矛盾,大多是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央会议和文件明确部署的重点改革工作,还有一些是适应当前改革发展形势需要提出的有关部门和行业的重点改革工作。同时,兼顾工作连续性和可操作性,提出了力争年内取得突破的改革目标和任务,并根据职能分工,对每一项任务提出了牵头或负责部门。

问: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今年要推进哪些重点改革?

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时期改革发展的主线。改革不到位、体制不完善,是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经济发展方式难以有效转变的根源。为此,《意见》提出今年要重点在资源性产品价格、税收制度、垄断行业、金融体制、涉外经济体制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加快构建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一是深化成品油、电力、天然气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完善价格形成机制,更好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促进作用。二是改革和完善资源税、增值税、消费税、房产税等税收制度。三是推进电力体制改革,稳步开展电力输配分开试点,推进农村电力体制改革。四是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深化流通体制改革。五是进一步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六是健全支持境外投资的相关政策和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境外投资风险防控机制。

问:《意见》将食品安全监管和完善境外投资政策列为今年的重点改革任务,是基于什么考虑?

答: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政府和国家的形象。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领域还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社会关注度很高。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是着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要求。为此,《意见》将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列为今年的重点改革任务,提出要建立健全地方政府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制,加强监管基础能力建设和基层执法队伍建设,加大行政执法和责任追究力度,完善应对食品安全事故的快速反应机制和程序。

目前,我国对外开放已由过去以出口和吸收外资为主,进入进口和出口、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的新阶段。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一项重大举措。与境内投资相比,对外投资面临的经济政治环境更为复杂、不确定性因素更多。特别是最近有关国家局势出现动荡以后,相关问题更加突出。目前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合作还处于起步阶段,迫切需要建立健全相关政策体系,正确引导和规范企业的对外投资行为,促进对外投资平稳有序健康发展。为此,《意见》将完善境外投资体制机制列为今年的改革重点,提出要加快完善境外投资法律法规制度,健全支持“走出去”的相关政策和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境外投资风险防控机制。

问: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今年要推进哪些重点改革?

答: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意见》提出,要处理好发展社会事业和创新社会体制的关系,更加重视从制度上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今年的主要任务是:一是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统筹推进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在基本医疗保障、基本药物制度、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二是围绕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推进教育、科技体制改革。三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四是深化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改革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稳步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完善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五是推进公共服务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制度,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

问:围绕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今年要推进哪些重点改革?

答:加快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是政府依法行使权力、有效履行职能的基础和前提。政府预算公开对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加强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意见》将完善政府预算公开机制作为今年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重点,提出要进一步扩大公开范围,细化公开内容,包括进一步细化公开中央财政总预算和总决算、继续推进中央部门预决算公开、公开“三公”经费和行政经费支出情况、公开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大力推进地方财政预决算公开等。此外,《意见》还提出了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政府绩效管理制度、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开展省直管县(市)改革试点等其它改革任务。

问:围绕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今年要推进哪些重点改革?

答:深化改革、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是加快新农村建设、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强大动力。《意见》提出了四项今年需要重点推进的改革任务:一是完善土地管理制度,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探索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研究修订土地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促进土地增值收益主要用于农业农村。二是推进国有农场、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三是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四是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把有稳定劳动关系并在城镇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及其家属逐步转为城镇居民。

审计法制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一、“十一五”以来电子发展基金主要成效

电子发展基金设立于1986年,是中央财政支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政策。“十一五”期间,我们扎实做好电子发展基金各项管理工作,特别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电子信息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安排了一批产业发展急需、关联性强、带动性大的项目,为产业较快实现企稳回升、加快结构调整作出了积极贡献。2006~2010年,电子发展基金累计实际投入34.71亿元,支持项目1825个,突出支持了五个方面。

(一)重点支持软件、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等核心关键技术研发,显著增强了产业竞争力。

软件、集成电路、关键元器件及其材料是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基础产业,也是基金一直重点支持的领域。

――软件业领域。以提高软件产业自主发展能力为核心,支持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软件、应用软件和工具软件开发,建立中间件构件库和应用开发平台,完善嵌入式软件发展环境。针对软件服务化趋势,加快培育信息服务新模式、新业态。累计支持项目561个,安排资金9.31亿元。“十一五”期间,我国基础软件打破了国外软件长期垄断的局面,自主知识产权数据库产品得到广泛应用,中间件研发水平大幅提升,中文办公软件成熟度不断提高,应用软件实现快速发展。2010年,软件产业规模达到13364亿元,占电子信息产业比重为18%。

――集成电路领域。以打造芯片与整机大产业链为目标,重点支持了3G移动通信芯片、数字多媒体处理芯片、平板显示和LED控制芯片等研发和产业化。累计支持175个项目,安排资金3.96亿元。比照电子发展基金管理模式,2005年,国家设立了集成电路研发资金,累计支持项目209个,投入19.5亿元。

――新型显示器件领域。围绕突破新型显示产业发展瓶颈和薄弱环节,基金以面板生产为重点,安排项目89个、资金3.68亿元,支持了PDP、TFT-LCD、OLED等产品领域和玻璃基板、显示光学膜、背光源等关键环节,形成了较完整的产业链。

(二)完善第三代移动通信、发光二极管、太阳能光伏等新兴领域产业链条,夯实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基础。

适应信息技术发展和网络演进升级需要,基金注重对新兴领域的引导支持,培育新的优势产业。加快推进计算机和视听产业升级,确保骨干产业稳定增长。

――第三代移动通信方面。以新一代网络建设为契机,投入资金2.285亿元,带动社会投入22亿多元,支持TD-SCDMA项目88个,涵盖芯片、操作系统、终端、测试仪器仪表等,推动形成了完整的TD-SCDMA产业链,为大规模试商用和正式运营奠定了良好基础。

――发光二极管(LED)方面。投入资金5900万元,支持了20个项目,推动LED芯片制造、器件封装以及检测设备的研发与产业化,建立LED产业标准和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取得一系列关键工艺和技术的突破。

――太阳能光伏方面。围绕电池及专用设备、硅材料生产及循环利用等环节,投入资金3650万元,支持项目26个。我国已基本掌握多晶硅及太阳能电池的关键工艺技术,制造设备国产化率超过50%,太阳能电池产量跃居世界首位,形成了较完整的太阳能光伏产业链。

――信息安全技术产品方面。投入资金2.96亿元,支持了29个项目,在防火墙、防病毒、防入侵、身份认证、网络隔离、安全审计、可信计算、备份恢复等领域取得较大技术突破,产品种类不断丰富。

(三)培育骨干企业和扶持中小创新型企业相结合,推动优化产业组织结构。

2010年,电子百强企业半数以上曾得到基金支持,这些企业已成为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基金重点支持了9家龙头企业,投入7.09亿元,华为、中兴、联想、大唐等企业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同时,基金每年拿出一定比例资金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

(四)完善行业公共服务体系,推动产业集聚和区域协调发展。

自2007年起,基金先后投入7200万元,带动地方投入7亿多元,支持国家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支撑平台和18个地方平台建设,初步形成了辐射全国的公共服务平台体系。2010年,4个直辖市和15个副省级城市软件收入达到10643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80%,聚集效应明显。

(五)大力支持信息技术应用,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十一五”时期,基金选择汽车、机械、服装等行业,投入资金6700万元,支持了51个工业软件和应用电子研发项目,提高了对两化融合的支撑能力。通过倍增计划,基金投入1.48亿元,支持了徐工集团等204个企业信息技术应用项目。基金还支持了一批服务于“三农”的产品研发和应用,支持了维哈柯、蒙古等少数民族文字软件研发和推广应用。

二、“十一五”期间电子发展基金使用和管理的体会

第一,制度不断完善是用好财政资金的前提条件。基金已建立起一套较完整的规章制度,在完善财政资金管理制度体系方面形成了示范。

第二,良好的工作机制是管好资金的重要支撑。基金管理形成了部门配合、部省互动、司局协作的工作机制。财政部和工信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管理,地方电子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参与组织和管理。基金项目审查委员会和基金办成员依据职责,携手合作、互相支持,确保政策执行的一致性和整体协调性。

第三,适应产业发展内在规律是确保项目成效的必要条件。基金根据产业发展战略和规划,优先支持产业发展急需、关联性强、带动性大的基础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不断增强核心产业竞争实力。进一步将支持领域向产业两端倾斜,加大新型材料和核心领域专用设备的研发投入,从源头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第四,创新支持方式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途径。基金管理不断创新,自1999年开始,拿出部分资金采取股权投资方式对企业进行支持,探索创业投资支持方式,开创了财政资金按基金管理、以创投方式支持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模式。

三、进一步做好电子发展基金管理工作的思考

“十二五”时期,我们将贯彻信息产业“十二五”规划和产业政策,结合过去五年各省区市管理部门和企业反映的问题,以提高资金使用的质量效益为核心,创新管理制度,完善支持方式,进一步做好基金管理工作,为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一是进一步完善基金申报、评审程序。加强中介机构为申报企业提供研究、咨询服务的监管,杜绝违法违纪行为发生。加强项目评审前对专家权利与义务的宣讲,督促专家履行评审职责。利用申报通知、基金网站加强申报企业相关经济、技术指标实现和配套资金落实情况的检查。

二是进一步加强项目的追踪问效。电子发展基金是补助工艺技术的开发以及新产品的研发的,资助资金只能用在这个范围内。要继续加大对项目的追踪问效力度,严格审查资金使用开支范围,科学评估使用效果,确保效益充分发挥。

审计法制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一、当前我国抗震救灾物资审计的现状

(一)以政府审计机关为主体,应对危机机动性增强

抗震救灾物资审计的主体包括政府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三部分。政府审计的关注范围最广,几乎包涵了救灾资金使用的方方面面,具有最高的权威性。由于政府审计具有权威性、法制性、公共性和政策性的特征,因而在救灾物资审计中居于主导地位。目前抗震救灾物资审计以政府审计机关为主体,它作为国家政治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既是民主法治的产物,也是推进民主法治的工具。

(二)审计介入时点提前,不断向全过程跟踪审计转变

汶川地震审计在我国救灾物资审计发展过程中意义非常重大,此次审计是全过程跟踪审计的一次有效尝试,为今后的救灾资金审计提供了借鉴。审计署在地震发生的第二天就发出通知,要求各级地方审计部门密切关注救灾资金使用情况。随后,又相继出台了跟踪审计的指导方针、工作计划和相关准则、手册。全过程跟踪审计不仅可以防范风险,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而且可以尽量地节约资金,不浪费人们捐赠的每一分钱。它是近几年新发展出的创新服务类型,对职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业务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还要求事务所在制度、管理、执业程序上不断创新,做到真正的全过程跟踪审计。

(三)审计取证方法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增强

在汶川地震中,审计取证的环境更加恶劣,不仅交通不便,审计人员更是时时刻刻面临着余震和山体滑坡的威胁。然而,审计人员仍然严格执行了全过程跟踪审计的职责,收货单清查、物资领用登记、存货盘存、受灾情况核实、资金下拨状况核实等。由此可见,审计人员通常选择的都是下到基层,实地了解救灾物资使用终端的实际状况。与审计中常用的函证、凭证抽查等审计方法相对比,汶川地震中救灾物资审计取证方法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很强。

二、抗震救灾物资审计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抗震救灾物资审计的发展正在慢慢趋于完善,但我们通过观察灾情发生后救灾物资审计的进程以及对审计机构人员的了解,不免发现审计中存在很多问题,其中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审计机关应对仓促,审计人员专业性不足

2008年汶川地震作为救灾物资审计的一次尝试,难免暴露出很多长期积累的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审计工作的展开显得仓促迟缓。由于没有提前预先得知危机,以致灾害发生时,审计单位往往采用临时抽调审计人员,组成审计小组,奔赴受灾地区开展工作的方式。这种做法严重影响了审计机构的响应速度,使其无法在第一时间采取必要措施,处理物资问题,从而错过了将问题消灭在萌芽阶段,防患于未然的最佳机遇期。另外,由于人员来自多个部门,之前又没有在组织中的职责划分,从而很难在短时间内建立高效、统一的领导体制,由此会出现各个部门各自为战的现象,继而影响到危机审计小组的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地震发生后,审计小组为弥补人员不足的问题,从各级审计部门紧急抽调审计人员填补空缺,缺乏必要的上岗前的培训。当审计机构人员看到灾区审计现场的混乱场面,如果不了解实际情况,很容易产生放任思想和畏难情绪。

(二)审计程序的设计和方法缺乏完善性和规范性

救灾物资审计鉴于开展的紧迫性,无法对被审计单位或人员的背景进行搜集,因而在制定审计工作计划时往往采取简化流程,强调效率的原则。如果不再进行审前信息收集、取消风险和重要性水平评估,取消部分审计节点,审计结论现场与被审计人通告合并,不再就审计意见与单位沟通,等等。这些重要程序的忽略可能会给审计人员带来更高的审计风险,但却能大大提升审计工作的效率。至于审计方法,传想要在这种恶劣条件下获得审计资料,必须要采用更富创新性的审计手段;而这些手段应该被具有在特定环境下使用的合法性,应该被以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加以规范。

三、建设有效的救灾资金审计体系

通过分析抗震救灾物资审计出现问题的原因,我们发现要想把审计做得更好,必须建设有效的救灾资金审计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加强审计人员危机意识,尽快制定救灾资金审计应急预案

救灾资金审计的开展,最重要及其最宝贵的资源就是人力资源,就是拥有专业技术知识的审计人员。要尽快着手制定相关的救灾物资审计应急预案。该项预案应涵盖救灾物资审计的资源配置、响应机制、组织体制、特定的审计程序等内容,一个好的救灾物资应急预案应该具备以下三个特征:机动性、可操作性、灵活性。目前救灾物资审计的最新发展成果是全过程跟踪审计。所以,救灾物资审计预案的编制应以此为基础,出台清晰的、实用性的救灾物资审计纲领或审计准则,统一审计作业的考核指标和评估标准,不断完善全程跟踪审计的方法和程序,保证审计业务开展的制度化、科学化、专业化。

(二)扩大审计参与主体,加强并重视多主体协作

传统的由政府审计机构垄断救灾资金审计的单一化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目前审计的要求。当地震灾难来临的时候,参与管理的不应仅仅只有政府,企业、社团、媒体,公众人人都应该是参与救灾物资管理的一股力量。例如,在新加坡,民兵组织在国家安全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经过专业军事化训练的五万多名民兵成员,分布在星岛几乎每一个街区,一旦遭遇灾难或入侵,他们随时可以转化为国家正规防卫力量的一部分。由此可见,我们的审计机关也应该充分利用、整合社会各界资源,扩展自然灾害救灾物资审计的主体。在一些发达国家,灾害发生后会计师事务所等民间审计机构,甚至是注册会计师个人经常主动为救灾物资管理提供保障和监督,将其作为一种慈善事业。

(三)完善相关救灾物资法律法规,明确审计机关职责

审计法制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加强对策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在我企业的治理结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基本得到了普及,企业规模化、规范化、集团化的经营理念也在逐步实施过程中。企业规模、公司治理、经营性质等方面的深刻变化,势必也将对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提出更高更具体的要求。

二、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强的主要问题

1.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科学

内部审计机构是企业内部的一个重要职能部门,从隶属关系和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企业内部审计机构都是隶属于总经理或总会计师管辖的,并且同时受到国家审计机关及其上级主管部门内部审计机构的共同指导和监督。然而,在一些企业的实际执行过程中,很多内部审计机构并没有进行单独设置,而是被其他部门领导或者实行共同办公,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内部审计机构及其人员都可能受到不同的利益牵绊,很难完全秉持客观、公正的审计立场来开展对经济活动、财务事项的监督,不利于内部审计工作独立性,也难以真正发挥出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责和权限。

2.内部审计法规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针对内部审计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还不够完善,导致对内部审计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力度有待加强。目前审计工作可供参考的法律依据主要是由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分别颁布的《审计法》和《注册会计师法》,而内部审计工作可供参考的就只有《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法律级次明显不足,在实务操作中难以执行,并未上升到法律层面的高度,导致内部审计同国家审计、社会审计之间明显存在法律地位上的差异,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难以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待遇。由此可见,内部审计缺乏充足的法律依据,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都将严重削弱内部审计及其人员的独立性。

3.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素养有待提升

一支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才队伍是确保内部审计部门发挥效用的关键,也是促进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之一。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内部审计水平和监督水平的高低。如果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素质不过硬,那么内部审计工作将难以顺利开展,最终对审计结果和质量产生负面影响。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素养不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技能较差。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又同时在财会等其他部门兼任其他职务,因此往往不具备审计专业知识。其次,一些内部审计人员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擅自利用职务之便。最后,由于内部审计部门及其人员直接向企业的领导层汇报工作,因此很多企业在调配审计人员方面具有较大的波动性和随意性,内部审计人员的频繁调换不利于内审工作的连续性,导致内审监督效果被削弱。

三、提高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对策

1.建立审计委员会制度,提高内部审计独立性

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情况,将直接影响到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同时也对内审监督的效力和审计结果的公允产生重要影响。大量的实践经验表明,内部审计机构在由最高领导直接领导下,最后可能发挥出最佳的职能效果,内审的权威性、专业性、独立性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下,一般由董事会下设的独立董事负责的审计委员会负责内部审计相关工作,内部审计隶属于审计委员会,主要负责日常的内部审计活动,内部审计机构可以不受限制的接触企业董事会。内部审计工作主要分为两部分展开。一是针对企业经理层进行监督的内部审计活动。这类活动主要由审计委员会组织开展,内部审计机构需要按时向审计委员会汇报工作的开展情况和审计结果。二是针对企业其他职能部门、下属分支机构层面进行的内部审计活动。这类活动由企业总经理负责组织开展,审计结果也需要报给审计委员会进行备案,内部审计机构同时向总经理和审计委员会负责。从职能划分上来看,审计委员会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监督,通过对内部审计的工作计划、预算管理、人事安排、审计结论进行把关,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2.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法律法规体系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意识到社会中的各项经济行为都是需要依靠法律法规来制约和规范的。内部审计法律法规体系的健全,不但能够更好地帮助内部审计人员规避法律风险,将有限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到更加重要的审计领域中去。鉴于此,我国有关部门应当加紧对内部审计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将内部审计通过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才能够进一步突出内部审计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唯有通过法律形式将内部审计部门及人员的职责和权限进行明确,企业才有讨论和实施内部审计具体规章制度及细则的空间,从而全面提升内部审计机构的地位和层次。面对瞬息万变的内、外部经济发展环境,将内部审计工作纳入法制化发展轨道,将是用法律保障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必经之路。

3.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

企业要重视加强内部审计人才队伍的建设,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将内部审计制度落到实处,并且促进内部审计工作的持续化发展,最终达到内审目的。内部审计人员需要系统学习内部审计有关业务知识,全面了解和熟悉企业内部的相关制度和经营活动,并能够通过定期培训、讲座等形式及时更新知识体系,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需要依靠强大的职业道德修养和敬业精神,同时还需要较高的人际交往能力。新的形势下,企业可以通过开办职业道德讲座和业务培训等形式,有意识地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道德修养。另外,企业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内部审计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切实提高内审质量。内部审计工作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内审人员除了具备一般的财会知识以外,还需要跟上时展步伐,积极补充有关于信息、网络、经济管理等各方面的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够解决在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由此可见,企业应当加大对内部审计人员的锻炼和培养,创造机会将其培养为同时具备商业、人力、风险控制等方面的全能型人才。客观来看,内部审计工作种类繁多、工作量大、工作内容烦琐,因此审计人员必须尽快在实务操作中积累经验,抓准内部审计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和重点内容,真正让内部审计工作发挥出作用。

四、结语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国内外竞争环境,内部审计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制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推动企业规范管理、依法经营、提高市场核心竞争力、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内部审计工作能否取得理想效果的关键,对内部审计的工作思路、重点、方法都将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内部审计人员必须严格秉承独立性的要求,用严谨的职业理念和高尚的职业道德来应对来自市场和企业内部的挑战。

作者:张海龙 单位:福建省水利水电工程局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莫保权.企业加强内部审计独立性建设.中外企业家,201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