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萧瑟造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住所;绿化面积;植物品种;数量
中图分类号:S731.5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3.06.026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不断攀升,人们对园林绿化、环保理念认识的不断增强,居住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越来越受到广大居民的重视,成为选房、改善住房条件的重要因素之一。
1 河西区梅江居住区介绍
按照天津市政府提出的创建生态宜居城区的目标要求,河西区不断持续深入推进生态建设,提升生态发展水平,结合创建国家园林城区工程,在城区建设中着重做好“绿色”文章。开发商也紧紧抓住这一发展契机,建设绿色生态小区、环保节能小区。梅江地区作为河西区宜居城区的典范和标志,是近年来建成的大规模新型高品位居住区。它地处河西区西南部,辖区总绿化面积约77万m2,绿化覆盖面积约86万余 m2。其中居住区河西部分通过近十年的规划建设已有香水园、玉水园、芳水园、蓝水园、翠水园、龙水园、畅水园、顺水园、溪水园、欣水园、凤水园 、福水园、涟水园、泉水园14个自然小区。辖区内建有梅江湖等人工湖水设施,复兴河纵贯东西,迎宾线贯穿南北,梅江湾国际商务区、天津市会馆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服务网点,为梅江生态居住区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梅江居住区绿化实有量及植物配比分析
2.1 梅江居住区绿化面积
通过对梅江地区14个小区全面调查统计得知,梅江居住区总体绿化面积445 139 m2,绿地面积461 011 m2,绿化覆盖面积465 771 m2,涉及水面总面积119 982 m2,草坪面积146 399 m2,草皮砖5 819 m2,地被植物花卉14 764 m2,种植绿篱72 279 m2,竹子2 533 m2,约占居住区河西部分占地面积的1/5。
各项面积所占总绿地面积的比例约为水面26%,草坪32%,草皮砖1%,花卉3%,绿篱16%,竹子1%,其他面积21%(包括园林设施面积)。
该地区开发商在设计和建设小区绿化环境时主要突出了梅江地区人工湖面的特点,运用大面积的草坪配合各种长青植物以及五颜六色的花卉做衬托,营造出绿色生态环境。同时利用21%的园林甬路、铺装、座椅、兰亭等的园林设施为居民提供了一个悠闲娱乐的良好场所,满足了生态宜居城区的要求。
2.2 梅江居住区植物种植情况
梅江河西部分居住区运用了大量天津市“市花”月季,配合5%乔木,26%常绿,67%灌木,1%组球,1%藤本等植物,通过艺术手段,合理布局,充分发挥植物线条、形态、色彩等天然美。高低错落有致植物配搭,营造出“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的唯美环境,为居民打造了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该地区涉及绿化植物百余种,花草树木25万余株。其中乔木类10 900余株(白蜡、栾树、合欢、国槐、垂柳、法桐、山楂等),常绿类57 700余株(黑松、剑麻、雪松、桧柏、沙地柏、白皮松等),灌木类147 600余株(西府海棠、红叶李、碧桃、丁香、紫叶矮樱、紫薇等),组球1 270余株(黄杨球、女贞球、桧柏球、刺柏球、紫叶小檗球等),藤本类1 930余株(爬山虎、五叶地锦、凌霄、蔷薇等),月季30 100余株,种植品种琳琅满目。栽培总量排在前三名的园林植物分别是,乔木类:法桐、国槐、白蜡,种植数量分别是1 098株、976株、768株;常绿类:桧柏、铺地柏、侧柏,种植数量分别是22 898株、15 887株、8 368株;灌木类:锦带、红瑞木、丁香,种植数量分别是40 399株、25 332株、9 086株。
2.3 常见植物品种介绍
梅江地区有近2/3的居住区采用合欢、国槐、法桐、剑麻、雪松、云杉、木槿、金银木、紫叶李等常见的植物作为绿化小区、美化环境、防尘减污的首选。在绿化建设、景观景点设置中,运用最多的3种植物为法桐、剑麻、金银木,它们是乔木、常绿、灌木类的代表绿植。目前已有近一半数量的小区进行了栽植,是梅江居住区也是城市绿化中最常见、种植数量较多的绿化植物。
法桐为落叶乔木,主要生长于中亚热带地区,是世界著名的优良庭荫树和行道树。树皮深灰色,薄片剥落,内皮绿白色。嫩枝被黄褐色星状绒毛。具有抗逆性强,不择土壤,萌芽力强,很耐重剪,抗烟尘,耐移植等特点。对城市环境适应性特别强,具有超强的吸收有害气体、抵抗烟尘、隔离噪音能力。
剑麻是一种常见的龙舌兰属植物,原产北美东部和东南部。是多年生叶纤维作物,也是当今世界用量最大、范围最广的一种硬质纤维。其耐寒、耐阴、耐旱、耐湿,常年浓绿。数株成丛,高低不一,表面有蜡质层,坚硬似剑。开花时花茎高耸挺立,繁多的白花下垂,姿态优美,花期持久,幽香宜人,是良好的庭园观赏树木。
金银木为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常丛生成灌木状。花是优良的蜜源,果是鸟的美食,并且全株可药用。金银木是园林绿化中最常见的树种之一,常被丛植于草坪、山坡、林缘、路边或建筑周围观果。金银木树势旺盛,枝叶丰满,初夏开花有芳香,秋季红果缀枝头,是良好的观赏灌木。
3 结束语
满园春色、百花争妍、翠流、绿草如茵,优美绿色的宜居环境推动城市发展的脉搏,促进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各个方面协调发展。梅江居住区以其特有的生态社区创建为带动,有效地加快推进生态宜居城区建设,打造出天蓝、地绿、水清、景美、充满勃勃生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城市环境。
参考文献:
[1] 张家洋,鲜靖苹,邹曼,等.9中常见绿化树木滞尘量差异性比较[J].河南农业科学,2012(11):121-125.
[2] 孟维康,郭春生.法国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探讨[J].山西农业科学,2008(4):88-90.
[3] 张宝义.现代生态园林中之物的设计配置[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2(2):113-114.
[4] 陈钰.园林植物配置优化与城市环境保护[J].天津农业科学,2011,17(4):130-132.
[5] 雷蕾,王玮琳.杭州园林植物配置调查分析[J].山西农业科学,2008(4):93-94.
[6] 张鸿翎.宿根花卉在园林中的应用[J].华北农学报,2004(S1):168-170.
[7] 崔志明,苏荣春,张学文.城市住宅小区园林绿化设计的思考[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S):109,122.
[8] 董会杰.浅谈城市园林植物的造景作用[J].天津农业科学,2012,18(1):162-164.
[9] 甄彦欣,王鲜英.提高居住区绿化水平初探[J].华北农学报,2004(S1):168-170.
1、项目背景
天津医科大学代谢病医院将继续秉承“以人为本、用心服务、全程关怀”的人文服务精神,践行“最大可能地促进身心健康”的使命,提供高度专业的医疗服务,逐步建成亚洲一流、以治疗糖尿病为主,其它代谢疾病为特色的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培训于一体的三级甲等大学医院。
2、项目概况
新建代谢病医院紧邻地铁1号线刘园站,东至拟建的市第二儿童医院、西至辰达北路、南至环瑞北路、北至龙洲道,占地面积为105亩。院区分两期建设,总规划床位2000张,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按照接诊量为5000人次/日进行门诊设计。一期建设临床诊疗中心、教育培训中心与科技研发中心,设计规模1200张床位,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主要以糖尿病足病、血管病、口腔、皮肤、儿科、眼科和血液透析等特色专科以及相关辅助检查等配套设施为主。二期建设住院、养老康复中心等,并根据需求变化适度扩建临床诊疗设施,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
二、设计依据
该地块现状地形图;
规划设计方案招标文件及任务书;
《天津市规划建筑导则汇编》
《天津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综合医院建设标准》
《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 【JGJ49-88】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 【JGJ50-2001】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45-95(2005年版)】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2006】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GB50352-2005】
《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 【JGJ100-98】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 【GB50067-97】
现行的有关国家政策、标准、规范及地方基本建设规定
三、 规划设计
项目建设用地面积为7.8万平方米,长边约355米,短边约245米,成不规则多边形,基地东临天津市第二儿童医院用地,场地低于市政道路1米左右。在规划设计中我们从以下几点出发:
1、合理的院区规划创建医院和谐有序的发展前景
院区纵深方向约为355米,以正常成年男子的步行速度5.4km/h进行计算,则需要步行30分钟左右才可穿越院区,对于患者而言穿越时间会更长。如果按照常规的医院布局,在院区的前区设置门诊,中部设医技,后区设住院部,则整个就医的流线过为甬长。本着合理用地、优化环境的原则,突出体现代谢病医院“以人为本、用心服务、全程关怀”的理念,新建门诊医技病房楼采用半集中式,为门诊、住院楼纵向展开,医技设于半地下首层。各门诊设置成组团式布局手法,培训科研楼穿插其中,行政办公楼与医疗区联系紧密又相对独立,方便对医疗区的服务。此布局不但大大缩短就诊流线,也节约大量建设用地,为远期建设留出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2、出入口设置
龙洲道为市政主要干道,主出入口设于此将对干道有较大压力,第二儿童医院主出入口设在环瑞北路,且地铁站出口靠近环瑞北路,因此我们将院区主出入口设在南侧环瑞北路,急诊出入口设在西侧辰达北路,住院出入口设在北侧龙州道上。整个院区设环形消防车道,东南侧临近环瑞北路设出租车落客点。将污水处理站、锅炉房、尸体通道等均设于地下,在西侧辰达北路单设汽车坡道做为污物出口,减少对整个院区的干扰。
3、充分利用地形实现人车分流的交通组织概念
基地标高低于周边市政道路标高,这为完成人车分流概念提供了有利条件,为减少土方用量,我们把建筑首层做半下沉式,院区内部流线因势利导,将医院门诊、住院各机动车与人行道路在竖向上进行立体划分,环形消防车道随市政道路找坡,院区主出入口机动车直接通过下行缓坡直达首层出入口,患者可通过自动扶梯直达二层门诊大厅。门诊大厅设置在2层,建筑主出入口以缓坡连接基地周边道路。步行就诊者可沿景观广场进入医院就诊,车行就诊沿基地内部机动车引导指示,直接进入地下停车场,通过垂直交通工具进入医院就诊区域,实现了完全意义上的人车分流立体交通。
停车场采用地上与地下,分区就近停车,职工与患者分开的原则进行设计,地上停车集中设在院区北侧,采用嵌草砖铺地方式,停车带之间种植高大乔木,既增加了绿化面积,又为车辆提供了庇荫。地下停车结合地面绿化做天井解决采光问题,地下前区为患者及家属停车场,后区为职工停车场,二者相互分开,便于管理。
4、绿化景观设计
规划沿相邻的三条市政路设计了大面积绿地,因代谢病需要长期多次的治疗,患者需要定期的住院休养并能够正常活动。我们在院区的西侧布置了一个长260米宽50米一万多平米的绿色花园,在绿地中,我们沿小路及廊道,创造出变幻的丰富的景观,将点、线、面相结合,将自然植被立体化,一栋亭榭、一颗古木,一丛翠竹、一堆山石、一处水面,安置得体均可成景,为患者提供了调养的绝佳环境。患者一路走来,步移景异,在有限的空间内感受到无限的变化,健身愉心乐趣无穷,使院区自身成为一个环境优雅、气候宜人、空间丰富、凝神聚气辅助治疗的场地。建筑主体在绿地中自由而有机的生长延伸,结合门诊、医技楼等部位的多个内庭院及小品,形成一个风景园林式的现代化绿色医院。
5、分期建设与可持续性发展
设计中我们充分考虑到医院的近期发展和远期预留,在满足当前需求的情况下,尽量使一期功能完备流程缩短,减少规划二期建设对院区的影响。我们将主体建筑集中布置,留出大面积的景观绿地,营造优雅宜人的区域环境氛围。总体规划采用“一次设计,分期实施”的方式,为二期扩建及远期扩展留有充分的余地,把不同阶段的建筑整合成一个医疗整体,避免了分散式布局难以扩展的弊端,使医院和谐有序的进行分期建设。我们把二期设于院区北侧,设相对独立的住院、康复中心,远期建筑设于院区西侧,沿纵深方向展开。一期门诊教学科研楼,将随着医院的运营、规模的扩大,可根据需求改造为门诊医技,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从而达到医院良性循环的长远目标。
四、单体设计
1、具有代谢病医院特色的设计理念——专科设计、集中候诊、简化诊程、医患并重
做为以代谢病为主的专科医院设计应有别于综合医院,代谢病患者为相对特殊的人群,生活能够自理,需要较长时间的调养,对治疗的本身也具有与病理相对应的特色,是属于同一根本病因而引起的不同的病情表像。正是因为如此,我们不能以常规的医院模式生搬硬套,应对医院进行个性化设计。各科诊室的功能布局可自成一体,其医技功能可以统一安排,不涉及其它病种对功能布局的影响,各科室单元可做到功能的相对完善,这一特点为一体化设计提供了前提条件。因此我们可以将“空港式科室布局”概念延伸到医院设计中,目前“空港式”在航站楼、火车站等具有大规模人流及等候的民用公建设计广泛应用,其快捷的立体交通体系、等候空间的集约、人流的组织、服务体系的完备为广大受众所欢迎。我们把这些优点应运到代谢病医院的设计中,成为集中候诊,分科室就诊及检验的功能设计。
根据代谢病诊疗特点,院方提出将医技集中放于一层,常规检验设于各科室内,以方便患者简化流程。这个要求与常见医院的分层医技明显不同,常规医院设计一般有两种模式,一种为门诊、医技、住院进深设置,另一种为门诊、医技、住院横向并列设置,两种模式医疗街的长度最短均在110米左右。但院方提出的将医技集中设置在一层方式,如采取门诊、住院进深布局方式将大大缩短医疗街长度,而门诊、住院横向并列却不能避免这一点,也避免不了住院楼与门厅过远问题,另外错动的住院楼布局对龙洲道景观不理想,因此我们认为前一种布局方式为最优方案,此布局医疗街长度仅为50米,大大缩短了患者流程,其优势不言而喻,也更能体现医院的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根据“空港式科室布局”理念,本方案在每层分设两大区域四个就诊单元,各区域为集中候诊,区域内设检验、挂号、收费、药房、餐饮、书店、小卖、自动售卖机、ATM机、查询机、卫生间等设施功能空间,患者在区域内基本可以完成就医的全过程,大大缩短了患者诊程,减少了交叉感染机率,医院更为纯净整洁。其中候诊区面对绿化中庭,采光通风良好,患者在该区域内可读报、饮茶、观景、盥洗等,满足了患者的各种需求,加上背景音乐使患者候诊期间不再枯燥无味。同时我们在该区域内加设了VIP贵宾休息室,以满足不同人群的要求,体现个性化设计。对于其它门诊检查除了设置气动物流传输外,我们在每个区域内均设置了垂直升降机直通医技层,医技部分集中设于首层,为整个院区服务,净化了人流,避免了医院人流在大厅内混杂拥挤的现象,方便了医院内部管理,各区域真正实现了相对意义上的“院中院”。
2、平面功能组织
医院一层设置大厅(直通二层)、影像科、中心检验、内窥镜、功检科、B超、中心供应等医技科室;二层设门诊大厅、中心挂号收费、急诊急救、查体中心、住院大厅、职工患者餐厅、康复中心等;三层设置各门诊科室、手术室、ICU、输血科等(输血科内部设传递窗与手术区相连);四层设各门诊科室、透析科、病理科等;五层及以上为住院病房;局部夹层为车库;负一层设置了核医学、中心药库、中心配置室、太平间、设备用房、地下停车等。
在门诊平面组织中,与干线平行设置辅道,供医护人员使用,一侧为诊区,采用多个内庭空间,实现用房的自然采光通风,为医院节能减耗。另一侧为办公休息区,分区明确,科室设患者通道及医务人员通道,医患分流互不干扰。在考虑为病患提供舒适便捷的就医环境同时,还关注医护人员的日常工作环境,对于医生充分考虑医生的工作特点,在门诊医生活区设置办公、更衣、卫生间、会议室、休息室和小型咖啡厅等空间,为医生营造更好的工作环境提高医疗质量。
3、积极交往空间在住院部的应用————住院部的人性化设计
重视和加强交往已经是现代医院设计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积极交往是康复必要条件。
本方案试图通过医务人员、患者、家属几个层面对医疗空间进行解读,我们在住院部设计上平面随立面造型成放射状,变廊为厅,中间设置绿化休闲区,在人工环境中引进了自然因素,利用小片草地、叠石、细竹、庭凳,纵使面积不大就能创造一个宁静、开敞的自然空间,以绿色美化了医院,休闲区内设接待探视区,配备电话、饮水等设施,患者家属可以在厅内等候,病人也可以漫步于人造庭院,在此交流信息,消除了病人长期住院所产生的孤寂感。同时绿化空间即可作为主要的水平联系通道,又可作为查房时临时习教场所,有利于人流集散,消除众多医护实习人员在走廊上的拥塞现象。患者及家属进入护理单元的第一印象空间不再是冗长单调的走廊,而是一个充满生机的绿化空间,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医院。
住院楼设计的人性化不能忽略医护人员的工作环境,我们将医务人员工作区做为一个模块从患者生活区中独立出来。工作区自成体系,有自己的垂直通道,内设绿化休闲区,医务人员由工作人员专用电梯直接进入工作区,与患者区域截然分开互不干扰。护士站在中央,与病房及工作区最近形式开敞,位置有利于监护病人,充分激发医护人员良好的工作状态。
4、流线组织
门、急诊流线:门诊首层门厅为车行人流使用,患者通过自动扶梯直通二层门诊大厅;二层为门诊主要出入口为步行人流门诊大厅;急诊、急救位于综合楼的东北侧,有独立的出入口,方便夜间单独开放,各诊区均设垂直交通系统与医技联系。
住院流线:住院楼布置于基地北侧,设独立出入口及广场,与门诊部分采用连廊水平方式连接。
医患分流:在各科室门诊区域外侧设医生专用走廊连接诊室,中间设患者走廊,医患流线各自独立,互不干扰。
在住院部病房区域,设医生专用电梯及走廊,保持医生流线的独立性,保持洁净度,防止交叉感染。
洁物流线:设物流传输系统直达各站点,营养厨房的食物,制剂楼的药品和中心供应室的敷料由洁净通道直达住院部专用电梯,送往手术室及各病区。各层药方单设货梯与药库联系。
污物流线:将太平间和医疗垃圾转运站设于地下室,远离病人的视线,每层均设置污物清洗与污物收集专区,并且设置专门污物电梯进行污物的垂直运输,将污物全部集中于地下室的垃圾收集区域,并设置专用污物车道将污物运出基地。确保医疗垃圾、传染性物质、有毒有害物、放射性物质的安全存放、收集和运输,避免对于病患和医护人员的危害和对于自然环境的污染。
五、立面设计
“仁爱智医,山水情怀”注重文化底蕴创造,塑造人文服务精神新形象
天津代谢病医院是全国首家以防治糖尿病及并发症为主集代谢病预防、医疗、教育、科研、培训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专科医院,集中了各方面的专业人才,是内分泌重点学科的临床基地,随着国内医院的大规模建设,新建天津代谢病医院如何重新成为亚洲一流的领跑者,这不仅需要一个完善的功能平面,更需要一个新颖的创意。
建筑具有技术和艺术双重性,如何用建筑语言表达天津代谢病医院文化底蕴,使其成为医院发展新的里程碑,这是我们面临的难题,也是一个机遇。新建医院与第二儿童医院毗邻,二者风格应有所不同,代谢病医院患者大部分为成年人,其思维及欣赏力更趋于成熟,设计创意应体现成人审美观,我们必须找到一个最佳切入点,它应该具有深厚人文内涵作为文化底蕴的支撑,而对于目前医院建筑形象设计趋同化现象,这方面的要求则更为迫切,我们要努力打造一个具有人文特色的代谢病医院崭新形象。
《论语·雍也》中有“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一说,“仁”“智”双全谓之为“圣”,中国文人以纵情山水为最高情怀,“仁”“智”是人们的最高追求。我们的创意在保证平面功能基础上,以类似雕塑的眼光进行代谢病医院的型体塑造,主体以“山水”为主题,立意以一条瀑布由隐喻山形住院楼奔流而下,顺流门诊楼上在入口檐部跌落入地面水池内,形成寓意与实际水体的有机结合,住院楼、门诊裙房用体块隐喻山石,住院楼中间幕墙及医疗街上方玻璃天窗,顺势转折,动感而灵秀,隐喻为流水,形成“山水”创意主题。其流畅的形体,给人以在城市中有“深居闹市有山水之宜” 的回归自然之感。
当然建筑形体在创意表达上不能以损失功能为代价,我们在保证门诊、住院楼平面规整的基础上,仅把办公楼做了的扭转与地势呼应,简单的一笔即可达到出人意料的效果,扭转后使门诊楼对环瑞北路平行成环抱之态,寓意这里是一个充满仁爱和关怀的的港湾,住院楼对龙洲道在城市景观中呈对称布局,规整大气。门诊自由而有机的折线形体与不规则的地形契合,建筑线条舒适简洁、造型写意,低调沉稳却又夺人眼目,形体丰富又富有内涵,各个组成部分从主体建筑的中心生长而出,形成一个如水晶般可有机生长的建筑生命体,构成了一件超尺度的城市雕塑,即呼应了地形又传递出医院文化的鲜明印象,规划中可视的屋顶做为第五立面与整个基地相互融合,建筑立面以密肋格栅幕墙为主,简洁干练,具有现代感。对于天津医科大学代谢病医院我们试图通过型体的塑造,材料的选择,美好的寓意,创造出优质、明快、大方的现代化医院建筑新形象。
六、经济技术指标
建筑总用地:7万m2,总建筑面积:116229m2,地上建筑面积:84382m2地下建筑面积:31847m2(包含部分后勤辅助面积),门、急诊及临床治疗面积:30358m2医技面积:8213m2住院面积:40072m2,容积率:1.20,建筑密度:14.06%,床位数:1200床,绿化率:39.6%,停车位:共1195辆(地上320辆、地下875辆),病房楼17层,高度:70米,门诊医技4层,高度:17.2米。
建筑专业与设计前言
当构思本项目时,新址的周边环境、地块特点及代谢病医院的人文特色,所有有关它的信息和各个元素在我们脑海里任意 “漂流” , “煨制”, “发酵”, 然后自动在设计中溢出无限灵感……
项目分析与定位
规划用地特色鲜明,设计应针对本地块诸多要素逐一梳理,力求打造一个与周边环境相契合的整体布局方案。
1、场地内部平整,但用地标高低于周边道路约1米,与道路存在较大的高差。所以场地高差设计及院前区的布局应具有针对性,如何利用高差减少土方使用量方案设计应仔细斟酌,认真应对。
2、基地呈现东南尖角的不规则形状,且市政道路与用地南侧成倾角,不利医院正面形象展示,与东侧儿童医院规整地形相比不具备优势,基地如何处理规划形体与用地对应关系,以及如何对倾斜道路展示医院整体形象,需要在设计中深入思考、巧妙应对。
3、随着国内医院大规模建设,医院设计模式及形象出现不断重复、复制现象,逐渐趋同化已是业内共识。新医院设计如何突破惯有思维,如何凸显代谢病医院特色,创造一个轻松愉悦、高效、崭新的具有文化底蕴的现代化绿色新医院形象,成为设计中的主要难点。
4、新建医院与第二儿童医院毗邻,儿童医院主要是患病幼儿,代谢病医院患者大部分为成年人,面对不同的人群医院设计应体现不同特色,如何彰显代谢病医院特质,与儿童医院相互应衬,在设计中必须加以体现。
5、医院大部分为以慢性病患者为主,环境设计应具有针对性。同时单体做为城市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建成后应提升城市空间品质而不是破坏环境,应为城市空间做出贡献。
设计定位及应对策略
基于以上分析,如何体现代谢病医院特色及充分利用地形,这是我们面对的挑战,把不规则的用地及条件,如何变不利为有利,往往可以成为建筑师创作灵感的源泉,场地的现状、代谢病医院的自身特点、以及医院崇尚的人文背景使我们有了充分的想象空间……
经过分析用地特点,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为切入点,以寻求与场地现状最为契合的应对策略:
设计定位一:对场地现状的最佳应对
为了达到对于内凹基地的最佳利用,我们建筑整体随基地下沉以减少土方用量,院前区做地下停车场,住院楼后区做下沉地上停车场,同时院方要求医技部分集中设置,如将医技部分设于首层,与急诊、体检中心、儿科、入口大堂共用将使建筑基底过大,且使人流过于混杂,放于地下不利于采光通风,我们随地势将放射科、中心检验、中心供应等设置在下沉首层。设机动车道由基地入口进地下停车场直通首层入口大厅,而将门诊大厅与住院大厅、以及急诊、体检和使用率较高的诊室设于二层,采用立体交通体系,以步行缓坡由基地入口直通门诊与住院大厅,即实现机动车就诊与步行就诊相对意义上的完全分流,又解决医技集中问题,此做法也将大大节约建设成本。
设计定位二:对周边城市道路的呼应
基地南侧环瑞北路为正东西走向,与基地偏差较多,使东南部出现一个锐角用地成不规则形状。因此纯南北向的布局并不适合于该用地,纯南北向建筑型体势必与该用地及入口道路在视觉上呈现扭转状态,其它部位也容易形成死角,而住院楼错动式布局对龙洲道景观不利,同时基地与东侧儿童医院规整用地相比也不具备优势。如何解读种种限制条件,将不利变为有利,是建筑师创作灵感的源泉,建筑方案也将更具特色。经过推敲,我们将建筑单体集中布置,各组成部分自由而有机理的从主体建筑中心生长而出,裙房顺应地势成围合放射式布局,充分利用了场地尖角,达到院前区与环瑞北路的呼应。住院楼对龙洲道呈对称布局,在主要市政路上成正面形象,前、后区达到了建筑形体与整个基地完美契合,呼应了原来的城市脉胳,为整个城市注入新动力、新能量。
设计定位三:对周边环境的解读
与第二儿童医院的毗邻,成为医院运营的有利条件,二者将共同形成本市西北部新的医疗集聚区。二者共存的同时,面对的人群又有所不同,代谢病医院服务人群年龄层次更为成熟,所以相对于邻近儿童医院的鲜亮色彩,代谢病医院色彩应是稳重而素雅的;相对于儿童医院应具有的活泼风格,代谢病医院的形体应是简约而大气;相对于儿童医院的直白性,代谢病医院的内涵应是深沉厚重而耐人寻味的……
设计定位四:对医疗建筑现状的思考
目前随着各地医院的大规模建设,医院风格出现不断趋同化的态势,这是设计师应该思考的问题,也是设计师的责任。天津是医院较多的城市,同时代谢病医院做为专科医院,也与综合医院不同,对于平面及立面造型都应体现自己特点,在设计中我们试图从平面布局到立面造型,赋予代谢病医院新的内涵,使观感的共鸣产生集中于一点,使建筑本身成为代谢病医院形象的承载者。
1、科学技术越先进,人们的生活节奏就越快。
2、秋天来了,天气越来越凉了。
3、你想要成功,就要越努力,越有耐心,越有信心。
4、在科技越来越发达的今天,人们也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电子产品。
5、越是困难,我们越应去面对,越是艰险,我们越应该去挑战。
6、现在有的电视台放的节目越来越不好看,广告越来越长,所以很多人越来越讨厌。
7、秋风萧瑟,天气渐凉,心情也像这天气一般越来越冷。
8、你越努力就会收获得越多,离成功也就越近。
9、我越来越觉得知识的重要性了。
10、秋天一到,天气就越来越冷啦!
11、城市里孩子,对大自然越来越陌生!
佳肴美食,满汉全席中,你是否还惦念亲手为亲朋准备一桌家常小菜?
豪华苑囿,香车别墅中,你是否还甘于乡村风光的朴素与平静?
如果丰富的物质仅带来身体的满足,只让你耽于享受而忘记人生的追求、精神的高度,你又何异于那些有鱼吃而忘记捉鼠的猫?你又是否该回归人生的起点,去追求精神的享受和个人的价值?
笔如犁杖,在宣纸上划行。太傅选婿,可如王羲之袒腹东床;雪夜访友,可如王子猷兴尽而返。忘却物质的浮华,追求精神的怡然,于是,其人也淡,淡如兰菊;其气也清,清如水月;其格也高,高如松竹;其骨也傲,傲比王侯。
个人的价值于你精神追求的道路上显出独特的魅力,你成为人世间那些还会静下心去捕捉老鼠的“猫”。于是,我看见你登高山,去领略“一览众山小”的愉悦,燃起心中不灭的斗志;拥大海,去感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魄,摒弃心中久存的郁结;入深山,去感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幽静,找回心中迷途的宁静……你一步步地充实着内心瑰丽的家园,用实际行动将生活装点得芬芳馥郁。你吟一句宋词,便可在伤感凄婉的格调中加入浩荡!
你没有因为“有鱼吃”了,便断然舍弃“捉老鼠”的义务。你且行且赏,将生命的每一程都过得充实饱满,将生活的每一个转角都点缀得花香弥漫!
于是,青山绿水,鸟语花香,你不会视而不见;蓬莱文章,千古佳作,你不会望而生厌;巍巍青山,绵延长城,你不会望而却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你不会嗤之以鼻……你将豪迈之情注入心中,用至真行动追求人生,生活少了许多物质生活的代谢产物,在享受中取得了精神的愉悦、个人的价值。
坐于高考考场之中,掬一把略带寒意的清辉,立志成为一只仍甘于捉鼠的猫,作小诗一首聊以:
去岁风雨萧瑟处,今朝新日破冥升。
旷世才情拜苏子,金榜题名看张生。
吟诗梦寄未名畔,捧卷魂盈博雅层。
追求弥高可无憾,乾坤且听惊雷声。
林逾静
一、扩大阅读面
诗歌是一种精粹的文学样式,语言含蓄凝练,富于跳跃性,理解与欣赏有一个从入门到深化的过程。
如果想一会儿就茅塞顿开、心领神会,或者单凭学习教材上少量的古诗词名篇就使自己的感悟能力突飞猛进,那是不切合实际的。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特别重视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和积累。有条件的话,还可自制幻灯片,并为诗词配上乐曲朗诵。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又训练了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综合能力。教师还可定期组织评比,看谁的古诗词朗读的好,背诵得多,看谁的赏析文字写得好,谁的图片设计的巧,乐曲选配的得当,促使学生广泛涉猎,提高其感悟、鉴赏能力。
二、创设情境
诗歌是情感的产物,教学古诗词应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情感,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思接千载”、“心游万仞”,真正体会诗词深刻隽永的意蕴。具体来讲,教师可用声情并茂的范读或者画图展示、乐曲播放、形象描述、背诵相关古诗词等方面创设情景,感染学生。如教学李煜的《相见欢》时,可配上凄婉的古典送别曲或相思曲范读,使学生一开始就沉浸于忧伤哀婉的氛围中,感受诗人的幽居苦情、离愁别恨。教授《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可要求学生先背诵一些熟悉的军旅诗、边塞诗。在相关古诗词的诵读、背诵的良好的氛围中,把学生带入特定情景,更便于学生理解岑参在诗中所描绘的塞外艰苦环境和将士为国戍边无怨无悔的情操。
三、反复诵读
优秀的古诗词意境优美,语言富于音乐美和节奏美,最适合朗读和吟诵,大声诵读才能体会个中的情味。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足见吟诵的妙处。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应始终贯彻诵读法:初读识字通词,再读体味句子,三读感受意境,领悟作者抒发的感情。以读带讲,读思结合,读议结合,于反复诵读中品味古诗词丰富的内涵。诵读方式也应灵活多样:范读、齐读、自由读、听读、默读、配音诵读、背诵等,多种方式,综合运用,会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在诵读中营造气氛,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把握诗词的意蕴情趣。多读、多背、多想、多记、应是学习古诗词的最基本方法。
四、比较阅读
古代诗人很重视遣词造句的工妙。有的诗句往往着一奇字而境界全出,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思绪万千,因此能千古传颂经久不衰。在教学古典诗词时,教师就应抓住这些关键的词语,品读赏析。替换比较,就是一个极好的教学方法。
在古诗词教学中,还应适当引入相关诗歌,作比较分析,开阔视野,深化理解。比较阅读的对象可以是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或是同一题材不同风格的作品或是同一题材风格相近的作品。如教学刘禹锡的《秋词》(首句为“自古逢秋悲寂寥”)时可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比较阅读。《天净沙・秋思》描绘的是漂泊在外的旅人眼见寂寥萧索的秋景,感受到的也就是秋风萧瑟,凄凉伤感,曲中景象无一不感染着悲秋的情调。刘禹锡的《秋词》却一反常人悲秋的笔调,用“秋日胜春潮”、“晴空一鹤排云上”,抒写自己满怀希望的豪情,给人耳目一新之感。通过比较阅读,学生便会准确领悟诗意,加深对诗词意蕴的理解。
五、延伸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