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四数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拨亮学生思维的灯盏
【内容摘要】“问”出数学思考,是指以教师设问、追问的形式,在特定的问题情境中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关键词】数学思考、数学味、灯盏。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课堂缺少了数学思考,就相当于缺少了数学灵魂,看不出数学课堂甄别于其它学科的特点,没有了数学味。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①思考则是“进行比较深刻、周到的思维活动。”②两者合起来“数学思考”,顾名思义就是用已形成的数学方法和理论为载体,去进行数学思维的活动过程。“问”出数学思考,则是指以教师设问、追问的形式,在特定的问题情境中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一、紧紧抓住学生课堂中生成的不规范数学用语,采用设问的方式,让学生在数学思考中品味数学。
小学生受其年龄的限制,其思维往往是非逻辑的。在回答教师提出的数学问题时,通常是凭借生活经验来加以解释,而不是从已拥有的数学知识来进行分析回答,时时造成数学用语不规范、甚至错误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及时抓住,加以正确引导,使其在思考数学问题中品味数学,从小养成用数学的特点来思考数学的习惯。
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当笔者提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问学生:这些图形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请同学们猜猜看是什么?同学们经过一番激烈争论后形成共识:它们都是由直线围成的图形。学生个个面露喜色,我也微笑回应,有意停顿一会儿,继续问道:是直线围成的图形吗?学生愕然,开始质疑答案的正确性。不是直线是什么呢?引发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思考,质疑中再次巩固了对直线、射线、线段的区别,品味出数学用语的规范性。
二、在比较中立问,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充分突出数学这门学科的重要性外,也凸显了数学所具有的美育功能。教师在传授数学知识,引发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的同时,适时引入数学的美育功能,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则会自然滋生对数学的钟爱。
在一节练习课上,笔者以先声夺人的方式向同学们明确表示,这节课我将向同学们请教一个问题,关于:C=2πΥ、S=πΥ2,这两个公式你有什么想和同学交流的?由于问题没有设限,从而引发了学生广泛的数学思考,从组成的元素2、π、Υ到2的区别,从建构模型到表现形式的简洁,从不变量与变量间的变化规律,学生进行了广泛而有效的数学交流,不但弄清了两个公式的内涵与外延,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数学思考活动,学生在进行严密的数学思维训练的同时也感受到数学带来的魅力。
3、步步紧逼,层层追问,直至问出思维的奇葩。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①学生能否进行有效而彻底的数学思考,其主动权是掌握在教师手里的,教师只有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一问到底,学生才能在紧逼的压力下,进行积极思考,在求异中撞出思维的星火,产出思维的奇葩。
在教学 “两个小圆直径之和等于大圆直径,两个小圆面积之和等于大圆面积吗?” 笔者让学生思考一分钟后,提问:它们相等吗?请说说你的想法。
有说相等的,也有说不相等的。说不相等者中,有的认为是两个小圆的面积和大些,有的则说是大圆的面积大。谁也说服不了谁,争论得面红耳赤。“谁能用数学方法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师适时追问到。
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可以上来画出来吗?”“当然可以了。”该学生很快画出了左边的图形,将抽象的文字具体化了,使抽象的想象思维变成具体的形象思维。这位同学画好后,没有语言的表述,下面的同学见了,当即给予了热烈的掌声。掌声中有对这位同学思维奇妙的敬佩,有对数学思考的再认识,有对这种方法表现出来的简洁、明了的赞许。其实这就是数学的特征之一,任何复杂的东西都可以通过简洁的方式来加以表述。在教师的不断追问中,学生的数学思考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释放,既满足了学生课堂学习的需求,又让数学课堂生出数学味,充满生机。
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把握时机,在学生思维的节点上,事事“问”出数学思考,拨亮学生思维的灯盏,让数学课堂生出数学味来,既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趣味,同时也提高了数学的教学效果。
①表示引自《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胡学军
这一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P78—79以及相应的“做一做”,是在学生学习了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基础上继续学习,重点和难点是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会口算、估算的方法,能正确的进行口算、估算。本人执教这课后,有以下感受:
一。算用结合,更侧重于算
计算课教学的热门策略是算用结合,“算”和“用”要有机地结合,并互相促进,但在教学中对这两点要有一个侧重,显然在这节课中,我觉得要更侧重于“算”,即算理的理解、算法的掌握和口算能力的培训。为此,我在教学中,第一环节是进行传统地复习准备,复习口算乘法,复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给这节课的教学铺就了“基础台阶”,减少学习新知识点带来的“落差”,也营造了这是一节口算课的氛围,给学生一个“口算就是要快”的意识。在算理的理解环节更是用大量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领悟“为什么”,以致于在练习巩固环节式题训练后,没有时间来解决实际问题了,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节课的教学是侧重于算的。
二。创设情景,平淡变生动
口算题的内容枯燥平淡,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口算除法对于学生来说没有兴趣,但他已经半懂似懂的会了,大多数学生会算,所以在教学时既要让学生学会算法,掌握算理,又要让学生学的有趣,因此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用布置教室这一情景与课堂的内容串起来。融入了一个大的情景中,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参与意识。在练习的阶段我采用多种形式练习,有摘苹果、试一试、判断、找家、和时间赛跑等形式。在计算训练环节设计了一个活动:帮小兔子找家,这个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在检测环节我设计了一个和时间赛跑的活动,让学生在检测的同时感到兴奋和紧张。这些情景和活动的创设改变了过去学生学习时的平淡无味,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三。师生思维抨击中收获
1.让学生“说计算”
在初学的阶段,学生“说计算”的能力甚至比“做计算”更重要。因为一方面这考验着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说计算”对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反应的灵活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说计算”要求学生根据题目迅速地作出比较与选择,下一步应该怎么进行。教师不仅要注意让学生说,而且要教学生说,教师在备课时就要选择合适的、简洁的语言把计算过程表述出来,在教学例题的时候就让学生自言自语,然后再让学生互相说。学生在“说计算”的过程中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明确算理,掌握算法。
2.让学生沉浸在思考中学习
在例1的教学中,我要求学生根据图中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学生提了很多问题,我又要学生在这些问题中通过读题选择最合适的问题。问题确定后让学生列出算式,并问学生为什么要用除法来计算呢,接下来再问学生如何口算,独立思考口算方法,让学生多去说一下自己算的方法。学生在思考自己的算法和别人的算法过程中掌握口算除法的方法。整个一节课都是在学生的思考中进行,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教学层次彰显思维过程
一、数学教学反思的概念
学习反思是一种数学能力的具体表现,有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中蕴涵的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做出判断,从而形成理性思维。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这里所说的反思与通常所说的静坐冥想式的反思不同,它往往不是一个人,独处放松和回忆漫想,而是一种需要认真思索乃至极大努力的过程,而且常常需要教师合作进行。另外,反思不是简单的教学经验总结,它是伴随整个教学过程的监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可以进一步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冲动,不断的反思会不断地发现困惑——“教然后而知困”,不断发现一个个陌生的自我,从而促使自己拜师求教,书海寻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表达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习新方式。
二、数学教学反思的特征
1.对概念的反思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它反映了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数学概念是整个数学知识的关键,而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只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而忽视了学生原有知识结构的差异性和接受新知识的层次性,强制性地把新概念注入学生头脑,置学生于被动地接受概念而未能内化,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无法达到有意义、有成就的理解和应用。不要把概念仅仅看作一个名词,其本质上是一种数学的观念,是一种处理问题的数学方法。
2.对定理、法则的反思
书上的定理,不要急于一开始就去记住它,运用它,而是要先怀疑它,从反面去否定它,这样做虽然常常徒劳,但并非是无益的,因为这样做的结果,能使我们真正理解它,并由此得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远比直接利用它有益得多。在平时用定理法则时,我们往往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我们要善待错误,提倡反思知道错在哪里?可以怎样改正?这样能够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以便更好地掌握、应用定理、法则。同时也达到了培养能力,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3.对解题后的反思
在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就例题讲例题,讲解后,并没有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因而学生的学习也就停留在例题的表层。事实上,具体的数学问题解决只有通过反思才能概括出普遍适用的条件化、策略化知识。应当回顾反思的主要内容:
(1)回忆自己解决问题的结果和过程,找出出错之处,明确正确的解题思想。
(2)分析解题过程中出现错误的原因,提出改进措施,防止以后出现类似的错误。
(3)思考还有更简洁、更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思考变换问题条件,将如何影响问题的解决等。
(4)反思自己是否通过问题解决学到什么新的东西,与问题有关的认知结构是否得到了改善。这是反思总结过程中最核心的内容,也是应用反思总结策略的终极目标。
三、数学教学反思的意义
(1)数学教学反思是实施课程教学不可缺少的技能要求。数学新课程标准无论从目标要求,还是从结构体系都与以前的教学大纲不同。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气息,蕴涵着丰富的新教育理念。《新课标》指出:“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也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的主要职能以从知识的传播者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一转变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对教学知识、对教学内容、对课堂教学的把握上,都对老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数学教师对这些新理念的领悟,新观点的接受,新要求的落实,不是通过短期的学习就能达到的,必然要经过——反思——实践——反思的循环反复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学反思是实施新课程教学不可缺少的技能要求。
初中数学 入门 教学
刚进入初中的学生对什么都感到新奇,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第一堂课的机会,凭借教师优异的教学素质,敏锐的数学智慧来感染学生,征服学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这将为以后的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关于如何搞好初中数学入门教学的体会和做法,抛砖引玉,与大家共同探讨,希望能得到各位同行的指正。
一、留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取得学生的信任
初一学生的兴趣很大程度受老师的影响,一般地说学生会安静地听完第一堂课,然后对你掂斤估量,觉得你的教学水平怎么样,工作经验如何,并且与心中的楷模――自己的小学老师作比较。学生在这一比较中,是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来适应你,还是以消极、挑剔的态度来对付你,影响着他们学习兴趣的增减。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第一堂课的机会,凭借教师优异的教学素质,敏锐的数学智慧来感染学生,征服学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这将为以后的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我在初一的第一节课是这样设计的:本节课我没有安排新课内容,主要介绍一些与数学有关的趣味知识。首先板书“+”、“―”、“×”、“÷”、“=”五个小学数学常用的符号,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符号的含义吗?学生都能纷纷说出其意思。接着又问:你们知道它们是怎样来的吗?学生说不出来。我就向他们介绍了常用数学符号的由来。“+”:是15世纪德国数学家魏德美所创,在横线上加一竖,表示增加的意思。“―”:也是魏德美所创,在加号上减去一竖,表示减少。“×”:是18世纪美国数学家欧德莱首先使用,乘是增加的另一种表示方法,所以将“+”号斜了过来。“÷”:是18世纪瑞士人哈纳所创,意思是表示分界,所以用一横线把两个点分开。“=”:是16世纪英国学者列科尔德发明,他认为世界上只有用这两条平行而又相等的直线符号来表示等值最为恰当;接着,我还给学生讲了“数学家巧解实际问题的传奇故事”,举例告诉学生从日常的生活小事(如猜单双等)到高精尖的卫星运动轨道无不存在数学知识的运用,介绍了数学中的7种高效思维方法等;最后我动手随意而迅速地剪出五角星,提问学生你能画一个圆刚好经过一个已知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吗?你能在一个三角形中画出一个最大的圆吗?我又通过简单作图画出了三角形的外接圆和内切圆,还提问学生:你能画一条直线把等腰梯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吗?有几种分法?同学们迅速地说出了几种回答,我接着给出了这道题的答案并告诉他们:你们只要认真学好数学,它会告诉你们比这多得多的数学知识,你们可以比老师画的更快,做的更好。这节课涉及的这些问题一般都是学生没有接触过且又都很感兴趣的,因此这节课学生听得很认真,他们充分感受到了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对初中数学的学习充满了向望和极大的热情。课后通过了解学生,他们通过这一节课对我产生了深深的认同、信服和接纳,从此,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一直喜欢学习数学。知识是美丽的,是法力无边的,我正是用数学迷人的魅力取得了学生的信任和拥戴。
二、进度适当,精讲多练,稳扎稳打
关键词:初中数学;现状;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022
在新课程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应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通过引入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同时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让学生形成善于从数学的角度,用数学的语言、知识、思想方法去描述、理解、思考和解决各种现实问题的心理倾向性,使人人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一、目前初中数学教学的现状
学生受智力、学习方法和努力程度以及对教师教法的适应程度等种种客观及主观原因的制约,在数学学习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后进生。但是教师既不能因后进生而放慢教学进度,置中上程度的学生发展于不顾,又不能违背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忽视后进生。因此,如何做好后进生的预防和转化工作,使全体学生学好数学这门基础课就成了当前提高数学教育质量急需解决的课题。要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教师必须了解他们的特征、成因,才能有的放矢地找出对策、措施。
现状的原因分析
1. 被动学习。许多学生进入初中后,依然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教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其表现有不定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教师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等。
2. 不重视基础。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学生,经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不认真演算书写。但是,他们对难题很感兴趣,好高鹜远,重“量”轻“质”,陷入题海。往往在正规作业或考试中出现演算出错或中途“卡壳”的现象。这都是由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不扎实,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薄弱和概括能力较差所造成的。尤其是后进生很少能够按顺序完整地叙述所要解决的问题的过程,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上,对解题方法的掌握表现为机械的模仿。
3. 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意志薄弱。初中大量优质生源流失,剩余的大部分学生在小学阶段数学基础比较差,学习目的不明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另外数学学科相对枯燥乏味,使学生对数学失去了兴趣。具体表现在:
(1)由于受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不少初中生娇生惯养、贪图享受,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缺乏毅力和耐心,在学习数学时遇到困难就丧失信心,学习动力不足。
(2)听课情绪不高,回答问题不积极,平时很少有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课后几乎没有学生找教师解决疑难问题。上课精力不集中,有的随便讲话,有的干脆打瞌睡,甚至看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书籍。
(3)许多学生形成了厌学情绪,而数学教师只关心升学有望的学生,对其他学生放任自流。
二、完善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策略
1. 激励学生学习,增强他们的自信
有效教师不应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还应该担任传播人生信念的角色。有效教师是受学生喜欢的教师,而且因学生喜欢而信任。那么,教师能否成为这样的人,取决于教师是否具备三个品质:热情、期望、可信任感。有效教师是热情的教师、是对学生满怀期望的教师、是值得信任的教师。
(1)热情的教师。首先是对学生热心,教师通过与学生建立积极的、支持性的关系,并在这种安全的、轻松的、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环境中促进学生的学习。其次是对自己所教专业有求知兴趣和求知信仰。具有求知热情的教师相信自己所做的事情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并在教学过程中将这种求知信仰传达给学生。
(2)对学生满怀期望,学生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他们的期望值。学生会将教师的期望内化为对自己的期望,进而影响自我评价和努力的程度。教师只有把期望学生成功和帮助学生成功结合起来,才能使教师的期望在学生身上实现。
(3)可信任感,有效教师是学生感到值得信赖的教师。可信任感有助于创造轻松的、安全的心理环境,使学生相信教师能够帮助他们获得成功。
2. 写数学日记
数学日记也是生活日记,是架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在教学新课时,教师常常会利用生活中的例子将学生引入课堂教学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生写数学日记首先应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和体验生活,激发其用“数学眼光”看社会的兴趣。
3. 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创新性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体现。因此,教师若能对数学教材巧安排,对问题妙引导,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是非常有益的。在教学中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教师要设法让学生看到数学的思维过程,数学教学不是直接的灌输,也不是强化应试的训练,而是以知识的形成过程为核心,是展示思维的过程,是变“直接传授”为“学生参与探究”的过程,是充分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从而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创新思维状态中,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一般规律。在解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多角度思考,广泛联想,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灵活的解题思路。在解题后,教师应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反思、引申和举一反三,鼓励学生进行积极求异和富有创造性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4. 使用多媒体教学
数学是一门比较枯燥的学科,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初中每个数学教师都在积极探讨的问题,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快乐,是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追求的目标。然而兴趣和动机并不是天生就有的,是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来满足学生的探究心理的需要而引起的。因此,教师可借助多媒体的动态感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