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节置换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人的髋关节由一个球形物(股骨颈)及杯状物(髋臼)所构成,它是大腿骨 (股骨) 与骨盆所形成的关节,四周包围着强力的关节囊、肌肉韧带,是全身受力最重的关节。球体及杯状物内缘由平滑的软骨覆盖,并有滑囊膜分泌黏液使摩擦降至最小[1]。髋关节置换术是一种采用人工关节假体治疗严重髋关节损伤及关节疾病、重建髋关节功能的重要手段。其目的在于缓解关节疼痛,矫正关节畸形,改善关节功能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髋关节置换术多为老年患者, 由于心理承受能力及各脏器功能减退而影响手术效果。因此,术前、术后的康复训练, 不仅可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使患者能早日下床活动, 而且可缩短住院的时间,减轻家属经济负担, 最重要是使老年患者获得生理上及心理上的康复, 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从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2012年至2013年我们对35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系统康复治疗, 取得较好临床效果。
1.临床资料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35例, 其中男性23例,女性12例, 年龄49 ~ 83 岁, 平均年龄65 岁, 60 岁以上占74%。股骨颈骨折20 例, 股骨头无菌性坏死12例, 髋关节结核1例, 类风湿性关节炎1例,强直性脊柱炎1例。
2.康复治疗方法
2.1术前康复指导
术前康复治疗是术后康复锻炼的基础[2]。首先应建立病人、家属、医生与康复治疗师之间的密切关系,病人对于手术均会产生恐惧、焦虑心理,担心手术的费用、风险、各种并发症及术后的恢复,因此我们在手术前积极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及各种顾虑,详细解释手术情况、术后康复方案,告知他们康复的最终结果取决于其自我康复意识,使患者及家属均能积极配合各种治疗。指导患者入院后进行力所能及的活动,教会病人进行踝关节“泵”式往返练习、股四头肌、N绳肌、臀肌等长收缩动作,增强下肢及上肢的肌力训练;学会深呼吸及咳嗽;教患者术后应用的训练方法:床上及转移活动,各关节的主动-助力、主动活动;如何正确使用步行器、拐杖等辅助器;介绍术后应避免的动作及。还有的病人术前需要制动,要让病人了解手术前牵引制动是手术和术后康复的先决条件[3],术前牵引固定制动十分重要,其目的在于防止骨折段因活动而损伤周围组织,肌肉、韧带、关节囊损伤出血、水肿等,既不利于手术进行,术后也易产生组织粘连、挛缩等,但是制动不是绝对的,此时应行髋周肌群及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练习。向病人及家属讲解家中生活设施安排:在沐浴室要按放安全的握棒或扶手;所有楼梯要有扶手;早期康复时,需要一个稳定的椅子,让膝关节低于双髋;要有一个便桶坐垫;沐浴时要有一个稳固的冲澡椅或凳子;要有一个穿衣棒、穿袜辅助器及长鞋拔,让病人在穿袜穿鞋时不要过度弯曲新的髋关节。
2.2术后康复训练
术后早起康复训练在医院进行,但术后14天以后, 患者大都已出院, 需在出院医嘱中详细说明训练方法。具体训练方法如下:术后当天康复训练:回病房后患肢外展15-30°中立位,术侧肢体下可放置适当厚度软垫,使髋膝关节稍屈曲,必要时暂时性防旋鞋。麻醉清醒后,无痛状态下行患肢等长收缩训练。患肢压力泵使用。术后第一天:患肢踝关节的背屈和跖屈活动,股四头肌、臀大肌、臀中肌的等长性收缩练习,保持收缩6-10s,重复10次/组,2-3组/天以促进下肢血液回流,减少深静脉血栓发生机会并保持肌肉张力,增加肌力。上肢做屈伸、外展及深呼吸运动,预防并发症发生。指导病人三点支撑引起抬臀运动,方法:健侧下肢屈曲,健足及双肘关节用力支撑,也可以利用牵引架拉手上拉抬起臀部,侧卧时将患肢用软垫抬高,仍需保持外展位。术后第二天:开始膝关节及髋关节的屈伸活动,可摇床30-40°,髋关节屈曲5-10°,并有被动逐渐向主动过度,运动时以不引起明显的疼痛为度,运动幅度逐渐增大。髋关节训练:患肢脚沿床面向上移动,使患肢髋、膝关节屈曲,但应保持髋关节屈曲不超过90°。术后第三四天:开始外展练习:卧位到坐位的转移,利用双上肢和健腿支撑力向侧方移动身体,并与床边成一定角度。患侧下肢抬高床面与身体同时移动,使得双小腿能自然垂于床边。然后双上肢及健腿用力支撑半坐起。半坐起后可在背部用支撑垫稳住。术后五、六天:开始外展练习:坐-站转换练习(第一次:性低血压),患者在高床边,坐位下健腿着地,患腿朝前放置(防止内收和旋转),利用健腿的蹬力和双上肢在身体两侧的支撑下挺起臀并借助他人的拉力站起,注意在转换过程中避免身体向两侧转动,站立位下健腿完全负重,患腿可不负重触地。
术后一周:扶助步器站立。非骨水泥型:20%负重(2月之间负重逐渐增加到100%)
骨水泥型:可100%负重。站立位:N绳肌练习,开始直腿抬高。术后二、三周:
康复的重点是继续巩固以往的训练效果,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患腿逐渐恢复负重能力。行步态训练。在仰卧位下做双下肢空踩自行车活动20-30次,患髋屈曲度数在90°以内,每10次为1组中间休息10min,这样既改善了下肢诸关节的活动范围;也训练了股四头肌的肌力。术后4周到三个月:康复的重点是进一步改善和提高治疗效果,逐渐改善患髋的活动范围,增加患髋的负重能力,使人工置换的髋关节功能逐渐接受正常水平,达到全面康复的目的。进一步提高步行能力,可从扶助步器到扶双拐步行过度到扶单手杖步行,但要求具备下面2个条件:一是病人能在手杖的帮助下,有足够的支撑力完成步行中静止期患肢的负重;二是患侧股四头肌能完成渐进抗阻的阻力至少8kg以上。注意在3个月内,持拐步行、过障碍物时患腿仅为触地式部分负重,上下楼梯活动,早期主要是扶拐下健腿支撑上下,患腿从不负重到部分负重,但要求健腿先上,患腿先下,以减少患髋的弯曲和负重,最后过渡到弃杖步行。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手术后3个月禁止髋关节内收、内旋,不要把患肢架在另一条腿上。术后3个月防止髋关节屈曲超过90°,要禁止下蹲取物和坐在能使髋部弯曲超过90°的低椅或低床上。做到不盘腿、不侧卧、不直角髋坐起,禁二郎腿、两叉。
3.结果
本组病例共35例, 平均住院10-15天。术后无1例出现人工髋关节脱位、假体穿凿、股骨等骨折。无1 例发生感染、肺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通常在术后3月能弃拐行走,只有1例因年龄偏大且伴有其他内科疾病需持单拐。根据Harris评分(90 ~100分为优, 80 ~ 89分为良, 70 ~ 79 分为可, 70分以下为差),本组优良率为79.8%, 总体临床效果较好。
4.讨论
对于髋关节病变的患者而言,疾病的解除并不仅仅是手术的成功,更重要的是功能的恢复及生活能力的提高。在发达国家及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康复治疗已经成为手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工作中发挥着极大作用。髋关节置换术康复治疗的目的主要是[4]: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如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感染、下肢静脉栓塞和水肿、髋关节脱位等;恢复患肢关节的活动度及肌力;平稳及步行方法的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预防保健教育;提供所需的辅助器具。医护人员首先要重视患者的心理教育,在整个康复过程,唤起、强化患者的自我康复意识,是极其重要的任务,使患者真正认识到功能锻炼是髋关节置换术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次,在锻炼过程中,应加强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不同患者、不同训练时期的康复训练做有针对性的指导,不能急于求成,需渐进式功能锻炼,才能保证全髋关节置换的成功,保证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最后,医护人员一定要重视出院指导:与病人一起制定出院后训练计划,包括继续强化肌力、关节活动度、关节本体感觉、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掌握好休息与活动的时间;要强调术后应避免的动作及:勿交叉双腿,勿卧于患侧,如侧卧,双膝间应放一软枕;勿坐沙发或矮椅;坐位时勿前倾;勿弯腰拾东西;无论何时,术后坐一定要使膝部低于髋部;避免侧卧三个月;勿下蹲;勿在床上屈膝而坐;定期复查,随访。
参考文献:
[1]于长隆主编.骨科康复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682-686
[2]谷翠华,孙晓革.老年患者术前心理护理[J].河北中医,2009,31(5):763-764.
【关键词】关节炎;全膝关节置换术;髌骨置换
当前临床上关于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是否将髌骨置换列为常规治疗手段的意见并不统一,本次研究通过对4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或骨关节炎患者的病史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髌骨置换与否对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建议,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本院2009年2月――2012年9月期间收治的确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或骨关节炎的患者44例,按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28例,年龄分布为38-81岁,其中包括7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和37例骨关节炎患者,将患者随机平均分配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病情等一般资料对实验结果不造成影响。
1.2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疗法进行治疗,不进行髌骨置换,实验组患者实施髌骨置换手术,具体手术过称为:采用硬膜外麻醉配合腰麻进行麻醉,在膝盖正中位置采用纵行切口,从髌骨内侧进入膝关节,将滑膜、半月板及髌下脂肪垫彻底切除掉。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内外侧副韧带和后关节囊以平衡软组织,适当对骨踝进行调整,然后选择合适的胫骨平台假体进行置换。置换完成后,采用骨水泥将假体固定稳定,并进行止血及负压引流。对于存在膝关节屈曲畸形的患者,采用石膏进行托伸直位固定,时间为1周左右。术后第3日,将负压引流拔除,然后适时开始CPM功能训练,屈伸程度以40°为基础,每日增加10°,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适当增大锻炼程度,同时进行股四头肌锻炼。
1.3疗效判断方法术后通过调查问卷及膝关节检查的方式对患者的疗效进行评估,采用HSS评分系统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同时,对患者的膝关节的正位及侧位和髌骨进行90°、30°轴位X线片检查,观察并评估患者的髌骨外侧关节面的磨损程度及关节的适合性。
1.4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进行分析处理,采用X2检验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采用t检验对计量资料进行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术前一般资料及HSS评分结果比较显示,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2.2两组患者的膝前痛随访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的膝前痛发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
3讨论
关于是否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进行髌骨置换在临床上仍存有一定异议。相关文献表明,髌骨置换的患者在术后普遍膝前痛发病率要高于进行髌骨置换的患者,在本次研究中,实验组患者的膝前痛发病率为13%,对照组患者的膝前痛发病率为33%,虽然其中大部分的患者膝前痛程度仅为轻度,但充分说明了髌骨置换能够有效的降低患者膝前痛的发病率[2]。
部分研究显示,全关节置换术中患者有一定几率会发生髌骨不稳定,可能会在后期引起持续性疼痛及髌骨假体破碎等不良症状,对全关节置换术的疗效造成不利影响[3]。本研究通过对确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或骨关节炎的患者44例,实验组患者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髌骨置换,对照组患者不进行髌骨置换,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术后对患者进行关节检查发现,实验组患者的髌骨不稳定的发病率为27.2%,对照组患者的髌骨不稳定发病率为33.6%,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髌骨的稳定性主要通过X线片进行检查,临床研究发现,髌骨不稳定多变现为髌骨半脱位或脱位及部分的髌骨外侧偏移及倾斜。造成髌骨不稳定的因素很多,主要为股四头肌扩张异常,引起假体不稳,造成髌骨失衡[1]。因此,在进行全关节置换术后,建议患者尽快开展股四头肌的锻炼,以增强髌骨的动力平衡系统,降低髌骨不稳的发病率。
综上所述,全关节置换术中实施髌骨置换有助于降低患者膝前痛的发病率,同时,在术后建议患者加强股四头肌的锻炼,以促进患者的术后恢复。
参考文献
[1]曾金才,孙俊英,杨立文,王勇,魏立,刘宏鸣.关节内置管局部浸润镇痛在全膝关节置换的应用[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9(21):227-232.
2009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共行老年髋关节置换术120例,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围术期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20例,男46例,女74例,54~87岁,平均72岁。左侧76例,右侧44例。行单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14例,全髋置换术106例。股骨颈骨折74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31例,髋关节肿瘤6例,先天性髋关节脱位9例。其中合并有高血压46例,慢性支气管炎21例,糖尿病35例,冠心病19例,其他疾病23例。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
2 护理
2.1 术前心理护理:由于患者缺乏手术知识,易产生较强烈的心理和生理反应。例如:适应能力下降,血压和心率易于波动。且大多数患者担心术后疼痛和并发症,常常会有惧怕、焦虑、依赖心理。所以护理人员应多与患者沟通、交流,加强健康教育,用心体贴患者,术前1天护士应到病房访视患者,鼓励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鼓励家属对患者给予足够的精神、经济支持,增强其信心。同时指导患者如何在床上大小便,为手术做好准备。
2.2 术后护理
2.2.1 护理 术后患髋应置于外展中立位[1],下肢穿丁字鞋固定,防止人工关节过分外展或内收,预防脱位,窝处垫枕头使膝关节微屈。
2.2.2 生命体征的观察 由于术后患者处于急性应激状态,常可诱发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故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术后常规给予心电监护,24h内每2h记录脉搏、呼吸、血压1次。同时还应观察双下肢末梢血运情况、患者尿量及负压引流量,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告知床位医生。
2.2.3 康复护理 术后应进行早期功能锻炼,例如行踝关节活动、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等,其目的是保持关节稳定性和肌肉张力,防止出现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并能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一般术后5天可进行抬臀动作,预防褥疮的发生。术后1周可用CPM关节功能康复治疗仪辅助进行患肢功能锻炼,2次/d,1―2h/次[2]。一般患者术后14天即可拆线出院回家休养,瞩患者回去后自行功能锻炼。
2.2.4 髋关节保护技术方法:1.术后1―2周禁止患侧下肢负重,术后第3周可部分负重,即触地式负重,3个月内过度到完全负重。2.3个月内防止髋关节屈曲>90。3. 3个月内平躺时,可在两腿之间夹枕头。4.术后6个月内禁止髋关节内收、内旋。
3 讨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老年人骨折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髋部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三种骨折之一[3],目前治疗以人工关节置换为主,手术治疗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术前护士与患者之间从陌生到相识,护士在关怀与问候患者的同时,给予患者治疗的信心。因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慢性疾病,病情变化迅速,术后应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重要器官功能,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手术急性期过后,系统的康复训练可减少肌肉萎缩、关节僵硬,避免长期卧床带来的褥疮、坠积性肺炎、泌尿系统感染、深部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因而加强术前心理护理以及术后正确的护理和康复训练方法,能有效地降低高龄患者手术风险,减少住院时间及卧床时间,对让患者舒适安全地度过住院时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包佩华.老年髋关节置换术200例围术期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07,l3(20):69
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Congenital dysplasia of the hip,CDH)是指髋关节发育异常,髋臼与股骨头失去正常的解剖关系,导致小儿出生后骸臼不能对股骨头正常覆盖所导致的一种疾病,通常包括髓臼发育不良,股骨头半脱位和股骨头脱位。在近年的文献中己被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所取代。自 Charnley和 Feagin在 1973年推荐对不全脱位的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DDH) 的患者可考虑行全髋关节置换术 (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以来,现在即使是对严重的DDH患者行THA也已成为可能。但随着Crowe分级的增加,手术难度加大,术后Hairis评分降低[1]。
1 临床资料
从2000年1月至2010 年1月,共收治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患者 35 例35 髋,男 11 例 11 髋,女 24 例 24 髋;年龄 36~61 岁;术前患者均行骨盆正位和髋关节正侧位 X线摄片,并对髋关节发育不良程度、髋臼及股骨上段解剖变异进行测量和评估,按照 Crowe 分级[2]:Crowe Ⅰ型 14 例 14 髋,Crowe Ⅱ型 12 例12 髋;CroweⅢ型 7 例7 髋,Crowe IV 型2例 2 髋。
2 手术方法
患者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手术采用侧卧位后外侧入路,完全切除挛缩的关节囊,盂唇以及髋臼骨质增生,松解肌腱和筋膜,使关节脱位暴露股骨头,按预定截骨线行股骨颈截骨。在可能的情况下,重建髋臼应在真臼的位置,清除骨赘及纤维和脂肪组织,自小到大用髋臼锉前倾15°~20°,外展40°~50°造臼,避免髋臼前倾,锉磨使髋臼内移,但注意髋臼内侧皮质保留完整,安装合适的髋臼假体。股骨侧扩髓时保持15°前倾,选用小号股骨柄假体,自小号开始手动扩髓。重建结束后将假体关节复位,检查稳定性及活动度,术中见人工假体合适,屈曲、内外旋转髋关节,见股骨头无脱位,,放置引流后逐层缝合,外展垫固定双下肢于外展中立位。
3 结果
本组患者术后常规抗生素应用1周,定期换药,伤口均一期愈合,均未发生感染,术后1例因高位股骨头脱位出现坐骨神经损伤,术后 1年随访完全恢复,术后 X线片显示假置正常,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患者依据 Harris评分标准评定:优(≥90 分)25 例;良(80~89 分)7 例;可(70~79 分) 2例;差(
4 讨论
适应证年龄并无明确界定。患者出现疼痛,影响生活质量和功能明显障碍,经休息,药物等保守治疗无效,X线证实明显骨性关节炎表现者为手术适应证[3,4]。患髋外展肌力明显低下,高脱位骨盆骨量严重缺乏,是全髋置换的禁忌证。
总之,成人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是因髋臼先天发育缺陷导致长期生物力学的异常而逐渐出现股骨头半脱位、甚至全脱位,负重区软骨退变及股骨头局灶性坏死,产生骨性关节炎的一种疾病。近年来人工髋关节置换技术不断成熟和完善,临床治疗效果不断提高,但应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时仍有很多困难需要解决。正确认识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髋关节的病理特点,针对不同的病理类型,合理选择并正确运用相应的方法和合适的假体,是这类患者获得成功的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关键。
参 考 文 献
[1] 崔旭,张伯勋,李静东.不同方法髋臼全建的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6,21 (17) : 2602.
[2] Crowe JE, Mani VJ, Ranawat CS. Tatal hip replacemant in congenital dislocation and dysphasia of the hip. T Bone Joint Sinrg(Am),1979,61(1):5.
【摘要】目的:探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特殊护理效果及可行性。方法 对本院10例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前进行心理护理及术后功能锻炼。结果10例患者积极配合手术,手术顺利,术后无一例并发症出院,住院时间~( ± )d。术后6个月随访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结论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根据本组病例特点,制定个体化护理方案,对保障手术成功及肢体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膝关节;置换术;护理
骨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及骨肿瘤等疾病需要实行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越来越多。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是目前骨科最成功的手术之一[1],其手术能矫正膝关节畸形、改善膝关节的功能、消除关节疼痛,从而提高生活质量。但手术费用高,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较慢。因此笔者对本科10例膝关节疾病伴功能障碍者行膝关节置换手术,术后进行特殊临床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选择本院2007年4月至2008年11月10例膝关节疾病伴功能障碍者行膝关节置换手术,均符合骨科学膝关节置换手术指征。本组年龄~( ±)岁,男例,女 例,风湿性关节炎例,骨肿瘤例,10例患者积极配合手术,手术顺利,术后无一例并发症出院,住院时间~( ± )d。术后6个月随访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2术前护理
2.1评估全身营养状况根据患者全身情况术前医嘱纠正贫血及低蛋白血症,积极治疗全身疾病。
2.2心理护理 患者入院时心理焦虑、紧张,担心手术失败给生活带来困难。责任护士向患者及家属介绍人工膝关节的优缺点,手术目的、手术过程、手术时间,术后如何进行功能锻炼及预后情况,从而使其消除焦虑及紧张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手术及术后膝关节功能锻炼。
2.3训教床上排大小便术后患者需卧床,术前指导患者在床上练习使用便器,教会正确使用腹压,排空大小便,减少残余尿量,避免尿路感染。
2.4正确指导使用助步器和拐杖 术后需使用助步器和拐杖,术前应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助步器和拐杖行走的方法,为术后使用做好准备。
3术后护理
3.1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因患者均为高龄,经过麻醉、手术创伤后,往往诱发其他疾病,如冠心病等,故术后采用心电监护仪监护,动态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一旦发现异常告知临床医生及时处理。
3.2 术后去枕平卧6h,将患肢垫高,气垫放于小腿部,使腘窝悬空,利用重力作用使膝关节保持伸展位,以促进静脉和淋巴回流,减轻肿胀,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3.3切口观察密切观察切口,保持切口敷料清洁、干燥,如有渗出,及时协助医生换药,同时保持负压引流管的通畅,妥善固定,并记录颜色、性质及量。引流管放置时间为24~48h,膝关节使用弹力绷带固定时,应注意松紧度适宜,同时观察患肢趾端血运、感觉、运动情况。
4防止并发症
4.1下肢深静脉血栓 因手术创伤大,术后引起下肢不同程度的肿胀,其卧床时间较长,血流缓慢,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因早期栓塞患者一般无疼痛症状,或症状被切口疼痛掩盖,因此要动态观察肢体的肿胀情况,同时给患肢做按摩或指导患者家属用手捏患者小腿,促进下肢循环,同时治疗给予活血化瘀药物及脐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以减少血栓发生的危险。
4.2术后感染 术后感染是导致手术失败的原因,术后预防感染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如果术后患者关节持续的疼痛、肿胀、且体温明显升高,则提示有感染发生。因此,术后应动态观察血象及体温变化,观察伤口是否有红肿、异常分泌物、引流管是否通畅,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告知临床医生及时处理,尽早拔除各种可能引起感染的管道。病室每日开窗通风,换药时关闭门窗,避免人员走动。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以减少交叉感染。
5术后功能锻炼[2-4]
术后功能锻炼分为主动功能锻炼和被动功能锻炼,应根据患者自身情况结合使用。
5.1主动功能锻炼方法(1)指导患者辅助主动膝关节屈伸活动,随意主动膝关节屈伸活动和抗阻力主动膝关节屈伸活动,如屈伸运动,伸膝运动;(2)指导患者辅助主动膝关节伸直锻炼股四头肌肌力,扶助主动膝关节屈伸锻炼腘绳肌肌力,抗阻力主动膝关节屈伸需要腘绳肌收缩,抗阻力主动膝关节伸直需要股四头肌收缩,如勾脚尖、直腿太高;(3)指导患者进行体力恢复训练,训练体操,如引体向上、支撑起坐、飞燕点水、五点支撑、仰卧起坐等。训练时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练习。
5.2被动功能锻炼方法 操作前,告知患者刚开始练习时会出现明显疼痛,但经过几次屈伸练习之后,疼痛明显减轻;(2)将cpM机妥善放置病床上,接通电源和地线,将患肢放在软垫上,调节软垫的高度和长短至最合适的位置,根据医嘱选择工作时间和活动幅度;(3)患侧肢体放在cpM机上后,要上好固定带,防止肢体离开机器支架,达不到活动要求的高度;(4)cpM操作一般是速度选择先慢后快,角度选择先小后大,逐渐进行,以增加患者的适应性;(5)应注意是若患者术后引流未拔除时,应在练习前夹闭引流管,随时观察患者疼痛,出血情况,根据医嘱给予抗生素和止痛药等处理;(6)cpM练习,可在术后即刻开始或者拔除引流管之后开始。
6出院时训练指导
6.1 出院时制定家庭康复锻炼计划 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练部分时间在家中完成,出院时教会患者及家属训练方法,患者坐在床边,主动屈伸小腿或坐在床上,膝关节下垫一枕头使膝关节屈曲,然后伸直,每日多练习。同时配合全身关节的运动,如散步、上下楼等。这样,不仅使膝关节得到锻炼,同样可使全身得到锻炼,增强体质,训练中避免剧烈运动,不要做跳跃和急转运动,防止关节损伤。顺序可循站—立-坐-蹲的原则。出院后1、3、6个月进行随访
6.2饮食指导 供给高蛋白、高糖膳食。在补充蛋白质的同时必须供给足够的碳水化合物,可以减轻伤口水肿,防止感染。供给富含胶原的猪皮或猪蹄类食物,可为患者提供外源性蛋白质,以合成胶原纤维和蛋白多糖,同时也可获得多量的锌及甘氨酸、脯氨酸。供给富含铜的食物:瘦肉、肝、水产、虾米等,供给富含多种维生素及矿物质的食物。
6.3 生活起居指导 患者在家中行走时应根据其行走能力每天适当增加行走的次数,逐渐增加行走的距离。患者行走时应使用拐杖或习步架来保护膝关节,应注意以小步走动来转身,避免扭转膝关节。在家中选择一个牢固、直背、有扶手的椅子,这有利于患者站起或坐下,不要坐在低软的沙发或躺椅上。在家洗浴时,避免滑倒,避免感冒,以防置换关节远期感染。
7小结
总之,膝关节置换手术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提高手术质量,术后积极有效的防治伤口感染,加强患者围手术期护理,制定科学的、系统的、行之有效的锻炼计划,是膝关节置换术成功的关键,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 李琳,郭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护理康复[J].中国临床康复,2002,8(6):894.
[2]刘香如,孙宗美.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护理中的肢体运动训练指导[J].中国临床康复,2002,8(6):896.
[3] 王青, 陶松年, 等1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功能康复[J] 1临床骨科杂志, 1999 , 2 (4) :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