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北山移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4月3日宁围一小六年级五个班,在清明节即将来临之际为了缅怀革命先烈,我们宁围一小六年级一起毅行去北干山烈士陵园扫墓。
经过一个多小时步行,走了差不多十里路,经过1个半小时的徒步终于走到了北干山脚下,望着高高耸立的烈士纪念碑,大家路上的疲惫顿时化为九霄云散了,稍作休息,大家一口气登上了半山腰,此刻,我们已是大汗淋漓,气喘吁吁,抬头一看还有一百多个石阶,不禁有点退缩了,但想到那万里的路程,自己这点路算什么,便咬紧牙硬着头皮上来了。
在被和田先生刻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一列草书的纪念碑前,全体队员排着整齐的队伍表情严肃,心情凝重。祭扫仪式开始,响起哀乐,首先在烈士墓前默哀一分钟,不知过了多久,默哀完毕,我们向烈士敬献了花圈。接着,校长鼓励队员们要继承和发扬烈士的精神。然后,少先队员代表上前为烈士献上了深情的歌词,表达了对烈士不怕牺牲,忠于理想的深深敬仰之情。最后,在辅导员老师的带领下,绕纪念碑一周,以表达对先烈们最崇高的敬意与最深挚的追思。我们还举起右手宣誓。
宣誓完毕,活动了二十分钟就下山了,我们顺路参观了革命烈士纪念馆,我们在盆景园吃午饭,然后带着满满的收获徒步回校。回校后,我们纷纷表示:虽然这次活动很累很累,但这是对自己意志力的磨练和体能的锻炼,我们需要这样的活动!
六年级:754128979
关键词:慈善;大众心理;暗示;传染
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6-0225-02
美国领导与领导研究会董事会主席弗朗西斯・赫塞尔本曾对社会部门的发展程度进行过讨论。指出社会部门的发展程度不仅跟这个社会的富足程度密切相关,而且跟这个社会的健康程度密切相关。而判断一个社会的健康程度可以看那些拥有财富的人是如何使用自己的财富的。因此,一个国家的富人所做的慈善行为便成为了衡量社会部门发展程度的风向标。
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中国社会部门的发展程度显然落后。在中国,富人往往被冠以“为富不仁”的标签。富人从事慈善活动的时候,人们总是会怀疑其动机不单纯,认为他们是为了某种长远的利益或者说是在作秀。可是人们以这种心理揣测富人的时候,自己却也正在做着类似的事情。有人曾经随机访问了一些参加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大学生志愿者,问他们为什么想做志愿者。为数不少的人说,这么做是为了在今后自己的求职简历上添上靓丽的一笔。难道人们从事慈善活动非得需要某种利益的引导吗?
一、心理学研究的启示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具有爱己及人的移情能力。所谓移情是指人们在交往中因对他人情绪的觉察而导致自己情绪唤起的一种情感体验。由于移情,人们能够对贫弱者的苦难感同身受,因此会自发产生出强烈的救助他人的愿望。社会心理学曾以目睹意外事件(火灾)发生为实验,观察在第一时间提供帮助者与未提供帮助者的人格特征差异。结果发现:第一时间提供帮助的人往往是那些自我定位为具有同情心、相信世界是公平的,具有较强社会责任感的人。
从古斯塔夫・勒庞所著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得到的启示,第一时间提供帮助的人自发的形成了一个群体,然后他们就会去影响那些群体以外的个体并对其进行心理暗示。接下来,这些第一时间主动的、自发提供帮助的人所坚持的信念和理想通过言语和行为在这些融入群体的人中开始传染。这种传染极为迅速,并呈几何级倍数增长,最终扩散到了群体中的所有人。最后,这个群体便进入了一种狂热的群体状态。这就是说,人们在最开始做慈善活动的时候确实是主动的、自发的、真心的,但是后来加入慈善阵营的人们却并不是因为感受到了贫弱者的苦难,而是因为融入了这个群体并被这个慈善群体的意识所主导了。
二、汶、玉地震宏观方面的差异
前不久有学者就四川汶川地震和青海玉树地震中人们对待慈善捐款的态度和行为进行过调查分析。通过调查对比发现:汶川地震中人们慈善捐款意识强烈且十分踊跃,而在对待玉树地震中的慈善捐款态度和行为却相对冷淡了很多。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现象的产生呢?
从行为主义心理学看来,人们的慈善行为有两种截然相反的可能趋势:一种是社会给予一定的肯定和鼓励,施助者会因为社会的精神酬偿和潜在的预估经济酬偿而产生从事慈善活动的意愿,重复并强化这种意愿;另一种则是社会不仅不给予鼓励,相反施以嘲讽和猜忌,使施助者不仅在物质上受到损失而且在精神上也受到伤害,在这种情况下,施助者就会对慈善行为的必要性、正当性产生怀疑,并抑止自己慈善行为的意愿。
如果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对人们汶、玉地震背后慈善行为的差异加以理解的话,我们也许会得出汶、玉地震背后的慈善行为处在这两种可能趋势“路途”上的结论。要更加全面而深刻地理解隐藏在汶、玉地震背后的慈善行为,我们就需要结合汶、玉地震发生的时间和实时情景进行理解。
1.地震危害性程度的差异。汶川地震所造成的破坏性大而广泛,玉树地震所造成的破坏性相对来说并不那么严重。中国地震台网测定“5・12”汶川大地震的震级为8级,震源深度约为14公里,地震主要能量的释放是在一分多钟内完成,地震发生的一个月内,6.0级以上余震5次,5.0~5.9级余震25次,4.0~4.9级余震161次。而玉树地震的震级为7.1级,震源深度33公里,6.0级以上余震1次,5.0~5.9级余震0次,4.0~4.9级余震4次。
2.媒体报道程度的差异。截至2008年9月18日中午12点,官方确认汶川大地震共造成69 227人遇难,374 643人受伤,另有17 923人失踪;截至4月25日下午17时,官方确认玉树地震已造成2 220人遇难,失踪70人,12 135人受伤。尽管玉树地震在数字上同汶川地震相比较相差甚大,但是其中有一个触发人们慈善意愿的细节需要关注――媒体在对汶川地震进行报道的时候虽然也是每天持续更新数据,但是却在阶段性的强调着伤亡数字,而在玉树地震发生时却没有出现阶段性的强调伤亡数字。另外,人们对两次地震背后媒体的宣传力度有着明显的感觉,那就是汶川地震的媒体造势很强大而玉树地震的媒体造势相对薄弱很多。
3.发生的时间以及人们基于时间上认知程度的差异。 汶川地震早于玉树地震两年发生,由于是首次,人们没有处理这类事件的相关经验而使得人们被媒体和政府所引导陷入了一种狂热的状态,融入到这个慈善群体中的个体丧失了作为个体的思考能力而盲目捐款、捐物、捐时。玉树地震却是属于地震频繁发生后的又一次破坏性较大的地震。人们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浸变得更加理性,同时,人们也开始厌倦和疲劳了。
三、汶、玉地震背后慈善行为的群体想象力差异
我们知道,群体的想象力侧重于重大事件和鲜明的形象方面。2003年曾经爆发过的非典型肺炎和2009年爆发的甲流两次事件给所有人上了生动的一课。2003年出现了非典型肺炎的时候,官方报道的感染和死亡的统计数字是如此之大使得人们对此非常惊恐。但是在2009年的甲流事件中,人们很明显不再惊慌失措了。这其中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就在于这种真实的大范围死亡没有以一个生动鲜明的形象表现出来,而是通过每天的统计信息为公众所知。与此情况类似的是,汶川地震的时候,官方最开始公布的死亡人数却是数以万计并佐之以大量生动鲜明的图片、视频和相关报道来描述灾区人们的惨状和不幸,再用那些催人泪下的真实故事和声嘶竭力的呼吁持续冲击着人们的神经。玉树地震发生后,官方显然是有了理性的头脑,这次他们只是每天死亡人数的报道来表示他们对该次地震的关注和同情。所以说,玉树地震和汶川地震的影响力和情感渲染的程度完全就不是一个等级,所触发的群体情绪的力度也是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因此,大家很容易就能想象得出这两次地震事后人们对待慈善捐款的态度了。
有人可能会说因为第一次往往是最能吸引人,最能打动人,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然而近年来所出现的“超女热”和“快男热”却给了有这种想法的人一个响亮的耳光。众所周知,湖南的电视娱乐节目办的很成功。湖南经视在早些年主办的“明星学院”,湖南卫视主办的“超级女生”和“快乐男生”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极大轰动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事隔多年,人们发现最近的第二届“超级女生”最引人关注,而人们对待第一届和第三届的态度却似乎冷淡许多。不是因为是第一届才理所当然的被理解成“一鸣惊人”;也不是因为是第三届才理所当然的被理解成“年久弥香”。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人们已经开始出现心理疲劳;二是人们更加理性地看待着这种节目的背后实质了;三是出现了“超级女生”和“快乐男生”中男女主角成名之后的负面新闻使得人们对目前该类节目中的新人产生了一种不信任的感觉;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第二届“超级女声”那些参赛选手(李宇春、周笔畅、张靓颖等)那鲜明的形象和独特的个人魅力才是令人印象深刻的真正原因。
类比这两次地震,一方面地震的消极影响由于时间的长度以及人们生活节奏的演进使得人们对此感到了麻木和疲倦;另一方面就是地震发生后出现了各种有关地震捐款去向不明的问题以及人们开始考虑政府的作为;第三方面,汶、玉地震在人们脑海中所造成的群体想象力才是最终人们在两次地震后出现明显慈善行为差异的深层原因。
目前,国内多数学者多喜欢从体制、政策去研究慈善,甚至为数不少的学者走上了国学的道路去从漫漫历史长途中探索慈善。这种方式本身并没有错,但是中国自古以来都是处于封建制度统治之下,人们的慈善意愿背后的潜意识心理影响因子过于单一,不如现代社会那么多元化。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大众心理角度去认识当今社会的慈善行为。本文意在为今后志在研究慈善的学者提供一种新的角度去重新研究慈善行为,愿大家一起携手努力为中国社会部门的快速发展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郑功成.现代慈善事业及其在中国的发展[J].学海,2005,(2).
[2]刘烨.慈善立法:让善心更透亮 让善款更透明[N].检察日报,2005-12-13.
[3]周立.增强全社会慈善意识重在改变观念[N].中国社会报,2006-10-25.
关键词:陕北;剪纸艺术;文化意蕴;研究
中图分类号:J5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0-0174-01
陕北剪纸艺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在我国的民间艺术中一直以其独特的魅力独领,是陕北地区最主要的民间艺术,它的文化底蕴也是非常深厚的,对我国的剪纸文化、陕北文化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我们就分析探讨陕北剪纸艺术的文化意蕴,旨在学习它的文化传承意义。
一、陕北剪纸艺术产生的背景
陕北地区位于黄土高原上,自然条件极其恶劣,但是自古以来,陕北地区的文化遗址较多,文化遗产非常丰富,有着众多的文化名人,这也给陕北人们一种信仰,久而久之,陕北人民就开始利用剪纸艺术来祭奠对古代文化名人的敬仰,并加上自己的想象力,对其进行创作,希望达到神灵庇佑、消灾免难的作用。而由于陕北的地形、交通等都非常的落后,基于这样的地理特点,这种艺术也一直被完整的延承下来,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的陕北剪纸已经成为陕北地区的一种文化象征,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点,或粗犷、或细腻、或古朴,而且随着剪纸技艺的不断提高,陕北的剪纸艺术有了更强的生命力。
随着陕北剪纸艺术的发展,陕北地区的地域文化特色也在剪纸中体现的越来越明显,陕北人民的那种古朴、善良都被展现的淋漓尽致。地区文化与地域特色的结合,使得陕北剪纸艺术的文化气息越来越浓厚,对研究陕北文化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陕北剪纸艺术的题材及其文化意蕴
(一)陕北剪纸艺术的器物题材及其文化意蕴
陕北人民崇拜天地,对大自然繁衍万物的认识和理念非常看重,这也使得在陕北剪纸中,扣碗、茶壶、花瓶等器物形象非常常见,这也是陕北人民对于繁衍生殖思想重视的很好地体现。扣碗就是两个碗口相对,严丝合缝,寓意着男女的结合。
(二)陕北剪纸艺术的动植物题材及其文化意蕴
龙、凤、麒麟、虎、狮、鱼、喜鹊等动物在陕北剪纸艺术中是非常常见的,并且,陕北人民还加入自己的想象、愿望,赋予了这些动物非常美好的寓意。例如:龙、凤、麒麟是神灵的体现,是祥瑞之物,能给人们带来好运;鱼、兔、蛇等则代表男子、女子等;而虎和狮则是消灾免难的镇宅之物,能够保护自己的家庭一切平安。喜鹊的寓意则是吉祥如意,频频报喜。当然,陕北人民在选择剪纸的动物题材时,也会避免一些动物的出现,如:猫头鹰、乌鸦等,因为他们认为这几种动物是不祥之物,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厄运。
(三)陕北剪纸艺术的人物题材及其文化意蕴
陕北人民喜欢热闹,打腰鼓、扭秧歌等都是他们的民间活动,而这些民俗活动场景也成了陕北人民剪纸的思路源泉,使人们能在剪纸中回味活动的热闹、快乐;同时,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活动,做饭、织布、养蚕、耕地、推磨等也是陕北剪纸主要的人物题材,这些人物题材深刻的反映了陕北人民的生活状态,再现了他们的生活场景,非常使人感动。
除此之外,陕北剪纸还会出现一些娃娃类型,吉娃娃、葫芦娃、鱼娃娃等等,吉娃娃寓意着吉祥如意,葫芦娃寓意多子多福,鱼娃娃则象征着人类的繁衍。而且,陕北人民还会在剪纸中创造“小人”的人物题材,如:招魂小人、拉手小人、丢灾小人等,寓意着辟邪消灾,也是祈福的一种。
(四)陕北剪纸艺术的民歌神话传说题材及其文化意蕴
陕北人民生活在黄土高原上,恶劣的环境也造就了人们积极的生活态度,也因此流传了很多的民歌、小曲等,信天游尤为出名。作为陕北人民生活的一部分,他们在剪纸中也经常利用这些民歌、小曲作为题材,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希望,例如:兰花花、信天游、走西口、拉手手等,都是陕北人民根据这些民间小曲,通过自己的想象,剪出来的,在这些民歌题材的剪纸中,我们也能透过剪纸艺术看到陕北人民的热情积极。
另外,神话传说也是陕北人民剪纸的一种题材,陕北人民通过对传说的认识、理解,进行剪纸创作,半兽人、半神人、狗尾人等都是他们通过神话传说进行的创作。
三、结束语
通过对陕北剪纸艺术的分析研究,我们不难发现,陕北剪纸不仅仅只是一种艺术,它还汇集了陕北人民的美好寄托,传承着陕北的文化,有着浓厚的艺术气息,陕北剪纸艺术可以说是陕北文化的“活化石”,真切的体现了陕北人民的信仰以及热情、积极向上的思想追求。总而言之,陕北的剪纸艺术是民间艺术的一个典范,以其独特的题材、独特的文化内涵给了人们艺术的享受,同时也让人们通过剪纸艺术了解了陕北地区人民的生活状态,它已经超越了剪纸的本身含义,体现出了很多的陕北文化,这对于追溯人类文明、研究陕北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文化差异 英汉互译 增加与删减
所谓翻译,就是通过一种语言转达另一种语言的文化信息,因此可以说任何翻译都离不开文化。历来有经验的译者或翻译研究者都比较注意文化与翻译的关系。王佐良说: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译者必须掌握两种语言的基本用法及其所含盖的文化知识。谭载喜也在《翻译中的文化比较》中说到:翻译中对原文意思的理解,远远不是单纯的语言理解问题。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受着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某段文字的理解的正确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文化的了解。对译者来说,没有两种文化的对比知识,就无从谈起对语言文字的准确理解与表达。大量的文化信息是可以等值传递的,这就是有关两种文化共性的东西,至于与两种文化的差异相联系的内容,它构成了翻译中的难题。
汉语和英语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符号系统,两种语言在句法和词汇、修辞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在进行英汉互译时必然会遇到很多困难。像其它系统一样,汉语和英语这两个独立的系统内部保持协同有序、互相制约外,各系统又作为一个整体一同与外部系统发生联系。当我们只从信息交换的角度考虑时,它们便构成了一个信息系统。英汉互译使汉语和英语系统之间互相作用,实现了系统之间的信息传递。
任何信息系统在进行交换时,总免不了受到一些冗余信息或文中缺乏信息的干扰。冗余信息和缺乏的信息主要是干扰准确传递的信号,其种类繁多。在互译的过程中,各自系统会产生或缺少各种冗余信息,造成理解困难,降低交际效率。因此,我们有时需要删除冗余信息,有时则需要添加增加一些信息,以提高交际效率。但是译文的增加删减都是为了更确切、更忠实地表达原文的含义和精神。译文中添加一些原文中没有的词句,表面上看是不忠实于原文,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些增加的词句所表达的意思并非无中生有,而是隐含在原文中的。减词是在不影响原文的情况下省略无关紧要的词语,以避免拖泥带水。
1.增译
增译不是无中生有,而是要根据上下文特别是介词搭配的动词或形容词的含义。有不少情况,句中与介词搭配的动词或形容词不出现。如果按照原文结构无法表达清楚,甚至易于误解时,或按照译入语的习惯须加主语、名词、连词等以增加译语读者的理解时就要适当地增加一些词语或句子成分。不译或省译是在确切表达原文意思的前提下使译文简练,合乎汉语规范,绝不任意省略某些词。增译法指根据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在翻译时添加一些词句,以便更准确地表达出原文表达的意义。这种方法多半用在汉译英中,汉语无主语较多,而英语句子一般都要有主语,所以在翻译无主语的时候,除了少数可以用英语无主语,被动语态或“There be...”结构进行翻译外,一般都要根据语境补出主语,使得句子完整。英汉两种语言在名词、代词、连词和介词、冠词的使用上都有很大的差别,英语中代词的使用频率较高,凡说到人的器官和归类某人所有的或与某人有关的事物时,都必须在前面加上物主代词。因此,在汉译英时需要增补物主代词,而在英译汉时候又要根据情况适当地删减。英语词与词、句子与句子间的逻辑关系一般用连词来表示,而汉语则常常通过上下文和语序来表示这种关系。因此,在汉译英时常常需要增补连词,英语句子离不开介词和冠词。另外,在汉译英的时候还要注意增补一些原文中隐含而没有言明的词语和一些概括性的注释性的词语,以确保译文意思的完整。总之,通过翻译,一是确保译文的语法结构的完整,二是确保译文意思的明确。
增译在不同的文化下有不同的增加。当汉语译成英语的时候,我们中国人的习惯是把一些人称等省去,而英语则喜欢用人称、介词的搭配和冠词,在汉语中不存在冠词。我们在翻译的时候也常常把原文的主语译成宾语,增译“有人、人们、大家、我们”等泛指性的主语。如: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information can be sent to every part of the world.(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我们能把各种各样的信息传到世界各地。)。
由于文化的不同,在应用语言的时候也有许多不同之处,因此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根据语言的习惯进行翻译。例如:
(1)英语和汉语的句子结构不同。在英语中,句子以其主语为基干,通过连接手段,一层一层地展开,就好像一棵树的树干上张出大树枝子,大枝子上再长出小树枝。因此有人认为英语的句子结构是树形的或葡萄串形的。汉语的分句则更多按照事件发生的顺序出现,依次展开。因此在汉译英的时候要增加英语中的主语。例如:“谁知自娶了他夫人之后,倒上下无一不称赞他夫人的,琏爷倒退了一射之地……”这句话翻译成英语:Since his marriage he has been thrown into the shade by his wife,who is praised by every body high and low.因此有人认为汉语的句子结构是竹竿形的或行云流水式的(增译主句);又如:What about calling him right away?(马上打电话给他怎么样啊?)(增译主语)。
(2)英汉两种语言由于词法和句法有差异,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翻译时为了使译文合乎汉语的习惯和表达规律,为了使意思更加明确,从意义、修辞和句法上考虑需要在译文中适当增添一些虽无其词而有其意的词。如一些名词的增加:Indeed,the reverse is true.实际情况恰好相反;The temperature needed for this progressing is lower than that needed to melt the metal.(这种加工方法所需要的温度要低于熔化该金属的温度。);He was still reluctant to talk substance.(他仍然不愿意谈实质性的东西。)(增译名词)。
(3)在英语中,物主代词表示所有关系,又叫做代词所有格,名词性物主代词具有名词的特征,在句子中可以作主语、表语、宾语。它还可以构成“a/an/this/that/some/no+名词+of+名词性物主代词”句型,在这个句型中,名词性物主代词在句子中作定语,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口语中的汉语有时可以省掉“我的”、“你的”这类词,但英语中一般不省去物主代词。物主代词的翻译除了人称代词含义是采取还原其所代替的名词之外,英语里的物主代词在代替句中作主语的名词时,我们也要重复其作主语的名词,使译文更具体、更明确。因此在汉译英的时候要增加汉语中省去的物主代词。例如:就是法西斯国家本国的人也要也被剥夺了人权。(Even the people in the fascist countries were stripped of their human rights.)(增译物主代词)。
(4)汉语句子的特点主、谓、宾结构排列松散,定语前置,句子较短。语段流散铺排,句子展开时不形成环扣式套接,必须断句另起。词或词组常重复出现,多用实称。然而英语句子的特点是主、谓、宾结构排列紧密,定语有的前置,有的后置,句子较长。语段结够严谨,句子展开时可形成环扣式套接,常用从句,不必断句另起。所以,在英汉互译的时候汉语翻译为英语要增加连词,以增加英语句子的严谨性。例如:只许洲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While the magistrates were free to burn down house,the common people were forbidden to light lamps.)(增译连词)。
(5)英语中大多数介词含义灵活,一词多义多用。除了一些常用短语已有译法外,大量介词需要从其基本意义出发,联系上下文加以灵活处理。根据上下文特别是与介词搭配的动词或形容词的含义加得恰当。有不少情况,句中与介词搭配的动词或形容词不出现,如照原文结构无法把意思表达清楚,甚至易于误解时,就需要增词。例如:这是我们两国人民的又一共同点。(This is yet another common point between the people of our two countries.)(增译介词);That’s all there is to it.(那就是与此有关的全部内容。)(原句的to=related to);The engineer was taken ill with consumption.It was flour on the lungs.The doctor told him at the time.(这个工程师得了肺病,那时由于面粉对肺的影响,当时医生这样对他说。)(on=effect)。
(6)由于英汉民族文化背景不同,一些母语读者容易理解的习语对译者读者来说很难理解。使用增译法,即对习语先译后再加注的方法,可以保持与原文意思相似,有貌合神离的感觉。例如:They have,by this very fact,opened a Pandora’box.(其实他们的这种做法,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造成了混乱和不幸。)Pandora原来是希腊神话中从天宫下凡的第一个女性,Pandora’s box从表面上来看是贵重之物,而骨子里却是祸害,其含义为万恶之源,造成极大的混乱。若不补译的话,会造成一些译语读者难以理解其真正的含义。又如: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Zhugeliang the mastermind.)(增加注释性的词语)。
2.省译
这是与增译法相对应的一种翻译方法,即删去不符合目标语思维习惯的词,以避免译文累赘,要确切表达原文内容的前提下使译文简练,合乎汉语规范,绝不是任意地省去某些词。
(1)英语中喜欢用介词和介词的搭配,但在汉语中介词用的不像英语那么广和频繁。表示时间地点的介词,译成汉语的时候如出现在句首,大多不译,如:There are four seasons in a year。(一年有四季。);Many water power station have been built in the country.(我国已建成了许多水电站。)有时将英语翻译成汉语的时候,一些介词像for(为了),from(从……),to(对……)、on(在……时)等可以不译。如:The barometer is a good instrument for measuring air pressure.(气压计是测量气压的好仪器。);The air was removed from between the two pipes.(两根管子之间的空气已抽出。);Most substances expand on heating and contract on cooling.(大多数的热胀冷缩。)另外,表示与主语有关的某一方面,范围或内容的介词有时不译,这时可把介词的宾语译成汉语的主语。如:Something has gone wrong with the engine.(这台发动机出了毛病。);Gold is similar in color to brass.(金子的颜色和黄铜相似。);It’s never occurred to me that bats are really guided by their ears.(我从未想到蝙蝠居然是靠耳朵引路的。);不少of介词短语在主句中作主语。其中of(……的)往往不译。如:The change of electrical energy into mechanical is done in motors.(电能变为机械能是通过电动机实现的。)(of短语和change在逻辑上有主谓的关系,可译成立谓结构);Some of the properties of cathode rays listed below.(实现阴极射线的一些特征性如下。(第一个of短语和some在逻辑上有部分关系。of不译出)。
(2)在英语中,人称一般不会省去,即使知道了说的是什么也要用一个代词来把要说的说出来。但在汉语中,若是讲知道的对象,则习惯不用人称代词。所以,在翻译中,若英语中的代词作宾语,说话人和听话人,或者读者都知道指什么,汉译时需要省略。例如:You will be staying in this hotel during your visit in Beijing.(你在访问北京期间就住在这家饭店。);I hope you will enjoy your stay here.(希望你在这里玩得愉快。)(省译物主代词)。
(3)汉语中经常出现重复使用名词的现象,而英语则较多地用代词、短语或省略来表达。因此在汉语翻译成英语的时候常常省略一些名词。例如:中国政府历来重视环境的保护工作。(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alway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省译名词)。
(4)在汉语中,为了达到一种修辞或文学上的效果,常常用几个不同的词里表达一个一样的事物。但是在英语中,一般比较喜欢简练的行文。因此,在汉译英的时候,若汉语中出现了语意上的信息的累赘,则要把累赘的信息删去,以达到行文的简练。如:太阳终于出来了,颜色红的很。这个深红色的圆的东西发出夺目的光亮,它的光,照亮了整个大地。(The sun rise at last. It glitter and light the land.)在这里,“太阳”、“这个深红色的东西”、“它”都是代表太阳这同一个事物的;Health is above wealth,for this cannot give so much happiness as that.(健康比财富更重要,因为有财富不一定就有快乐。)在这句话里“this”指“wealth”,“that”指“health”。这两个例句要是照原句翻译的话就会显得很累赘,在这里就可以不译出,以使简洁。
3.结语
总之,在翻译过程中,要理解文化之间的差别和文化之间的空缺,利用文化之间的共性,分析出各种多余的信息,也要能准确地预测译语读者在准确理解源语时所缺少或多余的各种冗长信息,并在翻译过程中进行合理的增加或删减,以达到译文的简洁,同时又能让译文读者准确理解原文,了解译文的隐含意思。
参考文献:
[1]添艳.翻译中国.温洲师范学院出版社:30.
[2]贾世楼.翻译信息理论基础.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67.
[3]马清华.文化语意学.江西人民出版社:84.
[4]但汉源.文化与翻译.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208.
活动宗旨: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关于举行“2005年红色旅游年”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带动革命老区经济协调发展的号召,打造红色旅游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情感。
一、主办单位:南昌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南昌市旅游局、江西省人文书画院。
二、征稿内容:①艺术类:书法、美术、摄影、篆刻、硬笔书法;②文学类:诗词、楹联、诗歌、格言、游记、散文、故事及其它体裁的爱国主义作文。
三、创作背景:全国各地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教育意义的历史文化旅游胜地与旅游景区有关的历史人物、山水等。(注:红色旅游景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既可以是当地的,也可以是全国各地的)
四、奖项设置:聘请中国书协、中国美协、中国作协、中国影协、中华诗词、中国楹联学会的著名专家组成评审团,评出金奖3名,奖金各1000元;银奖10名,奖金各500元;铜奖50名,奖金各200元;优秀奖若干名,颁发获奖证书。
五、征稿要求:书法:6尺渲内,可书写内容向上的古今诗联文句或自撰诗文;美术:以国画为主,兼收各画种(人物山水梅兰竹鸟草虫均可),4尺左右;摄影:7寸清晰彩照(包括全国各地旅游景点拍摄的照片),照片背面注明拍摄景点的地名;篆刻:2~4方,一方附边款;硬笔:16开;诗词:1~5首。楹联:1~5比;诗歌:20行、3首内;其它体裁的文字作品限2000字内(欢迎打印稿)。每件作品背面写清作者姓名、性别、年龄、电话、地址、附200字内简历和2寸彩照2张(草、篆书附释文)。每位参赛者须寄交评审费30元(海外30美元)。
六、征稿对象:全国各地及海外书画诗联摄影专家、爱好者;全国各省市县的老干部局(处)、老年大学、老年书画诗联研究会、学会的老年朋友;全国各大中专院校、特别是各旅游院校的学生、各中小学校的学生。注:艺术类落选作品应作者要求退稿(文学类不退);入选、获奖作品的使用权、所有权归主办方,不退稿。
七、参赛待遇:①获奖、入选作品编辑大型画册,由国家版社正式出版,海内外公开发行;获奖、入选作者均有资格享受内部特优价订购珍藏②在报刊上公布获奖、入选作者名单;③在江西省人文书画院网站上向国内外展示获奖作品并拍卖信息;④聘请部份获奖作者为“市场润格书画师”,其作品在滕王阁字画销售长廊展示拍卖,其收入与作者“税后平分”。⑤ 推荐获奖作品在南昌市文联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文学与人生》杂志上发表;作者聘于该社创作员;⑥通知获奖作者参加2006年3月的展出暨颁奖仪式、笔会、游览南昌、井冈山等红色旅游景区。
八、征稿日期:自见报之日起至2006年1月18日。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