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操作技能;教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0-0118-02
目前,中职学生大多数为素质偏低、文化基础差的应届毕业生,还有一些有过工作经历的往届生。因此,采用何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想学、爱学、会学,便成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为达到这一教学宗旨,笔者结合多年实践教学经验,从“应用型、创新型”这一培养目标出发,根据该课程的实际内容、学生接受知识的实际能力以及本校的办学条件,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并存原则组织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互动教学法
所谓互动教学法,就是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本”,通过启发诱导学生的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更侧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维、观察及实际应用能力,把“单边”教学变成“双边”教学。学生已经不能适应“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法,而课堂上学生与教师间的互动(包括幽默的语言、肢体语言、眼神、表情、板书等),则能活跃课堂气氛。课堂上教师除发挥自身授业、解惑的作用外,在教学中融入一些互动环节,既能促进师生交流,也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任务驱动教学法
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若干任务为线索,课程的推进围绕任务展开,教学内容与课堂知识点在任务中再现。
例如,笔者在讲授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时,为了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系统组成,首先会布置一个任务,让学生课余时间到电脑市场选购组装电脑,电脑价位是4000元左右的组装机,要求配置须满足娱乐、上网、学习的需要,并列出选购电脑配置的清单,而教学内容就围绕着这个任务进行设计。
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对任务的内容充满了新鲜感,大大加强了求知欲望。当学生带着收获、疑惑重新走进课堂,课程内容变得更加充实。这样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容易理解,学得快、记得牢,不论教师教还是学生学,整个教学过程都显得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顺理成章、轻松自如。
创设情境教学法
上课时,教师先提出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把学生引入解决现实问题的情境中来,让学生思考如何解决,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趣。例如在讲表格制作时,了解到学生下学期即将毕业,现在处于找工作阶段,笔者向学生提问:“找工作,你们需要做什么样的准备?”学生回答:“需要准备个人简历”。于是,笔者将几份个人简历展示给学生,并明确告诉学生如此漂亮、美观、实用的个人简历,在认真学习Word表格后就完全能够做出来。于是,学生就产生了主动去学的欲望和目标,并增加了信心。通过设置一些情境让学生利用计算机去解决,学生会觉得学习计算机确实有用,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也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实物演示教学法
实物演示教学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实物的拆、装、展示或进行演示性操作等手段,指导学生经过观察获得感性知识的方法。计算机基础课教学非同其他学科教学,都是些“动手”的东西。如果没有具体的实物、示范性操作,讲起来必然生硬、呆板,听起来则枯燥、难懂。教师若能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在讲课时结合教材对照具体实物进行讲解,就能改变以往的“黑板上种庄稼”的做法,使学生感到教学内容有血有肉、生动具体。同时,还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活跃学生思维,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讲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时,其结构复杂,采用具体的计算机实物来观察其结构、分析其原理及说明各部件的作用,就会省力、省时、易教易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由于计算机更新换代的速度较快,教师采用实物教学法不但能把学生“教会”,还能让学生“会学”,掌握学习的技巧,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更快地适应工作环境奠定基础。
“模块”化实训教学方法
根据教育部2009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要求,授课选取新教材并对授课内容进行调整,按照应用方向分成三大部分,包括9个实训模块。其中,“个人计算机组装”、“文字录入训练”、“办公室(家庭)网络组建”是对基础操作技能的提高;“宣传手册制作”、“产品介绍演示文稿制作”、“统计报表制作”是针对职业活动而设计的实训;“个人网络空间构建”、“电子相册制作”、“DV制作”是计算机在生活娱乐中的应用。在教学中明确制定了每个模块的教学目标、内容、重点、难点。模块之间的组合有较大的灵活性,并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学习效果进行针对性教学。通过这些实训模块,使授课内容更贴近学生的工作、生活,并加强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分层合作教学法
中职学生的特点之一就是起点参差不齐,而且有些学生由于兴趣所在,学习效果差异较大,发展不均衡。因而出现在课堂教学有的一个“怪现象”,就是差生不听课,好学的学生也不听课。针对这一普遍存在的问题,笔者在授课过程中实行分层施教,效果较好。具体做法是依据学生的原有计算机基础,将班内的学生按一定比例分为甲、乙、丙三层,甲层是成绩优秀的学生,乙层是中等的学生,丙层是基础差的学生。然后成立多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由成绩优秀的甲层学生担任组长,安排2~3名丙层学生,其余为乙层学生。按小组安排座位,同一组学生坐在一起,便于讨论、合作。学习过程中评价哪组完成任务又快又好,由于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好胜心,大大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通过分层教学让基础差的学生得到优等生的帮助,能够及时解决一些操作问题,使他们在学校就培养了小组合作的团队意识,并从中体会到了“做中学”的乐趣。
“理实结合、寓教于乐”教学法
所谓理实结合、寓教于乐教学,就是将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进行有机结合、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计算机理论知识是掌握操作技能的根本基础,操作技能是深入理解理论基础知识的必需工具,在教学中二者缺一不可。笔者在教学中对理论知识的讲授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强调“实用、适度”。教师提前根据教学情况及要求设计大量是非题、单选题和多选题,并做好多媒体课件。课件以游戏形式设计,1分增加1个星星,10个星星为1个月亮,3个月亮为1个太阳,1个太阳和一个月亮为一个皇冠。每节课都会抽出一定时间让学生做练习。由于是计算机随机抽题测试,学生为了考出好成绩,上课时都会认真听讲,当测试成绩不理想时,只要时间还够,都会一遍遍反复练习,最后把自己认为满意的测试成绩存入成绩数据库中作为平时成绩。这样平时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突然间变成了“带级别”的游戏,既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理论知识,还优化了学习效果。由于理论指导实践,而实践操作又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这样学生知识与技能掌握更加扎实、牢固。
企业实践教学法
笔者安排学生课余时间走进学校各个科室,让学生参与到实际工作岗位中去,帮助教师做一些文件处理工作。这样,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结合,使学生提前熟悉企业的工作环境,“零距离”学习到岗位的一些工作技能,学习目标更加明确。
几年来,通过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我校各专业的计算机水平测试成绩在全省始终名列前茅。随着计算机水平不断提高,有很多应届毕业生在毕业前就已经拿到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计算机操作工中、高级证书,加强了职业能力,拓宽了就业途径。
综上所述,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中,本着“做中学、做中教”的指导思想,牢牢把握当前社会对中职各专业初级专业人员计算机能力水平的需求情况,并相应调整和改革教学方法,使学生逐渐转变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势,挖掘学习潜能,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人才的发展,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胡大威.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07(10).
[2]马必学,刘晓欢.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教育与职业,2005(7).
[3]陈丽瑜.浅谈中职学校计算机实践教学的创新[J].当代教育研究,2008(3).
[4]何雪开.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1(6).
[5]章一中.关于教学模式管理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1(3).
[6]刘平正.职高计算机教学点滴[J].基础教育,2008(4).
[7]纪丽莉.信息技术课中实施分层次教学[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3-09-22.
计算机及网络的应用已经成为各学科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平台,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对于高职毕业生来说是必备的基础知识,还对其今后的专业知识学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由于我国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教育发展也不平衡,导致了高职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因此,以班级为教学单位,同时、同一教学计划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若考核模式也统一规定,这样必然导致最终的教学效果不理想,严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任课老师的教学热情。
一、非计算机专业中计算机课程的结构分析
目前的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采用几乎相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标准,这种教学体系已经落后于时代,应根据各个专本文由收集整理业对计算机技术知识点的不同需求,对计算机技术采取差别式教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素质,即影响到毕业生的社会竞争能力。近年来,各高职学院围绕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一门课,从其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各高职院校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和研究。
二、教学方法的分析
1.教学方法
"一主多附"的教学模式,即开设一门主要的公共必修课程,即《计算机应用》,开设时间根据单位教学条件的不同,一般设置在一年级阶段完成;之后根据不同专业后续课程的特点分别开设多门选修课程,如网页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网页制作或多媒体制作等。
2.实施方式
由于学生生源地域特点的因素,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计算机基础存在较大的差异,针对这一现象,我们采取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的方法。虽然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但没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实践能力再强也只是空中楼阁。所以我们针对理论知识普遍缺乏的现象,注重理论教学,实践内容则根据学生基础高低分成不同小组,加强个别辅导。对每组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布置不同的实践作业。对从未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加强基础知识辅导,待有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后,再进行进一步的技能训练,使他们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应用能力。对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则进行知识加深、拓宽,实验课,为他们布置的不是简单的验证实验,添加一些课外内容,在他现有计算进知识的基础上,拓展应用恩呢管理,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提高其综合应用能力。
3.教学过程与手段
教学过程中强调应用能力,采用项目驱动、任务驱动和问题驱动相结合的方式来组织教学,教学过程中尽量完全采用多媒体手段授课,用同屏广播或者投影讲解的方式进行。针对不同专业的不同需求,授课内容、知识深度、知识广度都依据专业进行调整。如授课内容方面:语言管理类专业,侧重点为word、excel、powerpoint、网络应用等;若是电子计算机类专业,还要更多地侧重计算机硬件知识等。搜集整理大量的教学案例,同一知识点,针对不同专业采用不同的案例,案例与专业对应的岗位紧密联系,提示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你们会遇到此类问题,这样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学生理解部分抽象的概念,也使学生体验到了工作情境。
4.课时规范化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公共基础课,涉及到高职院校所有的专业。在教学组织上,大部分院校都采用学期学时制,该课程一般开设于第1学期,在此学期里新生军训3-4周,国庆、中秋节放假1周多,某些专业还有实习实训专用周等,使得该课程一般只有40课时左右,很难满足课程需要。针对这种现状,我们采取"课内+考试"的教学方法,即将一些综合性的上机题目,作为案例布置给学生,让其在案例制作过程中增强实践能力。针对教委统一考试的内容,在后期完成相关基础知识的复习,强化模拟练习,使学生在理论内容学习水平得到提高。这样的教学安排,是学生理论和实践水平同步提高,教学效果显著。
三、小结
【论文关键词】中职学校 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 方法
20世纪末开始,人类世界逐步进入了信息化社会。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结合而发展起来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与电视技术结合并发展起来的多媒体技术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的基础课程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术已经成为人们必备的技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也已经成为各专业的必修公共基础课程,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会使用计算机及实用的计算机软件,为今后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成长为新一代的“学习型”的技术工人。
1.教学大纲:中职学校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需要的实际出发,注重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各专业培养的学生是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计算机应用基础》做为是各专业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重要课程。该课程的任务是力争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应用计算机的初步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为学生利用计算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使他们具有运用计算机进一步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的初步能力。同时,以“应用基础”为选材原则。选取应用性、基础性和普遍性强的内容为教学载体,突出教材的职教特色。
2.教学方法的思考: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坚持以学有所得、学以致用为导向,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复合性的人才;坚持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发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坚持多上机多练习,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水平。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环节来改进教学方法:
2.1教学资源:在日常理论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使用辅助教学手段,通过课件、互联网络和多媒体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并充分利用学校的多媒体教室和机房,让学生边学习边实践,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所学的知识加深认识和理解,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实际操作中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与职业素质的综合培养。
2.2教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注重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培养并提升自身的品格,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和依赖感。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和爱好,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提升他们的求知欲,逐步培养学生自主自愿的学习能力;并使学生对自身有一个明确的认知和定位,师生处于亦师亦友的和谐关系之中。如在具体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制作的课件应符合学生的特点,内容简明扼要,画面生动有趣,课堂教学时间应控制在20.30分钟之内,给学生留下充足的实际操作的时间,尽量做到当堂课的内容当堂完成练习,当堂掌握具体的操作步骤和知识点,并能将所学的知识灵活的运用在实际生活和工作当中,从而达到融汇贯通,学以致用的目的。
2.3教材:教学过程离不开教材,选择一本合适的教材也是教学过程非常重要的环节。中职学校选择的教材,一定要突出可操作性,教材的内容要有针对性、实用性。因此,鼓励教师在已选定的教材的基础上,自编辅助教学材料,可以及时讲授一些新技术、新方法,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新技术发展动态。缩小课堂讲授内容滞后于新技术发展之间地距离。
2.4学生:职业教育,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就业为导向”。由于中职院校的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的主动性相对较弱,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既不能操之过急,又不能听之任之,教学中要保证“够用”,坚持“即学即用”,并培养学生“即用即学”的能力、不断学习新技术的能力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技能;教育目标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4.178
[中图分类号]G712.4;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4-0-01
在高职教育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不可缺少的基础课程。通过计算应用课程的学习,可培养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使学生熟悉信息化社会中的网络环境,为他们的自主学习、终生学习、以及适应未来工作环境奠定良好基础。但目前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学生对计算机理论知识理解不够,没有将学生到的知识应用到工作和学习中等。这就需要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探索一条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知识水平和动手操作水平的课程教学模式。
1 当前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但收效甚微。高职院校教育中更加注重对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掌握较强的专业技能、实际操作的能力。但因为高职学生自身理解能力水平的限制,在大量计算机专业知识、计算机的动手操作时,产生摸不到头脑、无从下手的情况,造成学生对课程学习提不起兴趣,不能很好的操作,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结果。
教师对多媒体课件过分依赖。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合理使用多媒体会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但不应过分地依赖多媒体课件。部分教师在备课时将很多思路都放在了多媒体课件中,利用课件时过分地依赖课件,大脑中没有思路。高职院校学生水平参差不齐。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自各地,因此,学生入学时所具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差异较大。另外,学生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多限于网络的初步应用,大部分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尚未达到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要求。
2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应用
高职课程中采用混合式学习模式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演示的讲解,将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网络教学模式相结合,将面对面授课和多媒体线上授课、线上评价相结合,多种授课方式带动学会采用混合式学习模式进行课程的学习,最终实现学生动手操作实效性水平的提升。
教师采用面对面授课进行专业课程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活动形式提升学生注意力,加深记忆。教师采用面对面授课形式对学生进行计算机理论知识的传授时,应加强师生互动,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计算机专业理论知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只扮演传授和监督的角色,开始将角色转变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与学生一同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例如,在讲授“Excel中函数的使用”这一课程内容时,教师可先通过教师机将需要使用函数来解决问题的工作表分发到学生机,学生在接受到案例文件后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分析,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列举出可解决的方法。学生一般会通过公式来解决这些问题,但这样不利于数据量大的报表处理,这时教师再传授给学生使用公式来解决Excel中大量数据处理的办法,不但可提高效率,而且还可运用这样互动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就可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注意观察教师在电脑上进行的每一个步骤地操作,并记住如何找到自己想要的函数和函数实现的功能,同时还可使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选择不同的函数实现同样的目的,并在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实现这一教学目标。
高职学校在进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时还可采用线上教学、线下评价的新媒体教学形势对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计算机的专业理论知识进行巩固和自我评价。所谓线上教学与线下评价相结合主要是指,线上教学为教师建立网络平台将所学的专业知识上传到网络平台中并设置相应专业问题,以便学生进行巩固和自测。线下评价为教师需在网络平台中设置问题或闯关,供学生对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进行评价,了解哪部分不懂、不会做,对自己做出评估,并在纠正中进一步加深对不足之处的理解。同时还可加入在线互动环节,学生可通过平台将疑问与教师进行线上互动,教师可在线上随时解答学生专业课程中的疑惑。教师创建这种混合式学习方式可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计算机知识兴趣,并能通过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并做出评价,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记忆。
3 结 语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专业理论知识的操作能力,可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高职院校专业的特点,改变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中理论知识不强、动手操作能力较弱的情况,更好地实现高职计算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育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小红.浅析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J].科技风,2008(19).
[2]王晓.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高等函授学报,2008(9).
一、开展分层次教学,培养学生健康、自信的心理状态
由于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也各不相同,为了培养健康的学习心理,本着“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我在工作中积极探索分层次教学法,把握差异,因材施教,力争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首先结合学生的基础情况成立学习小组,每组都包括基础较好、基础一般、基础较弱的同学,并选出基础较好的同学担任小组长、小老师。其次教学过程中按难、中、易分层提出不同的学习任务,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学习任务,譬如基础较弱的同学可以“易”级任务作为学习的起点,完成该级别的任务就算达到了学习目标,鼓励同学们在完成较易任务的基础上应继续研究较高级别的学习任务。
二、精心设计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
作为教师,我们所培养的应该是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学生。现代职业教育要求教师重点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其创新能力、组织能力和活动能力。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除了学生本身对该课程的兴趣外,更重要的是教师的引导和教师在课上的精心准备,是否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否会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是否有利于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
譬如说有些教学内容需要理解记忆,且枯躁无味,这就要求教师在准备教学时应努力将枯躁变为有趣。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中,按教学安排应先学习Windows操作系统,再学习文字处理软件Word。但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对于没有基础的学生来说,操作系统中的窗口、对话框、文件和文件夹、文件的复制和移动等概念学生不易理解,而对那些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说却学之无味,结果出现了学习效率都很低的情况。为了改善教学效果,我采取了“实践—理论—实践”的方法。即先进行Word的学习(实践),让学生掌握制作简历、报告、电子板报、宣传广告等,对于这些形象直观、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实用性强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高;通过这些实践,他们理解了文件、文件夹、窗口、对话框等概念(理论),而在实践中遇到文档的备份、改名等操作时,自然而然就要求学习文件的复制与移动、删除、重命名、查找等操作了(实践)。在此基础上,再系统学习操作系统的相关知识,学生就会兴致昂然了,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三、强调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中,针对中职学生喜欢标新立异、追求个性的特点,我在布置学习任务时突出灵活性,给学生充分的想象发挥空间,从而使学生“乐学”、“会学”。例如,在学习网页制作课程时,由于先前已经有了文字处理的基础,教师只是简单介绍了网页制作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认识理解了超级链接、动态字幕、悬停按钮、框架、表单等概念,然后让学生进行个人网页设计,时间为6个学时,也可利用课下时间进行,网页结构、样式、内容自定,重点要突出个性,规定不能抄袭、剽窃。每班所有人设计的个人网页要进行评比,并链接在一起制作成班级网页,并组织制作得较好的几名同学共同开发出班级主页。等素材准备齐后,这时的学习已经完全被兴趣所主宰,合作、探究成为学习的主旋律。由于任务明确、驱动性强,同学们很快就掌握了制作网页所用到的知识和技能,并能很好地运用。经过一段时间的设计、修改,一幅幅精美的网页出炉了,同学们看着自己的作品,心中充满了成就感。此后将所有个人网页链接成班级主页上传到了Internet网上,并设立了网管专门负责网页的改进工作。对于自己的网上家园,同学们经常光顾,成为大家发表见解、互相联系互相交流的一方舞台。
四、教学标准与社会接轨,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