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注留守儿童

关注留守儿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注留守儿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注留守儿童

关注留守儿童范文第1篇

关键词:性格迥异;监护人;沟通;开展活动

我是一名教师,当然关注最多的是留守儿童

我班基本上是农村孩子,实际幼儿35名,其中留守儿童10名。从小班开始,我特别关注了我班的留守幼儿,发现他们的性格与其他同伴有些迥异:

1.性格内向、胆小,不善于与人交流

孩子接受母爱甚少。孩子出生几个月或断奶后交给老人照看。孩子长期感受不到母爱,不愿与人交往,不爱说话,性格内向胆小。如欣×小朋友就是这样,孩子们玩“老鹰捉小鸡”“捕鱼”“丢手绢”等游戏,她就站在旁边或干脆待在教室不出去。

2.乖张跋扈,我行我素

这类孩子基本上从小娇生惯养,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心头肉。如我班的雨×小朋友,在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玩具时,看着好玩的玩具就从别人的手上抢,然后自顾自玩起来,弄得其他孩子在那里哭。

3.性格乖巧,自理能力特强

这是典型的乖乖女,奶奶的贴心小棉袄。小×就是这样的女孩:父母离异,奶奶把她带大,由于奶奶年龄大,小×从小就听话,经常帮奶奶做事。帮奶奶摘菜、洗碗、扫地、倒垃圾……不光是家里,在幼儿园也喜欢劳动。别的孩子来园还哭哭啼啼的,她却一脸异样:这有什么哭的呀?

一、幼儿的现状分析

1.幼儿渴望亲情

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与孩子聚少离多。半年、一年、甚至几年都难以与孩子沟通、团聚,致使孩子忘记父母的样子,小班时我曾问过孩子:“宝贝,你是谁生的?”孩子说:“我是奶奶生的。”父母很久不与孩子见面,致使孩子忘记父母的样子,父母与他们更谈不上有何亲情。

2.监护人缺乏保护意识

记得在小班有天放学时,我班的月×小朋友被外公接回了家。待老人家去田里干活的功夫,月×凭着妈妈外出打工时的记忆,向妈妈走时的方向沿着公路不停走,不知走了多久,幸好被我班的另一位家长发现,给带回了家,否则会给这个家庭带来多大的伤害。

3.幼儿的行为习惯较差

大多数留守幼儿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为不讲卫生,挑吃挑穿;有的孩子不听监护人的话,顶撞祖辈、不服管教、我行我素。

4.监护人自身素质低

这些孩子的监护人大多是老年人,年龄大,文化层次不高。长期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要什么给什么,想什么有什么,各方面都给予优惠政策。对于生活细节不给予指导或误导,严重的也只是说说而已。孩子慢慢形成了霸道、任性的毛病,习惯以自我为中心。老人习惯给予孩子物质上的关爱,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

二、针对留守儿童,我班采取多种形式的帮扶措施

1.摸底造册,建立留守幼儿特别档案

针对我班十名留守幼儿的情况深入家访了解,随时关注他们的动态。

2.抓住时机,做好与“留守幼儿”监护人之间的沟通

亲情是我们永远也无法割舍的爱。留守幼儿大多是跟随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由于父母不在家,老人自然就十分疼爱。尤其是独生子女,老人更是疼爱有加。我班鑫×小朋友,经常带个手机玩游戏,弄得全班孩子都围着他,严重干扰了正常的学习秩序。于是,我收起了他的手机并交给老人。老人却说孩子玩游戏会变得越来越聪明。我耐心地和老人家谈心,讲了孩子带手机到幼儿园的影响,长期玩手机对眼睛的危害,以及沉迷于游戏对学习习惯养成的影响等等。老人终于转变了其错误的认识。

3.为留守幼儿的沟通提供方便

关注留守儿童范文第2篇

一、 润物细无声,爱要无微不至

我校是一所半寄宿制的农村小学,本地经济比较落后,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与其他地方一样,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城市。由于工作、生活条件等方面的制约,绝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的子女不能随父母进入城市生活,而被留在农村与祖辈一起生活或寄养在亲戚朋友家。长期与父母分离,无法享受父母的抚慰和关爱,这些留守儿童极易出现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和人格发展的不健全。留守儿童的年龄大多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敏感时期,他们在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等方面有太多的问題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隔代监护留守儿童的代养人一般仅限于生活上的照顾,而疏于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和正常人格。我校的留守儿童占全校学生的二分之一以上,大部分学生有孤僻、少语、害羞、任性等特点,针对这样的情况,我总是无微不至地关心他们。学生在校六小时内,我时刻留意他们的反应

和心理变化,及时送上一份问候和关注。比如,上课时,若有同学表现出情绪低落,不愿回答问題,我就会备加关注,利用课余时间多和他们谈谈心,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适时作以心理辅导,若有不适,就帮着倒杯开水,劝他吃点饭,严重了就回家休息。如果有学生在校突然生病,我总是赶去对他嘘寒问暖,严重的话一边通知亲属,一边送去医院,当学生靠在老师温暖的怀抱时,犹如孤单的扁舟驶进了平安的港湾,也许疼痛就减轻了。在换季或天气突变时,我也时常叮嘱学生添衣盖被等。只要一有与学生相处的时间,我总是与他们一起进行体育活动,游戏,与学生亲切地拉拉家常,聊聊童趣。师生之间无话不谈,是一种多么密切和谐的关系。

二、 把特别的爱给“特别”的孩子

我班的留守儿童特别多,基本都由爷爷奶奶或亲属照顾,只有周末才能和家人见一会。每次看到他们渴望回家的眼神,我真希望自己是这些孩子的父母,于是我就抽出时间来多陪陪他们,看到他们快乐的样子,我充满欣慰,我让他们觉得学校就是家,老师就像自己的父母。留守儿童邹金庭,家住偏远山区,母亲因疾病在他二年级的时候去世,父亲迫于生计外出打工,留给爷爷照顾,经济特别困难。他少言寡语,性格孤僻,穿着朴素,同学们也不太接近他。我接到这个班,了解这个情况后,我首先带头号召同学们为他募捐生活费,让他多吃点,吃好点,又买了衣服和一些精美实用的文具送给他。同学们受老师的影响,也时常送他一些学习用品、课外书等。时间长了,他慢慢有了变化,轮到他值日时,他很认真,细心地擦讲桌,把讲桌擦的一尘不染,每节课都是干干净净的,在课堂上也能大胆地回答问題。期末考试我教的数学他竟然考及格了,相比以前的二三十分真是突飞猛进了,在老师爱的教育里,他也更加懂得感恩,时常为班级为同学做点力所能及的事。

三、对待“学困生”永不放弃

关注留守儿童范文第3篇

这些留守儿童的父母一旦外出以后,他们整日忙于打工,大多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内心的困惑、需求、兴趣更无法关注。有的即使想关心,限于经济等条件,他们也无法更多地给孩子打电话或者经常返家看孩子。此外,由于夫妻一方长期外出打工,也造成了不少农村家庭的破裂,影响了孩子的健康发展。留守孩子由于家庭生活和父母教育的缺失,势必会形成下面一些问题:

1.学习上缺人辅导。留守学生多发生不完成家庭作业、逃学、辍学等现象。成绩中等偏下和较差的占大多数。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一些留守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形成恶性循环。

2.生活上缺人照应。留守儿童的生活主要靠在外务工的父母寄钱回家或者在家的临时监护人提供。大多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比较贫困,有的甚至失去依靠,生活极其艰辛。更有部分留守儿童的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的损害。

3.亲情上缺少温暖。留守儿童父母(或一方)不在孩子身边,缺少应有的关爱。父母在外务工,大部分身心疲惫,与家人联系较少,骨肉分离,与子女缺乏交流和沟通,亲情失落。在调查中,90%以上的留守学生普遍感到父母不在身边的亲情失落和孤独感。有的父母外出时间长达多年,从未回家,也无电无信,无从谈上亲情的存在。

4.心理上缺少帮助。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的缺陷,与外界不愿接触或接触太少,大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对集体漠不关心。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存在或轻或重的心理障碍,生活、卫生习惯差,自卑感重,自理能力差。

5.道德上缺少教育。留守儿童多生长在放任自流、情感缺失的环境中,道德和品格教育得不到正确调教。调查显示,许多孩子沾染上不良习惯,缺乏道德约束,经不起外界不良事物的引诱,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小事升级,打架斗殴。

6.行为上缺少自控。未成年人正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父母外出,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上的正确引导和帮助。一些不良的文化、越轨的行为很容易被缺乏正确判断的他们接受。他们逐渐养成许多不良行为,有的沉迷上网无法自拔;有的好吃懒做、小偷小摸;有的时常不回家,打架斗殴。

7.安全上缺少保障。留守儿童面临玩耍、劳动、生活中的安全问题,因其监护人不力或无临时监护人常发生安全事故。

所以,我认为,为构建和谐社会,缓解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成长问题并为解决问题奠定基础,应该采取如下一些措施:

(一)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特点,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在家长的教育素养普遍较低的情况下,学校要主动负起指导亲职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任,正如马卡连柯所说的:学校应当领导家庭。农村学校必须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特点,低起点,高效率,灵活机动地开展家校合作。一是利用家长爱子心切的心理提高他们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更新教育观念;二是帮助家长正确理解家庭教育的本质属性,弄清家庭教育不等同于文化辅导;三是帮助家长全面了解孩子的身心特点,理性地去开展家庭教育;四是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指导家长如何与孩子沟通,加强情感交融,扭转留守儿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劣势。

(二)遵循孩子身心特点,引导同辈群体的交往和活动

同辈群体虽是孩子自发的组织,但只要引导得当,它会成为不可忽视的教育力量。班主任首先要以持久而真诚的关心赢得孩子的信赖,掌握同辈群体交往的小秘密,尤其要与群体的小首领交上朋友。其次通过交谈、游戏、讨论等形式引导孩子们妥善处理群体内的矛盾,正确看待各种社会现象,增强孩子对不良社会诱因的免疫力。最后通过开展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进行闲暇教育,吸引群体成员投身于集体生活,弥补孩子的亲情缺憾,创建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群体文化。

(三)发挥农村优势,充实孩子的课余生活

学校的社会职能决定了学校在教育网络中的主渠道作用,除对家庭和同辈群体加强指导外,还应从自身入手,利用本地区的优势,开发活动课程,愉悦留守儿童的身心,填补他们生活中的空白。

(四)以手拉手活动为平台,构建留守儿童手拉手体验教育互动模式

手拉手模式是少先队组织的经典项目,已有众多少年儿童从中受惠。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建设同样可以利用这种平台,构建起两种手拉手的少年儿童体验教育互动模式。一是在农村学校内部,构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手拉手活动。利用同辈群体在少年儿童社会化中的重要功能,班主任或少先队辅导员带领和倡导非留守学生与留守学生交朋友,尽量打破原来留守学生一般只和留守学生交朋友的现象,让留守学生积极融入到班级、少先队或校团委这样的大集体中来。二是构建城市少年儿童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手拉手活动模式。把深刻的教育内容融人到生动有趣的手拉手活动之中,用祖国大好风光、民族悠久历史、优良革命传统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就,教育城乡不同生活环境中成长的未成年人,培养他们相互理解、相互认同和共同的情感。

(五)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优化社区育人环境

社区环境对儿童少年乃至成人来说,是最直接、最具体可感、生动形象的社会氛围。一般农村人包括一部分农村教育工作者都没有充分认识到社会环境的教育功能,因而优化农村社区育人环境,首要的是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强化大教育观。要提高社区领导(在农村一般是村级领导)对教育的关心程度和参与意识。由学校、村委、家长代表组成联合教育委员会,校长定期或不定期召集开会,关心留守儿童家庭中出现的问题,在教育力量的整合中起协调作用。通过有线广播、文艺宣传等形式,向广大农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知识。争取人人都成为教育的有生力量。其次是要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抓手,形成科学文明的育人氛围。结合农村税费改革,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前提下建好村级图书室、文化室,用丰富的书籍和科教影片、娱乐活动吸引农民,为留守儿童开辟活动园地。

关注留守儿童范文第4篇

两代人的苦恼

据全国妇联提供的资料显示,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名,流动儿童2000多万名。留守儿童多集中在中南部省份,四川、安徽、河南、广东、湖南和江西6个省的农村留守儿童在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总量中所占比例超过半数。

在全部农村留守儿童中,父母一方外出留守儿童占47.14%,父母双方外出留守儿童占52.86%。在单亲外出,留守儿童中,父亲外出流动的比例大大高于母亲外出的比例,双亲外出留守儿童中和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占48.35%。

虽然大部分留守儿童成长发展状况良好,但部分留守儿童因长期与父母分离,在成长发展中面临着亲情缺失、生活抚育、教育监护、安全保护等问题。在北京的一位山西籍农民工陈力讲述了留守女儿的遭遇:“我们夫妻在京打工8年,留下3岁的女儿在老家由奶奶抚养。因为觉得亏欠孩子,凡事都宠着她,结果孩子经常打架,老师批评她,她不仅骂老师,还向老师吐口水。”据陈力讲,心疼孩子的奶奶凡事迁就孩子,即便老师去家访,奶奶也劝老师多迁就孩子,最终造成了女儿的性格问题。谈及此事,陈力非常后悔:“打工本来是为给孩子提供好的教育条件,没想到反而误了孩子!”

不仅留守的孩子容易出现问题,远在外地的父母也会遇到难题。来自河南的张在芳在谈到跟孩子的关系时非常伤心。据她介绍,在外打工一年,春节终于能回家看孩子了,可是刚想去抱抱6岁的孩子,孩子却拼命推开她,也拒绝叫“妈妈”。这让她难过极了。“这不能全怪孩子,是自己忙着工作,没有和孩子保持好关系。”她说,由于每日从早忙到晚,等有空时已经很晚了,想给孩子打电话又怕孩子睡觉了,吵醒老人和孩子。久而久之,和孩子的关系就疏远了。

相关调查显示,88.2%的留守儿童只能通过打电话与父母联系,其中53.5%的人通话时间在3分钟以内,并且64.8%的留守儿童是一周以上或者更长的时间才能与外出的父母联系一次,有8.7%的儿童甚至与父母就没有联系。

是教育更是社会问题

上海的公务员周放回四川老家时,在当老师的妹妹家中碰到了几个孩子。放学很久了,但他们迟迟不肯回家。他们都是“留守儿童”,跟爷爷、奶奶或是亲戚在一起生活。“老人年龄大了,学习辅导不了,讲道理他们也不听,时间长了,他们大都处于‘无人管’的状态。”周放说,由于担心他们的学业,妹妹经常把他们召集在家中写完作业再回去。

“他们比一般孩子成熟、独立、懂事,但对父母感情淡薄。”跟孩子聊天后,周放感触颇多,“他们需要父母的爱但得不到,对老师的依恋超过了父母,这对今后父母和孩子相处很不利,因为父母亲的角色是别人所无法取代的。”

黑龙江大学附属中学教师宁婷对此深有体会。她说,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父母之爱,如果子女在缺乏父母的关心和爱护的环境下成长,对其良好品德的培养和健康人格的形成是极为不利的。作为教师,她也经常为一些有不良表现的留守儿童感到痛心。“除了教师给他们爱和帮助之外,希望社会、家长和政府给他们更多的爱和帮助。”她呼吁说。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郑新蓉认为,留守儿童不仅是教育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因父母与孩子长期分离而造成的留守儿童行为失范及心理失衡等问题已经成为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此外,有关调查称,“心疼我的儿,不再出远门”也成为近期出现的“用工荒”的原因之一。留守儿童是农民工最大的后顾之忧,这个问题不解决,不仅使原有的农民工不愿外出,而且对之后的农民工群体也会带来影响。

社会在行动

2011年4月11日上午,湖北省黄冈市占岗小学格外热闹。承担武汉至黄冈城际铁路黄冈长江大桥施工的中铁大桥局黄冈长江大桥项目部给学校的留守儿童送去了电脑、书包、词典、校服以及其他文具。今后,他们还将为学校修建一座篮球场。

据黄冈大桥项目部高级政工师孙奇忠介绍,建于1956年的占岗小学是占岗村等六个村庄合办的联创、学,现有小学生150名、学前班学员70名,绝大多数学生都是留守儿童。由黄冈市团市委牵线,中铁大桥局黄冈长江大桥项目部团工委与占岗小学结成了“手拉手、―对一”帮扶对子,把他们的关爱送给了革命老区的留守儿童。

不仅是企业和个人,政府和社会组织也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开展了大量的关爱服务工作。

苏凤杰介绍说,从2005年开始,国务院妇儿工委就开展探索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儿童保护体系,其宗旨就是充分挖掘和合理利用社区资源,发挥社区管理和服务的重要作用,动员社区学校、幼儿园、医院等服务机构、社会团体以及志愿者参与儿童工作,建立并运行社区儿童保护的跨部门协调机制和“儿童友好家园”,为留守儿童提供游戏、娱乐、教育和心理支持等服务。今后,他们还将对现有的“留守儿童之家”进行规范化管理与指导,强化其社区保护的功能,为社区所辖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全国各地也纷纷出台了一些措施,关爱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河南省作为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也是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最多的省份之一。目前,河南省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数量近三百万人。近年来,河南省实施“留守儿童关爱工程”,建立“代管家长”制度,开办寄宿制学校,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湖北省发改委与省妇联共同实施了“留守家属综合服务体系建设项目试点”,利用农村空闲场所建立托管中心,为留守儿童、妇女提供综合服务。

安徽省政府实施民生工程,从2010年开始在三年内依托乡镇文化站设立留守儿童活动室。通过建立留守儿童关爱服务阵地,丰富农村儿童课外生活,对留守儿童给予关爱服务。陕西省石泉县探索建立了“党委政府统筹、部门相互联动、学校为主、家庭尽责、社会参与、儿童为本…‘六位一体”的留守儿童教育管护机制。

关注留守儿童范文第5篇

近年来,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政府出台了不少好政策,社会各界给予了很多关爱,学校做了很多努力,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解决留守儿童问题,隔代教养的家庭是基础,隔代教养水平是关键,还需要学校、政府、社会形成合力,共同关注隔代教养问题,切实改变隔代教养现状。

一、隔代教养家庭要筑牢四个基础

1.亲情基础。留守儿童虽远离父母,但他们有家,家里有存在浓浓血缘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者其他亲人。在“血浓于水”传统思想影响下,每个祖辈都有“隔代爱”的特殊情节,每个家庭每天都在演绎“剪不断、理还乱”的亲情故事。孩子在隔代家长身上体会到的亲情、真情,比其它任何地方任何个人给予的都要多,这是教养留守儿童十分难得的情感基础。

2.空间基础。贵州教育家汪广仁教授说:“孩子良好习惯养成、健康人格塑造需要空间基础。”除学校之外,家庭是非常重要的空间。祖孙两代人在一起的空间很多,劳动的田间地头、生活的厨房院坝、赶集的街道市场、走亲访友的路途、玩耍的山头溪边等等。祖孙两代的这些生活空间,是做好隔代教养的有效阵地。

3.时间基础。汪广仁教授还说过:“孩子良好习惯养成、健康人格塑造需要时间保证。”除学校老师、同学外,一起生活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同留守儿童个体相处时间最长。每天放学后、星期天、节假日、暑寒假,他们相处在一起,是进行家庭教育和巩固学校教育的最好时机。

4.经验基础。隔代家长有抚养和教育孩子的实践经验,孩子在不同年龄容易出现什么问题,应该怎样处理,他们心里比较清楚。他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还积累了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人生感悟。这些都是促进留守儿童成长和有效处理孩子教养问题的有利条件。

二、隔代家长要转变三种观念

1.转变溺爱观念。由于血缘关系,再加上多数祖辈现在有条件照顾好孩子,于是本能地特别疼爱孙辈,这无可厚非。但绝不能有过去没有照顾好子女,现在加倍补偿到孙辈身上的错爱想法;不能因孩子父母不在身边,处处迁就孩子,惯着孩子,帮孩子做本该孩子做的事的错误做法;孩子有错不要庇护,应及时指出并予以纠正。

2.转变顺其自然观念。隔代家长要认识到:儿童少年时期是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习惯培养必须抓早、抓好。不要总是信奉 “树大自然直”,寄希望于“孩子长大后自然就会懂事的”,不要对孩子已经存在的问题轻描淡写、不当回事。

3.转变因循守旧观念。隔代家长要尽可能多地学习和掌握现代家庭教养方法,转变“我过去就是这样带的,也没哪个孩子带出问题。”“我们小的时候,还不是这样”等固执过时的教养观念。要懂得:现在的孩子与过去的孩子情况不一样,不能用“不管他,过会儿就好了”、“黄荆条子出好人”等老办法来教养现在的孩子。

三、学校要改进两条渠道

1.把隔代家长请进来。学校要做好家庭教育辅导工作,利用家长会、双休日或者假期,学校把隔代家长请到学校,向他们介绍党的教育方针、学校的办学思想,和他们谈素质教育、课程改革;请教育专家、教师给他们讲家教方法,介绍学生个性发展、品德形成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知识;让优秀隔代家长介绍家庭教育经验等等。通过请进来学习培训,让隔代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家庭教育的主动性,掌握教养孩子的科学方法,走出家庭教育真空,摆脱学校德育“5+2=0”的尴尬局面。

2.让学校教育走出去。一是改进家访方式,让传统的“告状式”、“通报式”家访变为上门“聊天式”、“商讨式”家访,让隔代家长、教师、学生在一起平等交流,从而对症下药。二是把家长会、培训会开到村组、院坝去,让那些年老体弱走不动的、不爱走动怕麻烦的隔代家长,在家门口参会学习。这样,既照顾到隔代老人的困难,显出学校的诚意,还可以让更多家长受益,听取到更多的建议和意见,一举多得。

四、政府要建立两种机制

1.部门协同培训机制。解决隔代教养问题,除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以外,政府还需充分发挥社区、妇联、关工委、共青团、爱心社团、企业等部门,以及成人学校、社会教育辅导机构的作用,让他们把关注对象不仅确定在留守儿童个体上,更要对隔代家长进行培训引领,把培训送到乡镇,把关爱送到院落,多形式、多渠道帮助隔代家长转变观念,提高教养水平。

2.家庭教育奖励机制。政府可定期开展 “好爷爷、好奶奶、好外公、好外婆”、“优秀隔代家庭”、“优秀留守儿童”等评选活动,大张旗鼓地表彰优秀隔代家长、留守儿童,对优秀隔代家庭在资金和项目等方面进行奖励或护持,激励和带动广大隔代家长做好留守儿童教养工作。

五、社会要营造两种氛围

1.营造积极健康的教养氛围。在农村的村组、院落里,一要营造文明讲话、待人礼貌的氛围,杜绝脏话、粗话,给孩子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二要营造和谐融洽的人际氛围,家庭内、邻里间遇事多沟通,多谅解,团结友善,互帮互助,给孩子做好榜样;三要营造崇尚科学、重视知识的学习氛围;四要营造健康向上的娱乐氛围;五要营造整洁卫生的居家氛围。

2.营造齐抓共管的教养氛围。一是大家都来关心这些孩子。发现他们有不当言行及时提醒,有错误做法帮助纠正,不误导他们吸烟、喝酒、打人、骂人,不教孩子说脏话、粗话,不逗小孩说脏话、粗话取乐。有能力的家长可义务为邻近的孩子辅导功课,组织孩子开展有益的活动。二是不要为赚点蝇头小利贻误孩子。不让孩子进网吧,不卖给孩子烟酒,引导孩子正确消费、理性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