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美丽新乡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我们不能忘记那些在广大城乡辛勤耕耘的好老师,更不能忽视相比之下对教师这一弱势群体的伤害。某些政府部门每逢缺钱之时就会把黑手伸向学校和老师:因为学校公共经费有保障,老师人数多,如一个市有两万教师,每年克扣强捐500元,那一年将“增收”一千多万。正是这种恶毒思想和一些地方政府以学校质量、高考上线人数为政绩观,导致了许多地方教育资源失衡,超级学校和贫困学校两极化,争夺优秀教育资源之下才诞生了教师节送礼之风,跟风、攀比之下令许多教师寒心,从此他们开始不务正业,师德沦丧……
我们绝不否认,相比其他行业,教师队伍是最清廉的。腐败、没有师德人伦的可能只是极少数。那位好老师说媒体不应该把局部渲染成整体,伤害1400万教师的心,那将动摇教育事业,毁掉人才摇篮。但教师队伍意味着什么?他们面对的最弱势的孩子,他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的言行品质将决定民族的未来,他们责任重大使命崇高,不要说1%的师德败坏让全国人民伤不起,即使有万分之一的教师沦落为一表人渣那就会有1400人!那将代表着全国可能每天发生5起校园恶性事件!
当专家媒体还在争论教师节是否应该改日期以警示师德之时,当校园恶性事件、送礼之风污染原来纯净的教师节之时,却有无数如杜爱虎、张老师一样的老师们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地耕耘着。他们奉献着青春和热血,不为那微薄的待遇,更没有教师节的礼物,他们只想为祖国教育事业添砖加瓦,为社会培养栋梁之材,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素材点拨】
要让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一方面要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传统,用法律、制度来确保教师队伍100%品质优秀。另一方面,政府部门更要保障维护教师们的合法权益,不要去动那块专属于孩子、学校、老师的纯净蛋糕。
2011年初,南安农商银行响应省联社号召,在蓉中村开启“幸福南安・惠农行动”,自此与蓉中村结下深厚渊源。近年来,该行并不断创新思路,先后在蓉中村启动建档、便民、安居、致富“四项工程”,有力推动蓉中“美丽新农村”建设。
乐当“知农者”,建档工程晓民情
为强化银行与农民间的信息对接,2011年以来,南安农商银行先后在蓉中村开展了两大“建档工程”一一农户信息建档及小微企业信息建档。通过挨家挨户的采集,该行对蓉中村的基本情况、村民金融需求有了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覆盖范围广泛、内容翔实的农户、小微企业档案库。
鉴于蓉中村良好的信用记录,该行将蓉中村评定为“信用村”,给予村民利率优惠、贷款优先、手续简便等优惠政策,并着力从创新产品、提升服务、拓宽渠道等方面为信息建档提供全方位支持,确保建档工作取得实效。截至目前,南安农商行己为蓉中村675户农户建立档案,建档面达98.54%。
甘当“惠农者”,便民工程解民需
蓉中村金融服务中心,这是南安农商银行在实现“农村金融服务村村通”的基础上,为解决农民市场化需求、拓宽金融渠道的又一大金融创新。
该金融服务中心是南安农商银行联合当地村委设立的,通过引入多种金融要素,建成集担保咨询、投资理财、最新金融资讯提供、金融业务操作指导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农村金融超市”。值得一提的是,该中心借助“世纪之春”的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有效强化农民小生产与市场大需求之间的信息对接,推动农民生产发展。
善当“利农者”,安居工程暖民心
在蓉中村当地流行着“土按揭”的称呼。这“土按揭”便是南安农商银行在遵循基本信贷制度前提下,结合农民需求及农村产权特点,开办起来的“新农村住房建设按揭贷款”,“土按揭”的推出开创了农村集体用地及房屋融资建房的先例。
作为蓉中村新农村建设的重点项目,“莱克文化苑”就是依托“土按揭”模式而建立的。同时,旨在解决“危房”户、困难户住房问题“荣源大厦”项目的建设,也延用了“土按揭”贷款模式。截至9月底,南安农商银行共为35户村民发放按揭贷款546万元。借助“土按揭”,南安农商银行为蓉中村村民打造了名副其实的“安居工程”。
勇当“强农者”,致富工程赢民声
第一部分 规划建设
一、项目村基本情况
长宁县梅硐镇东河村是我县的贫困村之一,位于镇域东部,东邻兴文县中心村,西与本镇石陇村村相接,南与本镇红光村相连,北靠兴文县九角村,村域幅员面积4.65平方公里,辖6个社,有耕地1500余亩,林地4800余亩,有农户284户,人口1042人,其中贫困户60户,贫困人口181人,全村有无房户13户、危房户46户、住房困难户23户。该村以传统种、养殖业为主,2016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00余元。
二、项目村基础设施现状
(一)道路现状
全村现有通村公路4条,贯穿全村各组,长约11.35公里,村域内4条道路为混凝土路面,长度9公里,路面宽度4.5米,其余均为泥结石道路,路面宽度5米。现有60%农户已通硬化入户路,还有40%农户未通硬化入户路。
(二)电力现状
全村农网改造全面完成,电力供应基本能够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村域无变电站,有变压器6台,年度总用电量19.2万千瓦。
(三)给排水现状
各社农户现生活用水基本依靠蓄水和地下水,水质较差。厕所以旱厕为主,个别农户建有沼气池,人畜粪便部分进入沼气池进行处理,污水仍以直排为主。
(四)通信、广播通讯、有线电视
全村已接通固定电话线,部分农户安装了固定电话,已通移动电话。广播通讯已通,无有线电视。
(五)公共服务设施及配套基础设施
村“两委”办公室位于东河村2社(大坡上),占地面积90平方米,建筑面积90平方米。
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较为分散,无文化娱乐、体育设施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配套设施匮乏。
三、项目规划区域
(一)规划情况
根据东河村村域的实际情况,尊重村民意愿,选择在交通相对便捷、产业相对集中的3社(小地名:灯皇坡)处新建“1+7”党群服务中心,并以此为核心建设区,规划区域符合长宁县县域新村总体规划。采取改造提升旧村庄模式,整村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根除脏、乱、差现象,有效改善村容村貌。产业与基础设施相配套,依托养殖肉牛、林下土鸡等产业,促进村民增产增收。通过项目实施,实现农民生活生态化、环境优美化、居住清洁化,达到“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整洁、村貌美化”的基本标准,建成宜居和谐、休闲旅游新村。
(二)产业情况
东河村规划以养殖肉牛、林下土鸡产业为重点,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按照适当集中和个别整治相结合的原则,加大配套设施和村容整治力度;大力发展集体和民营经济,逐步将东河村建设成为集产业、旅游、观光休闲为一体的新村。
四、农房改造规模
新村农房改造规模67户,涉及268人(每户按4人计),其中贫困户46户,184人,危房户30户的住房问题,共规划较大居民点(10户以上)3个。
五、项目建设内容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内容
实施年限
县自查时间
申请市考评时间
1
农房改造
农房改造提升67户
2017年
—
2018年
2018年1月
2018年2月
2
道路建设
新建便民路3800m(宽1.2m,厚10cm)
新建便民路4500m(宽0.8m,厚8cm)
新建C30混凝土公路225㎡(含路基,长50m,宽4.5m,厚18cm)。
3
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改造
新建“1+7”党群活动中心320㎡(会议室60㎡,文化室50㎡,便民服务中心80㎡,远程教育中心80㎡,办公室50㎡)
4
配套设施
安装路灯76盏
5
其他
新建文化广场750㎡(长35m,宽21.4m,厚10cm)
新建公厕一个(50㎡及配套设施设备)
新建垃圾房9个共36㎡(长2m,宽2m,外墙贴瓷砖,盖琉璃瓦)
第二部分 资金投入
一、资金投入概算
本村农房改造提升规划规模为67户,项目总投资380万元,其中:省级财政投入100万元,县级财政投入50万元,整合资金投入96万元,农户自筹(含农户建房成本、产业投入)134万元。(分项投入及补助情况见附表)
二、资金补助方式和管理方式
他一度担心失传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儿调”,现在正逐步发扬光大,每晚在村中心广场上排练的就有近百人。
作为传承人,他打心底里高兴。
“儿调”因山歌唱词中有“儿”而得名,包括生活歌、山歌、情歌、对歌、号子等类别和难以计数的曲目,具有悠久的历史。目前,它仅存于石柱县境内,并和当地民歌相互融合,形成了“土家儿调”。
过去,由于唱它的人少,市场化难度大,几近失传。
转机缘于政府的适时介入。从2013年起,石柱县每年投入资金用于“儿调”的发展与传承,并在部分小学建立了传承基地进行课堂推广,既保护了文化遗产,又丰富了民众的文化生活。
“儿调”是重庆广大乡村文化繁荣的一个缩影。
当下的重庆新农村,随着群众文化“村村有组织、户户能参与、天天有演出、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主题、常年不断线”的目标确立,异彩纷呈的文化活动正成为“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新景致、农民生活的新内容和表达欢愉之情的新方式。
那么,在这些新的景致、内容和方式背后,重庆的乡村文化繁荣又有着怎样的“源动力”?
新观念――农民的自信舞出来
深秋夜凉。
重读年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引导公共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这些字眼,温暖着在主城一家文化单位工作的李静雯的心。
李静雯在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老家,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天山堡。这片宁静乡土在历经环境整治、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精准扶贫等蜕变后,焕发出别样生机。
乡村的夜,不复记忆中的寂静。
每当夜幕降临,天山堡村中心的小广场上,就会亮起明亮的灯光。待音乐响起,早已梳妆打扮好的农妇和土家汉子便在小广场上汇聚起来,随着节拍翩然起舞。
他们的脸上,带着从未有过的从容和自信。
“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清代《溪洲竹枝词》里的场景,莫不如此。
“几年前,村民健身就用传承下来的摆手舞代替坝坝舞了,现在参加的人越来越多。”李静雯说。
前段时间,李静雯回了一趟老家。她发现,随着村民生活条件的好转,他们的文化娱乐形式有了很大改变,“看电视、打麻将的少了,健身、跳舞的多了,特别是对文化的传承更加重视了”。
2015年6月,酉阳县土家摆手舞大赛举行。大赛现场,绚丽的服饰、动人心魄的音乐、生动的舞姿,无不展现着酉阳美丽乡村中村民幸福生活的情景。
“同样是舞蹈,但它和坝坝舞不一样。”在李静雯看来,二者虽然都可以看作全民健身的一种形式,都能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但摆手舞的繁荣则更多体现的是一种乡村文化的繁荣和村民的精神面貌,以及社会各界对巴渝文化的传承。
“舞蹈是一种展现美的形式,只有充满自信,才能用肢体表达美。”透过酉阳摆手舞,重庆市文化委员会公共文化服务处处长文科看到了村民日益增长的文化自信,以及背后所显现出来的乡村文化生活的繁荣。
新方式――文化的鸿沟填起来
用舞蹈来健身,曾是城乡文化差异的重要标志。
早起或晚饭后,外出跳一段,是很多城市居民的选择。
在过去的农村,早起干活,为生活奔波,晚饭后早早熄灯就寝。乡村的文化生活,相对单调乏味。
当农民唱起“儿调”,跳起摆手舞,意味着什么?
“城乡一体化。”文科的回答掷地有声。
过去几年,重庆共建成“美丽乡村”近1000个,村文化服务中心、健身广场、农家书屋、老年文化活动中心等更是数不胜数。全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正不断向农村延伸,城乡差距日渐缩小。
当“美丽乡村”建设让全市农村发生翻天覆地变化之时,一个个散落在乡间的村文化服务中心则承载着文化的音符,渐成重庆农村百姓不可或缺的脉动。
“在‘儿调’、摆手舞里看到的是农村文化繁荣和农民的自信。而在村文化服务中心里,看到的则是当前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城乡文化建设因为自信而日益缩小的差距。”文科说。
当村庄的文化、历史、特色、名人得到重视,并被挖掘和整理,陆续搬进村文化服务中心,这种乡土文化自信也随之激发。
“包括‘新乡贤’‘最美家庭’等以农民为主角的评选,都能让农民的自信迸发出来。”文科认为。
“先祖由湖广于大元入川,故土造就了祖辈们的勤劳与淳朴。苏氏族谱有宗规十七则明令载有‘耕读当勤、赋税当纳、邻里当和’家训……”
这是永川区何埂镇仓宝村苏祖才老人将“家风家训”搬进村文化服务中心为村民讲课时的场景。
2015年4月,永川区启动“新乡贤”文化建设,年近七旬的苏祖才老人成为913名“新乡贤”之一。
在一年多时间里,老人通过讲传统文化、家风家训等,给村里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变。
在永川区,913名“新乡贤”,成为乡村文化繁荣和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的新生力量。
时任永川区委书记熊雪说:“这股以农民为主角的新生力量,是缩小城乡文化差异、提高农民文化生活质量,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传播繁荣农村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
新路径――多元的供给足起来
2016年7月的最后一天,作为“文化下乡”的一部分,荣昌区“送电影下乡”惠民活动来到古昌镇冲锋村。
傍晚7点30分,村子中间的一块空地上挤满了人群。
区里的数字电影放映队给村民带来了经典影片《湘江北去》《西柏坡》,以及科教、政策类影片《走进农村合作医疗》。
“年轻的时候没有电视,能看场露天电影就是最好的享受了。没想到今天还能重温看露天电影的感觉。”62岁的村民李洪萍满脸喜悦。
这样的喜悦,让重庆市文化委副巡视员谢宾颇为自豪:“农村复兴,当从文化复兴开始。物质要富裕,精神更要富有。”
据谢宾介绍,在全市,这样的农村数字电影放映队还有721个,他们丰富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乡镇综合文化站有1025个,它们为农民开展文化活动提供了场所依托和组织指导。农家书屋在全覆盖的基础上,又新建了100家数字农家书屋。
“‘文化下乡’和村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只是文化生活的一方面。”谢宾说,“农民有了迫切的精神文化需求,多元化的社会公共文化供给才会越来越重要。我们应不断丰富农村的公共文化供给,以提供更多样的文化选择。”
前不久,秀山县钟灵镇陈家坝村的村文化服务中心来了几位县里的书法家,村民们每天都会去找他们学习书法。
“秀山是书法之乡,我们不会书法怎么行。”有村民表示。
从2016年起,梁平县金带镇双桂村的农家书屋每天都会向村民开放,养生保健、农业科技等多种读物都可在这里借阅。
“看书的人挺多,接下来村里会考虑再增加一些书。”村综合服务专干李茜茜说。
如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的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全民阅读,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引导公共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正在广大农村基层落地开花。
新呈现――美丽的乡村活起来
当文化的清泉流进乡村时,乡村变了模样,村民也变了模样。
铜梁区涪江边上的高楼镇,数百农民忙时种田,闲时舞火龙。他们不仅庄稼种得好,而且把火龙舞遍了大半个中国,并舞出了国门。
永川区自启动“新乡贤”和“最美家庭” 等以农民为主角的文化建设以来,农村的矛盾纠纷和量直线下降,社会风气更加和谐美好。
近年来,开州区长沙镇也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相继建起了长沙广场、滨河走廊、桔林公园等休闲健身场所。
“我们虽然住在农村,但享受的是城市待遇 ,住楼房,逛市场,出门就有小广场,健身器材、休闲广场一应俱全。”村民们很是高兴。
长沙镇的转变是重庆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
自2013年以来,重庆围绕大力发展乡村经济、美化乡村环境、丰富乡村文化、构建和谐乡村四个方面下功夫,努力建设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市、区县两级示范村近1000个,形成了点上有特色、面上有规模、整体大变化的“美丽乡村”发展格局。
2016年8月27日傍晚6点,开州区长沙镇齐圣村。
关键词:园林学视角;美丽乡村;生态性;文化性;地域性
受我国基本国策影响,建设美丽乡村是当下我国新农村发展的主要方向。基于美丽乡村建设的背景下,诸多地区都建设了属于自己的美丽乡村,也成为了联系城市与乡村的枢纽。在对乡村进行大规模的建设中,因为构建步伐较快,对乡村一些基础要素或是实质原则有所忽略。因此,本文从园林学的角度去探究思考美丽乡村建设。
1园林学视角的概述
1.1生态性
景观生态学是把乡村景观看作是在自然景观基础上形成的生态系统,其研究对象包含农业、生物、湿地景观、农田等。当前乡村面临着污染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园林研究者以保护环境为原则规划村庄,对环境进行改造,有效改善乡村生态环境,从而促进其发展。基于此展现乡村生态的优点,推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
1.2地域性
乡村的地域性包括了情感记忆、生活特征以及地域特征等。当地居民居住的环境以及一些植物、建筑等都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可以充分体现出人文情怀以及乡土气息。这些要素不单单依赖于具有特征性的建筑以及山水等,同时,也依附在地域的文化认知与情怀中。
1.3文化性
基于园林视角下的乡土情怀不单单包含了传统文化形态,还包含交流方式与精神情怀等。在古典园林中经常会用到对联与牌匾等一些具有文化特征的元素,一方面可以传达该地域的特色,另一方面就是应用牌匾或是对联本身就是文化特质组成元素的。美丽乡村中的文化要与其他乡村的文化进行区分,从而突显乡土特点。延续乡土文化是确保乡村建设的基础,可以使美丽乡村的构建更加多样化,使乡土民情得以保留,进而增加乡民的自豪感。
2基于园林学视角的乡村建设
2.1生态性建设
在对村庄进行规划建设中,充分体现了乡村生态的特性。村庄的布局与溪流、河道、山体等诸多元素进行有机结合,或是与自然风景进行有机融合,充分体现出当前已有的景观资源。绿化建设是体现乡村生态的基础,不论是在山水风貌上,还是生物保护中,都是属于生态建设的组成部分。通过对自然流水的添加,可以有效还原出自然生态的美观,对于一些垂柳或是滨水植物等基调树种的配置,创建出一个适合生物与乡民栖息的场所。植物需要应用适地适树原则,时刻注重季节变化,建设出一个美丽且生态的景观环境。在树种选择上基本使用乡土树种,搭配使用引种驯化的景观树种。
2.2地域性建设
在建筑改造方面,保留乡村区域中具有较高价值的历史建筑,对于一些破损的建筑作复原处理,既能确保乡村具有文化特色以及地域特色,还能对其地区的文化传承与保留带来极大帮助。一些新建的建筑物需要通过门楣、门窗等在形式或是颜色上进行处理,使其充分与原有的建筑物协调统一。同时,应用传统的设计元素展现出该地区的文化特色与地方特色。例如,在建设美丽新疆乡村建设中,更要加入民族团结的设计元素,使其空间具有领域性与识别性。对于目前因住宅而形成的巷道,在满足原有机理的状况下,可以对其空间进行梳理,使其空间结构更加合理有序。在景观建设上,可以通过种植植被的方式,有机融合景观建筑物,从而构成统一有序的整体。
2.3文化性建设
依据乡村用地设计与该区域地质地貌的特点,依附该地区的人文景观建设文化风景区。可以在一些具有明显文化特征的建筑物旁边构建休闲公园,使其成为邻里情感交流的主要场所,或是组织一些文化活动的区域,构造出一个可以供乡民娱乐休闲的活动场地。公园可以充分结合一些我国传统文化,例如,结合孝道,自古以来我国都在提倡孝道的重要性,将其作为公园的核心雕饰,形成地域文化特色。除此之外,还可以构建乡村文化广场,提供给乡民一个休憩、锻炼的场所,可供村民品茗下棋等,不仅满足乡民的心理需求,同时也满足了其精神需要。
3结语
基于园林学视角下的美丽乡村建设所涉及到的学科较多,统一的目的就是使乡村更加美丽。在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今天,构建美丽乡村不单单是口号,而是需要通过实际构建,满足现代化发展。与城市发展相比,农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是多样的,在构建美丽农村时需要重点加强文化、生态、地域的建设,基于此,才可以真正将乡村之美充分体现出来,从而改善居民居住环境。
作者:赵晓忠 单位:哈密市园林管理处
参考文献
1王佳.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景观规划设计分析[J].江西建材,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