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欧美妈妈与儿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国式妈妈典型特征一:
过于“宝贝”孩子
陶陶落地时是个大胖小子,身长和体重都是同龄人的99%,也就是说,一百个婴儿里面,陶陶是最高的也是最胖的,这是医生解释何为99%时这么说的,陶陶妈妈听得心花怒放。陶陶的喂养可谓精心极了,荤素搭配,讲究营养,人手方面则是爸爸妈妈外公外婆外加爷爷奶奶齐上阵,小保姆只能打打杂。陶陶吃饭是家里的大事,哪一天陶陶少吃了一口,全家人都紧张万分,“给宝宝吃点开胃健脾的药吧!今上午的蛋羹没吃完!”。
陶陶妈妈这样的中国式妈妈其实随处可见,对孩子的喂养过分精心,也对孩子们的成长指标过于执著。胖乎乎的婴儿固然可爱,但大了多半体重超标,带来诸多健康问题。班级里最高最胖的孩子往往最不灵活,最会遭到小朋友嘲笑,因此引发的心理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注重营养,不如注重孩子的健康,吃得适量,勤锻炼,才能养出健康宝宝。
大多数的欧美妈妈都让孩子做主,自己决定吃多吃少。中国妈妈也不妨放松心态,一顿两顿少吃了,真的关系不大,大人都有没胃口的时候,更何况小孩子呢?与此同时,中国妈妈还可以向欧美妈妈学习,为孩子也为自己营造和谐轻松的进餐气氛,同时注重孩子餐桌礼仪的教育,教会孩子用餐时温文有礼,应对得体。
中国式妈妈典型特征二:
过分重视孩子的教育
一句“不要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的广告词,让广大的中国式妈妈焦虑不已。在为孩子们策划未来时,教育当然是重中之重。有了这个指导思想,重视“胎教”并忠实贯彻执行的妈妈绝非少数。孩子们早早就得上各种补习班才艺班,忙得昏天黑地。
教育重了,其它的东西也就只能轻了。如果中国式妈妈觉得某种重要的才艺班必须去上,那么孩子喜不喜欢该项才艺,上这个班开不开心,是不是还想发展别的兴趣爱好,就不在妈妈们的考虑范围之内了。这样的做法就有欠考虑,为孩子策划将来,当然要尊重孩子的意见与爱好,听听他们的心声。与其只盯住孩子的成绩,不如发展孩子的多项爱好。
值得一提――
重视教育的民族往往会成为优秀的民族,重视教育的妈妈并没有错。在国外,大部分中国孩子成绩好,能上好的大学,相对来说就业上有优势,这是妈妈的成果,但是要防止高分低能。
中国妈妈典型特征三:
忽略孩子的心理健康
在中国式妈妈看来,一个回家就看书,从来不出去玩,也没有小朋友来家里玩的孩子是个好孩子,如果孩子考了98分却哭了3天则更说明孩子有上进心。殊不知,这都反映了孩子的心态不够乐观开放,遇到挫折时不能良好地调节心态。中国式妈妈普遍不重视、不擅长跟孩子们进行良好有效的心灵沟通。他们想什么,妈妈不知道,他们喜欢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妈妈们也知之不多。孩子们也觉得跟她们没话说。时间长了,有效的交流沟通在双方都成了问题。
向欧美妈妈学习――
欧美妈妈往往把孩子当成大人,凡事商量。中国妈妈不妨向欧美妈妈学习,也把孩子当成大人来尊重,当作朋友来相处。既是朋友,大家和谐相处,有话则说,无话则短;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交流的方式也很重要,母女一边逛街一边谈心,其效果可能大大超过书房里的严肃对谈;父亲传给儿子的处事秘诀,比起一本正经的对话,往往是打球时的几句话效果更彰。
此外,关爱孩子的同时,帮助孩子学会做判断,做出正确有利的选择。一旦孩子有了自己的价值判断,就应尊重孩子的意愿,并且鼓励孩子捍卫自己的意愿。如果妈妈自身的能力不够担此重任,必要时还应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中国式妈妈典型特征四――
轻视培养孩子独立能力
中国式妈妈总觉得孩子现在的重心是学习,学习好就行,其它的,等孩子大了,自然就好了。这是一个严重的认识误区。须知一个有基本的生活技能,能够自己独立生活并且自得其乐的人,才是一个不依赖他人的人,才是一个真正独立的人。培养孩子们的独立生活技能,不是在孩子们小时候什么都不教不管,稍大一点了往寄宿学校一送就完事的,而是要关爱孩子,在朝夕相处的日常生活中循序渐进地教会他们。
我租住的是一个三层小楼,房东名叫玛丽,是个寡妇,个人带着儿子约翰尼生活。一天,我到玛丽房间交房租,看到约翰尼正热火朝天地坐在电脑前玩射击游戏。玛丽一边和我聊天,一边关注着“前线”的战况,及时为约翰尼颁布口头嘉奖令。在妈妈的鼓励下,小家伙越战越勇,捷报频传:“报告妈妈,我又过了一关!”“报告妈妈,我换装备了!”就在这时,玛丽突然对儿子道:“约翰尼将军,请马上停止战斗!”约翰尼马上按下暂停键将游戏定格,扭过头来脸迷茫地望着妈妈。我也十分不解,只见玛丽脸上毫无笑容,严肃地说:“刚才那架飞机,明明一枚导弹就能将它击落,你为什么要用三枚?你知道枚导弹的价格是多少?至少300万马克。你知道现在世界上还有多少人饿着肚子等待救济?你……”
约翰尼的脸涨得通红,泪水在眼眶里直打转,眼看就要大哭起来,可妈妈丝毫没有妥协的意思。我连忙解围:“这只是游戏而已,不必那么认真。”
“打游戏也要节约子弹。”玛丽根本不买我的账,一直到约翰尼低头认错,并且写下保证:“以后打游戏不再浪费。”这时,玛丽才罢休。
这件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原以为只有我们中国人才重视孩子的养成教育,现在看来并非如此。正如台湾著名企业家喻世伟先生所说的那样,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父母为了培养和锻炼孩子,往往抓住孩子生活中的过失,随时随地进行教育,决不姑息和迁就,因为他们的教育针对性强,很少空谈大道理,所以往往更具实效。
爱心比金钱更重要
有段时间,约翰尼对中国的毛笔书法忽然产生了兴趣,天天求我教他写毛笔字。我自然不愿放过这个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于是欣然答应。这天下午我和玛丽带他到一家华人开的书店去买宣纸和毛笔,刚走到街头,就见到一位乞丐蹲在街角对着约翰尼笑。约翰尼犹豫着掏出口袋里的钱,对妈妈说:“妈妈,我想把买笔的钱送给这位叔叔。”还没等玛丽说话,我连忙抓住他的小手说:“别这样,约翰尼,这些人都是骗子。”约翰尼疑惑地望了我一眼,轻轻挣脱我的手,继续对母亲说:“妈妈。”还没等他说完,玛丽就微笑着鼓励道“去吧,约翰你,你让妈妈感到骄傲。”
望着孩子的背影,我忙将自己在国内的种种被骗经历告诉玛丽。玛丽一直很认真地听着我的话,等我说完了,只见她对我抱歉地一笑,说:“谢谢你的提醒,但我认为约翰尼的想法应该得到鼓励。正如你所说的那样,有很多乞丐好吃懒做,专门装出副可怜相骗取大家的同情,可是如果我们禁止约翰尼这样做,他就会错误地认为人与人之间是自私和冷漠无情的,毕竟,爱心比金钱更重要。
约翰尼的“劳动节”
每到星期天下午,约翰尼都要自己带着拖把、抹布在楼道打扫卫生,从不间断。在国内时经常听说很多欧美国家的孩子为了挣零花钱,常常为自己的父母或别人打工。我以为约翰尼也是如此,可一问才知道约翰尼这样做完全是义务劳动。这让我既惊讶又感到迷惑不解,顺便说下,约翰尼“将军”只有6岁多一点,左脚有点跛。平时空手上下楼都不大方便,拖着重重的劳动工具更是举步维艰,每次都累得面红耳赤,气喘吁吁,让人于心不忍。可他偏偏拒绝任何人帮忙,生怕别人把他的“美差”抢走似的。天下哪有这么狠心的母亲,请一个清洁工不就完了吗,干嘛非要这么为难自己的儿子呢?
有一天,我终于忍不住去找玛丽理论,谁知玛丽的一番话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作为母亲,她当然最明白儿子行动不便和劳动的艰难,但她决不因此而让孩子感到自己不正常,不让孩子的心灵受到伤害。在这种观念指导下,孩子宁愿自己努力,也不愿因为脚跛而让别人怜悯自己。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约翰尼因为脚跛,会失去很多优势,因此必须磨练自己的意志,培养百折不挠、不怕失败、不怕困难的精神。而且,打扫卫生的任务还是他自己主动申请的,没有人要求他这样做。他还将这天定为自己的劳动节呢?
玛丽的语气很平淡,可是,我却久久不能平静。约翰尼的义务劳动既无老师命令。也无家长要求,纯粹出于自愿,非但如此,还别出心裁地将周日作为自己的劳动节,可见是真正以劳动为乐,绝非心血来潮或沽名钓誉。所有这些,玛丽曾付出多少潜移默化的教育啊!
八点四十一分
有次玛丽和我约好礼拜六去市政厅广场玩。临出发时,突然玛丽接到一个朋友的电话,请她帮忙查阅一些资料,然后再用传真发过去。没办法.玛丽只好请我带着约翰尼先走,说好八点四十分在市政厅广场东边第二个长椅处会合。
幸福的泪水像断了线的珍珠,11年的甜酸苦辣一齐涌上韩杞的心头,这位绝少流泪的坚强女性此刻喜极而泣。11年了,是儿子支撑她迈过一道道生死难关,一次次与癌魔抗争,终于活到了今天,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笑对病魔,震撼心灵的“妈妈回音”
韩杞永远也忘不了11年前那个刻骨铭心的日子。她在局部麻醉中躺在医院的手术台上,静静地等待病理切片化验结果。一个小时后,她听到了失望的消息:“恶性肿瘤,准备全身麻醉,切除乳癌。”
乳腺切除手术两个多月后,她在丈夫的搀扶下一步一歇地爬上了6楼的家。11岁的儿子李瀚铮放学了。分别两个多月,儿子捧着妈妈的脸亲也亲不够。“妈妈,你瘦了,你的病治好了吗?”儿子的生日和妈妈的恰巧是同一天,他出生刚7个月就会说“妈妈”,从小体弱多病的他对母亲格外依恋,让韩杞付出格外多的母爱。“妈妈,明天是三八妇女节,我给你写了一封信,老师想请你做家长代表,在我们的主题班会上宣读你的回信!”闻听此言,韩杞不由得一怔。去年三八妇女节,韩杞意外地收到儿子一封贴着邮票的来信,读着信,她高兴得眼泪都快要掉下来了。那天晚上,她按照学校的要求,给儿子写了一封语重心长的回信。后来在儿子班上的主题班会上,回信被老师宣读,赢得好评一片。可是明天,她哪能去啊?头发都快掉光了!韩杞说:“儿子,很抱歉,妈妈明天要去化疗,不能去开家长会了。”儿子的眼圈立即红了,他预感到妈妈病得很重,难过得低下了头。看到儿子这样,韩杞不由地一阵心酸。得了这个病,她最放心不下的是儿子,她多么希望多活几年,看到儿子读中学、读大学,至少小学毕业啊!她强颜作笑说:“早点睡觉吧,妈妈给你用磁带录一封回信带给老师,好吗?”
韩杞一夜无眠。她把儿子的信看了一遍又一遍,百感交集。应该如何给儿子录回信?该不该把患癌症的实情告诉儿子?丈夫李成是一名典型的军人,他建议借此机会把癌症病情告诉儿子,让儿子受点风雨吹打有好处。韩杞对着录音机缓缓地录着“妈妈回音”。由于化疗反应,几乎每说两三句,她就要停下来呕吐一阵,18分钟的回信,录了整整3个小时。丈夫特意找出一盒音乐带,为录音配上抒情的背景音乐。
这一天,是1999年的三八节。下午,大连桃园小学五年三班“妈妈的回音”主题班会开始了。班主任老师拿出那盒录音带说:“李瀚铮同学妈妈的信是用录音完成的,因为他妈妈已经身患癌症,正在做化疗……”仿佛晴天霹雳,李瀚铮惊呆了!尽管此前妈妈给过他一些暗示,可一向无忧无虑的他从来没有把可怕的癌症和最亲爱的妈妈联系在一起!深情的音乐响起,录音机里缓缓传来妈妈那亲切而虚弱的声音:“儿子,再过50多天,你就12周岁了。原本,妈妈不想将得癌症的实情告诉你,怕你有压力,影响你的学习。当妈的,只希望儿子你生活得无忧无虑。-但我相信我的儿子能经受得住痛苦的考验,也希望儿子你能给妈妈信心和勇气,共同面对病魔,坚强地活下去……”泪水顺着李瀚铮的脸颊流了下来,他恨自己粗心,竟没有发现妈妈身患绝症。“儿子,妈妈的病情确诊那天,连续做了两次大手术。面对恶性肿瘤和死亡的威胁,妈妈始终是镇静的,面带笑容迎接了这一切。妈妈知道,更艰巨的事是接下来妈妈要和你,还有爸爸一起面对这个残酷的现实,以及应对今后的压力。”“儿子,没有人的时候,妈妈也曾偷偷地流过泪,放心不下你,放心不下这个家。但妈妈还是挺过来了。我们军人的光荣传统一向是勇敢坚强,战场上敌人的炮火打不垮我们,生活中的疾病困苦照样压不倒我们,妈妈一定会笑对人生,彻底战胜疾病……”泪水从每个人的脸上滚过,录音放完时,教室里一片抽泣呜咽之声。
这是李瀚铮心灵深处受到的一次最大的震撼!会后,校长和老师都找他谈了话。放学回家,他带着校长买的一大束康乃馨献给妈妈,母子俩长时间地深情拥抱。李瀚铮伏在妈妈的耳畔轻声说:“妈妈,我长大了要发明一种药,彻底治好您的病。您一定得好好地活着,亲眼看到我怎样研究出来那种药。”
几乎一夜之间,韩杞惊讶地发现,儿子一下子成熟起来了!他每天早早起床,主动干家务活儿,学习成绩也突飞猛进。患病后,韩杞要定时注射干扰素、转移因子等药物。为方便治疗,丈夫学会了给她打针,有时丈夫不在家,打针的任务就落在了儿子身上。12岁的孩子自己都怕打针,哪里还敢给别人扎。妈妈第一次教他打针,儿子吓得手直哆嗦,迟迟不敢下针(妈妈找来一个萝卜,让他先找找感觉,可萝卜都扎满针孔了,他还是不敢往妈妈身上扎)。后来,他双眼一闭把针捅了进去,手一抖,立即就拔了出来。见妈妈眉头一颤,李瀚铮心痛得要落泪:“哎呀妈妈,真对不起!都怨我太紧张了,你一定很痛很痛吧?我给你吹吹!”韩杞故作轻松地笑着鼓励儿子:“妈妈手术都不怕痛,扎针算什么?儿子,没关系,你大胆扎!”又一针扎进去。一紧张又拔了出来,见妈妈被扎出了血,李瀚铮的眼泪吧嗒吧嗒地往下掉,“妈妈,我心疼死了,别让我再扎下去了!……”韩杞继续笑着鼓励他:“儿子,你下针的手法不错,只是不要立即。”直到扎下第三针,才终于把药推了进去。打那以后,他经常给妈妈打针,还常和爸爸比试谁的注射技术更高。
母子相携,共悟“放下与提起”
也许,命运之神在故意考验人。1999年9月,李瀚铮刚刚升入小学六年级,韩杞被查出“乳腺癌肝脏转移”!韩杞自己是学医的,她十分清楚,这是最糟糕的结果,最恶性的癌变!她才刚满40岁,儿子还没有上完小学啊,她不甘心!她怎么也不甘心!于是,她跑遍北京,上海最权威的医院会诊,做了肝肿瘤切除手术,一个疗程接一个疗程地进行化疗。然而,一切的努力均收效甚微,病情继续恶化。最终,国内顶级医学专家向她交了底:“最多剩下两年左右的时间,好好安排这段日子的生活吧。”韩杞仍不甘心:“难道没例外吗?”专家看看她,说:“奇迹是有的,根据权威数据统计,这种癌变活过5年的几率有1.75%。”
“1.75%能落在我的头上吗?”这致命的打击让韩杞真有些挺不住了。她整整痛哭了一个星期,比治疗更让她痛苦不堪的是“死亡”的心理折磨。她最放心不下的是儿子,一定得坚持到他小学毕业上初中!可怎么盘算似乎也看不到儿子上高中了。所以,她不停地想着如何让儿子早一点考上重点高中。她最担心自己会在儿子备战中考的关键时刻不行了。那岂不是拖累儿子吗?她忍不住一遍一遍地找儿子谈话:“儿子,你跳级吧,妈妈给你多请几个家教,把该补的课提前
补上……”
这一切,在12岁的李瀚铮身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个从小就有语言天赋、开朗活泼的阳光男孩,突然间变得少言寡语。心事重重。一天半夜,韩杞被隔壁房间的哭声惊醒,跑过去一看,儿子惊慌地对他说:“妈妈,我刚才做了个噩梦,怎么也找不到你了,你可不能扔下我不管啊……”韩杞深深地自责,是啊,她没想到自己的病给儿子带来了这么大的压力。她要设法为孩子解压!第二天,用心良苦的丈夫为韩杞写了四句话:“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韩杞反复咀嚼这12个大字,豁然开朗:是啊,归根结底在于自己没有“放下”啊!与其哭着死,不如笑着活!韩杞不再提跳级赶课之事。她经常带着儿子爬山,到海边散步。
一个雨天,一只小海鸥撞破6楼阳台的纱窗飞进家中,李瀚铮和妈妈为这只翅膀受伤的海鸥涂药疗伤,把它饲养在阳台上。李瀚铮天天模仿鸟叫声与小海鸥“对话”,他俩一唱一和乐此不疲,每天都招来成群的海鸟在窗外飞翔鸣叫,俨然成一景观。突然有一天,韩杞惊讶地发现,儿子不知不觉间学会了高超的口技。他能逼真地模仿各种各样的鸟叫,模仿萨克斯、二胡、架子鼓等几十种乐器的声音,还会惟妙惟肖地模仿“迪斯尼狂欢节”的几十种声音。他能出神入化地模仿欧美音乐,模仿原版外国大片电影的对话配音,这些又促使他的英语水平和写作能力直线上升,他多次在大连市中学生作文比赛和枫叶杯英语竞赛中夺得大奖。有一天,李瀚铮一进家门就兴奋地喊:“妈妈,今天我得了奖金,你瞧,这些都是我给你买的营养品!”边说边掏出蜂蜜、大枣、木耳等一大堆东西。韩杞感觉身心都好舒服啊……
不久,治疗的副作用引发子宫大出血。韩杞不得不接受子宫和卵巢摘除大手术。手术前,李瀚铮和妈妈约定:“妈妈,当你平平安安地出院的时候,我一定会送给你一件非常有意义的礼物。”那几天,李瀚铮一放学就把自己关在屋里,在一张花了10元买的拼图上,拼出一个扎小辫的小姑娘骑着一只大金牛的图案。他还让爸爸做了个金色镜框,把它镶上。韩杞出院那天,她一进家就看见了儿子的这幅杰作。“妈妈,你是金牛星座的,这个小姑娘就是您,祝您永远年轻,星(幸)运吉祥!”
儿子的孝心和成长进步是对母亲最大的慰藉和奖赏,尽管韩杞几乎隔两年就动一次手术,但韩杞几乎忘记自己是个癌症患者,她总是很乐观开朗。
生命誓约:为了千千万万的母亲
2005年年初,韩杞又被查出甲状腺癌。当她从手术室被推出来时,看见焦急地守候在门外的领导和同事,韩杞开玩笑地对他们说:“我都成养癌专业户了,这次又没逃过去!”第二天,一个朋友去看她,问她得第三种癌症的第一反应是什么。韩杞回答:“在手术台上我就知道了,可我没掉一滴眼泪,我真的没有一点悲伤的感觉,我之所以能活到今天,就是因为我能想得通,这既是为了孩子,也是孩子教我这么做的!”
术后,韩杞突然声带失音,说不出话来,这可急坏了李瀚铮。在高中寄宿的他,每天都与妈妈通一两次电话,他把这种“话疗”作为送给妈妈的最佳补药。“妈妈,我再给你讲一件趣事……妈妈,咱们再聊10分钟好吗……”尽管电话那一端寂静无声,但电话这一端总是欢声笑语不断,时不时还夹杂着口技和歌曲。星期天,李瀚铮回到家,像变魔术一样,双手一晃变出一个电子铃。“妈妈,看,我给你带回了什么礼物?今后,你只要轻轻一按,我和爸爸便招之即来!”
这年夏天,李瀚铮赴沈阳参加全国中学生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从小立誓学医救母的他,对生物学有一种特殊情结。竞赛结束后,他打电话向妈妈报喜:“妈妈,我获得二等奖!”闻昕此言,韩杞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好儿子,你真是好样的……”一句话未说完,韩杞自己倒吓了一跳:“啊,是我说的吗……”一阵惊喜和激动,李瀚铮几乎跳了起来:“啊,妈妈,是你的声音,你能说话了呀……太好了妈妈,我终于又听到您的声音了!”对李瀚铮来说,失语半年多的妈妈说出了话,这简直是一件比获得任何大奖都值得高兴的喜事。从沈阳回家的那天,他特意用奖金买了一瓶红酒,以示庆贺。“我的每一个奖项和成绩,都会给妈妈带来快乐,我就要让她天天快乐,用快乐细胞杀死癌细胞。”李瀚铮就是凭着这种想法,成为中学里颇有名气的“获奖专业户”。他在第二届全国青少年英语口语大赛中获得大连赛区一等奖、大连市2004年高中英语辩论赛一等奖,并出色地主持了2005年全国“中学生英语夏令营”。
.
2006年高考前夕,北京外国语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向李瀚铮伸出“免试录取”的橄榄枝。但李瀚铮“不改初衷”!他要照常参加高考,所有志愿都填报。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最终,李瀚铮被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录取。“妈妈,你已有两个战胜癌症的‘五年计划’,我也订了一个‘四年计划’。“赴广州上学前,李瀚铮向妈妈公布了他的学习计划:大一是“活动年”,以参加各种活动为主;大二是“考G年”,以准备GRE考试(即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为主;大三是“科研年”,以参加科研为主;大四是“申请年”,毕业后,我肯定要到世界最先进的生物医学院去深造,而且我保证不要家里掏一分钱……
令韩杞颇感惊讶的是,儿子竟然真的一丝不苟地履行了自己的计划!2007年12月1日晚,第七届广东省大中学生英语口语大赛总决赛晚会在广州友谊剧院盛大举行。李瀚铮与入围总决赛的16强选手经过演讲、现场问答、才艺表演和反应测试四个环节的比拼,最终,李瀚铮以技压群雄的高超英语水平和拿手绝活――口技征服全场的热情观众,一举夺得年度总冠军和最佳才艺两项最高奖,并获得赴英国交流访问10天的奖励。“妈妈,我20岁生日你给我买的那件橘黄色T恤我很喜欢,我就是穿着它夺得双项冠军的。”广州常有抗癌大型报告会和专家论坛,几年来李瀚铮几乎每场必到,他对国际和国内专家学者在抗癌研究方面的最新动态给予了密切的关注和追踪,并及时转告给母亲:“妈妈,现在子宫颈癌和某些皮肤癌都研制出疫苗了,像你这种种植型癌症,不出几年就有望攻克。”在一次活动中,由于翻译人员缺乏生物医学方面的知识,李瀚铮现场顶上去帮忙,使负责这项活动的美国女专家对他十分欣赏,李瀚铮向她详细介绍和咨询了妈妈的病情,专家被他的孝母情结深深感动,拿出一部分自己用的营养品赠送给他妈妈。
黄涛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也是某知名大型教育网站的超人气版主,从高考版到大学版,现在又到留学版,随着孩子求学的步伐,他的“版图”变了,但不变的是版主的地位。无论在哪个版,他都有大量的粉丝和拥趸,他的观念与热情,以及孩子一路走来的优秀成绩让他有了巨大的吸引力。
上课外班,重点不是培优而是选优
儿子黄晓岑出生后,我和妻子有了明确分工:以后学习方面的事我管,生活方面以及兴趣爱好的培养由她管。为了培养孩子的各种兴趣,我们从小就带他去学习各种技能,跆拳道、游泳、画画、舞蹈等等。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儿子对画画、舞蹈、游泳都没有兴趣,但对跆拳道感觉还不错。也许这种对抗性、竞技性比较强的运动能够吸引他,于是我们就把其他的都停下,让他坚持学跆拳道。
我们一直坚持拿到了高绿带,要再提升似乎有些困难,最关键的是这时候学习任务变重,时间也紧张起来,于是儿子提出不学跆拳道了,想把时间放在学校的学习和国际象棋的学习上。
好吧,我觉得这些都是兴趣性的学习,如果孩子有兴趣就学,如果兴趣已经消失,那么该放弃就放弃。
黄晓岑是从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开始学国际象棋。
在我的计划里孩子将来是要出国留学的,国际象棋既可以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又是一项极好的智力训练,将来还可以在欧美以棋艺会友,拓展生活学习的朋友圈。这时,适逢国际象棋湖北知名教练刘成万开了一个班,我让儿子跟着老先生接受国际象棋的启蒙。后来老先生因年龄太大,带课有些吃力,他觉得儿子有潜力,向我们推荐了汉阳棋协柳大昌老师的国象班。儿子对于国际象棋的兴趣一直很浓,有时候回到家还在琢磨着哪一步棋应该怎么走。学习一两年后,他基本可以做到提前六七步走棋。在初一初二的时候,他参加了全省的成年组比赛,连续两届都是第五名。还参加过李成智杯全国青少年国际象棋比赛,期间巧遇叶江川、谢军等名家临场指导。
柳大昌老师曾向我们建议,孩子可以走职业化的道路。但是,我觉得走职业化道路能出来的都是金字塔顶端的几个人,那是一条很艰难的漫长之路。综合考虑了当时的大环境,以及儿子的排名,我觉得让儿子走职业化的道路有点剑走偏锋,所以我对儿子说,棋,我们好好学,但学业也不能放弃,万不可顾此失彼。事实证明我的决定是对的,他同期的一个孩子,也是在这方面很优秀,常常为了参加国际象棋的学习和比赛而向学校请假,最后想走职业化的路没能成功,还荒废了学业。
儿子初二那年,考虑到即将面临中考的激烈竞争,我们停了周末的国际象棋训练。多年的国际象棋学习结束了,我跟儿子算了算,我们在这上面的学习时间是多长,学费是多少,而他的收获是什么。有形的收获是拿到了名次,拥有了二级运动员的申请资质;无形的收获则是学到了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是伴随他终身的一种能力。
直到现在,国际象棋仍然是儿子在学习之余最好的休闲和娱乐。
小升初,语数外的接力式培优
六年级下学期时,为了考上理想的初中,除了已经上的英语培优外,我们对语数开始连轴式地培优,中午12点到下午6点就在语文老师的工作室冲刺;6点钟一家数学培训机构的老师去接儿子学数学;晚上9点30,我把儿子接回家。
在这接力式的培训中,我担心儿子会觉得累,征求他意见要不要减去一些班,他说,这有什么累的,时间衔接得这么好,一点都没有浪费。
有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到培优机构后,就觉得学习是孩子的事,我们已经尽到责任了,学好学坏全靠你自己。这样的效果怎么样,其实就看孩子的天赋和自律了。
有的孩子上了培训班,反倒影响了学校学习。因为在外面培优时,老师讲的课是比学校拔高的,回到学校后,就不再认真听课。还有的学生,因为在外面培优时的课程进度比学校的快,也会让他在学校的学习中产生怠慢的心理。
对此,我对儿子一直在打预防针。
有一次儿子考试不太理想,借着这件事,我告诉他,我们在外面的培优并不意味着学校的学习不重要。相反,学校的学习是比培优更重要的学习。举一反三,温故知新,你要把培优所学和课堂所学结合起来,取长补短。这样的培优学习才最有价值。
另外,我们家一直注意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比如,只要电影院有原版英文电影,我一定会买三张票,一家三口一起去看。
自从他初二开始,我们给他培养了一个习惯,我一般是家里最早起床的人,在他起床的前10分钟,我就开电视机,定到CCTVnews播放英语新闻。我会把声音放得很大,吵醒他,就像打铃一样,儿子就在这个时候醒来。
早餐的时候电视机一直开着,碰到有意思的新闻,我们还可以讨论一下,新闻成为最好的话题。所以,儿子戏言:我们家的电视机主要功能其实是用来当闹钟、听英语新闻的。
电脑与网络这些高科技是一把双刃剑,互联网带来的信息爆炸,如果不加以控制与引导,是会影响到学习的。儿子上高中时,有一次跟他妈妈约定,如果考到年级前五名,就送他一个ITOUCH。他妈妈答应了,这件事我是持不同意见的,但是他妈妈已经答应,当儿子真的考到了前五,我们还是给他买了。
有了这个新ITOUCH,儿子开始喜欢边听音乐边做作业,不如以前那么专注,结果成绩很快下降。我提醒他,是不是与这段时间听音乐太多有关。孩子通过事实认识到了,也知道自我控制了。
提起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齐我们都非常熟悉,他是世界著名的钢琴家、指挥家,曾数次来过中国,在北京和上海都举办过个人钢琴音乐会,近些年又多次率世界著名交响乐团来国内演出。这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冰岛籍前苏联钢琴家是20世纪录制专辑最多的钢琴家之一,录制了钢琴史上几乎所有的钢琴作品,有″键盘上的马拉松健将″的美誉,还曾获得过格莱美奖。20世纪70年代后他又走上指挥台,成为世界著名的指挥家。
与他同台演出的是他的长子沃夫卡・阿什肯纳齐,毕业于英国曼彻斯特的皇家北部音乐大学。作为一个室内乐的音乐家,沃夫卡・阿什肯纳齐的足迹遍及欧洲、澳大利亚、新西兰和美国。他曾与欧美很多知名乐团和著名指挥家合作过,并参加过众多的国际音乐节,他现在是弗雷音乐学院的钢琴教授。
阿什肯纳齐早在2005年就公开宣布告别驰骋了五十余年的舞台,不再举行公开的钢琴演奏会了,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他喜爱的指挥生涯之中。但他并未中止对钢琴艺术的执著追求,七十多岁高龄每天仍然坚持练琴3―5个小时。在音乐史上,父子音乐家同台演奏的例子并不多,指挥家艾森巴赫父子算是引人注目的一对。老阿什从几年以前开始和儿子合作弹奏双钢琴,经过多年的练习与磨合,于2009年的8月推出了父子俩的第一张双钢琴CD专辑《德彪西、拉威尔双钢琴作品集》。这次他们父子来中国的北京、上海、广州3个城市巡演的目的,用他自己的话来形容:“我只想与沃夫卡以超强的默契让观众感受到最原始的音乐感动。”
音乐会开始的钟声鸣过,阿什肯纳齐父子缓缓走上国家大剧院音乐厅的舞台,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父亲满头银发,精神矍铄;儿子沉稳庄重,神情盎然。他们演奏的第一支曲子是普朗克的《双钢琴奏鸣曲》,这首乐曲作于1918年,原为四手联弹奏鸣曲,后来改编成双钢琴作品,是一首经典之作。作为法国“六人团”的成员之一,普朗克的音乐很多地方呈现出新古典主义的特征。在这首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优美丰富的感情,带有自然音和旋律性、饰之以20世纪不协和性的曲调与和声。整首乐曲父子二人演奏得流畅而富于热情,而观众们则更多地把目光集中在老阿什的演奏上。
第二首曲子是斯克里亚宾的《a小调双钢琴幻想曲》。这首被称为“遗作”乐曲是作曲家作品中较少被演奏的一首,很多资料都没有记载。演奏俄罗斯作曲家的作品对于在俄国出生的钢琴家父子来说应该是拿手好戏。正像老阿什肯纳齐说的那样:“俄罗斯的音乐是在我们血液中流淌的,我相信这是最自然的演绎。”这首乐曲很多地方都是如同两个人对话一般,旋律优美,情感丰富。在国内我们经常接触的斯克里亚宾的钢琴音乐更多的是他的练习曲、前奏曲和钢琴奏鸣曲,这次听到阿什肯纳齐父子演奏他的双钢琴作品可以使我们从一个侧面深入地了解斯克里亚宾钢琴音乐的神韵。
第三首乐曲是鲍罗丁的《波罗维茨舞曲》,乐曲选自作曲家本人创作的歌剧《伊戈尔王》中的第二幕和第三幕中的部分音乐。这是一首我们非常熟悉的充满东方色彩的音乐,原本就十分迷人的旋律,经过沃夫卡・阿什肯纳齐的精心改编,更加增添了鲍罗丁这首乐曲的魅力。
纵观上半场的演出,感觉儿子在父亲的光环笼罩下略显拘谨,可能是因为罩在他头上的这个光环太绚丽了,而且父子二人在演奏技法上也有所不同,声音的表现力与感染力还是有细微的差别。正像沃夫卡说的那样:“作为阿什肯纳齐的儿子,他的光环笼罩着我,也给我很大的压力,我超越不了父亲的声望。”的确,老阿什肯纳齐作为俄罗斯钢琴学派的杰出代表,承袭了俄罗斯学派的精华,他的演奏朴实无华,动作简洁松弛,声音扎实通透,表现力极为丰富。在上半场的演奏中能够看出他尽量地在控制自己的锋芒,但还是凸显大师的风采。
他们父子经过3年的练习与磨合,直至去年8月才正式推出了一张全法国作品的双钢琴CD专集。作为世界级钢琴大师的父亲从来没有给儿子上过课,他曾说过:“我没有刻意培养他,因为我太忙了。我从来没有给我的儿子上过钢琴课,也从来没有给过他任何压力。”无独有偶,老阿什肯纳齐的父亲也是一位钢琴家,同样也从未参与到儿子的早期音乐教育中,弗拉基米尔是在莫斯科中央音乐学校开始的钢琴学习生涯,那时他只有8岁。
下半场首先演奏的是拉威尔的《鹅妈妈》组曲,作品创作于1911年,原本也是一首四手联弹曲。乐曲取材于法国的民间童话集《鹅妈妈的故事》,由五首带标题的曲子组成。这部作品的旋律清新单纯,极富五声音阶风格,充满天真活泼的童趣。进入到下半场后沃尔夫逐渐开始发挥出自己的音乐才能,与父亲一道营造出拉威尔音乐的情绪和气氛,父子间“血浓于水”的感情从《鹅妈妈》的音乐故事中得到极致的展示,一时间人们真正体验到“默契”的双钢琴演奏所独具的艺术魅力。
下半场第二支曲子是德彪西的《林达拉哈》,这是德彪西为双钢琴创作的第一部作品。乐曲的名字来自阿尔罕布拉宫中一个阿拉伯风格的喷泉。该作品结构精巧,情绪细腻,旋律也极具东方风格,富有五声结构特点的旋律、加上色彩丰富的和声、极具特色的哈巴涅拉舞曲的节奏,充分体现德彪西钢琴音乐的印象派风格,这首乐曲是双钢琴作品中的优秀代表。
音乐会安排的最后一首乐曲是拉威尔的《圆舞曲》(又名“舞之诗”)。乐曲作于1920年,最初是一首舞剧中的音乐。乐曲一开始充满施特劳斯圆舞曲的风味,后来就出现了刺耳的和弦,最后在不协和音响中结束。随着音乐情绪的变化,父子俩的演奏也进入了巅峰状态,这个时候人们似乎已经忘记了舞台上谁是父亲或儿子,忘记了大师与普通人,台上台下融合在一起,人们尽情享受双钢琴演奏带来的和谐美和听觉上的冲击,音乐厅沸腾了,在人们的掌声和欢呼声中阿什肯纳齐父子结束了他们中国巡演的首场演出。观众的热情感动了两位钢琴家,他们数次谢幕,并加演了一首德彪西改编的舒曼钢琴作品。
双钢琴曾是欧洲贵族所独享的独特演奏形式,尽管莫扎特、贝多芬和其他的作曲家曾经创作出一些优秀的双钢琴乐曲,但和钢琴独奏的浩瀚作品相比还是少之又少。这次阿什肯纳齐父子带来的双钢琴音乐会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世界双钢琴艺术宝库的大门,使我们领略到双钢琴演奏的独特艺术魅力,相信也一定会促进我国双钢琴演奏与教学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