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时间的感悟

对时间的感悟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时间的感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时间的感悟

对时间的感悟范文第1篇

一是始终坚持聚焦学生的宗旨。

“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核心思想是“以学为本,发展学力”。它以发挥学生主体性为根本,把学习的主动权赋予学生,帮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善于学习、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享受学习;从“自学能力培养”到“彰显学生的个性”,都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改革的落脚点和归宿的。“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主张通过教学发展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系统整理知识的能力、科学应用知识的能力,突出自我获取、自我构建、自我发展、自我超越,实现“六个学会”:学会阅读、学会整理、学会迁移、学会评价、学会总结、学会探索。

二是始终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

李庾南老师改革的动机来自实践,在共和国教育获得新生的岁月,她深切感受到来自广大学生、教师和社会各界变革基础教育现状的强烈呼声,从而萌发变革中学数学教学现状的冲动。她用来指导改革的观念,既有来自新时期改革开放的社会大潮中涌现的生机勃发的思想观念,又有她从包括自己和身边优秀教师在内的广大教育工作者契合教育规律、富有实际成效的教学经验中总结提炼的教育思想精华。她实验改革的方案更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酝酿产生、不断丰富,并不断试验、提高、完善的。

三是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

李庾南老师的这项改革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以“培养学生自学教学能力的实验”为发端,紧接着开展“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创建和实验,努力优化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改善数学课堂学习结构。新世纪初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李庾南老师积极投身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提高、推广“自学・议论・引导”教学实验与实施课程改革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开展初中学生学力发展与评估研究。30余年来,李庾南老师坚持“自学・议论・引导”教学研究,但从来不将其视为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而是在不断发展的现代教育思想引领下,且行且思,且思且行,不断优化教学思路,发展新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不断完善,教学智慧不断丰富,教学绩效不断彰显,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李庾南老师开展的这项教学改革,既具有鲜明的校本研究的特点,又契合课程改革的时代要求,彰显了优秀改革成果的实践品格和创新精神。它针对性强,富有实效。“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出发点就是要改进学生的学习,调适好教与学的关系,坚持以学定教,坚持教与学的统一,坚持教为学服务。它是在教学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的,能够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而且特别适合初中数学学科培养学生自学数学的能力。它深深扎根于实践经验的沃土,并经千百次的教学实践检验,有着蓬勃的生命活力。它操作性强,简明具体。易于入门,适应面宽阔。仅仅“独立自学、群体议论、相机引导”12个字,就已经把操作要义说明清楚。以“独立自学”为例,活动形式有阅读、倾听、演绎、操作、笔记等,通俗实用,直观明了。它组织性强,内涵丰富。较好地整合了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课堂之中和课堂之外的教与学,发挥了“组合拳”优势,可以自我调节,可以再度生成,可以不断开放。

在认真总结教学改革成果的基础上,李庾南老师对于教学也有了新的更深刻的认识,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李庾南老师认为,所谓“教学”,就是“启发学生学,教会学生学”。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己学会,在学会中达到会学,在会学中既习得知识和技能,又掌握过程和方法,更发展情感。“学”与“教”、“教”与“学”是“相伴”而行的。“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既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又始终坚持发挥教师的积极引导作用。教师通过引导实施“教”;生生间、师生间互相启发、帮助,互相评价、激励,“在教中学”,“在学中教”,难以区别学与教的先与后。教学过程既可以先学后教,也可以先教后学,但必须是“以学定教”。

李庾南老师还认为,对“自学”,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让学生自己去学,一放了之。也不能认为只有让学生先看书,或先学教师设计的教案,或先做教师布置的习题等才叫自学或“先学”。“自学”更应是“自主学习”,更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积极性。学的核心是思维,学的动力是情感,学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没有学习内驱力,没有目标要求,没有方法指点,自学必然流于形式,达不到自学的目的。学生也只有在自学的过程中,自觉体验、感悟、总结,形成适合自己实际的学习方法,激发出学习的原动力,才能实现自主学习。

对于“合作学习”,李庾南老师也有自己的看法。“合作”是“学习”的形式;“学习”是“合作”的内容。“合作学习”,不能光看重形式,而忽略了核心内容。她认为,议论是合作学习的基本形式,也是一种主要形式。有效的“议论”需要教师教学活动实践中,通过引导、培养、改进,才能获得。“自学・议论・引导”教学体系中的“议论”,非常注重引发学生参与多边互动的意识,开发交往学习的潜能。随着议论的深入展开,学生逐渐变得能虚心听取别人的见解,尊重别人的意见,改善与同学之间的关系,部分学生原有的自负或自卑心理也日益淡化。长期生活在如此平等融洽的情感氛围中的学生,必然对学习产生信心,引发兴趣,形成向往,其智力活动也必定更为活泼、高效。

李庾南老师非常重视激活学生的非智力性因素,特别关注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使其始终处于一种热爱、愉悦、振奋、和谐的情感状态中,进而引发自觉或自由的高效学习行为。她指出:“兴趣、动机、情感、意志、信念以及价值观等组成的动力系统对由感知觉、记忆、思维等组成的认知活动系统起着定向、始动、鉴别、筛选、调节、维持和强化的作用。”因此,“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总是千方百计激发和调动学生的诸种情意、力量,促成他们在热爱知识的情态中学习与汲取知识;在思维训练方面,“用非认知因素,促进认知因素”。

30多年来,李庾南老师始终坚守课堂教学主阵地,努力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和谐的发展性课堂。既关注学生的认知和技能,更关注学生兴趣、态度等心理品质;不仅研究教师“教”的技艺,探究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学”“议论”的策略和效果,还把教与学统一起来,对学生学力的内涵、结构和发展作了开创性研究。她将“以人为本”贯穿实践探索全过程,紧紧围绕“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基”的价值取向,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着眼学生发展的可能性,以学生会学、会生成、会创造为旨归,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李老师的课堂里,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真正成为引导者。

对时间的感悟范文第2篇

关键词:循环水养殖系统 生物膜 干露时间

中图分类号:S9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3(a)-0118-04

在循环水养殖系统(RAS)中,生物滤池是使养殖废水被重新利用的核心处理单元[1]。生物膜是在生物载体表面形成的一种黏液状的膜,主要由微生物细胞和胞外聚合物两部分组成。在净水过程中,生物膜上的微生物群落在利用水体中营养物质完成自身代谢活动,生物膜具有过滤、吸附水中的有机颗粒物的作用,从而完成对水中有毒、有害物质的分解、转化、吸收和降解,实现养殖废水的循环利用[2]。目前,关于生物膜影响因素的研究非常多,如,光照[3]、基底类型[4]、营养水平[5]和水文条件[6]等,但生物膜依然是整个系统管理的重点和难点。

由于微生物的代谢速度很快,养殖过程中,生物膜处于不断的老化更新过程中,再加上生物滤料的吸附作用导致的生物膜过厚而滑落,生物滤料对水流的阻挡引起流速下降导致水中颗粒物的沉淀等因素的共同作用,生物滤池底部往往容易堆积较厚的生物污泥,这些生物污泥不但会堵塞底部排污孔,而且生物污泥的腐坏极易导致个别水质指标的严重超标,轻则影响养殖生物的正常生长,重则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生物滤池的清洗是养殖企业系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缺乏对生物膜干露时间对生物膜净化效果和微生物菌群结构影响的了解,部分养殖在清洗生物滤池的过程中由于没有掌握好清洗时间,生物膜在空气中曝露时间过长,从而导致生物膜在清洗后净化效率显著下降,甚至出现严重“脱膜”、需要重新培养生物膜的情况。该实验通过研究不同干露时间下,生物膜主要菌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及对养殖水体主要水质指标的去除情况,为养殖企业对生物滤池进行科学管理提供又一理论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填料与试验装置

生物填料选用爆炸棉,其材质为PU海绵,基本参数为:比表面积350 m2/m3、密度0.024 g/cm3。

该试验共有5套循环水模拟装置,每套装置主要由生物滤器和蓄水箱两部分组成(图1)。生物滤器采用亚克力有机玻璃管,尺寸大小φ140 mm×600 mm,其进水端和出水端都有球阀可以控制水流速率,整个实验过程,每个滤器内水力停留时间(HRT)约为23~25 s;蓄水箱采用白色圆柱塑料水箱,其有效容积为200 L,水箱里有浸没式水泵、控温加热棒和曝气气石;生物滤器与蓄水箱之间采用φ25 mm的塑料软管连接。另外,通过调节曝气机气阀,使滤器中气水比(单位时间曝气量与进水量的体积比值)达到5∶1(赵倩,2013)。

1.2 生物膜培养

生物膜培养采用预培养法,实验前6周,往每个蓄水箱加入半滑舌鳎循环水养殖池水100 L,并添加50 mg/L微生态净水剂(厦门好润牌生力菌和亚硝菌克,富含硝化细菌、芽孢杆菌等益生菌,有益菌含量大于2×1010 CFU/g)作为挂膜菌种。另外,添加20 mg/L氯化@、20 mg/L葡萄糖作为生物膜培养的补充氮源和碳源。每套系统水力停留时间为30 min,每星期换水1次,换水后重新添加同量的氯化铵和葡萄糖,并定期检测水中氨氮和亚硝态氮浓度,直至亚硝态氮浓度降低且达到稳定状态时,表明生物膜成熟。挂膜期间系统运行参数:pH:7.5~8.0,WT:26.5 ℃~28.0 ℃,DO≥6 mg/L,盐度(Sal):27.5~28.0。

1.3 实验设计

1.3.1 实验分组

待各组生物滤器中生物膜成熟后,对试验装置进行分组。实验共分5组,随机选取其中一套试验装置作为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并命名为对照组;随机对剩余4套装置进行分组,依次命名为3 h组、6 h组、9 h组和15 h组。

1.3.2 实验操作步骤

(1)生物膜成熟后,分别排干5套系统的预培养用水;(2)立刻从养殖池中取0.5 m3养殖用水,(水质参数见表1),平均加入5套试验装置的蓄水箱中;(3)即刻运行对照组(即A组),且其他4组不运行,并确保其生物膜处于干露状态;(4)从对照组开始运行计时,3小时后运行3 h组,6小时后运行6 h组,9小时后运行9 h组,15小时后运行15 h组,依次保证对照组、3 h组、6 h组、9 h组和15 h组生物膜的干露时间分别为0、3、6、9、15 h。

1.3.3 细菌计数

(1)生物膜成熟后,对每套系统的生物膜进行取样,即用剪刀(事先经过消毒)分别从每套系统剪取3份大小相似的生物填料样品(尽量为长方体),分别放入盛有200 mL无菌陈海水的锥形瓶中,充分振荡混匀;(2)异养细菌的培养计数采用平板涂布法(2216E培养基)[7],26 ℃下培养48 h后计数。亚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计数采用MPN3管法[8],分别取1 mL稀释液加入到装有亚硝化细菌培养基和硝化细菌培养基的试管中,26 ℃培养4周,然后进行计数,最后推算出1 cm3生物填料上细菌的数量;(3)每套系统经过相应干露时间处理后,分别对各自生物膜上异养细菌、亚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进行培养计数,其操作方法同第一次计数方法。

1.3.4 日常水质指标监测

实验过程中,分别对各个组进行定时取水样,时间分别为各自运行初始、6 h、12 h和21 h时。测量其总氨氮(TAN)、亚硝酸盐氮(NO2--N)和高锰酸盐指数(CODMn),每个水样3个平行。

水质指标的检测依照《海洋监测规范》(GB 17378.4―2007):TAN采用次溴酸盐氧化法;NO2--N采用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化学需氧量(CODMn)采用碱性高锰酸钾法测定; Sal、pH、DO、WT采用YSI-556多功能水质分析仪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实验过程中各组的水质变化情况

2.1.1 TAN浓度

实验期间各组TAN含量变化情况见图2,经过6 h反应后,对照组TAN浓度比初始值略有升高,其他几组TAN浓度几乎不变;反应进行到12 h时,15 h组的TAN含量出现升高现象,其他几组均发生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对照组下降最快;实验结束时,各组TAN含量比较:3 h组

2.1.2 NO2--N浓度

实验过程中,各组NO2--N浓度先升高,然后随着反应的进行又逐渐降低(见图3)。同一实验阶段下,各处理组NO2--N浓度与干露时间长短呈负相关;对照组在反应进行到12 h时,NO2--N浓度增加至最大;当反应继续进行到21 h时,各组NO2--N浓度都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对照组下降幅度最大,且实验结束时,各组NO2--N浓度从小到大依次为:3 h组

2.1.3 高锰酸盐指数

当实验进行到6 h时,各组CODMn会发生波动,但波动幅度不剧烈;然后,随着反应的进行,各组CODMn逐渐趋于稳定。整个实验过程,相同阶段下,对照组CODMn均最低;当实验最后阶段,各组CODMn处于稳定状态时,其大小依次为:对照组

2.1.4 各个指标的去除率

图5反应的是不同实验组生物滤器对TAN、NO2--N和CODMn的去除情况。3 h组对TAN去除率最高,其次为对照组,随着干露时间的延长,相应处理组对TAN的去除效果则越来越差;关于NO2--N 去除情况,3 h组和6 h组去除效果比对照组好,当干露时间达到15 h时,该组对NO2--N的去除率与9 h组相比,急剧下降,只有-5.5%,表明生物膜经过15 h干露处理后,其通过硝化反应对NO2--N的去除量小于亚硝化反应中NO2--N的生成量;^察各实验组对CODMn的去除情况发现,随着干露时间的延长,生物膜对CODMn的去除能力逐渐变弱,3 h组与对照组差别较小,当干露时间为15 h时,该组对CODMn的去除率最小且为负值,为-9%,这可能说明干露时间达到15 h,生物膜可能会脱落一部分,不但使其生物分解氧化能力下降,同时脱落的生物膜部分会导致水体中的有机物含量升高。

2.2 细菌计数

2.2.1 异养细菌

干露处理前后,各实验组单位体积生物填料上异养细菌数量的对比情况如图6所示。干露处理前,对各实验组生物填料上异养细菌进行计数,发现各组异养细菌数量均达到108 CPU/cm3,且各组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5);经过相应干露时间处理后,各组异养细菌数量发生剧烈变化,变化趋势为随着干露时间的延长,异养细菌数量减少程度越剧烈,其中对照组异养细菌数量几乎没有变化,另外,除了9 h组和15 h组,其他各组之间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

2.2.2 亚硝化细菌

观察图7发现,干露处理前,各实验组单位体积生物填料上亚硝化细菌的数量均介于(3.10~3.37)×106 CFU/cm3,各组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经过相应干露处理后,除了对照组生物填料上亚硝化细菌数量略微增加外,其他各处理组均出现显著降低,降低趋势与干露处理时间呈负相关。

2.2.3 硝化细菌

图8表示的是干露处理前后,各实验组单位体积生物填料上硝化细菌数量的对比情况。干露处理前,各组生物填料上硝化细菌数量约有5×105 CFU/cm3,表明在相同生物填料上,硝化细菌数量远远小于异养细菌的数量,也小于亚硝化细菌的数量。干露处理后,各组硝化细菌数量都减少,且减少的幅度随着干露时间的变长而增大;另外,当干露时间控制在9 h内,各实验组硝化细菌数量存在极显著差异(P

3 讨论

3.1 干露时间对生物滤池硝化作用的影响

硝化作用包括两个阶段:一是亚硝化菌属(Nitrosomonas)将氨氮转化为亚硝酸盐氮;二是硝化杆菌属(Nitrobacter)将生成的亚硝酸盐氮转化成硝酸盐氮[9]。该实验结果反应,当生物膜干露时间为3 h时,生物膜对TAN和NO2--N的去除效果比对照组更好,这些表明短时间的干露处理会增强生物膜的硝化作用强度。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生物滤池可以吸附截留一部分悬浮物(SS),这些SS不仅不会被硝化菌群分解利用,而且会使得滤料表面覆盖一层厚厚的“隔离层”,这些可能会造成生物膜局部表面形成无氧或低氧区,影响硝化反应的进行。有研究表明,当溶氧为0.5 mg/L时,亚硝酸菌增值速率降低40%,而硝酸菌则降低70%以上。短时间的干露处理,会导致生物膜表面的沉积物脱落,减少生物膜表面低氧或厌氧区域的形成,对硝化反应起到增强作用。随着干露时间的延长,生物膜脱落部分会增加,同时部分硝化菌群因缺乏营养而死亡,这些将导致硝化作用变弱,该实验中6 h、9 h和15 h组生物膜对TAN和NO2--N的去除效果越来越差。

3.2 干露时间与生物膜上主要功能菌数量变化关系的讨论

干露处理前,对成熟生物膜上的主要功能菌(如异养细菌、亚硝酸菌和硝酸菌)分别进行计数,结果表明异养细菌数量为1.60×108 CPU/cm3、亚硝酸菌数量为3.26×106CPU/cm3、硝酸菌数量为5.08×105 CPU/cm3。在生物膜上,自养菌生长速度较慢,往往无法与生长较快的异养细菌竞争空间和氧气。因此,生物膜上异养菌数量多于自养菌数量;亚硝酸菌比硝酸菌高出1个数量级,这与管敏和马悦欣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各处理组经过相应时间的干露处理后,其生物膜上主要功能菌数量均发生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异养细菌数量变化幅度最大。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异养细菌生长较快,世代周期较短,生物膜脱离水体后,大多数细菌会死亡;另外,干露过程中,生物膜上的黏附物脱落会导致部分细菌随着脱落,从而使生物膜上的异养细菌数量降低,且这种降低趋势会随着干露时间的延长而加剧。

实验过程中,3 h组亚硝酸菌和硝酸菌数量降低幅度明显小于同组异养细菌。这可能是因为生物滤池内部被填料填充满,虽然干露过程排掉了内部的水,但生物膜仍处于湿露状态;硝化细菌为自养型细菌,往往占据生物膜内层,仍然可以获得营养物质,同时受生物膜表面黏附物脱落的影响较小,再加上其世代周期一般大于8 h,因此短时间的干露处理不会导致硝化细菌数量急剧下降。

4 结语

在循环水养殖过程中,当生物污泥堵塞滤池底部用来排污的多孔管,需要排空滤池水体,对其底部进行清洗时,整个清洗过程尽量控制在3 h左右。因为生物膜短时间地曝露在空气中,虽然会对其分解利用有机物的能力产生抑制作用,但抑制效果不明显,然而会对其硝化作用产生一定的增强效果。如果干露时间过长,会对生物膜净化能力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该实验结果将为实际生产中科学管理生物滤池提供些许理论帮助。

参考文献

[1] Chen S L,Jian L,Blancheton J.Nitrificati on kinetics of biofilm as affected by water quality factors[J].Aquacultural Engineering,2006,34(3):179-197.

[2] 金莲,吴振斌.水环境中生物膜的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7,30(11):102-106.

[3] Rao TPG,Venugopalan VP,Nair KVK.Biofilm formation in a freshwater environment under photic and aphotic conditions[J].Biofouling,1997,11(4):265-282.

[4] Hunt A P,Parry J D.The effect of substratum roughnessand river flow rate on the development of a freshwaterbioflim community[J].Biofouling,1998,12(4):287-303.

[5] Wimpenny J.Ecological determinants of biofilm formation[J].Biofouling,1996,10(1-3):43-63.

[6] Percival S L,Knapp J,SEdyvean RGJ,et al.Biofilm,mainswater and stainless steel[J].Water Research,1998,32(7):2187-2201.

[7] Leonard N,Blancheton JP,Guiraud J.PPopulation of heterotrophic bacteria in an experimental recirculating aquaculture system[J].Aquacultural Engineering,2000(22):109-120.

对时间的感悟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生干部 队伍建设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和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也更加严峻,这意味着管理工作难度也在加大。在这种形势下,作为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如何建立一支“刻苦学习、勤奋工作、勇于创造、自觉奉献”的高素质学生干部队伍,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对做好高职院校教育和管理工作至关重要。

一、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意义

(一)对于改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

学生干部代表着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力量,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得力助手,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示范作用。一般而言,学生干部是在德、智、体、美等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他们有着积极进取的精神、较强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较好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一个优秀的学生干部就是一个榜样、一面旗帜,对周围的同学起着其他方式不可替代的示范作用。同时,学生干部与普通学生在一起学习、生活,他们面临着和普通学生一样的实际问题,普通同学愿意向他们敞开自己的心扉。通过学生干部,可以比较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因此,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在示范、联系、团结、教育大学生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其成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对于改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

(二)对于高职院校创建和谐文明校园具有深刻的意义

构建和谐文明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营造良好育人氛围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高职院校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而学生干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是营造积极向上、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的倡导者和推行者,在促进高职院校领导、老师和学生相互理解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打造一支充满活力和凝聚力的学生干部精英团队,对于构建和谐校园具有深刻的意义。

(三)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干部的自身成长有深远的意义

学生管理工作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相对于普通同学,学生干部思想觉悟高,道德修养好,工作能力强,学习成绩优,并能常常受到党团组织和老师的督促与帮助。加上在日常工作中能接触到较多事情,协调较为复杂的人际关系,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干部积累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为其尽早地与社会接轨,为今后踏入社会打下扎实的基础。事实证明,高素质的学生干部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会脱颖而出,成为单位的骨干,甚至走向领导岗位。因此,加强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干部队伍存在的问题

(一) 合作意识淡薄,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强

由于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干部绝大多数是90年代后的独生子女,独立、个性、自我的烙印在学生干部的身上异常明显,缺乏合作与大局观;甚至有的学生干部看不得其他干部工作能力比自己强,不是想方设法弥补自己的不足,主动学习他人的长处,而是在背后搞名堂,甚至拉帮结派;由于缺乏整体的团队精神,各个部门间各自为政,不能形成整体的合力,直接影响了学生干部队伍工作的成效。

(二)功利思想较为严重,奉献与服务意识淡化

绝大多数担任学生干部者的动机是端正的,希望通过担任学生干部热心为同学服务,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但也有少数学生干部只关注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情,讲实际,更讲实惠,把担任学生干部作为一种筹码,就是为了评优和入党,为以后就业谋取便利。一旦入党后或者拥有了“官衔”后,就开始滋生思想,骄傲自满,明哲保身,在工作中患得患失。更有甚者,奉献与服务意识淡化,不尊重同学,从而得不到同学的支持,缺乏群众基础,致使学生工作的开展陷入被动。

(三)主动服务意识不够,缺乏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有些学生干部主动服务意识不够,缺乏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具体表现在一是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在工作中按部就班,上面怎么说,下面就怎么做;上面指到哪,就只能跑到哪,不会或者是不敢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二是工作方法简单。面对新形势、新情况,不能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不能创造性地去做广大同学的思想政治工作;三是探索精神不足。表现在工作中就是缺乏闯劲和朝气,工作死气沉沉,没有生机与活力等。

(四)自律意识不强,忽视自我管理、自我表率

有些学生干部忽视了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相关政治理论的学习,未能做好思想品行修身工作,政治高度及自律意识不强。他们对同学和对自己分别采用两种不同的标准:宽以待己,严以律人。在同学面前摆架子、指手划脚;在工作面前,说得多、做得少,缺乏脚踏实地干工作的精神;在荣誉面前存在“非我莫属”思想,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搞特殊化,让广大同学很反感。

三、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对策

(一)高度重视高职院校学生干部的培训工作

高职院校要克服对学生干部“重使用,轻培养”的做法,要充分认识到加强学生干部培训,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本保证。因此,要以基层党校或团校为培训基地,采取以下几种方式对学生干部进行集中培训:一是请领导、专家给学生干部做报告、开讲座,宣讲党的方针、政策,介绍国际国内形势、学科发展动态、学校近期工作以及学生工作的基本工作方法等等,帮助学生干部开阔视野,提高理论修养,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组织学生干部召开工作情况汇报会、经验交流会等,可以使学生干部之间相互启发,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三是举办短期培训班,组织学生干部进行系统的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以及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干部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多种才能,促使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心理素质、业务素质、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加强学生党建工作,逐步形成以学生党员为核心的学生干部队伍

加强学生干部队伍的党建工作是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共青团组织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要充分发挥各级团组织在培养发展学生党员中的积极作用。要本着“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积极慎重地把优秀学生及时发展入党,从而逐步形成一支以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为主的学生干部队伍。此外,发挥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与保持干部队伍的先进性是相辅相成,协调统一的。而保持学生干部队伍先进性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调动学生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使其充分发挥先进性作用,使学生党员干部在各部门处于中坚地位,紧密团结周围的干部与同学,使学生党员干部真正成为广大同学学习生活的领头雁,保持着学生干部的整体先进性,为学生党建工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生力军。

(三)注重培养学生干部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高职院校在对学生干部进行培养和教育时,不仅要加强组织管理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决策用人能力、交际协调能力及耐挫能力等方面培养教育,更要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的培养教育。可以设计一些团队训练活动,诸如开展管理游戏、角色扮演、无领导小组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干部亲身参加,相互协作,并及时交流实际感受。学生干部只有在互动、相互合作前提下才能解决设计的实际问题,通过训练可以提高学生干部的人际交际能力、影响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此外,还要充分利用团校、学生干部培训班等平台,有意识地开展一些活动,促进学生干部之间的思想沟通和工作经验交流,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干部彼此分享工作经验;另一方面还可以借此加强不同院系学生干部之间的横向联系,从而促进学生工作的开展和学生干部的成长。

(四)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学生干部队伍教育培养体制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保持学生干部队伍的先进性,就应有一个涉及学生干部的产生、任用、监督、考核的完善制度。学生干部制度既是学生干部开展工作的“法律”依据,也是保持学生干部队伍先进性的必要条件。建立、健全动态的有效的学生自我管理机制:院、系的学生干部可以交流,根据工作需要和学生干部工作表现情况进行适当的干部调整,对学生的工作机构进行适当增减合并等;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学生干部考核制度。包括制定学生干部考绩表和确定考绩的标准;考核方法可以有个别谈话法、直观鉴别法、定量考核法、模拟测试法等等。考核之后,及时向本人反馈意见,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必须及时调整。在学生干部的考核中,要注意对其学习成绩进行考查,如成绩达不到要求,要及时停止他们的工作,以保证他们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学习上,并维护学生干部群体的权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学生干部奖惩体制,从学生干部踏入学生干部队伍开始建立学生干部档案,对学生干部的学习成绩、工作业绩、人际关系等方面进行定期考核和总结,并且作为表彰奖励的主要依据,装入学生档案,肯定成绩,表彰优秀,找出差距,指出错误、缺点,从而激励学生干部积极地投入到学生工作当中。

总之,培养和建设一支“刻苦学习、勤奋工作、勇于创造、自觉奉献”的高素质学生干部队伍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为适应新时期高职业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我们要不断地在实践中探索,取长补短,全方位提高学生管理工作,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吴晓晴. 高校学生干部的培养与教育[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

对时间的感悟范文第4篇

【关键词】心理危机干预;认识误区;对策

当前全球都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人们的生活向快速、高效发展,更追求品质、更加文明、和谐,但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出现,在我国几乎每个城市都曾经经历过不同程度的事故和灾难。[1] 2008年5月12日发生汶川大地震导致死亡人数达到69000多人;2008年4月28日胶济铁路火车出轨,死亡人数达到63人;2008年1月的雪灾造成107人死亡;2006年中国官方统计的矿难死亡人数为4746人……损失的财产、人数可以统计,但灾后幸存者面对亲人的死亡、受伤产生的无助、强烈的害怕、恐惧、悲伤。自责等等所造成的巨大心理创伤及心理损伤却无法统计。有幸的是国家高度重视,注意对突发事件哦按的应对和处理过程,从经济上、安全上、生活保障上都给予援助,最可贵的是对那些经历了突发事件的人进行心理援助,通过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使众多的受灾人员走出阴影,重新走向崭新的生活……但是,目前对突发公共事件心理危机干预的认识还很不足,本文对公共事件心理危机干预认识上存在的误区和应当采取的对策进行探讨,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使灾后重建更快更好。

[2]突发公共事件心理危机干预就是在灾难性事件发生后的最短的时间里,按照事先制定的方案为儿童、青少年、成年人以及家庭、学校提供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心理方面的危机干预。紧急危机干预的目的是帮助当事人减轻由灾难性事件所产生的直接心理压力,帮助当事人尽快形成应对心理压力的心理机制和心理能力。提供紧急心理危机干预的人员主要是心理健康方面的专家,他们为在灾难中人员提供实际的心理方面的心理支持。人们对公共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普遍存在认识误区:1、认为物质帮助和金钱的赔偿可以替代一切,心理危机干预没有必要。现实的情况是,事后善后赔偿工作一结束,也就表明事故处理的结束,根本没重视到遇难者家属及亲人的心理创伤。2、认为时间会冲淡一切,心理危机干预可做可不做。很多人认为时间会改变一切,随着时间的推移,灾民的痛苦会减小、减少,最终消失。我们是否能真正体会孩子失去父母,老人失去儿女,妻子失去丈夫那种精神上的创痛呢?3、认为心理危机干预是“马后炮”,起不到多大作用。目前很多人还不能接受心理危机干预的帮助,认为事故已经过去,给点心理安慰没有实际用处。4、认为心理危机干预就是治疗精神病人。许多人经过灾难或突发事件后,精神严重创伤,有的已经有明显的抑郁症特征,但讳疾忌医,不愿意接受心理干预治疗。面子观点重,不愿将自己的心理的真正想法告诉人,即使意识到自己有心理问题,也不愿找心理医生。5、认为心理危机干预是普通的心理安慰。钱财的救助往往很快就可以见到效果,而心理救助关系的未来生活,需要长时间才能看出果效来。导致有人误认为心理干预是普通的心理安慰,任何人都可以做,从而使心理危机干预只停留在形式上。

针对公共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认识上的误区,必须提高全民心理危机干预意识,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患于未然。1、提高公众意识。提通过科学的普及,人们对心理咨询有了更高的认识。要充分发挥媒体的心理引导作用,通过大力宣传让群众明白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能够促进个体健康的恢复和灾后的重建工作,而灾后的心理问题处理不好会付出沉重的代价。利用自助、共助,尽快调整心理,走出阴霾。可以分发小册子,电视、广播、志愿者宣传小组等等的方式,引导受灾群众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主动寻求帮助,也能关注周围的人群的心理健康。2、加强心理危机干预队伍的建设。一是要有计划的培养大批的心理专业人才。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项复杂的专业工作,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且要不断的学习,更新,进步。二是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培训,确保灾后的心理危机干预活动做得及时和有效。三是让民间团体、社会相关部门参与心理危机干预,开设社团热线电话,有企业的经济支持,共青团、工会、妇联等,建立一支强大的后备军。4、通过加大灾后心理干预的信息沟通机制,引导媒体发挥辅助心理干预的作用,建立心理干预专家储备库、心理危机干预机动队、志愿者服务队等应急干预队伍。5、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尽快为心理危机干预立法,使心理干预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公共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需要全社会重视、理解、支持、配合、参与、互助,使我们的社会成为真正安全、和谐、健康的家园。

【参考文献】

对时间的感悟范文第5篇

一、新形势下基层央行职工思想的现实特征

经对支行31名在职职工调查看,当前职工思想积极健康向上,求进步、求平安、求稳定和求发展是职工思想的主流。但受社会大环境和央行自身环境的影响,职工思想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困难一:职工队伍年龄偏大,两地分居较多

目前支行在职职工31人中,50岁以上的6人,占比19.3%;40岁至50岁的21人,占比67.8%;40岁以下4人,占比12.9%,没有30岁以下的年轻人,平均年龄达46岁。自1997年以来,支行16年未进过新人,人员长期不流动,如死水一滩,与加强县支行的建设有关文件精神显然不相符。一些老职工连操作计算机都不会,新业务和新技能接受能力差,难于适应新职能需要。职工中有半数是与配偶子女长期两地分居,周末才能和家人相聚,无法照顾家庭,生活压力大,思想有波动,不利于职工队伍的稳定。

(二)困难二:内设机构不完善,履职有难度

支行(有库县支行)现内设办公室、基础业务股、综合业务股、保卫股5个股室。为完成上级行下达的工作任务,支行的每个股室要应对中支的几个处室。如支行办公室对口中支10个处室(办公室、人事处、法律事务处、老干处、纪检监察室、内审处、宣传群工部、工会办、科技处、后勤中心)及辖区地方有关党政部门,在这种情况下,一人兼多岗的现象在支行已习以为常,干部职工为完成日常性工作及临时性任务而疲于应付、力不从心,感到工作压力愈来愈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业务工作的完成质量。

(三)困难三:岗位业务流程有待进一步规范

部分业务岗位缺乏自上而下的统一规范的岗位业务操作规程,造成各个支行做法不一,各吹各打的状况,尤其是一些新业务的开展,更需要上级行统一具体详细的业务操作规程。

(四)困难四:部分金融监管工作缺乏手段,尺度难以把握

随着综合执法大检查的日益加强,部分检查善后工作较难处理,这与现行的一些规章制度弹性较大规定缺乏可操作性有一定关系,例如《金融统计管理规定》中:“虚报、瞒报金融统计资料”,“数额较大或占应报数额的份额较多的”等规定,很难把握鉴定什么情况属于“虚报、瞒报金融统计资料”、多少金额属于“数额较大或占应报数额的份额较多的”;另外,由于县级支行许多处罚权限上收,故造成检查的后续工作处理程序繁琐,一定程度削弱了对金融机构的约束力。

(五)困难五:合规顶岗难以实现

随着新业务、新系统的实施,岗位职责更加细化、业务流程更加严密,对人员数量的需求也随之增加。支行虽然指定了合理顶岗的人员,但实际工作中时有冲突发生。如每年上级行综合执法大检查期间,抽调县支行业务骨干人员参加,本来县支行业务岗位整合后就是一个岗位一个人、一个钉子一个眼,抽调2名岗位人员外出检查2~3个月,会造成难以合规顶岗,难以执行强制休假。

(六)非领导职数和专业技术职称限制较多

县支行领导职数实行比例限制,个别工作勤奋、成绩突出的优秀中层和一般员工因职数限制未能得到提拔重用,情绪有波动,不利于思想工作的开展;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因英语等级、理论文章采用数量等种种原因基本上与县支行无缘,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也有职数比例等限制原因,部分干部职工履职能力受挫。

二、加强县支行干部队伍建设的建议

(一)明确县支行职能定位和发展方向,稳定队伍的思想

从县域经济金融发展看,县级金融机构正在逐步增多,提供金融服务的需求会越来越迫切。可见,县支行的基础作用、独立作用应该越来越突出,而不是越来越弱化。通过明确县支行的职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将干部的思想、精力引导到工作上来,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履行新职责,完成新任务,创造新业绩。

(二)整合人力资源,增强队伍活力

—是整合机构。精简部分职能,将宣传、工会、纪检、监察、内审、科技、人事劳资统筹等职能尝试上收到中心支行一级,根据县支行的职能定位,开展机构调整和改革。科学设置内设机构和业务流程,实现人力资源与业务量的合理配置。

二是整合人员。建议出台促进人员合理流动、鼓励支行干部到其他金融机构、地方政府挂职政策机制;加大提前退休力度,增加招收新行员名额,推进新陈代谢;最大限度利用现有人力资源,在不违反内控制度规定的前提下,通过合理兼岗、一人多岗和AB角等方式,统筹使用人员;一些基础操作性业务聘请临时工,缓解县支行人员紧缺与有效履职的矛盾,增强队伍活力。

(三)抓好思想教育,强化培训,提高队伍素质

相关期刊更多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

成功营销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

人民法治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法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