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药化学

中药化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药化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药化学

中药化学范文第1篇

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主要体现在对学科领域内的概念、公式、原理、法则、事实、意义及其相互关系等的理解和运用上[1]。《中药化学》是中药学专业必修课,是一门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学科概念框架,运用化学及物理学的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学科。学生对中药化学的学习主要体现在对相关概念、原理、规则的理解和运用上。

知识学习理论将知识的构成关系分解为概念、原理、问题解决,高层级结构包含低层级结构,也就是说,概念构成原理,利用原理解决问题。概念是学科知识体系的基本构件,原理是概念与概念之间关系的描述,原理把概念和问题连结起来,原理的学习在学科知识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它可以使学生免受复杂事物和现象的影响,抓住事物发展变化规律,并指导我们的行为,解决新问题。中药化学课程学习目标在于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中药化学基本概念,理解中药化学基本原理,解决中药化学面临学科问题。

1原理学习的心理过程分析

原理是对概念之间关系的语言表述。例如这条规则就是对共轭碱、共轭酸与碱、酸之间关系的描述。并不是所有言语表述都是原理,例如,“黄芩遇冷水变绿的原因是由于黄芩中所含酶,能酶解黄芩苷与汉黄芩苷成为黄芩素和汉黄芩素,其中黄芩素是一种邻位三羟基黄酮,本身不稳定,容易氧化而变绿”[2]就不是一条原理,它只是说明对某个特定反应的描述。“不同炮制程度烫浸软化的黄芩片对其主要成分是有影响的,烫浸时间越长,影响越大”[3]则是一条原理,原理说明对某类刺激做出的某类规律性反应,因而原理对科学行为具有规范和控制作用。

原理学习,就是学生对原理的理解过程。这种理解能力使学生不被表面现象迷惑,认清事物之间因果关系,达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目的。原理学习包括三个环节:首先是对原理所涉及概念的学习,然后是对概念之间关系的描述,最后是将原理内化为控制自己行为反应的内在依据。例如,对“离子交换色谱”原理的学习,“离子交换色谱法是以离子交换树脂作为固定相,用水或水溶剂作为流动相。在流动相中的离子型成分与树脂上的固定离子进行交换而被吸附,再用带有同种电荷的溶剂进行洗脱,来分离离子型化合物的一种色谱方法”。首先要理解基本概念“固定相”和“流动相”,然后理解“固定相”和“流动相”的关系为先“吸附”后“洗脱”得到“离子型化合物”。理解了“离子型化合物”的得到过程,离子交换原理也就内化为学生自身获得的行为依据。

与概念学习—样,课程学习情形中原理学习的基本方式有发现式和接受式之分。接受式的原理学习是从原理正确表述入手,利用典型例证证明原理所反映的概念之间规律性关系;发现式的原理学习是通过对例子分析,找出共同规律,归纳出原理内容,并尝试用准确的语言表述。根据不同学生不同学习要求、学习内容等教学目标,实际教学中,发现式的例证—规则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维、学会创造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而接受式规则—例证法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熟练、规范、标准化的实验操作能力。

目前中药化学课程教学普遍存在重视接受式原理学习,忽略发现式原理学习的现象。教师教学思路以呈现规则,通过实验例证为主,学生也是机械地接受规则,完成实验,少见热爱中药化学思维,并充分体验到学习乐趣的学生,这种现象并不利于中药化学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优秀本科生和研究生肩负着探索新知识的学科使命。所以,应以发现式的原理学习为主,并且善于从典型例证中概括和发现原理,同时利用规则—例证法去检验和证明对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只有掌握原理,才能很快发现问题、灵活解决问题。因此,中药化学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对原理的学习和掌握。可能由于教学时数与内容之间的冲突,或者习惯教学模式使得我们无暇花更多时间用在发现式的原理学习模式上,但是,即使是接受式的原理学习模式,教学重点也应放在原理的概括、总结和强化理解、接受上,训练学生逻辑思维,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理解能力。

2原理学习的教学策略

从原理学习的心理过程分析教学中可能影响原理学习的因素,并在原理学习时根据这些因素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原理学习首先涉及学生对原理所涉及概念的掌握,如果学生对构成原理的概念不清晰,就无法对原理进行理解。因此,原理学习的教学策略首先是概念学习策略的运用。

对于概念的学习,根据具体内容和学生理解水平,可以采取例证—规则法帮助学生的概念形成,采取规则—例证法对学生的概念进行同化学习,有经验的教师会采用例证—规则—例证的教学策略,既训练学生形成抽象概念的逻辑思维,又扩展学生的学科知识,强调学生在概念理解基础上的运用。例如,我们在学习生物碱物理性质的旋光性时,“生物碱结构中如有手性碳原子或本身为手性分子即有旋光性。生物碱的生理活性与旋光性密切相关,通常左旋体的生理活性比右旋体强”。需先理解“旋光性”、“手性碳原子”“、生理活性”、“左旋体”、“右旋体”等概念,然后才能理解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分别为:“手性碳原子”与“旋光性”是因果关系,因为生物碱结构中“具有手性碳原子”,“故有旋光性”;“生理活性”与“旋光性”在刺激强度上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通常“左旋体的生理活性比右旋体强”。教学中,在概念学习基础上,原理学习主要是学生对事物概念与概念之间关系的理解和应用。

对概念与概念之间关系的准确理解,需要学生具有一定认知水平,要求学生具有从现象中概括出规律的抽象思维能力,越是抽象的原理,要求概括水平越高。因此,在原理学习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对学生抽象思维训练,提高学生从现象中概括事物本质的能力。在中药化学课程教学处理上,由于学时限制,不可能在课堂教学上面面俱到,那么应抓住教学大纲中每一章节教学重点,以对教学重点的原理学习为线索,向上扩展对原理涉及概念的理解,向下扩展对原理应用问题解决的学习,把对知识的理解、巩固与应用贯穿到中药化学学习整个过程中。中药化学中的原理多数通过各类化合物理化性质来表征,每一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向上连结着各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结构特征,向下连结到化合物的提取、分离、检识、结构鉴定等。因此,中药化学教学中,可以把每一类化合物理化性质的理解和应用为原理学习重点,既有意识地训练学生概括化合物理化性质的思维能力,又注重培养学生应用理化性质到化合物提取、分离、结构鉴定的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学科认知能力。例如,我们在学习“胆酸类化合物”这个内容时,可以这样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先给学生呈现各种胆酸类化合物的实物(图片),让学生概括出胆酸类化合物的性状之一为“白色结晶形或非结晶形粉末”,性状之二为“味苦”;用提问的方式调动出学生已有知识结构中关于“有机溶剂”这个概念的认识,概括推广出胆酸类化合物的性状之三为“可溶于甲醇、乙醇、丙酮、乙酸乙酯、氯仿、乙醚等有机溶剂,不溶于水,溶于碱水,它们的盐则溶于水”。给学生呈现各胆酸类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图式),让学生概括出“胆酸类化合物结构中具有羧基”;用提问的方式调动出学生已有知识结构中“酯化”概念的认识,概括出“浓盐酸或浓硫酸催化”与“胆酸类化合物酯化”的关系为“在浓盐酸或浓硫酸催化下可与醇类进行酯化”;然后,再把“胆酸类化合物结构中具有羧基,在浓盐酸或浓硫酸催化下可与醇类进行酯化”这条原理应用到胆酸类化合物检识的实验设计中。教学中,原理的学习要强调对学生抽象认知能力的训练,才能达成知识学习目的:学以致用,并在知识体系的继承中发展、补充新知识。

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应用言语组织的策略到原理学习中。言语组织的策略首先在于教师“教”的时候,要善于设置言语指令,通过言语指令让学生明确知道在学懂一个原理后,学生能够回忆起已有知识结构系统中相关概念和其他原理,并能以言语为线索将各种相关概念重新按照逻辑关系组织成一个新命题,并把这个新命题纳入到已有知识体系中。其次,言语组织的策略在于学生“学”的时候,能够在教师言语提示方式下,将各种相关概念从自己已有知识体系中回忆、提取出来,将这些概念与新原理学习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新原理的认识表述,并将这个新原理的认识表述纳入到自己知识体系中,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经验。当然,实际教学中,言语组织的策略常通过教师运用言语组织提出合适问题,要求学生必要经过言语组织后才能对某个原理作语言陈述。例如,在学习黄酮类化合物时,教师可以提问“以芦丁的提取、分离及鉴定为例,说明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在化合物的提取、分离与鉴定中的应用”,学生要回答这个问题,需重新组织已有知识结构中相关概念和原理,形成新命题的表述。学生经过思考,清晰、准确地回答出解决方案,那就表明,学生对黄酮类化合物的学习已经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经验,并能在原理指导下解决未来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

中药化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哥伦比亚苷元;哥伦比亚苷;羌活醇;异欧前胡素;b-谷甾醇

中药羌活为伞形科植物羌活Notopterygium incisum Ting ex H.T.Chang或宽叶羌活Notoprerygiurn forbesii Boiss.的干燥根茎及根,春、秋两季采挖,除去泥土及须根,晒干或烘干 [1]。羌活为多年生草本,野生于海拔1 700米~4 500米的林缘及灌丛中,分布于陕西、甘肃、青海、四川、云南等省。

中药羌活性温,味辛、苦,入膀胱、肾经,具有散表寒、祛风湿、利关节的功用。中医临床多用于治疗感冒风寒、头痛无汗、风寒湿痹、项强筋急、骨节酸疼、风水浮肿、痈疽疮毒等症 [2]。近年来药学工作者已对中药羌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从中分离到的化学成分有挥发油、香豆素以及糖类、氨基酸、有机酸、甾醇等。为了进一步挖掘其药用价值我们对羌活的化学成分再次进行了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药品

羌活药材购自山西省药材公司,经鉴定为羌活的干燥根。

1.2 实验仪器

Boetins显微熔点测定仪,Perkin—Elmer341型旋外光谱仪,Finnigan MAT-95型质谱仪, Varian400型核磁共振仪。

2 方 法

羌活根3.0 kg粉碎后用95%的乙醇冷浸提取,提取液浓缩后,粗浸膏加水1 000 mL混悬,混悬液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各3次,每次500 mL,萃取液分别减压浓缩后得乙醚部位20.0 g,乙酸乙酯部位53.5 g,正丁醇部位124.0 g。取乙酸乙酯部位20 g经反复的硅胶柱层析,石油醚-乙酸乙酯、石油醚-丙酮梯度洗脱,得到化合物1(10.2 mg),化合物2(15.6 mg),化合物3(8.5 mg),化合物4 (12.0 mg),化合物5(20.6 mg)。

3 化合物的鉴定

对中药羌活进行化学成分研究后,从其根及根茎中分离到5个化合物,经过测定其理化及光谱数据确定了其结构为:哥伦比亚苷元(Columbianetin,化合物1),哥伦比亚苷(Columbiananin,化合物2),羌活醇(Notopterol,化合物3),异欧前胡素(isoimperatorin,化合物4),b-谷甾醇(b-sitosterol,化合物5)。

化合物1:无色针晶,mp 162 ℃~163 ℃;■+162(c=0.5,CHCl3);EIMS:m/z 246 M+;1H NMR(CDCl3,400 MHz):δ7.63(d,J=9.6 Hz,1H),7.26(d,J=8.2 Hz,1H),6.75(d,J=8.2 Hz,1H),6.21(d,J=9.6 Hz,1H),4.79(t,J=9.7 Hz,1H), 3.32(dd,J=9.0 Hz,5.0 Hz,2H),7.63(d,J=9.6 Hz,1H),1.35(s,3H),1.25(s,3H),上述数据经与文献对照,鉴定化合物1为哥伦比亚苷元(Columbianetin)。

化合物2:无色针晶,mp 116 ℃~117 ℃;■+184(c=0.8,CHCl3);EIMS:m/z 328 M+;1H NMR(CDCl3,400 MHz):δ7.60(d,J=9.5 Hz,1H),7.25(d,J=8.1 Hz,1H),6.75(d,J=8.1 Hz,1H),6.21(d,J=9.5 Hz,1H),5.95(m,1H),5.10 (dd,J=9.3 Hz,8.0 Hz,1H),3.40(m,2H),1.85(d,J=1.5 Hz,3H),1.70(d,J=2.0 Hz,3H),1.65(s,3H),1.58(s,3H),上述数据经与文献对照,鉴定化合物2为哥伦比亚苷(Columbiananin)。

化合物3:无色针晶,mp 90 ℃~92 ℃;EIMS:m/z 354 M+;1H NMR(CDCl3,400 MHz):δ 8.15(d,J=9.8 Hz,1H),7.59(d,J=2.3 Hz,1H),7.16(s,1H),6.95(d,J=2. 3Hz,1H),6.27(d,J=9.8 Hz,1H),5.64(m,1H),5.17(m,1H),4.98(d,J=6.7 Hz,2H),4.51(m,1H),2.14(m,2H),1.75(s,3H),1.71(s,3H),1.69(s,3H),上述数据经与文献对照,鉴定化合物3为羌活醇(Notopterol)。

化合物4:无色针晶,mp 106 ℃~108 ℃;EIMS:m/z 270 M+;1H NMR(CDCl3,400 MHz):δ 8.15(d,J=9.8 Hz, 1H),7.60(d,J=2.3 Hz,1H),7.16(s,1H),6.96(d,J=2.3 Hz,1H),6.27(d,J=9.8 Hz,1H),5.54(m,1H),4.92(d,J=7.0 Hz,2H),1.80(s,3H),1.71(s,3H),上述数据经与文献对照,鉴定化合物4为异欧前胡素(Isoimperatorin)。

化合物5:无色针晶,mp 135 ℃~ 137 ℃;EIMS m/z 414M+;经TLC检查后,其Rf值与b-谷甾醇标准品的Rf值一致,鉴定化合物5为b-谷甾醇(b-sitosterol)。

4 讨 论

我们对中药羌活进行化学成分研究后鉴定的5个化合物中有4个是香豆素类成分,可以看出香豆素类是羌活挥发油之外的主要成分。

中药羌活为临床常用中药,有散寒祛风、祛湿止痛之功效,临床用于风寒感冒、头痛身疼、风寒湿痹、肩臂疼痛等症,并且在临床上有很多重要的中成药含有羌活,如九味羌活汤、羌活胜湿汤、加味羌活胜湿汤、桂枝羌活汤等,所以对中药羌活进行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的深入研究对于中医药现代化及以寻找先导化合物为目的的现代新药开发都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中药化学范文第3篇

在教学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进取的精神,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实验教学中,教师的讲授不能面面俱到,而要少而精练,只针对实验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讲授并留有较多的思考讨论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做实验,并在实验中自己找出答案。鉴于以往学生带着报告进实验室,看着报告做实验,对照实验指导书填报告的状况,我们要求学生必须在课前认真预习,进入实验室前,先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进入实验室进行具体操作。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说明原因或做出结论,逐步养成科学的实验态度。实验中要求教师要巡回检查与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当场扣除学生相应的操作分数,这样,学生基本操作就会逐渐规范、熟练。对于学生在实验中发现和提出的问题,教师应给予热情的指导,并且要善于引导他们抓住实验内容的实质,找到知识间的有机联系和因果关系,把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系统化、条理化,建立宽广的思维空间,全面考虑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学生有更多思考探索的时间。尤其要注重处理好基本技能的严格训练与创造宽松的气氛,促使学生活跃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实验完成后,经老师审查实验记录和签字后方可离开实验室,在实验课后进行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实验报告的整理,最后由实验指导教师判定此次实验的成绩。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激励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在整个综合性大实验的过程中,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我们始终注意教师“导”的地位,重视“导”的作用,追求“导”的效果。

2加强实验操作技能培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加强对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教学质量。中药化学实验大多是采用化学的方法,一般由药材开始,从提取一直做到分离纯化、定性检识、定量测定等一系列操作,中间还会经过萃取、冷却、减压浓缩、抽滤、重结晶、薄层检识等实验操作。实验周期很长,而这其中只要一步做错实验便会失败。所以基本的实验操作必须十分规范,在实验中要不断指导与强调,要求规范操作。所以必须要求学生始终要认识到实验不只是单纯的某一个步骤的知识,而是整个实验中所涉及的仪器装置、试剂药品、实验技能与操作方法、分析总结等都要在头脑中形成一整套科学的认知,且对实验中有可能用到的操作技能和方法要非常熟悉,如提取分离中药化学成分常用的方法(冷浸提取、渗漉提取、煎煮提取、回流提取、连续回流提取、水蒸气蒸馏提取、超临界流体萃取;常压蒸馏、减压浓缩、抽滤、萃取、铺板、点样、显色、薄层色谱、柱色谱、制备薄层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要求学生对实验中的每一个操作环节都非常熟练,并严格规范操作。通过几个综合性大实验(如三颗针或黄柏中小檗碱的提取与鉴定;槐花米中芦丁的提取、分离精制、鉴定及其水解产物的分析;大黄中大黄素等成分的提取、分离及鉴定;虎杖中蒽醌类成分的提取、薄层制备分离及鉴定)的训练和操作,旨在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使学生能系统的掌握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方法,这样从中学到的才是全面系统的知识。

3融入科研经验和体会,启发学生进行科研创新

实验教学应与科研水平的提高相结合。科学研究是高校的三大任务之一,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高校发展的必由之路。为使教学与科研更好地结合,达到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增强素质培养,提高科研创新能力的目标,我们适时地删除一些内容陈旧的实验项目,加强一些手段先进、实用性强的综合性实验,适当增加一些探索性、设计性实验题目,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积极性,启迪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

我们比较注重将最新的学术动态和科研成果充实到实验教学之中。教师把自己的的科研成果、研制的仪器装置和实验教学改革贯穿在具体实验之中。如向学生介绍我们立项并获得专利的中草药新的提取方法—室温破碎提取法,我们自行设计的实验室用于快速浓缩的真空薄膜浓缩装置等,并介绍一些近年来我们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向学生介绍科研思路和实验方法中的技巧等内容,使学生能了解当今的科研动态、科技进步及一些新技术新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科研训练,如我们还吸收部分学生参与老师的科研课题研究,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帮助教师做课题,引导学生由学习型向科研型转化,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学生在做课题过程中要自己设计、安装实验装置,要自己探索。学生通过磨练能系统地培养与训练综合运用能力,大大提高了科研素质,激发了学习兴趣,使他们在科研活动中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并培养其实验设计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使他们感受到科研创新的艰辛,激发他们的科研兴趣。

4对考核方法进行改革

中药化学实验考核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应用所学知识的综合能力及衡量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形式。目前高校的有些实验课程往往不进行考核,或者是以实验报告和课堂提问累加作为最终考试成绩。这种考核模式存在着一系列弊端,即教师的主观性比较强;学生抄袭实验报告很难避免;学生的自主性不能充分发挥;往往在实验过程中造成“照方抓药”的情况,学生只按实验指导书内容做完了事,不能考察学生的实验综合素质与动手能力,致使学生在某种程度上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在中药化学实验教学考核模式上做了改革尝试。为促使学生做好每一个实验,全面、真实了解学生对实验课的学习情况,我们对实验考核进行了改革。考核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即平时考核与实验报告。前者占40%,后者占60%。平时考核包括预习报告情况,实验过程中的基本操作技能与观测推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态度是否认真,操作是否规范,数据记录是否合理等,每部分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实验报告主要检查报告内容是否完整,数据处理及结果是否规范,是否有实验装置图、是否有实验步骤与记录部分、实验分析讨论部分,是否有抄袭现象,是否按时交实验报告等。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感到这种评定实验课成绩的方法能够客观地反映教与学的情况,对学生掌握实验内容,提高基本操作能力,以及查阅文献资料和综合表达能力均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学生在实验前对每步操作都有总体安排,计划性强,时间利用率高,加上预习中已查阅了有关资料,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处理得当,这种评定实验成绩的方法能够综合评价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有利于教师全面了解学生实验技能的掌握情况,对学生成绩的评定也比较合理,调动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5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中药化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药化学;教学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2-0120-02

《中药化学》是中药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它结合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用药经验,主要运用现代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及其他现代科学的理论与技术来研究中药化学的成分,涉及内容包括成分的化学结构、物理化学性质、提取、分离、检识、结构鉴定、生物合成途径、构效关系以及必要的化学结构修饰或改造等[1]。《中药化学》构建在《无机化学》、《有机化学》、《仪器分析》、《药用植物学》等课程内容的基础之上,对学生的化学水平有一定要求,是学习《中药药剂学》、《中药制剂分析》等的基础,与中药开发、生产、加工、质量评价、临床应用等密切相关。提高《中药化学》的教学质量,对于夯实中药学专业学生的理论基础不可或缺。

一、以学生为主导,根据《中药化学》的大纲要求与学科发展确定教学内容

《中药化学》涉及知识面广,以《中药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多个学科为基础。教师在上课前通过各种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摸清学生对基础课程的掌握程度,掌握同学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讲解时便可有的放矢。这样,不仅增进了师生感情,还可以学生为主导,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例如,在讲课过程中,常涉及到的一些有机知识,许多同学一时回想不起来,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若能有针对性地加以补充,就能迅速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教师在《中药化学》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以大纲为基础,但又不能拘泥于书本,可将学科的最新进展融入到本科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进行精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删减陈旧内容,补充学科发展的前沿。对于一些传统的利用化学反应进行结构解析的方法,目前已很少使用,如霍夫曼降解法等,教师在讲这些内容时,可以精简甚至一带而过;而在讲授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方法时,可适当补充一些近年来快速发展起来的新的提取分离技术,如微波辅助提取法、高速逆流色谱等,使学生能及时了解本学科发展的前沿。在讲课过程中,教师还可介绍一些与中药化学相关的实用知识和技术,尽量解决与学生本身相关的问题。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增强他们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成为适应行业需要的医药工作者[2]。

二、根据《中药化学》的学科特点确定适宜的教学方式[3,4]

每一种教学方式都有利有弊,课堂上使用单一的教学方式往往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根据这些教学方式的特点,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相结合,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增加知识的趣味性,从而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1.重视开头。《中药化学》的总论部分不同于其他课程,除了介绍该课程的含义、特点、发展史之外,还涉及中药化学成分的生物合成、提取、分离、鉴定等内容,而紧跟总论后的各章节正是按这样的顺序编排的。总论的重要性在于从理论上阐释了不同类型中药化学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不同提取和分离方法的优缺点、应用范围,是学生所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因此,这部分内容如果掌握得好,能有效地指导后面各论的学习。比如,总论总结了各类常用有机溶剂的极性大小,根据“相似相溶”的原理,学生就不难理解各论中用极性不同的有机溶剂对各种极性不同的中药化学成分进行提取和分离的方法。

2.激发兴趣。教学过程中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可以拿生活中熟悉的事情作例子,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总论部分,可以结合中药化学的发展史,介绍著名的以中药化学成分开发成的上市新药;在讲解化学成分的构效关系时,可以青蒿素―青蒿素甲醚―氢化青蒿素的结构变化与药效之间的关系为实例,让学生感受到中药化学其实就在身边。这样的事例可以让学生深刻意识到《中药化学》在新药研发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不畏艰难险阻研究学问的精神。

3.适当总结。中药中每类成分的结构特点直接决定了其理化性质,而理化性质又决定了可以用什么样的提取和分离方法来得到相应的有效部位或有效成分。据此,可将每章的重点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并与前面讲授过的知识结合、比较,引导学生掌握基本原理与基本知识。例如,黄酮类、蒽醌类成分由于结构中含有酚羟基而具有酸性,可用碱溶酸沉法来提取该类成分,而酚羟基数目以及位置的不同使得它们的酸性强弱不同,利用这一性质可以采用PH梯度萃取法进行分离。而PH梯度萃取法在生物碱类成分中也有相同的应用,生物碱类成分由于分子中具有含孤对电子对的N原子,有接受质子的能力,呈碱性,可以采用酸提碱沉法进行提取分离。同时香豆素类成分由于分子中含有内酯结构,碱性条件下可以开环溶解,加酸后闭环析出,故也可采用碱提酸沉法进行提取分离,但其根本原理与黄酮类、蒽醌类成分是不同的。这样的总结和归纳就会使学生掌握黄酮类、蒽醌类、生物碱类及香豆素类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并对PH梯度萃取法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有效地掌握这四类中药化学成分的共性和区别点。将不同章节的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并培养了学生全面理解和应用中药化学知识与技术的综合能力。

4.多媒体辅助教学。《中药化学》结构式较多,讲授中涉及的知识面广,许多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兴趣。针对大学生形象思维非常活跃和对直观的东西感受力强的特点,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尽可能把知识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达到形象、直观、清晰的目的[5]。如讲某类成分的化学结构时,教师可把各种结构相似的化合物放在一起让学生自己进行比较与总结,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质量。

三、有效利用实验巩固与深化理论知识

培养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动手能力强的药学人才是教育的根本目标。《中药化学》课程内容相对复杂、知识点较多,而且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全日制本科学生《中药化学》的理论与实验教学时数比为1∶0.8。为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感官的刺激和亲身体验十分重要。这样既能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验证和应用,又能巩固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并在实验过程中解答理论课堂的疑惑。然而,在实验室中,学生常常由于自身动手实践机会少,缺乏经验,或者由于时间的问题,实验操作较为马虎。此时则需要授课老师耐心讲解,积极地鼓励每个学生参与实验,动手实践。在开设实验课程时,教师也可安排一个设计性实验,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来提取生活或工作中遇到的、感兴趣的药材,或者是利用薄层层析等方法来分析鉴定药材中的成分[2]。

四、利用网络平台传递课程信息,提升面授效率

《中药化学》教学应充分地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将课前课后练习、课程讲授、课程内容的解疑释惑,甚至实验的操作说明都通过网络来实现。这样,学生可以在非面授时段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更合理地安排学习的时间,学习方式也更加自由;而教师也可通过网络了解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解能力等,在面授时更有针对性。同时,教师面授时也可主要专注于重点难点内容的阐释和说明、相关知识的补充、实验的设计与开展,从而有效地提升面授效率,达到预期甚至更高的目标[2]。

五、建立合理的质量评价体系,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6]

考试是评价学生掌握运用所学知识技能的重要教学手段,也是反映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

1.建立理论课题库,实行考教分离。期末考核采取封闭命题方式,即由骨干教师组成命题组,然后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从题库中抽取试题,组成难易程度适当的试卷,并增加应用性和综合性试题的比重,从而保证期末测试工作的真实性和公正性。实行密封多人阅卷,专人合分、登分,从而提高阅卷登分的质量。考试结束后,教师要及时做好成绩分析总结工作,制作班级成绩分布曲线,分析各类型试题得失分的情况,从中总结出教学中的经验教训,以便今后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实验课采用平时成绩、实验报告和综合技能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考核是实验教学不可忽视的环节。通过考核,我们可以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实验课教学质量的提高。将实验课的考核分为平时成绩、实验报告和综合技能考核三个部分,分别占总成绩的40%、20%和40%。平时考核从课堂提问(15%)、实验操作(40%)、实验记录(15%)、实验结果(20%)、实验态度(5%)、纪律和卫生(5%)等六个方面考核,训练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优良的实验作风。在综合技能考核中,教师提供某一常见中药,要求学生自行设计提取、分离方案,并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实验,计算提取产物得率,以此评价学生综合知识的技能运用能力。采用这种多级、全面的考核方法,使学生的实验技能得到充分体现,锻炼同学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总之,正确地理解《中药化学》课程的内涵,把握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构建课程改革的新模式,对提高《中药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效性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这就要求在《中药化学》教学改革中应不断摸索、创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匡海学.中药化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

[2]何昱.中药学成人教育中《中药化学》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继续医学教育,2011,25,(11).

[3]肖艳华,祝宏.天然药物化学教学改革体会[J].药学教育,2008,24(5).

[4]何永志,邓雁如,高缨等.中药化学教学改革的几点体会[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6(4).

[5]许玲玲,李群力,麻佳蕾.《中药化学》教学思路探讨[J].职业技术,2011,5(129).

中药化学范文第5篇

中药化学是应用现代化学理论和方法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学科,是中等职业学校中药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也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中药化学实验课能帮助学生理解、消化和巩固理论知识,突破理论学习难点,同时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否及时发现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是上好实验课的关键。笔者在中药化学实验教学工作中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了相应措施,保证了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1学生预习积极性差,存在依赖思想

中药化学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复杂,所需实验仪器、试剂较多,学生必须做好预习,只有在理解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全面了解整个实验过程,才能较好地完成实验。但学生往往忽视预习,存在依赖思想,导致进入实验室后,须等到上课时教师反复讲解才能开展实验。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要做到:(1)强调预习的重要性;(2)根据学生各项操作安排是否合理进行评分,也可配合一些问题的提问,以督促学生预习,保证实验顺利进行。

2实验操作难度大、步骤繁杂,所需时间长

中药化学实验涉及到中药材中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纯化和检识4个步骤,其操作步骤繁杂,操作技术要求高、难度大,所需时间较长,一般需6~8个课时或更长时间。如“防己中粉防己碱与防己诺林碱的提取、分离与检识”这一实验,提取流程简述如下:取粉防己粗粉100g,加85%乙醇300ml于沸水浴中回流加热1~2小时,滤出乙醇提取液,药渣按以上方法重复提取一次,合并两次提取液蒸馏回收乙醇至无醇味,浓缩液用1%盐酸少量多次转移到250ml烧杯中,继续滴加盐酸,搅拌,使生物碱充分溶解,不溶物则成树脂状析出。静置,过滤,滤渣用1%盐酸少量分次洗涤,每次约10ml,直至洗涤液对生物碱沉淀试剂反应微弱时止。合并滤液和洗液,静置片刻,过滤,滤液用氯仿做两相萃取等。检识方法即用化学检识法和薄层色谱检识法[1]。从以上提取流程可看出,在粉防己生物碱提取过程中,涉及到回流装置和蒸馏装置的安装、抽滤、调pH值、蒸发、萃取等步骤,其操作步骤之繁杂,所需仪器、试剂之多,可居药剂专业各学科之首,学生在操作时感到困难重重,手忙脚乱。应加强带教教师课堂巡视,注意观察学生的操作情况,及时提醒,及时纠错,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3实验条件难于控制,实验结果偏差大

3.1与药材本身有关

中药化学实验中,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率与多种因素有关,如产地、采收季节、采收时间、采收方法、产地加工及贮藏等,任何一个条件的变化都可能影响中药材化学成分的含量,进而影响提取率,影响实验结果。

3.1.1与药材的产地有关大量研究表明,中药材的产地不同,其化学成分在种类和含量方面均可能存在显著差异。如(1)产于山西大同附近的麻黄,生物碱含量可高达1.6%,而其他地区麻黄含生物碱量则变化颇大,有的含量极低,近乎为0。(2)安徽合肥产的薄荷挥发油中主含薄荷醇(80.10%),新疆塔城和阿勒泰产的主含氧化胡椒酮(68.47%和76.34%),吐鲁番产的主含胡椒酮和薄荷酮(50.06%和26.05%)。(3)山东产的金银花所含主要成分绿原酸(5.87%)是四川天全县金银花所含绿原酸(0.125%)的50倍,是江苏金银花所含绿原酸(0.06%)的近100倍[2]。(4)广州石牌所产的广霍香主要成分为酮,而海南产的广霍香酮含量甚微。

3.1.2与药材的采收季节、采收时间有关中药的采收季节、采收时间,甚至采收时的气候对化学成分的含量都有较大影响。如(1)金银花的主要成分绿原酸和槐花的主要成分芦丁都是花蕾期含量最高。(2)益母草和穿心莲花蕾期有效成分含量较高,品质最好。(3)内蒙古西部产的草麻黄总碱含量最高是在7~8月间,而内蒙古东部产的草麻黄总碱含量最高是在9~10月间。(4)甘草的主要成分甘草甜素含量生长初期为65%,开花前期为10%,盛花期为4.5%,开花末期为3.5%。(5)冬麻质佳,春麻质次;春七质佳,冬七质次。

3.1.3与药材的产地加工及贮藏等因素有关产地加工方法及贮藏等因素,对中药化学成分也有一定影响。(1)产地加工的影响,如某些需阴干的中药拿去曝晒,有效成分就会损失;如晒干的龙胆其龙胆苦苷比阴干的降低1倍,含挥发油成分的中药,曝晒会使挥发油损失。(2)贮藏时间的影响,如荆芥等含挥发油成分的中药挥发油含量因时间而减少;三颗针中的小檗碱,见光贮存3年,小檗碱含量下降约55%;细辛的镇咳作用在贮藏6个月后消失。

3.2与提取、精制过程中的具体操作有关

在提取、精制过程中,学生的每一步操作是否严谨、细致、准确都对提取的影响较大。如在槐花米中芸香苷的提取、精制和检识实验,其提取方法为碱溶酸沉法,在用石灰乳调pH值时应严格控制在pH8~9的范围,否则会使芸香苷水解破坏,提取率明显下降。但由于学生操作经验不足,总出现偏差现象,所以往往同一实验,其实验结果(提取率)与教材描述有一定差距。不同实验小组差距也较大。解决方法:(1)教师应对购进的药材进行检查,并通过预试验等方法掌握第一手材料,在实验课中对该次实验药材作详细介绍。(2)强调操作过程中容易造成偏差的要点、注意点并及时提醒,同时要求实验结果偏差的学生在实验报告中做出详细的分析,旨在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

4实验工艺不合理,实验流程有待改进

在中药化学实验中,实验工艺存在不合理现象。如小檗碱的提取是药材粗粉,0.3%硫酸溶液为提取溶剂,用石灰乳调碱性、去杂质,再加盐酸生成盐,氯化钠盐析提取盐酸小檗碱。

根据我们地方实际,一般多采用黄柏为提取原料,但黄柏为树皮类药材,含大量粘液质,在提取分离过程中给过滤带来极大困难,尽管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改用石灰水作为提取溶剂、用棉花过滤等,虽然能有效减少粘液质干扰,但提取率大幅降低。针对以上现象,解决的方法是在达到实验目的和教学要求的基础上选用其他实验材料或改做其他内容,如小檗碱的提取选用黄连为原料,或改为粉防己生物碱的提取等。

5实验材料缺乏,实验时间不足

5.1实验材料缺乏

由于有些药材主产于北方,所以本地药店多用地方替用品。如药材防己,一般本地药店以广防己替代,而粉防己只能到外地购买。

5.2实验时间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