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自己与母亲记忆深刻的事

自己与母亲记忆深刻的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自己与母亲记忆深刻的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自己与母亲记忆深刻的事

自己与母亲记忆深刻的事范文第1篇

一、上出“有语文味”的语文课

一堂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教师要深入解读教材,明确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要教什么给学生。也就是说,教师要根据这篇课文,具体确定要求学生掌握的语文知识、方法、技能等。这样,基本上就能抓住重点设计教学流程了,不求过多,但求“一课一得”。如,笔者在教学《游子吟》一课时,抓住“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句诗,让学生回想母亲为自己做过哪些事,回想其中一个自己深感温馨的场景说说。有的学生想到了母亲为自己起早贪黑劳作的身影;有的学生想到了自己生病时母亲焦急的眼神和徘徊的脚步。孩子们说着一句句话,聊着一桩桩事,心里却沉重起来,对母亲的感恩之心愈加浓厚。课上,我还让学生写了一则自己母亲的故事。我相信,在这堂语文课中,学生学会的绝不仅仅是孟郊的一首诗,也不仅仅是记住那句千古名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更多的是对母亲的爱和对母爱的表达。

二、上成“人人参与”的语文课

知识的获得与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别人给的”远不如“自己做的”记忆深刻。用课文教语文,我认为就是要让学生参与其中,亲自体验,在体验的过程中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如,识字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并总结识字的方法,加一加、换一换、比一比等,而不是机械地抄写数遍来帮助记忆。学习词语时,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查阅工具书并结合语境准确理解词意。一些重点句段的教学,则让学生找出句段特点并仿写,或进行小练笔训练等。

如何让学生学会一种技能呢?最好的办法不是教师讲解、演示,而是让学生人人动手参与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教师的示范,学生获得的只是“理解”,而要将理解的知识转化为技能,就必须让学生有操练的机会,而且还要反复地练习,才能真正学会。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杜绝一味的讲解,人人参与,才能个个有收获。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这样的语文课才更有效。

自己与母亲记忆深刻的事范文第2篇

年味儿逐年消失的现实,让大家经常感慨现在再也找不到过去过年的感觉了,除夕夜就像平常的某一天,亲朋相聚后就是一个悠长的假期而已。当我们回忆每年春节留下的最深刻记忆时,已经不再是锣鼓喧天的热闹画面,而是过年回家路上的种种经历。开车回家是躲避抢票的焦急与无奈、候车室和车上的拥挤的最好方式。行驶在路上追逐那即将迎接除夕的片刻美好,或许是客观意义上的风景,或许是主观意义上的感悟,新年的新路上让我们搜集一些美丽的时刻作为送给新年新征程的礼物吧!

烟花永远是节日里送给大家最绚烂的礼物,天空中的缤纷色彩总是让人心情愉悦,轰隆隆的礼炮声预示着新一年的开始,但这个时候也是游子归家的日子。有多少人经历过这样的一幕:当我们焦急地向家赶路之时,烟花已经漫天,不过别急,此时我们可以放松自己的心情,因为家就在眼前,让我们驻足片刻,欣赏一种无奈的惊喜,好的心态才是我们回家过年最应该有的心情,不是吗?

陕北一向是我们记忆中那个样子:千沟万壑的黄土地和川流不息的黄河水。有人说这里是摇篮,孕育了中华文明,今天我们在繁忙的都市中慢慢淡去了它的身影。其实这里的人们并不向往外面的世界,因为他们有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历史越深厚的地方发展越慢,沉重的文明包袱让其无法挣脱束缚飞速前进,当然也是这包袱让它更有韵味,更值得我们去留恋。所有的事物永远是矛盾的,不可能让其充分地满足某一点,所以我们只有用更宽阔的胸怀去接受它,而接受的同时拓宽的是我们自己的视野。再华丽的外表都没有朴素来得感人,就像这里的黄土,抓一把放在手心,都能感受出大地母亲的沧桑变化。

冬天最隆重的节日就是春节,而说到春节最让人记忆深刻的要么是东北的冰雪之乡,要么是南方春天般的和煦暖风,在这两种记忆之中,最应时应景的当属东北。在冰雪覆盖的东北大地,零下二十几度的室外低温和零上二十几度的室内温度产生极大的对比,而这种温度上的强烈反差让家的概念更加明显。在过年之际,我们一路向北,终于在太阳悄悄落山之时看见了家的轮廓,用手指在车窗上慢慢地勾画家的模样,仿佛抚摸父母的脸庞,此时指尖虽凉,但真实回馈于心的却是温暖。从日出到日落,一路的奔波终于在看见家的一刻停止。

雪掩住了路面的本色,又给植物披上了白衣,江南的冬季始终不会像北方那样来得猛烈,只是轻轻地点缀一下而已,而此时我们却忽略了很多精彩的瞬间,这精彩就掩盖在冰雪之下。放慢我们追逐的步伐,只需要静静观察,我们会发现更多温暖,哪怕是一簇刚刚露出的新芽。家门前的池塘演绎着四季的变化,从儿时咿呀学语到成年后的昼夜苦读,每当我们抬起头都会从它的变化中读到时间的演变,直到此时我看见鱼儿在水中游动,才发现它们并没有因为我们的成长、我们的离开而有什么变化,依然在遵循着自己的定律。春节伊始,我就被这小小一景深深地打动了。

自己与母亲记忆深刻的事范文第3篇

——读《安琪拉的灰烬》有感

当我回首往事时,我总奇怪自己竟然活下来了。当然,那是一个悲惨的童年。幸福的童年是不值得在这浪费口水的。比一般的悲惨童年更不幸的,是爱尔兰人的悲惨童年:比爱尔兰人的悲惨童年更不幸的,是爱尔兰天主教徒的童年。人们总是爱吹嘘或抱怨他们所遭受的苦难,但那根本无法和爱尔兰人的苦难相提并论……

弗兰克。迈考特在自己六十六高龄是回忆自己的悲惨的时光而写下的书,取名为《安琪拉的灰烬》弗兰克说过:幸福的童年是不值得炫耀的,正因为自己有一个真正不幸的童年。自己不会凭空想象或去创造,而是因为自己亲身经历过。父亲是酒鬼,两个弟弟一个妹妹再贫穷悲惨的生活中夭折,为了有些吃的,在过年时去乞讨,为了住便宜的房子,忍受着床边有蟑螂,有便池的房子……

或许,只有真正经历过的才有权说话,他的经历让我想起爷爷哪一辈的节俭,每次吃饭后还会舔勺子,说事勤俭节约,以前没有饭吃,人不是病死就是饿死,就是一口刷锅水,一口馒头就能救活一个人,同样的,我们现在也养成了节俭的习惯,可那说白了只是浮于表面,现在的孩子没有经历过,又怎样去体会呢?而看了迈考特的文章,不经让我懂得了一切,也不经想到托尔斯泰与高尔基的一段对话,托尔斯泰听了高尔基讲述了童年的生活了以后,感叹道:“那样的生活足以将您变成骗子或杀人犯,而您却成了作家。你是我无法不对你深怀敬意。”对话时,两人相差40岁,是他那艰苦的童年带给了高尔基不一样的人生,而高尔基的回答是:“那是因为天使一直伴随着我成长。”我想,弗兰克说:尽管我们在物质上非常贫穷,但我们总是很快乐,有很多渴望,很多梦想,很多激情,我们感觉很富有!”,也同样如此吧,在他的心中也有个天使吧。

之所以弗兰克.迈考特会在六十六岁时回忆这些悲惨的童年,而且记忆深刻,是因为童年的时候无论在苦,再穷,是陪伴在他身边的天使——他的母亲——安琪拉吧!他的母亲出生时跨越了两个国度,降临人生的那一刻时,晚祷钟声(Angelus)正好在新年的午夜时分响起,她的确是个小天使。

自己与母亲记忆深刻的事范文第4篇

苗家胭脂花

素有“苗疆圣地”之称的贵州黔东南,有一种胭脂花,看起来像喇叭花,生命力却极强。1989年,吴忠海就出生在黔东南苗乡的一个小寨子里,父亲吴朝忠在外打工,母亲杨昌莲在家务农。吴忠海和两个姐姐就成了妈妈带领下的“童子军”。

小时候的姐弟三人跟在妈妈的身后,背着小背篓,与其说是在帮妈妈干农活儿,还不如说是害怕做“孤儿”尾随着妈妈。六七岁时看过电视剧《孽债》的吴忠海,脑海里始终萦绕着片尾曲《哪里有我的家》:“美丽的西双版纳,留不住我的爸爸,上海那么大,有没有我的家,爸爸一个家,妈妈一个家,剩下我自己,好像是多余的……”

吴忠海儿时最害怕听到的就是谁家的爸爸到广东打工迷路丢了,谁家的爸爸打工被拐卖到黑工场,永远都找不回来了;也常常听到谁家的妈妈因为家里穷,日子过不下去,弃下儿女偷偷跑了。尽管吴忠海的爸爸和妈妈一直挣扎在生活的最底层,却始终都没有抛下他们姐弟,也没有被艰难的生活所吞噬,他们在困境中默默地坚守着一份家庭的责任,也给了这三姐弟一个虽贫寒却温暖的家。

在吴忠海的记忆深处,有一件事情终生难忘。他4岁那年,两个姐姐都上小学了,大姐吴忠泉8岁、二姐吴忠琴6岁,小孩子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得到一毛钱,像其他人家的小孩子那样到小卖部买糖果吃。

一天中午,当母亲杨昌莲从山上挑了一担猪草回到家来,脸上还挂着细密的汗珠,正准备坐在箩筐边儿休息,姐弟三人立刻围上去,“妈,我们要买糖吃,给我们钱!”三双渴望的眼睛,六只脏兮兮的小手,用力拉扯着母亲破烂的衣服,又摇又喊。

吴忠海掏遍了母亲身上所有的兜,一无所获。最后,母亲在床头找出一毛钱。为争这一毛钱,姐弟三人扭成了一团。母亲忍无可忍,“这一毛钱是你们三个人的,一人一份!”说罢,杨昌莲把钱撕成了三份。

长大后,尽管吴忠海从未向母亲提起过这件事,但正是母亲那次的做法让他记忆深刻,他理解母亲为了他们的成长背负的不单是辛劳,还有教育他们的责任。这一举动让他学会了与人分享,懂得了尊老敬幼。

吴忠海喜欢胭脂花,因为胭脂花像一把伞,他希望自己也能像一把伞一样撑起这个家,“要活出个样子来”,这成为吴忠海的心愿。

“金童玉女”十字绣

吴忠海6岁那年,父亲登上了去广东打工的汽车,干农活儿的重担就全部压在了母亲的肩上。母亲差不多整天都要在山上、田坝里干农活,奶奶在家里操持家务。姐弟们常看到奶奶煮好饭后就拼命打草鞋,到赶集时拿到集市上卖掉,好能换些盐巴和味精回来。

吴忠海记得奶奶经常把做好的饭菜装进铁锅捆好后,让他在中午放学后给母亲送去,每次给母亲送饭都必须翻过几座山。送饭的路走得很艰难,从七八岁到十七八岁,那条山路吴忠海不知道走过了多少次,但他觉得比他更辛苦的是母亲。

趁母亲吃饭的功夫,吴忠海就替母亲挖上几锄土,点上几粒玉米籽。等母亲吃完饭,他再将铁锅带回家,赶到学校里去上课。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长大走进军营的吴忠海,很快就成长为一名不怕苦和累“优秀士兵”。

新兵训练第一个月,吴忠海以标准的队列动作和积极的表现走进了连里队列示范班,还登上了新兵连的“光荣榜”。3个月的新兵训练结束时,吴忠海凭着优异的考核成绩和民主推荐获得了营“嘉奖”。

当吴忠海给家人打电话报喜时,在他心中一贯坚强的母亲却哭了。母亲的泪水让他懂得,他在从军路上的点滴进步,不仅决定着自己的前途和命运,而且也承载着全家人的期盼。

母亲在吴忠海当兵后亲手为他绣了“金童玉女”十字绣,那是母亲对儿子未来婚姻的祝福与期待,但在那时的吴忠海看来,恋爱、结婚还是很遥远的事情,所以他并没有把这幅十字绣带在身边。然而,时隔几年后,这幅十字绣在吴忠海看来,却显得过于沉重和心酸,这伤感源自母亲的右手手指已经截肢,而这十字绣也就成了母亲留给他的一份具有特殊意义的十分珍贵的礼物。

父亲的日记,母亲的手

过年团圆对于吴忠海一家人来说,简直就是一种奢望,父亲在日记中写下了刻骨铭心的思念:“来广州两年多了,我还没回过家,不晓得三个娃娃学习好不,长好高了?1997年农历5月写于广州”。“都说浙江好挣钱,转眼一来三五年,要说回家看妻儿,兜里却没路费钱”,“娃娃要是真能去当兵就好了。我没能实现当兵的梦,只有让娃为我圆梦了。07年农历10月写于浙江”。

吴忠海为了体验父亲打工的辛苦,在高中毕业等通知那年的假期去建筑工地干起了拔钉子的杂活儿。上工的第一天中午,他就被木板上的铁钉扎穿了脚掌。那时没有条件处理伤口,但幸运的是,他的伤口没感染。每天中午,他就找块木板垫在水泥地上睡一会儿,坚持了半个月,他赚到了300元钱。

在回家的路上,他特意去了趟县城,花了45元钱给母亲买了一件衣服。6年的时间过去了,每年夏天走亲戚时,母亲都会把这件衣服穿在身上。吴忠海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他渴望有一天能让爸爸妈妈过上舒心的日子,不再那么奔波、不再那么劳苦,但天有不测风云,妈妈出事儿了。

2011年9月的一天,吴忠海接到姐姐电话,说母亲在干活儿时摔了一跤,右手拇指根部开放性撕裂、粉碎性骨折,医院说要截肢。那双无数次扶起跌倒的孩子的手,如今就将被截肢,吴忠海撂下电话,心急如焚,踏上了回家的路。

当兵几年后与母亲的相见竟是在医院,病床上的母亲已经睡着,但汗珠却布满母亲的额头。吴忠海轻轻掀开烤灯罩,看到了母亲裹满纱布的手被鲜血浸透后干得发紫。

在医生的指导下,吴忠海开始给母亲做起了辅助按摩,他在母亲的病床前一守就是5天。5天,他没舍得离开病床半步。但医院最后做出了鉴定,母亲右手拇指功能完全丧失,不得不截去右手大拇指。

母亲穿针引线绣的那幅“金童玉女”十字绣,让吴忠海感到十分伤感,因为母亲再也不能为他飞针走线了,这让吴忠海格外心痛。他难忘母亲的刚强,也难忘母亲的辛劳,更难忘母亲残缺的手,那双手包含了生活中太多太多的心酸。

当父亲的日记、母亲的手一幕幕定格在吴忠海的脑海里时,他为了家人的心愿和自己的梦想,继续在军营挥洒汗水,这时他开始正式学写新闻报道。

《那天,班长拒绝了我们的“贿赂”》,是吴忠海的处女作,他十分激动,因为这篇稿子的发表让他明白一定要带着真情实感写稿子。从2009年担任新闻报道员4年多来,他登上老山主峰82次,照相保障500余次,摄像保障100余次。

每次登上老山主峰,吴忠海不仅用镜头记录下边防军人的忠诚,而且他的心里也装满了沉甸甸的战友情。

望着老山之巅墨兰竞相开放,他想起家乡的胭脂花,老山兰和胭脂花都是默默无闻开在路边,就像守边戍防的官兵们坚守在英雄的山上一样。

自己与母亲记忆深刻的事范文第5篇

在我还没出生的时候,父母就去杭州经商了。小时候的我,跟着教书的外婆一起生活。印象里妈妈的样子是模糊的,但妈妈的声音却总是在我脑海里清晰地萦绕。

以前只有过年才能和妈妈团聚几天,和妈妈最密切的联系就是打电话。这样一个小小的盒子,带给我的却是童年里无尽的快乐与安慰。年幼无知的我,身在远方的妈妈,有魔力的电话盒,串起了儿时心里对妈妈的记忆。

“妈妈,为什么你总是在小盒子里说话?你为什么不出来陪我玩?妈妈……”每次妈妈给我打电话,我总是拿小手戳戳硬邦邦的深蓝色电话机,疑惑地问。我不懂什么是电波传送,也不知道电话的原理是什么,我只知道这个小盒子里有我日思夜想的妈妈,但是我找不到我的妈妈。

再长大一点,我知道爸爸妈妈在杭州经商,要赚很多很多钱,电话依然是我和妈妈联系的唯一方式。这个以前一直像个谜的盒子,也终于让我知道妈妈不在里面,但它能带来我最想念的声音。

有一次,我和妈妈在通话的时候讲着讲着她突然叹了一口气说:“囡囡。你知道么?那天妈妈在回家的时候,突然听到后面有个小孩子叫‘妈妈,妈妈’,妈妈就愣住了,赶快回头,妈妈以为那是你在叫妈妈。那个小孩子就像你那么大,声音细细的。她叫‘妈妈,妈妈’……妈妈好想你啊,宝贝……”妈妈的声音变低了,然后传来了沙哑的呜呜声。妈妈的哽咽声,是电话里最灰色的地带,它出现得不多,但是每一次都让我无法忘记。于是我对着电话大声的喊:“妈妈,妈妈。我也在叫你哦,你听到了吗?妈妈。”那个时候我还小,可是不在父母身边长大的我却懂得很多。家里的每一个亲戚都会夸奖我乖,但是我知道这是妈妈不在身边的小孩子惯有的表现,因为我没有一个可以撒娇的怀抱。

有人说,童年美好得宛如剔透的果冻,但是对我来说,这果冻到了嘴里,还没有尝出味道就匆匆下了肚。时间的长河带走了沙粒一般的童年,在人生的浪花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因为义务教育的关系,小学毕业后我就留在了外婆身边继续读初中。初三的时候,我住在阿姨家。繁重的学业一下子压下来,让我有些喘不过气,和妈妈的联系也日渐减少。每天晚上看时钟静悄悄地走过11点,但是面前却还是有做不完的习题。有时候累得睡倒在书桌上,下面压着厚厚的试卷。醒来的时候,白花花的日光灯让我有一瞬间的错觉,好像妈妈在身边,端着我喜欢的汤面,汤面白花花的水汽氤氲了我的脸。那个时候我常常想,只要我再努力一点,高中我就可以去杭州读书了,就可以天天看见妈妈了。

但是没有想到,现实又无情地打破了我的梦想。我依然走进了家乡的高中。漫步在青春期的花海中,我开始对爱情抱着一些粉红色的憧憬。我想我的妈妈也许和传统的母亲一样,一定反对我现在的想法,甚至会轻视这些感情的不成熟。但是,从电话里,我却听到了妈妈这样的话:

“孩子啊,每个人在每个阶段都会有不一样的经历。很多事不是大人们说不好你们就会乖乖听话的。走够了,错够了,痛够了,你们才会记忆深刻,不至于以后再犯。你也长大了,应该知道有的事可以做,有的事不能做。妈妈能说就这么多,自己再想想吧。”

不是责骂,不是批评,这样的一段话让我深思了更多的东西。妈妈,你的话,比别的父母的打骂更有用,让我没有走上磕磕碰碰的路。

高中,让我印象更为深刻的是高三。那段像刀刻在脑子里的一点一滴,我一辈子也不会忘。如果说初三是学习生涯中的小步枪。那高三绝对是轰炸机,把我轰炸得想要死掉。妈妈在电话里说得更多的是:“不要紧张,考上什么是什么。考不好也没有人会怪你的。不要紧张哦。”我开始用“考不好也没有人会来怪你的”这句话来安慰自己。原本拧得很紧的螺丝也开始松垮。第一次模考极其惨痛地失败了。

“妈妈,我考差了,考得很差很差。”鼻子酸酸的。

“慢慢来,努力了就好。”

“可是我没有努力,呜呜,你说没人会怪我,我就没有努力,一点都没有。”上课开小差,下课疯玩,晚自习装病休息,我都做了什么!

“宝贝,妈妈再告诉你一个道理,很多事是看结果的。过程有时忽略不计。成功与否看的就是结果,不要让你自己后悔。现在你面对的只是高考,以后当你面对社会的时候才是对你真正的考验。”

妈妈只有初中毕业的文化水平,这样的话是经历过怎么样的生活才让她悟出的呢?妈妈一定很努力,那我呢?要更努力才是!

后来,我加倍地努力,我想我是不想让妈妈失望吧。当别的妈妈给孩子送来了整盒这样那样的补品时。我有的却只是电话里妈妈的话。但是这些话,给了我很大的勇气和鼓励,在精神上把剩下的高三生活填得满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