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儿童文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儿童文学;翻译特点;翻译策略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关注对儿童的教育及其发展。儿童文学的出现是为了让儿童能够欣赏和接受文学作品的文学价值,培养儿童全面发展。本文选取部分文章进行翻译,重点研究了在儿童文学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办法。
二、儿童文学翻译
(一)儿童文学及其翻译的特点
儿童文学是文学的一个特殊分支,它在拥有文学的特性的同时还具有属于自身的特点。通常来说,儿童文学具有教育性、形象性、趣味性、故事性及知识性等特点。儿童文学存在的重要意义之一便是它的教育性和知识性。此外,一部儿童文学作品的成功与否和它的形象性、趣味性和故事性也有密切关系。对年少的孩童而言,他们更容易、更愿意接受形象生动和趣味十足的事物。
儿童文学翻译对于文学翻译而言也是特别的。它既要遵循文学翻译的规律,也要兼顾自身的文体特征。因此,译者既要注重保持译文语言的童趣又要将原文中的文化特色传递给另一文化的儿童读者。译者要站在儿童的立场上,运用一些符合儿童思维习惯和接受能力的词语和语气。语言上要流畅,通俗易懂。语体上要富有童趣。
(二)儿童文学翻译的难点
儿童文学在文学中的特殊性决定了译者在做翻译时不可避免地要遇到一些难题。首先,儿童文学的读者对象是儿童,而作者却是成人。因此译者在做翻译时需要在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的同时还要考虑如何将其用儿童能够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其次,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有很多细节问题需要权衡。在一些选词上,译者要尽量选择简单、易懂且具有吸引力的词语,以引起读者的情趣。在构句上,要尽可能使用简单句、短句。而在语体上,儿童文学翻译较适宜采用偏口语化的形式,使译文能够朗朗上口,增加读者的可读性,使读者易于理解原文。
三、儿童文学的翻译策略
(一)翻译策略概述
从宏观层面上来看,译者在翻译外国儿童文学作品时会考虑两种基本的翻译策略,即异化与归化。异化策略是指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尽量向原文作者靠拢,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特征,保留异国风味。而归化策略是指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尽量向译文接受者靠拢,尽可能地使用目的语读者易于接受和理解的语言、文学、文化特征,使译文符合目的语的语言、文学和文化规范。
综合来看,这两种翻译策略为译者的翻译工作指明了翻译方向,译者可以根据需要来选用这两种翻译策略。异化与归化是译者在做翻译时选择的一种倾向性,他可能会因为译文的充分性而选择项原文作者靠拢,也可能因为译文更好的可接受性选择项译文读者靠拢。并且译者在译作中会因不同需求而交织运用异化策略与归化策略。
(二)具体翻译方法及分析
上述两大翻译策略各自包含了一些具体的翻译方法,如直译、音译、意译及改译等等。此次翻译实践,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对两种翻译策略均有所涉及,且根据不同情况的需要,选用了不同的翻译方法。
1.直译
直译是异化策略的一种,它是指译者在翻译中保留原文内容和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如:
例1原文:I was the last in the room just before the bell rang.
译文:马上要打铃了,我是最后进入教室的人。
例1属于直译的用法,但是译文并没有完全不动地翻译原文。因为两种语言形式的差异,尽管是直译也允许适当的变化或转换,尤指语序的转换,这样能够使译文符合目的语的句法规范,使译文流畅易懂。原文是典型的英文句式,“just before”表示“就在……之前”,表示时间的状语放在句尾。而在汉语中,时间状语一般会放在句首。因此译者调整了译文的语序:时间在前,内容在后。
2.意译
意译是归化策略的一种,它是指译者根据原文的大意来翻译,在词汇意义及修辞的处理上采用转义的手法,使译文较为流畅地道地还原原文本意。如:
例3原文:If joining a ninja clan will help you get on your feet,then by golly,that’s what I’ll do.
译文:如果加入忍者部落能够帮你站稳脚跟,那么确实,这就是我要做的。
例4原文:Many of the ninjas were pulling their masks back over their faces.Their eyes looked angry.
译文:许多忍者将面具从他们的脸上拿下来。他们的眼睛里满是怒火。
在例3中,根据上下文可知原文中“get on your feet”是指加入忍者部落能够帮蔡斯站起来的意思。这里的“站起来”很显然不是字面的站起来的意思。它是指加入部落这件事能够帮蔡斯在学校能够拥有立足之地。由此译者将其翻译成“站稳脚跟”,清楚准确得表达了原文的意思,也使得译文较为地道,易于读者理解。
例4的原文划线句子想要表达的是那些忍者很生气的意思,但原作者并没有直白地说,而是用眼睛的愤怒来表达。生动形象地将读者代入了情景,展现了忍者的愤怒。然而若直接将其译成“他们的眼睛看着很生气”就完全破坏了原文的美感,且让人觉得语言生硬干涩。因此在理解了原作的用意和意义的基础上,译者采用意译的方法,将其译成“他们的眼睛里满是怒火。”既准确地表达了原文的意义,也保证了译文的生动形象。
综上分析可知,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的选择取决于译者的意图。为了保留原文的异域风味,译者会选择异化策略,采用直译的方法。为了确保译文的流畅性与可接受性,译者会选择归化策略,采用意译的方法。无论选择何种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原则上都要遵循儿童文学的翻译规范。
四、结语
儿童文学的读者对象是孩子,这样特殊的读者使得儿童文学的翻译看似简单,实非易事。译者在做翻译时要尽可能地再现原文,还要注重译文的语言、语体及文化上的诸多问题。这对译者而言是个不小的考验。本文仅以Diary of a 6th Grade Ninja的部分译文为例,分析儿童文学所具有的特点,探索儿童文学翻译的实践与理论分析,希望能够为儿童文学翻译的发展出一份力,促进儿童文学翻译的实践和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1]陈晶.谈儿童文学文本特点及翻译策略[D].山西大学,2013.
[2]邓红顺.儿童文学翻译策略探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02):36-41
[3]董文静.儿童文学翻译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14.
[4]王娟.儿童文学翻译的异化与归化[D].湖南师范大学,2012.
一、拆译法与缩译法
(一)拆译法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有很大的差异,通常在英语句子中,有很多修饰成分,这些修饰成分在转换为汉语时不易处理,很难转换为通顺易懂的汉语。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拆译的方法,将原文中的某个单词、短语或从句,从主句中分离出来,形成一个单独的句子。这样不但有利于原文意义转达,同时也增加了译文的灵活性。在英译汉的过程中,比较常用到的拆译法是,把主句拆出,形成单独的分句:例一:HehadknownallabouttheoldEarl'sdisappointmentinhiseldersonsandallabouthisfiercerageatCaptainCedric'sAmericanmarriage,andheknewhowhestillhatedthegentlelittlewidowandwouldnotspeakofherexceptwithbitterandcruelwords.译文:他了解所有的老公爵的失望,这些失望有的来自于他的两个大儿子,有的来自于塞德锐克上尉在美国的婚姻给他带来的愤怒,他知道老伯爵是多么憎恨这个柔弱的小寡妇,他从不说她好话,除非使用痛苦和残酷的话语。首先分析原句,这句话的主句为“He”,想表达的主要意思是“他了解老公爵的失望”,这才是这句话的主要信息和重点。而其他部分包括两个并列的介词短语,它们都属于补充说明的成分。笔者采用拆译法,把主句拆解,形成三个单独的分句,把两个限制性定语从原句中拆解出来形成单个句子,这样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原文意思。
(二)缩译法缩译法顾名思义就是压缩句子。将带有短语或从句的句子压缩为一个简单句,可以是复合句压缩为一个简单句,也可以是两个简单句压缩为一个复合句。在确保内容忠实于原文的情况下,把较为复杂的英语句子压缩成汉语的简单句,符合汉语的语言习惯。例子:Hismotherwasstandingnearbywithapaleface,andhesawthatthereweretearsinhereyes.译文:脸色苍白的母亲含着泪水站在一旁。在这个句子中,原文是两个简单句,它们在意义上是紧密相连的,完全可以合并为一个句子。当然,这里也可以按照原文,把两个简单句分别译出。但如果这样,很显然不如将两个句子合并为一个简单句简单明了,而且符合汉语言简意赅的习惯。
二、长句的翻译方法
英语中,长句比较普遍,这在儿童文学作品里也是一样的,特别是在儿童小说中,会出现很多关于描写的长句。本次翻译项目的翻译资料中出现了一些长句,针对这些长句,如果译者在翻译时按照原来的句子翻译,沿袭原句构架,就会超越了儿童读者的欣赏能力和水平,这样也会打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欲望。所以,对于长句,我们要以儿童的认知能力为前提,化长句为简单句,多加停顿,避免出现儿童读者阅读困难的现象。同时,我们也应考虑到汉语通常是以短句、小分句为主要句式的行文特点。针对长句的翻译,首先要分清层次,处理好前后顺序和因果关系。可按以下步骤来翻译:寻找主干、划分主从、分清层次、调整结构、整合润饰。长句的翻译方法包括顺译、倒译、包孕、分切、拆译、重组等方法(刘宓庆,2006)。因此,长句的翻译首先要做的就是分析句法结构,找到句子中的主句、从句和修饰成分,分析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透彻地理解原文。然后根据汉语的表达习惯合理地安排各分句的位置,适当使用连接词,翻译成通顺并忠实于原文的汉语句子。这样既做到了语内连贯又符合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达到为儿童读者服务的目的。
三、增补法
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尤其是针对儿童作品。为了使儿童更容易理解译文的内容,译文必须在逻辑、语义、句法、语法等方面做到清晰完整,这样我们常常采用增补法。连淑能(2006)指出增补法可以分为:结构性增补、语义性增补、修辞性增补。例一:Shewaspaleandthin,andallthedimpleshadgonefromherprettyface,andhereyeslookedlargeandmournful.译文:妈妈的脸色苍白、消瘦,漂亮脸蛋儿上的酒窝也不见了。她的眼睛深陷显的很大,流露出悲痛的神情。
因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效果不理想等,儿童文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要实现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性,必须从课程内容、课程目标、课堂教学、课程评价、师资培养等多方面入手,实现儿童文学课程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衔接,从实践能力上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和就业水平,最终实现课程教学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
小学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改革
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课文篇目70%都是儿童文学作品,儿童文学作品不仅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而且是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品的分析鉴赏和阅读指导,对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儿童文学,作为师范院校教育类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课程。课程建设和教学质量,制约着学生教学品质和专业化发展水平,影响着他们今后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甚至会影响到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
一、儿童文学进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儿童文学师资力量比较薄弱。一直以来,师范类儿童文学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必修学科,起步较晚,即使开设也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一些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大多数教师都是“半路出家”,甚至是兼职教师,真正培养的儿童文学专业教师微乎其微。一些教师的儿童文学理论水平有限,专业素养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对于专业的稳定性较差,就很难形成高水平的儿童文学专业教学研究团队。师资力量薄弱,势必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2.儿童文学课程教学不够理想。由于缺少高水平专业教师及研究团队,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改革和研究进展比较慢,导致教材建设不够规范,课程标准不够统一,课程内容体系不够完善,教师课堂教学理论知识“满堂灌”,与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脱节,严重影响学生儿童文学学习的积极性。再加上师范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儿童文学表现出的儿童情趣有比较大的差异,很多学生轻视儿童文学课程,把它当做“小儿科”,学习态度不积极,这些都影响了儿童文学课程教学的效果。
二、儿童文学进行教学改革的有效策略
要改变现状,培养合格的新型小学语文教师,就必须从课程内容、课程目标、课堂教学、课程评价、师资培养等多方面入手:
1.基于学生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构成的视角,合理制定课程内容。以往师范院校儿童文学课程内容都偏重理论知识,注重学术性,与学生的教师职业岗位需求脱节。儿童文学课程内容应从学生知识与能力构成的视角,确定课程内容板块,增加儿童文学文本解读教学原则和策略性知识,选取小学语文教材中典型的文学性作品为案例,整合相关理论知识,进行重点解析,强化学生理论和实践运用相结合的能力,实现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
2.基于课程所属专业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准确定位课程目标。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拥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勤于反思,善于探究。学校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儿童文学的课程标准需要重新界定,除了培养学生儿童文学素养及分析鉴赏作品能力等原有目标之外,儿童文学课程还应该培养学生把儿童文学理论、文学作品分析鉴赏和语文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即要具备文学教材的分析能力、运用儿童文学理论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和反思、研究语文实践教学的能力等。
3.基于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相结合的原则,灵活选用教学方法。首先,要培养新型的小学语文教师,教师应将课程教学与小学语文教育紧密结合。从广义的角度来分析,小学语文教学文本都可划入儿童文学范畴。各类文体在各个阶段的选编、教学侧重点都有差异。这就对未来小学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儿童文学教师就应顺应人才培养的需求,改革教学方法,将儿童文学理论贯穿于各类文体教学中,紧密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使学生不仅掌握精讲分析各类儿童文学体裁作品的技能,还有效完成各类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指导,引导儿童阅读、体会作品,认识世界,感悟生活。其次,要培养新型的小学语文教师,教师应结合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大部分从高中文科录取,学生的文学理论功底比较强,但实践能力比较欠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训练学生,针对不同的文体,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让学生欣赏、创编、表演儿童文学作品。课余时间,让学生自行组织儿歌与儿童诗的朗诵会;童话、寓言和儿童故事大赛;儿童课本剧、情景剧演出等。通过多个途径,锻炼他们的胆量,提高师范生的职业技能。最后,要培养新型的小学语文教师,教师还可利用校外教育实习基地等便利条件,将儿童文学课堂教学延伸到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通过教育见习,让学生参与到真正的课堂教学中,实现对各类儿童文学文体教学的零距离接触;通过课外阅读指导、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的观摩、体验,让学生真切地了解儿童文学与小学教育的关系,从而找出自己的差距,发现存在的问题,学习就能有的放矢,教学会有一定的针对性。
4.基于课程考核内容和评价方式的合理性,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一直以来,儿童文学课程考核多侧重理论知识,以笔试的形式进行。考核内容识记部分比较多,分析、理解和实际运用能力难以体现。要体现课程考核内容和评价方式的合理性,就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除了理论部分笔试考核之外,实践运用考核也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除了课堂教学当中的平时考核外,还可根据学习目的、内容、教法、学生特点等,灵活变通,渗透于学生各类表演、竞赛和课外活动当中,实成对学生的形成性考核。考核并不是课程学习的终极目的,对于学生而言,实现儿童文学课程在知识、能力、情感上的目标更重要。
5.基于专业教学研究团队的有效形成,开展行之有效的师资培训。目前,师范类院校多数教师的儿童文学理论水平有限,专业素养的深度和广度也不够,对于专业的稳定性较差,就很难形成高水平的儿童文学专业教学研究团队。学校相关部门应加大培养力度,重视儿童文学师资的培养,让相关教师通过多种渠道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如进修、访学、以老带新等。另外,教师应积极进取,坚持教学和科研相辅相成的理念,勤于反思,勇于探究,开拓创新,提高科研能力和理论水平,进一步强化教学效果,实现教学和科研的同步发展。总之,师范类院校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改革,要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基点,高度重视儿童文学课程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衔接,从实践能力上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就业水平,最终实现课程教学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黄云姬.高师小教专业儿童文学课程教改策略[J].集美大学学报,2013.07.
英国首相丘吉尔曾说过:我们能够往以前看多远,我们就能够往未来看多远。当我们进行中国儿童文学研讨的时候,我以为应该有一种历史的目光。
中国的儿童文学从保守的时间来看,已经走过了近百年的行程。我们应该记住那些历史上曾经为中国儿童文学作过贡献的人们。无论是著名的还是默默无闻的。从今天的角度看,无论他们的观念是领潮流之先的还是相对“陈旧”的,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他们的耕耘、他们的探索、他们的鼓励和培养,才有了我们今天的成长与繁荣。一个行当,一个文学门类,只有尊重它的历史,记住他们前辈的经验和教训,记住他们的人和事,这个门类才能有根有脉,才能后继有人,才能人丁兴旺。
我们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还不够。从中国当下整体的大文学角度来看,我们的视野还显得狭窄。究其原由,一是有这种愿望的人还不够多,二是有这种愿望的人还有些食而不化。我们更多的气力是花在了仰慕、学习《哈利・波特》等外国文学的层面上。这种学习是有益的,但不能是片面的,这样的片面有时候会给我们一种“无根”和“漂泊”的感觉。
曾经何时,有些儿童文学从教育的文学渐变成了不要教育的文学。我们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外一个极端。在创作的意识当中,以为只要吸引儿童就是好的作品,吸引儿童就是惟一的目的。我以为这是需要反思的。儿童文学中应该有教育的因素,少年儿童是未成年人,他们需要前辈精神的引领。当前的问题是:他们不是不需要引领,而是需要一只被他们信服的大手引领。这种引领包括智慧的启迪、艺术化与人文的熏陶。
曾几何时,有些文学创作从追求深刻、追求内涵渐变向了追求简单、追求娱乐,这也是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我以为有“意义”和有“意思”仍然应该是我们需要共同达到的目的。儿童文学和所有的文学规律是一样的,文学内涵和主题的复杂性、多异性、丰富性仍然是文学的魅力所在。我们读到优秀作品时,觉得貌似简单却很有味道,百看不厌,就是这个道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从事儿童文学事业的人要以这种“深入浅出”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这正是我们的艰难,也是我们的光荣和骄傲之所在。
儿童文学让孩子哭也好,笑也好,都不是儿童文学的最高境界。我个人以为,当一个孩子看了你的书,可以笑,可以哭,但他还思考了一会儿,体会了一些人生的况味,这是最理想的……
科学与文学的目光
中国的儿童文学应该有一种科学的目光,在评价评论作品的时候尤其重要。我所说的科学就是仔细阅读文本之后负责任的批评,就是符合创作规律的、理性的、经得起时间检验的评价。
评价可以是多元的,但评价不能是违心的;评价可以是个性化的,但不能是霸道的。我们退几步来讲,评价可以原谅到人情化的捧场,也不完全拒绝商业的运作,但不能是歪曲的。尤其对儿童文学来说,它就是儿童的精神奶粉,这是评价的底线。
我们现在的评价有几个参照物,目前流行的第一个参照物就是国外儿童文学。按照目前的舆论,比他们好还没有,和他们差不多的极少。但遗憾的是这些评价都是笼而统之,至今我们没有看到几篇具体的就某一个门类某一种题材甚至某篇国外儿童作品与中国的某篇作品比较的文章。我们在出版的时候为了宣传有时候也不得不屈尊说:“这部作品就是某某国的某部作品的中国版。”我以为,对于一部优秀的作品,作为出版社和作家其实是用不着这样的,因为冷静一想,这样做是表扬我们自己还是贬低自己,还真是个问题。
文学不是技术,更不是一般的商品,它的特殊属性决定了在相互比较的时候必须考虑地域语言不同的问题、文化差异问题、文化商业竞争的问题、强势文化的话语权问题。因此用外国作品作为坐标评价中国的儿童文学可以成为一个标准,但不是全面的、更不是惟一的标准。
这几年刚刚兴起的第二个参照物就是排行榜和销售数量。卖得好的书就趾高气扬,财大气粗,一好百好。优秀的作品和卖得好的作品是两个概念,儿童喜欢的和儿童成长需要的作品也是两个概念。它可以统一在同一部作品上,也可以看到在一个作品上两个概念的背离。这里没有好与坏的区别,只是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与眼前的需要不同而已。这是起码的文学常识。目前坐标的迷失是因为背后不同利益代表的不同立场,进行评价时言论是否中肯、心胸是否开阔而已。
相比较而言,除了上面两个标准之外,我们其它的而且是更重要的标准,比如文学标准、儿童标准却失去了应有的地位。这是非常遗憾的。
创新的目光
新世纪以来,儿童文学的创作和出版都出现了非常繁荣的局面。但当下的儿童文学创作也出现了令人担心的情况。许多作家创作的相当数量的作品,共性大于个性。共同的场景,共同的人物,共同的矛盾,共同的结局,甚至书名都比较相似。
在一个强调创作繁荣、创作多元、创作出新的时代,我们却遗憾地看到,许多作品有趋于单一化的倾向。
比如,读者的年龄段都向小学生汇集;用心的、认真的写作都向快速的简单的写作汇聚;所有的生活都向校园汇集;所有的情感都向快乐聚集,所有的写作目的都向畅销汇集……
当《哈利・波特》进入中国的时候、当某一部中国作品畅销的时候,许多作家在受到启发和冲击的同时也开始进行模仿(不是学习)的一窝蜂式的写作。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的儿童文学是脆弱的,是不够健壮的。
中国的儿童文学作家,尤其是年轻的儿童文学作家应该有高瞻远瞩的目光。我们可以有一个畅销书的目光,但还应该有一个为艺术而写作的目光,有一个为创新而写作的目光。
中国的童书最近卖得很好,我们必须看到,这是多方面的努力和原因造成的,除了作家的努力、出版社的努力、读者的支持,还有时代赋予我们的机遇。我们要怀着感恩的心情冷静地珍惜这个机缘,感谢这个时代。
和谐的目光
中国儿童文学应该有和谐的目光。
我们希望在作品中看到文学性与可读性的和谐;我们希望看到门类、题材和内容上的丰富多彩;我们希望看到各个年龄段都出现优秀的作品;我们希望看到幻想类作品和写实类作品共同繁荣;我们希望儿童文学有对的关注与思考;我们希望儿童文学对社会与时代有关注有担当。
除了作品,作为儿童文学工作者之间也有个和谐的问题。在谈到中国儿童文学生态的时候,我们看到这样一个现象:在广义谈到生态的时候,都赞成百花齐放、百鸟争鸣,但在谈到具体的尤其是和自己有关的作品的时候,却都会强调自己的生长与繁荣。
儿童文学的和谐首先来自作家之间的和谐。作家之间的交往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平和的心态。强调自己重要的时候不要排斥其他的作家。自己的作品与别人的作品除了竞争之外还应该和谐共存,要有承认别人存在的风度。
[关键词]儿童文学;电影;改编
电影和文学虽属于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改编却将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在电影发展史上,大量的文学作品都通过改编的方式被搬上大银幕,如《乱世佳人》《傲慢与偏见》《面纱》《肖申克的救赎》等著名影片都是由小说改编而成的。儿童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类型,它以其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天马行空的诡谲想象、丰富多样的叙事内容而大放异彩,深受读者的喜爱。[1]在视觉文化成为主流的今天,将儿童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的例子不胜枚举。本文即以英美经典文学的电影改编作为切入视角,从改编策略、改编效果、影像表达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探讨文学与电影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而把握电影改编的规律。
一、改编策略
电影与文学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类型,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就意味着把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绝非易事。作为视觉艺术的电影主要通过直观的影像画面来讲述故事,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而小说则依靠文字来塑造人物形象,描写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所以,将文学改编为电影实质就是将文字语言转换为视听语言的过程。但电影改编并不是简单照搬复原,而是要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这样才能获得成功。为数众多的英美儿童文学的电影改编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被搬上大银幕,引起了轰动。首先,叙事内容的转换是英美经典儿童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的重要手段。电影和儿童文学都是典型的叙事性艺术,以讲述故事作为自己的叙事基础,这种共通的特点为把文学改编成电影提供了可能。删增与改动是电影改编的主要手段,是把文学转化为电影的必经之路。[2]以经典童话故事《灰姑娘》的电影改编为例。灰姑娘的故事在欧洲流传久远,很多电影制作者都对这个童话进行过改编,其中影响较大的是迪士尼推出的《仙履奇缘》三部曲,即《仙履奇缘》《美梦成真》和《时间魔法》。1950年上映的动画影片《仙履奇缘》基本上延续了原著的叙事模式,讲述了处境凄惨的灰姑娘在神仙教母的帮助下成功地参加了王子举办的舞会,并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除此之外,影片也保留了小说中的经典元素,如水晶鞋、南瓜车、魔法等,这体现了影片对原著继承的一面。但灰姑娘的故事内容相对简单,无法满足电影74分钟的片长要求,于是在改编的过程中,电影增加猫鼠追逐等情节,丰富了影片的叙事内容。而《美梦成真》和《时间魔法》作为续作,它们对灰姑娘的故事则进行了全新的演绎。2002年推出的这部《美梦成真》由三个故事连缀而成,讲述了灰姑娘成为王妃后的生活。身为王妃的灰姑娘无法适应自己的新身份,这令她感到十分难过。在经历了挣扎与纠结、痛苦与迷茫之后,灰姑娘终于意识到了只有做回自己,这样的生活才会完美。2007年的《时间魔法》讲述了继母利用魔法将灰姑娘打回原形,但坚强的灰姑娘通过自己的努力打败了邪恶的继母,重获属于自己的幸福。由这三部影片可以看出,它们都以灰姑娘的故事作为叙事基础,同时又根据影片需要进行了改编,将灰姑娘的故事进行了全新的演绎,令人眼前一亮。其次,在改编的过程中对人物形象进行重新塑造,这是电影改编的另一策略。英美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为电影改编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同时它们也通过电影的传播而焕发着新的生机与活力。在电影史上,为数众多的英美儿童文学都被改编成电影,如《查理与巧克力工厂》《精灵鼠小弟》《冰雪奇缘》《驯龙高手》等。这些影片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对人物形象进行了重新塑造,这大大增强了电影的艺术表现力。在蒂姆•伯顿执导的影片《爱丽丝梦游仙境》中,导演对女主人公爱丽丝这一形象的刻画可谓用心良苦。这部影片是根据英国童话大师刘易斯•卡罗尔的两部儿童作品———《爱丽丝漫游仙境》和《爱丽丝镜中奇遇记》改编而来的。电影通过爱丽丝掉进兔子洞展开叙事,讲述了她在仙境的种种遭遇。在爱丽丝形象的塑造上,影片与小说相比大有不同。小说中的爱丽丝还是一个孩子,对未知世界充满了无尽的幻想,天真活泼;而电影中的爱丽丝是一个19岁的少女,遇到事情有着自己的看法。小说对于爱丽丝形象的刻画较为单薄,没用凸显出人物在经历困难后的心理变化;而电影则通过爱丽丝击败红皇后、解救疯帽子、大战恶龙等情节细腻地表现了爱丽丝内心的波动与选择,由此将一个丰满、立体的人物呈现在观众眼前。
二、改编效果
将经典的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是目前电影创作的主要手段,是沟通电影与文学的纽带。一般来说,电影与儿童文学属于不同的艺术形式,有着各自的创作规律与特点,这就决定了将儿童文学转换成电影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因此,在对文学进行改编的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在文学基础上进行改编的电影作品无论是在叙事节奏上,还是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抑或是故事情节方面,都与原著不尽相同。首先,根据儿童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在叙事节奏上更显紧凑。文学与电影毕竟存在着不同:文学作品可以用洋洋洒洒的几十万字来讲述故事,但电影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通过激烈的戏剧冲突、明快的叙事节奏来完成叙事,以此来吸引观众的目光。因此,改编自文学作品的影片与原著相比会呈现出极大的不同之处,这突出地表现在叙事节奏上。儿童文学以儿童作为阅读主体,多以平铺直叙的单线叙事为主,故事情节相对简单,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并不激烈,这符合儿童的认知能力和接受水平。[3]但是电影在受众群体的定位上并不局限在某一个群体,这影响着电影的改编策略。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饱满立体的人物形象、引人入胜的悬念设置是电影改编的主要特征,呈现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根据同名儿童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夏洛的网》在清新自然的镜头语言下,讲述了小猪威尔伯与蜘蛛夏洛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电影为了使叙事更加紧凑、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于是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改动。如删减了夏日、家庭谈话、蟋蟀等章节,增加了老鼠、蜘蛛、乌鸦等动物的戏份。这样的改编策略使得整部影片的故事情节更加流畅、紧凑,给人一种一气呵成的感觉。其次,从文字到电影的改编效果还体现在叙事主题的继承与深化上。在英美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中,赞美人性的善良与美好是其主要的叙事内容。如《夏洛的网》中对纯真友谊的歌颂、《动物农庄》中对动物反抗精神的赞美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样,以这些文学作品为蓝本改编而成的电影在主题思想上也体现着明显的继承性。但是儿童文学以通俗易懂为主,这必然会影响作品的思想表达深度,给人一种浅显、简单的感觉。因此,电影制作者在进行改编的过程中,会通过各种方式深化原著的主旨,以影片《爱丽丝梦游仙境》为例。电影突破了原著的故事情节,在二元对立的叙事模式下,讲述了主人公爱丽丝的成长历程。电影延续着小说中爱丽丝对自我身份的寻找与确认这一主题,“我是谁”成为困扰爱丽丝的一个难题。除此之外,影片还深化了电影的主题,将成长的主题融入爱丽丝寻找自我的过程中,这样的处理使电影更耐人回味。从表面上看,爱丽丝在仙境所做的一切是命中注定,因为“预言书”中早有记载。但是,影片着重刻画了爱丽丝在遭遇困难时候的点滴成长轨迹。当她回到现实世界,勇敢地拒绝了豪门公子的求婚时,一个独立自信的女性人格由此树立。
三、影像表达
在电影发展史上,涌现的许多经典儿童影片都是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改编为电影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同时文学作品也通过改编焕发了新的生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主要借助文字来描绘形象,留给读者巨大的想象空间;而作为直观艺术的电影则是通过镜头语言来表情达意。改编成为沟通文学与电影之间的桥梁,实现了两者之间的转化。从文字到影像,改编电影赋予了原著新的生命。首先,根据英美经典儿童文学改编的电影直观地呈现了原著的空间场景。从文学到电影的改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中包括叙事内容的改造、人物形象的重塑、环境场景的选择等。或唯美、或壮观的场景环境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空间场所,成为刻画人物心理、渲染氛围的重要手段,因此也成为电影改编者关注的重点。2010年梦工厂推出的系列影片《驯龙高手》改编自葛蕾熙达•柯维尔的同名儿童文学作品,讲述了维京少年希卡普成长为一个英雄的传奇故事。影片开始就是一场激烈的人龙大战的场面:喷射火焰的凶猛巨龙、四处逃跑的维京居民、英勇奋战的屠龙勇士……整个博克岛陷入一片慌乱之中。电影通过刻画如此激烈的战争场面,凸显了人类与恶龙之间势不两立的生存状态。在村落居民的心中,龙是邪恶、可怕的生物。因此,“格杀勿论”成为每个村民心中的基本信条,但这之中不包括希卡普。少年希卡普也曾想通过屠龙行为向父亲证明自己的能力,也想肩负起保卫家园的重任。但当一条受伤的夜煞摆在他眼前时,他犹豫了,最终他选择放走夜煞。在接下来与夜煞的相处中,他渐渐发现龙并没有人们所描述的那么可怕。影片通过场景的呈现,描绘了一幅人龙和谐相处的感人画面。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巨龙巢穴的视觉呈现:在雾气缭绕的画面中,成群的龙飞进了一个漆黑的山洞,将捕获的食物投到深渊之中。电影以鬼魅的红色、阴冷的黑色作为主色调来表现空间环境,营造了一种阴森、恐怖的氛围。其次,改编电影的影像表达还体现在影像风格方面。文学作品是电影素材的重要来源之一,为电影的发展注入活力。改编电影主要通过把大量的文学语言转化为流动、直观的画面呈现在观众眼前,进而实现两种艺术之间的转换。但是不同的导演因为个人风格的不同,他们拍摄出的电影也具有鲜明的个人色彩,这在英美儿童文学的电影改编中自然也不例外。例如,鬼才导演蒂姆•伯顿在拍摄电影时就常常将哥特元素融入其中,这在《剪刀手爱德华》《僵尸新娘》等诸多影片中都有体现。在改编电影《爱丽丝梦游仙境》中,蒂姆•伯顿同样以他所擅长的哥特手法进行拍摄,展现了导演独特的艺术创造力。[4]掉入兔子洞的爱丽丝来到了仙境,跟随她的脚步观众看到了神秘的古堡、阴森的墓地、恐怖的森林……导演用哥特元素装饰画面,营造了一个充满神秘气息的童话世界,令人大饱眼福。而在系列影片《霍比特人》中,彼得•杰克逊则用气势恢宏的场景、如梦如幻的色彩、灵活多变的镜头打造了一个与众不同的魔幻世界。霍比特人比尔博•巴金斯原本生活在夏尔国,这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但是巫师甘道夫的到来却打破了他平静的生活,巴金斯由此展开了一系列充满传奇色彩的冒险旅程。在路途中,这支探险队不仅看到了隐藏在森林深处的精灵王国、可怕的荒蛮之地,还遭到了半兽人军队的围攻、恶龙史矛革的攻击。在历尽千辛万苦之后,主人公巴金斯终于成为一位有担当的霍比特人。作为影像时代下的“宠儿”,电影在诞生之初就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一方面,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为电影艺术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故事素材,成为电影创作的一个重要源泉。另一方面,电影凭借其强大的视听优势将文学语言转换成直观的画面,扩大了文学作品的影响力。《驯龙高手》《动物庄园》《纳尼亚传奇》等经典英美儿童文学的成功改编为电影艺术的蓬勃发展注入了动力,同时也为电影产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王泉根.论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
[2]吕媛.文学作品改编与电影内容生产[J].当代电影,2011(06).
[3]任岩.儿童文学历险型叙事作品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