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欧美歌曲

欧美歌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欧美歌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欧美歌曲范文第1篇

 

早在17世纪上半叶,被称为现代教育之父的夸美纽斯提出了普及六年初等教育的思想,创立了班级授课制,围绕班级授课制的需要又订立了相应的学期、学年和假期制,为推进普及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随着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学校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势头,对教师需求也随之增加,在这种形势下,于17世纪末叶师范教育产生,当时主要是一些培养教师的短训班和一些规模不大的师范学校。如1684年法国天主教兄弟会开办的“教师讲习所”,1694年德国哥达举办的师范学校等等。这些师范学校的出现,标志着对教师质量要求日益提高和教师工作专业化、职业化的到来。

 

18世纪后半叶,蒸汽机发明和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应用。

 

这种社会化大生产不仅给教育的飞速发展创造了条件,而且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求学校教育要迅速扩大教育对象,给未来的劳动者以文化科学知识、机械原理和技能的教育,以便培养出适应机器大生产的新型劳动者。

 

学校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普及教育由必要性变为现实性,进而促使师范教育迅猛发展。到19世纪,各国都普遍设置了师范学校,由初等师范、中等师范到高等师范,形成了师范教育体系,使普及初等教育有了稳定的、高水平的师资来源。

 

2.发展时期

 

19世纪后半叶,工业生产进入电气化时代,生产水平提高要求劳动者文化水平也要相应提高。因此,各工业国不得不延长普及教育的年限,由实施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向普及中等义务教育转化。

 

高等师范教育因此而得到迅速发展,并且中等师范教育也逐渐向高等师范教育转变。比如美国,1893年纽约州奥尔巴尼市把师范学校升格为州立师范学院起,到1917年取消中等师范学校,此后中小学师资均由师范学院培养。

 

德国在19世纪,小学和国民学校的师资一律由师范学校培养,由于工业化生产发展的需要,要在国民学校高年级开设专业课,相应要求教师要有大学文化程度。于是,德国于1926年在普鲁士邦成立第一批师范学院,并且确立了以高等师范为主、综合大学教育系为辅的师范教育体系。苏维埃政权也十分重视师资在国民教育中的作用。

 

1917年10月革命胜利,第二年即召开全苏第一次师范教育会议,并颁布《师范学院新章程》,第三年即1919年便创建了全苏第一批统一的高等师范学校和缺陷儿童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到20世纪30年代,苏联即确定了从师范学校到师专、师院和大学教育系这样完整的师范教育体系。

 

3.改革提高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工业社会开始转入信息社会。信息社会作为知识智力社会,对脑力劳动者的需求量急剧增加,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脑力劳动者就已经占整个就业人数的40%以上,到70年代,即上升到50.1%。

 

所以一些工业发达国家不仅继续延长中等义务教育年限,扩大多种类型的中学后教育,而且把迅速发展高等教育也提到议事日程;到20世纪70年代,许多发达国家已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到80年代,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大学毛入学率已超过60%。这种形势对师资在质量和多样化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使师范教育进行改革和提高。

 

第一,师范教育向高层次、高水平方向发展。这一趋势有以下几个特点:

 

对教师要求高学历水平加实习试用期。比如,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即取消了中师学校,中小学教师一律由师院培养,现在各州将在大学里培养中小学师资的年限由四年延长到五年,并规定综合大学毕业生若要选择教师职业,必须再接受一两年教育理论和教育能力的训练。

 

原西德把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实行的师专招收高中毕业生培养小学教师的做法,改为现在由大学本科培养小学教师。比利时、西班牙、法国、爱尔兰、意大利、荷兰、葡萄牙、英国等对教师除高学历要求之外,规定教师候选人被正式任用前,必须有一年的使用期,德国和卢森堡则设立8至24个月的带薪实习期。

 

(2)为了保证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西方许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一方面,这些国家用法律的形式规定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以便使教师职业有相当的吸引力,如丹麦、德国、西班牙、希腊、法国、意大利、卢森堡、葡萄牙、日本等国规定教师属于国家公务员,其工作稳定、待遇高。比如日本,本世纪70—80年代,中小学教师的平均工资超出国家公务员的16%.另一方面,对教师候选人要经过严格考核。英、法、德等国还要求在通过国家考试或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后,再经过一定时间的试用,实际考查合格者方可任用。据1985年日本调查,全国大学毕业生报名参加中小学教师任用考试的人数达20万人,而实际被录用的人只有3.5万人,可见进入教师队伍竞争之激烈。

 

(3)师范教育由职前教育向终生教育转变,教师在职进修已从自由选择教育变成了义务教育,即教师有义务或者说必须接受国家举办的在职进修教育以便更新知识,提高业务工作能力。20世纪70年代英国教育家詹姆斯·波特提出“师资三段培训法”,其中重要一环就是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环节,这一主张在世界上产生重要影响。

 

美国为了鼓励教师在职进修,各地均订有加薪办法,如任何教师利用暑假、周末或夜间在大学学习有关学科而获得学分者,根据学分高低加薪,修满足够学分获得更高学位者,则按学位加薪。日本也制订了严格的教师进修制度和教师晋升、资格鉴定的考核制度,即使连续任教15年的教师,也要接受例行的资格鉴定考核。

欧美歌曲范文第2篇

11剧种参加小戏调演

为展示安徽省戏曲创作成果,弘扬传统戏曲艺术,安徽省文化厅于7月10日至13日在安徽省话剧团儿童剧场举办了全省小戏、折子戏调演。

本届调演从全省14个市及省直戏曲表演团体申报的87个剧目中选出37个剧目参加,既有革命历史题材的京剧《渡江第一船》、庐剧《一扎粉》,也有反映基层干部新风尚的梆剧《刘老实送礼》;既有反映日常生活中人与人和谐相亲的《平民夜话》,也有反映城市历史文化的《魂断赤阑桥》;既有根据传统剧目挖掘整理的徽剧《周瑜挑琴》,也有根据经典京剧移植而来的黄梅戏武戏。来自阜阳的稀有剧种嗨子戏也首次在省城戏曲舞台亮相。■陈晓敏

山 东

7月3日,首届“泉城人口文化节”专场文艺晚会在山东剧院隆重上演。

本届“泉城人口文化节”文艺晚会融歌舞、戏曲、曲艺、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为一体,精彩纷呈。舞蹈《舞踏云霄》、歌伴舞《中国女孩中国红》、诗朗诵《生命的渴望》、山东琴书《退指标》、群口快板《国策牢牢记在心》、戏曲联唱《计生人护国策头等大功》、歌伴舞《花蕾》和《关爱女孩》以及杂技《转台高椅》等节目,受到了现场观众的热烈欢迎。最后,晚会在欢快祥和的大舞蹈《节日之夜圆舞曲》中落下帷幕。

■张彤

天 津

小戏展演如火如荼

由宁河县文化局承办的第四届农民艺术节农村小戏展演活动,7月6日在宁河县芦台大剧院举行。

参加本次农村小戏展演的节目主要以农民群众自己创作并表演的评剧、河北梆子小戏为主。宁河县创作的评剧小戏《留住晚霞》、宝坻区创作的评剧小戏《三万三》、北辰区创作的评剧小戏《除夕夜》、汉沽区创作的评剧小戏《全家福》以及大港区创作的河北梆子小戏《冬枣飘香》等农村小戏的精彩剧情和演员们的精湛表演博得观众的阵阵掌声和喝彩声。

■张明河

北 京

音乐广播改版亮点多

欧美歌曲范文第3篇

一、破除神秘,激发创作兴趣

提到旋律创作,绝大多数学生都会觉得很神秘,认为专业性很强,只有作曲家才能完成。作为音乐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破除创作的神秘感,树立学生的创作信心,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练习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填写结束音练习:| 7 7 6 | 5 5 4 | 3 2 3 4 | 5 — | 7 7 6 | 5 5 4 | 3 3 2 2 |(

)||。通过指导学生唱谱,学生很快能感觉出结束音为“1—”,这时教师应予以鼓励,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其信心。

二、各个领域渗透,打好创作基础

音乐本身就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音乐教师应在音乐教学的各个领域培养学生创作的基本素质、基本能力,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渗透一些基本的创作方法指导。

1.发展音乐听觉。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觉体验是音乐学习的基础,音乐教学的各个领域,都要围绕“听”这个中心来进行。在教学中,让学生多听,培养学生听辨音色、音高、节奏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能力,能为学生进行旋律创作积累丰厚的素材,培养基本素质。

2.培养想象能力。音乐是一种非语义的信息,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特征为人们对音乐的理解与表现提供了想象、联想的空间,也为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基础。所以,音乐教学的各个领域都应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尽量不用 “标准答案”去束缚学生的思维、扼杀学生的创造精神,而应为进行旋律创作培养学生必要的素质。

3.渗透创作方法。要培养学生初步的旋律创作能力,引导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创作方法是十分必要的。旋律创作的方法主要有重复(完全重复、变化重复、移位重复)和对比两类,教师可以结合歌唱、欣赏等教学领域进行渗透。如在教学欧美歌曲《美丽的黄昏》时,我引导学生对乐谱进行比较分析:

| 1 — 2 | 3 — 1 | 4 — 3 | 3 2 1 | 4 — 3 | 3 2 1 |

| 3 — 4 | 5 — 3 | 6 — 5 | 5 4 3 | 6 — 5 | 5 4 3 |

学生很快发现了这首歌曲旋律发展的规律,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了出来,我再加以总结。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根据规律学习、记忆乐谱,提高了教学效率,又渗透了创作方法的指导。

三、积极组织,展开创作实践

旋律创作教学应该重视实践,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作实践活动,让学生感悟音乐的魅力,享受创作的乐趣,并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得以提高。

1.创设情境,开展创作活动。不少音乐作品是作曲家在某种情境的感染下创作出来的,有的甚至是一挥而就、一气呵成的,如刘天华的《良宵》、马可的《咱们工人有力量》等。这些音乐作品是在特定情境下灵感的迸发、情感的宣泄。在旋律创作教学中,教师可以设定主题,围绕主题收集多方面的素材,通过多媒体展现等方式创设情境,点燃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让他们投入到积极的创作活动之中。

2.趣味游戏,即兴创作旋律。兴趣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游戏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众多学生的参与,利用游戏组织音乐教学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变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参与学习。在音乐创作活动中融入游戏,使创作活动更具即兴性,学生能够灵活自如、自由地表达情感,能够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和快速反应的能力。如我给定节奏“X XX XX X”,要求学生运用“do、re、mi、fa、sol、la”这几个音进行创作接龙游戏,学生们热情高涨,思维敏捷,出现了诸如“ 1 11 12 3 3 33 34 5 5 56 54 3 3 34 32 1”的创作。

3.利用乐器,辅助创作教学。在创作教学中,可以利用乐器进行音准等方面的辅助。口琴、竖笛等乐器具有音高固定、易学、廉价等优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这些乐器进行旋律创作活动,如通过“旋律问答”等形式让学生在演奏中创作,在创作中演奏。在利用器乐进行创作的活动中,学生便于倾听并及时完善自己的创作成果,通过演奏乐器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表现和创作音乐。

欧美歌曲范文第4篇

关键词:音乐鉴赏;创造性教学;学科整合;综合素质

高中音乐鉴赏的内容可以说是丰富多彩、多种多样。包含了各类音乐作品(歌曲、歌剧、戏曲、舞曲等),各个中外历史时期(中国古代、中国近现代和西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民族乐派等)的音乐作品,那怎样让高中学生对所欣赏的音乐有更深的了解,难道仅仅是大量的欣赏就能做到的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这就需要教师在音乐教学中摈弃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运用创造性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服务于音乐教学。在当今音乐新课改的浪潮中,创造性教学显得更加重要。那么,如何在音乐鉴赏课堂中运用创造性教学呢?我觉得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应时刻关注国家、社会的发展及周边生活的变化,引导“90后”高中生将自身个性化的东西通过语言艺术或非语言艺术表现出来。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时代、新潮流、新因素的不断涌现,特别是近几年,流行音乐充斥着电视、电影屏幕,专辑唱片屡见不鲜,音乐排行榜、歌友会对追求新鲜事物和对未来充满幻想的高中生来说并不陌生,像周杰伦、孙燕姿、阿杜等歌手更是耳熟能详,同时在对我校高一学生的调查中也不难发现,85%的高中生喜欢流行音乐胜过其他类型的音乐,特别是对民族音乐、古典音乐则不太感兴趣,甚至忽视它们存在的意义。

针对这一现象,在教学中我特意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设计了《流行音乐中的民族元素》一课,让学生知道我国的民族音乐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民族艺术的精华,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意志、力量、智慧和追求,与他们所喜爱的流行音乐是有着相互依存关系的,也是流行歌曲用之不竭的源泉,流行歌曲只有扎根在民族音乐的土壤里才能获得更为顽强的生命力,并具体从流行音乐中民歌元素的运用、戏曲元素的运用、民族器乐元素的运用、古诗词的运用四个方面与学生进行交流,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中,使学生能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流行音乐,扩大欣赏音乐的范围,在欣赏流行音乐的同时也关注中国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

二、音乐鉴赏与其他学科的结合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学科,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音乐鉴赏教学中,音乐作品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就犹如繁花与绿叶的关系。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注意把音乐与有关的学科综合起来,对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音乐与中国古诗词的结合

音乐与诗词的结合是我们民族最古老的综合艺术形式之一,“以乐从诗,以诗从乐”。正如古人所说,“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最早的《诗经》,其中的《国风》原本就是各地的民歌,其中的《颂》就是祭祀的乐歌。在我们的日常音乐教学中,如:在鉴赏《阳关三叠》时,我设计了以乐从诗(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歌曲片断),以诗从乐(学生在朗诵诗词的基础上,为不同的音乐选配适当的诗词),诗乐交融(听赏合唱曲《阳关三叠》,同时欣赏宋词歌曲《月满西楼》,奥地利作曲家的唐诗交响曲《大地之歌》,拓宽学生的视野),创作与实践活动(学生用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创造性地表现诗词的意境和情感)几个模块,让学生感受和体验中国古代诗词音乐的魅力。

再如:我在讲“汉族民歌”中的陕北民歌“信天游”时,有不少同学对“信天游”这种形式的理解也只是留于表面。在实际教学中,我先让同学们欣赏了信天游《赶牲灵》,让学生对信天游的“高亢、质朴、流畅”有初步的感受,然后举了初中课本贺敬之《回延安》这首诗的例子,告诉同学们这就是用“信天游”形式写成的诗歌。这样,同学们在朗诵这首诗的同时也掌握了信天游这种民歌。

可以说,诗词是音乐的核心,音乐则是诗词的灵魂。他们的结合折射出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画卷,透射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情感世界和人文精神。

2.音乐与历史、地理学科的结合

不同的历史时期,会产生不同的音乐,如:中国古代音乐、中国近代音乐、中国现代音乐等。每一个历史时期,它所表现的音乐风格也有着天壤之别。如:在听赏《黄河》时,我就给学生讲了当时的历史背景,清朝末年民国初年,中国人民迫切要求“富国强兵”抵御列强欺凌,一大批学堂乐歌孕育而生。沈心工、李叔同等启蒙音乐家以旧曲填新词,用中国民歌或欧美歌曲的曲调填进创作的新词,对年轻的学生灌输民主、民族主义和富国强兵的思想。这样让学生了解当时社会环境的同时,再演唱《黄河》,使学生对这首作品中的“誓不战胜终不还”的豪言壮语有了更深入的体会。

我在讲“中国民歌”时,讲了各地民歌的不同特点,也结合各地的地理特点来讲,比如:南方地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自然景观秀丽,音乐风格便也委婉秀丽;西北地区石山峥嵘,蓝天下一望无垠的黄色土地,气候寒冷,所以民歌的音调也高亢、嘹亮,质朴中带着严峻和深沉。

在音乐教学中,综合历史、地理、文学、美术等学科知识,会使我们的课更生动,会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写“感受”,让学生对音乐及其作品有更深的理解

音乐欣赏所达到的最高境界就是情感的欣赏上升到理性的欣赏。通过一段时间的音乐欣赏,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性认识,这时便可以布置学生写音乐随笔,即欣赏者将音乐作品的精神内涵及作品所赋予的情感体验、精神收获和自己的观点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其中的一个侧面或一个点写出自己的感悟,使学生的“音乐感受”言之有物、短小精悍,有自己的独特见解。经过多次的磨炼,学生的欣赏水平会不断地提高。有学生在“音乐感受”中这样写道:在生活中人们难免会有失落感,人们的心也常常感到疲惫,于是寻找精神和心灵的抚慰便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音乐恰恰就具有这种力量。音乐能纯洁人的心灵,升华人的灵魂。在舒缓的音乐中,我们学会了成熟;在清新明快的乐曲中,我们懂得了进取;在奔放的乐章中,我们拥有了激情。

欧美歌曲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人际障碍 来访者中心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057-02

他是他的班主任介绍过来接受心理辅导的的。他个子高高瘦瘦的,穿着一件黑色休闲服。衣领紧贴着两耳,偶尔会用手去扶一下。以前约了两次,他都未到。他健谈、知识广博,但却受到同学、老师的排斥,大家都以“变态”、“疯子”呼之。他也曾努力地去改变这种不良的人际关系,没有任何进展。为尽可能避免与其他人的接触,他经常带一些零食、含片来解决自己的用餐问题。由于人际关系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严重影响了他的上课效率。宿舍关系也很紧张。各任课教师对此都有很大反应。他着实也为这个问题苦恼了很久。

1 心理历程

通过与来访者的交谈得知:他的母亲在他幼年的时候就因病去世,他的父亲有残疾,享受国家政府补贴。原来的工作单位是由政府提供的,后因为觉得太过辛苦就放弃了,现经常在家打麻将过日。平时对他很少关心,还将他视之为很重的负担,特别是他的教育费用。他很看不起他的父亲。后他的父亲再婚,继母对他还可以,但总感觉不是自己的亲生母亲,有一层隔阂似的。他感受不到家的温暖。他把生活的重心放在了学校,放在了他与同学的相处上。他的姑姑对他很好,经常为他提供生活的必需品,并承诺他的大学费用完全有她来承担。他渴望得到爱,却始终感受不到。初中时候学习很刻苦,后以优异成绩获免高中三年学费。进入高中后,他因穿着奇异,极为个性,引来很多同学、老师的不满,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骤然紧张,加之他的言行举止在其他同学看来有点异常,同学老师都说他“变态”、“疯子”,并在四下里传播。好不容易高中毕业,迈入大学门槛。但在进入大学不久,他自己仍感觉到人际危机,他归纳了几点:一是周围的同学老师素质低。二是个人的一些言行确实有些过分。三是自己的血型――AB型。

2 存在问题

2.1人际关系困扰

在他的周围,除了两个比较要好的朋友,几乎没有处得来的朋友。任课老师中也没有特别谈得来的。对某些老师意见很大,而他在老师中的口碑也很差。只要一提到他,很多老师都会直叹气。同学对他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他不想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但偏偏事与愿违。

2.2自我意识偏差

他有完美主义倾向。既希望自己有个性,又希望获得大家的认可。因此,对于人际关系特别在意。总是在试图改善自己的人际,并也为此作出了一些努力。他总认为自己很优秀,不管是在个人品性上,还是学习能力上。会与同学产生人际冲突,自己的行为表现有一定因素,但根本原因不在自己。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同学老师转变观念。同时他非常认同自己是AB血型性格特征。会出现这些问题,既是必然,也是偶然。

2.3焦虑障碍

人际关系冲突对他的自我意识产生了冲击,也对自我产生了怀疑。一方面,他想通过自己解决人际冲突来证明自己能力,另一方面,当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时,人际冲突变成了他的困扰。这种困扰逐渐地由现实性焦虑上升为神经质焦虑[1]。加上学习成绩的逐渐下降,使他对自己的行为、价值观越来越怀疑,自我陷入了迷茫。

3 个案治疗

3.1基本假设

以来访者为中心治疗法认为:我们有了解自己的问题的能力,而且,我们自己有解决这些问题的资源。用这种观点看待人,意味着治疗师注重人的建设性的一面,以及人的正确的方面[2]。这一方法重点放在对自身的感觉上。使来访者通过观察自身而不是注重外部影响,来求得成长和完善。这样,他们不需要来自治疗师的过多干预和指导就能够发生变化。他们对治疗师的需要是理解、真诚、支持、接受、关心和积极的评价。

3.2支持性资源

认知能力强:他阅读广泛,接受能力强,很敏感,观察入微。同时解剖自己也很透彻。

老师、同学较为关注:班主任曾多次找其谈话,从多方及时了解其心理动向。同学之间遇到疑难问题能够相互帮助,都希望能够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

自我调节能力强:在遇到挫折或情绪不佳时,常会寻求一些方法来消减,如大声唱歌、浏览一些感兴趣的杂志。

语言功能突出:使用语词恰当,表达很清晰,理解思辩能力很强。

3.3治疗目标

降低来访者焦虑层次,使其客观认识自我,并协助其有效地改善人际关系。

3.4治疗步骤

建立信任关系。笔者尽可能提供给他的一种关系,就是能够保持一种开放、接受的态度,分享任何他愿意与笔者分享的,全心投入,尽最大努力仔细倾听他所说的一切,同时敏锐观察他把自己放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包括他的非言语动作和暗含的信息。此外,笔者也尽最大可能,不带任何假设和猜想,用开放的,全新的视觉和听觉关注他。其目的是创造一种信任、支持、安全和鼓励性的氛围。当他感受到这种氛围的时候,他便说出了他的困扰:“同学们都说我变态,你说我是吗?”、“我上课的时候满脑子都是怎么与同学搞好关系,什么都听不进去。”

共同探讨存在的问题。“我已经在尽力改变我自己,可同学关系还是没多大起色。我已经放弃了。”“在教我的那些老师中,没有一个好老师。”“我用了很多方法让自己上课集中注意听讲,

(下转第61页)

(上接第57页)

效果都不好,还是听不进去。”“班级那些同学的素质太差了,我们总是没有共同语言。”可以看出他对于问题的归结是:会这样,不是我的问题,而是周围老师和同学太差的缘故。要使他从观念上扭转过来,首先得引发他的自省功能。于是,笔者便从具体的事件入手,提出:“在同学们对会你有不友好的表示前,你是怎么做的?”“你心目中的好老师是怎样的?如果你是老师,你会怎么处理?”等问题,使他从关注他人有问题的地方转移到对自身当下行为的再审查。由于他有较强的领悟力,很快,他便意识到:原来自己也有表现不当的地方。

进行更为深入的自我探索。这同样可以从具体事件入手。“是什么让你认为你周围的同学素质太差的?”“有一次,听音乐,他们就喜欢听那些没品的、低级的音乐。笔者放了一首欧美歌曲,他们却都说难听。”笔者便提出“那同学听音乐的目的是什么呢?”“为了放松。” 于是,笔者便请他试着站在同学们的角度,去体验同学中大多数人需要什么,由此,就引申到同学相处一个很重要的原则――相互理解和宽容。

给予时间修正自我。真正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整个的治疗过程持续了一个学期。他内心困惑在一次又一次的交谈中得以释放,与同学关系也在慢慢好转,学校的沉重感也在渐渐消失。这也意味着他已经在逐步地修正自我,完善自我了。

4 个案评估

个案自始至终都贯穿以来访者为中心的治疗理念。本案例基本上是成功的:现在的他已经基本上摆脱了对老师和同学的不满,生活学习变得更加自信。整个人看上去轻松了不少。他的较强的领悟能力和思辩能力是治疗能够成功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但是,从这个案例中也反映出这样一个问题:造成现代大学生的各种各样心理问题中,固然有个人因素,但他周围的环境因素影响也不可忽视。在心理治疗和心理辅导过程中,如果能有效地发挥个人、学校、家长功能,其效果将会更加理想。

参考文献:

[1]童敏.社会个案工作[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