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数学应用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数学应用题的叙述方式采用书面语的形式,小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解题的首要环节和前提就是理解题意,即审题。首先,我们必须要让学生养成认真仔细、边读边想的审题习惯。学生在审题的过程中必须要真正掌握题目讲的是什么,事情的经过是怎样的,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哪些数字是有用的,哪些数字是干扰项。这一系列问题都必须在审题环节得到解决。其次,学生不仅要边读边想,在必要情况下还要借助简单的实物图或线段图来辅助理解。这样就能把题目里难以理解的内容或抽象的概念简单化、具体化,从而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题意。
例如,小学三年级课本中有这样一道题:鸡有24只,鸭的只数是鸡的2倍,求鸡和鸭一共有多少只。学生在审题时不仅要掌握各个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还要了解24只和2倍对于解题有什么作用。同时,学生还可以用简单的线段图来进行更加直观的分析,从而提高审题的效率,为接下来的解题提供了更加强有力的保障。
二、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步骤
审好了题目,接下来就是解题环节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按正确的解题步骤来解答应用题,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首先,学生要根据审题环节总结出的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列出相应的算式,并通过计算得出答案。其次,我们还必须强调检查验算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正确率。我们要教给学生验算的方法,如联系实际法、问题条件转化法等。再次,我们要教给学生正确规范的答案书写方式。答案并不是只写“是多少”就算完了,而是要有规范的格式,如答案的单位、最后的言语表述等都是不可或缺的。
三、帮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数学是生活的产物。《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要求小学数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数学中深奥的公式、单调的数字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之感,与小学生的性格特点是不相符的,这导致了很多小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而帮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数学,不仅可以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用题教学作为与学生的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教学内容,更应该创设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关的教学情境,从而吸引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例如,在平时的应用题教学中,我们就可以根据本班的情况,如男女生比例等,对相关的应用题加以适当的改编,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从而提高应用题教学的有效性。由此可见,将数学应用题教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不仅可以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提高学生探究的兴趣,而且也更加符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
四、总结
一、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困境
根据对目前小学生学习数学应用题的调查和了解,发现小学生面对应用题总是表现出厌烦、放弃甚至惧怕的情绪。具体来说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困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缺乏有效性
从目前的教学效果来看,可以发现应用题的教学并不理想,在学生的数学测验中也是应用题的得分最低,而且存在学生放弃应用题的现象,这也反映了目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有效性的缺乏。应用题无论是从数学学科角度还是在实践生活中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之所以出现这种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是教学模式的过于传统和死板。主要还是以传统的习题训练为主,整个教学环节是较为封闭的,部分老师只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而教学,缺乏对应用题的实际应用锻炼,对应用题发散思维的拓展,创新意识不足,很多的应用题解答按照参考答案进行讲解,过于强调答案的唯一性。另一方面就是在教学方法上还是表现问题较为单一,趣味性不足,实践性不够,而且在完成教学之后也很少进行答题的评估和反思,缺乏进一步完善和探索的精神。
(二)学生参与不主动
从学生角度来说,小学数学的应用题教学并没有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意识,很多学生遇到难题大多数会选择放弃,等待老师来讲解。而且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粗心大意、没有掌握多维的方法,而且在课堂教学的环节也是自主学习意识、多角度探索问题的意识较薄弱,对于教师的提问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导致课堂参与性较弱,从而导致教学收效甚微。
二、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创新策略
为了使学生面对应用题有信心,提高数学解题能力,针对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创新教学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只有求知才是不断摸索的动力,主动探索才能获得学习的能力,所以数学教学最为重视的就是主动摸索。教师应当在应用题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学会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效果优化,达到教材和学生之间最佳化的效果。课堂教学是为了不断培养学生发展能力、形成技能、主动求学的过程,特别是对于培养学生多维思索和缜密?辑的应用题来说,学生在具备积极主动探索的意识之后才能树立应用题解答的信息与不断求解的毅力,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二)加强解题策略教学,提高数学能力
很多学生存在着应用题解答多处漏洞,从而计算错误的问题。因此教师在这方面需要加强学生的解答策略能力,培养学生的规范答题意识。针对应用题的解题首先需要研究的就是审题。因为应用题本身出题的特点,其会在题目中设置多个条件,而每一个条件都对解题至关重要,因此题目分析是解题的关键所在。所以针对审题环节可以训练学生,例如“买5支圆珠笔花费3元,买同样的圆珠笔15支,需要多少钱?”在面对这道题目的时候,告知学生先不要忙着解题,而是将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列出解析,已知条件“5支笔3元,要买15支笔”,问题“一共多少钱”。通过对题目的解析,防止学生因为审题不认真而出现失误。在接下来的步骤中要求学生将每一步认真写出来,可以采取多种方法,提高学生多项解题的意识,对学生提出的其他角度的解题方法给予肯定。同时教师也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来提高课堂的趣味性,例如情景设置、问题拓展以及游戏环节等来提高学生对应用题的兴趣和热情,让其积极融入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课堂中。
(三)完善教学反思,不断改进创新
数学教学中,师生负担重,却又急于求成,学生面对大量的学习任务,小小年纪的他们会觉得压力繁重,觉得数学越来越枯燥,小学数学中,最困难的要属应用题的学习,本来就不善于动脑筋的学生,面对复杂抽象的应用题,会彻底对数学甚至学习丧失兴趣,即使学习优异的学生,奔跑于各种题海之中,自主学习的能力也会渐渐下降。那么,怎样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呢?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某些看法。
一、小组互助学习
学生在做题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教师每人指导既费时又费力,因此,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大组进行互助学习,对于复杂难懂的应用题,学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在旁观察引导,引导每名学生都积极参与讨论,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能力,又可以促进学生的人际关系。当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教师指导学生思考。小组之间可以互相竞争,课上教师可以通过一道应用题进行延伸,在给学生出多道类似的题目,通过小组之间的互助,既熟练了题型,还可锻炼学生的动脑能力、团队精神,进而思维得到拓展,一堂枯燥的数学课充满了愉悦的气氛。
二、融入生活情境
多数人对数学中应用题的理解是抽象加理论,其实,排除这种思想是学习数学的关键因素之一,数学问题可以联系到我们生活的实际,将生活情境融入课堂,将实际问题抽象成生活中的数学模型进行解释和应用,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清晰,就像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例,例如,在讲解相遇问题的应用题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坐公交车的时候,车与车之间的相遇问题、一个站点车行驶大约多长时间,这些时间间隔是否相等,建立生活模型,从而使学生理解题干的真正含义。
数学中应用题的学习过程中,要有创新思维、思考能力,关键要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上来,通过其自主学习实现数学的价值,才能让学生受用一生。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能力,而不是一提到数学就和枯燥二字相连。让学生知道应用题是有用的,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领悟数学的真谛,认知数学的魅力所在。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应用题教学 教学策略
应用题教学既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关键,又是重难点。它在小学数学教学和试卷中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对应用题解题策略的掌握程度来了解其数学水平,如何优化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策略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为了进一步改进应用题教学,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进而深化数学教育改革,一线数学教师决定以此为切入口,展开以校为本的课题研究,下面谈个人建议供参考。
1 教给学生分析应用题常用的推理方法
在解题过程中,学生往往习惯于模仿教师和例题的解答方法,机械地去完成。因此,教给学生分析应用题的推理方法,帮助学生明确解题思路至关重要。分析法和综合法是常用的分析方法。所谓分析法,就是从应用题中欲求的问题出发进行分析,首先考虑,为了解题需要哪些条件,而这些条件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直到未知条件都能在题目中找到为止。例如:甲车一次运煤300千克,乙车比甲车多运50千克,两车一次共运煤多少千克?指导学生口述,要求两车一次共运煤多少千克?根据题意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甲车运的和乙车运的)?题中列出的条件哪个是已知的(甲车运的),哪个是未知的(乙车运的),应先求什么(乙车运的300+50=350)?然后再求什么(两车一共用煤多少千克,300+350=650)?综合法是从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出发,通过分析推导出题中要求的问题。如上例,引导学生这样想:知道甲车运煤300千克,乙车比甲车多用50千克,可以求出乙车运煤重量(300+50=350),有了这个条件就能求出两车一共运煤多少千克?(300+350=650)。通过上面题的两种解法可以看出,不论是用分析法还是用综合法,都要把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结合起来考虑,所求问题是思考方向,已知条件是解题的依据。
2 精心设计练习
2.1 一题多解的训练。例如结合应用题教学,我出示了这样一题:“红星小学有250名师生,现在要租车去游览。有两种车供选择:48座的大巴车,每辆租费480元;20座的中巴车,每辆租费220元。怎样租车才能使每个旅客都有座,又最省钱?” 解答这样的问题,一般要设计几种方案,进行比较后,再确定最佳方案,而选择最佳租车方案,一般应从两方面来考虑:①尽量多租每个座位花钱少的车;②使空座位尽量少,提高座位利用率。我先请学生自己设计好方案,然后再进行交流,学生经过讨论,得出了以下方案:大巴车每座需:480÷48=10(元),中巴车每座需:220÷20=11(元),可见大巴车每座租费比中巴车便宜,因此,应尽量多租大巴车,少租中巴车。因为,250÷48=5(辆)……10(人),所以要租用大巴车5辆,中巴车1辆。这种租车方案有空位:20-10=10(个),租费为:480×5+220=2620(元)以上方案只考虑了第一方面,即多租每个座位花钱少的车,而忽略了第二方面,即使空座位尽量少,提高座位利用率。这时我就启发学生在上面方案的基础上作调整适当的调整,从而得出最佳租车方案:,少租1辆大巴车,增加2辆中巴车,即租用大巴车4辆,中巴车3辆,这样就只有空座位:48×4+20×3-250=2(个),租费为:480×4+220×3=2580(元)。这种方案,既能使每个旅客都有座位,又最省钱。
2.2 一题多变的训练。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先给出基本条件,然后要求学生变换它的条件、问题、结构或改变叙述形式,使之成为新的题目,再引导学生把前后题目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
3 重视数量关系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8-0075-01
我们大家都知道,小学阶段的学习是人的终身教育的起始站,学习数学不应仅仅是为了获取有限的知识和技能。我们的教学更要注重让学生学习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学习主动参与本领,获得终身受用的可持续学习的发展性学力,即让学生学会学习,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和终身学习打下基矗由此,“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应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教学改革中,我们不能不思考这样一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应用题占用大量教学时间,却还是成为导致学生学习分化的主要内容,应用题也仍是学生眼中的“头痛题”?问题出在哪?下面我就本人在这几年数学教学中是如何遵循应用题教学的一般规律谈一谈个人的做法。
一、通过日常用语和数学语言的互相转换,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发展抽象思维
大家都知道,应用题的内容一般都是反映一些实际生活的,但在内容叙述的语言上又与生活中的常用语有所区别,这样就给学生在理解题意上带来很大的阻力,特别是我们农村小学的学生,因为农村孩子的生活语言普遍是贯用乡语。记得我曾听过一位教师在教学第三册“乘法应用题”的课时,发现教师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用已有的数学语言去帮助理解新出现的数学术语。结果一课下来,教师既辛苦又没有效果。根据这一情况,我便向这位教师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而在之后的实践中也得到了很好的证实。例如:(并在黑板画出图或是电脑投影)几个小朋友在田地里种蓖麻,每行种了5棵,种了4行。让学生认真观察图中内容,数一数图画里每一行分别有蓖麻多少棵,各行的棵数是否一样多?之后再让学生说出:每行种有蓖麻5棵。
二、和概括数量关系要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
我们知道数学应用题里都含有一定的数量关系,而数量关系都是带有一定抽象性的。抽象的程度越高,应用题的适用范围也就越广;而越抽象的数量关系也是越难理解的。要使学生对数量关系真正理解和掌握,在教学引导中必须密切要注意学生的思维特点,心理学告诉了我,让我认识到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的思维为主,而抽象逻辑思维有待于在学习中发展和提高。对于低年级,学生的数学概念更是从白纸一张起逐渐积累的,早期掌握的数学概念大部分是比较具体的、可以直接感知的。因此,在教学中按照应用题的文字叙述形式给学生概括出怎样的应用题用加法、减法或乘法等是十分不可取的;而是应该在教学时选择接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或熟悉的事物作为应用题的内容,在指导他们解题时也要尽量利用直观教具或创设情景使他们能够用实物或看图进行数一数、摆一摆,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在脑中形成表象,使题目的内容成为他们可以感知的。这样,解一题就学会一点知识,逐渐积累起一些经验。再从具体的题目、具体的数量中发现一些带有共同特征的东西,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让学生自己尝试概括出一些数量关系,例如:我在教学“速度×时间=路程”这一数量关系时,先让学生理解“速度就是指每天(每小时、每分钟、每秒)所走路的长度”,“时间是指一共走了几小时(几天、几分钟、几秒)”,“路程是指在这几小时里(几天里、几分钟里、几秒里)一共走了多长路”。然后,我便借助线段图,并在线段图画出小车模拟行驶的过程,先表示行驶第一分钟所走的路程(即速度),跟着表示行驶第二分钟、第三分钟……通过小车模拟行驶,找出每一个时间段里的速度、时间与路程三者间的关系,最后总结出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总结出关系式后,学生的认识还是不深的,为此,我在巩固练习这一环节里,还要有一定数量的相关习题,先让学生指出各习题里哪个数量是“速度”、哪个数量是“时间”、哪句话是指“路程”的,然后让学生说说已知“速度”和“时间”怎样求路程,最后才让学生动手计算、写答。这样通过说、练的训练,学生既掌握好了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说理辨析能力。
三、多种形式的应用题基本训练,既是解应用题的训练,也是思维的训练
有经验的教师应有这样的同感,多种形式的应用题的基本训练,不仅能充实学生的应用题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题能力。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思维,帮助学生提高辨析能力、学习分析方法等,使他们的思维更加灵活、活跃。因此,在应用题教学中,把握好练习这一关是非常重要的,在应用题的基本训练中,我主要是用了以下几种形式:
1.应用题训练。在应用题的基本训练中,我认为解答应用题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大量的训练。在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是通过解答应用题来实现的。
2.与问题搭配的训练。这个训练我一般是出示题目后,要求学生先进行连线搭配,再进行列式计算、写答。经过具体的解答,学生对条件与问题的搭配有了一个自我检查过程。通过这样的训练,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辨析能力。
3.求改变原题的某个条件与问题。如:原题是:学校食堂运来1吨煤,计划烧40天。由于改进炉灶后,每天节省5千克,这批煤可以烧多少天?要求学生解答后把原题的第三个已知条件和问题改成“改进炉灶后,这批煤比原计划多烧10天,每天实际烧煤多少千克?”,改编后再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