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别了不列颠尼亚

别了不列颠尼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别了不列颠尼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别了不列颠尼亚范文第1篇

云南省曲靖市二中 655000

此文为曲靖市“语文教师教学能力培养”课题论文(项目编号:QJ13061余琼英任组长)

【摘要】在新课程教学中,我们非常提倡探究学习。探究学习离不开设置探究问题,设置探究问题主要有五种方法:设置的问题要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设置的问题要居于学生的"可能发展区" ,要经由教师的协助辅导能解决且方能解决;如果教学目标居于学生的"可能发展水平",可分解教学目标,使探究的问题居于学生的"可能发展区",几个探究的问题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设置的问题数量要适中;设置的问题要有生成性。

关键词 设置 达成 可能发展区 分解 生成

据研究, 通过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学生仅能掌握所学知识的5%左右;而通过探究学习,学生却能掌握75%左右,两种教学效果有天壤之别。因此,在新课程教学中,我们非常提倡探究学习。

什么是探究学习呢?《有效课堂教学策略》一书这样说:"探究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主动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1]探究学习的方法很多,但我觉得,无论哪一种探究方法,都离不开探究问题的设置 并且,探究问题的设置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探究学习的效果,那,怎样设置探究问题,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呢?下面,我结合《念奴娇 赤壁怀古》、《别了,"不列颠尼亚"》、《我有一个梦想》、《故都的秋》等教学实践,谈谈设置探究问题的方法。

1.设置的问题要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

设置的问题一定要为某个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如果没有这个问题的设置,我的教学目标就无法完成。

例如:我在高一下学期,教学语文必修4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时,其中一个教学目标是:鉴赏借古抒怀诗词主旨的方法。为达成这个目标,我设计了三个探究问题:1、词作下片描写了古人周瑜的哪些细节?2、表现了古人周瑜的哪些特征?3、表达了作者苏轼的哪些思想感情?这三个问题的设置,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鉴赏借古抒怀诗词主旨方法)服务的。

2.设置的问题要居于学生的"可能发展区" ,要经由教师的协助辅导能解决且方能解决

提出"可能发展区"理念的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说:"所谓可能发展区,是界于儿童自己实力所能达到的水平(如学业水平),与经别人协助后所可能达到的水平,两种水平之间的一段距离,即为该儿童的可能发展区。"

我们不妨先来理解维果茨基的这个理论:我们把"界于儿童自己实力所能达到的水平"称为实际发展水平,"经别人协助后所可能达到的水平"称为可能发展水平,在这"两种水平之间的一段距离"称为可能发展区。维果茨基认为:设置的问题应居于学生的 "可能发展区"。

例如,在教学《念奴娇 赤壁怀古》时,如果我将上面所说的教学目标分解得过于细碎,这些问题可能会因居于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使学生失去探究的兴趣;如果我不对教学目标进行分解,直接让我的高一学生探究这一问题,又可能会因居于学生的"可能发展水平",使学生觉得畏难;这两种设置我估计都不能很好地达成教学目标的实现。我在课堂上设置的三个问题,是想使探究问题居于学生的"可能发展区"。

在教学中,学生经教师协助辅导后,探究得较好。教学目标完成得较好。

因此,设置的问题一定要居于学生的可能发展区,要经由教师的协助辅导能解决且方能解决。这样的问题才会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业水平才能得到最好的提高和发展。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需要转变常规观念,正确判断一节课的优劣。有一种课,教师一提出问题,不需辅导与提示,学生就准确找到答案,看起来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可能是设置在学生"实际发展水平"的问题,对学生的学业发展没有多少好处。而另一种课,教师提出问题后,需要教师进行适当协助、点拨、辅导,学生方能获得正确答案,课堂气氛可能没有前者活跃,但可能恰恰是居于学生"可能发展区"的问题,可能对学生的学业水平帮助极大。我们要能依据当时的课堂实际,作出正确的判断。

3.如果教学目标居于学生的"可能发展水平",可分解教学目标,使探究的问题居于学生的"可能发展区",几个探究的问题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

将一个大的教学目标分解成几个小的教学目标,使这几个小的教学目标居于学生的"可能发展区",那么,依据这些小的教学目标设置的探究问题就会居于学生的"可能发展区"。教学《念奴娇 赤壁怀古》时,我将"鉴赏借古抒怀诗词主旨的方法"的教学目标分解成三个小的目标也是居于这个考虑。而且,在顺序安排上,我注意让他们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

当完成了这三个小问题的讨论后,我让学生归纳我们分析《念奴娇 赤壁怀古》主旨的方法时,学生水到渠成地明白了:由古人的关键细节古人的特征诗词的主旨。至此,"鉴赏借古抒怀诗词主旨的方法"这一教学目标得到了很好的达成。

而这一教学目标的达成,得益于我分解了居于"学生可能发展水平"的教学目标,使探究的问题居于学生的"可能发展区",而且几个探究的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

4.设置的问题数量要适中

一节课设置几个问题合适呢?

我们先来划分一下课堂时间,学生探究一个问题需要给学生探究的时间、学生汇报探究结果的时间和教师对学生进行协助辅导的时间,因此,就我们语文学科而言,讨论一个问题应在10分钟以上,预计每15——20分钟左右解决一个问题,一节课有45分钟,一节课一般可解决2-3个问题,这2-3个问题,要简洁、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最后达成教学目标。

在教学《念奴娇 赤壁怀古》的第一课时时,我设置了上面三个探究问题。

在教学郁达夫《故都的秋》的第二课时时,我设置了两个探究问题:1.故都不乏万山红遍的明艳,也不乏历代帝都的繁华,为什么作者单单只写清、静、悲凉之景? 2.选取课文中的典型景物,仿写马致远小令《天净沙 秋思》。

在教学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时 ,我设置了三个探究问题: 1.阅读课文,填写表格,整体感悟本演讲辞的内容及结构特点。2. 找出并欣赏文中含排比的段落。3. 对于本节课,你有何收获或疑惑,从下面两小题中,自选一题,续写几个句子,使之形成排比。

在教学新闻《别了,"不列颠尼亚"》时,我设置了两个探究问题:1.阅读第2-10段,思考讨论完成表格:这几段按时间顺序,先后写了哪四个场景?2.本新闻在众多反映的新闻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你认为:获奖的原因有哪些?

以上四节课的教学,设置的探究问题数量都是2-3个,这既是处于学生可能发展区的考虑,也是居于学生能有充分的时间探究问题的考虑。

在教学中,有的教师一节课往往设置很多问题,导致学生探索时间不够、教师协助辅导不够,教学目标的落实不到位,这必然会影响教学的效果。因此,潜心研究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去粗存精,设置数量适中的,能为教学目标服务,居于学生可能发展区内、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问题,是保证探究学习效果的前提和关键。

5.设置的问题要有生成性

"生成",也是新课程提得较多的词语。设置问题是为了探究问题,而探究问题,往往是为了解决问题,并生成新的知识能力、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设置问题时还要特别注意考虑,我设置的问题要使学生生成怎样的东西,是某种知识能力?某种过程方法?还是某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还是某几种兼而有之?也就是说:设置的问题要具有生成性。

例如:教学《念奴娇 赤壁怀古》时,我设计的三个探究问题,主要是为了生成学生鉴赏借古抒怀诗词主旨的能力。

教学《故都的秋》的第二课时,我设置的两个探究问题,主要是为了生成鉴赏写景抒情散文主旨和写法的能力。

教学《我有一个梦想》 ,我设置的三个探究问题, 主要是为了生成学生欣赏演讲辞的能力。

教学《别了,"不列颠尼亚"》时,我设置了两个探究问题,主要是为了生成学生欣赏新闻文体的能力。

因此,我的体会是:设置的问题要具有生成性。

另外,设置探究问题还应注意以下几点:1.设置问题要小、要实、要直观。不要大而空、不要绕弯子,以便于学生探究。2.设置问题要紧扣高考考点和题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应对高考的能力。

设置问题最好注意新颖性。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积极性。4.设置问题最好注意创造性。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当然,要设置好探究问题,进行好探究教学并不容易。这是教师知识、能力、经验、灵感、天分的综合运用和积淀。从这个角度看,有人说"我用一辈子备一节课""终身学习""活到老学到老"是很有道理的,也是值得我们深思并践行的。

别了不列颠尼亚范文第2篇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这实际上与语文教学有着紧密联系。《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设计理念中首先强调:“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同时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在课程目标中提到:“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在阅读鉴赏部分强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目标的交叉融汇,使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变得实际而可行。

此外,时代的进步使得传统的德育教育方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考验。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各种新生事物不断涌现,不同的理念、价值观的碰撞使得九零后、零零后的思想与上一代有很大不同。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的急功近利、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让许多学生感恩意识淡漠。语文是最具人文性的课程,因此,利用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有其独到的优势,这也使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更为迫切。探究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这也是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一、深挖教材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材,蕴涵了丰富的感恩教育内容。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本为例,可以引导学生感恩自然、感恩父母、感恩祖国、感恩社会的内容很多。这需要教师在备课阶段注重二次开发教材,制定合理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感恩教育。可以带领学生在《荷塘月色》中品味自然之美,在《归园田居》中感悟田园之乐,从而懂得感恩自然;可以带领学生在《大堰河――我的保姆》中体会作者对乳母深沉的爱恋,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体会不同阶段的亲情,从而懂得感恩父母;《别了,“不列颠尼亚”》让学生同祖国一起骄傲,《包身工》让学生懂得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这些都是引导学生感恩祖国的好教材。

二、开发课堂

德育教育切不可单一化,模式化,而应在课堂行进中自然流露。要合理开发课堂,使感恩教育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例如,讲解成语、诗歌时,为学生补充些相关知识,通过背景介绍,带领学生了解成语、谚语、典故背后的故事,有意识地挖掘其中的人文精神。如,“结草衔环”“渴者易饮”“一饭之恩”“士为知己者死”等,都可以引申开来,成为感恩教育的抓手。另外,还可以在课堂上开展辩论赛、讲故事、情景表演、朗诵比赛等课堂活动,加深学生的印象,引起学生的共鸣。“没有情感体验的感恩教育是肤浅的”,只有真正打动学生,才能强化感恩教育的效果。

三、课外拓展

别了不列颠尼亚范文第3篇

在组建小组时,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组建小组。人数上,一般以4至6人最合适。小组成员可以在尊重自愿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性别等进行综合评定。组建好的班级合作小组应力求小组间学习水平相近,不能有太明显的差异。这样在进行小组竞争时,可以保证公平、公正,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组的成员要明确,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明确责任。比如,有的同学可以负责记录,有的同学可以负责发表,有的同学可以负责整理资料等等。当然这种责任不能是一成不变的,可以采取隔一段时间变换小组职责的办法,这样可以充分发挥每个组员的长处,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各方面都得到锻炼,得到提高。组长也要由小组成员公平选举出来,组长一定要选用责任心强、协调能力强的学生,这样才能保证小组合作学习顺利进行。

二、小组合作学习时间要充分

教学中,需要小组合作学习时,要留给学生充分的讨论和探究时间。要真正实现有效的小组合作,确实使学生从合作学习中有所获、有所得。每提出一个问题,要给与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讨论、探究、交流,充分发挥不同层次每一位同学的智慧。而不是当学生们的合作刚刚开始,思维刚刚活跃,表演、合作、讨论活动就戛然而止,使合作只是一个空架子。作为教师,不能担心由于过多讨论而影响教学进度。事实上,学生在小组讨论中锻炼的空间更大,发言的积极性更高,能让学生实在地多获得一点知识。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合作讨论,不能为了完成自己预定的教学计划而打断学生的合作学习。如果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去进行合作学习,即使在课堂时间内完成了教师的预定教学流程,也是低效的。同时还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产生敷衍学习的不良习惯。

三、合作学习内容要恰当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合作学习可以充分发挥小组内每个学生的优势,使学生能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同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参与意识,有效提高学习效率。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用于合作学习。作为教师,一定要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课文的重难点,选择那些有难度的、综合性的、探索性的、有讨论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时,一定要让学生个体先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见解后,再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这样才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学习内容,提高学习能力。例如,在教学《甜甜的泥土》时,在分析完课文的情节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讨论题:“主人公王小亮最后没有吃到糖,可他为什么笑了?”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但这个问题能充分激发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主旨,很有讨论价值。事实证明,学生的合作学习效果很好,班级的6个学习小组中,有4个小组都正确有条理地发表了看法,很好地理解了课堂的主旨。

在汉语教学中,还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合作学习内容。我在汉语教学实践中,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些表格,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起到很好的作用。例如,教学《生死攸关的烛光》、《别了,不列颠尼亚》、《珍珠鸟》等文章时,都采用了小组合作填表格的形式进行学习,不但课堂学习气氛好,学生学习积极性也很高,对课文的理解也很到位,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四、教师参与,有效提高

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不只是要巡视,还要适当地参与到小组的学习中来,关注学生小组的学习活动,尤其是要关注那些比较性格内向、成绩不突出、语言表达能力不强的学生。他们不见得是没有自己的见解,也许只是性格使然,不敢发表。这时,教师要善于观察这些学生,看他们是真的不会说,还是不敢说。如果觉得有可能是他们不敢说,就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这些学生创设条件,让他们大胆地表达。然后抓住他们的闪光点,及时地鼓励和表扬,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久而久之,就能使他们变得越来越自信,越来越大胆,小组合作学习就会越来越好,学生能力就会越来越高。

别了不列颠尼亚范文第4篇

千百年来,无数中华儿女用自己的双手,撑起了历史的天空,如戚继光、俞大猷、郑成功、刘铭传、李鸿章、邓世昌、顾维钧、李宗仁、、左权……这些在中国历史上始终闪烁着光芒的名字,这些民族脊梁式的人物,爱国甚于爱自己的双亲,撑起祖国母亲的一方天空。他们惊天动地的事迹,光照人间,为后人树立了做人的楷模。因为有他们的无私奉献,在军事斗争中不怕牺牲,在外交斗争中据理力争,在当时西方列强称霸的世界里,为中国争取最大的利益,我们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没有完全沦为殖民地的国家。我们每一个有民族责任感的人都应该对自己说:“我一定要努力奋斗,为国做出最大的贡献,让共和国的明天因为有我而更加强大和美丽。”

2对学生进行国情和民族历史教育,培育他们的国家和民族精神

笔者小时候读书时,课本是这样宣传国情的:“我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而今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我国许多能源资源都需要大量进口。现在,也只能这样教育学生:“我国历史悠久,人口众多,资源贫乏……”人人要节约利用资源,保护资源,等等。在指导学生写这方面的作文时,笔者让他们回忆了初中学过的《罗布泊,消失的仙湖》,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的罗布泊,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湖,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上而闻名于世。昔日的罗布泊岸边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水清澈的生命绿洲,而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这样的悲剧,是上个世纪20年代政府将塔里木河改道,以及人们对自然的贪婪和盲目的索取造成的。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由此引导学生,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要认识自然规律,保护生态平衡,谋求发展必须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又如,学习《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新闻真实地再现了祖国怀抱这一历史时刻。几个特定场景中着重描述了三次降旗和一次升旗,在香港飘扬了156年的英国米字旗终于降下。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与标志,英国米字旗的降下象征着一百多年殖民统治的结束,五星红旗的升起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香港离开祖国母亲的怀抱整整156年5个月零4天!这是一段让中国人民刻骨铭心的漫长历史,回荡着百年巨变的沧桑感叹。对于中国人民来说,英国在香港进行殖民统治的这段历史是不应该被忘记的。回顾那段屈辱的历史,令人心寒。1840年以后,1841年1月,英军以武力强占香港岛,2月攻占虎门,5月进犯广州,1842年,英国进一步扩大战争,先后攻占东南沿海五个港口。同年8月29日,迫使清政府签订《》,此时香港作为全岛的名称被正式确定下来。1856年签订《中英》和1898年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之后,香港又进而成为整个地区的称谓。这样,英国就完全地占领了香港地区。清政府腐败无能,被英国的炮舰打开国门,接着西方列强也都随之而来,抢吃中国这块肥肉,从此,中国开始漫长的屈辱岁月。我们要牢记历史教训,避免悲剧重演,发奋学习,报效祖国,为中华民族立足世界民族之林而奋斗!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民族意识和强烈的爱国情感。

3教育学生发扬国际主义精神,维护世界和平,增强他们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新观念

维护世界和平,是当今世界的头等大事,教育学生发扬国际主义精神,为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努力学习,也是当代青年学生教育的重要任务。学习美国记者罗森塔尔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奥斯维辛集中营是他们的铁证,德国法西斯在奥斯维辛建造杀人魔窟,残酷杀害400万无辜者的罪行暴露于天下,引起世人的愤慨,这在当时也是新闻,而且是重大的新闻。但13年后,当《纽约时报》记者罗森塔尔到奥斯维辛集中营采访时,昔日德国法西斯铁蹄下的大屠场已没有什么重要事情发生,有的只是每天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以及在和煦、明亮的阳光下那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奥斯维辛似乎没有什么新闻发生。现在70多年过去了,奥斯维辛仍是一派和平景象,没有什么新闻,但那默不作声的毒气室、焚尸炉、窒息室、女囚绝育室在警示着人们:为了明媚的阳光、儿童快乐的嬉闹,不再让人毛骨悚然,请不要忘记历史!同样,70多年过去了,哈尔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的细菌实验室也在静静地躺着,河北卢沟桥上的狮子仍然蜷伏着,纪念碑前每天都会迎来许许多多的参观者,在那里,也没有什么新闻。但那些地方的一草一木时时都向我们发出呐喊:以史为鉴,建设我强盛之中华!我们要为维护世界和平,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而努力!

4教育学生要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胸襟,增强他们实现中国梦的信念和实现大国梦的决心

别了不列颠尼亚范文第5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新模式

语文有着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基本特点,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新课标提出更高要求:学生应“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正面临着新时期的挑战,新的形势要求语文教学必须探索出一条新的出路。语文学科作为基础和工具要想在当今新时代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完全适应现代科技的发展,运用现代化手段构建基于信息技术基础上的新型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

近几年,学校的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上,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模式也发生着一场革命。特别是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了课堂,并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多媒体教学也正趋向成熟。信息技术为传统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力量,为语文教学开创了一片新天地。

语文课程以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成为每一个现代人必备基本素质的基础课。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运用正是21世纪知识经济基础教育的重要基础和突出特征。网络信息技术是现代人必备的人文素养,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整合是高科技与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是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其优越性尤其在听、读等方面都有明显体现。

一、体现资源优势,激发学生想象

运用信息技术,形象生动、视听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兴趣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和情感相联系,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充分体现信息技术资源优势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信息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在这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固态,具有“穿越”的特点,优化学习资源,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引导学生向预定教学目标前进,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方便。新课程课堂教学中,笔者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信息技术教学开展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学习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短新闻两篇的时候,讲到《别了,不列颠尼亚》文章的写作背景时,想到大量的文字资料会让理科生觉得很枯燥,我在其中插入了视频《1997年7月1日纪实》,再配以画面解说:1997年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这是中华民族的大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此情此景,让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心潮澎湃,为之动容,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同样在新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中,为了增加学生的直观印象,我展示了《》《辛得勒的名单》中的照片,导入新课。选用的《》和《辛得勒的名单》是高中生熟悉的影片,播放的剪辑氛围与课文相似,易于引导学生入情。通过简短的影片展示,把学生们带进一个悲情的氛围,给学生心灵上的震撼,从而自然引出课题,让学生在肃穆悲壮的作品境界中受到情感美的教育,激发了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唤醒民族精神。这两个教学设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都得到了较大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样,教师通过整合的任务,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让学生学得更轻松,对所学内容掌握得更好。

二、激励自主学习,创新教学结构

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建构主导和主体教学结构。信息技术进入语文课教学,需要我们教师充分发挥多媒体认知功能作用、交流协作等功能,创新教学结构,以情境、探究结合传统的教学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范例、探究、实践,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和能力。

以《荷塘月色》为例,首先,声情并茂配乐诵读,可使学生渐入佳境,引起共鸣。我选择的是琵琶曲《秋月夜》,在清纯的琵琶乐声中,学生陶醉其中,感受着如水月光,感受着曲子带来的宁静,感受着月下荷塘的魅力。

然后在赏析“月下荷塘”时,采用图文并茂的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打出荷塘月色图幻灯片,“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的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配合语言描绘,视听结合,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和想象,使他们多角度感受到美。

三、整合恰当适中,力求不偏不倚

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课程的整合中,既要不断创新教学理念,更要注意教学过程中的恰当适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对信息技术运用要具有效性,不可代替文本,不可迷信技术之上,要有效率,比例恰当。有的多媒体课件过于追求花哨,分散了学生注意力,造成资源滥用;有的课件设计过多,课件容量过大,播放时间过长,教师成了“放映师”,学生成了“接受器”,实际收获不大。

语文教学讲究的是想象力,对人物的品味和故事的咂摸。通过教师启发性引领,学生会进入一个自己知识和阅历的世界空间来想象理解,从而有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来得到相关知识。而信息技术中影像资料有时会影响学生对文本的品读,不利于学生对课本内容的再创造。只字不写,只点鼠标,屏幕会立刻显示,忽视了学生主体性,学生亲自动手、动口、动脑,畅所欲言,主动参与的机会少了。更有一种情况是教师自身充满魅力的教学艺术,独有的教学风格,学生富于灵活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丰富的想象,都让位于了课件和泛滥成灾的图、文、声、像。

教学中任何手段必须为教学目的服务,多媒体也不例外。电教手段要在适当的时间进入教学环节,要在急需的时候运用,以刺激学生的视听。

相关期刊更多

休闲读品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陕西省纺织工程学会

花样盛年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妇女报社

西湖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杭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