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石潭记练习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要: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因此,无论是概念背景或例证,还是应用题内容的选择或练习题的设计,都应注意贴近实际,富有趣味性。
关键词:现实生活;认知发展;小学数学;学习能力
现实生活是学习数学的起点,又是学习数学的归宿。《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也发现在情境中学数学,是小学生最感兴趣的,而贴近生活去学数学,又是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一、数学也需要课前预习
数学来源于生活,是生活中关于数与形的经验的提炼和抽象。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具体事物比较熟悉,因此小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首先必须依赖于生活实践活动。而课前预习,便是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良好机会。课堂上没有条件,没有时间做的,课前可以先做。比如,教学上海版义务教育课本数学第十册应用题例3,“小明家四、五月份的市内电话费共付79.68元。按规定每月月租费24元,超打一次电话费0.12元,小明家这两个月平均每月超打电话多少次?”这是学习中的一个难点。课前我布置的预习任务是:通过各种方法,了解你家电话帐单上每一项收费的含义。知道什么叫月租费,什么叫超次费。第二天,学生都把帐单带来了,并兴趣盎然地相互比较:你家怎么用了那么多电话费,多了哪些费用算算。结果,上课时,并不需要教师解释,学生已对题中“市内电话费=月租费+超次费”有了充分的理解,为新授扫清了障碍。
二、教学中让学生当主角,教师当配角
美国的教育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告诉我,我会忘记;分析给我听,我可能记住;如果让我参与,我就会真正理解。”而体验学习正是充分展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中,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课堂教学应是师生同唱一台戏,而且,戏的主角是学生,教师是配角。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情况下,教师讲不如学生讲;教师教不如同学教。让学生真正参与互动,投入到学习中,就能促进思维,促进理解,促进记忆。在教速度、时间、路程这三个概念时,我组织了一场竞走表演赛。教师数秒,两个学生在相同时间内竞走。然后讨论:谁快?为什么说他快?是不是走的路程多的人就一定快?学生通过比赛讨论总结,理解了什么叫速度、路程、时间。整节课,从头至尾我始终让学生自己尝试、自己发现、自己总结,我只是在适当的时候稍加点拨,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从生活经验中学习数学知识
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有意识地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从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开始,积极地创设活动的、可操作的、学生可以做的教学内容,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活动之中,并以直观丰富的客观事物为载体,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生动有趣,达到拓展教材内容、活化教材内容,增强学生对数学内容的亲切感,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如:教学“11至20各数的认识”时,我们在课末用媒体展示了一个“六一”节举行套圈比赛的生动情景。规定每个小朋友只能投11个,11个圈分成套入和未套入两部分,各个小朋友活动中的不同情况呈现了11的各种组成情况,这是小学生熟悉的游戏,从现实情景中使学生体会日常生活需要数数,需要知道数的组成,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生活实际,抓住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创设丰富的课堂情境。比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我设置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同学们,我们班有没有出现过一不小心把同桌的作业带回家去这种情况?前不久,四年级的张明和陈波就发生过这样一个情况。同学们想想看,不只是丢失的张明着急,陈波也很着急。谁来给他们出出主意?经过片刻,同学们纷纷想出了办法,有人说:“陈波应该打电话,让张明来拿。”也有人说:“我认为是陈波错拿了作业本,应该送去。”还有同学说:“有个办法最节省时间,就是打电话约好,一起从家出发,在中途相遇。”这时,课件一步步出示同学们想到的三种办法。这样的生活情境,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很快想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老师根据学生想的办法,与学生一起编出了两道学生已熟悉的简单行程问题,和一道相遇问题。前两道题即起到了复习的目的,又为后面的学习作好了铺垫。知道一人的速度和时间能求路程,知道路程和速度也能求时间,那么,知道两人的速度和走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能求路程吗?怎么求?引发了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四、从生活背景中探索数学问题
山西科安消防工程有限公司山西太原030024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建筑物规模不断扩大,功能日趋复杂,一些综合性建筑和建筑群在我国不断兴起,由此对建筑的防火要求也变得更为严格。
关键词 火灾;消防;施工;报警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是火灾探测报警与消防联动控制系统的简称,是以实现火灾早期探测和报警、向各类消防设备发出控制信号并接收设备反馈信号,实现人员疏散、防止火灾蔓延和启动自动灭火设备等预定消防功能的一种自动消防设施。为了早期发现和扑救火灾,防止和减少火灾危害,最大限度的减少因火灾造成的生命和财产的损失,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已成为建筑必不可少的自救设施。但由于施工安装缺陷,往往导致系统失灵甚至瘫痪,在发生火灾情况下,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本文就施工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解决措施。
1 总线隔离器设置不规范
在系统日常运行中,我们可能经常发现以下现象,某个现场部件出现故障,总线隔离器动作后,某总线回路的设备全部被隔离了。就此询问施工单位,而其认为是正常现象,实际上此工程存在重大问题。《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2013 中规定:系统总线上应设置总线短路隔离器,但要求每只总线短路隔离器保护的消防设备的总数不能超过32 点,且总线包括报警总线和电源线,总线短路隔离器能隔离故障的报警总线和电源线。这是考虑一旦某个现场部件出现故障,总线隔离器在对故障部件进行隔离时,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系统的整体功能不受故障部件的影响。而不是在每个总线回路(不论消防设备的多少)只设置一个总线短路隔离器,进行一刀切。
2 系统施工线缆选择不规范
在工程验收中,经常发现在整个自动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工程中施工用的全部是阻燃型电线电缆,这不符合消防规范的有关要求,也给系统的可靠性带来隐患。《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规定:对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供电线路和消防联动控制线路要求采用耐火电线电缆而不是阻燃电线电缆,对于报警总线、消防应急广播和消防专用电话等传输线路才是用阻燃或阻燃耐火电线电缆。这是由于自动报警系统的供电线路、消防联动控制线路需要在火灾时继续工作,应具有相应的耐火性能,因此工程施工单位应采用耐火类铜芯绝缘导线或电缆,对于其他传输线路为避免其在火灾中发生延燃,要采用阻燃或阻燃耐火电线电缆。只有满足上述等技术要求,才能保证系统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 火灾探测器安装位置不规范
在工程施工中,有不少业主单位或装修施工单位为了装饰效果随意移动探测器的位置,如在设有空调的房间把探测器安装在空调送风口处。却不知空调送风口的气流影响燃烧粒子扩散,使探测器不能有效探测。此外,通过电离室的气流在某种程度上改变电离电流,可能导致离子感烟探测器的误报。由此在《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有如下规定:为了保证探测器可靠探测,点型探测器至空调送风口最近边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5m。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我们应该谨慎对待,而非因小忽视,终酿成严重后果。
4 消防专用电话设置不规范
消防专用电话的可靠性,关系到火灾时消防通信指挥系统是否畅通,所以要求消防控制室应设置消防专用电话总机且消防专用电话网络应为独立的消防通信系统,不能利用一般的电话线或综合布线网络代替。
消防水泵房、备用发电机房、配变电室、主要通风和空调机房、排烟机房、消防电梯机房等部位是消防作业的主要场所,要求设置消防电话分机,消防控制室与这些部位的通信一定要畅通无阻,以确保消防作业正常进行。这也是消防通信指挥系统运行有效性和可靠性的基本技术要求,而有些施工单位为了偷工减料,在应设置电话分机的场所而安装了电话插孔(一般总线制电话分机4 根线,电话插孔2 根线),无法实现全双工语音通信,至使消防控制室无法呼叫分机室,不能保证消防作业的正常进行,造成安全隐患。
5 消防设备联动程序不符合规范要求
在工程调试、验收中,我们可能经常看到以下场景:某一防烟分区内的两只独立的火灾探测器或一个探测器和一个手动报警按钮报警后,在排烟口或排烟阀尚未开启的情况下,排烟风机却启动了。这时施工单位认为只是排烟口或排烟阀处有故障而其他联动程序是正确的。其实不然,在《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中有明确规定:“应由排烟口、排烟窗或排烟阀开启的动作信号,作为排烟风机启动的联动触发信号,并应由消防联动控制器联动控制排烟风机的启动”,所以在排烟口或排烟阀未开启的情况下,排烟风机却启动了,一定不只是排烟口或排烟阀处有故障,其排烟风机的联动程序一定是有问题的,施工单位应重新进行系统程序的设置。
6 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统的认知错误
在工程施工中,有部分施工技术人员认为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统(如:自带电源非集中控制型)不属于非消防电源,所以在火灾时,不对其进行联动控制。这给人员疏散和消防救援埋下隐患,疏散走道和楼梯间在火灾条件下,由于自动喷水灭火装置可能发生动作,如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统是市电供电而非安全电压时,可能发生人身触电事故。因此在发生火灾时,应对相关防火分区内的应急照明配电箱进行联动控制,切断消防应急灯具的市电供电线路,灯具的工作电源由自带的蓄电池提供,灯具进入应急状态。
7 其他缺陷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模块组合;双轨联动
1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总体目标
1.1 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形成“面向市场、行业主导、适时互动”的实习实训与师资培训体系[1],根据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要求,在企业专家指导下,对接行业需求,制订覆盖本专业主要技能和职业态度、职业素养要求的模块化实习实训与教师培训实施方案,明确各模块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形成分模块的训练与考核标准[2-3];根据职业技能形成的内在规律,科学划分实习实训阶段(单元),制订不同阶段(单元)实习实训教学计划,建立实施方案与阶段(单元)计划有机结合,阶段(单元)计划又相对独立的实习实训体系,适应不同层次、不同阶段、不同就业需求的实训需要,提高实习实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4-5]。
1.2 实践教学组织与实施
以分组教学、现场教学、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为主要手段,实施以作品(典型工作任务、工作项目)为载体的实习实训和师资培训,全程实现“做中教、做中学”;师资培训按照专业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顶岗实习等环节组织实施,对项目训练过程和形成的结果进行考核[6];开展教学观摩活动,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国家或行业设有职业资格鉴定的专业或相近专业,毕业生获得中级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行业企业认证证书比例达100%[7]。
2 高职院校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思路
分析移动通信技术岗位职业能力,结合通信行业职业资格标准和中兴通讯NC认证,构建包含核心网运行与维护、基站建设与维护、无线网络优化、移动客户服务、手机软件开发等5种技能模块,按初级、中级、高级3个层次划分,系统设计集教学、培训、认证、生产、研发5种功能于一体的“学历教育-职业培训融合”的模块化、层次化实践教学体系;以现场教学、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为主要手段,嵌入“MIMPS”企业教学法,实施以移动通信相关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的实习实训和师资培训,推行“双轨联动”实践教学组织模式,以职教新干线为平台,建立基于“任务单”的考核评价机制[8]。
3 构建“学历教育-职业培训融合”的模块化、层次化实践教学体系
3.1 实践课程开发流程
图1 基于工作岗位的实践课程开发流程
依托校企合作共同体和校企一体委员会,完成移动通信技术岗位职业能力的调研,深入开展职业岗位能力、职业素养的需求分析,按“专业岗位-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实践课程”的逻辑顺序开发实践课程,如图1所示。
3.2 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随着移动通信产业的转型升级,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就业岗位呈多样化趋势,根据企业调研,移动通信产业正在形成四个主要的职业岗位群:移动核心网运行维护、基站建设与维护、无线网络优化、移动客户服务、手机软件开发。根据岗位分析,按入职岗位、拓展岗位、晋升岗位进行归类,将移动通信工作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借助于“校企一体”优势,将高职学历教育课程与企业职业培训课程相融合,构建集教学、培训、认证、生产、研发5种功能于一体的“学历教育-职业培训融合”的模块化、层次化实践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
图2 “学历教育-职业培训融合”的模块化、层次化实践教学体系
在企业专业共同参与下,对接移动通信产业战略转型和4G技术的需求,建立基于岗位能力的模块化实习实训与教师培训实施方案,形成分模块的教学目标、训练标准和考核标准,开发一套按模块、分阶段、分层次的实践教学计划,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基准,按照共享开放的原则,制定实践教学资源建设标准。
4 嵌入“MIMPS”企业教学法,创新“双轨联动”实践教学组织模式
4.1 “MIMPS”企业教学法
全面实行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嵌入中兴通讯NC学院设计的“MIMPS”企业教学法,如图3所示,采用分层交织的企业教学法,全程实现“做中教、做中学”。
根据不同课程的性质和特征,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形式和手段。如《3G基站运行与维护》、《交换设备操作与维护》等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法;《移动终端维修》、《无线网络优化》等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电信业务与营销》、《IP通信》等课程采用现场教学法。
图3 “MIMPS”企业教学法示意图
4.2 “双轨联动”实践教学组织模式
充分利用“校企一体”办学优势,依托校企合作共同体,吸收企业优质资源,集教学、培训、认证、生产、研发5种功能于一体,构建学校与企业“双轨联动”安排学生实习实训和师资培训,如图4所示。学生(学员)在与企业真实职业环境同步的校内实训室、工作室,进行核心网维护操作、基站维护操作、网优方案设计、3G/4G移动业务产品和营销方案设计、手机应用软件开发、ZTE产品协同创新等生产性实训,此外,联合企业安排顶岗生产实习,让学生(学员)在企业机房和运营现场进行核心网运行维护、基站运行维护、无线网优化、3G/4G移动业务产品营销、手机应用软件市场推广等实际生产工作,同时注重将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融入教学全过程,促进学生(学员)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协调发展,与企业完全对接。在“双轨联动”过程中,学校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代维认证、人才支撑、10086客服运营、工程方案设计、产品开发等生产型支撑服务,企业为学校提供企业管理流程、企业案例、企业项目、企业实习岗位等服务,从而提升实训和培训教学质量。
图4 学校与企业“双轨联动”实践教学组织模式
4.3 师资培训体系
师资培训体系由“中级专业能力训练模块+高级专业能力训练模块+顶岗实习训练模块+专业教学能力模块”组成,其中初级专业能力作为可选模块,初级、中级、高级职业能力训练内容如图20所示。教师培训增加实践课程教学设计项目,提高专业教师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的课程教学设计能力,使教师掌握职业教育实践课程开发设计方法,定期开展各类教学观摩活动,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师资培训体系如图5所示。
图5 师资培训体系
随着高职院校推行的按工作任务对课程进修解构和重构工作的不断深入,传统的以笔试为主要形式,以卷面成绩为主要依据的考核方式不适合评价学生在工作任务课程学习过程中所积累的各项能力[9-10]。以职教新干线为平台,建立基于“任务单”的考核评价机制,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活动中要做好记录,收集并保存“任务单”,学生用“任务单”来申报自己的学习成绩。确保实训和培训教学质量,依托通信行业特有工种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中兴通讯NC认证中心,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和企业认证,使学生获得中级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行业企业认证证书比例达到100%。
5 结束语
为保障“校企对接,双轨联动”生产性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正常实施,一是高职学院领导高度重视、大力支持教学体系改革,组建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团队,聘请企业专家,全程参与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保障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正常运行;二是建立责任制度、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管理制度、教学检查制度等,做到实践教学体系开发、实践教学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组织实施等项目人员落实、责任落实、资金落实;三是依托校企合作单位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实践教学体系设计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何莉.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北方经贸,2006(07).
[2]来景辉,张堂田.高职院校“五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10(05).
[3]张耀嵩.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研究[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11(01).
[4]王春娜,霍新怀.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讨[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1(02).
[5]王凤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基本建设的任务[J].职业技术教育,2008(02).
[6]李定清.构建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思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08).
[7]郑春龙,邵红艳.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高教研究,2007(04).
[8]丁继.构建以实践教学体系为核心的高等职业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4(04).
关键词:初中学生;语文;课前预习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7-0077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前预习主要指学生在教师讲授新课之前自主学习的过程,可以有效培养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习惯,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基础,是自主学习习惯最好的体现。
一、课前预习存在的问题
叶圣陶先生说:“预习的事项无非翻查、分析、综合、体会,审度之类;应取什么方法,认定哪一些着眼点,教师自当测知他们所不及,给他们指点,只是实际下手得让他们自已动天君。因为他们将来读书必须自己动手。”
课前预习是一个既能提高学习效率又十分复杂的学习体验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学生对时间的管理,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既可以将要学的知识进行整体疏理,准确把握学习的重难点,又可以锻炼学生发现、提取、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语文学科特点,课前对文本的疏理更能使学生的课堂学习高效、事半功倍。
但目前大多数初中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约束能力还很欠缺,对于预习仍是无从着手,易陷于茫然,即走走形式,把课文读一读,生字念一念,缺少系统和层次性。笔者就语文课前预习对本校97名八年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涉及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学生对预习的认知现状;学生预习的主动性;学生预习的有效性。
1. 学生对预习的认知
2. 预习的主动性
虽然绝大部分学生承认预习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但不少学生预习缺乏主动性,学生参与预习的动机原因分析见下表:
由表二可以看出很多学生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才进行预习,这对培养学生良好自觉的学习习惯极不利。能够自觉预习的仅占25.8%,而63.9%的学生不懂得主动去学习。
3. 学生预习的有效性
从第三方面的调查统计可以看出,学生的预多数在范围上只局限于教科书,在方法上止于读读书,看看字词,很少有去查阅资料,提出自己的困惑。所达到的效果相应地也就在于能流利朗读,能了解大意,对文章的个性阅读极少。
由上述调查统计可知:学生能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但仍不够主动,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普遍只流于形式,不够深入。对自己的预习效果评价比较低,态度大多较马虎,效率比较低。学生普遍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几点:(1)有预习的意识,但预习的活动仍很表层,不过就是停留在看看书,认认字上;(2)中学科目多,作业也多,相比作业,觉得没有必要花在这不用上交,教师无有效方法检查的预习作业上;(3)预习过后,教师也不会进行评价,只要课前了解大意,上课听得懂就可以,效果差不多。这些原因致使学生未能从观念上和行动上重视课前预习。
二、探寻预习方法
达尔文曾说过:“关于方法的知识是最重要的知识”。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可以用最短的时间达到最好的效果,好的学习方法是经过长期的体会、感悟与改善才得到的,它能使学生学得既轻松又高效。实际上并非所有的学生都能找到有效的预习方法,所以教师的早期介入有其重要性,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指导和选择有效方法。
1. 持续预习,形成习惯
美国教育家曼恩曾经说过:“习惯仿佛是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根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学生预习习惯和预习能力的养成是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强预习习惯的养成训练,同时能有加强平常教学中方法的指导。
(1)材料提示法。就是借助一定的资料,针对文本内容给予学生预习的帮助,或通过一些文本学习目标的设计引导学生预习的角度和方向。在这种提示下使学生带着明确的目标去看书,任务明确,有的放矢。同时,让学生在了解一定的背景材料和作者简介后,更好地悟读文本所要表达的内涵以及使学生能生成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
(2)批注文本法。明确要求学生在预习文本中划找重点词句,能做一些段落等简单的标记,并且在反复读中,标注不懂疑难之处。初步学会用简洁的文字给课文加上点评批注,此外,在课文中遇到中心句、过渡句、总结句、修辞句以及含义深刻的句子,也可以加上恰当的点评批注,谈自己的理解、体会。这对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造力大有好处。建议教师在这种方法使用初期,可以采用当堂训练、同学相互分享等方法,使更多本来批注迷惘的同学,在同学所用方法的刺激中产生并形成自己的方法,逐渐学会圈划知识要点,标记各类知识等。
(3)习题练习法。对于一些简单新知识,教师可以在学生初步掌握文本内容后,在适当把握难度,设计检验预习效果的相关知识问题,使其完成定量的练习题。通过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检验学生预习的专注程度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能在解答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课前预习的动力,在题目一道道攻克中,使学生感受到自主学习并非难事,通过预习就可以排除一定的困难,以此找到学习的成就感。
根据以上方法,笔者尝试采用让预习单来引领课前预习。预习单是教师在设计学习目标导向,以此来激励个体通过有效的学习策略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的载体。它让预习的进行不是盲目的,而是带着教师设计的问题有目的、有方向的展开,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
2. 培养问题意识,促发成就感
目标导向,学习者在一个个的成就基础上不断前行,在获取和巩固知识的过程,实现个人能力的提升。
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质疑和发问是教师作为学习引导者和学习帮助者的主要任务之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疑问的能力,实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现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起始点。因此,在预习单的设计应关注学生的质疑能力。研究表明:学习策略是推动学生学习过程的因素之一。
首先,应该营造宽松的环境。以此活跃学生的思维,增强他们强探究欲。鼓励、奖励参与提问。如此学生才会自由地表达感受、提出疑问。同时,还要教育其他同学要学会尊重提问在的同学,民主平等的班级生生关系、师生关系能促进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探索努力、创新不断。
其次,引导探寻预习方法。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思维的障碍,于是“带着自己的问题”听课,更能充分发挥学生有意注意的作用,听课会更专注,思考会更积极,对新课的理解也会更深刻。在预学习中,学生对文本的认识还较浅显,质疑的能力大多仍处于表层。因此,教师在设计预学习单中的质疑环节前,可以让学生了解质疑的角度,以增强学生更深入去理解文本的能力,同时也给了学生质疑和学习文本的突破口。如从课题入手;在朗读中质疑;从重点词句处质疑;从标点符号处质疑等。知识无涯,工具在手,因时而用之,熟练成技能。教材实则例子,从例子出发进而举一反三才是教和学的共同目的。
再次,发挥预学习单的作用。如果是自主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设计预学习单时可以逐步细化问题,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在掌握一定的学习技巧和对文本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中去提出自己的困惑。例如设计《岳阳楼记》的预学习单时,根据文言文教学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的基本步骤,主要设计了作者及相关背景的简介、简单的字词音义梳理、文章整体感知的理解、我的困惑几个环节。旨在让学生培养课前自主学习的目标,从而提高自学水平和有能力提出自己的困惑的能力。
最后,分层指导,因材施教。在一个学习团队中,学生学习能力难免高低不平,教师不仅要意识到这一点,更要在实际组织学习和指导中重视这一现象。因此,所提问题也会深浅不一,教师分层指导这些问题也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
3. 有效组织,学会交流共享
现在许多课前预习存在有预习无检查、无反馈、无评价,教师仍按预设教案进行;对学生无了解,无把握,谈不上人为有效。改变这种现状,应至少做到如下两方面的工作:
(1)要有必要和及时的评价。在多元主体和多种评价方式的前提下,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评价、反馈,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学习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改进自己的学习,或因肯定的评价而获得成就感,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课前预习效果大大提高。
教师可以在教学本课时,通过幻灯形式,归类实名展示学生所提困惑,尽量让每个孩子都能看到自己的问题被认可,被重视。一方面促使每个学生都能有兴趣和决心做好下一次的课前预习提惑环节;另一方面能让其他同学分享别人的困惑,或已能解答,或不能解答,都将更好地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前就能对文本有自己的概念和需求点,也形成了多维的课堂教学方式。
(2)子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学校班级制的教学条件下,与他人的合作学习和知识共享是重要学习过程。分享,可以获得成就和认同感,是继续学习的强大推动力之一;在贡献知识的过程中他们将及时收集反馈,不断修正、补充所取得的知识,这是学习方法不断得到操练,在失败和困惑中自我调整,学习因之而不断前进。因此,教师有目的地设计学生对预学习成果分享环节,有时很有必要。
在《小石潭记》预习提疑中,有多位学生提出对为什么花了整段来写游鱼的不解。在幻灯片呈现、学生交流之后,产生了三种被大多学生认同的解答。第一类学生认为:写游鱼的生动是为了写出水的清澈,从而表达此处环境的清冷和凄凉。第二类学生认为:写游鱼更多是想借助有生命的东西来表达作者在此环境中对生命的渴望。第三类学生认为:写鱼是在影射诗人及与诗人有着同样境遇的有学之士,他们可能安静生存于某个角落,一旦被发现、受关注会展现出超凡的才华。以此来表达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和渴望受朝廷重用的思想感情。这种解读还受到一部分学生的赞同,并有学生助读“皆若空游无所依”是作者被贬到永州内心无依的外化体现、悲愤无助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