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活质量

生活质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活质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活质量

生活质量范文第1篇

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总体评价

1.近七成居民对总体生活表示满意,满意度较上年略有下降

调查结果显示,近七成的中国居民对于目前个人生活感到满意。如果用5级量表的赋值 方法求取结果,即5分表示“非常满意”,依次递减,1分表示“非常不满意”,排除回答“ 说不清”及“拒答”等不确定指标后求取均值,则目前中国居民的总体生活满意度得分为3. 43分,处于“一般”和“比较满意”的中间水平。与2002年相比,目前对生活持高满意度的 居民比例(68.2%)略低于上年(70.8%),满意度水平较上年(3.49分)也略有下降。

如果使用粗略估算法,将对于目前生活状况表示“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群体归 为高满意度群体,将“不太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群体归为低满意度群体(报告其他部 分使用的粗略估算法均采用类似的归并方法),则当前中国居民中高满意度与低满意度群体 分别为68.2%和25.2%。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总体生活满意度存在较大差异,前者满意度 要低于后者,城镇居民中的高满意度群体与低满意度群体分别为64.2%和28.9%,满意度水 平为3.34分;农村居民中的高满意度群体与低满意度群体分别为70.7%和22.1%,满意度水 平为3.48分。与上年相比,城镇居民的总体生活满意度水平较上年略有下降(3.38分3.34 分),但此变动水平在误差范围之内;而农村居民的总体生活满意度水平较上年有较为明显 的下降(3.56分3.48分)。

2.与2002年相同,居民对未来生活抱以高期待

中国居民对于未来5年的个人生活水平表现出较高期待,76.4%的居民预期未来生活“ 会变得很好”或“会变得比较好”。如果使用5级量表衡量,以5分表示“会变得很好”,依 次递减,以1分表示“会变得很差”,排除回答“说不清”及“拒答”等不确定因素后求取 均值,则现阶段中国居民对未来生活的乐观度分值为3.82分,处在“与现在相比变化不大” 和“会变得比较好”之间偏向于“会变得比较好”的水平,这一结果与2002年中国居民对未 来生活预期乐观度水平基本持平(3.80分)。若用粗略估算法进行归并,目前生活乐观预期 者(76.4%)明显多于悲观预期者(4.7%),且乐观预期者较2002年(72.7%)略有增加 ,悲观预期者较2002年(5.5%)略有减少。

3.平静满足依然是居民的主流心情

现在,每10个中国人里,大约有4~5个人感到平静满足,1个人感到愉快浪漫,1个人平 淡冷漠,有2个人会感到无聊发愁或焦急紧张,还有1人对自己目前的心情表示不清。可见, 平静满足(45.1%)依然是中国居民的主流心情。如果将所有的情绪大致划分为积极的(包 括平静满足或愉快浪漫)、中立的(包括平淡冷漠或说不清)和消极的(包括无聊发愁或焦 急紧张)三种,那么这三者间的比例约为6∶2∶2。与2002年相比,持积极情绪的居民比例 有明显增长(49.9%57.2%),持消极情绪的居民比例则略有降低(21.3%18.4%)。

4.个人经济状况满意度最能影响居民总体生活感受

通过相关分析得出的各分项指标与总体生活满意度之间的相关系数,代表了人们在各分 项指标方面的满意度对其总体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程度。调查结果显示,“个人经济状况满意 度”成为影响2003年居民总体生活感受最为重要的指标,且其影响程度明显高于居于第二位 的“个人职业满意度”指标。2003年新增的微观环境指标“个人业余生活满意度”位居第三 ,其影响程度接近于“个人职业满意度”。此外,“物价变动的承受能力”、“消费信心度 ”、“社会保障满意度”和新增微观指标“身体健康状况”对于总体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也处 在相对比较重要的位置。相比之下,多项宏观环境指标对居民的总体生活感受产生的影响较 低,其中以“政府管理信心度”为最低,比较靠后还有“科技发展获益预期”和“深化改革 获益预期”。从总体趋势上来看,2003年影响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的主要指标多为微观环境 指标,这一结果与2002年相同。而“社会治安安全感”和“社会保障满意度”两项指标对20 03年居民的整体生活感受产生的影响明显减弱。

5.下岗就业连续3年成为市民关注的第一社会焦点

比较零点调查连续5年进行的城市居民社会关注焦点的调查结果发现,下岗就业已连续3 年成为市民最为关注的社会问题。自2001年“下岗”一词走入历史以来,就业矛盾不断加剧 ,不同群体的市民站在或正面或负面的不同角度对就业问题给予着极高的关注度,2003年市 民对此问题的关注率(52.9%)仍居高不下,与2002年的高关注率(53.5%)基本持平,但 2003年市民的职业满意度水平(3.39分)仍处于低位,并成为下拉其整体生活质量感受的重 要因素(参见表1)。

结论与建议

生活质量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活质量指标体系建构现实基础

生活质量是对一个社会中人们总体生活水平的综合描述。现代社会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社会发展应以提高人的福利为最终目标。因此,生活质量也是一个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基于这样的认识,国外学者很早就开始了生活质量问题的研究。我国学者也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生活质量的研究,并在80年代中后期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经验研究。但是生活质量是一个动态的指标,它的研究必须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尤其是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很快,生活方式也日新月异,这就要求社会工作者把针对不同群体开展的生活质量的经验研究作为一项经常性的课题,随时了解人们生活质量状况,以跟上时代的发展。目前,我国又提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生活质量研究更成为研究我国人民生活质量变化历程、认识目前社会状况及指导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由于我国生活质量研究起步较晚,因此目前的研究还大多集中在城市层面上,广大农村地区还是这一领域的空白。为此,2004年5~6月,笔者选取湖北省洪湖市的三个村开展了农村生活质量的调查,以期对农民生活质量问题作一初步认识。调查开始前,笔者参考了国内外学者的大量研究成果,以期建构科学、合理的生活质量指标体系。在作进一步介绍前,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国内外关于生活质量指标体系建构的主要内容。

1国内外关于生活质量指标体系建构的方法及依据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生活质量主要存在三种不同的理解,在对生活质量的测量与评估上也存在三种不同的方法。第一种是从影响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客观条件方面来理解,因此在测量与评估时也都主要运用衣、食、住、行等反映人们生活条件的客观指标。第二种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学者,大都从主观感受方面来理解生活质量,因而他们主要用反映人们生活态度和满意度的主观指标来测量与评估生活质量。第三种是将上面两种理解结合起来进行考虑,认为生活质量是反映人们生活的客观条件和人们对生活的主观感受两部分组成,因而在对生活质量进行测量和评估时,有选择性地从上述的两个指标体系中选用部分指标。

对生活质量的理解和测量的三种方法,与人的需求层次相适应,同时也是社会现实基础的反映。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依次反映人的生理、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一方面,五个方面的需求是同时存在的,另一方面,当某一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较高层次的需求就会成为主导需求,代表了当前的需求层次。生理、物质方面的需求与生活质量的客观方面相联系,是较低层次的需求;精神方面的需求与生活质量的主观方面相联系,是较高层次的需求。生活质量的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的需求都是存在的,只是在不同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下,人们的需求满足程度不一,这两个方面有所偏重而已。当生产力不发达,社会发展水平不高时,人们的需求程度较低,倾向于将收入增长中的大部分用于增加消费、提高物质生活水平,以此来提高整体生活质量。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不够发达,社会发展水平不高,因此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主要体现在物质生活水平的变化上。而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发展程度较高,人们的需求层次也较高,人们主要关注的不再是物质方面的需求,而转向精神方面的需求。美国已从“工业社会”进入“后工业社会”,社会的基本矛盾已从人与自然的矛盾(即生产力或经济发展水平的范畴)转向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即人与人主体间性的范畴),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主要是在人际交往中所获得的他人的认可、自尊感、亲密感、成就感等精神方面的需求的满足程度,而这些需求只能在社会生活中得到满足。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尽管人的需求有不同层次,但不同层次的需求是同时存在的。因此,对生活质量的测量,要同时从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来进行(即上述第三种方法),较低层次的需求和较高层次的需求同时兼顾,只是二者应保持不同的权重。

2农村现实基础及其在生活质量指标体系中的反映

如上所述,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不够发达,社会发展水平不高,人民的生活质量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物质的需求与满足程度方面。这是与人们的需求层次相适应的,也是社会基础的正确反映,体现了理论应该正确反应现实的要求。认识要以现实为基础,理论应该正确地反映现实,这是的基本要求。为了深入了解农民生活质量,就必须对农民群体先作大体了解,以确立认识论的合理途径,选择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这套指标体系至少应在表面效度上适应农民的生活。为此,2004年3月,笔者专门到调查地进行了试调查,针对调查对象的特点建构指标体系。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人民生活水平受物质条件限制较大,这种现实基础决定了本次调查应建立何种类型的指标体系。据洪湖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3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2523.31元,农民整体生活水平处于温饱阶段,以满足日常衣、食、住、行为主,高档的奢侈消费品并不多见。由于调查群体的整体需求层次不高,因此以选用物质方面的客观指标为主,而以精神方面的主观指标为辅。客观方面指标选用了个人及家庭收入、消费水平、交通情况、居住及住房设施等方面的指标。同时还调查了家庭人口结构,特别是突出了家中老人与在校就读成员的数量,以确定家庭经济负担程度。这几个方面以客观的数字描述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主观方面的指标选用了对上述几个方面的主观评价、邻里关系、家庭成员间的关系、休闲娱乐、职业、社会服务和生活环境等方面,测量农民的主观生活感受。主观生活感受是客观因素影响生活质量的中间变量,同时它本身也是生活质量构成的重要方面,但起基础作用的是客观因素。因此,本项研究力图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来描述农民生活质量,以物质生活质量为主。这一指标体系的建构也隐含了本项研究的理论假设,即由于农民整体生活水平不高,物质生活水平对农民生活质量有较大的影响。

(2)生活方式与城市有很大不同,相当多的农民还保持着较原始的生活方式。在劳作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交往上,以与亲戚、邻居交流为主;在娱乐上,寄托于电视、麻将和闲聊……这种状况,决定了各个指标的具体内容(如封闭式问卷中提问的方式和答案选项)。因为指标的建构一方面要描述农民生活的方式,另一方面要解释这种生活方式对生活感受(同时也是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为此,在劳作上区分农闲与农忙季节的劳动时间,并测量劳动强度对劳动者的主观感受的影响;在交往上,测量农民交际范围(左右几家的邻居、对同村但不同组的村民的熟悉程度)、对象(邻居、亲朋好友等),测量农民获得他人认可、自尊心的满足程度;在娱乐上,描述农民的娱乐方式(打麻将、看电视、闲谈等)……农业劳动和农村生活的特殊性,需要设计与之相适应的指标来进行描述,对这些指标的具体描述直接来源于对农民生活的观察。

(3)由于大量农民外出务工,农村只剩下妇女、儿童和老人,成为农村的一大特色。在指标体系的建构上,要着重描述这种状况,并分析它对农民生活质量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包括两个相反的方面:①积极的方面:农民外出务工,为家庭带来了收入,提高了物质生活质量;②消极的方面:农民外出务工,使家庭分散,夫妻分居、父母与子女分离,在此情况下情感是否会变得淡漠;互动方式(打电话、写信、带口信等),互动频率的不同,是否会影响家庭成员间的关系,从而对生活质量造成影响;更有甚者,许多家庭青壮年劳动力全体外出,家中只剩下老人,有的老人还需照顾未成年儿童,这些老人和儿童的生活质量会起什么变化。建立与这种状况相适应的指标体系,具体来说包含:第一,外出务工者对家庭物质生活方面的影响,如收入、住房情况、家庭设施、日常消费等物质生活方面;第二,设立多项指标,测量外出务工者与在家留守人员之间的互动方式、频率、关系的变化等。这些方面的变化最后通过主观评价指标与生活质量指标联系起来。

(4)农民物质生活质量不仅与其家庭经济状况直接相关,而且受农村公共设施的直接影响。最近几年以来,本项研究的调查地点经济发展较快,新建了多项农村公共设施,如1997年修建了十几公里的水泥路,改善了农民的出行条件,也带动了当地交通业的发展,客车、麻木(客运小三轮摩托车)大量涌现;新修了农田基本设施,改善了农民的劳动条件;新建了水塔,有线电视入户,电话线也牵到村中。这些新的公共设施直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这些新的变化,在调查中不能忽视。为了反映这些变化,在指标体系的建构中,一方面测量农民对这些设施的评价水平;另一方面在时间上作纵向对比,以过去为参照标准,测量公共设施对农民生活质量的影响。

(5)由于社会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生活质量不但要描述目前的生活状况,同时还要具有前瞻性,有预测未来变化趋势的能力,因此,在指标体系的建构中增加若干预测项是必需的。根据调查地点的状况,本项研究在指标体系中增加了三项预测项,分别是家庭订阅报刊的情况、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对环境污染的认识程度。前两项关注个人的发展,后一项关注环境的变化。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在不同时点测量这几个问题,将会得到不同的回答,从而有助于了解其与生活质量的内在联系,也有助于判定社会的进步程度。

总之,指标体系的建构首先追求的是表面效度,即指标与调查对象相适应的程度。表面效度的判定要从社会现实基础出发,同时要直接来源于调查对象的日常生活。以日常生活的现实状况来衡量农民的生活质量,并以日常生活中的变量来求证理论假设。

参考文献

1易松国.生活质量研究进展综述[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2)

生活质量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生活质量;生活满意度;生活事件;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1

一、引言

在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和谐社会建设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展生活质量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1]。生活满意度和生活事件是生活质量最重要的两项内容。生活满意度是指个人基于自我选择标准对自己生活状况的总体性认知评估[2],而生活事件作为一种心理社会应激源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引起了广泛的关注[3]。初中阶段是具有人生奠基意义的阶段,是青少年个体发展的关键时期,然而,当前我国的初中生都共同面临着青春期生理变化、学习、升学等各方面的压力,是群体心理健康问题频发的阶段,通过收集一手资料对其生活质量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十分必要,无论是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还是对于教育教学策略的制定和实施,都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二、研究方法

以塞利格曼编制的生活满意度问卷[4]和杨德森和张明园编制的青少年生活事件问卷[5]为调查工具,对山东临清265名初中生进行随机调查,对258名有效问卷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生活满意度的现状。以“同意”或“非常同意”的百分比作为初中生生活满意的程度,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5个项目中,有3项超过了50%。其中,高达84.1%的初中生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满意,有近70%的初中生认为自己的生活条件很好,有超过53%的初中生认为自己生活的大多数方面都接近自己的理想。这表明,初中生生活满意整体程度较高,但在满意或不满意的具体内容上存在一定差异。一项对初中生生活满意度发展趋势的追踪研究结果发现,初中生的生活满意度从初一下学期到初三下学期这2年时间内存在着显著下降的发展趋势。这表明,尽管初中生生活质量总体趋于正向,但随着年龄增长其生活质量可能有下滑趋势,应及时引起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者的重视。

(二)生活事件的发生情况。以“未发生”的百分比作为初中生最常发生生活事件的依据,在20项生活事件中,从排在前10位的最常发生的生活事件来看,有3项发生率超过90%,即考试失败或不理想,与同学或好友发生纠纷,被人误会或错怪。另外,有2项发生率超过80%,表现为初中生在过去一年中遭遇学习负担重和生活习惯(饮食休息等)的问题的困扰。此外,有5项发生率也超过了70%,分别是当众丢面子,受人歧视冷遇,与老师关系紧张,升学压力,受批评或处分。这表明,考试升学、同伴及师生关系、学习负担、生活习惯、自尊公平等问题在生活事件中发生率很高,应引起中学教育教学者的高度重视。以“发生过,且影响程度为重度或极重”的百分比作为影响初中生最大的生活事件,在20项生活事件中,对排在前10位的生活事件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有8.9%-22.1%的初中生认为某些生活事件不但会发生且影响较大。从影响最大的10项生活事件来看,有超过20%的初中生认为考试失败或不理想对自己的影响很大。另外,有5项生活事件的影响超过了10%,即升学压力,学习负担重,与同学或好友发生纠纷,生活习惯(饮食休息等)明显变化,被盗或丢失东西。此外,有4项生活事件的影响接近10%,表现为被人误会或错怪,当众丢面子,受人歧视冷遇,亲友死亡。这表明,相对而言,考试失败或不理想、升学压力、学习负担重、与同学或好友发生纠纷、生活习惯明显变化、被盗或丢失东西、被人误会或错怪、当众丢面子、受人歧视冷遇和亲友死亡等10项内容是影响初中生生活质量的最主要事件。比较最常发生的10项生活事件和影响初中生最大的10项生活事件,结果发现有8项存在高度一致性,这说明最常发生的生活事件往往对初中生的影响最大。然而,仔细分析发现,“与老师关系紧张”和“受批评或处分”2项经常发生的生活事件并不在10项影响最大事件之中,此外,“亲友死亡”和“被盗或丢失东西”2项生活事件虽然对初中生影响较大但不常发生。

四、对策

结合本研究调查结果,学校应着力开展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活动,减轻学生学习压力,关心关爱学生,从而提高初中生生活质量。主要措施包括:(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搞好挫折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力,教会学生开发自己的优势,建立积极人际关系,学会积极应对策略,促进自我的积极成长,努力为学生创设积极的组织环境,防止各种应激性生活事件的发生。(2)坚持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做到课堂内外的有机结合,更新中学办学理念创造和谐的人文心理环境,为初中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条件和发展机会。(3)以制度为保障构建测评指标体系。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筹城乡教育资源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制定生活质量评定标准为评价初中生生活质量提供可行的客观全面的依据,完善生活质量测评指标体系和方法对学生的生活质量进行定期测量和评价,进而使生活质量测评成为教育领导部门的常态工作。

参考文献

1.张雷声.生活质量: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J].教学与研究,2005,(2)

2.刘旺,冯建新,.初中生学校适应及其与一般生活满意度的关系[J].中国特殊教育,2006,(6)

3.王极盛,丁新华.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与生活事件的关系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2)

生活质量范文第4篇

60岁是人生新起点

墨西哥《千年报》报道,吉列米娜夫人是墨西哥全国老年人协会开办的5000多家老年人俱乐部的一员。她说,她在那里学会了如何让晚年生活更有价值,“也更加理解我周围的人和我的家人”。

此前,吉列米娜夫人已经接受了人到60岁生命已结束的观念,但现在她却全身充满活力。吉列米娜说:“我告诉那些在街上乞讨的人,他们正在浪费生命,人应该积极地活着”。

吉列米娜夫人以她丰富的生活经历告诉人们:“活动能使我们的身体机能永远健康,使我们的大脑保持活跃状态。运动是优质生活和长寿的基础。相反,懒惰则意味着静静地等死。”

已经64岁的吉列米娜坚持参加锻炼,她对自己的专长――1600米长跑非常自豪,她说,如果有人要求,她还能再多跑1600米。

吉列米娜从来没有过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更不用说学习了。30多年来,她一直为家庭而操劳,靠做小买卖和帮人做家务来养活5个孩子,现在5个子女都已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工作,她也终于有机会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在俱乐部里,她学会了画油画、水彩画、彩绘、唱歌和跳舞。这些活动激发了她的创造力,同时也让她有了收入来源,生活过得更为宽裕,因为毕竟每月政府发放的1400比索(大约合140美元)的养老金实在不能维持生计。

与吉列米娜夫人一样,75岁的格洛丽亚・博拉尼奥斯夫人也通过参加老年人俱乐部发现了自己在诗歌创作方面的天赋。令她骄傲的是,她所创作的一首诗歌曾经被朗诵给墨西哥城市长安德烈斯・奥夫拉多尔听。许多老年人都认为,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使他们远离了疾病的困扰,充满活力,他们的生命因此而重现生机。

在墨西哥城举办的第18届墨西哥全国老年人运动会就是对此最好的例证。3700多位老年人参加了运动会,墨西哥总统福克斯亲自宣布运动会开幕。

参赛的选手们来自墨西哥各地区不同的老年人俱乐部和文化中心。他们参加了包括象棋、田径、篮球、棒球、多米诺以及游泳在内的多个运动项目。

此外,文化展览也吸引了众多老年人参加。展览包括了手工艺品、舞蹈沙龙、歌唱、朗诵、绘画和诗歌表演等。

给予老年人爱和机会

负责组织这次运动会的是墨西哥全国老年人协会,这是一个隶属于墨西哥社会发展部的机构,有遍布全国的350万工作人员和800万个服务机构,他们的目标是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该协会向老年人提供多种服务,包括医疗、法律咨询、帮助60岁以上的老人获得免费乘坐交通工具的凭证、为老年人争取在2万多家商店中享受打折优惠等。此外,在其他机构的协助下,他们还致力于促进老年人运动项目的发展。

该协会负责人佩德罗・博尔达指出,墨西哥共有790万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7.8%。到达2050年,这一数量将增长约3倍,占到总人口的28%,达到3600万。

博尔达说:“墨西哥正在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欧洲国家用了100到150年的时间才真正进入老龄社会,我国将在50年后成为老龄国家。”

这意味着政府必须从现在开始进行医疗、教育和就业政策的改革。博尔达认为,为了满足老龄化社会来临的需求,需要创造1200万个就业岗位,建造500万所平房式住宅。因为,我们必须考虑到墨西哥将有25%的人口领取养老金,而且我们也不可能让老人们住高层住宅。

博尔达认为,与其他一些政府机构一样,老年人协会目前已经为老年人做了非常充分的工作,但是他认为,跟50年后的需求相比,现在做的一切都微不足道。他认为,在福克斯总统已经提出保护老年人经济实体的前提下,老年人协会的首要任务是领导各方为老年人创造就业机会。

现在,在协会的努力下,已经在超过3000家企业中创造了超过2万个的老年人就业岗位,包括档案管理员和接待员等。此外,还在许多商业中心开辟了以老年人作为员工的为顾客打包的专区。通过再就业,老年人能获取平均每天70到150比索(约合7到15美元)的收入,从而改善了生活质量。

博尔达说:“挑战依然很多,但最关键的是继续改善老年人的经济状况,尊重他们,不要让他们感到这些计划是救济性的,实际上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是社会的共同责任。”

生活质量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筑路工人;生活质量;SF-36量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学诊疗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对健康要求的提高,近20年来,关于生活质量的调查研究越来越多。但是有关筑路工人生活质量状况的研究未见报道。筑路工人常年工作在远离市区的工地上,条件艰苦生活枯燥,这对筑路工人的身体和心理都是严峻的考验。生活质量可以对人群的健康状况做多维度的综合评价,本次研究采用SF-36量表对162名筑路工人进行调查,以评价其生活质量状况。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对252名筑路工人进行调查,根据以下标准进行筛选:均完成SF-36生活质量问卷,剔除缺失值。最后剩余237名被试参加统计分析。被试基本特征:年龄33.68±7.34岁,受教育年限10.26±3.51年,驻外时间7.48±1.98年。

1.2 方法工具SF-36生活质量问卷,利用筑路工人休息的时间,由心理学研究生向筑路工人发放调查问卷,并讲明测评目的和解释打分方法,然后由筑路工人自己完成问卷。共向252名工人发放问卷,有237名工人完成问卷,问卷回收率为93.7%。采用Excel对数据进行整理,并用SPSS11.5For Win-dows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筑路工人生活质量评价结果及比较见表1、表2。

3 讨论

生活质量(quallty of life)是一包括生理和心理特征及其程度的广泛概念。随着疾病谱的改变和人群健康需求的提高以及健康观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越来越倾向于用生活质量对人群健康状况做多维度的综合评价。简化36条目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The ShortForm-36 Health Survey)是已被许多国家验证有较好信度、效度及实用性的健康相关生命质量评价量表。1991年,国际生活质量评价项目将SF-36量表列为测评工具。国内研究表明,该量表在中国人群生命质量评价中亦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和适用性。SF-36包括36个问题,8个因子,其中,PF、RP、BP、GH反映了受调查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而VT、SF、RE、MH反映了受调查者的心理健康状况。

本次研究发现,筑路工人的生活质量各因子均分均达到合格水平(>60分),其中PF(>80分)达到优秀水平,sF(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女性筑路工人的生活质量BP、GH、VT、SF、MH 5个因子的得分均低于男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析原因是在驻外的工作人员中,也有一部分是女性,她们主要负责材料进出和统计工作。由于男女生理特点的差异,与男性相比女性更难适应野外的工作环境,从而造成身体的不适。另外,女性筑路工人中大多数都已为人母,对家庭和孩子的牵挂是很多人产生了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造成生活质量的下降。

从方差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质量均有下降的趋势。除去VT、SF2个因子外,其他各因子得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近一步进行两两比较发现,PF、RP、BP、GH、RE、MH6个因子得分的差异主要集中在45岁以上年龄段分别与20~29岁年龄段、30~44岁年龄段的筑路工人之间,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20~29岁年龄段与30~44岁年龄段的筑路工人生活质量各因子得分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主要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人的身体素质开始下降,同时多年的野外作业使很多45岁以上的筑路工人出现了腰腿疼等疾病,对繁重的体力劳动感到力不从心。因此躯体上的不适和心理上的压抑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已婚者与未婚者之间生活质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已婚者在BP、SF、MH3个因子上的得分均低于未婚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分析原因主要由于筑路工人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常常数月甚至一年不能回家,疏于对家庭的照顾,因此对家庭的牵挂的思念增加了已婚者的心理负担,影响了他们的情绪,降低了其生活质量。

从表2中我们还可以看出,高学历者的生活质量要低于低学历者,主要表现在BP、VT、MH3个方面。这主要是因为野外修路的工作性质与高学历者的自我价值实现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距,由此产生的失衡心理和悲观情绪,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生活质量的下降。

在对驻外、驻内筑路工人的生活质量的比较中发现,驻内工作人员的生活质量要明显好于驻外工作者,其中BP、GH、VT、SF、MH5个因子得分存在差异,且均有统计学意义。分析原因主要是由工作条件和职业性质的差距造成。驻外工作者常年工作在野外,不仅工作条件艰苦而且要忍受长期的寂寞枯燥的生活状态,因而身体极易处于亚健康状态。而驻内工作人员,工作环境较好,劳动强度电有所降低,因而生活质量也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