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水土流失治理

水土流失治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水土流失治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水土流失治理

水土流失治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有效措施

我国是一个人大国,我国有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但是人均的土地资源就很少了,除了井河湖海、沙漠和丘陵等特殊的地址,人均的耕地面积少之有少。现在在我国由于经济发展对环境的污染,以及过度的开垦,更低的退化越来越严重,由于土地的退化,一些植被被破坏,导致水体流失,洪涝灾害、台风、泥石流的发生概率大大增加。如果再这样下去,我国的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将越来越大。生物资源生存的空间越来越小、严重威胁中华民族的存亡。为此开展植树种草、修建水土保持流失的工程势在必行。水土流失已经成为我国环境的首要问题,近年来国务院重视水土流失的保持工作,将说图的保持作为我国长期坚持的发展的国策。1991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自此,将水土保护的工作走上了法制的轨道上来。与此同时,我们要深刻的明白水土流失的重要性,建设生态家园,着眼于我们的子孙后代的幸福。

1.水土保持意义

(1)防洪减灾,保持资源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体系中的水土保持措施,层层拦蓄径流,发挥了缓洪削洪的作用,减少了洪涝灾难,宝葫芦水土资源。

(2)开发利用,培育资源通过修建蓄水工程,增加径流蓄水能力,调节和重新分配径流,提高径流和降雨的利用率;通过综合治理充分挖掘荒山,荒坡,荒沟,荒滩,荒沙等资源潜力,增加梯田,堤地,水田等高产稳产基本农田面积;通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封山育林育草,改变农林牧用地不合理的状况提高林草地比重增加值被资源。

(3)恢复调节,改善生态当不合理活动导致严重水土流失,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且难以自我修复时,水保就可以帮助其其重建和恢复。

当生态系统恢复到一定程度,形成自我修复能力时,则可通过封禁保护,减小干扰,实现其在我良性发展。

(4)优势互补,发展经济。坡面与沟道治理开发结合,合理配置治理开发措施实行立体开发;植物措施体系与工程措施体系结合,发挥开发利用资源的互补效应;种植林草与封治理相结合增加持续利用的在生资源;田间工程措施体系与农业耕种措施体系相结合,发展优质高效农业。

(5)促进社会进步。水土保持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群众生活条件,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促进与外界沟通,促进经济发展。

2.水土保持工作存在的问题

2.1科学的研究和技术的推广相对落后

我国的水土保持工作,从很早就开始进行了,对于水土流失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系统的理论的研究不都完善和深入化,科学技术的指导工作不到位。二是;水土保持的工作效率较低,应用的速度较为缓慢,三是城市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逐渐严重,城市的水土流失的保持工作刚刚起步,缺乏技术经验和治理的方案。

2.2水土保持的意识有待提高,宏观管理的深度不够

我国政府颁布了较多的关于水土流失的法律法规,但是由于宣传力度不够等原因,认为造成的水土流失的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由于水土流失的技术工作性较强、综合性较强、设计的范围较为广泛往往造成对水土流失的看法和采取治理的方法不一。给水土的执法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2.3致力的任务艰巨、投入严重不足

水土保持工作近年来政府一直在加大力度不断的改进,但是从整体上来说环境的恶化程度却在不断的加剧。主要的原因是长期以来我国对水土保持工作投入的资金较少、尽管这今年国家大力度的倡导水土保持,但是,跟我国所面临的水土流失的实际面积和治理任务的艰巨性相比还远远不够,每年政府投入的资金对水土流失的治理还赶不上环境的水土流失的速度。所以政府应加大对水土流失的治理的力度。

3.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的遵循原则

根据兴修目的及其应用条件,水土保持工程可以分为山坡防护工程,山沟治理工程,山洪排导工程和小型蓄水用水工程。在规划布设小流域综合治理坩措施时不仅应当考虑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农业耕作措施之间的合理配置,而且要求全面分析坡面工程,沟道工程,山洪排导工程及小型蓄水用水工程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与生物相结合,实行坡沟兼冶,上下游治理相配合的原则。为了有效地防治山丘区风沙区的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在确定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时要求遵循以下原则

(1)把防止与调节地表径流放在首位,为此应设法提高土壤透水性以及持水的能力在斜坡上建造拦蓄径流或安全排导的小地形利用植被调节吸水或分散径流减少径流的侵蚀能力。

(2)提高土壤的侵蚀能力,应当采用整地,增施有机肥,种植根系固土作用强的植物,施用土壤聚合物。

(3)提高植被的防护作用,营造水土保持林,调节径流,防止侵蚀作用。

(4)在己遭受侵蚀的土地上防止水土流失,必须注意辅以改良土壤特性,提高水土肥力的措施把保持土地与改良土壤结合起来。

(5)采用综合治理措施防止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包括水土保持农业措施,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6)因地制宜,针对不同的水土流失类型区的自然条件制定不同的综合治理措施体系。因地制宜是水土保持措施设计的科学基础。

(7)生态经治效益最优的原则,在设计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体系过程中,应当提出多种方案选用生态经济效益最优的方案。在确定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方案中全面估计方案实施后的生态效果,预测水土保持措施对成土作用以及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

4.水土保持治理措施要因地制宜

4.1根据流域现有农业生产现状及发展方向,结合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

借鉴以往小流域坡耕地治理的成功经验,提出合理的治理方向和措施布局,突出了坡耕地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特点。通过调查坡改梯工程、小型水利水保、林草植被建设和其他配套设施建设等多项措施,已达到调控和利用坡面径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农村经济的目的。

4.2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要结合其他水土保持治理措施,以形成完整的防护体系

例如,荒山荒坡挖水平沟拦截坡面径流蓄水拦沙,植树种草恢复植被;坡面侵蚀沟进行沟头防护、削坡、沟岸修筑边埂植物带、沟底修筑谷坊、塘坝,固定沟床,拦蓄泥沙,营造固沟林、防护林等。

此外,应做好坡耕地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监测坡耕地水土流失的分布、面积与水土流失量的逐年变化及综合治理措施总体效益情况。加大对坡耕地的综合整治力度,对中度以上流失的项目区加大资金投入,突出治理重点,加强监督管理,强化对坡耕地整治的认识。

总之,水土流失问题一致是我国环境治理的首要问题,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只重视眼前的利益,对环境进行随意的破坏,除此之外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耕地面积不断缩小,人们不断的开荒造田,严重破坏了植被,造成了水土流失,一旦发生水土流失,则会给我国的经济和人民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影响,所以必须高度重视并加快对水土流失的治理。

【参考文献】

[1]杨亚娟,徐云伟.试论水土保持后期治理的必要性[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2005.(04).

水土流失治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三峡库区;兴山县;水土流失;管理现状;治理对策

1 引言

兴山县位于湖北省宜昌市、长江西陵峡北侧的大巴山余脉与巫山余脉交汇之处,因“四周皆山,县治兴起于群山之中”而得名。省级水土保持四级区划属大巴山山地保土和生态维护区,潜在石漠化区域分布很广,局部发育为石漠化区,水土流失危险程度高;山洪灾害高发区;人口密度小,森林覆盖率81%;全县现有耕地面积19.42万亩,70%是坡耕地。

2 兴山县水土流失治理取得的成果

1988年自成立了水保办开始,兴山县的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意识逐步增强,水土保持工作在县委、县政府和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采取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保土耕作措施治理成果明显增强。

2.1 重点治理成效显著,生产生活条件改善

兴山县根据国家有关政策的要求,牢牢抓住国家实施“长治”工程、生态修复等政策机遇,一方面大力加强《水土保持法》宣传教育和执法整顿,提高全社会对水土保持的法律认识,减少人为因素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广泛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坚持“以坡改梯、封禁治理、保土耕作”治理水土流失[1],形成“农户承包经营治理、股份合作联手治理、租U开发联合治理、拍卖山地滚动治理、项目开发多方治理”等5种综合治理模式,高质量完成了水土流失治理工程任务,据统计几年来共治理小流域56条,治理面积860 km2,全县水土流失面积从1989年的1564860 km2下降到422860 km2,治理度达到55%,被国家命名为“长治工程样板县”称号,特别古洞口小流域被命名为精品小流域,兴山县城区的古夫新城区被授予“全国第三批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城市”称号。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不仅有效治理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还促进了生产发展,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同时,在古洞口、中阳小河、深渡河和五童小流域实施了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完成治理面积73 km2。岩溶地区石漠化进程放缓,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了初步遏制。在峡口、昭君等移民乡镇实施了三峡后续生态屏障区水土保持治理项目,对生态屏障区范围内连片的92.58 hm2坡耕地实施坡改梯,修建田间道路14.83 km,新建截排水沟12.19 km。项目区土壤侵蚀模数由3200降低到1200以下,每年可减少入库泥沙2500 t,有效涵养水源8万m3以上。在古夫古洞口、深渡河等三峡库区重要支流实施了植被恢复项目,重点是在山顶疏林地新造生态公益林和进行低效经济林改造308 hm2,封山育林49.64 hm2。

2.2 依法监管初见成效,人为流失趋势缓解

近年来, 兴山县成立了创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能力建设县工作专班。通过发宣传资料、手机短信、微信,在电视台开辟生态文明专题栏目,开展了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颁布实施宣传教育活动。实现了水土保持国策宣传进党校,进矿区,进企业,进家庭。 印发了《兴山县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审批管理规定》、《兴山县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发放到工矿企业等建设单位。严格落实“三权一案、三同时”制度,对2006年以来全县已经完成或正在建设的生产建设项目做了一次全面的摸排检查,建立了数据库。对葛洲坝水泥厂等重点项目加大了监督检查力度,依法实施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程序,依法征收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和防治费558万元。

2.3 水保监测步入正轨,科学治理水土流失

张家湾监测小区是长委和湖北监测中心在兴山县的一个监测站点。重点观测坡面径流小区产生径流泥沙,小区土壤含水量,以及小区农作物、经济林生长观测,收集、整理每月地温、气温月报表,并上报长委和湖北监测中心资料。这几年,还实行了水保工程的效益监测,分别对“长治”八期和石漠化工程的样方监测[2]。主要是对坡改梯作物增产效益观测和保水保土效益监测。通过观测,坡改梯比原坡耕地粮食亩增产100 kg以上,人均纯收入增加300元以上,年减少水土流失量3万t以上。

2.4 森林资源得以保护,水土流失有效遏制

林是生态之根,水是生态之魂。一片山林即是一座水库,因此保护和发展森林,对于涵养水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兴山县委、县政府积极抢抓国家重点工程建设机遇,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相继实施了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工程。广泛开展春季植树造林、水土流失区封山育林、农作区退耕还林和石漠荒山绿化工作,森林植被得以逐渐恢复,全县林地绿化面积每年以5万亩的高速度递增,据统计几年来全县累计实施生态公益林建设40万亩,启动国家和省级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35万亩,建立了35万亩万朝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全县森林面积310万亩,林分质量得到了提高[3]。同时,对25°以上的坡耕地完成退耕地还林9.87万亩。政府主导,积极推广以煤、电、气代柴技术,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生物质炉,兴建小型水电站等等,大大减少了砍伐量,有效地遏制了水土流失。

3 兴山县治理水土流失存在的主要问题

兴山县水土保持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在业务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离生态环境高标准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在治理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资源开发强度增加,人为新增水土流失;二是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传统耕作造成流失;三是治理资金投入不足,渠道不畅治理受阻;四是水土流失面广量大,执法监管难度很大;五是水保宣传留有死角,社会公众意识不强。

纵观这五个方面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必须引起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宜昌市、兴山县的重视,采取有效的措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兴山的现状,让兴山县水土保持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4 进一步加强兴山县水土流失治理的对策

兴山县位于三峡大坝上游的库区范围,是大巴山区水土流失的重点地区,其水土流失严重与否直接影响到三峡水库的淤积使用。因此,做好兴山县水土保持工作意义十分重大,必须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4.1 坚持“两个措施”,治理贯彻生态

坚持两个措施就是按照目前的治理思路,继续采用工程治理、植物治理两项措施,对全县还没有治理的水土流失区域进行全方位的综合治理。按照因地制宜、规划优先、重点突出、效益可靠、生态美丽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实施,对于必须采取工程治理的地区,坚持优先采用工程措施,从源头上治理水土流失,从根本切断流失通道。

对于必须采用工程治理和植物治理二种措施的地区,则优先采用工程植物相结合的方案,在做好工程保障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兴山县气候特色的植物栽种,“力争种一颗活一颗,种多颗活一片”,切实保护地表土壤不受侵蚀[4]。对于坡耕地则采用保土耕作,宜林则林、宜药则药、宜果则果,全面实行治理和生产两不误。

治理贯彻生态就是在水土流失治理过程坚决贯彻生态水保、美丽家园的理念。把生态水保的理念贯穿于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的规划、设计、施工的全过程。严格执行水土保持标准的同时,把水土保持工程同美丽家园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力争治理一片、美化一片、富裕一方,真正实现水土保持造福于千家万户。

4.2 坚持“三个到位”,转变宣传观念

坚持三个到位是宣传资料到位、宣传时间到位、宣传地段到位。宣传资料到位就是兴山县水土保持局根据每年的水土保持任务,结合兴山县的具体情况,组织技术骨干认真编印《水土保持法》宣传读本,并按镇(乡)、村、组三级人口分发到千家万户。与此同时,兴山县水土保持局根据每年的水土流失项目治理情况,及时编辑工作简报,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全面促进水土保持治理工作。

宣魇奔涞轿痪褪浅浞掷用媒体和培训学习,坚持在县电视台固定时段开展水土保持宣传工作,让水土保持深入人心,在群众中生根发芽。同时,每年水土保持局利用春节后的时间组织镇(乡)、村两级干部开展培训,为全县的水土保持工作培训骨干人员,让他们去领导和组织群众自觉开展水土保持。另外,在中小学开设《水资源与水土保持》课程,普及中小学生的水土保持知识,增强其水环境意识。

宣传地段到位就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车、标语横幅、宣传栏等多种宣传形式,深入到山区农村、宣传到村、到组、到户,不留死角和盲区。

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教育,让全县干部群众充分认识水土保持的重要性,自觉地投入到水土保持工作之中,全程参与、监督、支持水土保持工作,真正实行部门管理向社会管理的过渡。

4.3 坚持“四个模式”,确保投资到位

兴山县在水土保持工作中,始终坚持项目法人建设管理模式、农民协会合伙经营模式、股份合作综合开发模式、专业承包经营管理模式等多种建设模式,实现“谁投资、谁开发、谁经营、谁受益”,把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和开发经营权限捆绑在一起,从而实行多渠道、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地吸纳各方投资,大量地投入到水土保持建设之中,从而确保水土保持工程投资足额及时到位,实现治理一处、美化一方、增收一片[5]。

与此同时,兴山县委、县政府和水土保持部门要积极整合兴山县的各种国家投资,力争国家投资的有效利用,真正发挥效益。具体地讲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在积极争取国家、省投资的基础上,确保地方投资的同时,大量吸纳社会投资。二是加强项目过程设计、施工、管理费用预算和结算的审查,杜绝各种资金的浪费。三是加强项目建设投资使用的监督管理,防止建设过程中出现违法违纪行为,浪费和侵吞项目建设资金。四是吸收农民参与全过程管理,让受益者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项目建设全过程。从根本上保证一分投资创造出一分效益,真正实现兴山县水土保持工作的再次飞跃。

4.4 坚持“五个结合”,提高管理效益

兴山县在水土保持工作中,坚持水土保持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水土保持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水土保持与人居环境相结合、水土保持与生态旅游相结合、水土保持与科技推广相结合等五个结合,全面开展水土保持工作,让水土保持管理效益提高。

具体地讲就是小流域治理时,科学规划、统筹安排新农村建设,积极改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条件,特别是解决农村人畜安全饮水问题,把影响农民生存的防洪安全、生态环境作为重点,努力为农村创造良好的生活空间。与此同时,把水土保持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充分利用三峡的旅游资源,合理规划和组织农业生产、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把广大农民从单一的农业、林业、特产业中解放出来,留住一片绿地、开发一片山地、发展一片果园、建成一座园地、设立一处景点,从而向现代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迈进,彻底改变农民的经济创收观念,由单一的农业创收向多功能全方位创收发展[6~11]。

在搞好地方特色农业的同时,加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特别是互联网的应用,为地区的农副特产品和名优产品的外销提供新的平台[12~15],让兴山的特色农业、现代农业、生态农业、旅游农业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蔡雄飞,王玉宽,徐 佩,等.我国南方山区坡耕地水土保持措施研究进展[J],贵州农业科学,2012,40(9):97~100.

[2]董德宝.昌吉州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总体构想[J],中国水土保持,2012(2):227-228.

[3]田卫堂,胡维银,李 军,等.我国水土流失现状和防治对策分析[J],中国水土保持,2014(11):204~209.

[4]赵承遗.兴山县治理水土流失成效显著[J],中国水土保持,2014(3):68~68.

[5]王 晖,廖 炜,陈峰云,等.长江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现状及治理对策探讨[J],人民长江,2007,38(8):34~36.

[6]龙振华,贺荣兵,余周武.从湖北南漳看搞好我国山区水土保持的对策[J],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0(3):20~22.

[7]熊发堂. 兰坪县水土流失的现状及发展思路[J].绿色科技,2015(1).

[8]杨晓梅.林业技术措施在水土流失治理当中的运用分析[J].绿色科技,2013(12).

[9]黄伟,杨一帆.城市建设中的水土流失成因与防治对策[J].绿色科技,2013(6).

[10]罗玉恒,周健.基于GIS技术的颖川河流域水土流失空间数据库的创建[J].绿色科技,2015(11).

[11]罗玉恒,周健,王具元. 基于GIS技术区域水土流失数字模型的构建[J].甘肃科技.2013(2).

[12]李凤生,彭顺风,黄云等. 淮河流域基础空间数据库建设方法研究[J].水利信息化.2012(4).

[13]赵明月,彭 建,刘焱序,等. 基于高分遥感影像的滇西北村域景观格局演变:以大理市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区为例[J].?应用生态学报.2015(12).

水土流失治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水土流失;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S15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4-0303-1

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南部,该县以农业生产为主,经济落后,人民生活水平很低,是典型的贫困县。近年来,水土流失现象不断加剧和恶化,不仅造成土地资源的破坏,导致农业生产环境恶化,生态平衡失调,水灾旱灾频繁,而且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破坏土地资源,蚕食农田,威胁群众生存,削弱地力,加剧干旱发展,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宣传力度不够

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已颁布实施多年,但由于宣传投入不足、力度不强、手段不多,一些部门、开发建设单位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水土保持意识不强,法制意识不高,只顾追求经济利益,缺乏长远的目光和打算,尤其是没有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观,对资源环境的保护重视程度不够,致使人为造成水土流失的数量逐年上升,很多地方出现了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严重水土流失呈加速发展趋势。

1.2 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现象教为严重

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部分贫困地地方没有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滥砍滥伐的现象非常严重,退耕还林还草的机制没有真正建立和落实,补种工作任重道远。农业经济结构比较单一,刀耕火种情况依然存在,导致森林和植被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1.3 政策保障措施缺乏长期性和持续性

水土保持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它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取得实效,每届政府对水土保持的重视程度不一致,致使工作缺乏延续性和连贯性,一些政策和措施难以贯彻落实。同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生态效率,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紧密结合起来。

1.4 治理任务艰巨,投入严重不足

政府需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尤其在生态建设和水土保持方面,彻底改变当前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局面。同时要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把生态环境改善纳入政绩考核的主要内容之一,实行与经济发展同安排、同部署、同考核。

2 做好水土保持的对策建议

2.1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注重开发与保护并重

经济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发展是第一要务。如何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自觉做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必须进行一些辨证思考。在开发建设过程中,按照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要求对生态环境实施有效保护,控制各类人为灾害因素的发生,严格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不因情感放弃原则,不因投资环境失去法度,共同树立起不以牺牲和破坏环境谋求发展,不以放弃发展来一味保护生态环境的科学发展理念,使社会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得以有效保护。同时,依据相关法规对开发建设项目依法征收各项规费,加快异地治理速度。对重点景区的开发,要讲究科学,多方论证,做好地质勘探和完善建设过程中各项措施的规划设计,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破坏。

2.2 大力发展养殖业和种植业,实行经济发展与水土保持有机结合

做好退耕还林还草和封山育林育草工作,大力发展经济果木和中药材等。坚持畜牧业与饲草加工业相结合,着力发展养殖业,实现循环经济的发展。加大人工植树种草工作力度,依据植被地带分布规律和地形地貌条件确定适宜的植被类型,选择适合本地生长的树种,尤其是乡土树种,以及在本地区经长期种植引种并取得成果的树草种,并形成长效工作机制。在半干旱区进行人工造林时必须强调以工程整地为前提。

2.3 从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做起,实现水土资源持续发展

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不仅是完善环境政策,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而且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要以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主线,以体制创新、政策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动力,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建立生态补偿模式,不断完善政府对生态补偿的调控手段,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逐步建立公平公正、积极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逐步加大补偿力度,努力实现生态补偿的法制化、规范化,推动各个区域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同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大对破坏水土保持设施的处罚力度,确保生态安全。

水土流失治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水土流失;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兴隆县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基本情况

兴隆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承德市南部,属于燕山山脉东缘,长城北侧,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多年平均降雨量为627mm,全县西北高东南低阶梯下降的地势,海拔150~2118m,其中千米以上山峰30多座。县内山地经长期侵蚀、剥蚀,形态复杂,山坡和沟壑有多种成因的松散物质覆盖,山岭之间有河流分布和低山、丘陵、谷地等穿插。由于西北高、东南低,阶梯下降的地势和围绕山峰呈辐射状切割构成了县内“八川十河”,地形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并以山峰向四周逐渐递减的地貌景观。全县有15公里以上的河流10多条。全县辖20个乡镇,290个行政村,总人口32.4万人,总面积3123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84%,境内山峦起伏、峻岭叠嶂,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石质深山区。

2 水土流失状况

2.1 水土流失现状

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现象时有发生,目前全县水土流失面积有1207.4km2,其中强度水土流失面积28.5 km2,中度水土流失面积489k km2,轻度水土流失面积480k km2。水土流失平均侵蚀模数为3867t/k km2・a。侵蚀的主要方式为水力侵蚀,水土流失主要为层状面蚀和沙砾化面蚀、细沟状面蚀,以及荒坡的鳞片状面蚀和沟蚀。

2.2 水土流失成因

(1)自然因素。一是地形,由于山高、沟长、坡陡、相对高差大,把地面切割的支离破碎,为土壤侵蚀的发生提供了潜在条件;二是降雨,降雨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汛期雨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80%,且多以暴雨出现,历时短、强度大,为土壤侵蚀的发生提供了足够的动力源泉;三是植被和成土母质,成土母质以花岗片麻岩、页岩、白云岩为主,土壤质地多为沙性土,抗冲抗蚀能力差,加上大部分坡面植被稀疏,植被覆盖率低,使表土失去保护,为土壤侵蚀的发生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

(2)人为因素。主要是人口的增长,经济发展的加速,环境负荷日益加重,由于缺乏科学的发展理念,人们为了生存需要,不断向山要粮、向山要柴、陡坡开荒、毁林伐木,退林还果、开矿修路等人类活动破坏性的开发,粗放性的经营,加剧了土壤侵蚀的发生,受经济利益影响,部分群众有开采铁矿的滥采乱挖行为,形成局部矿坑,弃渣乱堆乱倒形成松散边坡,极易发生水土流失。

2.3 水土流失危害

水土流失的直接危害是降低原有土地生产力使其丧失了利用价值;气候条件恶化,由于水土流失,植被退化,无法正常发挥土壤植被涵养水源、调节径流,使降雨来得快,去得猛,加剧了降水不均的危害性,导致水旱风沙灾害频繁发生;每年大汛之后,大量的泥沙淤积在沟谷、河道、库塘渠道内,既影响了河道行洪,又减少了水库、塘坝的蓄水能力,兴隆县地处密云水库和潘家口水库的上游,是京津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土壤中残留的化肥、农药随同泥沙一同入库,严重污染水质,使水体富营养化,降低了供水质量。土壤流失后,大片的土地逐年砂砾化,水土在流失的同时,也带走了土壤中所含有机质氮、磷、钾及微量元素,造成原有土地的生产力逐年下降。

3 水土保持现状

目前全县林草覆盖率达到64.8%,经统计自2001年至今共有71条小流域开展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48.46平方公里,完成总投资11523.7万元 (其中国家投资9649.17万元)。涌现出佛爷来、八封岭、三道川、兰旗营、伙山子、北营房等一大批小流域经济沟,以特色林果业为主导的生态产业蓬勃发展;以小流域优美的自然风光为依托的生态休闲旅游初见端倪,打造了南天门、陶家台、塔前、王平石、榆树沟等生态旅游区,实现了农村产业转型,推动了兴隆“旅游兴县”战略的实施,加速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通过示范带动和政府推动,使水土保持工作实现了新跨越, 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奠定了基础。

4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要以预防为主,建管并重。治理中坚持以小流域为主,按照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的模式,因地制宜,因害设防,治理一片,保护一片,成效一片。以点带面,逐步向大范围扩展,集中连片,达到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大示范区的目标。同时,加强监督执法,遏制人为水土流失的发生。

4.1 生物治理措施

4.1.1扩大林草植被面积,增加植被盖度,加大荒山荒坡造林力度,因地制宜地营造水保林、经济林。

对于坡度在20度以上、土层厚度为10―50cm的荒山荒坡地块,以营造水保林为主要措施,主要采用挖小鱼鳞坑的整地方式进行造林。

对于海拔高度较低、山坡坡度5度至20度,土层厚度为50―150cm的区域,重点营造经济林,为了提高树木成活率,便于经济林的生长,整地方式一般采用大鱼鳞坑和圆穴。

4.1.2多效并举,提高造林成活率

(1)整地是造林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土地经过细致的机械整地或人工整地后,可改善林木成活率与生长条件,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拦阻地表径流和提高土壤含水率。整地质量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造林成活率的高低和幼林生长的快慢。小鱼鳞坑长径0.7m,短径0.5m,坑深0.4m;圆穴直径0.6米,坑深0.6米;大鱼鳞坑长径1.2m,短径0.6m,深0.5m。

鱼鳞坑在坡面上基本沿等高线布设,上下两行坑口呈“品”字形错开排列,树苗栽植在坑内距下沿位置0.2-0.3m。鱼鳞坑整地时要求表土上翻,生土翻在下沿作成弧状土埂并踩实,表土回填坑内,填方土埂,必须分层夯实或踏实,干容重达1.3t/m³以上,保证蓄水后不坍塌或穿洞。

(2)乔木林、经济林一般采用植苗造林,刺槐采用截干造林,苗木应随起随栽,注意保留根系完整,多留须根,无病虫害,无机损伤,泥浆蘸根,及时栽植,植苗时要求苗根系舒展,分层覆土踏实;在墒情不好时,要浇透水。

(3)栽植前在坑底挖松土0.2m左右,施入基肥,与底土拌匀,上履一层虚土,用底层湿土封坑、踩实。

(4)为确保苗木成活,我县发明并推广采用坑式覆膜造林技术、营养杯、营养袋栽植技术和用生根粉、抗旱保水剂浸根技术,成活率可达95%以上。

(5)苗木栽植后应及时定干和修剪,以减少树枝蒸腾量和大风对新栽苗木的摇动。每年定期浇水和施肥,及时防治病虫害,并观察其成活率,根据需要可补植补栽相应树种。

4.1.3强化封育治理,实施“三禁”措施,禁止滥开垦、滥放牧、滥樵采,依靠大自然的力量修复生态。

对于流域海拔较高,坡度在25度以上的远山区域,此区域治理难度较大,且一旦植被遭到破坏,不容易恢复,但此区域的水热条件较好,且有一定的疏残林,重点实行封禁治理。

4.2 工程治理措施

用改变小地形的方法来防止水土流失:

(1)建设沟底工程如干砌石谷坊坝。为防止沟头前进,沟底下切,调节洪峰流量,减少山洪或泥石流的固体含量,在沟底坡降大于5%的各支毛沟因地制宜建立干砌石谷坊坝;强化护村护地坝建设,针对山洪泥石流发生频率大、灾害性强,必须加大沟道治理工作,防止河道持续扩张,侵占耕地或村庄,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在现有经济林疏林区,实施树下水保工程,进行水平阶整地,改变地形坡度,拦蓄雨水,调节地表径流运动形态,控制水土流失,增加农作物、林木可利用的土壤水分,同时起到提高林果产量的作用,着力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精品化的果品生产基地,发展小流域经济。

4.3 加强监督执法,巩固治理成果

水土保持监督执法,重点制止陡坡开荒、乱砍滥伐、乱挖乱采、修路和其他开发建设项目弃土弃渣等造成的水土流失;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群众自觉参与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造成水土流失的开发建设项目,在开工之前就合理编制水土保持方案,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认真落实水保“三同时”制度,从源头上消除水土流失隐患。

参考文献:

[1]GB/T15774―1997,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S].

[2]GB/T16453.1~6―1996,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S].

[3]GB/T15774―1997,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S].

[4]SL190―96,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

[5]李怀甫.小流域治理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1999.

[6]王礼先.水土保持学[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

[7]曹境云.土壤与农作[M]. 北京: 水利电力出版社,1990.

[8]张新宇.挖掘机整修水平梯田的实践[J]. 中国水土保持.2009,(6).

水土流失治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丘陵地区;水土流失;治理方略

一、丘陵地区的水土流失现状

我国丘陵地区的水土流失状况总趋势是,整体好转,局部恶化。根据调查统计,目前,我国丘陵地区的水土流失比例是不均衡的,其中安徽、福建、浙江和江西减少幅度较大,而湖北、湖南的减少幅度较小,广东减少幅度最小,而海南省水土流失面积反而有所增加。这说明近十年来,我国水土流失的面积有所缩小,数量有所降低。此外,从水土流失强度变化状况来看,近十年来,轻度流失面积有所减少,中度流失面积总体也在减少,强度流失面积总体也有所减少。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来,尽管丘陵地区的水土流失总面积在减少,但是减少的幅度与各地治理面积极不相称,其主要原因是,人为影响产生新的水土流失面积正在不断增加。

二、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危害

(一)水土流失的成因

1.植被

植被覆盖地表,能够改变降水的性质,防止雨滴对地表土壤的击溅侵蚀,植被的茎叶和枯枝落叶及其所形成的物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地表径流的条件和性质,促进地表径流的下渗,植物根系具有直接固持土体作用,因此植被对水土流失的影响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植被覆盖度越高,水土流失越少。如果植被受到损坏,水土流失将大大加剧。

2.降水量

降水是造成土壤侵蚀的主要原因,降水会产生地表径流,进而对地表的冲刷造成侵蚀。降水的强度和水土侵蚀模数之间呈正相关,降水强度的增大,会直接加重水土流失。我国大部分丘陵地区的降水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差异,而且年度间差异较大,常年降水量小于蒸发量。土壤长期处于干燥状态,一旦遇上强降雨,径流明显,就会直接造成沟蚀、面蚀。

3.地形地貌

地形控制了太阳辐射和降水的空间再分配,所以它可以说是局部生境温、湿度的良好指示,并且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水土流失的过程和强度。地形地貌因素中对水土流失的影响起关键作用的因素主要有坡度、坡长等,地面坡度越大,地表径流的流速越快,对土壤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丘陵地区坡度对水土流失影响大,已经成为了影响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

4.人为因素

(1)人口增长过快

我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十分惊人,从而在吃穿用上的压力也随之加大,最终导致坡耕地愈开愈多。再加上,目前普遍存在的种地不养地、广种薄收的不良耕作习惯,使得耕地越种越瘦、越硬,进一步加剧了水土流失。

(2)林草资源破坏严重

由于大量开垦耕地,毁林毁草,对地表植被造成破坏,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同时,过度放牧,滥挖排水沟渠,不合理的深垦,开山采石开矿等,都加剧了水土流失程度。

(3)耕作制度不合理

由于采取长期掠夺式开垦利用土地及不合理的连作,致使肥力减退,土壤结构受到严重破坏,进而造成土壤侵蚀。长期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导致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降低,粮食产量也随之降低。为此,人们逐渐扩大垦殖面积,以至于形成了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加剧了自然生态的恶化速度,从而使得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

(4)开发建设破坏环境

近年来,开发建设工程逐渐增多,所产生的弃渣弃土也越来越多,严重破坏了地表植被。还有一些地方不能正确处理发展生产与保护资源的关系,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掠夺性地开矿挖沙,使水土流失不断加剧。

(二)水土流失的危害

1.土地生产力日益降低

水土流失对农业生产的直接危害就是冲蚀掉大量肥沃的表土,土壤中的大量养分流失,使土地生产力日益降低,导致农业减产。水土流失受影响最严重的就是坡耕地,会直接造成土地生产力下降,从而严重阻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可利用土地面积不断减少

水土流失的严重后果,就是使坡地土层逐渐变薄,裸岩地急剧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不断减少。

3.生态环境恶化,水旱灾害频繁

水土流失、生态失调带来了许多洪涝和干旱等自然灾害。其中主要就是降水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不平衡, 雨季时河流流量迅速上升,旱季时河道径流骤减,枯水期临近水源枯竭,旱灾频繁。

4.河库淤积,破坏农田水利设施

水土流失主要是以水为动力,将土体泥沙挟带下泄,造成沟岸崩塌、河道淤塞、水库填淤,结果使该区一些水库的拦洪、调蓄、灌溉能力降低和水利工程破坏、效益降低、寿命缩短。

三、丘陵地区的水土流失治理方略

(一)合理规划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根据当地的地区特点,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合理利用资源,全面调整农业结构,治理水土流失。在粮食充足的背景下,加大退耕还林、还牧力度,扩大林地湿地与水体面积,建立农、林、牧、水有机结合的体系。结合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和退耕还林政策的落实,有计划地安排农林牧各个行业的生产,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由单一式的种植向复合式经营转变,在坡度较大的梯田上种植生物经济带,以此保持水土。推广应用地膜种植,以利于土壤保湿。

(二)提高对水土保持重要性的认识

水土保持工作对发展山区、丘陵区的生产和建设,整治国土、治理江河、减少干旱和风沙灾害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水土流失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因此,充分认识水土保持在防治洪涝灾害和流域经济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可预防丘陵地区生态环境的进一步破坏,保持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增加绿色植被,大力营造水土保持林

水土保持林是以保持水土、改善自然环境、促进经济建设为目的的一种防护林,在土地瘠薄的地区可以采用灌木相结合。而在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山区,必须严令禁止放牧,实行乔灌结合营造坡地水土保持林。在植被受损严重的地区,配合沟顶的拦水蓄水沟埂进行凹地造林。在挖塘筑坝,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在集水区内营造防护林。在造林时,要切实依据不同的立地条件,综合运用各种不同的能保持水土的整地方式。

(四)建立健全的资源管理制度

积极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引导参与水保生态建设的社会各界,将工作的落脚点、着力点放在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的问题上,全面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在经济开发区和项目建设的同时,充分考虑其对周围水土保持的影响,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执行操作。对生产建设项目在建设过程中造成的水土流失,要严格依据水土保持法的相关规定,限制治理,通过监督执法,全面控制水土流失的发生和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导致水土流失的因素有很多,其危害性也非常大,这就需要相关管理部门必须加强重视,并切实根据丘陵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水土流失治理。在建立完善的水土流失治理体系的同时,加强生产建设项目的防治与监督管理,积极遏制水土流失的发展趋势,全面改善丘陵山区的生态环境,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安全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