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描述秋天的成语

描述秋天的成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描述秋天的成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描述秋天的成语

描述秋天的成语范文第1篇

1.挖掘教材资源,引导成语积累

借助生字补充成语。扩词是小学生语言积累最常用的手段,通过给生字“找朋友”,可以带出一些学生易懂、常见的成语。例如,在学习了从“一”到“十”这10个生字后,我就让学生说出带有数字的成语。于是,学生开始玩“成语扩词”游戏:一心一意、三心二意、四面八方、五光十色、六神无主、七嘴八舌、九牛二虎之力、十全十美……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无形中就积累了大量与生字有关的成语。

通过分类充实成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优美的成语,有描写春天的,有形容秋天的,有蕴含人生哲理的,等等。这些成语读起来朗朗上口,浅显易懂,生动有趣。教师可从教材中把它们挑出来,指导学生加以分类,再通过背诵加以强化。此外,教师还可以举一反三,让学生积累带有动物、植物名称或含有反义词的成语等。分类积累不但能有效地增加成语的积累量,使学生在积累时做到目的明确、思路清晰,而且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感悟成语的博大精深,感受汉语文化的精妙。

2.注重课外扩展,丰富成语积累

让学生自备一个“词汇摘抄本”积累成语。课内阅读是学生积累和吸取文化营养的主渠道,但成语的积累和学生个性化、创造性阅读方式的形成还需要课外阅读来辅助。因此,教师要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注意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通过课外扩展积累成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推荐适合阅读的优秀读物(含新课程标准推荐的篇目),而且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通过“词汇摘抄本”,让学生把那些生动形象、准确优美的词句(包括成语)记在本子上,日积月累,建立起一个属于自己的语言仓库。

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我要求学生在课外诵读《 成语速记 》《 成语童谣 》《 成语韵文 》等经典读物,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就学会很多成语。例如《 成语韵文 》中的《 求学篇 》就有许多关于学习的成语:谦虚谨慎、不耻下问、温故知新、循序渐进、学以致用、触类旁通、学而不厌、稳操胜券……这既让学生传承了知识,又让学生在广阔的课外阅读中丰富了成语积累。

3.注重实际运用,巩固成语积累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和发掘各种教学资源,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让学生通过实际运用,把积累的成语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材料,从而巩固所学的成语。

通过“说话”练习运用成语。可以引导学生看文中插图人物的表情,用成语进行“说话”练习。比如,高兴时“眉开眼笑”,失意时“愁眉苦脸”……可以让学生看图中的天气现象说成语,比如,下雨前“乌云密布”,晴天时“万里无云”,台风袭来时“风雨交加”……除了看插图,还可以让学生看学校的场景用成语进行“说话”练习,比如,上课了,教室里“鸦雀无声”,同学们正“专心致志”地听老师讲课;下课了,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跑出教室,操场上顿时“人山人海”……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就能把成语消化成自己的东西。

描述秋天的成语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阅读能力;模式;案例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师依据教学计划,借助文学、语言学、文艺学和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专业知识和方法,促进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个性化审美体验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在文本之间实施多重对话,进行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学习活动。

读书是阅读教学最重要的一环,如果没有学生的读,或者学生阅读得不充分,那么,无论教师怎样去“讲”,即使讲得精妙绝伦,对学生而言也不会有多少收获,很难有真切的体会。因此学生的充分阅读,是阅读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得以体现的显著标志之一。充分阅读是学生对文本的意象、意趣、意境、意识产生的一种情感共鸣,这就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审美体验。这种审美体验具有陶冶情操、涵养气质、诗化品格、飞扬心灵的教育功能。学生的语文素养正是在这种审美体验中开始建立和逐步提高的。

因此阅读教学模式分两步走:

(1)学生预习,写预习笔记。要求是:①题目:课文的题目;②作者:本文的作者;③背景:文章的写作背景或文章所体现的时代;④内容:文章写了什么?(用一两句话概括);⑤出现的精美的词语、成语;⑥作者想要表达什么?(观点、心情、感悟、爱憎等);⑦你认为文章写得好还是不好?写得好,好在那里(可从题目、结构、语言等方面作评价);写得不好(你会怎样帮他修改)。

以上①~⑦项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并以作业的形式写在作业本上。其中①~②项用20秒钟完成;③~④项必须在把课文读两三遍的基础上完成,估计费时15分左右;⑤~⑦项在前面读的基础上估计费时20~25分钟,总的预习时间为40分钟左右。

(2)课堂检测评价。①老师组织学生对预习情况互相检查并做出评价,并向老师汇报;②请学生谈谈文章的题目、作者及写作背景,并介绍此作者的情况和写作特点、风格及其他作品。请其他同学作评价,并质疑;③请同学说说文章的内容以及读后的感想,请其他同学作评价;④学生对文章作评价;⑤学生说说文中出现的精美的词语、成语;⑥课文中不懂的地方:可以是字、词、句、段或其他;⑦学生说说文章写作上的特点(从语言、结构、布局、情节等方面入手)。

以下是阅读教学在课堂上实施的案例:

案例:《秋天》作者:何其芳(七年级语文上册)

目的:①把握诗歌的画面、特点、主题;②联系实际,引发思考。

活动一:想象接龙(10分钟)

①想象诗歌画面;②描述画面特点。

材料:课文、纸张、彩笔。

过程:①把学生分成3个小组;②把诗歌分成3个小部分,各小组负责一部分内容;③各小组共同研讨自己的内容;④各组同学在组内演讲本部分内容;⑤各组推荐一名同学参加想象接龙比赛;⑥大家交流,对讲述提出意见。

活动二:画图(10分钟)

目标:①画出表现场景意象的句子;②给人物设计一些台词。

材料:课文、彩笔、纸。

过程:①把学生分成3个小组,每10人一组;②各小组共同研讨能表现画面特点的图画,将各小组的图画张贴在醒目位置,并推举一人为全班同学讲解;③各小组评议,评出最优秀的图画。

活动三:过把老师瘾(10分钟)

目标:画出生字词并查阅工具书解决,记录到课文相应位置。

材料:课文、彩笔、工具。

过程:①把学生分成3个小组,每10人一组;②把诗歌分成3个小部分,各小组负责一部分内容;③各组通过课文注释、工具书等研究字词句;④每组推荐一名同学向其他同学讲解(不得重复推荐);⑤学生随时质疑、讨论;⑥教师随时加以补充、纠正。

活动四:比较阅读(10分钟)

目标:比较《秋天》(何其芳)和《秋景》(美国·狄金森)的异同。

课前准备:学生阅读课后所附《秋景》,要求学生阅读并画出《秋景》的画面。

材料:笔、纸。

描述秋天的成语范文第3篇

一、朗读与识字同行

阅读教学就是需要多读,而且要反复的读,在一次次声情并茂的朗读中与文本产生共鸣,而识字教学也能在多读中得到解决,在朗读中小学生也能感知字形字音字义,在朗读中渐渐加深对字形字音字义的记忆,巩固和理解字意。教师必须知道只有让学生反复朗读,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字相同,声调不同的准确读法,让学生在朗读训练中不断纠正和巩固,在朗读训练中逐步形成发音标准化。字不离词,只有理解了词义,掌握了词汇,才能识好字。因此,在读文理解中,只要不打断学生理解文情,尽量多的给学生创造读词的机会,也就给学生多创造了识字的机会。在小学阶段要培养学生初步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识字的愿望,在初读中初步感知生字的音形。然后在反复读中,形成语感。在情境中感悟生字字音字形。再就是在多读之后,加大学生识字的难度,把生字脱离具体语境,增强认识单字的能力。为了解决班额大,教师无法全面了解学生识字情况的难题,我让同位合作互相当小老师检查生字卡,一举多得。最后,根据学生检查情况,将有难度的生字重点指导记忆。扎扎实实的巩固识字

二、在朗读中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

朗读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学习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的。这时的朗读不仅要求正确、流利,还应传达出每部分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一种多感官参与的以声释义的活动,相对小学生而言,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的内容也就迎刃而解了。例如,在教二年级上册《秋天的图画》一文中,其中有这样一段话,“谁使秋天这样美丽?看,蓝天上的大雁作出了回答,它们排成了一个大大的人字,好像在说――勤劳的人们画出秋天的图画。”这简短的语言,通过让学生反复朗读,小学生就从抽象的文字化为准确、具体、生动、形象的感知,进而秋天的美景时而浮现在学生们的眼前。这样不但教会学生朗读这些句子,而且可以激发小学生边读边想象“秋天的图画”的情境,具体形象地理解“秋天的图画”在课文中的含义。多数文章所描述的内容对于低年级学生的理解思维来说有一定的抽象性,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朗读、泛读、品读等方式,让“秋天的图画”生动形象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进而真正让学生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小学生的特点是直观和具体的理解事物,而不是从抽象的思维中透视到事物的内在联系。相对于小学语文的课文教学,许多文章只有让小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才能领悟到文章的精髓。作为语文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边朗读边思考,进而想象出课文所描述的意境,让小学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例如,在指导学生朗读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对第一自然段的朗读,教师先用缓慢的语音作泛读,然后引导学生用凝重、低沉的语调来朗读,把当时我国失去圆明园后的悲痛和惋惜的心情读出来。其中,“不可估量”一词要突出重音,一字一顿,像“损失”这个词两个字之间的停顿稍长一些。随着读到圆明园美丽景观这一段时,基调和语速产生了,用轻松和欢快的语调朗读,让学生边朗读边想象圆明园的美丽。第五自然段叙述了外国侵略者贪婪和无比残忍的强盗行径,又指导小学生用低沉和悲愤的语调来读,从而激发他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

三、在朗读体验文本时,重视词语训练,突破重难点

朗读时,如果教师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验人物的境遇,为学生创设情境,指导学生细细品味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感情,那么就会激发学生的想象,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像逐渐鲜明,随着形象感染程度的加深,学生就会入境入情,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与作者产生共鸣。

在教学中,我把词语朗读训练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读好双音节字。双音节又分为双声,就是两个音节的声母相同,如崎岖、澎湃、秋千……还有叠韵的,即两个音节的韵母相同,如沙发、玫瑰、马达……另外有双声和叠韵组合的,如蝴蝶、葡萄、玻璃等。这一部分的朗读训练可以让学生对字音和字形有机地记忆。第二部分引导学生准确读好轻声。轻声的特点是发音时用力特别小,音特别弱,如动词中的“进来、下去”;名词中的“的、地、得”等,都要求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第三部分是让学生能正确读准变调的词和字。如“一”和“不”的字,在字去声前念平阳,即一夜,不对;在词语中念轻声:如“去不去、想一想”;在非去声中,“一天、一年”等。以上都是指导小学生朗读训练中值得注意的地方,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不易读错词语。

描述秋天的成语范文第4篇

一、 回归生活,让词语教学“接地气”

低年级孩子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所以要尽量让词语教学回归生活。本学期课本上,我们要学习一组描述秋天的成语,又刚好是秋天,我就带孩子们去校园走一走,看看风景,闻闻花香,听听鸟鸣,尽情享受秋风拂面,细细的阳光播撒全身的感觉。回到教室,我让孩子们交流自己的感受,他们口中描述的那一幅幅秋天的美景就像油画似的展现在我们眼前,在潜移默化中,孩子们就理解了“天朗气清、金风送爽、丹桂飘香、瓜果遍地、秋高气爽”这些词语的意思。生活这本“无字词典”,让孩子们收获了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识字教学地若能够与生活亲密接触,会别有一番趣味。在教学《识字8》中“泡泡”这个词语的时候,我让孩子们说说生活中哪里会见到一个个可爱的小泡泡,孩子们眨巴着小眼睛,快乐地分享起来:洗衣服时有很多泡泡、雨落到池塘里会泛起泡泡、小鱼会吐泡泡、我们爱玩吹泡泡的游戏、肥皂洗手会有许多泡泡。拨动生活这根琴弦,孩子们畅所欲言,我就让他们自己总结,泡泡和什么有关系呢?他们马上想到和水有关,就这样轻轻松松的记住了字形。当词语教学和孩子们的生活世界、经验世界接通,让孩子在联想中调动起自己的生活体验,词语教学就能更好的“接地气”。

二、 有效诵读,让词语教学有声有色

如果朗读成为学生的快乐,那么也随之被学生所深爱,成为他们不断的追求。

教学《世界多美呀》这篇课文时,当我在句子中重点出示“啄呀啄呀”这个词语时,学生们刚开始毫无感彩的快速读过去,我问:“小鸡刚出生,小尖嘴嫩嫩的,软软的,这么快就把蛋壳啄了一个洞么?”孩子们联系后面的一个短句“小鸡啄了很久,才啄出了一个小小的洞眼”都纷纷摇头,我再次让学生们诵读,他们能适当放慢语速,读出小鸡一遍又一遍啄蛋壳的可爱模样,但朗读还是显得有气无力,我马上随机评价:“小鸡们,用力啄蛋壳呀,难道你们不想快点见到蛋壳外美丽的世界吗?”学生们这回心领神会,读得一个比一个带劲儿,有的一边读还一边学着小鸡啄蛋壳的样子,拼命点着头,我也适时点评他们的朗读水平:“加油,蛋壳有裂缝啦。”“咔嚓一声,蛋壳上的裂缝更大啦,五彩的世界在向你招手啊!”“瞧,坚硬的蛋壳上终于出现一个小小的洞眼了。”有趣生动的评价语言,激发了孩子读好词语的兴趣,随后,学生们轻而易举地就能读好整段话,也充分体会到了小鸡啄蛋壳的艰辛以及迫切看到外面世界的心情,让种子语言充分释放能量,就是要找到好的语言文字激发点,课文中具有种子力量的词语就需要好好诵读、品味。

三、 巧设情境,让词语教学鲜活灵动

美学家朱光潜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际上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词语“生存”的环境就是所在的文本,理解词语必须首先考虑语境,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情节“悟”出词语的意思以及词语所蕴含的情感。

我们学习《一株紫丁香》这首诗歌的时候,课文中这样描述:踮起脚尖儿,走进浓绿的小院,我们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踮起脚尖儿”,孩子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让他们先学着踮起脚尖儿无声无息的走路,再让他们依托文本,说说为什么要踮起脚尖儿去为老师栽下紫丁香呢?学生们渐渐悟出这个细微的动作中包含的丝丝深情:为了不让老师发现是谁载紫丁香的;想给老师一份大大的惊喜;悄悄地走过去,是不想打扰老师工作呀;静静地做好事,感觉很快乐。就这样,在学习伊始,就奠定了诗歌的感情基调,让孩子们很快入情入境的融入到那温馨感人的场景中去。

有时候,我们在学习认读词语的时候,很多老师会把词语归类,创设词语群,放入精彩的情境,让孩子身临其境,看得到,听得到,感受得到,饶有兴趣地和生字、词语见面,这样词语教学的有效性就不言而喻。教学《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时,我出示的第一组词语:狐狸、直流口水、眼珠一转、赔着笑脸、 摇摇尾巴、 一溜烟;第二组词语:乌鸦、叼着一片肉、 没有回答、 看了一眼、 刚一开口、掉了下来。通过创设两个词语群,帮助孩子们理清文本脉络,也创设了孩子学故事的情境,狐狸、乌鸦的形象在孩子心间丰满起来,有些孩子借助这些词语,能将整个故事讲出来,学习效果特别好。学生们在放飞想象的同时,语言能力也得到了提升。这些词语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文字,已经绘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活跃在他们的心中。

四、 舒展四肢,让词语教学生机勃勃

“在语言情境中学习语言”,这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师巧妙地运用体态语言,用机智的即兴表演创设出具体的语言情境,能诱发孩子介入语境的主动性,激活孩子们的思维,在轻松的氛围中让他们完成对词语的理解和学习。教学《梅兰芳学艺》一文时,指导孩子们理解“紧盯”这个词语,我是这样做的:

师:瞧!小乐在做小动作,小朋友们看看老师是怎么做的?

生:老师在用眼睛看他。

师:对,“盯”字有一个目字旁,说明是用眼睛看的意思。大家再观察,老师是怎样看的?

生:老师看得很认真。

生:老师看了他很久啦。

生:老师眼睛眨也不眨一下。

生:老师紧紧地盯着他看。

这样通过动作演示,化抽象为具体,生动有趣。下面一段话中出现 “注视”这个词语,无需多讲解,孩子们就理解意思了。

低年级的课堂,适当让孩子动动四肢,释放他们好动的天性,能让孩子们积极参与课堂学习,这样的教学孩子们既觉得轻松快乐,又学得扎实高效。《春笋》中有这样一句话:“春笋裹着浅褐色的外衣,像嫩生生的娃娃。”一个“裹”字孩子们不易理解,恰逢美味的春笋上市,我把几个春笋带进了教室,让孩子们观察它的外形,并让他们亲自动手剥一剥,孩子们尝试了,而且获得了真实的感受:那就是剥起来不容易,一层又一层,紧紧地包在一起。孩子们顷刻间就明白了“裹”的含义,当剥去最后一层“外衣”时,露出春笋雪白的“身躯”,孩子们不由赞叹道:“春笋胖乎乎的,真像嫩生生的娃娃。”一股股喜爱之情油然而生。当语文有了一种别样的情趣,孩子们就会爱上语文,爱上阅读。

五、 学以致用,让词语教学释放能量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低年级的学生要学会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并且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以提高语文课堂的实效。老师需要引领孩子们进入词语的精彩世界,借助生活的体验、用自己的心灵去理解词语和运用词语。

我教学《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时,文中有“一溜烟”这个词语,我让孩子们交流这个词的意思,有的孩子从词语意思开始推敲,说像烟一样散得特别快,有的孩子能联系上下文意思找到近义词“一眨眼”,原本备课时,我觉得孩子们似乎从来都没有接触过这个词语,比较陌生,理解起来肯定有困难,没想到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逐渐积累了词语的认知方法,我欣喜于他们的成长。在续写故事的时候,孩子们也是妙笔生花:狐狸叼着肉撒腿就跑;面对狮子的追赶,害怕的狐狸一下子消失的无影无踪了;狐狸像一阵风似的跑掉了。看来,孩子们都是有心人,在教材、课外书中不断积累词语,积少成多,日久天长,孩子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也会逐渐增强的。

描述秋天的成语范文第5篇

关键词:修辞格 特点 变异性

修辞格是为了增加语言的表达效果,借助特定语境,对语言进行特殊运用、具有一定格式的言语形式。修辞格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变异性,本文将从修辞格的语音变异、词语搭配使用变异、语法逻辑变异、语言单位的排列变异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语音变异

由于某种特殊表达的需要,为了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和语言的感染力,有助于体现人物形象的真实性,故意使用一些明显出错的超常规的言语表达方式,使语句表达的内容和效果更为显著,为文章增添特别的情趣。例如:

①小燕子忽然发现一个成语,惊喊道:“哎呀……这句好厉害!直接就是皇后和容嬷嬷!”“哪句?哪句?”永琪伸长脖子问。“一发千钩!这一定是一种刑罚,一根头发,要用一千个钩子钩起来,你们说多厉害?”“天啊!是‘一发千钧’!”尔康喊着。(琼瑶《还珠格格》)

②宋丹丹:秋波是啥玩意?你咋都不懂呢?这么没文化呢?赵本山:啥呀?宋丹丹:秋波就是秋天的菠菜。(小品《昨天?今天?明天》)

①段语言灵活运用修辞格语音上的变异性,夸大了小燕子无知个性,比侧面描述更有真实感。不但符合小燕子的人物身份,而且为小说增添不少笑闹气氛;②段用“秋波”展开,把“宋丹丹”自以为自己有文化最终还是解释错误而误认为是“秋天的菠菜”给小品增添了无尽的笑料。

二.词语搭配变异

词语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习惯表达,不能随意改变,否则,就有可能成为病句。有些辞格为了文章的表达需要往往打破用词限制,“超脱了寻常文字,寻常文法,以至寻常逻辑”,其运用表面上似乎违背常规,有悖常理,但细细品来便觉个中词语的妙不可言,给人以耐人寻味之感。例如:

①夜,黑色的惆怅淹没了岸。(淡墨《心灵的荧光》)

②在运动中产生旋律,创造一支金色的歌,属于世界,也属于自己。(淡墨《落叶》)

以上两个句子是对修辞格的一种离散运用,巧妙的运用语言词语搭配上的变异性,通过清新脱俗而丰美的想像,将“黑色”和“惆怅”两个不同性质的词组合在一起,给人呈现出一种离散美、同构美。

三.语法逻辑变异

修辞格属于艺术部门,语法逻辑属于科学部门。修辞格不仅具有表情功能,即美学功能,而且具有逻辑表述功能。具体来讲,修辞活动使逻辑内容的表达灵活化。逻辑是严密的,但对逻辑内容的表达可以是灵活的;修辞活动使逻辑内容丰富化,通过修辞,不但可以增加逻辑的内容,而且还可以增加色彩,任何一个逻辑内容,经过修辞活动后,都比较丰富,信息量较大;修辞活动使逻辑内容形象化,逻辑是抽象的,但修辞可以表达形象化。修辞格的运用是对逻辑语法的超越,是变异的逻辑语法。例如:

①墙里的春天,不过是虚应个景儿,谁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墙里的春延烧到墙外去,满山轰轰烈烈开着野杜鹃,那灼灼的红色,一路摧枯拉朽烧下山坡子去了。(张爱玲《沉香屑·第一炉香》)

②在黄梅雨中,满山醉醺醺的树木,发出一蓬一蓬的潮湿的青叶子味;芭蕉,栀子花,玉兰花,香蕉树,樟脑树,菖蒲,凤尾草,象牙红,棕榈,芦苇,淡巴菰,生长繁殖的太快了,都有些杀气腾腾,吹进来的风也有些微微的腥味。(张爱玲《沉香屑·第一炉香》)

①“轰轰烈烈”原形容气势雄伟,这里修饰动词“开”,把野杜鹃漫山遍野盛开的热烈景象与人类活动的声势浩大相比拟,不仅写出了野杜鹃开放的情状而且展现了蓬勃的生命活力,画面感极强;②“醉醺醺”原指人喝醉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树木,与人的情感信息发生组合,反应主人翁在特定的情境下,复杂的心绪和情感。作者用变异性的语言形式描写了主人翁内心的真诚超越外在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