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数学

学数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数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数学

学数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用数学;实践;演练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知识为生活服务。初中数学与我们的生活实际联系相对紧密,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升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唯有如此方能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到能力的迁移、内化,生成运用数学服务生活的能力。这里我结合一线教学进行几点分析与讨论:

一、结合实际生活,培养应用意识

学过哲学的都知道意识支配行为,所以要想让学生掌握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技能,首先就要帮助他们树立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数学应用意识我们可以在实际生活中找到数学的原型,以形象的方式化解抽象的数学理论,帮助学生理解和实践。

比如在七年级学习几何初步知识阶段,我们不用一上来就提一些抽象的数学名词,我们可以诱导学生对应生活中的实物来认识和了解基本的几何图形的性质,比如参照铁轨来形象地认识平行线。在学习平行四边形时,笔者曾让孩子们用木片先做一个长方形,接着让他们拽住对角一拉就变成了平行四边形。如此教学不但让学生形象认知了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渊源,还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认识和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二、课堂实践练习,提升运用技能

教学中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整合教学内容,让学生深入知识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完善知识体验和积累,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升解题技能。

例如,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孩子即便学习了“相似三角形性质”也不知道如何运用,这就需要教师设定生活问题来帮他们建立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模型。笔者就将学生带到操场的阳光下,通过引导孩子们依据相似三角形知识来测算旗杆的高度,让他们全面掌握如何寻找生活中的相似三角形,如何测算最终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度。如此教学,让学生理论学习后及时动手实践,有利于他们掌握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并准确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总之,作为一线数学教师,我们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争取在课堂教学中结合生活实践帮学生树立运用意识,然后再经过生活问题的练习来帮他们体验知识生成和发展的过程,唯有如此方能实现教学大纲赋予我们的教学任务。

学数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学思想 生活化新课标对于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不仅是能够进行数学计算,还要能够利用所掌握的知识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真正的体现数学教育的本质。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对于小学的知识而言其主要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所以在新时期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教学活动趋于生活化。

一、培养数学思想

所谓数学思维就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由老师的讲授、自己的理解和思考,以及对数学各种理论的认知从而形成的一种对待问题的看法。学生的数学思维一旦形成就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研究和创新。数学思维不是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去熟记所有的公式和法则,而是对数学理论产生的一种科学的认知。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维模式是固定的,那么培养灵活的思维重要性不言而喻。

怎样才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1)增加教学互动。以往的教学方式老师讲学生听,教学活动的全程几乎不会出现互动情况;所以需要从教学方式进行改变,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的互动,积极地进行数学问题的沟通,在交流中了解到老师的思维方式,并将这种方式逐渐转化成自己的方式。(2)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思维模式的形成和知识熟练程度和思考习惯有关,所以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然后针对其缺点进行针对性引导。比如某些同学不能通过抓住题目重要的要点,经常出现审题不清的情况,所以就该引导他们不断的去阅读题目,尽量理解每一句话表达的意思,确定全部理解之后再行做题。比如,在学习了“连加连减运算”之后,可以通过举例子的方式来让空洞的概念更加具体:今天上学校车到图书馆站时车上一共13人,上来了19人,在经过电影院站时又上来14人,现在车上一共多少人?这是个典型的连加应用题,通过这样的距离能够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种连贯的图画,在以后遇到该类问题时,脑子里瞬间显现出这个模式,从而轻而易举的解决问题。

二、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的学习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新时期的数学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活动经验,通过实践活动来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掌握更加高效的学习方式,只有在这样不断进步的过程中才能体会到学习的美好,继而对数学这门学科产生兴趣,随之全面发展自身的各种能力。估算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见的数学活动,估算教学不仅是教授给学生一种算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近似意识,然后通过估算来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

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出一道题让孩子们进行估算,但是数学活动题目的选择必须合理,比如让同学A扮演购物者,学生B扮演售货员,A去超市买了一个文具盒、一盒彩笔、一个书包,它们的价格分别是12元、23元和78元,估算一下小兔子给售货员100元够不够,这就需要孩子迅速进行估算,即10+20+70=100,那么明显3件物品的价格明显高于100元所以不够,通过亲身参与这样的数学活动能够让学生的估算意识更加深刻。

三、数学思想和数学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1.备课时明确需要灌输的数学思想。数学思想是学生对知识的升华状态,是一种无形的且包含在数学知识体系之中,作为数学老师应该将其挖掘出来,然后在课堂上使用恰当的方式进行传授,不同的学生对于数学思想的要求是存在差异的,所以在备课阶段就应该了解班级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再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况选择最为合适的数学思想,提升教学效果。

2.数学思想和数学活动相结合。在课堂上老师应该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找寻数学的学习方法和规律,帮助学生去搭建稳定和清晰的数学结构,并将这一数学结构应用到创设的数学活动之中。比如有这样一道数学题:某班学生有45人,周末要去参加一个活动需要租汽车,大汽车每辆坐8人,小汽车每辆能坐6人,那么需要租几辆车?首先需要告诉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即我们可以先全部一种车,比如说大汽车那么得出:45÷8=5……5(人),则5+1=6辆;然后如果只租小汽车需要租多少辆,可以将整个班级以6个人分成一个小组,然后直观的进行展示,这样学生就能清楚地知道应该需要7+1=8辆。通过数学思维的灌输和数学活动实践的应用,学生的感受到了数学的奇妙,因而兴趣被激发学习的效率也会明显提升。

课堂的总结也非常的关键,总结是对这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梳理,同时对于难点和重点进行解疑答惑,除了总结知识和存在的问题以外还应该加强对数学思维的提炼,有效地提升自身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

四、结束语

小学数学教学是数学学科的初级阶段,也是以后理科各个学科的基础,数学思维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数学的发展,还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发展。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学校需要积极的相应教育部门的相关政策和要求,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断创新和开拓丰富教学方式。另外,需要加强教师素质建设,通过培训等方式培养教师的教学能力,或者引进新型的教育人才。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多进行数学活动实践,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将掌握的数学知识很好地应用到生活之中,实现新课标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范璐璐.解析数学思想、数学活动与小学数学教学[J].中国教育学刊,2014,(06).

学数学范文第3篇

1. 热爱数学的教育。抓住每一次机会,生动、具体、真实地介绍我国古今数学成就,为学生热爱数学营造良好的心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国,数学成就显著。圆周率计算,自西汉刘备、东汉张衡,三国时刘徽、直到南北朝祖冲之等多位数学家,为之进行艰苦探索,得出了当时世界上最为准确的圆周率。南宋数学家秦九韶1247年就编著了《数学九章》,同代数学家杨辉揭示了二项式展开式系数的规律,比法国数学家早四百多年。祖冲之的儿子祖恒对求几何体积有独特创见,比意大利数学家早一千多年。近代的徐光启、李善兰及当代的华罗庚、陈景润,在他们所研究的领域中都对数学做出了独特的贡献。通过每一次点滴渗透,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数学的情怀。还可以进行专题讲座,介绍华罗庚的生平事迹。华罗庚学历是“初中毕业”,可他深钻细研,成为当代国内外闻名的伟大数学家。让学生懂得学习好坏的关键在于本人的学习态度和努力,明白“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哲学道理,进而热爱数学。

2. 学习目的的教育。学习目的是激励学生勤奋学习的一种非智力因素。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认识特点,利用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向他们渗透学习目的教育。例如,教学“元、角、分的认识”,可以介绍人民币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和生产建设中的作用;教学“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时,要使学生知道已学过的“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不能满足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需要,这部分知识在今后的学习以及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要经常用到;教学“三步计算式题”时,可以介绍“小括号”在实际中的应用和在运算顺序中的作用;教学“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时,可以介绍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建设中的应用;教学“比例尺”时,可以介绍按“比例尺”计算“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以及按“比例尺”绘制图纸,在建筑、科研、军事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等等。通过教师简明扼要的介绍,使学生把所学新知识同现实生活、今后的学习和国家的建设逐步联系起来,明确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另外,还可以借助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提供的素材,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开阔眼界,产生学好新知识的欲望和正确的学习动机,增强学习的动力。

3. 爱国主义的教育。教师要结合教材中的数学内容介绍我国数学家的杰出成就,中国人对数学发展的巨大贡献。例如,我国商代形成的十进制,比西方早2000年;公元3世纪数学家刘徽最早提出了分数除法法则,给出了最小公倍数的严格定义;解放以来,数学家苏步青、华罗庚和陈景润等对人类数学发展的贡献,都是爱国主义的生动教材,以激励学生立志献身祖国建设事业,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的态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用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尤其是一些展示我国历史和国情,反映社会进步和祖国建设伟大成就的数据。

4. 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恩格斯指出:“现实世界的辩证法在数学的概念和公式中能得到自己的反映,学生到处都能遇到辩证法这些规律的表现”。这就意味着数学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师应以课堂为阵地,数学知识作为载体,恰当揭示知识中蕴含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使学生受到启蒙教育,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例如,用运动的观点讲角时,用木制圆规演示:由零角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用运动的观点讲“数认识”时,十以内的数百以内的数万以内的数多位数。用运动的观点讲物体旋转时,长方形的旋转得到圆柱体三角形的旋转得到圆锥体梯形的旋转得到圆台体半圆的旋转得到球体。教学要注意以旧引新,抓住知识的“生长点”,突出重点。在阐明或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沟通数学知识之间内在联系,使他们懂得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都是运动变化的。教师还要注意揭示数与数、数与形、形与形、四则运算之间、概念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去观察和处理实际问题。

5. 良好习惯的教育。教学要借助教材中丰富的教育内容,培养学生尊敬师长、遵守纪律、爱护公物、团结互助等良好的品质;借助不同的组织形式,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合作精神,竞争意识与创新意识。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使学生养成认真完成作业,计算仔细、书写工整、自觉检验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6. 审美情趣的教育。数学蕴含着美,它的统一、顺序、和谐、对称、结构、简洁等。教学中要结合数学知识进行审美教育,用美的力量去唤起学生对美的感受,使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中学会欣赏美、升华美、创造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教师要善于运用符号、色彩、线条、图形等因素,通过精炼的数学语言、巧妙的解题方法、整洁的板书设计,展示出数学的外形美和内在美,并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让学生从抽象的符号中看到美的形象,从逻辑推理中领略到美的神韵,从表面的形式中体味到那种特有的内在美,从而把学生引入到美的意境中去。数学的结构是简单的,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的面积公式,结构和谐优美,简单易记,富有情趣。形体是对称性的,中心对称、轴对称、镜面对称等。如,圆、长方形、正多边形等。对称性还表现为某种相应性,加与减、乘与除、正弦与余弦、指数与对数、有限与无限、等等都是如此。例如,在教学加法结合律时,先让学生对加数相同、运算顺序不同的两道加法算式分别进行计算,使学生初步直观感知它们的运算顺序不同,但所得的和却是相同的。在这两道算式中,一道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三个数相加,而另一道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与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的结合律,这样的运算定律文字叙述较长,学生记忆困难。如果这三个加数分别用字母a、b、c来表示,那么这个加法结合律就可以用字母表示为(a+b)+c=a+(b+c),这是一个多么简洁的数学表达形式,它表达了加法结合律这个概念丰富的内涵和全部的外延,它把加法结合律表达得再简洁不过了,真是太美了。

7. 社会公德的教育。社会公德必须讲究实际效果,让学生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自觉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如,在教学“乘法”时,针对学生爱吃零食,乱花零钱的不良习惯,编出以下习题让学生计算:“每人每天买零食花掉了5角钱,全班50人,一天共花掉多少钱?”“如果每人每天节俭5角钱,全班机50人,一年能节约多少钱?”“如果4元买一支钢笔,全班50人一年节俭的钱能买多少支钢笔送给贫困地区家庭困难的孩子?”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基本能懂得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建储蓄箱,把平时的零花钱积存起来,把一学期积蓄的零用钱全部捐给灾区小朋友。这样给学生思想品德的无声教育,既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又培养了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8. 勤俭节约的教育。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勤俭节约的教育,不仅限于一词一句、一题一例、一图一表,也可以是一个教学环节,一个教学过程。例如,教学“重量单位”时,补充“每人节约一粒米,全国13亿人可以节约13亿粒米,重量约是2970000,合多少千克”的练习。学生算出合2970千克的结果后,教师告诉学生这些米大约可以供250人吃一个月,以此教育学生要节约一粒米、一滴水,养成节俭的良好习惯。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让自己的教育教学与孩子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将学生的生活实践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的生活现象进入他们的数学课堂,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数学的作用,从而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世界,主动地从自己的生活中汲取数学知识。

学数学范文第4篇

一、创设情境要合情合理

课程改革以来,创设情境成为一个耳熟能详的词语。几乎每位教师都在追求这个课改的“标签”,似乎没有了这个标签自己的课就不能称得上课改的课。尤其是在近几年各类优质课比赛中,创设情境大有泛滥趋势。毋庸置疑教学情境是联系数学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之间的桥梁,如果不合情合理或太过华丽会干扰学生知识学习与思维的发展,势必会造成课堂教学的“高耗低能”。

二、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在数学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众所周知,数学是很抽象且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有些时候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数学本质的抽象性很难契合到一起。这时信息技术的应用在二者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通过一些直观演示,学生很快就能理解一些抽象性的数学知识,尤其是图形与几何领域的知识点。随着学校条件的大力改善,“班班通”和多媒体电教室的应用大幅度提升了各门学科的课堂教学效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比起传统教学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网络资源的共享机制为老师们提供了现代教育技术所必需的很多课件、教案资源。因此我们在体会到科技发展给教育教学带来变利的同时,其实不知不觉地又失去了传统教学中很多优秀的东西。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情境,鼓励学生在操作中体会“数”具有表示物体个数的含义和作用。体会“数”与实物的一一对应,丰富学生对数所代表的事物的认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作为模型的作用。传统教学走过那么多年,一些优秀的传统教学手段也不能一概摒弃,该传承的还是要传承下去的。数学课不是展示教学手段有多先进,更重要的是它必须为学生学习知识与技能提供有力的帮助和支撑,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自己的生活。

三、数学活动的开展要有实效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在我区已经推行了三年,三年来“少教多学”成了教师们的共识。课堂上教师不再讲很多,而是设计一个个活动,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互帮互学解决问题最终达到每节课教学目标。这些做法正契合了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的无论是设计、实施课堂教学方案,还是组织各类教学活动,不仅要重视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而且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独立思考或者合作交流感悟数学的基本思想,引导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积累基本经验,帮助学生形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良好的学习习惯。课标的要求细品之也是告诉我们活动也仅是教学的一种手段而已,教学中也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数学课堂上的活动要有实效性,抓住数学本质的东西设计实施活动。活动要遵循目的性原则、高效性原则,将对活动形式的重视与追求活动的质量有机统一起来。笔者认为一般要做到以下几点:

(1)活动设计目的性要明。即紧紧围绕教学内容设计,抓住数学内在本质,切实为知识的学习服务。设计的活动要具备探索性、挑战性,让活动有教育价值。(2)活动要有具体要求。活动都要设计活动的步骤,学生依据步骤进行,这样活动才有序。(3)小组合作重在“合作”。小组合作不仅仅是几个人坐在一起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分工要明。(4)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在学生活动时绝不能袖手旁观,而是深入各组来到学生身边,启发学生共同探索。(5)学生活动之后,教师必须有一个总结。教师在总结时要把握学生的思维过程,重在教会他们思考问题。总之,让活动促进学生认知水平和思维水平的深化,真正理解和应用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四、学会放弃去繁从简

学数学范文第5篇

摘要: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不应刻意追求外在的表现形式,矫揉造作而成,而需本色的演绎创设本色课堂,还数学生命颜色,使数学课堂教学更具有“数学味”。

关键词:数学;内涵;赏识

新课改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但课改以来一些形形的教学现象,似乎只满足于把课改理念淋漓尽致地发挥在教学表现形式上,有的甚至用“生活味”、“活动味”完全取代了数学教学应有的“数学味”,结果往往使数学课堂教学有“形”而无“神”,失去了数学原有的真实本色。让数学教学回归本色,并不是拒绝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拒绝数学表现形式与其他表现形式的有机整合,而是强调了教学并非矫揉造作而成,应是本色的演绎。

误区一:“情境”冲淡了数学课堂应有的“数学味”。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都能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可是,从平常听课的情况来看,不少教师由于认识的偏差,不能真正从理解教材的角度出发,而是为“设计”而设计。在备课时为创设情境,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寻找素材,却忽视了“备数学”、“备学生”,忽视现实情境背后所隐含的数学理念,抓不住一节课的教学重点,即使所创设的情境再吸引人,也很难说是一堂成功的数学课。如在《认识乘法》一课,教师通过课件出示课本中的场景“美丽的大森林”。师:小朋友们喜欢小动物吗?生:喜欢!师:今天这节课老师带领大家走进这个美丽的大森林,仔细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生1:我发现这个大森林太美了!有许多小动物。生2:我发现河里的水还在不停地流呢!生3:我想河里肯定有许多小鱼儿在做游戏!生4:我发现小白兔们很开心,好像很欢迎我们小朋友!生5:我发现小桥上有两只小白兔,它们是要到桥这边来呢还是要过桥去?……此时,一节课已过去十多分钟,由于教师问题指向不清,又不敢轻易的否定学生,所以学生的发现不断“出新”,老师只能不停地表扬:你真聪明!你想象力真丰富!……这样的情境创设,是在上数学课还是在上看图说话课,气氛虽然热烈,但课的性质似乎已经改变。

对策:1、情境创设应体现教材的宗旨,具有“数学味”。如果教师呈现的情境,学生只是停留在表面,不能进入数学实质性领域,感觉不到数学问题的存在或者无法挖掘与所学知识相关的数学问题,那么这种情境在教学中是毫无意义的。2、情境的设计应注意设问的技巧。如上面的案例,由于教师问题的含糊不清,造成学生思维混乱,冲淡了数学情境的“数学味”,甚至将数学课演变成说话课,这是“得不偿失”的。可见,一个好的数学情境还需配上一个准确、规范的问题,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误区二:“形式”冲淡了数学教学应有的内涵。

随着课改的深入推进,小组合作学习越来越引起老师们的重视和推崇。小组合作学习给学生提供了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使小组成员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但目前的小组合作学习仍存在着诸多问题,有的甚至流于形式,徒有合作的外衣。课堂上,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整个教室就沸腾起来。但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这样几种现象:有些小组的学生抢着各说各的发现,人人都急于表述自己的思想,结果导致谁也不在倾听;有些学习小组中,发表意见者往往只是一些优秀的学生,他们常常会为某个观点争得面红耳赤,而其他学生则端端正正地坐着,一言不发,冷眼观战;还有的甚至做起与课堂无关的事。几分钟后,老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站起来发言的学生一张口就是“我怎么看”“我觉得应该如何”。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从上述现象中可知,教师尽管重视并提供了学生合作与交流的机会,但对学生合作过程显然重视不够,指导不够。合作,仅停留在形式上,以致在数学课堂中“冲淡”了应有的“数学味”。

对策:1、要有可探讨价值的问题。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而且是个体难以完成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换意见。若问题过于简单,讨论将变成一种形式;若问题过深,会影响教学任务。教师还必须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即学生思考出现困难时、有争议时、新旧知识比较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达到对数学问题认识的全面性与深刻性。2、要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技能。教给学生“五会”。即:一是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二是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进一步解释。三是学会表达,经过思考之后进行有序组织语言,让同学听着清楚明白。四是学会组织,能根据他人的观点进行归纳概括,做总结性发言。五是学会分工与合作,从而有效发挥合作学习的功能。3、加强对合作学习的指导。学生讨论交流时,教师应该以听、看为主,适时进行点拨引导,在此基础上,迅速地加以思考下一步的教学应该做哪些调整,哪些问题值得全班讨论,哪些问题学生有困难,需要教师指导,教师应做出恰当的选择,保证合作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

误区三:“赏识”冲淡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信心。

赏识教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教育,因此,伴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赏识教育被广大教师所认可。

有些教师误以为提倡赏识就不能否定,惟恐因之而扼杀了一个“牛顿”,夭折了一个“爱迪生”。在听课中我们发现,多数的课都有一个比较大的变化,那就是极少听到批评,变成一味的表扬。虽然课堂让人感觉耳目一新,但总觉得似乎欠缺了点什么。这样的表扬实在过多过滥,学生弄不清自己的言语举止究竟是对还是错,心中无数,产生迷惑,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不足,进而改正。应该说,这些老师的初衷是好的,但凡事都得有限度,不恰当的赏识未必是好事。如课堂上老师列出十道题目,十题全做对的,当然夸奖,只做对一题的,也要赏识:这么难的题目,你竟能做对一道,真棒!又如在课堂上不管学生说的有无道理,或轻易鼓励,或保持中立态度,含糊肯定:“你们说的都有道理”或“你们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弄得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自己到底对不对。这种不分是非、对错的赏识,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

相关期刊更多

数学研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厦门大学

数学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数学进展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