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屈原的诗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绥远组曲》;散;动机;相近曲;调性;民族化
《绥远组曲》是马思聪在1937年创作的一部小提琴组曲。共分为三个乐章,每个乐章都有标题。第一乐章《史诗》,第二乐章《思乡曲》,第三乐章《塞外舞曲》。《绥远组曲》是他成熟期中创作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也是我国小提琴音乐创作的里程碑。其中《思乡曲》是流传最广泛的作品,其艺术价值在马思聪的全部作品中具有代表性。马思聪的音乐是20世纪中国音乐文化的一部分,而从这部作品的曲式安排中就可以窥见马思聪整体音乐创作曲式结构的独特性――民族化的曲式布局。
《绥远组曲》的整体创作都是一个民族西洋化的过程。马思聪选用绥远地区的歌曲创作,如《塞外舞曲》主题源自绥远民歌《叫大娘》,而《思乡曲》源自《城墙上跑马》,《史诗》中快板音乐主题源于康定情歌《跑马溜溜的山上》。不言而喻,这种民族化的特征完全是由于马思聪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热爱及从小的熏陶。如果说旋律上的应用是表面的现象,那么曲式结构的民族化应用体现出马先生对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真正深入的了解。表面上看来,马先生模仿西洋体裁“组曲”形式创作这部作品,但在整体布局中却不同于西洋“组曲”的整体曲式安排,而是结合了中国传统音乐结构中的“套曲”体裁,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布局形式。本文认为,这种独特的布局体现在“以‘散’始、一个主题动机的贯穿、相近曲的编排、民族化系统下的调性布局”四个方面。
一、以“散”始
“散”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种节拍形式,它以独特的节奏形式,用于中国传统音乐作品的首或尾,如套曲中结构“散――慢――中――快――散”。散也可以称为中国传统音乐结构的一部分,这是对它意义的一种升华。“艺术创造者与艺术欣赏者之间,常常是有距离的。这种距离既有时间的,也有空间的。它事实上是一种待人填写的‘空白’”①,而散的特征就是留有在创造者与欣赏者之间的“空白”。
这里所提出的“以散始”指“散”作为曲式结构的一部分而言的。西洋乐器中的节奏与中国传统音乐中的节奏概念完全不同。中国传统音乐节奏注重韵,而西洋注重均匀。而这两种认知共同体现在了《史诗》的引子部分。曲中,节奏以标准的4/4拍子为基,以华彩为辅。而华彩的演奏并不以标准时值为准,而是依照演奏者的能力、心境。作品上放的表情标示“Maestoso”(庄严的、高贵的、宏伟的),J.G.瓦尔瑟描述这种表情是“虽庄重而慢,但不缺乏活泼表现”②。然而“庄重”与“活泼表现”这两种对比的形式,是使作品开始时“空白”、“空间”体现的方式,这也是马先生运用“散”作为《绥远组曲》的原因。
然而马先生对中国传统音乐创作兴趣,也仅仅是在1936年时起。“马思聪到了北平演出,听到了京韵大鼓;其‘奇特而自由’的节奏和旋律改变了他对中国传统音乐‘已是陈旧的过去的东西’的看法”③。
二、一个主题动机的贯穿
《绥远组曲》的创作并不是按照演奏时的先后顺序进行的。最先进行创作的是第二乐章《思乡曲》,而第一乐章《史诗》和第三乐章《塞外舞曲》是马先生1939年在云南澄江创作的。这种特殊的创作过程,使得《组曲》不是以第一乐章的《史诗》中的材料为全曲贯穿的因素,而是以《思乡曲》的材料作为引线。
《思乡曲》的曲式结构为复三部曲式,第一大部分是单三(a+b+c+尾声)的结构形式。而《史诗》和《塞外舞曲》均为回旋曲式。《思乡曲》主题第1至8小节是直接引用民歌没有加以改变,以两小节为一个乐句,形成了起承转合的逻辑结构。这8小节的主题旋律,分解成动机贯穿在了其它两个乐章的插部中。如,谱例1中第一乐章《史诗》插部前4小节(61―64)与《思乡曲》主题前4小节(1―4)
谱例1
又如谱例2中第三乐章《塞外舞曲》插部79―80小节与《思乡曲》主题第3―4小节。
谱例2
这样主题独特的贯穿在插部中,也指明了马先生在创作这部作品中的宗旨,即思乡。
三、相近曲的编排
在中国传统音乐的联曲性套曲中,音乐为了表现范围的一致性,“往往先选择一个主腔,然后以此作为参照依据,选择几个比较相近的曲牌编排在一起,形成一种‘渐变’式的联合。这种联合思维与西方音乐强调鲜明对比的做法存在很大的区别。其特点是音乐的陈述在宏观上更容易获得有机的整体发展效果。”④
然而在马先生这部作品中,“快――慢――快”的速度布局遵循了西方音乐的整体曲式布局。但在旋律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之间的相似性,如谱例3中第一乐章《史诗》第一主题前4小节(37―40)与第二乐章《思乡曲》第一部分中段两小节(17―18)。
谱例3
四、民族化系统下的调性布局
在中国多数传统音乐中,由于乐器转调功能不发达,戏曲唱段的调统一等各方面原因,经常使用同宫系统转调,以显示出曲调的统一。“犯调”也使用,但使用较少,仅仅是用来体现些许音乐的活泼性。
《绥远组曲》中,第一乐章《史诗》由起始的a小调,到结束时的C大调,音乐进行中行进过c小调的发展。第二乐章《思乡曲》则是e小调――E大调――e小调式的拱形形式调性结构。第三乐章《塞外舞曲》则是主要以e小调的行进为主,在尾声时行进到a小调结束,在连接部调性转换较密集,如第二次连接部g小调――bb小调――be小调――bd小调――bB大调――e小调。
若不论及展开式的调性行进方式,“旋宫”、“犯调”均普遍的应用于作品中。作品内部,如a小调到C大调属于“旋宫”,第二乐章中的调性转换是“同宫犯调”,第三乐章中“不同宫犯调”。作品外部,如第一乐章与第二乐章的相比c小调与E大调属于“旋宫”,而第三乐章的调性是前两个乐章的调性综合。因此这种调性布局一部分的确立的原因可以成为民族化的体现。
小结
综上所述,《绥远组曲》曲式结构布局的独特性体现在“散、一个主题动机的贯穿、相近曲的编排、民族化系统下的调性布局”四个方面,形成了鲜明的民族化特色。然而一个主题的贯穿在西方近代组曲形式中也大有体现,而在中国传统音乐结构布局上则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主题动机选用民族化的音调,而另一方面则体现在由相近曲编排下的主题动机贯穿。然而,马先生这种隐性的创作方式可能是由于刚开始进行试探性写作的原因,而他的作曲老师毕能蓬(Binembaum)认为“在做练习时,绝对要严格遵守原则。而在创作上却要尽量自由,尽量与东方旋律相融合。”因此这种民族化的创作道路是很明确的,只是时间的问题。
在马先生第一成熟期所创作的《回旋曲》、《绥远组曲》等作品,已经确立了先生用民歌进行创作的道路。他积极挖掘民族音乐的音调、形式、精神,并用以作品创作中。他的作品抒发了对祖国、人民的热爱。正如在《马思聪最后二十年》一书中写到,“他要告诉你们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自豪:山岳的雄伟,川流的秀丽,田园的祥和。而其中最重要的是,他要给你们带来信心和安慰。”⑤为中国后来的民族音乐发展道路起到了奠基的作用,不愧为19世纪20年代影响最为深远的作曲家。而他的孜孜以求的精神值得我们现代人为之学习。
注释:
①《试论中国音乐中散节拍的文化内涵》,钱茸,《音乐研究》,1996年第4期,96页。
②《新格罗夫词典》Maestoso词条。
③《马思聪创作道路的确立及相关背景》,李淑琴,《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37页
④《中国音乐结构分析概论》,李吉提,中央音乐出版社,2004年10月第一版,第235页。
⑤《马思聪最后二十年》,第22页
作者简介:
关键词:居住小区;园林规划;原则;景观设计;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居住小区的现代特点要求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气侯类型丰富,文化艺术和生活习惯都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建筑种类和形状各异。但是居住小区改善了市容市貌,促进了房地产业发展,改善了人们居住条件。它是集居住、服务、经济、社会功能于一体的社会缩影,因此,它的建设与以往城市住房建设具有不同的特点要求。
1.规划协调而统一以往的建筑参次不齐,居住小区根据“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原则,优化了小区资源配置,使其整洁美观。 2.规模大而功能全居住小区一般为多层、多栋楼体建筑群,这些楼体建筑群,除住宅楼之外,还有商业大楼、超级市场、电影院、体育馆、音乐厅、医院等综合性结构。
3.综合光照强而面广现代居民楼外墙体多为彩色粉刷,有的还贴瓷片,封阳台以及大窗户也用了大量的玻璃,使阳面光照更大。阴面也不再是浓荫,尽管造成了眩光现象,但对喜光树种的生长却有积极作用。
二、居住小区园林规划存在的问题 居住小区的园林中不同的板块有不同的功能,设计时要有不同的侧重点,避免单一死板。尽管现代住宅区发展迅猛,但在住宅小区的园林规划设计,尚有不少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 1.设计规划观念陈旧。 一些居住小区设计方案粗糙,仅仅满足符合规范或绿化法规条例的要求,但缺乏情趣、有人情味的可持久的绿化空间设计。有些住宅区的园林甚至有拒人于园外的感觉,草坪、花坛、绿地景观被铁栅栏、围栏包围,这样的绿化虽然覆盖面积达标,但其实用功能却远远不能发挥它的作用。 2.模仿性强,缺乏创新经常可以见到许多居住小区园林工程都是生搬硬套,没有特色,识别性不强,以致来访的客人很难较快准确找到他们所处的位置。
3.过分重视草坪,忽略植物群落。 在居住小区园林规划设计上,过分追求大面积草坪的时尚风席卷全国。无论什么设计都侧重在草坪上,但也经常出现草地成道路的场景,既没起到美化作用,又破坏了居住环境的和谐。植物群落可以制造层次感、神秘感,使小区避免出现一眼望穿之感。
三、居住小区园林规划设计思路 在进行居住小区园林规划设计时,其设计思路决定了设计效果,决定了设计者的水平,所以设计思路是设计基础。但是设计并不是凭空想象,在设计之前必须要到基地实地踏勘,了解小区构造,了解当地风土人情,分析生活方式和习惯,才能够有好的思路。
1.定位——人为本进行一个项目的园林设计首先要确定这个项目的定位,有了正确的定位,其设计才能丰满起来。居住小区主要组成部分是人,所服务对象也是人,这就要求在规划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其服务对象的行为感受与需求。因此有必要在规划设计的前期先对其服务对象的行为特征和需求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走群众路线,听大众的意见,充分发扬民主。 2.风格——环境与自然相结合园林风格与居住小区建筑风格、气候条件、环境特征、园林主题等密切相关。在园林规划设计中要充分抓住四周景观特色,并将其引入到园林造景中,将园林自然山水融合,形成多层次,丰富且风韵独特的园林景观。
3.布局与分区——实用与艺术兼备居住小区的每个区域和景点的具体设计才能保证设计的统一协调性和可行连贯性。居住小区园林设计不同于公园设计,在居住小区设计中,要注重实用功效和美学艺术。因而在其景观效果表达上要结合人文内涵,创造出充满情趣的生活空间。
四、现代城市居住小区园林规划的原则
1、以人为本:居住小区的建设目的,就是为居民提供住所,提供休闲、娱乐、交流等活动的空间环境和场所。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求所创造的小区环境氛围要充满生活气息,做到景为人用,综合规划,以满足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文化层次居民的不同需求。
2、因地制宜:就是合理利用立地条件,充分利用居住区原有地形地貌、植物结构等,有效地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投入,降低建设成本。同时在园林绿化工作中倡导以“乡土树种”为主的园林植物,既能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又能节省不必要的资金投入。
3、注重创新:居住区小区园林规划与其他规划设计一样,要不断创新,才能各具特色,各有立意,更能体现多层次多方位的人与自然和谐。创新是一项艰苦的创造性劳动,设计者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而且要灵活运用。
五、居住小区园林规划具体设计
1、平面布置:居住小区楼群、道路多为规则式布置,在园林景观规划中,有规则式、自由式和混合式。自由式布局灵活,能充分利用迂回曲折的园路分割居住室外空间,通过自由式植物绿化配置,在植物布局方面,我们要强调园林景观与小区生活、文化的紧密联接,对于景物的布置要做到一步一景,处处都是“流暗花明”的感觉。
2、小区道路及园路的设计:居住小区道路必须主次分明,引导性强,便于车辆进出行驶和人们行走。道路不仅要在宽度上利于交通行径,还要从安全角度考虑,多采用环行道或人车分流的形式。从休闲游览的角度而言,园路的安排应尽可能呈环状,以避免出现“死胡同”或走回头路。
3、景观设计:要达到化景物为情思,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要增添人文色彩,体现文化底韵,使小区居民达到放松心情、缓减紧张情绪,调节和减轻疲劳,从而陶冶情操,得到休闲和愉悦。
4、园林绿化设计:居住小区绿化应以乔灌木为主,辅以地被植物覆盖地面。种植方式上因地制宜,采取丛植、孤植或群植的种植方式,虚实相衬,贴近自然。植物配置注意落叶树与常绿树数量的搭配,尽量利用色叶、观花和观果植物,表现季相变化和层次感。
六、小区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1. 设计理念的生态性发展 人性化、生态化的设计理念将引领21世纪住宅景观的设计。生态园林景观在设计观念上强调“以人为本”,追求“生态平衡”,建筑、人、环境相结合的“天人合一”的理念。
2. 设计主题的多样化追求 由于小区所在地理位置、居民嗜好、居住文化均具有多样化的要求,因此,不同的小区景观在设计主题方面将会出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主题多样化的设计将直接导致环境景观的艺术性呈现多元化发展的态势。
3. 景观文脉的延续性营造 居住区环境文化氛围的营造,在实际操作中将更加注重居住区所在地的自然环境及地方建筑景观的特征,挖掘并提炼和发扬所在地域的传统历史文化,同时兼顾环境文化的丰富性、多元性与连续性,使现代人居景观环境具有高层次的文化品位与特色。
4. 传统家园景观的再重视 中国传统园林被世界誉为“世界园林之母”。中国造园艺术对世界园林特别是对日本、欧洲园林影响极大,从十七世纪直至今日,这种影响有增无减。中国园林中的家园传统造景手法可思可用,可观可游,既可脱凡俗,又能使游人置身其中而不损园林之神貌,这种住宅景观以其独有的魅力为世界各国人士所好。这是先人为我们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它在我国未来居住景观设计中将重新受到设计者们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万小南,杨松。关于居住小区环境创新的思考[J].科技资讯。2006.(18)
[2]王朝海。小议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重要因素[J].科技信息。2007.(8)
关键词:地方戏曲进校园;做法;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382-01
扎实组织推进"全省戏曲进校园"活动,努力构建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促进、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衔接、具有河南特色的戏曲传承发展新局面,取得了初步成效。戏曲是我国特有的民族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戏曲的传承和发展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地方曲剧进校园的现状和教育的现实状况,浅谈几点思考和建议。
1.曲剧进校园的意义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绲闹卮蠊毕"。推动戏曲艺术进校园,也是在文化领域践行中国梦,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
1.1 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素养。戏曲艺术的审美价值,首先体现在其脸谱艺术上。 戏曲脸谱是戏曲艺术中面部化妆表演一种独有的程式化方式,它的设计审美又体现在设色、图案等方面。在设色方面,戏曲脸谱大多以民间喜闻乐见的色彩为主,不仅色彩绚丽夺目,而且也具有特殊的符号意义,用以象征人物的善恶、好坏、性格特点等。这种指代的功能,把色彩象征作为手段,使人一眼便能辨别出善恶美丑、聪慧愚蠢。在图案设计方面,戏曲脸谱同样丰富多彩。这一特点在净角身上尤为突显。此外,戏曲演员身上穿着的服装同样能体现戏曲艺术的审美价值。服装上的花纹、图案同样色彩缤纷,美丽动人。它们与脸谱相辅相成,在带给观众视觉享受的同时,也使观众加深了对戏曲的理解与认识。
1.2 激发学生的创造想象力。在戏曲演出中,有些舞台动作并不能被大多学生观众所理解,这正体现出了戏曲的艺术特征之一――虚拟性。在传统戏曲舞台上,几个龙套走几圈圆场便是千军万马行过了万里疆场。这种渗透道家"虚无主义"的传神表演,突破了舞台对时空的限制,正是戏曲艺术的高明之处。它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以虚为实、虚实相生的特点,能够让当代学生培养一种创造性思维,对学生的思维习惯的育化有着积极影响。
2.曲剧进校园实践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稳定的经费支持。汝州经济不甚发达。缺乏稳定的专项经费来源和支持,以致"汝州曲剧进校园"实践成效起伏不定。有时甚至成为一次性活动;作为"地方戏曲"重要实践载体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也举步维艰。
2.2 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本地师资队伍总量不足,编制核定缺乏弹性,缺乏受过专门训练专业教师,在"总量不足,引进无门"的前提下,抽选老师专门负责传承任务,难度极大。
2.3 缺乏统一的监控系统。对在学校中开展地方艺术传承,国家的相关政策弹性空间较大,教育部没有下达具体任务和考核标准,目前各学校开展"曲剧进校园"大多出于被动或临时应对,缺少统一的部署和安排。教材的编写,师资的配备,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资源的挖掘等也没有得到统一安排和持续多方支持。
2.4 部份学校、家长、教师对地方戏曲进校园的认识不足,制约地方戏曲在学校教育发展。长期以来部份学校、家长、教师认为地方戏曲是一种不合时宜的、陈旧的东西,没有必要学习,更没有必要保护,因而在采取消极应付或抵制的态度。
3.曲剧进校园进校园的探索思考
3.1 打造一支熟悉地方戏曲的师资队伍。首先加强对音乐教师进行地方戏曲的专项培训,找名家或到专业学校培训学习。其次学校应有计划地定期召开地方戏曲教育研讨会,制定学校戏曲教学的发展规划。第三,与文化部门联合邀请专业演员来校兼职地方戏曲教学,或请传承人来校讲座,让学生亲身感受原汁原味的地方戏曲文化。
3.2 多措并举,深化地方戏曲教学的措施。首先,要选编有代表性的、曲调优美动听和内容积极向上的作品, 从一开始就吸引学生喜爱戏曲。其次,运用"口传心授"的教学方法。采用传统的"口传心授"的教学方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继承、弘扬民族传统艺术的目的。第三,运用多媒体教学。在校园教学中通过听觉和视觉上的双重熏陶,使学生更形象、直观地对了解唱段所表现的韵味和内容。第四,成立地方艺术演出队,组织部分学生成立演出队,到专业、业余剧团、到乡野戏台观看演出。第五、开设校园广播"戏曲名曲欣赏"栏目。让老师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欣赏并熟悉地方戏曲的动人旋律,使校园的艺术文化氛围不断浓厚起来。
3.3 搭建展示舞台。学校可在校园艺术周中开设"曲剧知识竞赛"和"地方戏曲歌手比赛"等;教育部门和文化部门可举办地方戏曲展演、汇演等比赛活动,在各类节庆活动、演出中邀请学生参加演出,为学生提供展现才艺的平台。
4.总结
传承地方戏曲精粹,普及地方戏曲基本知识,推动中小学师生学唱、爱唱、会唱、唱响家乡戏曲,可以激发青少年爱乡、爱国的情感,当然,要让地方戏曲真正走进校园,为孩子们所喜欢、接受并掌握,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还需要政府的推动、社会的参与、家长的支持,要走的路还很长,还需要我们全社会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城市居住区;园林建设;绿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数量的激增及环境恶化等现象的出现,使得生活在城市环境中的现代人身心疲惫,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越来越希望改善生活居住环境,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进而增进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现代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迫切需求改善城市居住区的环境。
一、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绿化存在的问题
1、城市居住区园林绿化面积不达标
合理的居住区绿化用地应达到总面积的60%,然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城市居民家庭汽车拥有量不断增长,使得许多居住区环境内原有设计不再,毁坏书面、占有绿地的现象时有发生, 特别是对一些老旧小区,这无疑成为城市居住区园林绿化的一大拦路虎。
2、实用性差,忽略“以人为本”
有的居住区没有为老人和幼儿开辟专用活动场地;有的楼盘没有设置车库或者车库设置不合理,存在安全隐患;有的居住区园林绿化没有考虑残疾人的便利性;甚至有的居住区园林建设被任意改造,绿地成车库,或绿地面积肆意缩减,这些问题都体现出城市居住区园林绿化建设中没有做到“以人为本”,规划不合理造成的。
3、生态功能缺失,景观配置失衡
生态化的建设就是要遵循生态学的原理,建设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科学植物群落,建立人类、动物、植物的新秩序,然而,城市居住区园林建设中存在生态功能的缺失,具体表现在:
首先,绿化地花卉、树种选择不当,存在什么时尚选什么,什么好看选什么的思想,造成园林绿地缺乏规划,造成环境园林建设要素风格杂乱无章、不成体系。
其次,园林建设初期,更注重美观和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环境保护和生态改善,为了追求更高的取费标准,设计者们有时会以亭台楼阁、假山叠石等无生命的景观替换植物,造成绿色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缺失。
再次,居住区园林绿化的后期养护管理不完善,缺乏专业人员的养护,造成绿地草坪退化、杂草丛生,一些乔木灌木修剪不到位,造成植物生产不够理想,美化效果不理想。
二、城市居住区园林绿化的人文要求
1、以人为本,塑造良好居住环境
在人们物质生活日益满足,不断追求精神需求的今天,居住区绿化情况已经成为居民择居和生活的基本要求。对于追求身心健康的现代人群来说,人们更加需要一个更健康、宜居并且实用的居住区环境,因此,城市居住区园林建设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要围绕城市居民的心理和生理需求,进行居住区园林绿化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人与居住环境的长期和谐发展。
2、合理规划,坚持可持续发展
城市居住区园林建设应具有生态意识和发展意识,合理规划并呈现空间结构,使居住区车库、道路、镶嵌体及基质等景观要素的数量、结构、空间布局等合理化,使信息流、物质流与能量流畅通,使景观不仅符合生态学原理,而且有一定的美学价值,适于人类聚居。
3、行为导向,注重居民的身心健康
单调的生活、巨大的工作压力、复杂的人际关系,城市居民身心俱疲,因此,对于城市居住区园林建设的设计师们来说,应重视环境对人的行为导向的引导作用,在注重艺术形式和视觉效果的同时,也要重视环境对人类身心的调节,从景观学、生态学、美学及行为学等多角度综合考虑,合理建设,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
三、城市居住区园林绿化的建议
1、统筹规划,合理利用空间扩大绿化面积
合理规划布局,充分利用小区空间,建设功能齐全的宜居环境,同时,对于楼层较高的居住区,在小区绿化时不能只考虑楼层低的居民,也应该考虑楼层中、高的这些居民俯视时对小区绿化的景观感受。因而设计师在小区绿化造景之时,要充分考虑楼层较高的居民的俯视感受。
2、合理布局,体现人性化
加大绿化面积的同时,设计者应充分考虑居民的生活便利性,每个人都需要适度的户外活动空间,因此,城市居住区园林建设应将绿化与居民的生活有机结合,体现设计的人性化,增设老年人、幼儿活动空间,考虑各类人群的实际需要及便利性,使居住区环境充分体现景观、健身空间、活动空间与绿地的合理布局,打造“人居”与“人聚”的有机协调。
3、考虑城市居住区园林建设的生态功能
综合生态、造景等多方面的因素,选择适宜的花卉、树种,同时结合现代居民对于健康的要求,小区绿化的树种,应选择无毒的乔灌木,除此以外,居住区园林绿化的建设还应该注意植物配置层次分明,注重颜色的协调。首先,植物配置考虑高、中、低、地被层四个层次,使空间具有自然的节奏感。其次,植物色块的布置上,除了要考虑色彩的简洁明快,还要考虑后期的养护,以达到较好的绿化效果。最后,充分考虑居民物质条件的发展,合理规划布局,促进园区绿化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为了给城市居民创造宜居的良好环境,减轻人们的工作生活压力,居住小区的园林绿化已经作为城市园林的一部分,园林设计者们需要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以追求人与自然相和谐为目标,不断进取,才能使居住区的绿化更贴近居民、贴近生活。
【关键词】原创性 《我心永爱》 音乐分析
歌剧是一门西方舞台表演艺术,1600年诞生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主要或完全以歌唱和音乐来交代和表达剧情的戏剧。而中国原创性歌剧从20世纪2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如《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等。
一、歌剧的原创性
一部歌剧的创作,就如同一位母亲养育自己的孩子一样,无论这位母亲哺育了多少个孩子,要做一位优秀的母亲,她需要做到“因材施教”,根据孩子的不同个性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原创性的歌剧也是这样。“原创”就是一个全新的创作,在没有沿袭前者的情况下,创作者通过一度创作而得成的作品。对于歌剧的原创性来说,主要体现在创作背景、写作手法、人物的情感内涵等方面的与众不同,但是总体上又能体现出什么样的特征呢?本文将以歌剧选曲《我心永爱》为例来探析。
二、歌剧选曲《我心永爱》的音乐分析
(一)《我心永爱》的创作背景
《我心永爱》是总政歌剧团为全军第七届文艺会演的轻歌剧《玉鸟兵站》的曲目之一,而后也参加了国庆五十周年献礼的演出。该剧是冯柏铭编剧,张卓娅、王祖皆、刘彤作曲,王晓岭、妮南作词。该剧采用军旅题材,通过女主角那双纯净的双眼和美丽的心灵,来歌颂当代军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崇高的品质。
(二)《我心永爱》的音乐风格特征
1.音乐素材
在音乐素材方面采用了西部多个少数民族的音乐元素,并与现代音乐节奏、语法和语汇,巧妙地将民族性和时代感相融。而剧中女主人阿朵的咏叹调《我心永爱》经常被歌手们选为青歌赛的参赛曲目,也是中国歌剧的优秀唱段之一。
作曲家在这部轻歌剧的音乐创作上采用新的尝试,把西方歌剧的创作手法与中国民族特色相结合。而在演唱技巧上有更高的要求,即唱法上将民族、美声、通俗相融合(各种唱法都能唱),使音乐呈现出现代元素的民族韵味。
2.曲式分析
《我心永爱》是个简单的一部曲式,由四个不同的并列结构构成。在调式方面,主调到下属调;在和声方面,以属主呼应的完全终止来贯穿;在写作手法方面采用层层递进的手法,抒发逐渐上场的情绪。
第一部分,以节奏、速度的变化,休止符的运用,来表达女主人公阿朵内心的痛苦、苦闷和哽咽的情绪,仿佛阿朵正低着头喃喃自语。
第二部分,情绪上与第一部分比较,上了一个台阶。速度、音层、节奏、调式的频繁变化,情感上从先前的喃喃自语到伤痛的宣泄,显得更加哀伤和遗憾。
第三部分,情绪上更加激昂,并被赋予了军人的坚韧与顽强的精神品质。速度的变换,伴奏织体的厚重,以及平均的规整节奏型前进,使音乐被赋予了军人的坚硬、刚强的无谓牺牲奉献的高尚品质。
第四部分,犹如女主人公阿朵在仰天嚎哭。节奏力度上变得缓慢,音乐线条直线上扬,在第四部分达到全曲。通过高亢的音区和不断重复的歌词“我等你回来”,表达的是对永恒爱情的追寻,对信念的执著,以及军人的无私奉献精神和崇高品质。
此曲以小调贯穿,调式由主调到下属调式的不稳定,与音乐情绪一路直线上扬、激昂、高涨的情感表达形成两个对立的戏剧冲突。犹如女主人公内心渴望爱人不要离开、不要远去,而军人又必须守卫家园、无私奉献的精神。以此来表现主人公内心的矛盾、纠结和哀痛。
(三)演唱的情感表达
《我心永爱》这首女高音咏叹调,可运用美声、民族、通俗等不同的演唱方式来演绎,重点在于如何深情地将人物内心的情感得以释放,而不再停留在该采用哪种演唱方式对其进行演绎和诠释。
编创者善于运用戏剧冲突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例如《我心永爱》中,作曲家以调式的转换、音乐材料的变化与恒久不变的爱情、层层递进波动。编创者巧妙地将女主角情感的波动,通过创作手法的变化来体现音乐的起伏和剧情戏剧性的发展。
三、歌剧选曲《我心永爱》的原创性特征
(一)中国国情特色
该剧在创作题材的选择方面,采用了军旅题材,并紧扣中国当代的社会现实。剧情方面,由于中国西北部地理条件恶劣,所以女主角在原始森林迷路,又恰巧有驻守在附近军区的连长外出得以营救。
(二)中国民族特色
该剧在音乐素材方面,将少数民族音乐元素与现代音乐节奏、语法和语汇结合,巧妙地将民族性和时代感相融。《玉鸟兵站》这部歌剧,主要由《我心永爱》《玉鸟之歌》《嗨!香格里拉》等曲目构成。该剧以诗化的表现形式,勾勒出水墨画般恬静的玉鸟古镇风光;以跌宕起伏的戏剧冲突,浓墨重彩的表现手法刻画出人物的情感,以及剧中主人公心灵深处的纯净和美好。
(三)中国文化特色
中国文化讲求含蓄、内敛,中国人的爱情追求矜持和内在的深刻。我们通过《我心永爱》全曲的歌词可以看出,没有一句“我爱你”,只有不断地呼喊“我等你回来”,这一声声从心底的呼唤比“我爱你”这三个字来得更深刻和真切。
结语
《我心永爱》这首轻歌剧选曲,是中国当代轻歌剧中的优秀代表作品之一,《玉鸟兵站》的创作对我军在戏剧创作上有重大的贡献。该剧作为中国原创歌剧,也将推动中国歌剧原创性的创作发展。
参考文献:
[1]满新颖.中国近现代歌剧史[M].中国文联出版社,2012.
[2]《中国歌剧史》编委会.中国歌剧史(上、下)[M].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
[3]尚家骧.欧洲声乐发展史[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