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管理信息系统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管理信息系统的课程任务重任课老师需讲授计算机硬件与软件技术,数据库技术,程序设计方法,数据整合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管理技术,辅助决策技术,面向对象技术,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对象持久化技术,软件测试方法,系统运行与维护等内容(见图1)。因此,课程内容繁多,考虑课时所限,单独依靠传统的授课方式,学生很难熟悉、掌握课程的内容。
(二)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更新快1.数据库系统的体系结构。已逐渐从早期的主机集中式向客户机/服务器模式(即C/S模式)再到如今广泛应用的浏览器/服务器模式(即B/S模式)的方向发展。B/S模式是从传统的C/S模式发展起来的计算模式。C/S是松耦合系统,是通过消息传递机制来进行对话的,由客户端发出请求给服务器,再由服务器进行相应的处理之后经传递机制送回到客户端来,而B/S模式是把C/S模式的服务器端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化,分解成多个数据库服务器和Web服务器,同时也简化了C/S模式的客户端,仅保留其表示功能,从而成为了一种典型的三级结构模式:表示层、处理层和数据层。2.程序设计的语言。已由最初面向过程的程序语言(如C语言)发展到如今的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如VB、Java、.net);Java编程语言的风格十分接近C、C++语言。Java是一个纯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它继承了C++语言面向对象技术的核心,Java舍弃了C++语言中容易引起错误的指针(以引用取代)、运算符重载(operatoroverloading)、多重继承(以接口取代)等特性,增加了垃圾回收器功能用于回收不再被引用的对象所占据的内存空间,使得程序员不用再为内存管理而担忧。在JavaSE1.5版本中,Java又引入了泛型编程(GenericProgramming)、类型安全的枚举、不定长参数和自动装/拆箱等语言特性。3.数据的采集方式。由原来的人工录入发展到如今的条形码、RFID、GPS等物流网设备的采集。条形码识别技术最早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是随着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是由一组排列规则的、黑白相间的、粗细不同的条状符号组成,这些条状符号对应着不同的数字,能够很方便地译成二进制数和十进制数,并可以根据不同的组合方法表示不同的含义。射频识别(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RFID)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是一项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耦合(交变磁场或电磁场)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并通过所传递的信息达到识别目的的技术。与其他自动识别系统一样,RFID系统也是由信息载体和信息获取装置组成的,主要由三部分构成:标签(Tag)、阅读器(Reader)、天线(Antenna)。全球定位系统(GlobalPositioningSystem,GPS)的简称。提供车辆定位、防盗、反劫、行驶路线监控及呼叫指挥等功能。要实现以上所有功能必须具备GPS终端、传输网络和监控平台三个要素。4.互联网核心技术。逐渐从Web1.0(以数据为核心)发展到Web2.0(以人为出发点)。Web1.0以门户网站等技术为代表,强调内容的组织与提供;而Web2.0技术以Wiki等自服务模式为主,强调自服务和内容由使用都自动生成。Web2.0,是相对Web1.0(2003年以前的互联网模式)新的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是一次从核心内容到外部应用的革命。由Web1.0单纯通过网络浏览器浏览html网页模式向内容更丰富、联系性更强、工具性更强的Web2.0互联网模式的发展已经成为互联网新的发展趋势。Web1.0到Web2.0的转变,具体的说,从模式上是单纯的“读”向“写”、“共同建设”发展;从基本构成单元上,是由“网页”向“发表/记录的信息”发展。5.系统整体观念。由原来的独立系统开发逐渐延展到现在集成系统的开发。随着全球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企事业单位对信息化建设越来越重视,并且正逐年加大投入力度。企业各部门根据其自身需求,有的自行开发了业务系统及数据库管理系统,有的购买了相应的软件系统,由于这些系统在建设时期、开发技术、使用设备等方面的差异性,导致了其相互之间很难实现数据的共享和交互。为了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同时满足各级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需要,系统集成为了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现金的开发多数针对信息系统集成的框架体系以及信息系统集成的相关技术两方面进行阐述,信息系统技术主要包括:数据仓库技术、中间件技术、SOA架构、决策技术、WSH架构、异构数据整合技术、WebService技术等。
(三)管理信息系统的教材多样各开设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高校几乎都出版了相关的教材,但是由于各高校的偏重点不相同,教材和授课内容上的差异也较大,所以管理信息系统的授课不能采用“拿来主义”,必须结合学校特色开展教学。
二、管理信息系统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1.注重理论教学,缺乏案例教学。部分老师在讲授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时,强调理论的介绍,忽略了案例的作用,不仅容易使课堂枯燥乏味,甚至可能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传统的管理信息系统教学过程常常以教师为中心,围绕教材,向学生灌输课本知识,致使教学与生活脱离、理论与实际脱节,忽略了真理形成的过程,忽视了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案例教学是加深学生理解、增强记忆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是目前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手段。在教学案例的改革过程中,编制的许多管理信息系统案例仍然处于浅层次,低水平,况且是凌乱的几个点,不能贯穿成一条线,很难在管理信息系统案例教学中全面展开应用。期待从事管理信息系统教学的同仁和专家们,共同研究探索,资源共享,使得管理信息系统教学在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2.过分强调案例教学,讲授知识少。一味地强调案例教学,案例充分,所讲内容学生容易掌握和理解,但是讲授的内容相应会有所限制,管理信息系统的知识点没有充足的时间去讲授。案例教学需要师生双边互动,一般耗时较多。如果授课内容较多而课时受限,就会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建议在讲授重点内容时,精选案例,精心策划组织实施案例法教学。如果不考虑学科的特点过分强调案例教学,就会流于形式,无异于一般举例,这既不现实也不科学。3.针对所有专业的学生,讲授相同的内容。由于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主干课程,对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内容的学习重点也应该有所偏差,根据专业特色。案例是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来的,涉及生活和学生所学专业的各个方面,一个好的案例可以成为知识的载体,它将管理信息系统的思想和方法融入其中,能使管理信息系统的“有用性”更鲜明地体现出来。实践探索证明,案例教学的确是教学的一种好的方式,是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的一个发展趋势,其良好的教学效果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三、管理信息系统案例教学方法探讨
针对管理信息系统案例教学中经常出现的难点,探讨多种方法。1.结合专业特色,制定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案例。针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等专业的学生,管理信息系统为其主干课程,授课时要从真实软件项目中总结、归纳软件开发全过程作为案例,包括:系统调查和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程序设计、软件测试、运行与维护等。针对如航运管理、交通运输等专业的学生,选定物流管理系统、水路运证系统等学生熟悉的领域中的开发过程作为案例,将会加快学生的理解和记忆。2.综合考虑课程约束,制定恰当案例辅助学生多视角理解管理信息系统。由于专业不同,所以管理信息系统的课时安排有时也存在差异,如课时为72学时、54学时和36学时。对72学时,可以选用一些涉及面广、业务逻辑复杂的信息系统;而对36学时,最好选用一些结构简单、功能少的小系统。3.问题驱动,引导学生对案例产生疑问,循序渐进掌握理论知识。管理信息系统的案例选定之后,每次课程结束时,提出下一节课将要讨论的主要内容,给学生留充足的课后时间来分析探讨、尝试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动手能力。课堂上,直接针对问题,引导学生来尝试解决,除非难点问题,直接和学生共同来探讨决绝办法,并举一反三。
四、管理信息系统案例教学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供电企业;安全管理;信息系统;优势
安全管理工作不仅会对员工与企业的利益产生影响,甚至还会使其有关人员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对于供电企业而言,其安全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企业形象与社会的稳定。为了使供电企业的事故发生率降低,管理水平提高,安全管理系统的建立是十分必要的,它是安全输电、供电的有力保障,能够利用电子设备使系统智能化的采集、处理和输送信息,实现安全生产。
1 供电企业安全管理的不足之处
1.1 安全应急决策无法实现
由于许多不同方面的因素都可能导致安全事故,并且安全事故通常是紧急发生的,安全人员一般无法迅速获得准确信息,因此安全应急决策往往无法在第一时间内实现。除此之外,因为没有建立健全有关的管理制度,对于发生过的事故案例的查询不具有实时性和系统性,从而在事故发生时延长了应急救援决策相应的时间,最终增加了发生安全事故的几率。
1.2 无法实现高效的安全管理
最近几年,大部分企业的安全工作是通过人力巡检实现的,对于有关企业的安全管理信息则采用手工记录的方式。这种模式下劳动力的需求量自然会增大,数据处理工作频繁且量大。一方面导致企业中安全管理部门增大了工作难度,另一方面安全管理人员也无法保证数据记录的准确性,很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另外,人力安全训练的方式也不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工作速度较慢,对于安全管理人员的精力与时间来说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1.3 信息资源共享无法实现
纵观最近几年各供电企业安全管理的现状,可以发现信息化的安全管理在大部分企业中都没有得到应用,无法有机结合安全管理知识与以往的良好经验资源,经常发生重复建设安全管理信息的现象,影响系统正常运行,导致企业的经济效益受到极大损害。
2 供电企业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概述
2.1 安全管理系统
除了生产安全的管理外,安全管理与许多其他方面的管理都有关系,其涉及到的内容包括企业的效益、卫生以及环境等。安全管理系统一方面对于可能发生的安全事件起到预防作用,另一方面还能以实际情况为依据做出相应改变,当供电企业改变自身任务时,安全系统能够对安全目标、安全任务和安全计划等不断修正,这与以往管理的静态模式相比有很大的进步。在实际操控安全管理系统的过程中,能够以突发事故的具体状况为依据,及时实行科学有效的措施加以控制,使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在最大程度内得到保障。
2.2 管理信息系统
收集和录入信息、存储信息、传输信息、加工信息以及输出信息是管理信息系统的五个主要功能。该系统充分利用了数据通信设备与电子计算机等,利用网络有效连接各个地区的信息处理中心,从而实现共享网络的丰富资源,包括软件、硬件、通信设备与数据等。这样除了能够使信息运转速度加快,还能够将具有较高可靠性的依据提供给企业管理者,有利于其做出决策。最近几年,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开始被逐渐应用于一部分中型、大型供电企业中。在具体的运行过程中,每天会接收许多有关的供电事故信息,如某地区的线路断路或短路等,导致发生停电事故等,在综合分析、处理和判断这些信息时如果仅依靠人力完成会显得十分繁琐而复杂,难度很大,这种情况下建立健全管理信息系统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而且我们可以预见今后管理信息系统在供电企业管理工作中广阔的应用前景。
3 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在供电企业中应用的优势
人性化管理与智能化管理的融入是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于供电企业中的优势,信息化管理为企业带来了许多便利,具体来说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3.1 实现企业资源的整合,节约人力财力
各供电企业通过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实现各方面资源的整合,包括安全管理人员的经验、有关安全管理的知识以及可视化的地理信息等。因为该系统中采用的应急救援措施是以联动机制为基础的,所以能够非常准确的实施安全管理措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供电企业浪费财力资源与人力资源的情况,达到了整合与共享企业安检信息以及其他与安全管理系统有关信息的目的。
3.2 使安全检查工作过程中收集数据的准确性与完善性得到保障
安全管理信息系统不同于供电企业以往的信息记录方式,该系统的管理方式注重统一性。以往企业采用的记录方式为人工笔记,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假如有关人员丢失了笔记本,那么该方式的安全隐患就是直接暴露出来,给供电企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而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则改善了这些缺陷,其在统一管理过程中应用了计算机设备,不仅使收集数据的完整性得到保证,更使收集数据的准确性得到有效保证。
3.3 使资源在现代企业安全管理信息系统中得到了共享
这个系统拥有很多的特点,其中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这两者之间交流的进行就是系统中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在这个系统中,交流变的非常的迅速,能够非常方便的进行交流,使的交流覆盖的范围更加广泛。现代企业安全管理信息系统之所以能够对资源进行有效的共享,是因为它利用了提供信息交流的平台进行的。在它利用的交流平台中,有许多的平台,其中最为关键的几个平台就是对内容进行展示的平台、对信息进行的平台以及对技术进行学习的平台等。其中该系统可以通过对企业的一些安全事例疯进行公开的展示,把安全管理方面的一些难点,还有安全技术方面的一些困难以及安全事故进行公开化,把资源进行共享。除此之外,对于一些先进的技术、实用的专业技术等,还需要管理人员对其进行合理的提出或者应用,把各个信息之间进行充分的交流。对于一些安全事件,可以通过某个窗口进行,不仅仅是安全的管理者能够进行,普通的人民群众也可以对自己所掌握的安全事件进行公布,这个人人能公布信息的平台就是信息的平台。人们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与别人进行交流,把自身的体会、经验、对技术的需求等分享给别人。一些技术可能有需求的人会对其进行查阅,这时就需要有一个专门的服务平台来满足查询者的需要,最好的一个平台就是技术学习的平台。在进行查询的时候,查询者能够根据获得的信息进行自己想法及技术的发表。使资源能够得到充分的共享。
4 结语
在当今的现代企业安全管理中,该系统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取代的关键部分。企业要想对资源实现共享,就必须使该系统得到完善的建立,这样不仅可以使企业的管理变的透明,也能使企业的安全管理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企业如果要在未来稳定、快速的发展下去,就必须使该系统得到改善,不断的对其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
[1]赵平.加强安全文化建设 推动企业经营创效[J].理论学习与探索,2012(1).
[2]陈伟炯,沈康辰,苏飞.安全管理体系的计算机辅助审核技术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1(10).
[3]宋守信.安全心理学、行为学在电力企业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13(10).
(1)动态权限策略
根据信息管理的具体应用业务流程,并且结合系统级安全策略,动态对系统中的不同信息和用户赋予不同的权限。例如,在OA系统中,可以设定系统中的具体文档、合同的阅读者和审核者范围,甚至可以对哪些用户可以文档中某一部分的内容进行阅读或者修改的权限进行设定,采用动态权限机制来保证系统的安全;
(2)操作记录
将用户操作进行自动记录和存档,同时保存文档修改之前和之后的版本,从而记录下文档的修改轨迹。
2安全技术具体应用案例
2.1信息管理系统安全分析
由于电力市场的特点决定,电力系统参与的各个主体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利益团体,例如电力公司信息管理系统中的交易热暖,能够申报授权范围内的交易数据,对市场信息进行查询;结算人员可以对各类交易的执行情况和执行结果进行考核结算。因此,为了防止系统用户在信息管理系统中进行越权操作,或者操作不当给各方带来的损失,需要对电力公司的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安全控制。由于电力公司所涉及的业务广泛,为此电力公司内部信息管理系统数量众多,主要包括负责对发电厂、输配电线、变电站的正常运行和生产进行监控的SCADA/EMS系统,负责电网调度运行、电网通信、继电保护进行综合管理的DMIS系统,负责电力企业决策支持的MIS系统,以及负责电力企业办公自动化的OAS系统等。根据电力行业的特点,要求在电力公司信息管理系统中必须要确保SCADA/EMS系统的安全性,其他信息管理系统安全性要求也较高。
2.2信息管理系统网络结构设计
目前,为了提高电力公司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性,电力公司采取如图1所示的,包括SPnet(电力信息网)和SPDnet(调度信息网)的专用网络和Internet公共网络相结合的网络结构。通过内网与外网的物理隔离,既满足了MIS系统、OAS系统的Internet用网需求,同时也保证SCADA/EMS不能够直接访问Internet,从而最大程度上的保证系统安全。
2.3信息管理系统安全体系结构设计
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体系结构设计。在电力公司信息管理系统安全体系结构中采用了如下的安全策略来保证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
(1)分区安全保护策略
根据电力公司内部各信息管理系统所管理业务的重要性,对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级别进行划分,重点保护网络内的安全区Ⅰ内的SCADA/EMS实时监控系统,和安全区Ⅱ内的交易系统;
(2)横向隔离
安全区Ⅰ与安全区Ⅱ内部的时监控系统,和交易系统采用防火墙进行逻辑隔离,而安全区Ⅰ、Ⅱ与安全区Ⅲ、Ⅳ之间采用正向和反向专用的安全隔离装置进行物理隔离;
(3)专网专用
SPDnet调度网提供两个逻辑隔离的安全隔离装置与安全区Ⅰ和Ⅱ进行通信,SPnet电力信息网与SPDnet调度网实现物理隔离;
(4)纵向认证与保护
安全区Ⅰ和Ⅱ的边界都设置了具有加密和认证功能的安全网关,而Ⅲ和Ⅳ的边界部署了防火墙;
(5)整个网络只有安全级别最低的安全区Ⅳ通过防火墙直接访问Internet
从如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根据不同信息管理系统的需要,可以灵活应用物理隔离技术、逻辑隔离技术,以及辅以系统安全技术和应用安全技术,来多方位的保证系统中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
3结束语
信息系统的风险性可以分为人为性风险和非人为性风险,非人为性风险主要包括环境和系统风险。信息系统的脆弱性主要包括硬件、软件、管理以及运行环境等四个方向,从硬件方向讲,指硬件设备存在的漏洞和缺陷。从软件方向讲,在信息系统的研发过程中所产生的错误信息,进而导致系统出现漏洞,对安全造成严重危害。从管理方面讲,是指在日常管理和应急预案管理的过程中存在问题。从运行环境方面讲,指的是办公室、计算机房、温度、湿度以及照明条件等情况导致的系统漏洞。
2信息系统管理中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方法
2.1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内容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评估资产的威胁性和脆弱性,对已有安全措施进行风险评估分析。信息资产是指对信息资源产生一定利用价值的总称,是信息安全评估中的重点保护对象,主要分为人员、数据、软件和硬件等资源,根据各种资源的完整性、保密性以及可用性进行等级划分,评估组织系统中资产的威胁性,包括直接威胁和间接威胁等,根本目的在于对安全风险需求的分析,建立风险防范措施,有效降低信息安全的威胁性因素。
2.2风险评估方法
信息系统管理中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方法较多,本文主要从人工评估法和定性评估法两方面进行分析。人工评估法。又称为手工评估法,是指在整个风险评估的过程中,运用人工作业的形式进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通过对资产、投资成本的风险的安全需求、威胁性、脆弱性以及安全措施等,进行有效评估,根据其风险效益制定出与之相对应的决策。定性评估法。定性评估法是根据专业机构以及专家等对风险的判断分析,属于一种相对主观的评估方法,该评估方法偏向于关注风险带来的损失,忽略了风险的发生频率。其他评估方法包括工具辅助评估和定量评估等方法。
2.3层次分析方法
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对信息安全的评价体系进行构建,进而对风险进行综合性评价。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对信息安全的风险作出评估,评价信息安全风险所涉及到的各个要素间的相对重要的权数,根据各个要素的排序,作出横向比较分析,为信息安全的风险评估提供可靠依据。对信息安全的风险评估中,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有效评估,进而增强风险评估的有效性。通过分析资产、威胁性、脆弱性以及安全措施的四个评价指标体系,对安全风险进行合理性的分析评估,降低安全风险系数。
3结语
【关键词】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档案管理
1、引言
随着信息经济化的不断推进,我国在信息系统工程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由于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信息系统中工程监理的法律法规以及技术人员方面依然存在很多不足,从而其导致掌控信息量不对称,因此鉴于在这种形式下,信息系统工程监理中的档案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2、信息系统工程监理中档案管理的概述
2.1 发展现状
我国在2003年1月3日颁布了《电子政务工程技术指南》,此指南明确指出:“同一个工程建设和监理必须是相互独立的机构分别承担且监理单位要在承建单位之前进行介入,监理单位明确后,建设单位才可以进行工程建设。”由此可见,国家相关的政府部门已经意识到了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重要作用。但由于我国起步较晚,很多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工程前,会主动要求监理介入并以此减少项目失败风风险,但这种现象仅仅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比如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区常见,在一些经济落后的地区,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几乎是不存在的,甚至有的偏远地区根本对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理念一无所知,那么档案管理更加无从谈起。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不同地区对其理念的认知程度是有很大差别的。
2.2 监理档案管理工作在信息系统工程的重要性
在信息系统工程项目中监理档案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它是监理方在进行工程项目建设中所形成的文字性记录,其是判断监理工作是否做到位重要的凭据之一。所以,在信息系统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无论工作多么繁杂都必须对当前的建设活动进行文字性的记录。通过文字记录及相关数据来说话,是切实做好信息系统工程监理中档案管理的重中之重。
2.2.1、监理资料档案对于建设方的重要性
信息系统工程单位首要要求就是对监理档案进行有效的管理。建设方将信息系统工程交付给监理进行负责后,也是要定期进行工程进度跟踪和监督的,而跟踪和监督的主要依据就是监理的档案资料,这些资料包含着信息系统工程建设中的详细情况,建设方通过对档案、数据的查阅来对工程进行全面的了解,并可以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和整改。[1]
2.2.2 监理资料档案对于承建方的重要性
在工程建设中,当工程出现问题时,建设方、承建方及监理方三个单位的相关人员要对工程问题进行排查,而此时信息系统工程监理中的档案资料则成为了排查时最重要的依据,不仅能够维护监理及建设单位的合法权益,也能够最大限度的保证承建方的经济不受损失。所以,承建方要尽力配合监理的档案管理工作,一旦发生问题,档案管理的完善度是其不受经济损失的最根本保障。
3、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目前存在的问题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理念已经逐步被大众所接受,其简历中的档案管理工作也慢慢走入正轨,但是必须承认: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现阶段还是存在不少问题的,它严重阻碍了信息系统工程监理中档案管理这一新生事物发展的速度,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2]:
3.1 档案管理资料中监理依据的信息技术标准落后于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
监理在进行档案管理工作时使用的依据是信息技术标准,当业主与承建单位签订了建设合同后,监理人员便应依据法律法规、合同和技术标准进行公平协调并解决各种问题分歧。技术标准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标准、软件工程标准、信息安全标准和建筑智能化标准等,但上述信息化标准更新速度很快,而目前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所参考的标准信息化技术更新明显滞后,这就导致档案管理记录不严谨,从而阻碍了它的发展。
3.2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中的档案管理存在严重的形式化
所谓形式化简单来说就是走过场,很多监理公司在承接了建设单位的业务后,其相关技术人员不具备足够的技术知识及管理经验,在制定监理方法和规章制度时敷衍了事。监理人员不按照要求记录工程进度的相关事宜,如不写验收报告、不在相关文书上盖章签字等。由于形式化严重,导致建设单位无法根据档案资料及相关数据了解工程进度、排查潜在风险,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整个工程不合格,从而使工程整体瘫痪。
4、信息系统工程监理中档案管理原则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中的档案管理不仅是监理单位切实实施工程项目监理责任的真实反应,而且是项目施工合同要求、控制施工质量、资金投入、工程进度等内容最详实的文字记录。在具体档案管理中应严格遵守以下几大原则:
①真实可靠性原则
监理人员应对自己所形成的档案文件真实准确性、完整性负责。比如监理填写的施工日记、各种审查验收报告及相关数据信息等。
②时效性原则
监理人员在进行档案管理时应与项目施工同时进行,无论在何种工作情况下都不得延误,在对一些工程进行验收、办理签证时,要根据相关档案管理规范,进行分类整理、排序并归档。
③分工负责的原则
工程建设监理中的档案管理是一项综合性、技术性及业务性非常强的工作,不仅仅需要监理人员工作严谨、细致,还需要建设单位、承建单位等相关人员积极配合,应人人树立档案意识,自觉维护档案管理原则,认真完成各自的档案管理职责,只有只有才能提高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档案管理工程的正常开展。[3]
5、提高监理中档案管理工作质量的方法
监理中的档案是对验证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是否正常工作而言非常重要的环节,所以,做好档案管理工作不仅对信息系统工程发展起到关键作用,也是检测监理人员工作业绩的标准。笔者根据相关资料及实践经验对提高监理中的档案管理工作质量提出了以下几个方法:
(1)信息系统工程监理中档案管理应从项目全局出发,制定统一的文档编制制度和规范,监理要根据信息管理系统和管理软件的实际情况,制定统一的文本格式。文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改变,以此来保证档案信息的时效性。
(2)在档案查阅、整理使用过程中应善于发现问题并及时补充、整改。比如档案资料不全面,一些文档被实践证明很有价值,但由于疏漏未详加记录等。
(3)监理档案应与信息系统工程进度保持同步,避免信息后补、遗漏等现象。档案管理要保证真实有效、格式统一,以便将来好查阅。
(4)灵活运用计算机管理系统及软件,提高监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及管理水平。
(5)在对资料进行归档、标注时,要使用拥有耐久性字迹的书写工具,不要使用圆珠笔或者是铅笔,时间一长容易褪色、笔记容易模糊。
(6)对于监理人员来说,工期越长所编制、管理的档案越多,工作量就越大,单纯的人工手写难免会出现遗漏、疏忽等错误,应善于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4]比如在保存档案时,可将计算机软硬件区域加大,提高储存能力。监理档案管理人员应对每个项目监理部门报送的档案制作目录后进行电子扫描,将其转化为电子监理档案后分类管理,彻底实现无纸化的信息系统办公。
6、结语
每个新生事物的出现都要经历从不成熟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对于我国信息系统工程监理中的档案管理的形成而言,其发展历程也不会例外。随着人们对它认知度的提高,信息系统工程监理一定会被广泛运用到工程的各个角落。相应的,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档案也会不断完善最终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李红伟.将质量管理体系引入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之中[J].北京档案.2010年12期.
[2]姜月仙.试论信息时代医院档案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A].广西档案2010年第3期(总第99期)[C].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