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评价一个人

评价一个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评价一个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评价一个人

评价一个人范文第1篇

评价的计量化使评价活动强调了一些教学技巧上的细枝末节,却忽略了教师个人的才华,评价结果没能真正反映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识修养。教师教学行合理的评价关系到教师成长方向的确立。

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评价首先要建立评价的标准,标准是评价的依据和前提条件。评价标准的建立使判断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成为可能,更重要的是,它能引导课堂教学的改革方向。同时,它还能引导教师个人的成长方向,即教师今后应把精力投向何处。因此,评价标准的建立对于评价本身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评价标准的“真理性”受到质疑,那么评价活动和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就被打上了大大的问号。

评价的标准如此重要,那么怎样确立一个客观、合理的评价标准呢?或者说,评价标准确立的依据是什么呢?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源于教学观。教学观是比教学评价更高一个层次上的范畴。教学观是人们对教学的一个总体的观点、态度和倾向。有怎样的教学观就相应地产生怎样的教学评价标准。

从更深层次上讲,评价本身还必须从哲学的高度进行探究。从教育史来看,教学观是随着历史发展的,一个时代有着这个时代特定的教学观,体现了这个时代的文化和精神氛围。

在机械论占统治地位的时代,人们建立的教学评价标准也相应地带上了机械论的色彩。机械论的教学观提出以学科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来建立评价标准,即根据学生是否达到了预先制定的教学目标来评价教师教学的优劣。在评价中主要关注教师的教学效果,以学生的学业成绩的“结果”作为评价依据,可把这样的评价体系归人“结果论”范畴。

随着西方社会对“机械论”哲学观的批判,人们在教育中越来越倾向人本主义教学观。人本主义教学观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成长。这种教学观并不认为学习的“结果”是重要的,而是认为学生对学习的“参与”这个“过程”本身最重要。说到底,在这个教育全球化的时代,在这个知识信息爆炸的时代,在这个“后现代”哲学登上舞台的时代,并没有什么固定的知识体系是学生必须去学的。密斯教授在他的著作《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中这样表述:“在教育界,全球化过程造成的普遍不确定性一直在某些方面存在。后现代派就‘什么东西可以信心十足地教给学生’这一问题所怀的担忧,如今更因‘信心十足地教意味着什么’这一难以理解的问题而加剧—尤其是在谓的新知识经济时代,教学往往被简单还原为如何‘管理’教育空间,除了计划和组织技巧外,不需要教师有任何个人才千。..}17随着西方哲学对“主体一客体”、“真理一谬误”这些二元思维方式的批判,西方后现代哲学流派更加倾向于对任何号称为“绝对真理”的体系进行“解构”。他们认为任何真理都是从某一“视角”出发来看待问题的,并不存在自在自为的绝对真理。后现代文化的氛围也渗透到了教育领域,人们从对真理的崇拜转向个人切身的体验世界,强调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是第一重要的。在这种教学观下的教学评价体系主要关注教学的“过程”,强调师生互动,学生对教学的参与程度在评价体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可把这样的评价体系归人“过程论”范畴。

中国的文化传统讲究“中庸之道”,对结果论和过程论的评价体系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合理取舍的态度。这种中庸的态度也体现在了教学评价标准的建立上:评价的标准既要体现教学的目标是否达成,又要体现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程度。评价时既要参照预先规定的教学目标,又要关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程度。

教育学属于人文科学范畴,教育科学并不像自然科学那样精确和量化。但是为了体现教学评价的客观和准确,又必须对评价活动给出一个“结论”。(评价结论该“如何”给出呢?是采用“计量化”的分值,还是根据教育学的人文科学性质对评价结论给予文本的描述?这本身就是一个关键的问题。)教学活动本身的不确定性与评价结果所要求的明确性这两者处于一种“张力”之中,如何合理把握这对矛盾(张力)需要极高的智慧。

由于整个现代社会竞争氛围浓烈,对教师的教学评价需要给出明确的评价结果以选拔“胜者”。由于对于精确计量化的自然科学取得的物质和技术成就的认可和崇拜,人文科学也慢慢开始以自然科学的客观性(以精确的计量化为特征)为标准。对计量化的喜好与崇拜甚至到了如此高的程度,以至于如果某一学科(例如教育学、心理学等)不能精确进行计量,不能最终得到一个“数据”,那么这些科学就显得“不客观”而配不上“科学”这一称号。人文科学的计量化趋势越演越烈,20世纪的西方哲学和人文科学对此深感忧虑,对这个趋势给予了强烈的批判。加拿大著名的教育学专家、教育哲学家范梅南在他的著作《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中对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客观性标准作出了明确的区分,教育学应追求人文科学的严密性。“我们应该承认,人文科学对于准确、精确及严密有自己的标准。在定量科学中,准确与精确往往作为界定测量与设计精良的标志。与此相对,人文科学则尽量追求对具体事物丰富性与完整性的解释性描述,尽量使概念的基本本质达到完善。‘严密’的本意是‘坚硬’、‘硬度’。严密的科学研究基础被认为在方法上是严谨的、严格的,不与‘主观性’和定性研究妥协。‘硬数据’指最能反映数量单位或可测量到的测量的知识。与此相反,人文科学研究只有在道德和精神的意义上是‘强硬’的时候才是严密的。只有当一个人文科学的文本有勇气追求某些理念的独特性和意义时,才算是严密的。如果一个人并未准备坚持什么,那么坚持还有什么意义呢。这同样意味着,人文科学研究会以‘轻柔’、‘深清’、‘微妙’和‘敏感’的方式将生活现象的意义带人我们的意识。

人文科学的“计量化”趋势虽然遭到了西方哲学的强烈批判,但这个趋势本身似乎有进无退。为了追求精确和“便利”,“计量化”的方法也应用到教师教学的评价体系中。对教师的教学评价给出一些量化的指标:例如教学目标的确立是否合理,教师在教学中是否注重“师生互动”,教师的板书是否规范,教师是否采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等等。对每一项指标设立一个权重以赋予这些指标相应的分值,这些指标的分值相加以百分制计算。以这些量化的指标为依据来给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通过给每一项指标打分,并且根据统计学的权重计算对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效果给出一个最终的“总分值”。评价标准的建立是如此重要,我们不禁要问:各项指标被赋予的权重“依据”是什么?进一步问:各项指标本身被确立的“依据”是什么?更进一步深究,用百分制的计量化方法进行教学评价的“依据”是什么?或许用分值进行教学评价比较“方便”,“方便”是真理的代名词吗?例如,甲教师最终得分80分,乙教师得分85分,从最终的得分来看,乙教师的教学水平“当然”要优于甲教师。当两位教师的教学评价通过两个分值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不禁要对这个评价结果本身进行评价。一个问题浮现在眼前:这样的评价是否合理?

虽然这样的教学评价考虑到了“结果论”,即教学是否达到了预先确立的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评价也同时考虑了“过程论”,即教师在教学中是否注重“师生互动”等,但这些只是“外在的细枝末节”。通过这些关注细节的指标是否“真”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水平?更令人担忧的是:对这些“外在的细枝末节”的关注恰恰忽略了教师真正的教学能力,恰恰忽略了教师内在的学识和师德修养,恰恰忽略了教师个人的才华。

如何评价教师真正的教学能力和学识水平呢?这些都是教师“内在的”个人素质,我们只能通过教师“外在的”教学行为来对教师真正的教学能力和学识水平“略知一二”。外显的教学行为与教师内在的教学能力和学识修养是怎样的关系呢?或许,德国哲学家西美尔对伦理学的深刻论述能给我们一些启发。西美尔认为外在的“伦理行为”并不是判断德行的最终依据。任何以命令式的“应然”规定的外在的伦理行为体系无法包容人类广泛的实践领域,无论是个人的实践领域还是社会的福乐安康。唯有“有德之人”才是一切良善行为最终的“源泉”。有德行的“人”在他的日常的一言一行中自然“流溢”出伦理的意义。作为一切外在行为载体的“人”为他的一切善与恶的行为最终负责。西美尔在他的演讲集《叔本华与尼采—一组演讲》中对此有如下论述:“古老道德所宣扬的思想是,德行看重的不是事实,而是事实背后的意志企图。这个思想在此处达到其完整的深度和广度:意志不再被视为具体的、受到某个特定理智推动的冲动,而是作为基本的存在,也就是人的那种不受任何时间与变化之决定的自在。与此相比,那种流行的、对道德责任的逆向追究,却让人觉得它仅仅是从看重外部行为的司法判定迈出的最初和暂时的一步。可是就凭这一步,人们却已首先到达了道德主义,也就是就日常实践而言已经足够的、那种针对个别行为意志的裁判机构;相反,此时在那条外部道路的狭隘的道德含义背后,人们才抵达了最后一站,那形而上的终点站;整个的人,也就是说,他的绝对的、不可更替的存在就是载体,就是每一个别的,仅仅作为现象的善与恶及其相应责任的真正现实。

人文科学的“计量化”趋势虽然遭到了西方哲学的强烈批判,但这个趋势本身似乎有进无退。为了追求精确和“便利”,“计量化”的方法也应用到教师教学的评价体系中。对教师的教学评价给出一些量化的指标:例如教学目标的确立是否合理,教师在教学中是否注重“师生互动”,教师的板书是否规范,教师是否采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等等。对每一项指标设立一个权重以赋予这些指标相应的分值,这些指标的分值相加以百分制计算。以这些量化的指标为依据来给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通过给每一项指标打分,并且根据统计学的权重计算对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效果给出一个最终的“总分值”。评价标准的建立是如此重要,我们不禁要问:各项指标被赋予的权重“依据”是什么?进一步问:各项指标本身被确立的“依据”是什么?更进一步深究,用百分制的计量化方法进行教学评价的“依据”是什么?或许用分值进行教学评价比较“方便”,“方便”是真理的代名词吗?例如,甲教师最终得分80分,乙教师得分85分,从最终的得分来看,乙教师的教学水平“当然”要优于甲教师。当两位教师的教学评价通过两个分值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不禁要对这个评价结果本身进行评价。一个问题浮现在眼前:这样的评价是否合理?

虽然这样的教学评价考虑到了“结果论”,即教学是否达到了预先确立的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评价也同时考虑了“过程论”,即教师在教学中是否注重“师生互动”等,但这些只是“外在的细枝末节”。通过这些关注细节的指标是否“真”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水平?更令人担忧的是:对这些“外在的细枝末节”的关注恰恰忽略了教师真正的教学能力,恰恰忽略了教师内在的学识和师德修养,恰恰忽略了教师个人的才华。

如何评价教师真正的教学能力和学识水平呢?这些都是教师“内在的”个人素质,我们只能通过教师“外在的”教学行为来对教师真正的教学能力和学识水平“略知一二”。外显的教学行为与教师内在的教学能力和学识修养是怎样的关系呢?或许,德国哲学家西美尔对伦理学的深刻论述能给我们一些启发。西美尔认为外在的“伦理行为”并不是判断德行的最终依据。任何以命令式的“应然”规定的外在的伦理行为体系无法包容人类广泛的实践领域,无论是个人的实践领域还是社会的福乐安康。唯有“有德之人”才是一切良善行为最终的“源泉”。有德行的“人”在他的日常的一言一行中自然“流溢”出伦理的意义。作为一切外在行为载体的“人”为他的一切善与恶的行为最终负责。西美尔在他的演讲集《叔本华与尼采—一组演讲》中对此有如下论述:“古老道德所宣扬的思想是,德行看重的不是事实,而是事实背后的意志企图。这个思想在此处达到其完整的深度和广度:意志不再被视为具体的、受到某个特定理智推动的冲动,而是作为基本的存在,也就是人的那种不受任何时间与变化之决定的自在。与此相比,那种流行的、对道德责任的逆向追究,却让人觉得它仅仅是从看重外部行为的司法判定迈出的最初和暂时的一步。可是就凭这一步,人们却已首先到达了道德主义,也就是就日常实践而言已经足够的、那种针对个别行为意志的裁判机构;相反,此时在那条外部道路的狭隘的道德含义背后,人们才抵达了最后一站,那形而上的终点站;整个的人,也就是说,他的绝对的、不可更替的存在就是载体,就是每一个别的,仅仅作为现象的善与恶及其相应责任的真正现实。

外在的行为并不是伦理判断的最终依据,伦理判断的最终依据是形而上的整个的人,良善之人在他的外在的一言一行中体现出善的伦理意义。相类似的,“外在的”教学行为是教师“内在的”教学能力和学识修养的外显,优秀的教学真正的“源头”在于优秀的教师,优秀的教学活动是优秀教师的“整个的人”的自然流溢。对伦理行为的善恶判断困难重重,真正的教学评价也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标准。如果要对一位教师真正的教学水平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的话,最终依据只能是这个作为教师的整个的人。或许能通过他的一堂授课(但决不仅仅依据这“一堂课”)去“体会”他的作为教师的个人才华。“才华”这个词同时包容了教师的学术水平、师德修养、授课的个人风格、语言艺术等。

评价一个人范文第2篇

本人毕业于某大学临床医学专业,获得医学学士学位。本人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善于学习新兴技术和新的方法,具有持续发展的潜力。

对于医学,我有着深厚的感情。学医五年,细读医理,不禁酣畅雀跃,精研医案,往往拍案叫绝,掩卷沉思,常感豁然开朗之妙,临床印证,时有立竿见影之功。

在校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文娱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并取得一定的成绩:在大二和大三的暑期社会实践中,所在分队均荣获“校优秀小分队”称号;同时,我身体素质极佳,擅长多项体育运动。

在追求知识的同时,我努力完善自己的人格。在别人眼中,我工作勤恳,为人坦诚,思想活跃,吃苦耐劳,维护集体利益,有敬业精神,与人为善,尊重他人。我深深懂得有高尚的道德观和完美人格的重要性,我也深信自己能做得更好。

评价一个人范文第3篇

摘要目的:调查护士使用个人数字助理(PDA)的感受情况,评价已实施举措的效果,为今后更好地改进信息系统、优化PDA使用流程、完善发展PDA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编制的“护士使用PDA满意度调查问卷”对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耳鼻喉科14名护士进行2次调查(2次调查分别于科室护士应用PDA满1年时和满2年时进行)并进行比较。结果:护士在保证患者治疗安全、录入生命体征、规范护理工作流程方面的作用的满意度维持在较高的水平,而条目“护士对PDA屏幕大小”“护士对PDA的操作界面”及“使用PDA过程中出现问题时信息部门的解决速度”的得分虽有所提高(P<0.05),但仍处于较低水平。结论:领导及各部门的支持力度是提高护士满意度的直接保障,护士在保证患者治疗安全、录入生命体征、规范护理工作流程及支持力度等方面的满意度显著持久;对PDA网络的稳定性、PDA携带的便捷性、PDA的手写功能及PDA的数据传输速度满意度仍然较低,提示护理管理者需进一步加强部门合作,广泛征求护士建议,使用过程中能体现专科特色,提高护士使用PDA的满意度。

关键词 :耳鼻喉;护士;个人数字助理;满意度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11.001

作者单位:100034北京市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耳鼻喉科

池艳宇:女,本科,护师

通讯作者:沈凤勤,女,大专,主管护师,护士长

我国在2002年首先由北京协和医院试行使用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1],此后PDA逐渐被临床认可及应用,现已成为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重要工具。近年来,PDA在国内的应用功能逐渐扩展,在识别患者身份、床旁数据录入等优势明显。对护士使用PDA的满意度进行评价是保证PDA能够有效应用及推广的基础。护士作为PDA的直接使用者,其满意度已经引起国内外护理管理者的广泛关注,成为评价PDA使用情况的重要指标。Davenport[2]认为,护士如何感知使用移动护理的利与弊影响着管理者对护士使用移动护理的决定;护士对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接受程度或满意度是应用该系统的关键因素[3]。鉴于此,本研究分别于2012年4月及2013年4月(即本科室应用PDA满1年和满2年时)对耳鼻喉科护士使用PDA的满意度进行调查,旨在总结护士使用PDA的感受情况,评价现有举措的效果,为今后更好地改进信息系统、优化PDA使用流程、推广应用PDA提供实证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本研究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调查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耳鼻喉科护士14名,均为女性,年龄22~53岁,中位年龄29岁。工作年限:5年及以下6名,5~10年2名,10~20年2名,20年以上4名。职称:护士7名,护师5名,主管护师2名。学历:大专8名,本科6名。年龄和工作年限以2013年情况计算。

1.2研究方法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自行设计“护士使用PDA满意度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工作年限、教育程度、职称等;第二部分是护士对使用PDA的满意度调查,包括4个维度(即PDA本身性能,PDA功能,支持力度,PDA作用),共23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1~5分分别代表非常不满意、不满意、一般、满意和非常满意,得分范围为23~115分,分数越高说明护士满意度越高。问卷Cronbach′s α系数为0.94,请5名专家对问卷进行内容效度测评,对30名护士进行预试验,得出该问卷每条目的CVI为0.80~1.00,平均CVI为0.94。

1.3资料收集方法分别于2012年4月(科室应用PDA满1年时)及2013年4月(科室应用PDA满2年时)向研究对象发放问卷,给予统一指导语,要求每名护士独立完成问卷。2次均各发放问卷14份,回收28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1.4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录入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描述,采用t或t′检验进行比较,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表1)

3讨论

3.1支持力度是提高护士使用PDA满意度的直接保障在使用满1年和满2年时的调查中,条目“使用PDA过程中护士长的支持力度”的得分分别为(4.64±0.49)分和(4.71±0.47)分,条目“科室对使用PDA的培训”的得分分别为(4.43±0.65)分和(4.71±0.47)分,两年均维持在较高水平。护士长作为护士的直接领导者,其态度和行为对护士产生直接影响。在使用PDA初期,面对护士的各种抱怨,护士长始终表现为理解、支持及疏导,将护士遇到的问题快速反馈给上级部门,对护士非主观错误不予责罚。例如,在应用PDA初期护士进行文件书写时会因操作不熟练出现错字、漏字或漏写现象,科室通过“三级检查法”尽量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三级检查法”即护士自查,组长检查,护士长抽查,针对反复强调仍然出现的错误进行批评。

科室设置PDA联络员,负责参加全院培训及对本科室护士的培训,PDA联络员需有较高的理解、沟通、表达能力,并且熟悉PDA的各种功能,对科室使用情况进行指导。科室根据需要不定期讨论PDA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PDA的新功能进行及时集中培训及张贴操作流程图。科室及时有效的培训,护士长相对宽容理解的管理方式,有利于护士减轻压力,更好地接受并使用PDA。

此外,“使用PDA过程中出现问题时信息部门的解决速度”得分由使用满1年时(3.00±0.55)分上升到使用满2年时(3.57±0.65)分(P<0.05),这一显著的提高表明医院管理者的重视程度,为PDA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有力保障。

3.2使用PDA有利于保证患者治疗安全在使用满1年时和满2年时的调查中条目“护士对使用PDA进行患者身份识别”的得分分别为(4.29±0.47)分和(4.50±0.76)分,均值处于满意到非常满意之间,条目“PDA在保证患者安全方面的作用”得分分别为(3.71±0.73)分和(4.14±0.87)分,均处于较高水平,此结果与Stroud等[4]的调查结果一致。Stroud等[4]调查显示,有91%的调查者认为使用PDA有利于支持临床护理决策,89%认为可提升患者安全。分析其原因可能为:移动护理信息技术将条码技术、无线网络技术和移动计算机相结合,实现了条码身份识别和患者信息数据床旁采集,可确认患者给药标签、检验标本的条形码与患者腕带上的身份标识条形码的信息均相关联[5-6]。同时,有研究显示[7-8],移动护理信息系统条码的使用可以显著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临床护士认为使用PDA可以减少护理差错,确保护理安全,这说明作为该系统的使用者,护士已经认识到其对识别患者身份、保证患者安全的作用。

3.3使用PDA有利于规范临床护理工作流程PDA的应用实现了跟踪医嘱的全生命周期,对整个执行过程进行闭环管理,建立和完善了医嘱管理制度,使医嘱和护理任务的执行更为规范[9]。本研究中,使用PDA满1年和满2年时调查显示,条目“护士对PDA在规范护理工作流程方面的作用”得分分别为(3.50±0.76)分和(4.00±0.78)分,处于较高水平。PDA的应用改变了原有的护理工作流程,使护理工作更为规范、科学,可追溯。例如,在配药前需双人持PDA核对,核对同时PDA自动记录核对者姓名;在执行肌内注射、静脉输液、采集血标本时,不但需要扫描核对条码信息进行患者身份识别,在操作同时系统会记录此操作开始、结束时间及执行人;护士在对患者进行各种评估前,需扫描患者腕带条码,记录评估内容及时间,这样可保证患者的治疗安全,保证评估的真实性,从而规范护理工作流程,得到护士认可。

3.4应用PDA录入生命体征优势明显与最原始的手工绘制体温单相比,直接录入电脑生成的电子体温单可缩短绘制时间,避免因人为错误导致的重新绘制浪费时间,应用PDA进行床旁生命体征录入,保存后信息直接呈现于移动护理PC端,系统即时自动生成体温单、心电监测记录单、护理记录单等护理文书,同时将采集的时间和采集人等相关信息记录到数据库[10],可体现数据的时效性、节约纸张资源并且避免转抄带来的错误,优势更加明显。本研究中,使用PDA满1年时和满2年时调查显示,条目“护士对使用PDA进行生命体征的录入”的得分分别为(4.14±0.66)分和(4.64±0.63)分,说明护士很满意应用PDA进行生命体征录入,并且通过设置预警,例如:在打印体温单时系统会提醒“**不符合要求,是否继续打印”等避免漏写数据的现象,这些优点提高了护士使用PDA进行生命体征录入的满意度。

3.5护士对PDA的屏幕大小及操作界面满意度显著提高在2次调查中,护士使用的PDA设备没有改变,但护士对PDA屏幕大小及操作界面的评价却有显著性提高(P<0.05),分析其原因可能与PDA操作界面的优化有关,例如以前在进行护理评估和录入一般护理记录单时需要分别扫描患者腕带条码,优化后只需1次扫描即可逐一进行操作,在所有文件书写完成后扫描1次即可记录结束时间,省去反复扫描带来的不便。在护士长期使用PDA过程中,逐渐形成习惯,因此对PDA屏幕的大小满意度也随之提高。

3.6使用PDA过程中存在的问题2次调查中,分值较低的条目为“PDA网络的稳定性”“PDA携带的便捷性”“PDA的手写功能”及“PDA的数据传输速度”。有文献分析[9],PDA相对于智能手机来说体积偏大、重量偏重,护士在工作中不仅要携带PDA,常常还要携带其他随身物品,因此会感到不太方便。此外,护士对PDA的手写功能满意度得分较低,也提示应进一步完善PDA的性能。例如增加PDA屏幕的敏感度,增加文字录入联想功能等。无线网络通畅是移动护理工作站运行的重要保证,信息技术支持是成功应用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重要因素。在本调查中,虽然PDA网络的稳定性及PDA的数据传输速度得分仍较低,说明相关部门需不断改进,从而保证护士对该系统的顺畅使用,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4小结

本调查结果显示,PDA在患者身份识别、保证患者安全、生命体征录入、规范护理工作流程及支持力度等方面的满意度显著持久。PDA网络稳定性、传输速度、PDA本身的性能及在护理文件书写方面满意度仍然较低,提示护理管理者需进一步加强部门合作,广泛征求护士建议,进一步优化PDA的使用,使临床应用PDA更具有专科特色,提高护士使用PDA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杨洁,冯煊.北京协和医院首创“移动护理”[J].当代医学,2005(8):64-67.

[2]Davenport C.Analysis of PDAs in nursing:benefits and barriers(EB/OL).(2012-06-01)[2014-02-03].http://pdacortex.com/Analysis_PDAs_Nursing.htm.

[3]李森,吴晓英,王泠,等.护士使用移动护理信息系统满意度及影响因素调查[J].护理学杂志,2013,28(5):18-20.

[4]Stroud SD,Smith CA,Erkel E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 use by nurse practitioners:a descriptive study[J].J Am Acad Nurse Pract,2009,21(1):31-38.

[5]李志悦.手持设备(PDA)在临床移动信息系统(CMIS)的应用[J].医学信息,2008,21(2):178-180.

[6]Tsai SL,Sun YC,Taur FM.Comparing the workingtime between Bar-Code Medication Administration system and traditional medication administrationsystem:an observational study[J].Int J Med Inform,2010,79(10):681-689.

[7]Coyle GA,Heinen M.Evolution of BCMA within the department of veterans affairs[J].Nursing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2005,29(1):32-38.

[8]Hayden RT,Patterson DJ,Jay DW,et al.Computer-assistant bar-coding system significantly reduces clinicalLaboratory specimen identification errors in a pediatriconcology hospital[J].J Pediatr,2008,152(2):219-224.

[9]李森,王泠,吴晓英,等.护士对移动护理信息系统满意度的调查[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12):69-72.

[10]杨辉,孙超,叶结松.基于PDA+B/S的移动医护信息系统[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2007,2(10):936-937,949.

评价一个人范文第4篇

泥瓦工贴瓷砖价格多少钱一平

通常泥工贴砖的价格主要就是由人工费、辅材、机械和损耗四个项目组成的。

1、泥工费指的就是泥工的劳务费,辅材有水泥、黄沙、等的装修材料使用,机械费是指泥工切割瓷砖所用的切割机、定位仪等仪器的费用,还要加上一个损耗的费用。

2、这些费用计算时都是按照一个平方的价格乘上铺贴瓷砖的总面积得出的。

3、如果是业主自己找的装修团队的泥工,不是找装修公司的泥工,那么算起来会简单的多。

4、在一般的三线城市,泥工贴砖按照平方来算钱,是视砖的大小来决定的,常规的大地砖(600*600-800*800)和厨房卫生间的成品砖(300*600左右),价格一般在35-40元/平方米。地砖的面积越小,使用拼花越多,铺设的难度也越大,需要的费用越高。选择装饰公司的泥工,还需要另算波导线,价格在10元/米。如果地砖在150*150,价格差不多在65元/平方米以上。大的一线城市价格会更高。

注:以上价格仅作为参考,具体价格以实际装修价格为准。因为铺设瓷砖的工艺不同,价格上存在差异,按照工艺排价格分为全抛釉、釉面砖、全瓷砖、玻化砖。影响价格的还有要看是否斜铺、拼花等,如果需要用到特殊的铺法,价格也会上涨,南北方贴瓷砖的价格有差异,南方会比北方贵些。

2022全国各大城市铺贴瓷砖人工费最新报价

1、长春

地砖800*800,600*600,正铺45元/㎡;斜铺加20/㎡;500*500,正铺105元/㎡;300*300及以下的,145元/㎡,斜铺,加角花,有图案都要加钱。

2、深圳

地砖铺贴80元一平方,墙砖70元/平方米包工包料。

3、太原

每平米35元到40元,包括墙砖和地砖铺贴。

4、杭州

800*800的瓷砖一般50元/平方米,仿木纹等花样砖,70元/平方米。

5、北京

铺贴瓷砖人工费均价50元/平方米。

6、东莞

地砖35元/平方米,厨卫墙砖40元/平方米,大厅墙砖50元/平方米,纯人工费用。

7、重庆

贴砖普通正贴纯人工费35元/平方米。

8、成都

人工加辅料45元/平方米。

评价一个人范文第5篇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考试过程评价;改革

社会发展既需要发现知识和探索客观规律的研究型人才,也需要将知识和客观规律运用到实践生产中、为社会直接创造利益的应用型人才。潘懋元借鉴国际教育分类标准,将我国高等教育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职业型三大类。为了顺应这一发展趋势,我国许多地方院校已将自己明确定位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应用型人才培养已经成为部分高校发展的重点,不少高校开始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应用型人才主要是指在一定的理论规范指导下,从事非学术研究性工作,将知识应用于实践,既有足够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素养,又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人才,其主要任务是将科学原理直接应用于社会实践领域,从而为社会创造直接的经济利益和物质财富,通过学以致用和社会实践,来满足社会需求,推动社会进步。应用型人才概念的提出,是科技发展促进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的结果。

教学是一个动态的持续过程,而教学质量的评价手段就是考试,只有将评价活动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才能达到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学质量的目的。过程考核,是指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课堂纪律、出勤、回答问题、小考、实验技能、应试能力等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的各个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然后给定一个较为客观合理的学分,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应用型人才培养同样需要合理细化课程的考核制度,不同的课程、考核的具体方式方法也应不同。传统的课程考核机制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考核方面存在的弊端比较突出,在高校中,传统的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多主要以课程结束后的期末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学习情况,也就是存在“一考定终身”现象。就《园艺植物病理学》课程而言,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传统的考核方式为平时考评成绩占10%、实验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70%。因为期末考试成绩占比例较大,学生只注重考试结果而不注重学习过程和平日知识的积累,考试前集中突击也能取得好成绩。但因不注重平日积累,在后期的实践课中表现为:基础理论知识不扎实,实验技能没掌握,动手能力差,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相距甚远。评价过程化或考核过程化将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注重平时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这样也可以把学生的期末考试压力转化为平时的学习动力,引导学生注重平时的努力和对知识的积累,为学生成为应用型人才打好基础。

因此,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持续性学习,并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尽量进行客观公平的评价,对《园艺植物病理学》课程的考核模式进行改革势在必行。对《园艺植物病理学》课程考核改革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即期末考试、实验技能、实验报告、考勤、提问和学习态度几个方面考核,其所占比例分别为期末考试成绩占45%、实验报告成绩占20%、实验技能成绩占20%、课堂随机口试成绩占5%、考勤成绩占5%、学习态度成绩占5%。

1 期末考试

为闭卷考试,学生参加结课后学校统一组织的考试,考试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前提,授课内容和实验时所涉及的知识点为基本内容,考查学生对该课程的整体掌握情况。确切地说,期末考试是学生对《园艺植物病理学》学习过程及内容的再次回顾和复习,是比较轻松的再学习,考试成绩的55%计入课程总成绩。

2 实验技能

实验技能是理论联系实践的桥梁,是学生学习的重点之一,也是这门课程考核的重点之一。考核内容包括从植物病害的诊断到防治、从实验室到田间涉及到的植物病理学的研究技能。实验技能考核方式灵活,主要通过对园艺植物各种病害症状的描述、以及病原鉴定、病害综合诊断技能的考核,对学生的动手制片技术、观察能力进行量化评分。这样,学生要取得好成绩,必须注重每次实验技能的培养。通过这方面的练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实验技能。实验技能考核次数可能每位同学的不完全相同,最后将其均值的20%计入总成绩。

3 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是对实验技能的体现和补充,为了保证学生在一定的学时内完成实验及实验报告。实验要在老师的引导和监督下当堂独立完成,杜绝抄袭、造假。如当节课请假,可申请补做实验。无故不交或抄袭实验报告,本次成绩记为0分。实验报告成绩采取百分制,最后将其均值的20%计入总成绩。

4 课堂随机口试

口试题由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内容合理设置,需要抓住每次上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要求学生课堂上随着教学情景主动回答来获取成绩,每人作答次数不限。通过这种方式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长此以往,逐渐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的良好习惯。量化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度,将其均值的5%计入总成绩。

5 考勤

纪律是学习的保障,考勤工作直接关系到班级学风体系的形成。考勤成绩实行百分制。无故缺勤,本次成绩扣100分;无故迟到或早退,本次成绩扣50分。将其平均成绩的5%计入总成绩。

6 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决定学习效果,良好的学习态度(喜欢)和正确的学习方法(会学),是学习效果的最基本的保障。学习态度成绩实行百分制。上课应用手机、大声喧哗、或做与学习无关的其他事影响课堂秩序的,每次扣50分。将其均值的5%计入总成绩。

总之,为了适应社会人才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学内容的改革,必须对传统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过程考核评价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方向,提高自身技能水平,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还能使教师及时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及时作出补充更改,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过程化考核评价的实施比传统的考核方式更能保证对学生能力评价的客观性和公平性,从而尊重学生的努力和劳动成果,从而更进一步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潘懋元,石慧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探源[J].江苏高教,2009,(1):7-10.

[2]郑家佳.高职教育专业课程过程化考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11,11(1):70-72.

[3]潘懋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21-28.

[4]张榆琴,李学坤.关于经济学说史过程化考试改革的探讨[J].考试周刊, 2012,(8):3-4.

[5]张文彬.地方高校考试模式现状分析与过程化考试模式的建立[J].考试周刊,2012,(2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