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短篇哲理文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2010年山东高考语文试题的整体特征可以用“中规中矩,四平八稳”来概括,试题难度较2009年有所下降,基础知识、古文、诗歌、默写、语言运用难度不大,社科文阅读出题角度多变。下面笔者就今年高考的选做题做如下评析。
一、选用经典文本。文本思想价值较高
2010年的两道选做题,文学类文本节选自老舍的小说代表作《骆驼祥子》,实用类文本选自普利策获奖新闻作品。思想主旨上,小说着力从侧面展现祥子朴实、勤劳、真诚的精神品格,而新闻《她只能活7小时》则体现了尊重生命、团结自信的精神信仰。两篇文章都具备极高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对引导学生接触经典、阅读经典起到很好的引导和鼓励作用。
二、均衡选作难度。缩小得分差距
今年的选做题,在体裁上,一个是小说,一个是新闻,理解难度较往年(2009年为哲理散文和访谈)有所降低,两者各自都紧扣文本特征出题,与此同时让考生在得分上尽量缩小差距,保持平衡。小说《骆驼祥子》理解起来相对难度稍大,但出题角度紧贴文体特征,从小说的构思脉络、人物特征、语言风格、谋篇特点等角度进行考察,均属常规传统题型,考生审题作答有的放矢、得分把握较大。新闻《她只能活7小时》的结构较为简单,主旨理解难度不大,但审题作答的开放性较大,如第一题考察“这篇报道以顺叙的方式写作,并特别突出了时间”的构思目的,最后一题“评价这篇报道的社会价值”。这两道题有利于学生开放思考的同时也增大了失分风险。
总而言之,2010年的两道选做题成功地在文体特征、题型设置两个方面实现了均衡难度,缩小了得分差距。
三、宏观考察与微观把握相结合
这两篇文章既有在微观上对段、句理解,如每篇文章的前两题;又有对文章结构、语言、人物形象、思想主旨的宏观把握。两者赋分比例约为4:6,这在2010年全国各地的作品阅读中非常明显(见2010年高考现代文阅读出题角度统计表)。
*
花之歌
【教材分析】
《花之歌》是《纪伯伦诗选》中的一首,诗人用花的语言来叙述大自然的话语,文中尽显“纪伯伦风格”中的轻柔、凝练、隽秀与清新。诗人通过花语的清新流露,构建了一幅大自然活生生的图画,图画中有诗意的浪漫,也有现实的真实,如“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写出了花的成长与芬芳。而“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就袒露出了花的凋谢命运,都说纪伯伦的诗有着哲理寓意深邃,从这就可以看出,诗人是用诗意的叙述和思考的敏锐来书写人生的。 人生有开花就有结果,诗人看到这两点的同时,特别赞赏前者,末尾两节写出了花的积极乐观态度,诗人用辨证的眼光来看待生命,这就是诗人真正意图。 “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的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更加芬芳馥郁。”“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体现了诗人的伟大理想,这首散文诗表意是写花,但真正是写人,诗人正是利用花这种大自然的语言,来寄托自己的伟大情操,同时也号召我们要“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
自赏”。读了这首散文诗,我们是否在大自然的话语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呢?
【作者介绍】
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散文作家、画家。生于黎巴嫩北部山乡卜舍里。12岁时随母去美国波士顿。两年后回到祖国,进贝鲁特“希克玛(睿智)”学校学习阿拉伯文、法文和绘画。学习期间,曾兴办《真理》杂志,态度激进。1908年发表小说《叛逆的灵魂》,激怒当局,作品遭到查禁焚毁,自己被逐,再次前往美国。后去法国,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曾得到艺术大师罗丹的奖掖。1911年重返波士顿,次年迁往纽约长住,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直至逝世。
纪伯伦青年时代以创作小说为主,定居美国后逐渐转为以写散文诗为主。他的小说几乎都用阿拉伯文写成,有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1905)、《叛逆的灵魂》和长篇小说《折断的翅膀》(1911)等。纪伯伦认为诗人的职责是唱出“母亲心里的歌”。他的作品多以“爱”和“美”为主题,通过大胆的想象和象征的手法,表达深沉的感情和高远的理想。他的思想受尼采哲学影响较大。他的作品经常流露出愤世嫉俗的态度或表示某种神秘的力量。他是阿拉伯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使用散文诗体的作家,并组织领导过阿拉伯著名的海外文学团体“笔会”,为发展阿拉伯新文学作出过重大贡献。他的作品已译成世界多种文字,受到各国读者的欢迎。他的作品最先介绍到中国来的是《先知》(冰心译,
1931)。从20世纪50年代起,他的其他作品也逐渐为中国读者所了解。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文章优美的语言中内含的丰富的哲理。
3.理解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借助丰富的想象,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
4.感受花积极乐观的态度,以及花渴饮朝露、向往光明,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哲理。理解作者笔下的花的形象。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自主学习
在诗人笔下花有生命,有灵气,充满了智慧,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它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花的世界,感受作者那颗敏感而多情的心,进而体会花的精神。(板书课题:花之歌。齐读课题)
1.作者简介:
纪·哈·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画家。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本文选自《泪与笑》。《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一首。
2.自学要求: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将课文读通顺。
(2)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3.交流学习情况,教师适时指导。
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简要说一说作者将花比作什么。(学生讨论后发言)
(提示:大自然的话语、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的星星、诸元素之女、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婚礼的冠冕以及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2.默读课文,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花?找出文中体现奇特想象的句子。(学生自由说一说)
3.分小组讨论: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赏析。(小组派代表交流)
预设:(赏析句子)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花开花谢,就像大自然在说话、沉默。)
三、细读品析
,合作探究
1.师:同学们齐读课文第1~3自然段。思考:作者将花比作“大自然的话语”和“诸元素之女”,共同暗示了一个什么样的自然现象?(花在自然界完成一个循环,然后再开始下一个循环。)
2.思考: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学生合作交流后发言)
3.指名朗读最后一段,思考:最后一段中“这些哲理”指的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这些哲理的?(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体现了花的精神品质。)
4.师:在这首为花儿唱的赞歌里,花儿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小结:花儿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它向往光明,与万物和谐共处。
四、课堂小结
纪伯伦的《花之歌》与一般哲理诗一样,也采用拟人化手法,但又与一般哲理诗不同,它不以得出某种哲理为目标,而是最终形成一个有丰富感性内容的,难以被抽象为简单道理的形象。在《花之歌》里,花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向往光明,与万物和谐共处。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理想追求和信念。
五、拓展延伸
1.仿写句子,要求写出一定的哲理内涵。例:花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花是婚礼的冠冕,花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2.教师向学生推荐纪伯伦《组歌》中的其他四首:《美之歌》《幸福之歌》《浪之歌》《雨之歌》。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辨字组词。
冠(
)
增(
)
凝(
)
寇(
)
赠(
)
疑(
)
浆(
)
仰(
)
孤(
)
桨(
)
抑(
)
狐(
)
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礼品
(
)的风光
(
)的眼睛
(
)的琼浆
(
)的小草
(
)的叫声
阅读能力大提升
三、读下面一段话,完成练习。
我在原野上
,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
,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
;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
。
1.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句子中的括号里。
2.用“
”画出这段话中写花的作用的句子。
3.用“
”画出这段话中写外界关注花的句子。
思维创新大拓展
四、发挥自己的想象,模仿下面句子的形式写句子。
例: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
参考答案:
一、冠军
日寇
增加
赠予
凝视
可疑
泥浆
船桨
仰望
压抑
孤单
狐狸
二、贵重
美丽
明亮
美味
顽强
动听
三、1.摇曳
呼吸
察看
凝视
2.
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四、示例:春天,我同小草一起将太阳拥抱;夏天,我和大树一道为火热作证。
【教学板书】
4*花之歌
花的形象:奉献者和使者
花的精神:渴饮朝露,向往光明,
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
我很喜欢读王小波的文章,他的文章风趣幽默、思想别致深邃、极富哲理。其实也不只是我喜欢王小波,这些年来,王小波的《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等小说与《沉默的大多数》等杂文早已风靡华人世界,不读王小波似乎已成不懂文学的代称。然而,王小波活着的时候可称得上怀才不遇。在1989年到1996年长达17年的时间里,王小波只出版过《唐人秘传故事》《王二风流史》《黄金年代》(由于编辑疏忽,“时代”误印为年代)《黄金时代》《未来世界》《思维的乐趣》等几部作品。出版不畅,在报刊发表更难。1996年,王小波的一个熟人李静到某文学刊社作编辑,跟他约稿。王小波将小说《红拂夜奔》交给她。李静读后感觉非常好,给执行主编看,执行主编也觉得很不错,只是期刊是月刊,不能发太长的东西,执行主编希望作者将其由18万字压缩到3万多字,王小波照做了,可结果就连3万多字也杳如黄鹤。王小波曾对李静说:写了几部小说,有的实验性太强,……试过几家杂志社和出版社,都不接受;还有的被认为思想有问题,“有一编辑说,我在小说里搞影射,还猜出了在影射谁,我有那么无聊吗?”李静回忆:那时王小波压在箱底的作品很多,但刊发实属不易。
中国作家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外国作家也不例外。奥地利小说家弗兰兹?卡夫卡,如今爱好文学的人没有不知道的,此人被称为世界现代主义文学的鼻祖,最擅长以夸张、变形的手法,描写现代人的生存困境,不要说奥地利本国的文学教材,就是外国的欧美文学教材也一定会讲到他。他的一生只留下了4部中短篇小说集、3部长篇小说,3部长篇小说生前还都未写完,却篇篇都被视为经典。有一点我们可能没有想到,卡夫卡活着的时候,屡遭退稿的困扰。41岁,卡夫卡在贫病交加中去世。在遗嘱里,他激愤地要求挚友马克斯?布洛德销毁他所有未发表过的手稿,并永不再版已发表的作品。所幸的是布洛德本人就是一个优秀的作家,他深知卡夫卡作品的意义,没有执行卡夫卡的遗嘱,而是花费许多精力,将能够收集到的卡夫卡的作品整理出版。因为有了布洛德,卡夫卡才为世人所知。
天才之所以不容易被别人理解,原因不外乎这样几个。一是天才创新意识极强,考虑问题的思路、做事的方法跟别人迥然相异,而他人又是凭着既有的模式去评判天才的。这就必然导致了天才的实际才华与当时的社会评价之间的差异,导致天才遭遇种种人生的困境。其二,天才又是能够充分认识自我价值的人,正因为能够认识到个人创造的价值,他们不愿意随随便便改变自己,不愿意迎合环境,就像梅花宁可傲霜斗雪,也不愿意去温室里待着。
一、朗读方法
(一)理解文章,把握情感基调。
(二)运用技巧:停顿(标点停和语意停)、停连、重音、语气、语速。
1.标点停顿时间长短一般是:句号、问号、叹号长于分号、冒号,分号、冒号长于逗号,逗号长于顿号。
2.语意停顿:即感情停顿,在一句话中没有标点的地方也可以有适当的停顿,受感情支配,声断而情不断。
3.停连: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不以标点符号的指示停顿,而将句子连接起来读的一种处理方式。
4.重音:根据文章情感:加强音量和气势、适当延缓音节的读音、变换音色、重音轻读等。
5.语气:要让学生懂得陈述、祈使、感叹、疑问句等的句式朗读时表达的各种语气和感情。
6.语速:注意不同的作品朗读的速度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二、朗读形式
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不能滥用,应根据教学对象、文章体裁、教学环境进行选择,可采用以下方式:
(一)适合低年级朗读形式
1.范读:指老师运用多种朗读技巧,为学生进行示范性朗读,多适合低年级孩子。也可安排在初学课文时、某个重点段落、学生难以理解把握的长句等。
2.领读:即老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这是低年级要求学生读正确读流利最直接的方法。
3.引读:低年级往往好一字一顿的读,要么唱读,利用引读法伴读半放指导朗读,克服学生不良习惯,训练语感,培养朗读能力。
4.看图朗读:适时运用插图配合朗读,既对学生进行看图结合的训练,还能收到良好的朗读效果。
(二)适合中高年级朗读形式:精读、略读和浏览
1.精读:精读重在培养阅读理解,要对文章从内容到语言到写法比较全面的把握,在其中习得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要达到精读的朗读方法很多:自由读、默读、分角色读、齐读、开火车读.....
(1)自由朗读:一般在初读课文阶段,是在自己的思维主导下的朗读,想自己所想,读自己所读,写自己所写。遇到不懂的查一查、问一问、反复读一读,遇到精妙之笔、疑惑之处画一画,一个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朗读权。
(2)默读:默读即无声阅读,它便于更集中地思考、理解读物的内容。课程标准关于默读特别指出:低年级“学习默读”,中年级“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高年级“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所以教学中必须要关注默读的训练。
(3)分角色朗读:分角色朗读是在学生流利的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走进文本,用绘声绘色的朗读、形象贴切的表演把课文中所描述的情境展现出来,加深学生对文本情境的体验,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形象地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4)比赛式朗读:小学生都喜欢参加竞赛,而且都希望自己在竞赛中获胜。激发朗读兴趣。
(5)比较朗读:调换字词,进行比较朗读。针对具体课文内容中某些重点词的理解,用换近义词的方法进行比较朗读。
(6)配乐朗读:音乐,往往能使人在一定的气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和哲理的神悟。选择与各自朗读基调相宜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读,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7)想象朗读:创设情境的想象朗读。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创设一定的情境,把学生一下子带到课文的情境中,再启迪想象,不仅能激起学生愉悦的情绪,还有利于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深层的含义。
(8)表演朗读:课堂上,教师应及时抓住时机,诱导他们进入角色,表演一下课文中的内容,加深对课文的了解,而且能启迪他们的思维,发展他们的表演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9)评读:评读可以分自评、生评、师评。所谓“评读”,就是边阅读边评议,评读要与理解课文紧密结合。评读的目的是通过评价、指导,适当点拔,给予鼓励,并提出更高的要求,引导他们逐渐在实践中掌握朗读的规律,学会朗读的基本方法。
(10)诵读:即背诵。这种朗读方式多适合于古诗文教学。当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已有了较深刻的理解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背诵某些精彩的语段或全篇。这样就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强语感,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艺术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养成高雅气质。
(11)齐读:当需要渲染气氛,重点强调,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朗读的形式还有很多比如:小组读、个人自读、同桌互相检查读、四人小组评议读、开火车轮读等形式。
2.略读:是学生从精读的方面得到种种经验,应用这些经验,自己去读长篇巨著以及其他的单篇短篇。中年级可以训练略读,以适应平日读书看报的需要,进而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关键词】读报;评报;剪报;实践思考
吕叔湘先生曾经谈到这样一种情况,少数读写能力强的学生无一不是“课外阅读”的有心人,他们谈学习经验都会异口同声地说“得益于课外看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提到:“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很多学生平时不读课外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课堂教学没有明确而严格的阅读规定和阅读引导,课外阅读活动普遍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更别说我们这种以民工子弟为主的学校了。
而开展读报活动正可以改变这种现状。报纸的内容丰富、篇幅短小,同时又具知识性、趣味性、生活性、文学性的特点。通过读报、评报、剪报、贴报,在赏心悦目的剪报、贴报中提高动手能力,在潜移默化中积累写作素材,在喜闻乐见的丰富素材中爱上写作,
在教学实践中,我和学生主要是这样开展语文读报活动的:
一、读报方法的指导活动
特级教师赵谦翔曾说过:“授之以法,可使弟子自捕无穷之鱼;授之以果,纵我学富五车,弟子所得亦不过有限之鱼。”做任何工作都要讲究方法,读报同样要掌握方法,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在开展读报活动时,我总要花几节课来指导学生如何读报。
1.报题阅读法
阅读报纸的题目,往往能较快地了解作者、编辑的意图,明确文章要表达的内容。浏览标题后,有选择地读一部分。读报先读题,是一种节省时间的方法,值得提倡。
2.跳读、略读、速读结合法
报纸上虽然有很多好文章,但只有最重要的文章才精读,一般文章都采用跳读、略读、速读的方法。这正切合《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7至9年级学生的要求:“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够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
3.内容选择法
报纸中内容五花八门,有精华,也会有糟粕,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要重点看。
(1)立足重点:头条头版新闻,国内外的重大新闻,必看。
(2)关注本土:温州、永嘉新闻。
(3)感受生活:报纸中有关生活琐事、亲情感悟、情感交流等内容,体悟。
二、报纸评点活动
1.文学精品评点:让语文回归审美
平时我们总说要读好书,它讲的是要有好的读本,多读一些中外经典的书。
《语文报》中的新月书屋、经典常谈、名作欣赏、小说林、赏诗园、阅读俱乐部、人文新视野等栏目都会定期刊登名家散文及著名短篇小说。于是,我利用报纸上的资源,让学生汲取余秋雨那博大精深的文化积淀;去感受余光中那绚烂儒雅幽默的文学语言;去领悟周国平那既执着又超脱的人生哲理。
事实表明,文学精品评点课的意义不仅在于学生从中获得了审美愉悦,更在于他们在审美中“获得了灵感”,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实现了具有个性特点的再创造。
2.时事评点:让语文贴近生活
除了感悟文学精品,评点文学精品,我还指导学生对《温州日报》《永嘉日报》等报纸上的时事内容加以评点。要求:内容上:①弘扬正气:评报时看社会的主流。②扩散思维:对同一则新闻,提倡发表多个不同观点 。③倾诉真话:评报要人云亦云,拾人牙慧。写法上:①引。引述原文有关内容。 ②议。 写出对文章的看法、观点。 ③联。联系生活实际 。 ④结。总结全文 。
时事评点课真正营造了一个“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开放式学习氛围,使少年学子,开始眼观四海云水,耳听九州风雷,心系天下兴亡。
三、剪报贴报、资料摘抄活动
报纸读过以后,还要进一步把它作为资料保存下来,这就需要剪贴和摘抄。
1.剪报贴报
要保存大段或整篇的文章,可以用剪贴的方法。
学生剪报后,我又指导学生进行贴报。贴报要做到四统一:①统一笔记本大小;②统一贴报规范,从第三页开始贴报、评报,第一、第二页留作目录用;报纸竖贴,尽量不要横贴;③统一标明资料来源,在所贴报纸的上面或下面注明报纸名,如《温州晚报》;日期,×年×月×日;版面(A6)等;④统一书写规范,评报写在所贴报纸的下面 。
2.报纸的资料摘录
有些文章的片断、精彩语句等,可抄在笔记本或卡片上。在读报过程中,我们要养成制作卡片的习惯。
①卡片的优点。卡片的规格统一。常用的卡片规格是12.5厘米×.5厘米,用白卡纸制成。②卡片制作。首先,卡片的规格要统一,12、5×7.5厘米是国家的统一标准 。其次要在阅读时注意搜集资料。只有内容充实,卡片制作才有意义。再次,卡片上都要有醒目的标题,并注明出处、作者和摘录日期。最后,一张卡片的内容应当是相同的,否则就失去了卡片的灵活性。
开展读报、评报、剪报等活动,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阅读材料资源,并且加强了对阅读活动的指导和评价,同时使学生在固定的阅读空间和阅读时间里,逐渐养成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阅读一旦形成习惯,成为需要,学生自己才会自愿在课外找时间读更多的书刊。那时,真正的课外阅读活动就会变成事实。
读报、评报、剪报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继续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华东师范大学主办
[2]《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