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室内设计毕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了解室内装修与设计在的市场状态及未来。
2、进一步掌握ps,3dmax,cad等设计软件的运用。
3、尝试把学校里学习的环境艺术设计相关理论运用到实习过程中。
4、初探做好室内设计师的方法,熟悉室内设计的方法和程序步骤。
5、培养人际交往与社交能力,为成为室内设计师作准备。
二、实习单位综合概述
“集团”创建于年,在中国家居产业已形成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集团化、产业化的绝对领先优势。集团以“作今日名牌,创百年企业”为宗旨,以品牌为平台,以家居产业链为主线,立足在中高端家居装饰设计与施工、材料和家具及配饰供应、房地产楼盘精装修设计、全国性特许经营品牌发展、行业专业研究分析等多个方向,以全球视野进行深度集成和资源优化整合,构建起中国最具竞争力的装饰产业和品牌梯队,形成齐发并举的战略体系和格局。
三、实习内容及进度
首先需要了解室内设计的程序步骤:
1、设计准备阶段
设计准备阶段主要是接受委托任务书,签订合同,或者根据标书要求参加投标;明确设计期限并制定设计计划进度安排,考虑各有关工种的配合与协调;
明确设计任务和要求,如室内设计任务的使用性质、功能特点、设计规模、等级标准、总造价,根据任务的使用性质所需创造的室内环境氛围、文化内涵或艺术风格等;
熟悉设计有关的规范和定额标准,收集分析必要的资料和信息,包括对现场的调查踏勘以及对同类型实例的参观等。
在签订合同或制定投标文件时,还包括设计进度安排,设计费率标准,即室内设计收取业主设计费占室内装饰总投入资金的百分比。
2、方案设计阶段
方案设计阶段是在设计准备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收集、分析、运用与设计任务有关的资料与信息,构思立意,进行初步方案设计,深入设计,进行方案的分析与比较。
确定初步设计方案,提供设计文件。室内初步方案的文件通常包括:
(1)平面图,常用比例1:50,1:100;
(2)室内立面展开图,常用比例1:20,1:50;
(3)平顶图或仰视图,常用比例1:50,1:100;
(4)室内图;
(5)室内装饰材料实样版面;
(6)设计意图说明和造价概算;
初步设计方案需经审定后,方可进行施工图设计。
3、施工图设计阶段
施工图设计阶段需要补充施工所必要的有关平面布置、室内立面和平顶等图纸,还需包括构造节点详细、细部大样图以及设备管线图,编制施工说明和造价预算。
4、设计实施阶段
设计实施阶段也即是工程的施工阶段。室内工程在施工前,设计人员应向施工单位进行设计意图说明及图纸的技术交底;工程施工期间需按图纸要求核对施工实况,有时还需根据现场实况提出对图纸的局部修改或补充;施工结束时,会同质检部门和建设单位进行工程验收。
其次了解室内设计方法,赵师傅给我讲解了以下三种:
1、大处着眼、细处着手,总体与细部深入推敲
2、从里到外、从外到里,局部与整体协调统一
3、意在笔先或笔意同步,立意与表达并重
经过仔细推敲和在工作中的实际运用,我发现上面三条确实很实用,跟那些经验丰富的设计师交流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
再次是掌握了一些设计软件小技巧,提高了软件运用的熟练程度。例如:巧变二维背景为三维场景、时光隧道的制作等。
四、实习体验与心得
通过这次为时半个月的实习,我对室内设计之这个行业有了更进一步了解,也为即将成为他们中的一员而感到自豪,结合实习经历我总结出作为室内设计师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素质。
(1)有全面的综合素质:室内设计师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要不断提升审美能力,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和阅历,才可能创造出感动人的空间。
(2)有敏锐的洞察力:对时尚敏锐的观察能力和预见性是设计师自我培养的一种基本能力,站在一个高度上讲,设计师担负着引导时尚的责任。
(3)细致入微的追求:室内设计师所面临的是环境中各个不同的细节,对细节的处理,关系到整个室内空间设计的成败,越是简约的设计,细节越重要,要注意室内外空间角色的互换。
(4)有很强的表现能力及丰富的表现手段:设计师要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设计意图和思想,让业主能够很容易的理解和沟通。
(5)要有准确把握材料信息和应用材料能力:市场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使新产品、新材料不断涌现。及时把握材料的特性、探索其实际用图可以拓宽设计的思路,紧跟时代,在市场中占居先机。
(6)重视概念设计,风格定位:概念设计是对项目的设计思路,它是一个综合结果。它是一个总的思路,包含对人文和功能、科技与材料的综合考虑,有设计者对设计项目独特的认识因素和个性特征,是有别于其他设计方案的根本。着重体现设计中在满足功能前提下,独特个性的植入。所以不要形成固定的风格,但可以形成固定的思路。
(7)对陈设品的认识修养与运用能力:对陈设品的认识和运用能力,是创造现代文化特征和品位的居住和生活环境的根本,陈设是空间环境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优秀陈设设计中,装饰的形式美具有深厚的文化品质和美学价值,是人对某种文化境界的体味和追求。
(8)好的人际交往与社交能力:设计是服务性行业,是服务于大众的,不是做艺术品,
很多事由业主说了算!与业主的沟通、磨合是达成一个方案的关键。只有理解了,设计才有方向——正如能够成功的艺术家都是其风格迎合了一定人群的需求。
(9)重视对市场的调查: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对人在即将设计的空间中可能发生的动作、行为进行一些假设,同时考虑现代技术的应用对动作、行为的影响。因为这种假设和分析会引出我们将要面对的设计的一些问题。比如:流线设计的问题、空间设置的问题、陈设的问题、设备配置的问题、色彩和造型的问题以及照明的问题、污染的问题等等。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09届毕业生似乎压力重重,但我们却不能因此而放弃,不能抛弃不能放弃,我们要勇往直前,总有会看到阳光的那一刻。
本人于20xx年进XXX学院建筑装饰学院室内设计专业学习。在校期间,我努力学好本专业知识;在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还特别注重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努力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在搞好专业课学习的同时,还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识面,能够熟练进行电脑基本操作;掌握CAD, 天正,3D、PHOTOSHOP、LIGHTSCAPE等制图软件;熟悉Word, Excel 等办公软件。除此之外,个人方面能吃苦耐劳、踏实稳健、品学兼优、诚实守信、无违法违纪行为,身体健康、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学习和创新能力,乐观进取,善于沟通、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诚信、坚毅是我引以为豪的优点,也为我争取来了别人的尊重。我们享受了活在这个世界上权利,就有义务对社会为自己的言行负责。高尚的品德,是我们在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的基本要求,是我们不辜负父母养育和祖国期望的前提.经过四年的锻炼,我已经具备了计算机操作的基本能力和设计能力,并且坚信会在室内设计方面创造出一片蔚蓝的天空。
【关键词】内部审计;职业化;必要性;措施
《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其配套文件《关于推进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就推进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提出指导意见。职业化是推动内部审计健康发展的保障,是强化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审计质量,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作用的重要举措。
一、内部审计职业化
内部审计职业化就是要把审计作为一种独立职业,其管理体制机制、任职资格条件、组织管理模式、业务流程、作业标准、审计质量等都按照职业化的标准加以要求。内部审计职业化是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专门的知识结构,掌握特殊的技能方法,能够独立的履行审计职责的专业特征。
二、内部审计职业化的必要性
内部审计是专业性较强的工作。没有职业化,内部审计就无法为组织提供有效的服务,从而实现自身存在的价值。内部审计职业化是对传统内部审计体制的重大改革,审计职业化建设的必要性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推进审计职业化有利于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是对内部审计所处环境状态的要求。独立性分为实质和形式两个方面,实质独立性主要指审计师在工作中不使自己的判断受他人左右,不受个人偏见与杂念的影响,完全客观公正地判断并形成审计意见;形式上的独立性主要指审计师在组织地位与客户关系方面应独立于会计报表编制人,从而保证审计工作客观公正。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都必须独立的履行审计职责以确保审计结论的客观公正性,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有利于建立审计人员的职业保障制度,对保证审计的独立性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推进审计职业化有利于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内部审计是专业性较强的工作,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熟练的职业技能是内部审计人能够依法履行审计监督职能的重要前提。只有不断强化和提高审计队伍的职业化水平,加强审计职业教育,实施审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着力培养技术骨干型人才,才能适应审计新形势,打造一支具有较高业务素质、作风过硬的审计队伍。审计职业化建设能够促进内部审计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的职能与素质,从而为审计队伍建设增添新的活力。
(三)推进审计职业化有利于扩大内部审计职能
随着企业对内部审计工作要求的不断提高,审计的职能不断扩大、技术方法也在不断创新,这就对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内部审计除传统的查错纠弊职能外,还要在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方面发挥作用,以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企业价值和实现目标。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审计人员才能适应新的审计任务的要求,更好地履行审计职责,有利于扩大内部审计上述职能的实现。
(四)推进审计职业化有利于提高审计质量及效率
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查账时不是简单的重复会计核算过程,而是要对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对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更优的应对措施。这就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具备履行岗位职责所必须需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实践经验。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有助于完善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实现审计资源的共享,使内审人员可以更加高效地开展工作,只有这样有利才提高审计的质量和效率。
三、推进内部审计职业化建设的措施
推进内部审计职业化建设要结合审计职业的专业特征,在完善审计组织建设、提高独立性,强化队伍建设,职能转变,提高职业能力、提升职业公信度,完善职业保障机制等方面入手。审计职业化建设的主要措施如下:
(一)完善审计组织建设、提高内部审计独立性
保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涉及内部审计机构在组织中的地位、报告关系及管理体制等方面,它受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层的支持程度、内部审计管理机构的管理体制、内审机构负责人的职权范围等方面的影响。为保持内部的独立性,要从审计组织和人员两个方面保持独立性:在审计组织方面,保证审计组织独立于被审计单位,与被审计单位没有经济利害关系,审计组织有专门独立的经费来源;在审计人员方面,审计人员应严格遵守职业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在审计过程中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独立客观地进行判断和表达意见,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干预和影响。
(二)强化审计队伍建设,提高职业能力
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具有良好的专业能力、适当的知识结构,融洽的人际关系和优良的职业素养,通过持续职业发展来增加知识,提高技能和其他能力。要实现内部审计职业化建设,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一是要丰富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除要精通财务,更要熟悉税收、法律、工程、信息、风险管理、企业管理等相关知识;二是要强化后续教育,建立职业后续教育体系,加大培训力度,使内部审计人员不断学业务知识、拓展审计思路、提升实战技能;三是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提升队伍职业素质和计工作职业化水平。
(三)提升职业公信度,推进审计职能定位转变
审计的职能是审计能够适应社会经济生活所具备的能力,是内在于审计的客观属性。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是由委托人的需求决定的,内部审计机构都要以提高企业发展质量和经济效益为中心,内部审计机构必须积极适应宏观经济、社会形势变化和企业改革发展的新要求,不断拓展审计领域,积极开展内部控制、风险管理、财务收支、战略审计,主动参与公司治理,并通过对业务管理活动的监督及评价,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改进建议,提升企业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为企业依法合规经营、提质增效和实现快速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四)转变审计理念,发挥内部审计职能作用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作为审计活动的主体,要转变审计理念,实现审计由单一监督职能向审计管理、服务转变,发挥内部审计的风险防范职能作用,以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一是要由找问题、查问题转向揭隐患、促发展的转变,及时总结管理经验,发现内控薄弱环节和管理风险,提出加强管理、完善制度等建议;二是要由注重结果、重治标向注重过程、重治本的转变,用全局的战略眼光分析解决审计中发现的各类问题,建立风险控制架构,从而更好地防范企业经营风险,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好地内部环境。
(五)建立审计职业保障制度,保障审计人员权利
根据审计职业特点,建立分类科学、权责一致的审计人员管理制度和职业保障机制,确保审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审计职业保障制度是审计职业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有助于保证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审计监督的独立性和客观性。一般认为,审计人员职业保障制度包括职业身份保障、职业权力保障、职业收入保障、职业教育保障和职业安全保障等方面。审计职业保障是内部审计人员独立客观地运用其专业能力,有效发挥审计确认和咨询功能的前提,审计人员只有得到了职业保障,才能有效的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总之,内部审计要健康发展,必须加强专业化的建设,以保证内部审计人员不断提高专业胜任能力。
【参考文献】
[1]鲍国明刘力云,2014:现代内部审计[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孙丰新,2015,浅谈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业化建设的途径[J],中国内部审计(10)。
[3]姚菲张颜,2016,论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建设及职业化[J],中国内部审计(8)。
内容摘要:马克思经济理论指出,决定某种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通过一项提高该种商品劳动生产率的技术创新在产业内的S型扩散过程中逐步形成。技术创新的产业内扩散对同一产业内不同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产生动态影响,进而使不同企业的个别劳动时间平均化为同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技术创新 S型扩散曲线 劳动生产率
马克思经济学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基本含义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核心概念之一,马克思分别在《资本论》第一卷和第三卷中对其进行了阐述。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定义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在《资本论》第三卷中研究地租问题时,马克思进一步说:“社会劳动时间可分别用在各个特殊生产领域的份额的这个数量界限,不过是价值规律本身进一步展开的表现,虽然必要劳动时间在这里包含着另一种意义。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只有如许多的劳动时间才是必要的。在这里界限是由于使用价值才产生的。社会在既定生产条件下,只能把它的总劳动时间中如许多的劳动时间用在这样一种产品上。”
马克思分析了“要使生产部门相同、种类相同、质量也接近相同的商品按照它们的价值出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不同的个别价值,必须平均化为一个社会价值,为此就需要在同种商品的生产者之间有一种竞争,并且需要有一个可供他们共同出售自己商品的市场。……第二,说商品有使用价值,无非就是说它能满足某种社会需要。当我们只是说到单个商品时,我们可以假定,存在着对这种特定商品的需要,它的量已经包含在它的价格中,而用不着进一步考察这个有待满足的需要量。但是,只要一方面有了整个生产部门的产品,另一方面又有了社会需要,这个量就是一个重要因素了。”在分析个别价值如何平均化为市场价值时,假定供给正好等于需求,“以上抽象地叙述的市场价值的确定,在需求恰好大到足以按这样确定的价值吸收掉全部商品的前提下”,纯粹研究由于“各自在不同的带有个别色彩的条件下生产的商品”通过加权平均为一个同一的市场价值。
本文主要研究技术创新的产业内扩散如何对同一个产业内不同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产生动态影响,如何使不同企业的个别劳动时间平均化为同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技术创新的产业内扩散与不同的劳动生产率
同一行业内的不同企业生产某种相同使用价值的个别劳动时间不同,主要是因为其劳动生产率不同。技术创新是决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不同企业因其使用的技术水平不同,在生产相同使用价值时所花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是不同的,而同一使用价值在市场上只能表现为一个同一的市场价值,即个别劳动时间平均化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平均化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同一部门内不同企业间的竞争来实现的,部门内的竞争主要是企业围绕带来不同劳动生产率的各种因素展开,目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其中,技术创新及其扩散对劳动生产率提高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
技术创新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多种类型,如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根本性创新与增量性创新、能力提高型创新与能力破坏型创新、构架创新与元器件创新等。本文只考虑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技术创新。一个行业的一项技术创新最初是从行业内某一企业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扩散到全行业。在技术扩散过程中,行业内不同企业由于采用新技术的时间有先后之别,从而就有着与其所采用技术水平相对应的劳动生产率的差别。
技术创新扩散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形成如图1所示。在图1中,用横轴代表时间,纵轴代表累积采用技术创新的企业数,呈S形的曲线代表随着时间的推移,累积采用技术创新的企业数的变化趋势。在一项技术创新刚出现时,除了创新者以外采用者很少,原因是大多数企业并不熟悉该技术,并且一项新技术所需的一些知识和配套产品是需要一段时间去传播和开发的;经过一段时间后,该技术为人们所熟悉,相关的知识和配套产品也已传播和开发,会呈现出快速扩散的过程,即有大量企业(早期大多数和晚期大多数)迅速地采用该技术;但当市场逐渐饱和时,技术扩散又会慢下来,只有少数落伍者采用。因此,一项技术创新在产业内的扩散过程呈现S形。
如果把考察的时间范围进一步扩大,会观察到同一产业内多个不连续技术创新的扩散过程。在更长的时期内,一个产业内会有多个不连续的技术创新出现,每一项技术创新的扩散都呈现S形,而不同的技术创新之间则呈现重合现象。如果把每一次技术创新扩散的时间分为三个阶段,那么该项技术的扩散在第一阶段与上一次技术扩散的第三阶段相重合,而在第三阶段与下一次技术扩散的第一阶段重合。以技术T1为例,分别经过0到t1、t1到t2和t2到t3三个阶段,其中,在0到t1阶段与技术T0相重合,在t2到t3阶段与技术T2相重合。虽然不同的技术创新是不连续的,但在技术扩散过程中却出现了重合现象。如果把一项技术创新的扩散过程分为出现、快速扩散和饱和三个时期,那么一项新技术一定是在上一次技术创新接近饱和时出现的,而当该项技术达到饱和期时,下一次技术创新就出现了。
每一次技术创新都使劳动生产率得到了一次提高,因而每一次技术创新都对应一个劳动生产率。在图1中,T0、T1、T2、T3和T4五次技术创新,对应着五个不同的劳动生产率A0、A1、A2、A3和A4。
正因为每次技术创新都会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由于每一次技术创新扩散呈现S形,进而使不同技术创新的扩散有相互重合的时期,同一产业内不同企业之间就可能位于不同的技术扩散时期,采用了不同的技术,有着不同的劳动生产率,也就出现了部门内部的竞争,使个别劳动时间平均化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价值形成一个相同的市场价值。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形成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或市场价值的形成作了明确的阐述:“市场价值,一方面,应看作一个部门所生产的商品的平均价值,另一方面,又应看作是在这个部门的平均条件下生产的并构成该部门的产品很大数量的那种商品的个别价值。只有在特殊的组合下,那些在最坏条件下或在最好条件下生产的商品才会调节市场价值,而这种市场价值又成为市场价格波动的中心,不过市场价格对同类商品来说是相同的。”“在上述关于市场价值的各个规定中我们假定,所生产的商品的量是不变的,是已定的,只是这个在不同生产条件下生产的量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比例发生了变化,因此,同样数量的商品的市场价值按不同的方法来调节。”这里所说的生产条件不同是指由于技术水平不同,从而劳动生产率不同。
为了更清楚地考察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形成及市场价值的决定问题,文章在上述技术创新产业内扩散过程中进行分析。现作如下假定:
在某一产业内共有N个企业生产相同的、总量确定的一种产品,其中,第i个企业所生产的该商品数量为Yi(i=1,2,…,N)、所用的劳动量(衡量单位为小时)为Li(i=1,2,…,N);
设时期为0到t7,该产业内共有五次技术创新T0、T1、T2、T3和T4,且技术水平是逐渐提高的,对应的劳动生产率分别为A0
根据上述假定,有Yi=AjLi(j=0,1,…,5;i=1,2,…,N),企业i所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为 ;
商品价值用劳动时间衡量,从而企业i所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个别价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市场价值;
将N个企业分为n1、n2和n3,其中,n1={1,2,…,n1}为技术创新扩散中的创新者和早期采用者,n2={n1+1,n1+2,…,n1+n2}为技术创新扩散中的早期大多数和晚期大多数, n3={n1+n2+1,n1+n2+2,…,N}为技术创新扩散中的落伍者,且n2>n1、n2>n3,n1、n2和n3所包含的具体企业数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时期0到t3内,共有三次技术创新T0、T1、T2在扩散,且A0
设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则有: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取决于两方面因素:一方面因素是,即由技术水平决定的劳动生产率或者说生产条件决定的个别劳动时间或个别价值量。在不变时,采用技术T2的创新者与早期采用者的个别劳动时间、采用技术T1的早期大多数与晚期大多数的个别劳动时间及采用技术T0的落伍者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市场价值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其中A0
另一方面因素是和,指在高、中、低三种生产条件下生产的商品量占该产业全部产量的比例。在不变时,当较高时,说明在A1生产条件下(在时期0到t3内的中等生产条件)生产的产品数量大,且处于两端的产品数量相等或近似相等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其个别劳动时间决定,市场价值由其个别价值决定;当较高时,说明在较好条件A2下生产的商品数量占总产量的比重较大,其个别价值量调节市场价值,个别劳动时间调节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当较高时,说明在较坏条件A0下生产的商品占总产品的比例较大,其个别价值量调节市场价值,个别劳动时间调节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综上所述,理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或市场价值要从马克思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的差异入手,正确把握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与第三卷不同阐述的关系,即简单抽象规定与具体形成过程之间的关系。在阐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或市场价值的形成过程时,马克思分别从个别价值如何平均化为市场价值和市场价格如何围绕市场价值波动两个方面进行。通过引入技术创新产业内扩散的S形曲线,能更清晰地看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或市场价值形成过程中不同劳动生产率条件下所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或个别劳动时间是如何通过加权平均形成市场价值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01
追溯室内装饰的历史,可以从原始萌芽状态的纯装饰形式开始,经历与构造结合的古希腊、罗马时期,为装饰而装饰的巴洛克、洛可可时期,一直到把装饰形式与功能相结合的现代室内装饰和空间概念的产生,这是一部漫长的发展史。
“室内设计”代替“室内装饰”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只有几十年的时间。1931年,美国室内装饰者学会成立,成为美国室内设计师学会的前身,该时期内出现了专职室内设计师。到了五十年代,由于建筑用途、功能的复杂化,使室内设计更加专业化。如:大型商场空间的设计,办公空间的设计等促成了室内设计的独立。至此,“室内装饰”已演变为全方位的“室内设计”,“室内设计师”的称号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承认。1957年美国“室内设计师学会”成立标志着这门学科的最终独立,同年,我国也在中央工艺美院成立室内系。而我国“室内设计”作为一门学科得到真正的发展却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该时期由于我国的改革开放,建筑业的迅速发展促使了建筑装修业的兴起,“室内设计”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也开始迅速发展起来。1990年前后,相继成立了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和中国室内建筑师学会,在众多的艺术院校和理工科院校里相继成立了室内设计专业,据行业主管部门统计,我国的室内设计师人数至今已达六十万,设有室内设计专业的高等院校已有八百多所。
二、高校室内设计专业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相关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室内设计师存在近50万的人才缺口,这对于高校室内设计专业来说毫无疑问是个大好的信息。而另一方面的数据却显示,我国每年从事室内设计工作的的应届毕业生合格率却只占总量的10%-20%。[2]从客观上分析,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目前从事室内设计师职业的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建筑设计、艺术设计、工业设计、装潢设计、平面设计等专业毕业,这些设计师并没有经过室内设计系统专业的教育和培训,从而导致设计水平、装修质量等多方面问题。
而另一方面,我国高校室内设计专业教育本身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教学模式上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室内设计专业依然延续传统教学模式,普遍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根据对目前重庆市开设了室内设计专业的几所高校调查得知,就室内设计专业的几门主干课程而言,几乎所有高校都采取课堂教学模式。室内设计专业的几门主干课程如《室内设计原理》、《装饰工程施工管理》、《装饰工程概预算》、《建筑装饰材料》等清一色采用理论教学模式,半数以上学生反应以上课程知识抽象难懂、枯燥乏味,80%学生在完成以上课程学习后1-2个学期内对课程知识陌生甚至完全遗忘,另外不少高校就《室内设计》课程采用了理论讲授与设计案例练习结合的教学,从教学成果看,该课程并未取到应有的效果,在设计任务的布置上,各高校所编设计任务书脱离实际、过于理想化,设计案例也过于陈旧,甚至有些高校的设计案例几年、十几年都未更改过,完全不合现实。在学生设计成果的批改上也采用过去批改作业的方式,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内容。根据对一些用人单位的调查,通过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具备知识过于松散,缺乏作为一个室内设计师最重要的认识能力与创造能力。
(二)培养模式上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我市各高校室内设计专业的培养计划调查得知,几乎所有高校的培养计划都写到:本专业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室内装饰工程设计、概预算、施工与组织管理能力,从事室内装饰工程设计、施工管理、预(决)算等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复合人才。目前我国开设室内设计专业的高校普遍为高职院校,学校在培养方式上采用一刀切的方式,一方面,在短短的两年半时间内要培养室内设计专业学生的室内设计、施工管理、预(决)算等诸多方面的能力难以达到,另一方面,这种培养模式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基础素质与兴趣偏向。这种培养模式下的毕业生往往出现“样样通,样样松”的问题,普遍的用人单位反映目前室内设计专业毕业生到了企业后完全不清楚自己的专长,找不到发展方向。
三、高校室内设计专业教育改革的几个措施
教育应该为社会服务,同样室内设计专业的教育应该结合社会的发展建立一套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更科学、更有效的为行业培养室内设计人才。这就要求教育者应该打破传统教育的束缚,树立现代教育思想,建立独特的适合自己的教育体系。本文以建筑行业对建筑装饰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为目标,从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模式和培养模式两个方面提出改革思路。
(一)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项目化”改革
在现代教育的发展史上,德国国立包豪斯为适应现代社会对设计师的要求,建立了“艺术与技术新统一”的现代教学体系,就是将教学、研究、实践三者融为一体的“工作坊”模式。[3]包豪斯的“工作坊”模式广泛地被西方国家的现代设计教育所采纳,结合我国高等学校室内设计专业教学的发展现状和特点,笔者提出“项目化”的教学模式改革。所谓“项目化”教学模式改革就是将原先的单纯课堂理论教学模式内容与实际项目相结合,将室内设计专业的各专业课程实践化。“项目化”可以从两个方面依次进行,同时提高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
1、校内“项目化”。校内的“项目化”可在校内实验室的基础上发展演变得来,它属于模拟实践操作。结合室内设计专业的特点,建立起一套囊括专业方向研究、教学内容理论完全结合实际的校内工作实验室模式。
室内设计专业的校内“项目化”覆盖该专业的所有主干课程,可直接体现在“室内设计—装饰工程预(决)算—装饰工程施工管理”这一知识体系上。首先,在通过前期专业基础理论与实作培训的基础上,室内设计课程方面可以引用实际任务书完成模拟实践操作。在室内住宅设计课程教学上,笔者曾收集了目前重庆市别墅、花园洋房、一般商品房等已完工且具有代表性的各类住宅案例,并分别就各类型住宅特点进行设计要点分析及讲授;其次,设定练习前提如案例环境、“甲方”要求等安排学生就各类案例进行包括设计、概预算、施工组织设计在内的练习,该过程中,聘请原案例操作人员如设计师、预(决)算人员、施工负责人等到学校就该案例实际操作内容与学生进行交流;最后,让学生自己学会总结各方面的知识,重新安排设计项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各项操作内容。同样,商业空间的室内设计教学也以该种方式进行,且在进行过程中结合该课程特点进行调整,比如让学生组合成多个团队的形式共同完成一个项目,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另一方面也可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
2、校外“项目化”。校内“项目化”是一个通过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而校外“项目化”则是通过实践提升理论的过程。校外“项目化”应是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目的。目前许多高校在最后一个学期让学生完全自主地选择校外实习,实际上是让学生提前毕业,和教学模式上的校外“项目化”并不相同。教学模式的校外“项目化”可以多种方式进行,最为直接的就是通过教师或学校合作企业的校外实际工作项目带动学生进行实作,让学生切身体会实际操作。虽然这种方式比较直接有效,但易受到各种客观条件制约,可变因素较多,按照该方式制订的教学计划容易受到影响。为避免受此局限,可将实际项目进行“工厂化”操作,所谓“工厂化”就是将实际项目内容安排在“工厂空间”这样一个校外实验基地进行,该“工厂空间”属于学校实验室基础上集设计案例提供、现场施工可行、预算内容可证的一块“试验田”。我校已建立的室内设计专业的“工厂空间”就是作为校外“项目化”的一个体现,在该空间内,可以任意定义不同的业主方关于经济、风格、功能等各方面的要求,学生完全按照实际操作流程完成该项目设计及预算,并将其付诸施工,提前感受到从设计到预(决)算、施工管理的实战氛围。
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项目化”改革对于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这一模式培养的室内设计学生一方面具备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和良好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与创造能力。
(二)室内设计专业培养模式的“订单式”改革
室内设计专业培养模式的“订单式”改革前提是适应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室内设计专业一刀切的培养模式忽略了学生的基础素质与兴趣偏向,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所以,在室内设计专业的培养模式上,应本着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的基础上有区别的进行。这一方面可结合教学模式改革同时进行,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按照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教学分组,有目的地培养学生。
室内设计专业培养模式的“订单式”改革的目的是适应社会对室内设计专业人员的需求。这个目标的实现一方面要适应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另一方面,学校在室内设计专业人员的培养过程中应随时和用人单位保持联系,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与其签定人才培养协议,按需培养人才。室内设计专业培养模式的“订单式”改革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就业率,避免盲目的人才培养模式带来的损失的有效手段。
四、结语
室内设计专业改革是基于旧的教学模式和培养方式上进行的,其目的是为社会提供更优质的建筑室内专业设计、预(决)算和施工管理人才。本文提出从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模式和培养模式两个方面进行改革,通过教学模式的“项目化”改革提高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通过培养模式的“订单式”改革,一方面适应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适应社会对该专业的人才需求,为室内设计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新的思考。
参考文献
[1]李竹.室内装饰到室内设计演变的历史研究[J].网易建筑
[2]魏金水.室内设计行业的现状与发展[J].中国设计师网
[3]宁绍强,穆荣兵.设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改革[J].桂林: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199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