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过小孤山大孤山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雄姿杰出。——《三国志·诸葛亮传》;又如:杰立(卓绝出众);杰句(佳句);杰表(不凡的仪表);杰思(出色的构思);杰笔(杰出的文笔)
2、 高大;高耸
杰屋大像无时止,安得疲民免饥死。——陆游《僧庐》
笔者以为,只有开“源”,才能畅“流”。
语文是交际的工具,语文的运用和生活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反映生活、服务于生活应该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任务,也是语文教学的主旋律。
观察生活和认识生活,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反映生活和服务于生活解决“怎么写”的问题。生活是“源”,写作是“流”,“源”开则“流”畅,“源”塞则“流”枯。阅读是理解别人对生活的反映,是间接地认识生活,是吸收;写作是直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是表达。在阅读训练中教给学生观察、认识、反映生活的立场、观点、方法,在写作训练中让学生到广阔的生活中去提高观察、认识、反映生活的能力,并逐步养成勤观察、勤思考、勤动笔的习惯。这样,利用课文的例子,运用语文这个工具,由间接吸引到直接表达,循序渐进,循环往复,螺旋上升,就能逐步达到“源头活水自然来”的境界,开创语文教学的崭新局面。如果语文教学脱离生活实际,阅读和写作截然割裂,阅读就成了空洞的壳,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失去了生命力。
那么,如何开“源”畅“流”呢?
一、开实际生活之“源”,积累写作素材
生活是丰富无比的,犹如一座宝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要使生活成为写作素材就必须得观察。学生观察生活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有意观察,另一种是无意观察。有意观察要“授之以渔”“授之以法”。在教《过小孤山大孤山》一文时,重在指导学生掌握作者观察景物的观察方法,立足点和角度。鼓励学生变换立足点,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同一事物。在写作训练《逸夫楼前的假山》中,大部分同学都能运用学到的观察方法去描述假山的形态。
对学生的无意观察,要相机诱发。家庭生活可观察,学生生活可观察,和家长、同学逛街、上超市、游公园乃至看电影、电视,参加各种活动都应看作是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观察。这些客观的事物都会在他们的头脑里留下迹象,久而久之,就会淡化、遗忘。教学时,要注意诱发这些储存在头脑中的记忆,帮助他们在自己头脑中进行再观察、再分析、再思维而升华到用语言表达出怼T诮捕痢蹲8!芬晃闹邢榱稚┑男蜗笫保我诱导学生打开记忆的闸门,回忆自己见过的类似的人物特征。在写作训练中,学生学以致用。尤其明白了刻画人物形象要紧扣人物的“眼睛”。写出来的人物自然就鲜活起来了。
观察生活仅靠老师“授之以法”“相机诱发”是不够的,还必须让学生养成勤记的习惯。为此,我要求学生将观察所得及时记录,取名《灵感见闻录》。实践证明,《灵感见闻录》的做法简单有效,它是学生写作的素材库。
二、开间接生活之“源”。借鉴写作技巧
一个人的一生是十分有限而短促的,要想亲身经历各种各样的生活是不可能的。因此,对生活的认识除了已身有限的经历外,还得靠大量的、广泛的阅读。
阅读是间接生活之“源”,书本是凭借,课文是例子。学生的阅读是吸引,是认识生活;写作是表达,是反映生活。
写作是一种脑力劳动。当学生没有从读写结合的角度掌握这种劳动时,往往会表现出畏难情绪。但当他们领悟了读和写的关系,能够模仿范文写作后,这种劳动便成了一种乐趣。写作的乐趣又使他们更有兴趣去阅读,这样就形成了读写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基于上述认识,我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教学,使读写有机结合,同步进行。我在讲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时,重点指导学生研读课文中的细节描写,使学生体会到这些细节描写得益于一些精当的动词。在研读完毕,我不失时机地诱导学生写一段话,用上几个精当的动词。
正所谓“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这样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读写同步,开“源”畅“流”,形成了一个读写促进、相得益彰的语文教学新格局。
三、开激发兴趣之“源”。拓展写作空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语文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学习的动力,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为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写作空间,我开展了“课前三分说”活动。说话训练遵循由易到难的认识规律,开始只要求把话说清楚,能使别人听瞳即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以后逐渐加大难度,要求把故事见闻说得清楚、明白、有条理。事实证明:“课前三分说”熔趣味性、知识性、思维性于一炉,符合学生兴趣特点,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扩展了学生的写作空间。
学生有了说的基础,写起来就能得心应手。为了因势利导地把说的积极性引导到写上,我在班级办了“小荷才露”黑板报专栏,为小作家的脱颖而出拓展写作空间。入选专栏的习作在校刊、市刊、省刊推荐发表,并获得相应的奖项。这样做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一、文言文学习的观念要从重字词到重阅读:
一般认为,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即使对一个知识熟记了,可能在24个小时后也会忘掉50℅,特别是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所以,阅读理解性的识记才能保证记忆的准确性和延续性。因此,面对教师学生非常重视文言文的落实,花了很多精力强化复习要求的12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以及5种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等,文言文得分仍然很不理想的问题,我们确实需要做个调整。
新课改的主流意识是推进素质教育,语文高考改革的轨迹也是由知识性命题转向能力性命题。文言文字、词、句式等基础的掌握上存在问题。集中时间进行的大量的训练,在短时间内还是难以彻底掌握的。因为毕竟是孤立散点式的知识性的理解与记忆,是静态的零碎的,缺乏实际运用意义。因为缺乏整体的熟记意识,以至于单独的一句学过的文言文中的原句,学生竟然如初次见到一般,这样看来,学生死记硬背的东西,学习起来很吃力,花费时间较多,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是必然的。从考试发展趋势和学生学习实际出发,我以为文言文的复习备考应该从多年来习惯了的重视字词转移到重视文言文阅读的训练,将文段阅读强化到超过字词复习。让文言文阅读回归到真正的阅读上,而非大家一致强调的字、词、句等上面。要实现这个转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对教材中的古文应该进行大声的朗读吟诵。新课改必修1到必修5的五册书,共计15篇文章,要求不到一个半学年内完成,在教材学习的过程中已经落实到字、词、句式。另外,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还选取了大量的名篇,这些名篇页下注释非常详细,分为三个单元:①、“创造形象,诗文有别”之部选了陆游的《过小孤山大孤山》、庄子的《庖丁解牛》、司马迁的《项羽之死》、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方山子传》、魏禧的《大铁椎传》;②、“散而不乱,气脉中贯”之部选了苏洵的《六国论》、欧阳修的《伶官传序》、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方苞《狱中杂记》、张岱的《陶庵梦忆序》; ③、“文物定格,贵在鲜活”之部选了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论语》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复习阶段要做的是经常阅读这些传统名篇,读出每一句的语气以及感情,把握好每一段乃至全篇的情感基调。以此来巩固自己日渐显现的文言实词等内容的积累和文言文阅读的语感。
(二)要在复习中坚持大量的课外文言文选段阅读。快速阅读课外文言文选段,也就是换一种形式巩固文言实词等以及文言文阅读的语感,要求学生在快速阅读之后,立刻写出主题词或关键词。高考文言文考查均选自课外,除《二十四史》之外,诸子散文,各朝各代的名家文章则是重点选择的对象对象。我们不可能把上下五千年古文都读遍,所以对人物传记类、游记类、论说类、赠序类和笔记类应作重点阅读,人物传记如《史记》就是很好的阅读材料,阅读《史记》可以了解人物传记的格式、古代官职及其变动等,对做人物传记类文言文试题有很大的益处;游记类的如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姚鼐的《惜抱轩文集》以及柳宗元的《永州八记》等;论说类的如《韩非子》、《墨子》吕不韦的《吕氏春秋》、苏洵的《嘉佑集》等;其他类如《震川先生集》、《张耒集》《阅微草堂笔记》等等,都值得一读。坚持一段时间后,在重新阅读曾经阅读过得那些课外的文言文选段,自己就会产生一种对文言文常读常新的感觉。既然文言文考查的多是对文意的理解,或以理解文意作为答题的基础,因此答题时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文意,即要对原文进行整体阅读,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与层次,明确基本信息。阅读时可以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记叙类文字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时间的前因后果;一般的传记文,要弄清作者记叙了哪些事情,表现了任务的哪些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论说类文字要理清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游记文和笔记文要理清顺序和线索。方法是按图索骥,筛选整合。只有整体阅读,总体把握,才能准确完整地分析、评价人物和事件。看到一个字词的时候,一定要把其放进句子文段,还原文本,结合语境进行分析。从纷繁的语言材料中找出信息,进行分类集中,概括组合。
(三)充分利用近些年来高考试卷中出现的已经考过的文言文阅读素材。高考中出现的原汁原味的文言文试题作用有两个,一个是运用素材做试题训练与检测自己文言文阅读能力;一个是反复阅读,并将阅读的结果留下记录,参看译文加深理解,扩大知识面,增长见识,逐步见证自己文言文阅读积累的进步。
高考直接考查知识的题目是相当少的,但是理解、分析、综合、应用、鉴赏评价等能力的考查都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上,解题思路要以相应的知识为依据,所以,扎实巩固课内文言字、词、句式等工作在高一、高二的上学期已经完成,还会有许多学生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字、词、句。本着教材就是例子,课文就是例题的原则,不要有“教考分离”的感想,真正学会“死去活来”,即做到,贵在落实,懂得意义;抓住规律,以应万变。转变观念是实施新教材的关键。教材是本,教法是宝。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约占全部作品的43%,主要方法是指导学生熟读、背诵,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先树立以人为本的“生本”新观念,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鼓励人的自立发展为旨趣,以爱为核心,以理解人、尊重人、信任人为趋向,充分体现新时代的人文精神。培养文学鉴赏能力,有利于吸收传统文化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通过文学作品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人文素质、审美能力和文学底蕴等,让文学教育真正能培养人,培养个性,培养人格。
二、文言文学习要培养学生的思辨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认为,如果学生在青少年时期还没有遇到一位明智的脑力劳动指导者,那么他就再也无法学会真正的思考了。学生的作用在于积极地思考、研究,无论是知识的感知、理解、掌握过程,还是巩固、应用过程,都是在思考活动中、在脑力作用下完成的。一个学生来学校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主要的还是要变得更加聪明,因为他的主要智慧努力应该用在思考和研究上。所以,衡量教学成败的重要标准是学生的发展情况,而不仅仅是唯一的考试成绩。新教材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自学能力的培养,切实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学生的思辨性的培养注意一下三个方面:
(一)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定位。学生的自主学习要更多地体现在学生对于错误的纠正,而不是表现在体察他人意志当中的亦步亦趋。教师要成为课堂讨论的参与者,并将自己在讨论评价中所体现出的严密思路带给学生,让学生在形成习惯的同时有意识的弥补自己的缺憾。也就是说,语文课堂不是极力宣教,而是要思考,学会看懂听懂读懂别人的话,这是一切学习活动的基础。
(二)学生的思维不应是毫无顾忌的天马行空,二要有既定的航向,否则会失去整个天空。高考严谨的命题不是为了体现个性的思考而思考,不是为了追求学生的主体阅读无原则地去掉所有限制,含糊地建立起毫无依据的“自圆其说”,而是要在给定的范畴中作出科学的判断与分析,而事实上,也只有这样的思考才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