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供给与需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中国玉米;进口玉米;供给;消费
一、中国玉米市场供给与需求特点分析
(一)玉米供给与需求迅猛扩张,市场波动较为明显
进入新世纪以来,无论是中国玉米供给规模还是消费规模,均呈现迅猛扩张态势。2000年中国年度玉米新增供给量仅为2866万吨,而2008年这一数字高达5550万吨。年均增速8.61%。与此同时,中国玉米消费量也从2000年的2711万吨,迅速增长至2008年的5041万吨,年均增速高达8.06%。可见,玉米日益成为中国居民日
常消费最为主要的经济作物,中国相关玉米产业也逐步成为维系国计民生的支柱产业单元。从供给与需求均衡来看,玉米供给规模增长略快于需求规模增长。特别是2007年与2008年,连续两年出现了大规模的年度节余库存,分别高达274万吨和464万吨,其中绝大部分库存玉米为中国国产玉米。这表明,中国玉米在连续的供给与需求双线增长过程中所处的弱势地位,同时也预示着未来中国玉米市场可能面临供过于求的过剩风险。
(二)国产玉米供给迟滞,自给率不断下降
在玉米供给方面,其整体供给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以往国产玉米为主的格局,已经转变为进口玉米绝对主导的供给结构,玉米自给率不断下降。
一方面,中国玉米种植业发展受阻,其供给规模处于波动性徘徊态势。
另一方面,进口玉米供给迅猛增长,国外转基因玉米全面冲击中国市场。2000年. 中国年进口玉米仅为l325万吨,而2008年这~数字达到创纪录的4000万吨,年均增速14.8%。进口玉米占整个中国玉米年度新增供给量的比例也提高至目前的72.1%,玉米供给对外依存度明显偏高。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计,2009年玉米进口量受中国库存压力影响,将出现小幅下滑,但仍将高达3700万吨。如此大规模的玉米进口,也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玉米进口国家,2008年度玉米进口量占世界玉米贸易总量的比重高达55.3%。此外,从进口来源看,中国进口玉米国别构成也发生了明显变化。2006年,巴西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中国最大的玉米进口来源地。目前,中国玉米进口来源国别按数量高低排序依次为巴西、美国与阿根廷,且巴西、阿根廷对中国的玉米出口数量保持了相对较快的增长速度。这三大主产国都以种植转基因玉米为主,因而中国进口的玉米也几乎全部为转基因玉米。相比较中国非转基因玉米,进口转基因玉米以其成本价格低、出油率高、品质统一性好等优势不断冲击中国玉米市场,已对中国玉米种植业构成致命威胁。
二、年度预测供给量与需求量存在修正可能
一方面。中国的玉米年度供给量对外依存度较高,中国玉米比例小,因而供给变化受中国消费需求影响较大。一旦需求量增速较慢,玉米年度进口量必然增速放缓或下降,年度预测供给量也会随之下调。另一方面,中国玉米消费主要分为油脂压榨与食品加工,其中,油脂压榨消费量市场饱和程度将会逐步提高,2008年中国人均油脂消费量18. 4kg,已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符合罗吉斯蒂曲线的生长态势,后期增速将会放缓;但玉米食品消费量距离《国家玉米行动计划》设定的水平差距较大,这部分消费量将会成直线上升趋势(线性趋势),而用罗吉斯蒂曲线预测将会低估这部分消费量增长速度。因而,未来年度玉米消费量可能要比预测数据大。一旦供给预测数量下调,而消费预测数量上调,那么中国玉米市场出现的供过于求的程度将大为降低,库存水平也会相应降低,甚至达到供求平衡。
(一)未来中国玉米市场出现供过于求可能性较大,应备有效控制进口玉米规模的预案
虽然存在供给量与需求量朝着供求平衡的方向变化,但从长期发展趋势来看,中国玉米供给量增长速度显然快于中国消费量增速,特别是玉米进口量增速尤为迅速,而同期中国玉米供给则一直徘徊不前。因此,未来几年中如果不采取必要的调控举措,中国玉米市场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可能性非常大。
(二)未来中国玉米供给与需求增长总体上较为平稳,但仍会受进口风险影响而随机波动
正如2000--2009年期间所显示的剧烈随机波动一样。这种随机波动的主要根源就在于中国大规模玉米进口过程中受到国际玉米价格涨跌风险的影响。一旦国际玉米价格出现剧烈波动,中国玉米供给与消费必将随之出现剧烈震荡。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应当着手建立一套稳定的玉米进口安全保障机制,同时加大中国玉米种植业扶持力度,减轻玉米供给对外依存度。
参考文献
[1]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市场监制部.油脂油料市场供给与需求状况报告[R].北京:国家粮油信息中心,2009(111).
[2] 田仁礼.中国玉米产业现状趋势及应对措施浅见册[J].玉米科技,2009(4):1-7.
[3] 郭清保.论中国当前玉米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邮[J].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2006(7).
[4] 张振华,刘志民.中国玉米供给与需求现状与未来十年预测[J].玉米科技,2009(4).
[5] 万宝瑞.中国玉米产业的发展思路[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9(1):8-9.
物流人力资源是物流业发展的核心之一,是企业实现有效物流管理的关键资源。物流的各个环节紧密相连,人在运输、配送、包装、搬运装卸以及相关的物流信息处理等活动中发挥着协调、控制和监督等重要作用,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作用,才能调动整个企业的发展。
在前期国内关于物流人力资源的研究中,有学者针对物流人才的培养与开发,从人力资本理论的视角出发,建立物流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模型并分析,提出企业应对员工进行全面的人力资源素质测评、开展物流企业绩效考核工作等建议(白静,2013),还有学者针对国内物流人才需求的现状入手,通过互联网和实地调查等手段,对全国两百家物流企业近四年的物流人才需求状况展开了调查并分析,提出以社会需求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方案(余绍军,2010)。
根据中国知网资料库显示,目前我国对物流人力资源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从物流人才需求或供给的角度进行研究。基于前期的理论借鉴,本文试图通过数据举证,从物流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对供给与需求的数量和质量进行深入分析,对物流人力资源达到供需平衡提出合理化建议。
二、物流人力资源供给现状分析
(一)物流人力资源供给数量与需求不成正比
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对物流人力资源提出了巨大需求。近年来,社会对物流人力资源的需求逐年攀升。据统计,2014年我国物流人员缺口约为600万,物流人才被列入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为适应社会需求,全国各高校纷纷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目前,物流人力资源的供给大部分来自学校教育和社会培训。本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家全日制学校培养的物流人员。据教育部统计,目前我国已经有378所普通高等院校、824所高职院校和2000多所中职院校开设了物流专业,并且该专业的在校生已经超过了100万人。虽然各高校培养了大量的物流人员,从数量来看还远远不能够满足市场对物流人力资源的需求。
(二)物流人力资源供给质量有待提高
市场对物流人力资源的要求即为物流人力资源的质量需要,物流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理论基础,较强动手操作能力,一定的物流工作经验,能够快速适应岗位,高水平作业,高素养和具有良好职业技能的物流人员则更受企业的欢迎。
物流人力资源供给质量与学校培养物流人员的师资力量呈正相关。教师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将来从事物流工作人员的质量。对于物流人力资源供给的质量,本文分别从全国总计80所高校官方网站上招收的物流管理专业的师资进行统计分析,211及985类工程院校共计21所,职称为讲师以下92人,副教授99人,教授61人;学历为研究生以下12人,研究生以上244人;普通高等学校共计35所,职称为讲师以下248人,副教授137人,教授69人;学历为研究生以下122人,研究生以上334人;高职院校共计24所,职称为讲师以下304人,副教授59人,教授29人;学历为研究生以下170人,研究生以上219人。
调查显示,具有教授、副教授职称的大约41.34%,也就是说这两个高级职称加起来还占不到教师总数的一半,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硕士学位的大约占72.39%,虽然这样的师资结构已经足够,但对于现代物流业的飞速发展,教师规模仍需进一步扩大,教师质量更需提高。我国高校物流专业的发展始于2001年,该专业在我国高校中的发展尚处于初步阶段,培养体制尚未成熟并还处于不断摸索中,这势必影响学校对社会所需物流人员的培养,从而无法适应社会对物流人力资源的要求。
三、物流人力资源需求现状分析
(一)物流人力资源需求数量增长幅度大
有预测显示,中国的物流产业将会以每年30%的速度迅速增长,这样的增长速度促进了对物流人员的需求。2011年中国企业对于物流人员的需求新增240万,之后的两年对物流人员的需求又分别在前一年的基础上大幅度地增长。为了研究物流人员的实际需求,本文通过互联网从全国各地区选取500家物流企业,并对其物流人员需求数量进行了分析,调查显示,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四个直辖市对物流人员的需求数量排在首位,而西北、东北等四个地区对物流人员的需求数量排在倒数第一、二位,还不到排在倒数第三位的华南、华中两个地区的二分之一。数据表明,发达地区对物流人员的需求最多,相对发达地区次之,而欠发达地区对物流人员的需求数量最少。对这500家物流企业统计得知共需物流人员3117人,计算得出每个地区物流企业对物流人员的需求平均为6―7人。
(二)物流人力资源需求质量
社会对物流人力资源需求的质量主要体现在员工与岗位的匹配度,即职位的任职条件以及员工上岗后是否符合岗位的要求,为了解物流工作所需的各项技能,研究选取了500家物流企业中的100家进行调查,结果如下:
1.全面的物流专业知识。现代物流是在实现物流基本功能的基础上,运用信息管理系统以最合理、客户满意度最高地实现物品的社会流通。物流人员不仅要掌握多种基本专业知识,更要能将知识进行综合运用,以满足社会的需要。
2.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物流环节繁杂,各个岗位上人员之间需要沟通协调来高质量地完成任务,进行有效沟通表达还能提升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融洽的人际关系可以优化工作环境,使人身心放松,从而更好地完成工作。另外,物流人员还需要与客户进行沟通,及时了解客户的需要并进行反馈,从而为客户提供优质满意的产品及服务。
3.丰富的工作经验。物流工作操作性强,其各个环节涉及的技术含量高,可能出现的问题也较多,并且现今中国的物流企业,大部分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需要大量有经验人员来维持企业发展,因此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是员工胜任岗位最重要的条件。
4.团队合作精神。近年来,企业越来越强调团队精神,如果没有团结合作的精神,工作团队就不可能有效并准确地完成复杂的物流任务并提供优质的物流服务。
5.外语能力。近几年,物流企业竞争逐渐加剧,竞争范围也逐渐向外扩展,并出现全球化趋势。外语能力对物流工作具有促进作用,具有扎实的外语能力可以使其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对物流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的现状分析,可以得出物流人力资源的就业矛盾主要表现在该专业毕业生由于只有理论知识缺乏工作经验,普遍都无法直接上岗。绝大多数该专业学生毕业后直接投身其它行业,全国各高校在培养物流人员的数量上远远不能达到企业对物流人员的需要。可见,物流人力资源在数量上已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而物流人力资源供需在质量上已出现结构失衡的现象,由于学校缺乏完善的物流教育体系,与企业在物流人员培养的问题上存在认识偏差,学校注重理论教学,而企业注重实践经验。这势必会导致学校对物流人员的供给和企业的需求脱离,最终导致物流人力资源匮乏。
四、物流管理人力资源供需平衡对策
(一)学校要重视物流管理专业建设
学校要在物力以及财力上对物流管理专业给予大力的支持,不能把物流管理专业当成一般的学科对待,要分别从硬件和软件方面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并进行质量把关,建设与物流实践相贴近的物流专业实验室或建设物流实习基地,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理论知识的良好氛围和进行物流实训的良好环境。
(二)加强物流管理专业师资建设
教师的教育背景、教学经验对教学质量造成直接影响。因此学校要多招进一些具有博士学位的专职老师,多鼓励现任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或者引进一线物流企业的操作人员等从事相关物流工作的人员,增加物流实践环节的教学,改变本专业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现状。确保物流管理的教育与其实际发展相同步,掌握物流管理发展的最新动态,有利于培养具有较强务实能力的专业物流人员。
(三)学校要与企业深入合作
目前各高校对于物流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和企业实际运用存在脱节的现象。高校应该加强与企业之间合作的深度,了解双方对培养物流人员的差异在何处并加以改善。企业方面应给学生提供培训、实训等实际的帮助,而学校方面在物流人员的培养上应多考虑企业的意见,校企双方要进行零距离接触,才能有效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物流人员培养不善的问题。
(四)企业要加强员工知识培训
很多物流人员都是半路上岗的,他们有着丰富的物流实践经验,但对系统的物流知识却是一知半解。因此,企业应为员工全面讲授物流管理的系统知识并向多方面进行拓展,由于许多在职人员无法参加集中培训,故企业也可采用远程教育的形式,员工可以在网上与专家讨论、或与其他学员进行交流来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
(五)政府应制定具体的职业教育政策
关键词:农村经济;信贷支农;金融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0.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10)07-0031-02
一、农村金融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2009年末,临汾市第一产业GDP完成51.8亿元,比2008年增加2.94亿元,增长6.00%;农民人均纯收入4749元,同比增加384.6元。增长8.1%,农民收入的主渠道呈多元化主要有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从调查的四县市情况看,县级以下GDP完成2009年末64.8亿元,较2006年增加18亿元,增长38.46%。农民人均纯收入2008年3640元,较2006年增加493元,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额78.80亿元,同比增长22.3%。
(二)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逐年加大
近年来,临汾市农业贷款投入逐年增加,增长速度逐年加快,农业新增贷款占各项贷款增加额的比重不断提高。截止2009年末,全市农业贷款余额179.68亿元,比2006年增加110.1亿元,增长158.24%%,比各项贷款增长快130.63个百分点,农业贷款增量与各项贷款增量的占比为0.41%,比2006年提高了0.39个百分点。从四县市调查的情况看,2009年末县级以下金融机构贷款余额3.3亿元,较2006年增加0.5亿元,增长17.86%。
(三)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投向趋于合理
2006年以来农村信用社以服务三农为宗旨,转变经营理念,不断加大对农业的信贷投入。有效发挥了支农主力军作用。截止2009年末。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余额197.28亿元,占全市农业贷款余额的99.78%,比2006年提高了0.94个百分点。占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余额的64.64%。比2006年提高了28.54个百分点。一是对农业产业基地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近四年来,累计发放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和多户联保贷款95.59亿元,其中种植业贷款累放52.7亿元,养殖业贷款累放42.89亿元。如曲沃信用社支持农户建成了5000亩红提葡萄基地,堪称中国红提第一,产品远销太原、广州等地。二是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在全市范围内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多层次、广覆盖,农村金融的现实需求
1994年后,国家提出产业结构调整和实现“两个”根本转变,至此农村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呈现出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单一种植向种养加相结合的转变,由农户必须品的自种自用转向商品化生产,由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向一户一业,一村一品的区域性农业转变,农村经营方式大体形成四个层次:①传统的小规模经营农户;②有一定专业化生产水平的规模经营农户;③农村中小企业和龙头加工企业;④农村小城镇和基础设施建设、开发的各类业主。这四类不同的生产方式对金融服务需求显然是很不同的。一是农户对小额、简便、灵活的金融服务需求;二是农村中小企业、龙头加工企业对额大、季节性强的金融服务需求:三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扶贫开发贷款对期限长、需求量大的金融服务需求。从三个层面的金融服务需求看,农村金融的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广覆盖的特点。
三、金融机构减少,服务层面狭小。农村金融供给不足
(一)农村金融机构的减少,与农村对金融服务需求增加不适应
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合作性金融、国有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共同支持,但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改制,《商业银行法》出台,商业银行把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其主要经营目标,开始对县及县以下营业网点进行撤并。农村金融机构减少,难于满足农村金融服务需求的增加。从临汾市的情况看,1999年至2003年共撤并机构221个,其中农行、农村信用社撤并机构122个。
(二)农村金融机构的覆盖面狭小。服务功能单一
从临汾市四县市调查的情况看,农村金融基本上只有农村信用社一家,国有商业银行退出了农村市场,政策性金融、保险公司基本没有。2009年末,四县市各类金融机构(统计至储蓄所)134个,剔除在城区的97个,实际在农村的机构37个,平均两万个农民有一个金融机构:四县市县级ATM机55台较2006年增加23台,其中分布在农村的ATM机37台,农民手持银行卡30.6万张,平均8300人使用一台ATM机。
(三)政策性金融支农缺位。与改善农业生产环境的需求不适应
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和农业扶贫的力度。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周期长、效益低、规模大的特点决定了其资金的特殊性,即由国家财政和政策性金融支持。1994年前对农业的政策性信贷支农,由国家专业银行承担,1994年政策性银行成立,原国家专业银行承担的政策性信贷支农业务,划转给农业发展银行。但从1998年随着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农业基本建设贷款、农业综合开发、专项扶贫贷款、粮棉企业加工和附营等业务贷款划转到国有商业银行,自此农发行专一履行粮棉油收购资金职能,变成了专门的“粮食银行”,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综合开发和专项扶贫贷款无人问津。临汾市1999年以来农业发展银行粮棉油收购贷款余额平均占各项贷款余额的98.54%。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综合开发和专项扶贫贷款的信贷支持没有。
四、金融支农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
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机制,必须完善农村金融组织机构,取消零金融机构和零金融服务地区即建立合作性金融、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小额贷款公司合理分工。适当交叉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具体操作:①健全国有商业性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为农村企业提供服务。国有商业银行要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在撤并机构时不搞“一刀切”。即要防止全面撤并造成对农村金融服务的“断档”,又要防止网点多、费用大、效益低的局面,条件成熟时,可将基层营业网点与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的信用社整合为地方性商业银行。②健全政策性金融机构。为改善农村生产环境服务。农业发展银行应根据行政区域设置县级支行,发挥其政策性支农作用。③完善合作性金融,为农户提供金融服务。合作金融组织机构可按行政区域设置或按经济区域设置,把信用站建到村委会或信用村,充分发挥其贴近农户的地缘信任关系优势。④探索建立农业保险公司,保险公司可以集合分散风险,为其他金融机构提供配套服务。分散农业高风险对金融信贷资金安全的影响。
(二)探索建立便民服务柜台
在农村地区可为农民提供流动服务柜台,或是设立“两点两机”,即便民简易网点,定时定点服务:安装POS机、ATM机等。
(三)创新农村信用社组织形式
总的改革要求是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科学合理、归属明晰、权责明确的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增强服务功能,政府适当扶植,地方政府负责。在此基础上,可以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模式。中国农村区域辽阔。农村经济发展及不平横,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明显。针对农村经济的二元结构,对农村信用社组织形式进行创新。一是对农村经济落后,弱势群体相对集中的地区,农村信用社实行合作制,农村信用社为其提供小额农贷,体现弱势群体之间的帮组:二是对农村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农村信用社,改造成股份制,由规模经营户、农村中小企业等农村经济组织入股,为其提供融资服务,三是对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信用社,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改造成地方股份制商业银行,
健康旅游(Wellness Tourism)是世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近年来国际上新兴的一类旅游产品。现在人们越来越注重对完美的身体和永恒的青春的追求,他们非常关注如何引领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愿意把钱投资在自己的健康和保养上。而综合国内外对健康旅游的定义,将它总结为:人们以维持或促进他们的健康与福祉为首要动机的一个方式,在一个专门设计的设施里面至少呆一个晚上,来提升人们的生理、心里、精神和社会福祉的所有的关系和现象的总和。强调了在专门设计的设施里面进行的健康旅游。
国内外旅游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海南提出建设国际旅游岛,需要优化调整旅游产业结构,使之逐步趋向于合理化、多样化,形成自己的特色和规模,从国内外多的旅游目的地中突出重围,树立自己的品牌,使海南岛这个健康旅游目的地深入人心。优先发展健康旅游项目十分重要。如何根据市场的需求和自身的优势,推出符合游客期望的健康旅游项目,同时要在设施上和服务上都紧跟发展的需要是研究的关键。
二、海南岛健康旅游市场的需求
1.海南岛旅游市场的客源可观。海南作为我国最大的海岛,在我国旅游市场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随着岛内外交通等综合设施的逐步建设提高,和目前对26个国家的旅游团队实行免签,以及离岛免税购物等一系列有利政策的推行,进一步提高了海南岛国内外的游客量。
2.国内外健康旅游市场的需求增长。中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的生活需求发生了质的变化,文化娱乐、运动健身、康体旅游等己上升为人们新的消费需求。根据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家庭金融研究部的调查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财富在5万至50万美元之间即达到中等收入家庭成年人口数量为2.17亿,平均财富为12.7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81万元),规模和财富总额均居世界首位。“择境而居、造境养生”将成为有能力的人们幸福生活的重要部分。
三、海南岛健康旅游市场的供给
(一)海洋资源
海南岛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地处热带北缘。属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2-26%,最冷的一、二月份平均气温仍达16-21℃,阳光充足、空气新鲜、气候宜人,是天然的疗养院。海南岛海岸线长达1528公里、其中一半以上为沙滩。三亚市亚龙湾为世界上少有的高质量海滩,沙滩长近10公里,海水透明度达7米。海南岛海滩健康旅游资源在中国首屈一指。
(二)森林资源
海南的森林覆盖率达60.5%,海南岛的省会海口市,在中国大陆74个大中城市中的空气质量稳居第一,PM2.5的月平均值只有30。而在海南岛的保亭、五指山等中部市县,每立方厘米负氧离子含量超过1万个,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在海南的山岳中空气纯净无粉尘,是登山的最好去处。
(三)温泉资源
海南温泉资源十分丰富,温泉密度居全国之首。海南岛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地质构造复杂,地热活动十分活跃,所以地热资源相当丰富。现已探明的温泉有34处,平均每1000平方公里就有1处温泉。它们多数属于氟硅型热矿水,含有诸如溴、碘、锶、氡和硫化氢等微量元素和化合物。海南的温泉有水温高,水质极佳,保健价值高的特点。水中偏硅酸含量高、对皮肤有收敛作用,堪为美容佳品。温泉所在区域景色宜人,适于发展集观光、疗养等为一体的旅游。
(四)南药资源
海南现有药用植物3100多种,主要集中在万宁兴隆地区,多达66%的植物可作药用,占我国现存药用植物种类近1/4,是我国热带药用植物分布最集中的区域。其中加载《全国中草药汇编》约1100多种,收载至《中国药典》的有135种,抗癌植物有137种,其中砂仁、益智、槟榔、巴戟这四大南药之王,海南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9%。
(五)保健场所和疗养院
海南博鳌万泉乐城国际健康旅游先行区,于2013年2月28日受国务院正式批复。其功能定位是:依托当地生态资源,试点发展保健、养老、科研等国际健康旅游相关产业,丰富相关领域国内外合作交流平台。还兴建了许多如:海南颐康中医疗养院,是一家现代优质养生、休闲渡假式的疗养院。与北京同仁堂集团合作,组织为游客进行中医咨询和看诊,另外结合现代高端养生、养老市场需求,建立了一流的医疗专家团队、五星级配套设施、管家式优质服务等,为国内外精英人士全新打造一流的养生、养老度假空间。
(六)医疗设施
海南省也加大了对省内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投入,县级医院近年大面积升级。陵水县和保亭县人民医院完成整体搬迁后占地面积都超过了150亩;文昌市政府一次性拿出200亩土地用于市人民医院建设;刚成立的三沙市也投资建设一家二级医院。在2012年6月,引人瞩目的总医院(301医院)海南分院(简称海南分院)在三亚海棠湾正式开诊,这是该在北京之外唯一一家总医院的分院,与总医院一脉相承。有着星级酒店的环境和现代化的医疗设备。总医院在海南建设分院,有利于提升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整体医疗水平。
(七)体育赛事
关键词:农村文化;需求;供给;非对称性;主体;数量;内容;形式
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1-0288-01
农村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撑。
然而,目前我国农村文化需求与实际供给的非对称性,已经成为农村文化中存在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为此,笔者根据个人多年来农村文化工作的具体实践与理性思考,就这一重要问题提出若干拙见,以求得为解决这一重要问题提供理性思辨与具体实践的双重参照系。
具体分析与实际考量,农村文化需求与实际供给的非对称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层面。
一、需求主体与实际供给主体的非对称性
农村文化需求与实际供给的非对称性,首先表现在需求主体与实际供给主体的非对称性上。
众所周知,我国13亿人口中,农村人品约占9亿,除去进城打工的农民以外,至少仍有8亿人口仍居住在农村。这些农民作为文化需求的主体,其数量在全国高居榜首。
而农村文化实际供给的主体,目前只有省群众艺术馆、县市文化馆、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的文化工作者,其供给主体的数量与需求主体的数量极不相称。尤其是作为农村文化实际供给第一线的乡镇文化站与村文化室的文化工作者,有的并非兼职而系兼职,有的名存实亡,这就更加剧了文化需求与实际供给不对称性的程度,可以说是火上浇油,雪上加霜。
因此,要解决农村文化需求与实际供给的非对称性,首先必须下大气力彻底解决需求主体与实际供给不对称性的瓶颈问题。要加大实际供给主体的数量,确保实际供给与需求主体有效对接,形成良性供求关系。特别要真正落实乡针文化站与村文化室文化干部的人员编制与工作职能,保证他们真正从事农村文化供给工作。
二、需求品种与实际供应品种的非对称性
农村文化需求与实际供给的非对称性,也表现在农村文化需求品种与实际供给文化品种的非对抗性上。
多元化的21世纪,农村文化的需求也呈现多元化的特点,这集中体现在文化品种最大量化上。诸如乡村文化、农民文化、田间文化、场院文化、家庭文化、节庆文化、礼仪文化、餐饮文化、科技文化、茶文化、酒文化、娱乐文化、艺术文化、体育文化、科技文化、网络文化、影视文化、图书文化、短信文化等等文化品种,需求量都大得惊人。而对农村文化的实际供给,却又只停留在少有的几个品种上面,距离农村的文化需求差距相当之大,形成了极不对称的现象,也加大了农村文化需求与实际供给的矛盾。
因此,要解决农村文化需求与实际供给的非对抗性,也要下大气力及时解决需求品种与实际供应品种非对称性的问题。要千方百计拓展供给的文化品种,使之与农村文化需求的品种相适应,缓解乃至解决供求之间的矛盾,形成供求互动、互利双赢的良好态势。
三、需求内容与实际供给内容的非对称性
农村文化需求与实际供给的非对称性,同时表现在农村文化需求内容与实际供给内容的非对称性上。
农村文化需求的文化内容,十分广泛,其“文化”的概念,也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大文化的概念:“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与设施。”(《辞海》缩印本)而实际供给却只限于文学、艺术、体育等内容,科技含量相对较低,精神内容也被淡化或弱化,形成供与求的极不对称现象。
因此,要解决农村文化需求与实际供给的非对称性,同样要下大气力解决需求内容与实际供给内容的非对称性问题。
四、需求形式与实际供给形式的非对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