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婴儿腹泻原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患儿; 腹泻; 病毒 检验;
中图分类号:R442.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6-200-01
腹泻属于婴儿在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疾病之一。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都可导致婴幼儿腹泻。腹泻患儿若不及时对症治疗,有效的消除疾病,将会导致严重的后果,轻者可能会导致脱水、引发营养不良,重者威胁生命[1]。本文将对我院近年来收治的126例腹泻患儿的病毒检验结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近年来收治的腹泻婴儿126例,本组患儿中最小年龄为5个月,最大年龄为4岁。男78例,女48例。取腹泻婴儿3~5ML粪便(自然留取)给予临床检验。
1.2 方法
采用玉米粉琼脂、沙保弱氯霉素琼脂、SS琼脂、碱性蛋白冻水等在检验室中作为实验用培养基。完成实验标本收集以后,马上采用准备好的培养基把病原菌分离并进行培养,在培养过程中应严格依据临床实验操作的规范进行。待菌株分离培养出来以后,运用鉴定系统给予鉴定,并通过血清学给予证实[2-3]。
2 结果
126例患儿中,检出病原微生物74例,所占比例为58.73%,其中有66例患儿病毒检验呈阳性,所占比例为52.38%,轮状病毒呈阳性的患儿40例,所占比例为31.75%,腺病毒呈阳性的患儿20例,所占比例为15.87%,轮状病毒与腺病毒都呈阳性的患儿3例,所占比例为2.38%。病菌检验呈阳性的患儿40例,所占比例为31.75%。其中检出沙门菌患儿18例,所占比例为14.29%,包含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患儿9例,所占比例为7.14%,乙型副伤寒沙门菌患儿5例,所占比例为3.97%,非伤寒沙门菌患儿4例,所占比例为3.17%;志贺杆菌患儿16例,所占比例为12.7%,包含宋内志贺菌患儿9例,所占比例为7.14%,福氏志贺菌患儿7例,所占比例为5.56%;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患儿6例,所占比例为4.76%;气单胞菌患儿4例,所占比例为3.17%;白色假丝酵母菌患儿2例,所占比例为1.59%。
3 讨论
婴儿腹泻疾病症状复杂,病因各种各样,患儿的表现也有差异。按照患儿致病菌以及患病的原因,患儿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形状不同的粪便[4]。若能够按照患儿的致病菌,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有效临床治疗,便可快速提高患儿的治疗疗程,从而减少腹泻患儿给家庭带来的经济负担和思想负担[5]。
在本组患儿中,通过检验发现,导致婴儿腹泻最主要的致病微生物是病毒感染,所占比例为52.38%,在病毒感染中以轮状病毒感染为主,所占比例为31.75%,其次是腺病毒感染,这2种病毒混合感染的情况在临床上也并不是很少见到[5-6]。换句话说,在对婴儿腹泻这种疾病的治疗中,检测腺病毒是不能忽视的。
与此同时,笔者还观察到,在不同季节的里,不同的病原体的发病率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病菌感染常常发生于夏季高温季节,这可能是和婴儿在比较炎热的季节里喜欢吃生冷食物,让很多不清洁的食物进入其肠胃,以致其肠胃功能出现紊乱有关[7]。对于轮状病毒感染的发病率,则常见于比较寒冷的季节,尤其在最冷的季节里更多见。轮状病毒可以通过粪口途径,进入婴幼儿体内小肠的黏膜细胞,从而破坏其肠道内的绒毛,减少其对水钠的吸收,导致腹泻。腺病毒为一种较新的致病菌,临床上研究发现这种疾病的发生率和季节、年龄均没有明显的相关性[8]。
对此,笔者建议:在夏季腹泻婴儿可能存在不洁饮食的情况,所以在临床上对其治疗时,要重视细菌学的检测,而在秋冬季节里需要更加重视轮状病毒的检测,从而以更好地诊治患儿。儿科医生还要按照腹泻婴儿发病的实际情况,对其粪便的性质、每天患儿腹泻的次数等等情况给予综合判断,并结合实验室检验结果,再给予选择用药治疗[9]。在治疗过程中不能随意乱用抗菌药物。
对腹泻婴儿的诊治,也应重视从预防入手,结合其周围的生活环境,让家属注意患儿的食物卫生,并加强培养患儿养成良好的饮食生活卫生习惯。对于抵抗力比较弱的婴儿,应让其多运动,不断提高婴幼儿的自身免疫力,同时也可适当给婴儿使用疫苗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马振林.周口地区婴幼儿腹泻的病原学检测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09,7(16):119-120.
[2] 姜凯,姜锋.腹泻患儿粪便检测结果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5):16-17.
[3] 倪黎,曾正莲,宋江勤.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检测与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0):2379.
[4] 郑建新,杨慧,傅启华.腹泻患儿轮状病毒感染情况调查[J].检验医学,2010,25(8):652-653.
[5] 马建芳,洪国才.3年2484例小儿腹泻轮状病毒检测结果回顾性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245):186.
[6] 马慧,黄敬孚,林书祥,等.儿童轮状病毒腹泻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0,25(1):52-53.
[7] 郭承勇,高克玲,伍亚云.十堰市轮状病毒肠炎流行病学调查[J].中外医疗,2011,30(5):47-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3)01-0063-02
【摘要】目的分析婴幼儿非感染性腹泻的具体原因,探讨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通过对456例腹泻婴幼儿大便的量、次数、颜色、形状、气味等方面的观察,总结出大便类型并结合症状、体征及喂养史进行原因分析,同时针对不同原因进行饮食调护。结果非感染性腹泻,适当的方法进行护理干预无需药物治疗,腹泻也可以自然好转。结论非感染性腹泻可以不用药物治疗进行饮食调护即可。
【关键词】婴幼儿;非感染性腹泻;原因分析护理
非感染性腹泻是婴幼儿常见的症状。由于婴幼儿胃肠功能较弱、消化酶活性差、胃酸少、抵抗力差,常常因喂养不当、食物过敏、气候变化等造成腹泻,这种腹泻称为非感染性腹泻,主要包括消化不良性腹泻和秋季腹泻。2011~2012年我院收治456例非感染性腹泻婴幼儿。现回顾性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2011~2012年我院收治非感染性腹泻婴幼儿456例,1岁以下226例,1~2岁197例,3~5岁33例;消化不良性腹泻265例,秋季腹泻187例,其他4例。针对本组456例非感染性腹泻婴幼儿的治疗情况分阶段进行随访,结果显示,1周后痊愈数为370例,81.1%;好转86例,18.9%;2周后痊愈446例,97.8%;好转10例,2.2%。
2病因分析及护理
通过对456例腹泻婴幼儿大便的量、次数、颜色、形状、气味等方面的观察,总结出以下几种腹泻类型并结合症状、体征及喂养史进行原因分析,同时针对不同原因进行饮食护理措施。
2.1奶瓣蛋花样便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排出的稀便如蛋花汤,其中夹有淡黄色如半颗米粒大小的奶瓣。主要是由于婴儿的胃肠道对蛋白质、脂肪消化不良所致。如果出现奶瓣蛋花汤样大便,就应该减少饮食中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人工喂养的婴儿,可延长牛奶煮沸的时间,这样可以使牛奶中的脂肪颗粒变小以利吸收。对于增加辅食的婴儿应减少喂辅食的次数和数量,暂停增加从未吃过的食物品种,使胃肠道得到休息。
2.2发酵性腹泻排出的大便稀,颜色发绿,混有泡沫,散发出酸臭味,并可夹杂少量食物残渣。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次到8次或更多。大部分婴儿喝过甜的糖水、牛奶或喂食含淀粉量高的食物导致胃肠消化吸收不好。此时应减少(或暂停)加糖的甜食和淀粉含量高的食物。饮食可适当喂一些煮苹果水或苹果泥、胡萝卜泥、土豆泥、开水煮苏打饼干等。
2.3脂肪过食性腹泻大便变稀薄呈糊状、白色夹有小米粒样白色奶瓣,外观发亮似奶油量较多臭味较重。患儿多进食较多油腻食物或过食巧克力(巧克力含脂肪41.5%)或母乳含脂肪量较高,或反复消化不良及肠道内消化酶减少所致。这时应注意缩短母乳喂哺时间。人工喂养的婴儿可以暂用3天到5天脱脂牛奶或半脱脂牛奶对已增加辅食的婴儿,暂停进食含脂肪多的饮食如猪肉、蛋类等,改喂谷类食物如大豆、胡萝卜等。
2.4稀水便起病急大便为黄色或黄绿色水样,无特殊腥臭味量多,1天可达10次以上,常伴有腹痛、呕吐或发热及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此症多见于6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常发生于秋季,饮食以流质和半流质为主,半岁以上的患儿可选用米汤、稀饭或烂面条等易消化的食物,并给些新鲜水果汁或水果以补充钾,不吃生冷的、硬的、油炸和脂肪多的食物。呕吐严重的要暂禁食,口服补液,多饮水。
3护理措施
3.1一般护理
①保持清洁,勤换尿布,每次大便后,宜用温水清洗臀部及会阴。
②细心观察病情,每天均应记录粪便的次数、颜色、性状、气味及其混杂物质等,按时测量体温。
③测量体重:患儿入院后,要准确测量体重,以便依据体重估计脱水程度、决定用药剂量。
3.2补液护理
①服用ORS溶液,向家长说明和示范配制方法和服用方法
②静脉输液护理掌握输液的速度,对伴有营养不良或肺炎的患儿速度宜慢;在输液过程中应随时注意有无皮肤潮红、皮疹、寒战、恶心、呼吸困难、青紫或体温突然升高等药物及输液反应。
3.3心理护理
耐心细致的心理护理,是患儿及家长能积极配合治疗的前提。
3.4控制腹泻次数,预防继续失水
①饮食管理:调整饮食、继续进食是必要的治疗与护理措施。需由少到多,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对乳糖不耐受者,应限制糖量。
②严密观察病情:注意大便的变化,观察记录大便次数、颜色、性状、量,及时送检。
③控制感染:严格无菌观念,严格消毒隔离,食具、衣物、尿布应专用,护理患儿前后认真洗手,防止交叉感染。
3.5发热的护理密切观察患儿体温变化,鼓励多饮水,体温过高者可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
3.6健康健康
①宣传母乳喂养的优点,指导合理喂养。
②教给家长婴幼儿腹泻的病因及预防方法。
③示范清洁口腔、更换尿布、保持臀部皮肤的方法。
④指导家长配制和使用口服补液盐溶液。
⑤注意饮食卫生,食物要新鲜,食具、奶具应定时煮沸消毒。培养儿童饭前便后洗手、勤剪指甲的良好卫生习惯。
参考文献
[1]诸福棠,吴瑞萍,胡亚美.实用儿科学(下册)[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998-999.
关键词:婴幼儿腹泻;微生态制剂;联合用药
近些年来,婴幼儿腹泻的发病率一直处于上升趋势,而且病因复杂,在临床治疗方面也很困难。虽然利用抗生素以及各类的止泻药对于部分婴幼儿感染性腹泻有着良好的疗效,但对于非感染性的腹泻依然无法对症下药,并存在着服药时间长,复发率高的特点,而大多的婴幼儿腹泻均为非感染性腹泻[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9月~2013年5月收治的100例前来就诊的腹泻婴幼儿,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其中观察组男27例,女23例;对照组男32例,女18例。年龄为1月~2岁,平均年龄为11.27岁。100例前来就诊的婴幼儿主要临场表现为:腹泻、量多、次数多、黄色水样,有的婴幼儿伴有发热以及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观察组与对照组在病情程度方面无显著差异性(P>0.05),统计学有意义。
1.2方法 观察组与对照组均采取饮食调整、口服补液、化痰止咳等方面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服培菲康,具体用量为:1岁以下婴幼儿2次/d,1粒/次;1~2岁婴幼儿3次/d,1粒/次。婴儿健脾散具体用量为:1岁以下婴幼儿2次/d,1g/次,1~2岁的婴幼儿2次/d,2g/次。
1.3疗效判定标准 在72h内腹泻与次数恢复正常范围的可以判定会显效;72h内腹泻与次数得到明显好转,无发热症状的可以判定为有效;在72h内腹泻与次数均为得到好转,甚至有加重可能的,可以判定为无效。
1.5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的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对所得到的计量数据进行t检验,发现两组患者在进行血液检验后两项指标的数据有明显的差异,即P
2结果
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婴幼儿腹泻的疗效中可以得知,观察组在常规的治疗下所采用的加服培菲康与婴儿健脾散联合用药的方法,在显效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常规的治疗方法。
在以相同的疗效判定标准作为依据的情况下,观察组的显效人数为36人,占据总比例的72.0%,对照组的显效人数为27例,占据总比例的54.0%。两者在治疗的显著疗效方面有显著差异(P
3讨论
经过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无论是急性腹泻亦或是慢性腹泻,病因都各不相同,在病理生理方面的变化也不完全一样,但是在婴幼儿患者中,患儿肠道菌群的平衡均遭到了破坏却是共同的。如此一来,则有利于病原菌的侵入,致使病菌大量繁殖,最后致病。而一旦出现了腹泻无疑又进一步的加重了肠道菌群的失衡以及紊乱,并且造成一种恶性循环。过去曾有学者认为,新生儿至六月以下的婴儿由于接受到母体抗体,故而会很少发病,但当今的学者认为,脐血中的轮状病毒抗体以及刚出生的婴儿的初乳并不可以保障婴幼儿免受病毒感染[2]。
近10年来,微生态制剂在治疗婴幼儿腹泻的临床应用方面已经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且在临床的治疗效果方面疗效显著,总有效率达到了90%以上。培菲康属于微生态制剂,并含有多种益生菌,其中,双歧杆菌由于与肠粘膜上皮发生相互作用,与其它的厌氧菌在肠粘膜的表明组成了带有保护方面的屏障,以此来阻止病菌的侵入与定植,并且在此基础上,产生乳酸与乙酸,最终抑制病菌生长[3]。尽管,培菲康在治疗婴幼儿腹泻临床疗效方面有着明显的效果,但是如若单独使用培菲康治疗腹泻则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原因是,因为肠道菌群大多是分布在婴幼儿大肠,但是小肠的长度占据整个肠道的80%,故而培菲康存在一定的客观劣势,而且由于是培菲康是口服药剂,所以活菌难免被消化液所破坏。婴幼儿肠道菌群失调只是导致婴幼儿腹泻的可能原因之一,包含着其它的病因解释,故而也不是对所有的婴幼儿腹泻都能达到显著疗效[4]。而经过临床发现,只有当培菲康与诸如婴儿健脾散等进行联合用药,方能进一步更好的提高疗效。前者可恢复肠道微生态平衡,后者则能致病原微生物排除,两者同时作用,疗效更为显著。
参考文献:
[1]周小燕,易辉.奥曲肽三种不同给药方法治疗急性胰腺炎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3,(16):133-134.
[2]章云生.奥曲肽不同给药方式治疗急性胰腺炎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1):45.
[关键词] 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乳糖;不耐受
[中图分类号] R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7(a)-113-02
腹泻是小儿常见的病症,值得一提的是,在婴儿时期出现腹泻应注意是否为乳糖不耐受症。乳糖不耐受症是由于体内缺乏一种叫乳糖酶的物质,正由于这种酶的缺乏,使人乳或牛乳中的乳糖不能消化分解,婴儿饮食以母乳或牛乳为主,这两种乳品中的糖类主要是乳糖,小肠黏膜表面绒毛的顶端是分泌乳糖酶的地方,如分泌量减少或活性不高就不能完全消化和分解乳汁中的乳糖。部分乳糖经大便排出体外,使粪中还原糖增加,部分留在结肠内的乳糖被结肠菌群酵解成乳酸、氢气、甲烷和二氧化碳。乳酸刺激肠壁,增加肠蠕动而出现腹泻,从而引起的一种非感染性的腹泻病。在新生儿或者2岁以内的婴儿发生率最高。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是由活粪链球菌、枯草杆菌组成的活菌制剂。我科2007年12月~2008年12月应用北京韩美药品有限公司生产的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治疗婴儿继发性乳糖不耐受172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40例患儿均为同期在我院门诊及住院的患儿,治疗组172例,对照组168例。治疗组中,男96例,女76例,男女比为1.26∶1;年龄为2~12个月,起病时间为5~26 d,平均12 d;秋冬季发病138例,占80.23%;秋季腹泻后发病110例,占63.95%;细菌性痢疾后发病10例,占5.81%;肠道外感染症状性腹泻后发病24例,占13.95%;其他原因不明者28例,占16.28%。对照组中,男94例,女74例,男女比为1.27∶1;年龄2~12个月,起病时间为5~21 d,平均11 d;秋冬季发病128例,占76.19%;秋季腹泻后发病116例,占69.05%;细菌性痢疾后发病8例,占4.76%;肠道外感染症状性腹泻发病20例,占11.90%;其他原因不明者16例,占9.52%。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依据
所有患儿均排水样便,有泡沫或酸臭味,全部病例大便常规化验阴性,应用改良班法查粪还原糖及pH,还原糖(++)~(+++)或还原糖(+),而pH
1.3 治疗方法
均将患儿母乳和(或)牛奶喂养次数减半,间隔以爱儿素(无乳糖奶粉)替代,治疗组加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每次1/2袋 (含活菌量0.75亿个),2次/d;按在48 h内、3~7 d及7 d后大便次数减少至3次/d以下,性状呈糊状或正常,大便还原糖下降+以上制订疗效判断标准分为显效、有效、无效。
1.4 疗效判定标准
①48 h内大便次数减少至3次/d以下,性状呈糊状或正常,大便还原糖阴性,为显效;②3~7 d大便次数减少但仍每日3次以上,大便还原糖下降(+)以上,为有效;③7 d后大便次数无减少,大便还原糖无下降或升高,为无效。
1.5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分析
治疗组显效率、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
2.2 不良反应
治疗组未发现不良反应。
3 讨论
继发性乳糖酶缺乏所致继发性乳糖不耐受是婴儿腹泻迁延不愈的重要原因。乳糖酶由小肠黏膜表面绒毛顶端分泌,婴儿继发性乳糖酶缺乏与小肠近端肠黏膜损伤有关。金汉珍[1]指出,继发性乳糖不耐受多发生在轮状病毒引起的婴儿腹泻患儿。病毒侵入肠道后在小肠绒毛顶端的柱状上皮细胞上复制,使细胞发生空泡变性和坏死,其绒毛肿胀、排列紊乱、变短。受累的肠黏膜上皮细胞脱落同时,发生病变的肠黏膜分泌双糖酶不足且活性降低,使食物中糖原消化不全,积滞在肠腔内,并被细菌分解成小分子的短链有机酸,使肠液的渗透压增高,导致渗透性腹泻,加重了病毒性肠炎的症[2]。因此,病毒性肠炎患儿应进行常规大便还原糖定性测定。其次,这种乳糖不耐受随小肠功能和结构的恢复而恢复,达正常水平可能需数周至数月,故双糖酶缺乏是病毒性腹泻病程较长,甚至迁延不愈的关键因素[3]。赵聪敏[4]曾报道,轮状病毒感染腹泻停止后第4周乳糖不耐受恢复率为88%,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感染第3周乳糖不耐受恢复率为100%。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为含活粪链球菌、枯草杆菌的制剂,其主要成分粪链球菌具有繁殖速度快、产酶能力强、能迅速适应环境等特点,同时粪链球菌对双歧杆菌的生长有促进作用,补充人体肠道有益菌群,抑制肠道内的有害菌和腐败菌,维持肠道正常菌丛平衡,充分发挥生物屏障作用[5],是调整人体肠道微生态平衡、治疗肠道疾病的有效菌株;枯草杆菌可产生多种消化酶(如糖类分解酶、蛋白分解酶、脂肪分解酶),除能分解糖类、蛋白质、脂肪等物质外,还能分解一般消化酶不能分解的物质(如纤维蛋白、明胶等),从而促进肠道消化吸收功能,减轻肠道负担,缩短肠道正常功能的恢复时间,而且枯草杆菌还能产生溶菌酶和80余种抗菌化合物,抑制变形杆菌属、大肠埃希菌、葡萄球菌属等有害菌、从而预防肠道感染细菌。口服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后扩散定植于肠黏膜表面,形成一个生物学屏障,构成肠道定植抗力;另外,通过代谢产酸,调节肠道的正常蠕动,并产生细胞外糖苷酶,降解肠黏膜上皮细胞的复杂多糖,以达到保护小肠上皮细胞,阻止致病菌等不利因素对肠黏膜上皮细胞的进一步破坏,从而减少小肠表面绒毛的损伤;同时,口服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后及时补充了肠道正常微生态群,促进肠道微生态趋于平衡,有利于小肠黏膜上皮功能和结构的恢复。继发性乳糖不耐受常规治疗须停喂母乳和(或)牛乳2~3周[6],而停喂母乳2~3周后常使母乳乳汁分泌急剧减少,致使再吸困难;母乳是婴儿最好的食品,价廉物美。本组采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治疗婴儿继发性乳糖不耐受,不停母乳,其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未发现毒副作用,保证腹泻患儿母乳喂养的顺利进行,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金汉珍.婴儿乳糖不耐受症[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0,15(5):311-312.
[2]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94.
[3]叶飞跃,詹学,刘作义,等.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并乳糖不耐受症的临床研究[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4,19(3):183-184.
[4]赵聪敏.儿童乳糖酶缺乏的临床评价[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0,22(6):594-596.
[5]张爱知,马伴吟.实用儿科药物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84.
关键词: 婴儿 营养性贫血 干预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5年1月~2007年在我院儿保门诊参加健康体检的足月出生的婴儿共1 002人,男540人,女462人。均为第一胎、第一产、单胎。顺产与剖宫产之比为3:1.2。不同分娩方式的新生儿的铁元素含量无统计意义[1]。产时、产后均无窒息,新生儿期无疾患。根据儿童保健要求,实行3:2:1健康体检。分别在6、12个月按常规检测血红蛋白,筛查营养性贫血,同时询问婴儿喂养的方式、辅食的添加、乳母的情况,以及婴儿患病情况。
血红蛋白的测定:采用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法测定血红蛋白的含量。诊断标准[2]:6个月~6岁的儿童血红蛋白<110g/L。红细胞为低色素,MCHC<31%、MCV<8f、MCH<26pg、RDW增高。贫血程度:HB从正常下限~90g/L者为轻度~60g/L为中度,~30g/L为重度。排除慢性病贫血、铁粒幼细胞贫血等疾病所致的小细胞性贫血。
结 果
共筛查出贫血137例,其中男85例,女52例。轻度贫血117例(85.42%),中度贫血20例(14.58%),无重度贫血。贫血患病率为13.67%,与相关报道接近。本资料显示,参加正常健康体检的婴幼儿中6个月年龄组的婴儿贫血患病率明显较12个月年龄组婴儿高。随着月龄的增加贫血患病率有所下降。
喂养情况:1 002名婴儿中有881名实行母乳喂养。母乳喂养达87%。但其中也约有16.8%的婴儿在4~5个月被断离母乳,多与母亲产假结束后不能按时哺乳或者婴儿患慢性腹泻等有关,其中以母亲外出打工而被迫断奶的较多。人工喂养及混合喂养121例,占13%,主食以牛奶为主。在所有婴儿中4~6个月添加辅食的为30%。6个月以上能食鸡蛋、鱼类等辅食的为82%。但母乳喂养的婴儿在8~10个月后不愿吃辅食的或吃辅食较少的占12%。见表1。
患病情况:6个月的婴儿中在1~5个月时患呼吸系统感染的有287人,患小儿腹泻的有243人。12个月的贫血婴儿在1~11个月期内平均患呼吸道感染3次,患小儿腹泻2.5次,患有贫血的婴儿患呼吸道感染和腹泻的高于未患贫血的。同时,在贫血的患儿中有69例患佝偻病。
乳母的情况:881名母乳喂养儿的母亲产后42天查出贫血的有214名,而在检出婴儿贫血时再次对其母亲予以检测血红蛋白,有43名婴儿母亲仍然患轻度贫血。
讨 论
喂养不当是导致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因素。母乳喂养的婴儿选择在5~6个月添加辅食的较少,在6~8个月添加辅食的较多,占65%;数量上,例如鸡蛋黄的添加不是由少渐多、循序渐进,而是婴儿愿吃多少就喂多少。肉类、肝类、动物血的辅食添加率则更少;质量上,添加的多为牛奶、米粉,在体检中发现半数家长不会单独给婴幼儿制作肉沫、果汁、菜泥等辅食。甚至于小部分12个月的婴幼儿断母乳后早晚和家人进食同一食物。仅是午餐时给予一些粗糙的鱼、肉类食物,豆制品辅食添加则更少。
家长错误的认识也是导致婴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原因之一。表现在:①对贫血的认识不足,在体检中,我们发现,大部分贫血婴儿体重均在平均值以上。这使得许多母乳喂养的婴儿母亲错误的认为:她的小儿“白白胖胖”,营养足够,没有必要添加辅食;或者在数次添加辅食失败后,未再及时进行辅食添加,认为顺其自然,即使患贫血到断奶后再添加辅食不迟。②对代乳品过分信赖,虽然,本地区的母乳喂养率较高,但人工喂养及混合喂养仍普遍存在。在大部分人工喂养儿中,由祖辈父母来抚养,他们的文化程度低,观念陈旧,营养知识缺乏。添加含铁及蛋白质丰富的辅食则明显不足或不佳。甚至于部分家长给婴儿添加的还是乳饮料、薯片等膨化食品,满足于给小儿吃饱就行。“牛奶贫血症”引起贫血不可忽视的因素。早期干预是预防贫血的关键:但是自婴儿出生后,产妇对营养需求则有明显下降。可能原因有:①在产妇满月后,全家的关注点转移到婴儿身上,对乳母的营养不再重视;②乳母对自身营养缺乏危害性认识不足;③乳母节食急于恢复孕前体型。正常情况下,孕妇无贫血时,胎儿在孕后期3个月内从母体得到的铁可供婴儿6个月造血用,但当乳母缺铁时,可使婴儿铁元素得不到及时补充。在本资料中,有214名乳母产后贫血,说明乳汁中铁元素含量不足,这也是造成婴儿贫血的重要因素。而且,在体检中也发现,平时易患呼吸道感染及腹泻的婴儿贫血患病率偏高。这可能与小儿患病时食欲不佳,肠道对营养物质吸收不好,导致铁的吸收减少所致。可根据全国营养性缺铁性贫血防治组的建议:足月儿于4个月左右、早产儿于生后2个月左右给予添加铁剂,铁元素以1mg/kg,日总量不超过15~18mg计算,补充至周岁末,在早期干预、防治婴儿贫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