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端午诗词名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古诗词是中国历史长河中深刻的印记,关于古诗词名句有哪些呢?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古诗词好句,欢迎大家阅读!
古诗词好句1黄昏鼓角似边州,三十年前上此楼。——李益《上汝州郡楼》
运往无淹物,年逝觉已催。——谢灵运《岁暮》
多事年年二月风,翦出鹅黄缕。——纳兰性德《卜算子·新柳》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雷震《村晚》
凭觞静忆去年秋,桐落故溪头。——晏几道《诉衷情·凭觞静忆去年秋》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徐再思《水仙子·夜雨》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苏轼《花影》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沁园春·长沙》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李煜《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渺空烟四远,是何年、青天坠长星?幻苍厓云树,名娃金屋,残霸宫城。——《八声甘州·灵岩陪庾幕诸公游》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刘长卿《别严士元》
古诗词好句2谁使神州,百年陆沉,青毡未还?怅晨星残月,北州豪杰。——陈人杰《沁园春·丁酉岁感事》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二》
空门寂寞汝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金地藏《送童子下山》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崔道融《西施滩》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杜秋娘《金缕衣》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夏完淳《别云间》
千百年传吾辈语,二三子系斯文脉。——刘克庄《满江红·和王实之韵送郑伯昌》
人间岁月堂堂去。——辛弃疾《菩萨蛮·送曹君之庄所》
今年春浅腊侵年。——苏轼《一丛花·今年春浅侵年》
客行随处乐,不见度年年。——孟浩然《岁除夜会乐城张少府宅》
古诗词好句3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遗台何处是黄金?空阔已无千里志,驰驱枉抱百年心。——王鹏运《浣溪沙·题丁兵备丈画马》
少年自负凌云笔。——刘克庄《贺新郎·九日》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白居易《望月有感》
芳草年年惹恨幽。——石延年《燕归梁·春愁》
年华共,混同江水,流去几时回。——纳兰性德《满庭芳·堠雪翻鸦》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罗隐《七夕》
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韦庄《菩萨蛮·洛阳城里春光好》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孟浩然《万山潭作》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杜甫《小至》
古诗词好句4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崔涂《春夕》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竹马踉蹡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陆游《观村童戏溪上》
无限伤心夕照中,故国凄凉,剩粉余红。——夏完淳《一剪梅·咏柳》
叹十年心事,休休莫莫。——吴潜《满江红·豫章滕王阁》
朱颜那有年年好,逞艳游、赢取如今。——韩疁《高阳台·除夜》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苏轼《守岁》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殷尧藩《端午日》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碧湖湖上柳阴阴,人影澄波浸,常记年时欢花饮。——杨果《小桃红·碧湖湖上柳阴阴》
古诗词好句5可惜当年,顿乖雨迹云踪。——柳永《雪梅香·景萧索》
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王安石《南乡子·自古帝王州》
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杜甫《赠李白》
孝廉因岁贡,怀橘向秦川。——孟浩然《送张参明经举兼向泾州觐省》
一襟余恨宫魂断,年年翠阴庭树。——王沂孙《齐天乐·蝉》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罗隐《西施》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李商隐《风雨》
怨别自惊千里外,论交却忆十年时。——高適《东平别前卫县李寀少府》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阳关曲》
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戚继光《望阙台》
关键词: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 人文素质
《课标》明确指出人文素养包涵以下内容:“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显然,这段话指出了注重利用传统文化培育学生人文素质是当今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因此,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怎样适时适度地把传统文化融汇于语文教学中呢?
一、语文教师要做传统文化的热爱者和精通者
我认为,语文教师要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有相应的传统文化根基和艺术修养,不但能把古典作品中美的东西阐释出来,还能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教师要勤于学习,大胆创新,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先丰富了自已,使自己成为传统文化的精通者,才能丰富语文教学,才有利于把传统文化有机地融汇到语文教学中去。
我非常热爱我们祖国的传统文化,经常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诵读许多古诗词和经典。我还是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的忠实观众,《钱文忠教授解读三字经》《易中天品三国》《于丹论语心得》等书籍我都非常喜欢,这些栏目和书里面有很多关于历史知识、传统文化的介绍和历史人物的解说,我从栏目和书中汲取了许多有益的知识,并把他们融汇到我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是传统文化的播种者,罗曼・罗兰说过:“要播洒阳光到别人的心中,总要自已心中有阳光。”
二、学生要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
儿童时期是记忆学习的最佳时期,也是培养文化素养和形成高尚人格的关键时期。通过读经、诵经,规范言行,修身养性,明德开慧,培养人格。在潜移默化中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1.每天早晨利用5分钟晨读时间讲成语故事。我精心选择了三百个典型的成语,在成语故事的学习中,学生一学期就增加300多字的识字量,还让学生了解了30多个文化常识,知道了60多个文学典故。本学期,我们开展了成语接龙,数字叠塔,历史故事等多项活动,用多样的形式引导学生的成语学习。
2.利用晨读10分钟诵读古诗。因为我所教的是二年级的小学生,如果对他们进行枯燥的讲解是不行的。我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一些生动有趣的古诗故事,通过观看故事,让学生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和诗人要表达的情感。这种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可见是否“乐学”是极为重要的。每学期举行一次古诗文竞赛活动(“千古美文”朗读比赛、古诗文名句填空比赛、诗词短剧表演赛、古诗文知识比赛等),一学期下来,学生已经会读会背80首古诗,并能理解诗的含义。
3.每天中午课前10分钟进行《弟子规》、《三字经》等国学经典的诵读。在学习时要适时地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去讲授。例如,发现学生不尊重父母时,就要对学生用《弟子规》中片断:“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然后对学生进行启迪教育:孝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古人云:“百善孝为先”。一个人能够孝顺,他就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通过读经、诵经,规范言行,修身养性,明德开慧,培养人格。借由先哲的风范,熏习我的子弟,引用圣贤的智慧,教导秉性淳良的孩子。
三、注重日常教学中营造语文课堂的传统文化氛围
1.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导入新课时,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例如,学习《母亲的恩情》一课,我就首先从《游子吟》这首诗开始,让学生们从诗中感受到母爱是那么寻常,又那么伟大,千百年来打动了无数游子的心。
关键词:语文教学;优秀文化;传承
新课改后,内容更丰富了,阅读量增大了,课文中蕴含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更丰富了,诸如爱国爱民的优良传统、高洁正值的高尚美德、诚实守信的为人处世等等。因此我们更应该在语文教学中传承文化,弘扬国粹,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策略。
一、看,营造文化氛围
语文教师要努力营造文化氛围,力求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目视其文,品尝其味,长期的耳濡目染使传统文化的精神潜移默化地植入学生的心田。
1.设立“读书角”
在教室一角专门设立“读书角”,在书架上摆放学生喜欢的书刊以及老师推荐的经典著作,如我国的四大名著、《论语》、《孟子》、《唐诗三百首》等,让学生多看书,看好书,喜欢看书,习惯看书。
2.创造空间情景
可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字画、学生自己的书法作品或班级格言,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民族文化”一角,每天一句名言,每周一首诗词,让学生享受视觉盛宴,净化心灵。
3.插播经典短片
在新课导入时、课堂学习中可灵活插播短片,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在教学《沁园春・长沙》时,以电视剧《恰同学少年》片段导入,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看”到风华正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少年形象。同学们顿时热血沸腾、兴趣高涨,为接下去的朗诵和理解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说,领略文化风采
主要是利用课前三分钟,全班同学按学号轮流上台说名人故事或中国传统节日。轮到的学生须提前搜集材料,做好准备。不仅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面,加深了对名人的认识和对我国传统节日的了解,还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表达能力,还可以积累作文素材。一箭四雕,何乐而不为?学生说的故事精彩纷呈,讲的中国传统节日也一一呈现。如有一位同学给我们讲了屈原的故事,讲他如何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最终抱石沉江,以表忠心。唐代文秀写了《端午》一诗:“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为了纪念屈原有了后来的端午节。这位同学讲得有声有色,情到深处,催人泪下。又有同学偏爱传统节日,给我们讲中国的春节,讲起挂灯笼,放鞭炮,贴春联,领红包,吃年饭……那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三、读,品味文化韵美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又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可见“读”的重要性。何况,中学语文教材中选有很多唐诗、宋词、元曲等,我们应反复吟咏诵读。
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早读大声朗读要求背诵的篇章,利用午读朗读唐诗宋词、名言名句等。课堂上还可采取形式多样的朗读方式,而且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如在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可采用听名家朗读、全班齐读、以及配乐朗诵,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声韵之美,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和情操的陶冶。还可举行朗诵比赛,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
四、写,感悟文化精神
汉字具有对称、平衡、流动与形象美。书法艺术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是我国几千年文化的结晶,是艺术之林的一朵奇葩。古人非常重视书法,家里必备文房四宝,涌现出许多著名的书法家,如王羲之、王献之、张旭、颜真卿等。可惜在信息化的今天,敲击键盘的人越来越多,用手书写的人越来越少。有人曾对汉字“书写”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是平时手写机会不多的占46.30%,经常提笔忘字、好多字不知道怎么写的占45.20%。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现状也是令人担忧,字迹潦草,错字百出。鉴于此,学校应重视学生的书写能力,开设书写课。语文教学中也应适当渗透书法教育,引领学生欣赏书法。如在教学《兰亭集序》时可讲王羲之的故事及他的书法。王羲之出生于书法世家,早年苦练书法,有“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美谈,晚年书法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后人评论其书法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在课堂中可用图片将《兰亭集序》临摹本展示给学生看,不仅学习了课文,还欣赏了著名书法作品,感受了书法特有的东方神韵。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语文教学应超越实用主义的局限,努力传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让学生既学文化,又学做人。让语文之舟在时代的潮流中远航!
参考文献:
[1]郭瑞林.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一、古诗诵读所追求的境界
古诗作为语文教学最丰厚的载体,我想应该成为学生生命世界中的一片绿洲,成为学生精神世界中的一道风景,成为学生心灵世界中的一股甘泉。让学生从小就沐浴在诗歌的阳光下,从小与诗歌结下不解的情缘。
让孩子去读一首古诗,就要求他对古诗中的意思、意境有充分的理解,这无疑是一件很痛苦的事。等到有一天学生心中有“万水千壑”,厚积薄发,自然也就“文思泉涌”了。因此在古诗的教学中,我只是让学生多方位地去感悟文本,至于感悟到什么程度,那可是因人而异了。即使是一知半解,对于小学生来说,也是可喜可贺的。
“给学生营造一个充满诗意、灵性的学习空间。”是我多年来追求的一种境界。教师应该与学生同行,共同领略美景,搏击风浪。于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白花齐放春满园”这些优美的诗句成了教室里专栏的醒目标题;“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等蕴涵着哲理的诗句频频出现在学生的赠言中。学生开始懂得古诗并不是只拿来背的,用起来更加精彩。
课堂上让学生时时感受惊喜,享受成功,是我一直所努力的目标。口语交际课上,我让孩子当导游,带领大家去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飞流直下三千迟,疑是银河落九天”、“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景与诗被孩子们演绎得天衣无缝,让人不得不对孩子刮目相看。古诗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引领孩子学习诗歌,发现她的美,欣赏她的美,演绎她的美,丰富孩子的人文素养,这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应当所追求的境界。
二、古诗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1.走进诗文,诵读感悟。
引导孩子正确诵读,教师可以避开传统的串讲,而是创设情景,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走进诗中所描绘的意境,注重整体感知,整体理解。教学《赠汪伦》时,学生兴趣盎然,“我发现你们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读诗了,那就大声朗读吧!”学生于是摇头晃脑,琅琅上口。然后指名读,以学定教,把握生词的读音。接着问:“读着读着,你知道诗中写了什么事吗?”。在学生初读体验的基础上,教师讲《十里桃花,万家酒店》的故事。“听了故事,再去读读诗,你有什么感受呢?”,引导学生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最后,配乐诵读。“一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诗就是一曲动听的歌。此时此刻你就是李白,你就站在船头,让我们把对好友的深情尽情地表达出来吧!”,学生纷纷随乐而诵,甚是沉浸。也许学生的感受还停留在“水中望月,雾里看花”的层次,但我相信在小学的古诗教学中:朦朦胧胧才是真。
2.由画入境,展开想象。
诗歌的写作,跳跃性比较大,这就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而引导学生进入这种想象空间的途径,是由表现艺术画面的事物所构成的艺术境界。《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因此,文画结合,由画入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诗歌教学的重点,其主要方法是“整合画面内涵”。
阅读诗歌,不能孤立地看待诗中事物所构成的画面,而应该在理解这些画面内涵的基础上,对它进行整合。让学生由文入画,由画入境,由境入意,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
3.链接古诗,拓展阅读。
教学古诗文时可以抓住时机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适当延伸,拓展诵读面,扩大储存量。世间离别千万种,诗人心声各不同。学完李白的《赠汪伦》,“在浩瀚的诗海里,还有许多感人肺腑的离别诗,老师为你们带来了三首,想读读吗?”然后出示《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三首诗。并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感受不同的离别情,不同的表达方式。当学生有了一定数量的积累后,完全可以跳出教材,进行组诗的教学,学生的品味在一步步提高,从而激发他们更强烈的学习欲望。
学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古诗后,就定期举行背诗比赛,既固定他们的背诵成果,又让他们体验到背诗的成就感,感受到背诗的快乐。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背诗热情,随着所记诗歌的增多,学生的语文能力也大大增强。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
目前,正处于初中阶段成长时期的学生,其自身文化底蕴、知识体系尚未发展成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感受还并不深刻。所以,作为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最为重要的载体之一,初中语文教学应担任着渗透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等重任,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活动全过程,培育学生形成深厚的人文底蕴,养成博大的民族情怀。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内容概述
语文教材作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优良美德的重要载体,其中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内容是语文教学活动开展、教学大纲拟定的重要依据,也是实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关键性因素。初中语文教学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容,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便是“中国文字”,是体现我国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文化内涵最直接的方式之一,也是传统文化精神表述的重要依据。初中语文教材中所呈现的“诗、词、曲、赋、散文”等经典文学作品,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承载着我国悠久历史发展进程中极为重要的精神文明理念与精神财富,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通过学习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的经典文化内容,可使其充分感受到传统文化所蕴含的魅力,了解到我国历史文明的意义与伟大,从而形成自主传承传统文化的优良美德。另外,初中语文教材中创作的《孙权劝学》《木兰诗》《陈太丘与友期行》等课文,内含着我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精神文明,也就是“礼仪”,这一精神文明的存在,对于提升初中学生社会交际能力,培养其良好道德品质有着极其重要的帮助,是传统文化内容渗透最有价值意义的一种体现。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解析
传统文化是最能体现我国独特民族特色与民族精神,弘扬历史发展遗留的重要思想、文化精神与艺术宝藏的重要依据,是社会与国家不断前进、不断发展的永恒动力。作为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载体,初中语文教学在素质教育理念背景下,实现传统文化内涵与精神的渗透,已成为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不可忽视的关键所在。因为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心理、生理、思想等方面共同发展的时期,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尚未发展成熟,其是明辨是非能力也处于形成和发展阶段。所以在此阶段将传统文化渗透于初中语文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与综合品质,帮助其形成优良品德,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另外,与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相比,传统文化的渗透让语文教学内容、形式变得更加丰富,更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其身心投入语文教学活动当中,从而起到陶冶学生思想情操、形成良好语文素养、培养学生成为社会所需高素质人才等关键性作用。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意义重大且势在必行。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研究
(一)深入挖掘教学素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培养学生学习情感目前,初中语文教材在编写过程中,编入较多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的内容编目,如七年级的《论语》《木兰诗》《游山西村》;八年级的《核舟记》《孟子》;九年级的《桃花源记》、《岳阳楼记》《屈原》等,这些文章都是极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篇目,里面的名言名句都体现着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所以,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渗透传统文化,仅可通过精心筛选,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对教材中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字、句、词、篇和所表达的主旨等方面,进行深度与广度的挖掘、探究,便可实现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传承和初中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起到良好的传统文教育熏陶作用。同时,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身心融入传统文化的学习当中,初中语文教师要时刻将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以丰富学生知识技能、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等方面为切入点,通过详细解读、注释理解文本内容,引导学生在学习文本知识与传统文化内涵的同时,深入研究文章内所撰写的主角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并掌握文言语言朴素简练的写作特点等。这样一来,不仅可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与意义的理解,还可培养学生的良好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真正落实传统文化教育利用课堂教学这一渠道,落实传统文化教育,初中语文教师首先可通过开展传统文化作品的诵读活动,让学生通过对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篇章、国学经典,进行自由诵读、咀嚼体悟,完成对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吸收与消化,以提高学生人文精神和道德素养,实现传统文化外化于身、内化于行,铸造人格的支柱,在无形中实现对传统文化思想精髓的传承。其次,还应大力倡导读书活动,结合本阶段学生年龄特点与个性喜好,为学生推荐一些名人传记、课外读物等,要求其必须认真阅读,并做好读书笔记,比如,为学生拟定读书计划,每学期至少组织参与一次读书交流会,利用假期时间,将一些中国古典名著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并要求学生撰写读后感,在上课时期进行朗读等,并为表现优异者先进典型奖、实物奖等,以激励学生自主阅读。其次,还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如开展以传播传统优秀文化为目的的专题讲座、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古诗文交流会、观看优秀历史人物事迹影视作品讨论会、组织参观历史人物纪念馆、历史文化遗迹等,都是传承传统文化、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好方法。
(三)关注中国传统节日,利用传统节日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利用中国传统节日,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可利用语文研究性学习或综合型学习的教学方式,通过挖掘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蕴含的深厚传统文化元素,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并在此过程中,事先安排一个较长的周期,让学生从查询资料到实践体验,在实践体验中学习语文和传统文化知识,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去探究、去体验、去感受独特的民族风情与精神文化内涵,以起到良好的文化传承作用。例如,在端午节即将来临之际,为增进学生对端午节的深刻理解,而并非仅停留在片面的理解,让学生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初中语文教师可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组织开展以“传统节日——端午节”为主题的综合型学习活动,让各大学习小组分别调查研究端午节的地方习俗与活动形式、各地端午节的民俗特色、有关于端午节的诗词歌赋、端午节的起源传说等。并进行收集、整理,在上课时发表演讲,讲述自己对端午节背后蕴含的传统文化大意了解,讲述有关于端午节的趣事等,以便增进对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了解,实现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