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老王的晚年生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随着亲人离世,很多老人一人独居,对于照料自己的好心人,老人们心存感激,想把自己的财产留给他们。但由于未写下遗嘱,老人辞世后,半路上杀出个“老人的亲属”来争夺遗产,于是,财产到底由谁继承,就充满了变数。
【案例1】
单身姑妈的遗产由谁继承?
张阿婆一生未曾结婚生子,平时与侄子小张同住,生活起居也皆由小张负责。张阿婆共有兄弟姐妹8人,除了小张的父亲,其余兄弟姐妹皆先于张阿婆过世。
2003年9月张阿婆不幸去世。一年后,小张的父亲也去世了。张阿婆位于黄浦区的私房一直由小张居住至今。2009年初,在上述房屋即将动拆迁之际,小张却收到了一张法院的传票。原来,是堂兄大张前来,要求依法继承姑妈张阿婆的遗产。
【法院判决】
庭审中,大张认为张阿婆的遗产应当由其8位兄弟姐妹共同继承,现各位长辈均已过世,就应当由各位长辈的子女们继承均分。最终法院判决,张阿婆的遗产由小张一人继承。
【律师分析】
本案争议的焦点是张阿婆的遗产到底该如何继承?大张认为遗产应该由张阿婆的兄弟姐妹继承。依据《继承法》第十条之规定,第二顺序为: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张阿婆既然没有父母配偶和子女,其财产应当由其兄弟姐妹继承,这样的说法没错。但问题是,张阿婆的兄弟姐妹除了小张的父亲外,都先于张阿婆过世了。大张想当然地认为,各位长辈的子女可以实行代位继承权,这是不对的。
《继承法》第十一条规定,被继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的,由被继承人的子女的晚辈直系血亲代位继承。为此,该条明确了代位继承的适用范围,仅限于被继承人的晚辈直系血亲,而不适用兄弟姐妹间的继承。所以,张阿婆的遗产只能由小张的父亲作为第二顺序继承人来继承。
而在本案中,小张对其姑妈张阿婆遗产的继承系法律上所谓的转继承,这是指被继承人死亡后、遗产分割前,未放弃继承权的继承人也死亡的,其应得的遗产份额转由他的继承人继承。小张的父亲在继承开始后,遗产处理前过世,其能够继承的份额应该由其继承人小张来继承。为此,法院作出了上述判决。而小张确实在姑母生前给予了照顾,得到姑母的遗产也在情理之中。
【案例2】
半路上杀出个“养兄弟”
张先生跟老王,两人做了几十年邻居。老王终身未娶,父母早已作古,又没有兄弟姊妹,是一位孤老。幸好有张先生一家时常关心照料他。2012年2月,老王因患病无法自理生活,住进了医院,在老王最后的日子中,都是张先生没日没夜地照料,然而,老王还是因病情恶化离开了人世。在张先生帮老王料理完后事以后,便搬进了老王留下的房屋中居住。
可是没过几天,来了一位陈先生,他自称是老王的兄弟,要求继承老王留下的房产。原来陈先生跟老王本来是表兄弟,陈先生父母早亡,老王的父母就将当时年幼的陈先生接到家中生活,并认为养子,而老王就与陈先生成了养兄弟。陈先生认为,老王去世后,遗产依法应当由其一人继承。
对于这位不速之客的说辞,张先生不敢相信,也不愿相信。由于他执意不肯让出房屋,2012年7月,陈先生一纸诉状将他告上了法院。
在法庭上,张先生说,房子是老王主动给他居住的。因为,身为孤老的老王的晚年生活都是张先生一家照顾的,老王出于感激,便决定把房子让给张先生居住。据张先生介绍,老王还曾决定要将房子赠送给他,只是由于办证时手续遇到麻烦才没有过户成功,但是他跟女儿的户口都在老王的房子里,可见老王是同意将房子给他的。张先生认为,陈先生只是跟老王一家共同生活过,并没有办理收养手续,不应当有继承权。而陈先生向法官出示了一系列证据,包括户籍资料、亲戚的证词、居委会证词,证明他与老王父母是养父母关系,并共同生活过。
【法院判决】
最终,法院认定,陈先生作为老王的养兄弟,依法符合《继承法》及相关法律规定中关于法定继承的条件,依法对老王的遗产享有继承权,所以判决老王的房产归陈先生所有。
【律师分析】
本案的焦点是,陈先生究竟是不是老王家的养子?在我国,解放前《收养法》还没实施,自然不存在收养登记,按照当时法律的关系,只要亲友证明养父母与养子女长期共同生活的,即使未办理收养手续,也应该按收养关系对待。本案中,陈先生提供的户籍资料和证人证言,都能够证明陈先生与老王的父母是养父母关系,并且共同生活过,在《收养法》实施后,虽没有办理收养手续,但按照规定,已经形成了事实上的收养关系。
而张先生却没有提供更有力的证据加以反驳。因此,可以判定陈先生和老王是养兄弟关系,陈先生依法享有老王遗产的继承权。而张先生反复强调,老王生前曾表示将房产赠与他,但他拿不出证据证明这一点,所以法院不予认可。
案发经过是这样的:2011年11月14日晚,老王不断给24岁的女士王林发短信、打电话,让她到其家中。王林并没有警惕。因为61岁的老王跟她父亲是老同事,而她跟王的孩子也一直关系很好。王的儿子结婚时,新娘的伴娘就是王林。11月14日21时许,当王林来到老王位于蜀山新村的家中后,就再没能走出那扇门。据老王交代,王林进入房间后不久,他就开始对其图谋不轨。王林反抗时,双方发生打斗。随后,恼羞成怒的老王将王林活活掐死,并用自家的菜刀、剪刀将王林的尸体进行了肢解……
俗话说“朋友妻不可欺”,老王竟打起了老朋友兼老同事24岁女儿的主意。更令人发指的是,他在不成之后,竟彻底丧失人性,杀害对方并残忍肢解尸体,其行为令人不寒而栗。
犯罪嫌疑人老王招供后,平日与他熟识的人都惊得说不出话。认识的人都说,他看上去很老实。老王和老伴搬到合肥市蜀山新村小区后不久,孙子就出生了。老伴随即搬到滨湖,帮儿子儿媳照料孩子。居民们普遍反映,老王生活作息规律,也不赌博,为人性格不错。另外,老王以前练过武术,身手不错,“一般3个人都打不过他一个”。但他从未跟别人打过架,总是微笑示人。此次他犯下如此滔天大罪后,还能生活如常。11月15日晚9时许,民警敲开304室房门时,他正坐在餐桌边,吃着花生米、喝着酒、喂着小狗……
我们知道,人格障碍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以性为特征,常有违法行为发生,称为型人格障碍及冲动型人格障碍;另一类为性格特征十分突出,影响人际社会关系,难与人和睦相处,通常无违法行为,以性格特征命名有分裂型、偏执型、强迫型、表演型(癔症型)等人格障碍。
型人格危害大。因为人格异常者,其思维及行为均与常理相悖,如单纯、荒唐、古怪、残忍、小题大做等等。
犯罪嫌疑人老王很可能具有典型的型人格障碍,此类人格障碍的主要表现是极端自私,无羞耻感与责任感,更无道德观念。具有型人格障碍者常常在做出危害集体或他人的行为之后对自己的劣迹进行辩解,强词夺理,把罪责推给别人。
据有关心理学家分析,嫌疑人老王应是个内心被包裹得很紧、习惯隐藏自己习惯的人。这类人如果犯罪,身边的人肯定会发出惊叹甚至疑议。其实,这种人外表很和善,内心却充满了非常邪恶的力量。为何嫌疑人会用这种残忍手段加害他人?为何嫌疑人要将作案工具放在家中?专家认为,此人并非心理素质很好这么简单,也许,他和被害人可能存在不正当的关系。也许被害人曾经在言语和身体上对嫌疑人产生过攻击,伤害过他的尊严,因此才激起了犯罪嫌疑人的怒火,用这种手段可能是为挽回自己的尊严。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面具戴得越多越久,就越容易在瞬间爆发。另外,我们也应该多关心离退下来的老人,防止他们患上“退休应激综合征”。
退休应激综合征,有人说这是闲下来或歇下来的毛病。美国心理专家布莱克・莫尔教授在研究中发现,人太闲了或生活太舒适了反而易同抑郁症打交道。如今,有些老年人退休后,情绪悲观,无所事事,每天不是电视就是电脑,沉默寡言,遇事多疑,心神不宁,夜不安寝,有的甚至还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喜怒无常等症状。这些老人感到十分失落、伤心,有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遗憾,从而易急躁和发脾气,对什么事情都不满意,总是怀旧;他还好猜疑和产生偏见;情绪忧郁、失眠、多梦、心悸、阵发性全身燥热等。
离退休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是老年期开始的一个标志。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离退休障碍是一种心理方面的适应障碍,它表现为老年人生活习惯的不适应、人际关系的不适应、认知和情感的不适应等等,这些适应障碍究其实质,就在于离退休导致了老年人社会角色的转变,他们从职业角色过渡为闲暇角色,从主体角色退化为配角,从交往范围广、活动频率高的动态型角色转变为交往圈子狭窄、活动趋于减少的相对静态型角色,对于部分曾是领导干部的老年人来说,还从权威型的社会角色变成了“无足轻重”的小人物。如果老年人不能很好地适应这些角色的转变,也就是说新旧角色间出现了矛盾和冲突,那么,老年人的退休综合征就由此产生。
近年来,留美的中国年轻人逐年递增。他们的父母,以短期探亲或长期居留的方式进入美国,与孩子同住,帮孩子照顾他们的孩子,这在美国形成一种独特的现象。在外人看来,这是一件无比风光的事,跟随事业有成的孩子,见识国外的好世界,而于老人自己,满脸笑容背后,却有着道不尽的心酸。
在纽约,中央公园是这些老人们消耗时间最多的地方。他们清晨自己出来锻炼,下午带着小孩过来玩。甚至,很多住得远的中国老人也慕名而来,因为,这里可以见到很多中国人。
在中央公园,老王绝对是一个名人,他在7年间往返中美7次。因为短期探亲一般只允许在美停留半年,所以,每隔半年,老王就和亲家轮流换班,到美国照顾孙女。一年前,儿子已经给他申请到绿卡,不用再往返跑了,但他还是想每年回去一次,听听地道的北京戏,和老邻居遛遛鸟。他给新来的老人们普及各种知识,周围哪个地方的菜便宜,哪里可以淘到物美价廉的衣服,哪里有老人的活动,以及回国可以带什么礼物,在哪里买等等。
大多数老人和老王一样,不是纯粹来旅游,而是带着任务而来,呆到签证期满回家,有的干脆直接黑下来。在美国漫长的日子里,除了最初的一个星期是新鲜的、兴奋的,接下来,他们的生活就是漫长的孤苦与单调。子女上班工作忙,早出晚归,连说话的机会都很少。他们听不懂、看不懂、说不出,在美国这个车轮上的国家,不会开车,去不了多远。他们生活的重心就是家务和孩子,唯一的社交活动,就是去公园,那里有一群跟他们同样背景的老人,大家一起带孩子,一起聊天,一起组织一些活动。这是他们唯一可以畅所欲言的地方。
美国邻居看到中国父母帮子女带孩子、做家务,悄悄问:“你一个月赚多少工资?”得知中国的父母为儿女从来不计报酬,他们会羡慕地说:“我希望我也有中国父母。”因为美国人的父母即便是临时帮忙,都要收取比市场价还高的报酬。
中国父母与中国子女都不会有报酬这个概念,他们觉得一切理所当然。子女很难体会到父母的辛苦,习惯性的享受父母带给他们的一切,父母也不会责怪子女的不周,习惯性的把一切憋在心里,苦中作乐。
东西方文化撞老腰
在人生过去大半的时候,来到另外一个国家,尽管他们与外界交往不多,但他们还是感受着不同文化所带来的冲击。他们生活的家庭,就是一个或多或少被西化了的家庭,甚至一家人说着两国话。
老张夫妇从媳妇怀孕起,就开始到美国,准备照顾孙子。他们学会的第一个英语单词就是“Diaper(纸尿裤)”,因为儿子媳妇都这么说。他们愣了几天,终于知道了Diaper就是纸尿裤,纸尿裤就是Diaper。后来,他们发现,在公园里认识的每个老人都知道这个单词的意思。在生活中,他们会被迫着去学习一些东西。比如,在路上散步,迎面过来的美国人会微笑着跟他们打招呼,久而久之,他们也学会了,碰到陌生人也微笑,也说“Hello”。
当孙辈们长大,帮助他们学习中文是很多老人日程表上重要的一环,但是他们会发现,事实比他们想象的要困难很多。在美国长大的孩子,中文对他们来说,完全是一门陌生的语言,他们常常会抗拒。年轻的父母很可能很快就屈服了,因为说着说着就跟着他们一起说英文了,但是老人们不会,因为他们没有第二条路可选,于是,在一来一往间,孙辈们终究是学会了一些中文,而老人们也在这个过程中,学了不少的英语。出去买东西,知道说简单的单词,讨价还价的时候,能说英语数字,在游乐场,碰到美国小孩,也知道会用英语去赞叹。
学习,是让一个老人保持活力的最佳途径。老张说:“在美国,如果不是有很多好玩的东西,可以去学习,那样的孤单寂寞,有时足以让我们倒下。”然而,很多东西,却是怎么学习也学不来的,比如跟随他们几十年的传统没法一下子抛弃,很多新东西就没法接受。这一点,在教育孩子时尤其明显。
年轻的父母学到不少西方的育儿观念,从小孩子独立吃、独立睡,到在地上爬,纸尿裤穿到三岁。可是,老人们无法接受。如果孩子不吃饭,就让他饿肚子?哭的时候,怎么可以不去抱?他们在孩子出生不久就开始把尿,就算孩子还没那个意识,但是至少不会包成红屁股啊!最后,经过来来回回的较量,双方都会做出一些让步,但很多老人说:“如果在国内,我早就走人了!”人在美国没办法,想想子女,他们也不容易。
走出一片天
随着孙辈们慢慢长大,上幼儿园、小学了,老人们就一下子空闲下来,天伦之乐也很快随之消失,他们的生活中就鲜有欢声笑语了。因为,孩子一旦上了小学,很快就是一口流利的英语,回家也很难蹦出几个中文词,和老人们的交流几乎为零。
这时,很多老人,开始走出家门,去寻找属于他们的另一片天空。其中,工作是他们最热衷的事,一方面,足以打发无聊时光,另一方面,不菲的收入可以让他们感受到自身的价值。
老谢的孙子一上学,他就在中国超市找了一个搬运工的工作,每天工作10小时,上货下货,尽管很辛苦,但是每个月都有1000多美金的入账,这换成人民币,确实是一笔不小的钱。老谢说:“趁身子骨还好,多赚点钱,给子女们减轻一点负担。”
老林退休前是幼儿园老师,她后来找了一份保姆的工作,把一个孩子从8个月一直带到3岁半。孩子的父母特别感激,老林不仅把孩子照顾得很好,而且给他做了非常好的中文启蒙。老林也很开心,她之前总觉得,孙女上学后,她在家就成了没用的人,但是,当她可以自己赚钱了,可以用自己的钱给家里买食物,给孙女买学习用品、玩具,她觉得腰杆也挺直了。
事实上,大多数子女并不赞成父母出去工作,也不会嫌弃他们在家没事可做。他们更希望父母能出去参加一些老年人活动,能过着轻松舒适的晚年生活。他们有的给父母在附近租了一块地,让父母们在美国当上了农民,既能锻炼身体,又能让父母开心,还能给家里提供绿色蔬菜。有的让父母上老年大学,去中国人办的老人活动中心,去参加社交活动,结交朋友。
“一个中心”――坚持以身体健康为中心。
大家都知道,身体健康是人生最大的财富。有人感慨地说:“人生在世什么都是别人的,惟有身体是属于自己的!”此话听来似乎有点偏颇,但确也是真话!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健康的身体,那你还能有什么呢?
“二个基本点”――糊涂一点、潇洒一点。
“难得糊涂” 是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的名言;体现他当时“众人皆浊而吾独清”的心境。这里说的“糊涂”却是指能使自己心胸开朗的辩证的处世方法;“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我们只有做到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才能健康长寿,事业有成。有古语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说的是凡事不能太计较,做到“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任天上云卷云舒”。
“潇洒一点” 就是心境里的潇洒,古诗曰“日朗风清近年天,傍花随柳过前村。旁人不解我心乐,将笑偷闲学少年”。其实潇洒不只是青少年的专利,人的年龄分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两种,有的人是60岁的年龄,但由于心胸开朗,他的心理年龄就会只有二三十岁;如果终日里暮气沉沉,你即使年纪轻轻也会像个垂暮的老头。人如能淡泊名利、去留无意、寡欲清心、毁誉不惊,你就会活得有滋有味、潇潇洒洒!
“三个忘记”――忘记自己的年龄、忘记自己的疾病、忘记一切恩恩怨怨。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任何人都不可能“长生不老”,比如隔壁的老王是70岁死的,你成天想着自己今年多少岁了,到他的年龄还剩多少年,掐着指头计算着活一天就少了一天,那你能开心吗?还有疾病,有病不能讳疾忌医,虽然医学发达了,但还是有很多疾病不能治愈。健康还要靠自己,心情豁达是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的良药。要心情愉快就不能老想着生活中、人际间的不顺心事。大家都知道的“六尺巷”的故事:两邻居为建房地界发生纠纷,其中一家有人在京城做官,便写信求助。京官回信说1“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最后,两家互相让步竟让出了一条“六尺巷”。这就说明人生在世别太计较,“退一步天宽地阔,让三分心平气和”;有一句俗语说“青山为主人为客”,人生来世上走一遭多则百年,只不过是做“客”一轮嘛,还有什么恩恩怨怨不能释怀呢?
“四个老”一老窝、老伴、老友、老底。
“老窝” 就是说人上了年纪要居有定所,不能像年轻时那样四处奔波,“老窝”使你生活安定。 “老伴” “少年夫妻老来伴”,夫妻相伴,相濡以沫,互相照顾,能使你有安全感。
“老友”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经常有朋友相聚使你生活丰富多彩。
“老底” 就是泛指自己的积蓄;人的精神生活是要有一定的物质保障的,有人说:“有什么都行,就是不能有病!没什么也行,就是不能没钱!”“金钱不是万能,但没钱是万万不能!”虽然现在的社会保障比较健全了,你老了儿女们也一定会很孝顺,但是你如果每一分钱都要从儿女手中拿来的话,就是儿女们很爽快给你,但随便问一句:“有什么急用?前几天不是给你几百元了?”那你的心情能好吗?因此,中年朋友还是应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适时给自己保存一定的积蓄,为你的晚年生活过得更好而准备必要的“老底”。
“五个字”――“乐”、“俏”、“聊”、“跳”、“掉”
如果说前面“一个中心、二个基本点、三个忘记、四个老”是中老年养生基本观念和必备的条件的话,那现在说的这“五个字”就算是养生健身的实用方法了。 “乐” “笑一笑,十年少。”要经常自找乐子。有朋友说我乐不起来呀?那是你自己不知“满足”的缘故,“事能知足心常乐,人到无求品自高。”
“俏” 人到了一定年龄就会不太爱打扮,说是我都这把年纪啦,还俏什么呀?其实不然,“爱美是人之天性”,年轻人有年轻人的美法,年纪大了也别失去了爱美之心。“三分长相七分打扮”嘛,一个人打扮得整齐清爽,那你也就显得神采奕奕啦。
“聊” 常聊是健身之法。很多患压抑症的人就是和别人交流太少。聊的方法很多,可以和朋友面对面交谈,也可以互通书信,现在互联网更为人们的交往提供了相互了解的平台;但找聊的刘・象很重要,俗话说“酒逢知己干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你要找有共同志趣的朋友(包括异性的朋友),海阔天空地神聊,会让你觉得神清气爽、心旷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