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师教育技术

教师教育技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师教育技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师教育技术

教师教育技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教师 教育技术创新

如今的教育技术不仅仅是通过PPT、白板与视频开展教学。根据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指出:“教育技术就是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随着互联网、电脑等信息化的到来,教师将这些运用到教学当中。

一、教学水平的提高依赖于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一)信息素养是教师具备的基本条件

素养是指人具有良好的心智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及水平的基础性因素。信息素养在素养的基础上与信息的获取、处理、加工、利用等稳定的基础性因素。首先,教师应对充分理解信息在教育信息化的作用,能够主动获取信息资源,专心的投入到教W工作当中。其次,教师要对信息敏感度和信息安全意识有较强的重视,在工作中能够快速发现有价值的信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总结分析,形成固有的教育模式,充分丰富了学生的需求,并对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有很好的锻炼。

(二)加强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能力

如果要让学生学得多,学得好,学得有兴趣,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教师可以对零散的课时整合成主题单元设计,设计的目标以学习为核心,在此基础上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开放性问题有利于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对积极参加实践活动。问题化设计可以提高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学生有了新的任务后,会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高级思维技能。在信息化教育背景下强调“协作学习”和针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

(三)教师应具有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作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将两种形式有效的融合在一起是重要的教材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体。在信息化时代,教师要具备的素质较高,既要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又要具备一定的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基本的信息素养。教师需要不断实践,以便更加重视信息技术的重要程度,发掘教育现代化的标志,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让教师在信息化时代中找到对信息技术运用的信心。

二、创新素质在教育技术过程中的作用

当教师为学生设计主题单元后,学生拿到问题该如何对其解决?当然学生有能力寻求一定的办法完成。但是作为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资源、工具及达到的效果。如此,学生在有目的的自主探索以及创造性的主动完成任务。 主题资源一般以网站的形式出现,载体是文本、动画、音频、视频、图形、图像及其他应用类软件。这些大量的资源能够让学生在良好的信息化环境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学生的学习中要有评价量规,包括评价要素、评价指标、权重及分级描述的差异化评价工具.利用这种评价量规,能够有效尊重学生的个体化差异,能够对学会对问题的解决做出有效的判断。上述学习过程对学生的学习心理产生良好的效果,也对社会的需求工作有更好的适合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的发展也不断的加快。学生在义务教育的阶段,注意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为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对学生的终身受益,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对学习资源的能力将明显提高。这些能力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教育要信息化,教师在运用教育技术过程中的创新素质将起到关键作用。

三、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提高是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动力源

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素养和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是以教师为中心,这种教学方式只能让学生被动的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而信息化教育主张早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角色的转变,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在学习中发现乐趣。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掌握信息技术,提高教育活动的技术含量, 加快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教师在该模式中要具备现代教育技术素养。具体包括了解基本知识、拥有信息文化、掌握基本技能、具有现代观念、熟悉应用方法。教师具备这些现代教育技术素养的途径就是教育技术培训。教师在实现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是最重要的因素,所以对教师的教育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所以要对教师进行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教师在培训的过程中对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进行学习,对一些基本技能要进行实际训练,以便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有显著的提高。此外,要加强对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主动性及自觉性,使得教师具有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而整体提高应用教育技术水平。

四、加强必要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学校要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台电脑,并且具备网络条件,进而使得学生能够利用到信息技术。教师合理的分配课时,让学生能够创造性的学习更多知识,并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逐渐对主题单元设计慢慢熟悉。教师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因为有些家长不接受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杜绝孩子上网。所以教师改变家长对信息化教育的看法,进而为学生在信息化时代更好的利用数字化学习平台与资源库,推动学生终身学习。

参考文献:

[1]陈仕品,张剑平.基于创新推广理论的教师教育信息化实施策略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8,(04).

[2]茹宏丽.论教育信息化与教师教育技术素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7,(03).

[3]庄艳.教育信息化与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创新[J].教育观察,2012,(08).

[4]赵可云,李晓岩,赵国庆.从梅瑞尔首要教学原理看网络课程的设计[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03).

教师教育技术范文第2篇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与普及不仅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改变着教与学的方式?而且对教育思想观念、教育理论、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等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教育技术就是运用教育理论及各种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整合、利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发展和应用教育技术是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普及教育技术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同志在2005年全国电化教育馆馆长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通过信息技术和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有效运用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方式的更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可以看出随着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教育技术领域也将具有前所未有的发展前景。教育技术的普及不仅仅是教育方法和手段的运用?更重要的是教育观念的转变。只有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引下才能把教育技术有效地整合到学科教学中去。

教育技术的人才培养和管理尤为重要特别是一线教学的教师?他们是教育技术的直接实践者.对推进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技术现代化起着关键作用。为了适应教育技术飞速的发展?教师应该不断掌握新的教育技术的理论与技能.并将其熟练地应用于教学实践。

一、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

教育现代化要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现代教育思想主要是素质教育思想也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和培育新型人才。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师必须从理论到实践对现代教育技术有一个全面的认识。高校教师要树立系统的教育技术应用理念运用系统的方法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媒体、教学环境、教学策略和教与学等各个教学要素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参与作用?从而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高校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学会利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来有效地设计和组织教学、传递教学内容。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常常以一种教育者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传授知识的式是单向、灌输式的式结果是严重限制了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挥。这与教育以人为本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理论相悖。因此高校教师要树立教育服务意识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素质教育要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尊重和培养学生的自觉,险、自主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独特品质。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创设外部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现代教育技术为素质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它能充分开发、组合和利用各种有益而且丰富的学习资源?变教师主导为学生主体变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为引导学生自己寻找并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使教学内容的载体变成双向交互式的电子教材?使教育过程真正实现教育技术现代化。作为高校教学主体的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理解和接受程度怎样?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的教学效果和高等院校教育信息化、人本化的进程。

新的教育技术理论可以引导教师实行开放式教学?为学生创造出一个新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外部环境教师与学生之间有了更多的沟通交流思想的渠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每一个学生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使过去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很难做到的群体教学与个体教学协调发展成为可能。目前CERNE下已经覆盖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多座城市?联网的大学、教育机构和科研院所超过1300个覆盖全国绝大部分高校和部分中小学?用户超过1800万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级公益性计算机互联网。通过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的建设和实施?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信息化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现在全国已经有超过70%的高等院校建立了不同层次、规模的校园网。可以说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天罗地网‘’的教育网络初步满足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教师教学手段更加丰富通过教学信息网和互联网?教师和学生均可以方便快捷地查找到所需要的信息新的多媒体教学软件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更有趣可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不再局限于教师网络和各式各样的媒体、各种学习软件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机会。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了传统教育观念的转变其先进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思想?正是围绕学习者本身如何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而开展的。让学生处于学习的中心位置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体现。 二、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的教学在提高教师教育理论素养的同时?教师也应该掌握必要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并将自己所具备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积极应用到教学活动中去实现教学活动的最优化。教育技术应用包括计算机技术、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整合技术等.其中最基础的是计算机技术没有计算机技术?教育技术应用就无从谈起。

有一部分教师特别是年龄比较大的教师认为学习教育技术比较难?原因主要有几点:1.一部分教师习惯于熟悉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他们已有的教学经验可以得到充分的施展?而应用新的技术就必定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2.一部分教师教学任务较重.又由于年龄偏大而学习新的技术又需花费相当大的精力学习起来比较吃力;3.一部分教师对教育技术新手段的应用抱有偏见甚至认为还不如传统教学模式实用因而对使用有抵触情绪;4一部分教师为了多媒体而去使用多媒体不能针对教学内容采取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方式.不能合理地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

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一成不变的传统教学方式将会被淘汰?不具备教育技术素质的教师也不能从容应对未来教育发展的要求.自然也就不能胜任教师的工作。高校要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即年龄、从事的学科、岗位特点、教学水平、计算机水平等?开展各种各样的教育技术培训和学习活动?并督促教师把学到的教育技术理论与各种技术应用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过实际的教学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素质。高校要经常举办教育技术研讨会?使教育技术管理人员、教育技术职业人员和一线教师有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逐步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学校的整体教育技术水平。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理性认知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往往是密不可分的。增强理性认知能力可以提高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自觉性而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则会促进教师更新观念?发展创新思维?最终形成教与学两个方面的高效率、高品质。

三、加强教师的教育

技术素质培训及评定工作高校各级领导要重视教育技术在教学改革实践中的地位.要对教师分期、分批进行教育技术素质的培训。在培训中重点是端正教师对教育技术的态度核心内容是让教师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的地位与作用努力使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各种媒体的应用技术通过培训把教育技术的最新理念融入教学实践。同时根据教师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请专业技术人员帮助分析研究?指导教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不断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素质?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教师教育技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培训;教育技术能力;教育信息化

为了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定的教育信息化的目标,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文件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2000年,教育部了《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教基[2000]33号),要求各中小学全面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此后,《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2015年,为了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教育部办公厅颁布《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一、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迫切性

进入信息时代之后,信息化、全球化及互联网的发展变革了人类世界的工业生产方式、交流沟通方式、学习教育方式。教育领域内,一方面,学生的信息素养、利用科学技术处理问题的能力成为个体为未来更好地适应职场工作和社会生活的必备技能,中小学的课程设置中因此增加了关于信息素养的课程;另一方面,随着科技进课堂的发展,教室内的多功能媒体逐渐增多,教师教学的辅助设备日益更新,新课程改革要求中小学教师利用新兴技术教学的能力增强。[1]为满足学生的需求,改善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教育部于2004年颁布了我国第一个有关教师专业能力要求的标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下文简称《标准》)。2005年,教育部启动《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下文简称《计划》),该《计划》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为宗旨,借此推进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为基础教育、教育改革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为配合该《计划》的执行,同年,教育部颁发了《中小学教学人员(初级)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大纲》(下文简称《培训大纲》),该大纲对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建立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基本制度。然而实践中,由于年龄、地域等因素的限制,在面对计算机、互联网、投影仪等现代教育技术时,中小学教师因职前培养中未接受相应的现代技术教育,年龄较大或地域偏僻的中小学教师并不具备相应的教育技术能力,青年教师虽然较老教师相比有更多的经验,但仍未达到熟练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的要求。[2]因此,如何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成为全国中小学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的问题分析

国家自2005年启动《计划》以来,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已在全国22个省、市展开。经过全国各省市学者的调研,参训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对于教学设计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有了提升。[3]然而,在深入调研之后,我们发现现行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培训方式过于单一

根据调查发现,当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方式主要分为以下两种:“骨干培训”与“全员培训”。“骨干培训”采取的是从各个学校抽调一批骨干教师到培训单位参与集中式的“面对面”培训,骨干教师回到工作岗位以后,“以点带面”地对该教师所在学校的教师进行培训;“全员培训”即学校内所有的教师都参与培训学习,以弥补“骨干培训”的不足,此种培训方式多借助于网络培训展开。目前各省市网络培训硬件建设已基本满足教师的需求,网络培训已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展开。[4]无论是“骨干培训”,还是“全员培训”,都有着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骨干培训”中,一方面,参与培训的教师要脱产培训,自身的教学任务受到干扰,长途奔波下的短时间的集中培训效果遭到质疑;另一方面,参与培训的教师因个体差异所接受到的信息量不同,回到学校后,培训内容的二次转述会部分折损,“以点带面”培训的有效性降低。“全员培训”中,由于各地资源条件、学校硬件设施、学校管理方式、教师个体水平的差异,网络培训可能受到网络速度的影响,培训内容的更新、培训内容的质量难以满足不同水平教师的需求。

(二)培训内容未能满足教师需求

按照《培训大纲》开发出来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教材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版本,已出版的两版教材都采用“文字教材+配套光盘+网络培训平台”的“三维立体化”的教材建设模式。然而,在教师实际操作中,由于互联网信息更新速度的加快,全球信息流动速度的提高,计算机技术普及程度的扩大,固化的、统一的教材难以满足教师不断变化的需求。再者,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的核心是学习应用某项技术,但是在网络培训中,这部分内容往往以文本式的材料呈现,无技术指导难以满足中小学教师参与培训的需求,无法达到提高教师对教育技术与教学改革整合的能力。

(三)培训过程中缺乏教学交互问题分析

网络培训中,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实现了远距离的授课,节约了相应的资源,实现了规模化学习。但是,培训过程中的教学交互问题成为难以克服的缺陷。在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中,一方面,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具备特定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的术语,如果教师不能将其理解透彻,将难以进行相应的操作;另一方面,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存在着大量的、繁杂的技术操作步骤。在培训过程中,部分学员认为培训中导师对于专业问题的解释太少;技术操作过程中,出现了缺乏技术细节指导而影响培训质量的问题。即使设置了答疑环节,因人数众多、问题参差不齐、时间限制等原因,无法有效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5]

(四)培训后期缺乏继续学习的支持系统

职后培养中,中小学教师所面临的问题之一是培训后期缺乏继续学习的支持措施和环境。面授培训中,教师仅仅能在培训期间接受专业人员的指导,短时间内,教师缺乏充足的反思与回馈时间,未能将学习内容完全内化,无法将自身的教学与培训紧密结合起来。结束培训之后,如果教师需要帮助与指导去完成后续的深入学习,则缺乏相应的专业人员或技术、设备的支持。网络培训中,由于培训网站中关于教师学习内容的评价及反馈的更新速度较慢,教师无法及时获取自身学习效果的反馈。培训结束后,则会出现信息资源网站、相关软件无法继续使用的问题。此外,由于中小学教师自身获取资源及信息渠道的限制,教师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技术问题或专业问题,学校及教育部门无法及时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与专业指导。缺乏完善的支持系统是导致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滞后的重要原因。

三、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优化策略

在“十三五”教育信息化的倡导下,为了解决上文中提到的问题,笔者结合其他学者的研究,尝试性地提出了以下优化策略:首先,针对中小学教师实践中所面临的问题,倡导相关培训部门改革培训模式;其次,从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的视角出发,呼吁培训部门及各教育区、学校完善支持系统;最后,建议教师个体树立“反思型”教师的职业生涯目标,制订个人的专业能力发展计划。

(一)培训部门改革培训模式

“骨干培训”与网络培训的方式都有各自的优点与缺点,为了改善单一的培训模式所存在的问题,当前,部分培训部门开始尝试新的培训模式。1.“翻转培训”的课程培训模式。该培训模式以近年来新兴的“翻转课堂”理论为基础,提出培训前针对教师进行调研,根据教师在实践中的需要确定培训的主题,而后以特定的主题划分培训的内容,并将此培训内容制作成固定时长的教学视频,将其上传到培训网站。因此,参与培训的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找寻相关内容的学习,培训部门在固定时间内安排专业教师在线为参与培训的学员提供相关学习内容的解答。完成培训后,配套进行在线能力测试,检验学员的学习效果,并给予反馈。[6]2.“混合式”学习的培训模式。深圳市罗湖区根据该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现状,尝试了“混合式”学习的培训模式。该培训模式将网络培训和面授培训结合起来,根据学员教育技术能力现状设计培训内容;培训内容按照主题划分为进阶的单元,学员根据自身的情况,操作控制条,完成培训内容的自主学习。在面授培训过程中,主讲教师可针对学员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集中式讲授,有针对性地解决学员的问题。[7]两种培训模式都实现了满足不同能力培训者的需求,避免传统培训模式一刀切所带来的问题。

(二)相关部门完善支持系统

无论是培训过程中,还是培训结束后,完善的支持系统是支持学员进行学习的必备条件。完善的支持系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网络培训、自主学习中所涉及的硬件和软件设备;二是学员学习过程中人际互动关系的支持,即学习小组或学习共同体。1.创新网络学习空间。第一,相关部门要完善硬件、软件设备支持系统,满足学员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着重完善网络培训多功能的个性化学习平台建设,设计简洁适用的网络平台。第二,技术部门要完善网络学习平台的功能,建立学习空间应集成网络教学、资源推送、学习生涯记录等功能,以便学员及时地监测学习效果,复习、巩固学习内容。2.人际互动关系的支持系统。近年来,随着教师教育与教育管理研究的逐步深入,教育学界越来越重视“非正式组织”“学习共同体”“知识建构共同体”在学习中的作用。因此,学校及培训部门应联合各界的力量,建立相关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及学习的共同体,通过线上服务或线下讨论等方式为学员的学习建立软性的人际资源,切实提升教育教学的现代化水平。

(三)树立反思型教师的职业目标

上述方法都是从外部因素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寻找优化策略,但是事物的发展往往需要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两方面的作用。因此,中小学教师自身的内驱力才是促使其教育技术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在终身学习的时代,中小学教师自身应采纳行动研究的方法,树立反思型教师的职业目标。第一,基于个体日常的教学及学习,增加对于自身教育技术能力了解的环节,认识自身的优缺点;第二,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中,反思日常的教学活动与培训内容之间的联系,找寻改善自身教学行为的方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第三,培训结束后,教师应尝试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利用所学习到的教育技术,并测量教学效果,逐步改进教学方法,做到灵活自如地利用教育技术为教学服务,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在信息时代,计算机、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催生了后喻社会,而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必须走在时代的前沿,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以应对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挑战。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是一项长期的改革工程,单凭一己之力难以完成,必须强调政府、社会、学校、教师之间的合作,才能达到教育信息化的目标。

作者:马涛 单位:本溪市教师进修学院

参考文献:

[1]InanFA,LowtherDL.FactorsAffectingTechnologyIntegrationinK-12Classrooms:APathModel[J].EducationalTechnologyResearchandDevelopment,2010,58(2):137-154.

[2]袁同庆.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3]徐冲.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研究——反思型教师的成长[D]:[硕士学位论文].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0.

[4]岳宏伟.非正式学习视角下——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9.

[5]孔维宏.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5):65-68.

教师教育技术范文第4篇

一、实施“计划”意义重大

首先,加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有利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步入信息化社会,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着许多重大挑战。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方针。《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要全面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的应用水平”。我国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将从中小学普遍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普及网络应用知识、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三个层面全面推进。推进教育信息化,教师是关键,加强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提高广大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迫切要求。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步伐不断加快,国家不断加大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中小学“校校通工程”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中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条件的改善。另外,当前,素质教育正在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向纵深发展。这对广大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教师作为教育的第一资源、教育的实施者和教育变革的参与者和执行者,如何促进广大中小学教师在信息化的环境下不断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专业发展,这是新时期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任务之一。

去年国务委员陈至立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会议上明确指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核心是应用,不仅要高质量地建设好,而且要高效益地应用好,真正在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与效益上见到实效。她还强调,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应用的当务之急是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工作,不仅要进行设备使用的培训,更重要的是要教会教师如何应用三种模式去上课。省、市(地)、县、学校都要制订详细的教师培训方案和培训计划,有步骤地对所有教师进行培训。培训内容的重心要逐步转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上来,对学科教师的培训不仅要重视信息技术技能的培训,还要用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武装教师的头脑。加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将有力地促进广大教师尽快适应信息技术环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这是推进教育信息化,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紧迫任务和要求。

教育部十分重视加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1999-2003年,教育部实施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全国大多数中小学教师通过多种途径,不同程度地接受了一轮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培训,大部分教师初步掌握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基本扫除了“计算机盲”。近些年,教育部还相继与英特尔公司、微软公司合作,推进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和信息技术专任教师培训,取得显著成效,促进了广大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提高。但是,从总体情况看,我国大多数中小学教师虽然不同程度地接受了一些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训,但普遍缺乏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能力,缺乏在教学过程中科学、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新型教学环境的能力,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总体水平还不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依然比较陈旧落后,不能适应推进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效益的发挥,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因此,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对于新时期教育发展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加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推进教师专业化是国际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也是当前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导向。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教师工作应被视为专门职业,是一种要求经过严格训练才能获得并需维持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公共职业。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证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工作的专业水平是造就高质量国民教育的根本保证和必由之路。近年来,世界各国非常重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美国甚至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根本措施”(2002年美国《教育技术白皮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直接影响了一个国家教育质量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如今,一名教师仅具有教育理论素养和学科教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应用能力,通过这些方法和手段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贯彻到教育教学过程之中,融入到教学实践活动中去。教师学会教学设计,有效地通过视听技术、卫星传播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多种手段开展教学,由此带来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必将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使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逐步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课堂教学的组织者。

第三,加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有利于规范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提高培训质量。近些年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普遍加强了对中小学教师计算机或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广大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毋庸讳言,目前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领域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是:一些地区培训管理体制不顺,多头管理,重复培训,乱办班、乱收费问题比较突出;缺乏符合教师实际需要的培训内容,一些培训班的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与教师教学实际脱节现象比较突出,无法通过培训使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去优化教学过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广大教师参加教育技术培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已经成为当前教师培训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加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建立一套规范性、权威性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培训、考试认证体系,将有效地规范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管理,提高教育技术培训质量。

二、依据《标准》扎实推进为贯彻落实

《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意见》中提出的实施以“新理念、新技术、新课程”和师德教育为重点的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要求,2004年12月25日,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标准》主要内容包括教学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管理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技术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三部分。每部分内容都涉及意识与态度(主要包括重要性的认识、应用意识、评价与反思、终身学习等内容),知识与技能(主要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等内容),应用与创新(主要包括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支持与管理、科研与发展、合作与交流等内容),社会责任(主要包括公平利用、有效应用、健康使用、规范行为)等四个能力维度。《标准》把引导中小学教师具备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与态度、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探索教育技术应用与创新的途径及方法,并使中小学教师明确在应用教育技术过程中的社会责任作为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这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标准,是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标准》的颁布,对于建立科学规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考试认证体系,全面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005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通知》,正式启动实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计划”以教学应用为导向,旨在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显著提升广大中小学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和水平,促进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改进教师教学方式,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益,进而为推进教育信息化,为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奠定坚实基础。这项计划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学用结合、注重实效”的原则组织实施。2005年7月计划率先在辽宁、江苏、河南、广西、海南、重庆、四川、云南和宁夏等九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启动实施。从2006年7月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其总体目标:依据《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试行)》,从2005年始,用几年时间,利用多种途径和手段,使全国大多数中小学教师完成不低于50学时的教育技术培训,促进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水平显著提高。

目前《中小学教师教学人员(初级)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大纲》已面世,通过招投标形式组织编写的两套教材也已出版。最近,教育技术中级培训大纲和考试大纲也将陆续印发,中级培训教材正在编写之中。同时,已经组织了若干期省级骨干培训者的国家级培训。教育技术网络课程和实验工作已经进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陆续全面展开。预计今年10月将组织首批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考试。

三、统筹协调精心组织

第一,加强组织领导,按照改革创新的思路来指导这项新工作。要注意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将“计划”纳入本地区推进教育信息化,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及开展新一轮教师培训的整体规划,共同推进计划的实施工作。

第二,加强管理,理顺关系,规范教育技术培训。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加强与省内有关职能部门的沟通协调,理顺教师培训管理体制,统筹考虑本地相关培训项目,确保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规范、有序地开展。

第三,规范教育技术培训教材、课程的开发和使用。要用好教育部组织专家审定和推荐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教材,切实保证优质培训教材和资源的广泛应用。杜绝培训教材及相关资源的乱编、滥用。

第四,处理好已有培训项目与本计划培训的关系。要把握好五点原则:一是全员培训,二是连续培训,三是教考分离,四是统一规范,五是个案处理,减少重复培训。

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是一项有利于促进教育信息化、有利于教育均衡发展、有利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实施、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将惠及广大中小学生的大事、好事,让我们齐心协力,扎实工作,把“计划”实施工作落实到位,使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有明显提高,不断提升教师为实施素质教育和为基础教育信息化服务的水平。(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宋永刚)

综述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现在走到哪儿了?

在教育部的统一部署下,从2005年开始,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部门陆续开展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教育部师范司制定了《关于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通知》,要求按照《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的要求,所有中小学教师在三年内均应接受不低于50学时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以整体性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水平。

做好前期准备,为培训的开展创造条件

2004年12月,教育部颁发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为培训、考试的开展提供了基本依据。依据该标准,2005年组织编写了《教学人员教育技术培训大纲(初级)》。在标准、大纲具备的基础上又引入了竞争机制编写教材。经过专家严格评审,最终确定中央电化教育馆、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报送的教材编写方案和华东师范大学报送的教材编写方案中标。国家制定标准、大纲,统一编写培训教材保证了项目开展的规范性和权威性。

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大纲(初级)》为依据,在多方征求意见和试验的基础上,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考试大纲和考试办法已研制完成并通过专家鉴定。这将使教育技术水平考试有据可依,并为全国统一考试创造条件。

建立项目管理部门,开展培训工作

为保证培训工作顺利开展,取得实效,从中央到地方都成立了由教育行政领导牵头,教育技术和考试部门及相关机构参加的项目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领导实施该项工作。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办公室设在中央电教馆,负责计划的具体组织协调。教育部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全国教师网络联盟等组织积极参与了相关工作。

在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项目办公室的共同努力下,2005年下半年至2006年年初,首批项目实施地区(辽宁、河南、宁夏、江苏、四川、重庆、云南、广西、海南)的329名骨干培训者和近百名省级组织者的国家级培训任务顺利完成。首批项目实施地区的普通教师培训工作正在逐步开展。

2006年下半年,其他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骨干教师的培训即将全面开始。

注重实效,采用多种培训方法

为使培训不走过场,取得实效,培训在教材设计、培训形式、教学方法上力求创新。两套教材均采用模块式设计,以模块和活动为基本框架,将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学习融会在实践活动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将教学内容与教学实际联系起来,使学习的知识,形成的能力可以迅速转化为课堂教学的行为。通过主题活动和典型案例展示,让教师理解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交流、演示与评价的方法和策略,培养他们运用教育技术的能力。

在骨干教师培训采用集中面授模式学习的基础上,鼓励探索多种培训模式。项目办正在积极组织力量研究、开发,力争近期为全国教师提供基于因特网的远程学习平台及与之配套的网络课程和学习资源,提供在线学习支持服务和IP资源服务,以满足各地以多种形式开展教育技术培训的需要。

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考试相结合,加强培训质量监测

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要求教师必须接受培训,培训结束后参加教育技术能力水平考试,以保证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严肃性和规范化。根据专家建议,本次培训在进行终结性考试以评测中小学教师学习质量的同时,采用项目办公室组织开发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监测与过程性评价系统”,以便在过程中准确把握各地培训的进度,掌握参训者的基本信息和培训者的教学、组织水平,进一步促进各地提高培训的质量。过程性考核合格是学员参加教育技术能力水平考试的前提条件。

水平考试工作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及各地考办负责实施,试卷分成教学规划、资源准备、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四部分。在首批实施地区国家级骨干培训班试测中,学员对考试的风格和内容表示肯定。(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办公室)

链接注重教学实际应用教e通纳入培训教材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重点是要提升教师在教育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设计能力,期望通过组织开展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广大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此次培训较之以往培训更加看重教师的实际应用能力,就是要通过一系列的举措改变以往培训理论说教多,培训结束之后教师还是不能独立应用的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是个系统工程,在培训教材中纳入帮助教师实际应用的教学软件,培训结束之后,这些教学设计支持工具还可以继续帮助教师的日常教学应用,对巩固培训成果,提升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会有很大帮助。这些“教学设计支持”工具在操作方面要简易化、傻瓜化,最大程度降低教师的应用门槛,同时可以指导教师的教学设计,帮助教师完成课堂各种来源(资源库、互联网)的教学资源整合。

据了解,同方思科公司研发的教学设计与资源整合应用工具——教e通软件在支持教师教学设计、方便教师资源应用方面具有较好表现。其作为教学设计支持工具同时入选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的两套指定教材。

教师教育技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教师;转变;策略

现代教育技术,即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理论与技术,应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 伴随着技术的发展,作为教育辅助手段的教育技术,也逐渐发展壮大,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向教师们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以往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正渐渐转变为以多媒体为主导,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是应该更为重要还是应该逐渐淡化,这就值得我们研究探讨。笔者认为,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应该是越来越重要的,教学方法的转变也必然带来教师角色的转变,本文对教师应怎样转变自身角色,利用好教育技术,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也提供了意见及建议。

一、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现状。

早在1913年,爱迪生在谈到电影教学时说:“在学校里,教科书将很快过时,不久学生将通过视觉来接受教学,使用电影来教授人类知识的每一门分支学科是可能的,十年后,我们的学校系统将彻底改观”。在爱迪生看来,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将逐渐被取代。时至今日,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非常普片,笔者认为,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不仅不会减弱,相反,随着教育技术更多更广泛的应用,教师的地位应该得到加强,并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在现代课堂中,我们越来越多的看到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比如在90年代应用较多的幻灯片、录音机设备等,00年代开始应用的一些视频教学,以及21世纪开始在各级各类学校中普片应用的电脑多媒体系统,这些都是我们常见的“教育技术”。

笔者作为80后的一代人,经历了从纯粹的粉笔板书、挂图、幻灯片投射、视频辅助教学、到当下的电脑office系统的应用等一系列多媒体教育技术在课堂中应用的转变,由此可见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设备越来越先进。有资料显示,目前内地一些高校的多媒体教室数量占总教室数量的比例有的高达70%~80%甚至更高。 通过这一庞大的数字,我们可以看到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已非常普遍。

近年来,各高校不断加大对硬件环境的投资力度,建成学校网络中心和校园网络系统,建成一大批大型多媒体教室,语言实验室及远程教育系统,电子图书馆阅览室等现代化教学设施。举办教育技术培训班,普及现代教育手段,才课件制作、电视教材立项上给予资金、人员、设备方面的优惠条件,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教育技术的普及应用。但是,这其中还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硬件设备的投资方向,系统配套及有效运转都有待完善,同时也存在对现代教育技术观念认识上的问题,先进的教学设备闲置不用、教学手段落后等现象也普遍存在。 这些问题中很大一部分可以通过转变教师角色来改善,这也是笔者撰写本文的原因所在。

不仅仅是在普通课堂之中,教育技术的发展,还带来了新的学习方式,例如移动学习和网络学习等等,这些学习方式惠及面广,产生的社会效益高,方便实用。这些新的学习方式可以使任何需要学习的人在其方便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学习,这一方式也大大方便了职业培训和终身教育的开展。

二、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师的影响

当今网络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第二代网络技术的推出,将教师的教学方法、观念都推向了一个新的认识高度,为教师提供了更好的交流与合作环境,但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教育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必将对教学产生影响,这些影响因素也促使教师必须对自身角色进行转变,以适应教学的需求。具体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学观念的转变。观念的变革是行动变革的先导 ,教师从原来的纯粹照本宣科式的讲授方式,逐渐的变为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及实施者。而学生也由原来只能从课堂被动接受知识,变为可以从网络查阅、邮件咨询等主动获取知识。这两个变化都要求教师要有观念上的转变,学生们获取知识的途径越多,能学到的知识也就越多,眼界逐渐开阔,这也就意味着教师的话不再是从前的“金口玉言”。而教师要参与到课程的设计中,就必须要掌握除了教学内容以外的知识。这样的变化必然导致教师观念的转变。

其次,教师地位的转变。随着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教师从原来课堂上的讲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就如《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明确提出“教师和学生要建立一种新的关系,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合奏者’的角色,从此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教师应是学生的对话者和协作伙伴。

第三,教师职责的转变。教育技术的应用改变了教学环境和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教学环境中,教师已不再是讲课,还承担着各种与教学有关和培训学生的责任。伯奇将新形势下的教师责任归纳为四个方面:教育责任,管理责任,社交责任和技术服务责任。由此可看出,教师的职责有所转变,任务更加繁重,而教师的相对时间并没有增加,也就是说教师要在相同的时间内做更多的事情,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教育技术来设计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第四,教学内容及呈现方式的转变。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教学内容的形式、来源及其呈现方式产生了多样化。传统的教学是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的编制文字教材,七十年代有了音像教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有了多媒体教材,而且教学内容不仅仅局限于教材,教师和学生都可以通过网络技术及其它方法多渠道、全方位地收集有关的教学信息,并进行整合形成教学资源。

第五,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变。传统的教学,在教师向学生们传授书本外知识时多以黑板作为媒介,而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这一媒介转化成为多媒体计算机系统,这一系统可以有效的把声音、图像、文字、视频等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教学效率。

第六,教学模式的改变。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逐渐增多,传统的课堂讲授式教学模式被逐渐淡化,教学模式的改变使得教师成为知识的引导员,而不是绝对的传授者。新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要发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与学习的主体。这就使得小组教学等教学形式的运用得以实现。

三、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对教师的要求

正因为有了上述的影响,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对教师也就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第一,教师要从思想上接受课堂的转变。先进的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成为必然趋势,教师要把教育技术看做是提高教学效率、增强课堂气氛、减轻教师负担的一个新型的教学工具和一项先进的教学技术。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堂之后,对教师的首要要求就是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教育技术,不能把教育技术当做是而外的负担,教师要从内心接受教育技术,人们对任何新生事物的看法和态度,直接影响着人们对于这种新生事物的接受和应用,因此,思想上的转变是决定整个教育技术应用的重点。除此之外,在接受转变之后,还要真正把教育技术融合到教学之中。

第二,教师的专业素质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主要包括基本的教学技能、宏观的教育思维、良好的美学修养、较强的科研能力。教学技能是教师在教学中顺利地达成教学目标的一系列有效的行为方式,是智力技能与动作技能的综合体现。宏观的教育思维是教师专业行为的基本理性出发点,是现代教师所应具有的最重要的素质之一。教师的美学修养是一种由教师职业所要求的,经过教师的不断自我锻炼、培养和陶冶的内在素质及其与外在风格的最完美的结合。教师的科研能力是指教师作为教育实践工作者的同时,还需理论联系实际,从事与教育教学相关的各类课题的教育研究能力。扩展能力就是非常灵活地适应科学技术和时代迅速变化的综合性能力。 教师只有提高自我的专业素质,才能在新形势的课堂中游刃有余。

第三,教师要提高交流合作的能力。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的课堂中,教师逐渐转变成为组织者、引导者和设计者的角色,教师的作用更多的是引导、带动学生去发现知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沟通交流能力变得十分重要。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形式时,要能清楚明白的表达自己的意思,让学生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善于应用语言表达能力。另外,教师在设计课件时,要能和专业的设计人员进行交流合作,以求制作出精致的课件,这些都需要教师有良好的沟通交流和合作能力。

第四,教师要具有创新能力。前文中笔者提到,现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针对一个问题,学生和教师可以从网络上获取相同的资料,这就意味着教师不能直接把前人的成果当做教学内容直接传授给学生,因为这会造成教学效率下降,学生课堂积极性不高,而且给学生不良示范等一系列连锁问题。因此教师必须要有创新的能力,要转变之前“一本教案”走天下的局面,教师要及时更新教案,每次在讲授同一讲内容的时候都应该重新备课,加入新的元素。针对教学问题,在收集到的资料中要加入自己的想法和看法,以求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第五,教师要增强信息处理能力。在网络资源纷繁复杂的情况下,教师还得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从众多的资源中筛查出对教学有用的资料,加以整理归纳,并进行适当的改编,选择适合的呈现媒体,把资料呈现给学生。这一过程对教师的要求很高,也是教育技术应用最直接的体现。合理的呈现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快更好的接受信息,并能够把所接受的信息转化成自己需要的知识,因此,信息呈现方式的选择在整个信息处理过程中至关重要,选择什么样的教育技术作为信息的呈现,要根据信息的内容来决定,对于学生来说,最理想的呈现是用最简单的技术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四、现代教育技术下教师角色转变的策略

技术之所以应用到教学中,就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教师怎样才能不违背这一原则,以下是笔者的一些建议。

1. 转变观念

从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仅仅是技术的介入并不能使教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教育技术的应用需要教师和技术二者紧密配合。而要教师主动的配合,必须要从转变教师的观念开始。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是教学方法改进的前提。心理学中有这样一句话:思想指挥行动。思想的变化是一切行动发生变化的本源。所以,教师想要转变角色,就必须先要转变观念。教师要明白教育技术绝不是强加于传统体系上的一堆仪器,也不是在传统的程序上增添或扩大一些东西。只有当教育技术真正统一到整个教育体系中去的时候,当教育技术促使我们重新考虑和革新教育体系的时候,教育技术才具有价值。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积极投入到教育技术的应用及革新之中,把其当做是教育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是新技术的直接使用者与受益者,教师对新技术的态度直接影响到技术的应用及应用的效果。

2. 教师要积极提升自身的能力素质

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条件下,教师除了要掌握专业知识外,还要掌握一些延伸知识。

第一, 要熟知教育理论、理解教育规律,在教育技术应用中,教师越来越多的参与到教学的设计中,有时甚至要求教师要独立制作课件,这就要求教师要掌握教育理论,才能使教学设计能够提高教学效率。第二,要掌握现代教学设备的使用方法,比如计算机、投影仪、录音机等的使用方法。第三,要至少掌握一种教学软件或者课程设计软件的使用。能够将声音、图像、文字、视频等教学辅助资源整合到一个教学媒介之中。第四,能够上网搜集与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源,并能对资源进行筛选加工的能力。

3. 积极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培训

教师是教育技术最直接的参与者和实施者,教师在使用教育技术时,也要持续的更新关于教育技术的知识,参加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当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信息量也越来越丰富,把先进的技术应用到课件设计当中,展示给学生,这不仅是设计者提高自身的需要,也是现代教学环境下教师所必须掌握的技能。面对新的教育技术对传统教育的挑战,教师必须积极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工作。通过培训使教师感受到现代教育技术所具有的魅力和广泛的应用前景,进一步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改变。同时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的培训,切实提高教师根据现代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的能力。

在教师的培训中,也可以使用网络培训等一系列技术教育手段,让教师也成为技术教育的受益者,使教师切身感受教育技术授课的优越性能,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校技术设备的使用率,也可以使教师更明白学生的想法,从而更好的应用教育技术。

4. 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与课件制作的开发工作

面临现代教育技术的挑战,教师应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工作与对象,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与课件制作与开发工作。教师可结成课件制作与开发小组,小组中应该包含善于教育技术的教师、学科专业素质突出的教师以及新晋的教师等,大家在小组内互相学习,借他人所长补自己所短。发扬团队协作精神,共同开展教学研究与课件设计工作。对于教师个人来讲,应积极参加教研教改工作,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如可选择教材中的部分内容或一门课的内容试着进行课件或电子教案的制作工作等。通过对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实践、提高和完善,对新的教育问题、思想、方法进行探索和研究,可以纠正一些陈旧的教育观念,形成新的教育观念,从而逐步培养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改革的能力。

5. 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良好的环境氛围对新技术应用于教学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学校在政策上应鼓励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环境上提供优质的媒体教学平台和教学课件,同时鼓励学科教师开发课件,在技术上成立专业部门给予支持,以提高教师应用技术的积极性,学校还应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从物质上到精神上都给予从事新教育技术的教师以鼓励,从而使教师的能力素质得到充分提高、发展和发挥,这样还能使教师在一个良性的氛围中不断提高自我要求,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