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四级考试分值

四级考试分值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四级考试分值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四级考试分值

四级考试分值范文第1篇

一、知识经济概述

OECD 在世界上 1996 年的报告《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对知识经济的内涵进行了界定: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其特征在于:

1.知识经济主要是知识劳动创造的成果。知识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依靠脑力劳动或新型劳动。是人类经济史上的质的飞跃,也是最深刻的革命。

2.知识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工业经济给人类带来了“人品爆炸”,自然资源趋于枯竭,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等问题。而知识经济时代,以科技突飞发展为后盾,人类不仅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并且进入到可持续发展的时代。

3.以传统的物质经济中存在着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而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新知识投入的增加,边际收益却是递增的。

4.物质产品具有排他性,而知识产品在本质上是具有共亨性的。

5.知识经济工业经济的标准不同。

6.知识经济与工业经济的发展动力不同,工业经济受物质利益驱动,知识经济时代,精神驱动的作用将不断增强与扩大。

7.知识经济是网络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由卫星光纤和计算机组成大网络的功能无比强大。网络的意义在于加快知识的知识的流动速度,从而加快知识创新的速度。

8.知识经济是全球化的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全球化的速度比目前还会进一步加快,因为知识没有国界,不分民族,为了解决全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需要充分动员全世界的智力资源,相互配合协调,逐步解决种种难题。

二、知识经济的时代意义

知识在现代社会价值的创造中其功效已远远高于人、财、物这些传统的生产要素,成为所有创造价值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因此知识经济的提法可以说正是针对知识在现代社会价值创造中的基础性作用而言的。但不能由此就认为知识经济仅仅是区别于所谓的物质经济或资本经济。

其一,人类经济时代的划分有自然经济、工业经济,但没有物质经济或资本经济的提法。其二,一个经济时代的划分重要的不是生产什么而是用什么生产,这里包含一个重大的区别,即一定社会的主导生产工具及由此形成的产业,这显然不是物质经济或资本经济所能反映的。而知识经济不但从知识在生产中的核心作用表明自身的存在,更重要的是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主导经济增长的知识性产业已经形成。知识经济即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正是揭示了知识对现代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并准确地反映了知识经济的现实。所以,我们从经济时代的角度来认识知识经济,才能切实地反映社会财富创造形式的历史性变化和人类社会已进入一种崭新的生产方式这一伟大现实。

三、知识经济所面临的问题

(一) 知识体系发展不均衡

知识体系的成长过程,也就是人类思维的成长过程。一般来说,思维分为“理性思维”与“非理性思维”。由于“理性思维”具有推理严谨、定量分析精密等特点,因此而产生的理性至上的思潮使“科学主义”、“技术主义”一直占统治地位。而“非理性思维”又同人文素质有直接的联系。人文素质也可称文化素质,它包括语言文字修养、文学艺术修养、伦理道德修养、文明礼仪修养、历史和哲学修养等。自然科学家或工程师,他们的人文素质越高,必然思路越开阔、思想越活跃、感悟能力也越强,从而越能激发思维的创造能力,不断取得独创性的丰硕成果。所以,自然科学技术是不可能脱离社会科学而孤立的发展的,它需要从社会科学智慧的海洋中不断汲取文化营养和精神力量。所以,知识体系的各学科之间及各组成部分如果不能协调均衡的发展,有可能会抑制知识体系整体的健康发展,从而影响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及水平。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与经济的关系将更加密切,知识在经济增长中将起到核心要素的作用。所以,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对经济将有着巨大的制约作用,经济对知识也将有着巨大的作用力。

(二) 可能面临的失业问题

知识经济的局部效应和整体效应是不同的。局部的效应有时与整体的效应是相反的。随着全球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随着各个不同发展水平国家发展水平的逐渐缩小,比较优势效应将会消失,随之而来的是更大程度的机器排挤人的现象。知识经济将有着比工业经济更高的生产效率,从而需要生产的人数会更少。知识经济时代可能会产生许多新兴行业,但这些新兴行业并不能完全容纳从“夕阳行业”或传统产业释放出来的工人,因为这些新兴行业也有着高的生产率同时仅需要较少的人数。同时,知识经济时代将对人的知识和素质都会有更高的要求,这时岗位缺人与人缺岗位现象的解决较之工业经济时代需要更长的时间过程。

(三) 产生新的分配不公现象

财富的分配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权力的分配,而权力的分配取决于经济行为人所掌握的生产要素的重要与稀缺程度。新制度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认为,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由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不同,成为最难获得或最难替代的生产要素是不同的,由此决定社会权力的中心和社会财富的分配制度也是不同的。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谁拥有了知识,谁就可以获得财富。“知识=财富”将是知识经济社会的一条基本公理,知识的拥有者将是社会的最富有者。这里不管是农业经济时代的按土地分配,还是工业经济时代的按资分配,或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按知识分配,本质上都是不公平的,是分配不公的不同表现形式。理想的社会运行机制应是各要素均能取得合理利润,而不是主要集中于一极。

四、发展我国知识经济的对策

在我国目前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知识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为加速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为此,我国必须采取以下措施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一) 通过国家干预,促进知识体系的均衡发展

在市场领域,遵循的是“自然法则”,“优胜劣汰”,以效益为中心。所以,在市场失灵的地方,必须加强国家干预,以弥补市场缺陷。为了促进整个知识体系各部分的协调均衡发展,国家应加大对人文科学、基础所究等的投入;应制定具体可行的规划措施。

(二)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从有形资产向无形资产的转变

知识经济中的第一生产要素是作为无形资产的知识。这种经济不再依托稀缺资源,它通过知识,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科学的、综合的和集约的配置,实现了资源的优化利用,通过知识,不断开发出富有的,甚至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从而创造出新的巨量财富。因此,知识成为最主要的资产,是新一代企业实力的主要标志。我国正处在产业结构全面升级的工业发展阶段,高科技成果为我国因地制宜地选择先导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加速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提供了新的途径。为此,我们必须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加快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传统结构向知识经济的转化。

(三)加快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以高耗、低效为特征的。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带来了难以回避的问题和矛盾:资源浪费、通货膨胀、经济增长难以持续。而知识经济是资源节约型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与经济的结合,可促使经济迅速发展。这些对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甚少的中国。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所以,我们必须发展高科技产业,加快高科技的开发运用,利用我国的人才优势,尽快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尽快转变。

(四) 健立健全国家和社会安全保障体系

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高效率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具有更大不稳定性的时代,为此,建立健全国家和社会安全保障体系意义特别重大:1.在知识生产和应用上应持谨慎态度;2.建立健全知识生产和应用的监督和评估体系;3.建立健全应急系统,以防不测;4.加大对知识生产者和应用者的规范教育力度;5.健全惩治规则。

四级考试分值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小学;内部会计控制;现实思考

1引言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各单位为了提高会计工作质量,保护单位资产完整,保证各项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执行而制定的一些控制措施、方法和程序。学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加强学校内部监督,维护学校秩序的有效措施,是衡量学校管理水平的标志。中小学作为整个学习阶段中尤为重要的阶段,其学校在各个方面的管理都是要求至高的。因为其对学生的发展是尤为重要的。

2中小学内部会计控制现状

如今,中小学内部会计工作面临着严重的问题。中小学一下子成了职务犯罪的高发区域。究其原因,有内控单位负责人的原因,有会计人员自身的原因,以及学校规章制度等等多种问题。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如果内部管理不协调,将给学生带来极其不好的影响。因此,严格控制和处理好内部控制问题是急不可待的。

3中小学内部会计控制问题

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单位应当建立完整的资产实物账卡,全面反映国有资产的存量状况,严格管理制度,明确使用责任。对资产进行定期盘点,核对并在此基础上做好财产盘盈、盘亏的增减记录,还应分析原因、查明责任、完善有关管理制度。物资购回后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办理验收人为手续并报送财务部门以便及时登记入账。每学期对消耗品进行清点一次,并及时办理报损手续,使用多年不宜再用或自然破损的物品应及时清理。预算控制方面。我国财政制度的一项重要改革就是预算制度。其重要性是我们必须加以重视并做好预算控制工作的标准。但现在很多学校预算的科学性和计划性很差,资金使用缺乏预见性,在执行过程中随意超出预算,只要超出了预算就申请追加,严重影响了预算的严肃性。目前,学校对预算方面问题的表现在,不进行预算的及时更新、分析,只是将需要使用的资金任意计算到预算中就可以了,很多学校领导对报上来的预算从不做追究,只是签字执行。监督机制方面。很多学校不重视内审工作,尤其是在成立会计核算中心后,很多学校一年都不内审一次,有的尽管开展了内审也只是流于形式,而上级单位审计大多着重于会计资料是否合规合法、会计账目设立是否正确,对内控制度评价缺少管理指导和监督检查。

4中小学内部会计控制问题的解决对策

强化资产管理。一是建立健全资产管理责任制。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责任到人的原则,将资产管理责任明确到部门和个人,对责任人的职责进行明确,提升其管理意识,资产管理部门负责对全校各类资产进行监督;财务部门负责对固定资产的价值进行核算、计量,开展财务监督;资产使用部门负责资产的登记和日常管理,保证资产完整和安全。二是完善资产管理制度。包括资产购置制度、维护保养制度、清查盘点制度、报废处置制度等。各学校要开展财产清查工作,对需要报废的资产按照相关规定报请有关领导和部门审批,然后进行账务处理,做到账实相符。完善预算控制。收入是中小学的财政资金主要来源,在编制财务预算时应先检查是否按国家有关政策依法组织收入;收费是否严格要求执行国家规定的范围和标准。支出是指中小学为了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及其他活动而发生的各项资金耗费的损失。应先检查支出是否严格执行归家的各项经济法规和财经纪律;是否进行分类管理,优先保障教学业务的需要;是否坚持列实报,有无虚列虚报。编制年度预算以“量入为出、统筹兼顾、保证重点、收支平衡”为原则,将下一年度由各教研组、各处室上报的开支,进行汇总分类,重要必需的开支优先保证,其余开支暂缓,最后进行领导审批。加强审计监督。监督机制方面。很多学校不重视内审工作,尤其是在成立会计核算中心后,很多学校一年都不内审一次,有的尽管开展了内审也只是流于形式,而上级单位审计大多着重于会计资料是否合规合法、会计账目设立是否正确,对内控制度评价缺少管理指导和监督检查。学校内部会计监督包括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两种。一是外部审计。中小学内控制度应符合单位的文化环境,经济环境,核算要求,业务特点,将会计工作融入单位整体活动中去,这样会计内控制度才具有可行性。二是内部审计。要经常检查内控制度是否适应和满足单位要求,是否涉及经济业务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有无留下控制死角;是否公平公正地约束单位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所有人员,不给任何个人以拥有超越内控制度的权利;是否做到责任划分具体明确,有很强的操作性,操作方便。

5结语

学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它的完善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循序渐进。学校要建立内控体系,增强内控意识,完善内控程序,采取有效控制措施保证学校财产物资和会计资料的完整真实,推动教育事业的良好发展。而中小学是学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做好每一方面的工作都是学校以及国家应该予以重视的问题。因此,提出的几方面的建议希望对中小学及所有学校的发展和管理有一定的帮助,让我们为学校教育做出更加好的帮助和改善。

参考文献

[1]王立志.基于内部控制的中小学财务管理探讨[J].中国总会计师,2017(3).

[2]楼程颖.中小学校会计集中制下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经界,2017(2).

[3]张毅力.财务会计如何做好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J].财会学习,2017(12).

[4]何萍艳.学校内部会计控制的难点及优化措施[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7(17).

[5]王智慧.关于中小学内部控制管理的思考[J].会计师,2017(6).

四级考试分值范文第3篇

一、《股份支付》准则对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会计处理的规定

1.授予日的会计处理。除立即可行权的股份支付外,对其他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企业在授予日不做会计处理。

2.等待期的会计处理。在等待期内的每个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当以对可行权权益工具数量的最佳估计为基础,按照权益工具授予日的公允价值,将当期取得的服务计入相关成本或费用和资本公积。在资产负债表日,后续信息表明可行权权益工具的数量与以前估计不同的,应当进行调整,并在可行权日调整至实际可行权的权益工具数量。实务中,为了准确计量每期取得的服务并将其计入相关成本或费用和资本公积,首先应确定等待期长度;其次,正确计量可行权权益工具授予日的公允价值;再次,根据上述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和预计可行权的权益工具数量,计算截至当期累计应确认的成本费用金额,再减去前期累计已确认金额,作为当期应确认的成本费用金额,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资本公积”科目。

3.可行权日的会计处理。在行权日,企业根据实际行权的权益工具数量,计算确定应转入实收资本或股本的金额,将其转入实收资本或股本,同时结转等待期内确认的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如果全部或部分权益工具因未被行权而失效或作废,应于行权有效期截止日在所有者权益内部结转。

4.可行权日之后的会计处理。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企业在可行权日之后不再对已确认的成本或费用和所有者权益总额进行调整。

二、举例分析

为方便说明,本文对2010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会计》中的例题进行分析,且只讨论授予后需满足可行权条件的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例1:A公司为一家上市公司。20×2年1月1日,公司向其200名管理人员每人授予100份股票期权,这些职员从20×2年1月1日起在该公司连续服务3年,即可以5元/股购买100股A公司股票,从而获益。公司估计该期权在授予日的公允价值为18元。第一年有20名职员离开A公司,A公司估计三年中离开的职员的比例将达到20%;第二年又有10名职员离开公司,公司将估计的职员离开比例修正为15%;第三年又有15名职员离开。

1.费用和资本公积的计算过程如表1所示:

2.账务处理。①20×2年1月1日,授予日不作账务处理。②20×2年12月31日:借:管理费用96000;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96000。③20×3年12月31日:借:管理费用108000;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108000。④20×4年12月31日:借:管理费用75000;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75000。⑤假设全部155名职员都在20×5年12月31日行权,A公司股票面值为1元:借:银行存款77500,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279000;贷:股本15500,资本公积———股本溢价341000。

三、《股份支付》准则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存在的问题

1.股份支付交易成本和费用按授予日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股份支付》准则规定,对授予后需满足可行权条件的换取职工提供服务的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在授予日不作会计处理,而应在等待期内的每个资产负债表日确认,对可行权权益工具按授予日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将当期取得的服务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费用,同时计入资本公积中的其他资本公积,不确认其后续公允价值变动。这与股份支付定义中的“为获取服务而以股份或其他权益工具作为对价”的规定不一致。就整个等待期来说,累计应该确认的成本费用等于权益工具的行权数量与权益工具公允价值的乘积。行权数量是个确定因素;公允价值的确定有两个选择:一个是授予日的公允价值,一个是可行权日的公允价值。因为授予日仅仅指企业与职工就股份支付的协议条款和条件达成一致,该协议获得股东大会或类似机构批准的日期,权益工具还必须等协议规定的条款得到满足、等待期满后才能交付,因此股份支付交易是在可行权日实现的,所以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应该选择可行权日的公允价值。另外,授予日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与可行权日权益工具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从理论上来说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等待期的货币时间价值,是固定值;另一部分是股权激励产生的价值。可行权日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越高,两者的差额越大,说明股权激励产生的价值越高,职工得到的报酬也应越多,其在所有者权益中占有的份额也越多,但职工在所有者权益中占有的份额却因为《股份支付》准则规定采用授予日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不确认后续公允价值变动而保持不变。如果采用可行权日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则能充分体现股价越高、职工提供的服务越多、激励作用越明显、职工在所有者权益中占得份额越多的原则。

2.成本和费用的计量不考虑职工的行权价格。如果股份支付协议规定了行权价格,则职工获得权益工具时,必须按照协议规定的行权价格支付相应的款项给企业,而企业为获取职工服务付出的代价实际上小于可行权日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计入管理费用的金额也应相应减少。上例中,按照授予日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如果不存在行权价格,企业为获取职工的服务付出的代价为279000元,计入管理费用的金额为279000元,但协议规定职工按5元/股购买公司股票,公司付出价值279000元的股票的同时,收回15500元的银行存款,A公司最终付出的代价应该是263500元,A公司计入管理费用的金额也应该是263500元;既然A公司付出的代价是263500元,那么A公司获得职工服务的价值应该为263500元,也就是这部分职工为A公司提供的服务价值为263500元,股份支付以权益工具作为对价,这部分职工在A公司所有者权益中占有的份额也只能是263500元,而不是279000元。上例中,在对成本费用、资本公积进行计量时,不考虑职工的行权价格,显然是错误的。3.等待期内的资产负债表日,将当期取得的服务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费用,同时记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股份支付》准则规定,对于现金结算的涉及职工的股份支付,应当按照每个资产负债表日的公允价值重新计量,确定成本费用和应付职工薪酬,但对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在确认成本费用的同时,却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本文认为不妥。理由有三:第一,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股票期权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财税[2005]35号)规定,员工接受上市公司授予的股票期权,行权时,其从企业取得股票的实际购买价低于购买日公平市价(该股票当日的收盘价)的差额,是因员工在企业的表现和业绩情况而取得的与任职、受雇有关的所得,应按“工资、薪金所得”适用的规定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会计准则从广义的角度,将职工薪酬界定为“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而给予各种形式的报酬以及其他相关支出”。职工因为为企业提供服务而获得企业的权益工具属于职工薪酬的范畴,将导致企业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出(支付权益工具),形成企业的一项负债,应该通过“应付职工薪酬———股份支付”科目进行核算。第二,既然股份支付是企业为获得职工的服务而以权益工具作为对价进行的交易,企业为此付出的代价应计入成本费用,可以在所得税前扣除。会计准则规定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确认成本费用,而税法规定必须在实际行权时才能扣除,由此产生暂时性差异,会计准则要求对暂时性差异统一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行会计核算,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与递延所得税负债。若按《股份支付》准则的规定,将当期取得的服务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费用,同时记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则会导致所得税会计核算无法进行;如果记入“应付职工薪酬———股份支付”科目,则可以通过分析“应付职工薪酬”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的差异,进行所得税会计处理。第三,将职工从企业获得的权益工具通过“应付职工薪酬”科目核算,便于税务机关对个人所得税的征管。

四、对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会计处理的改进建议

1.成本和费用按可行权日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考虑权责发生制原则的要求,在等待期内的每个资产负债表日,应当按照资产负债表日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和预计可行权的权益工具数量,计算截至当期累计应确认的成本费用金额,再减去前期累计已确认金额,作为当期应确认的成本费用金额。

2.如果股份支付协议规定了行权价格,则在等待期内的每个资产负债表日和可行权日确定相关的成本和费用时,应将每个资产负债表日和可行权日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扣除购买价格再乘以预计或实际行权权益工具的数量。

四级考试分值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护理管理制度;分级护理

分级护理是指患者在住院期间,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病情和生活自理能力,确定并实施不同级别的护理,通常是在病人入院后由医生下达、护士依据医嘱实施[1]。分级护理作为一项重要的护理管理制度,在规范临床护理工作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在临床执行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甚至医患纠纷。本文结合近五年来国内护理同仁对护理分级管理制度的研究和分析,再次探讨其在临床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 分级护理实施背景及原则

分级护理作为一项基本的护理工作制度,是护士实施护理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护理收费的标准。我国的分级护理分四个级别:特级护理、一级护理、二级护理和三级护理。该制度由护理前辈张开秀、黎秀芳于1954年提出并一直沿用,直至2009年国家卫生部对分级护理制度中相关细则作了部分调整并于2009年7月1日正式施行《综合医院分级护理指导原则(试行)》(以下简称《指导原则》)[1-4]。

《指导原则》中明确提出:确定患者的护理级别,应当以患者病情和生活自理能力为依据。实际上,4个不同等级的分级护理原则,也确实兼顾了患者病情和自理能力。然而,临床上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与其生活自理能力强弱并不一定呈正相关。

2 国内外实施现状

美国、德国、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均由护士通过对患者护理需求进行评估后,以护嘱形式下达个性化护理级别,护理内容涉及患者心理、生活自理能力(ADL)、病情观察等方面,兼顾了原则性和操作性,既有利于保证护理质量,又避免引起护患纠纷[3]。日本则从患者的生活自由度和病情需观察的程度两方面分别确立其生活护理和病情观察级别[5]。

在我国患者护理级别由医生以医嘱护理级别的形式下达。临床实践中,护理人员和医生常因判断的角度不同而对患者的护理级别产生分歧甚至争议。由于医护间对护理级别的界定认识不一致,导致医嘱下达不规范,给护理工作及患者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特别是患者突发病情变化时,常因值班医生未及时修改护理级别而引起护士护理记录过于简单,不能为下一步治疗及抢救提高准确有力的依据[6] 。另一方面由于分级护理原则中部分条目要求太笼统,可操作性差,一定程度上使护理等级之间只存在文字不同而无措施区别[7]。特别是2009年国家卫生部等级医院检查要求分级护理常规公示制后,患者了解了护理收费项目以及住院期间该享有的被服务权益,一些维权意识强的患者及家属,依据分级护理要求,主动寻找护理工作中是否存在缺陷,这时护理行业自己制定的分级护理制就置我们自身于非常被动的局面。

3 国内对分级护理实施主体的研究

3.1 医生下达分级护理的弊端

临床调研显示:医嘱护理级别与标准护理级别和Barthel指数分级法具有统计学差异,部分学者认为是由于临床医生对分级护理原则了解程度有限,加之自我保护意识的职业倾向性所致[8]。这与我国医学教育中很少涉及分级护理的相关内容,绝大多数医学生不甚了解分级护理的相关知识有关[9]。

3.2 护士参与分级护理决策的可行性

王旭梅[10]、毕慧敏[11]等认为由有资质的护士下达分级护理医嘱,不但可以发挥护士工作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而且可以避免医嘱护理级别所存在的缺陷。吴欣娟等[6]通过对护士确定分级护理级别的临床实证研究,提出由护士来制定护理级别,可提高医疗护理质量、规范护士行为,增强护理人员的职业认同感。

侯香传、吴素清等[3,12]观察发现:不同病区患者病情观察需求与生活照护需求的相对比、构成比不同。故借鉴日本的分级护理模式,明确分级护理中病情观察和生活护理是护理工作的两个不同方面,采用“双相护理分级法”由医护共同制定分级护理级别。即由医生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下达治疗护理级别(病情观察级别);由责任护士通过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对患者ADL评分后评定并下达生活护理等级。韩世范、王旭梅[13]通过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研究后提出:医护共同制定分级护理级别能体现不同病情和生活自理能力患者的需求,在目前人力资源紧缺的现状下,能使护士的时间分配更合理,真正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服务内涵。

4 建 议

4.1 改进等级护理制度

既然病情观察和生活护理是护理工作的两个不同方面,就应分而述之。建议由医生根据患者病情以医嘱形式下达病情巡视频次以及治疗性护理操作项目和要求;由责任护士根据患者ADL以护嘱形式确定需实施的基础护理的项目和频次。从患者病情和生活自理能力两方面分别确定护理工作内容和要求,更能满足患者的护理服务需求,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

4.2 调整护理服务收费方式

周荣慧等[14]发现分级护理标准与护理劳动价值不匹配。各省市物价局规定的一级护理收费标准与实际成本测算数据有很大差距,甚至连最基本的消耗品支出都难以保证。建议取消分级护理收费,量化护理服务内容,即按实际服务项目及内容收费,减少不必要的医患纠纷,提高患者满意度,保障护士利益[15]。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综合医院分级护理指导原则(试行)[J].中国护理管理,2009,9(6):33-34.

[2] 李 敏,任小红,肖友平,等.国内外一级护理内容概览[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26(5A):42.

[3] 侯香传,李亚洁,夏燕飞,等.医护共同制定分级护理级别的可行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3):212-214.

[4] 沈云梅,章月照,等.护理分级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医院管理论坛,2009,26(151):43-44.

[5] 杨 洁.介绍日本分级护理制定[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9):680.

[6] 吴欣娟,李玉乐,谢瑶洁,等.我国分级护理实施现状及建议[J].中国护理管理,2008,8(2):5-7.

[7] 吴庆凤.等级护理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护理管理杂志,2005,5(3):25.

[8] 王淑琴,刘雁梅,汤红梅,等.临床分级护理现状及存在问题的调查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05,5(7):15-17.

[9] 霍丽杰.分级护理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3,20(1):77-78.

[10]王旭梅,韩世范.对护士参与分级护理决策认同情况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2008,22(2):5-7.

[11]毕慧敏,蒋兰芬,来桂英.住院病人护理分级的差异性研究[J].护理研究,2004,18(8):1394-1395.

[12]吴素清,黄荔红,喻荔琳,等.“双相护理分级法”临床应用探讨[J].福州总医院学报,2009,16(2):200-201.

[13]韩世范,王旭梅.护士参与分级护理决策的深度访谈[J].家庭护士,2008,6(3中旬版):719-720.

四级考试分值范文第5篇

关键词:工资;事业单位;机关;改革;制度;思考

一、引言

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发展,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措施。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工资分配制度改革,是一牵一发而动全一身的改革活动。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公职人员基数庞大,加之机关事业单位中处在一定的等级矛盾,这些因素都严重掣肘我国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的落实与推进。在和谐社会建设要求的牵引下,进行合理的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为了保证改革措施科学有效且能够有效矫治弊病,那么我们首先应该透过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的含义分析,从而过渡到具体的策略分析上。

二、落实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含义

现目前,机关事业单位人事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尤其是事业单位人力资源改革,进展颇为客观,在新一轮的改革中主要矫治了事业单位用人终身制,制定了严格的考核制度,将岗位制用人制度落到了实处。如此改革的意义在于,用人制度是以岗位要求为重点,按照严格的要求对事业单位员工进行科学的考核,敦促有关人员在其职谋其事,换言之这样的用人制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机关事业单位办事效率不高的怪象。当然为了配合人事制度改革,自然也应当实施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因为人事制度改革的意义在于提高机关事业单位整体的办事效率,这样的改革制度是具有约束性,但是从本质上讲人事管理应该做到张弛有度、奖惩严明,因此为了配合人事制度改革就应该积极推进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因为按照传统的工资分配制度,事业单位工资分配一般按职称和资历分配,而机关单位则按照等级分配,如此工资分配原则,缺乏对工作效率及业务能力的考核,因此从某种角度上讲是有失公平的,同时也不能有效提升有关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由此可见,为了契合时展要求,做好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主要包含以下几点重要的含义:

首先,事业机关单位实施工资分配制度改革,是契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灵活的工资分配制度和合理工资上浮空间是激发事业机关单位职员积极进取的源动力。其次,工资分配制度改革是明确职责的必要措施,在传统工资分配模式下,同一部门相同等级的机关事业单位职工职责很难得到合理的划分,遇到工作问题时推诿现象严重,严重降低了工作效率。最后,落实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并将业绩考核纳入工资分配审计中能够积极有效提高机关事业单位的服务水平,全面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应该注意的几点问题

综上文所述,现阶段我们应加快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改革,以此契合时代的发展需求。但是从整体上讲,工资分配制度改革也受到诸多因素阻碍,这主要是由于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分配理念已经相对固化,实施工资制度改革就很容易造成新旧观念的冲突。加之我国公职人员数量庞大,工资制度改革涉及人数众多,在改革中需要考量的问题很多,这些问题都值得引起关注。通过研究,笔者认为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应该考量以下几点问题:

(一)人事改革制度与工资改革制度配套进行

众所周知,我国机关事业单位长期以来都是采取的编制人事制度,在这样的用人制度影响下,公职人员大多都习惯了手捧”铁饭碗”,吃着“大锅饭”的工作现状。这就导致部分公职人员工作态度比较散漫,这也是造成我国“办事难”怪象的主要原因。在这样的现状下,实施工资分配制度,并不能刺激“传统”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神经,在固有思维的影响下,有关人员仍然有可能持有得过且过的消极对抗心态,在工作中依然“跟风学习”跟随大流不思进取,这就会给业绩考核造成很大的困扰。由此可见,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分配改革制度,首先就应该突破固化薪资分配理念的束缚。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应该积极实施人事制度改革,打破“终身制”用人制度的束缚,用人制度实施落实岗位化改革措施,严格按照考核制度完成员工聘请辞退工作。只有实施科学合理的人事管理制度,才能够有效转变公职人员的固有思想,以此配合并逐渐推进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工作的实施。

(二)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总量控制

实施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工作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薪资合理浮动刺激机关事业单位职员工作积极性,从而全面提升有关部门的服务效率。但是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发放时由国家财政部分划拨,实施工资分配改革制度后,各个单位的工资总量也应该存在一定的浮动,如何合理控制单位工资总量也是应该引起高度重视。一般原则下,单位工资总量应该与各个单位的经济效益密切关联。但是这样的工资分配制度,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因为很多机关事业单位除了财政拨款外没有其他的经济来源,那么我们就很难判定其经济效益,因此如果对这样的单位实施“工资总量与经济效益挂钩”的原则就难免有失公平。为了保证社会资源分配公平,那么财政部门就应该制定相关办法,严格控制各个部分工资总量存在合理差异的同时,也应该对收入较为弱势的单位进行一定的财政补贴,以此落实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实效性,并激发各个单位职员的工作热情。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快实施工资分配改革制度,有助于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全面契合市场经济用人机制,以此提升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合理的工资分配改革,不仅利于突出事业单位各自的特点,同时也可以培养优秀的人才,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现阶段,我国已经出台了相应的工资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其具体实施效果还有待观察,但是总体方向良好。这种分配制度经过不断的调整,对我国机关事业单位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作者单位:衡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参考文献:

[1]陈旭. 关于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理论与政策研究[J]. 现代经济信息. 2015(03)